1. 閱讀‖牛虻
文/菇涼
初識《牛虻》是在《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平口中,深入了解是在《鋼鐵怎麼煉成的》保爾的一生中,保爾勇敢誠實寬容,勇於奉獻,不為命運所屈服,敢於自我犧牲,不得不說這一切都受《牛虻》所影響。
《牛氓》是誰?他是怎樣一個人?他如何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帶著這個疑問我閱讀了此書。
看了照片才得知,牛虻是種昆蟲,經常圍繞著牛羊,它們吸血,且殺傷力極強。難不成文中的牛虻也是這么兇狠。
小說講述了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悲壯又傳奇的一生。他生於富貴之鄉,天性敏感脆弱,死裡逃生後,在慘烈的現實中完成了自我成長與靈魂蛻變。
牛虻是一個出生在富貴人家的孩子,他聰明,善良,愛學習,他的教父還是神通廣大的大主教——蒙泰尼里。
牛虻原本叫亞瑟,他的母親去世的早,父親已經不在,後來他跟著哥哥生活,但是這個哥哥與嫂子一點都不待見他。他與他的教父關系很好,他們經常談心,但是突然一天教父離開了他。
在他青春時他喜歡上了一個叫瓊瑪的姑娘。看著心愛的姑娘瓊瑪加入革命黨,他也心動。
他天性憂郁,敏感多思,偶爾一次亞瑟看到看見瓊瑪與另一個小夥子舉止親密,立刻怒不可遏,轉身離開,當他像新來神父懺悔時,毫無戒備的說出了革命黨不少機密。
轉眼他被舉報,被抓到了監獄里,面對不少的嚴刑拷打與數月牢獄生活,他仍然沒有選擇出賣同事來保全自己。當他的名聲危機到家裡的輪船生意時,他的哥哥向他透露了一個秘密。
亞瑟得知自己一直景仰的蒙太尼神父,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長久以來,亞瑟都視蒙太尼里為真正的上帝,如今,這個上帝卻是個違背教條的騙子。
經歷了監獄的磨難與謊言的欺騙,他選擇了逃離了家鄉,偽裝自殺並改名牛虻。
從他逃亡家鄉已經過去了十三年,身處義大利政局依舊混亂,各黨派勢力仍在暗中較勁。亞瑟在經歷一切經歷了十幾年煉獄般的生活,最終成為了面目全非卻「誰也打不死」的牛虻。
他曾在智利的港口做工,被一群粗魯的海員使喚、欺辱;他曾在賭場當雜役,被醉酒的賭徒打得遍體鱗傷;他四處流浪,去煤礦挖過煤,給探險隊當過翻譯,還被人騙到馬戲團演過小丑……
他無數次生病,又無數次死裡逃生。
他吃過最餿的飯菜,穿過最破的衣服,也見識過最惡毒的人。他從一個長相帥氣的小伙,到最後出場著時嚇了我一跳,他跛腳,且臉上有條刀疤,給人一種凶神惡煞的感覺。
他成了名震全國的革命作家——牛虻。 他終於脫去了幼稚的外殼,變得堅強、剛毅、百毒不侵。
01 牛虻最後跟著瓊瑪加入了青年義大利黨,依舊在為革命事業奮斗。他們負責運送軍火,很不幸在一次行動中他被捕了。
原本他是可以逃脫的,但是看到自己的父親突然出現他現場,驚慌失措的被捕再次入獄。
當面對一心想至他於死地的上校,在一次次嚴打拷問與虐待時他選擇隱忍,且不放下自尊保命求饒。
02 在經受一次次的折磨後,牛虻由於神經受了過多的刺激而使症狀復雜化了,他在南美戰爭中得的病,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落下了頭疼的後遺症,但是他始終耐力驚人,經常一度痛得暈了過去。
很多時候不得不服用砒霜與大麻來麻痹自己。但是這些牛虻一直默默承受著,還對別人說著自己沒事。
小說主人公其實就是一隻蘇格拉底式的「牛虻」。 在他身上,不僅體現出智慧、勇氣和飛蛾撲火般的執著,更體現出一種深沉的、甚至在普通人看來多少有點另類的愛國主義情懷。
說起牛虻的愛情,實在讓人惋惜。他當初無意間向神父懺悔說出了波拉,被瓊瑪誤會給他了一巴掌,從而他們便成了兩個世界的人。
但是時隔多年,盡管瓊瑪已成波拉太太,但是他們由於有著共同的革命目標又走到了一起,當我到他們重新相遇時,多次希望他們可以重新在一起。可是我錯了,牛虻的心中只有革命與斗爭。他把對瓊瑪的愛都藏在了心裡,雖然他身邊有一個女人陪伴,但他始終一生只愛瓊瑪一個人。
直到他入監獄在逃跑途中並病發作逃跑失敗,他才不得不把真實身份已寫信的方式告訴瓊瑪。當看到信的時候,我心裡的決堤終於崩塌了,他們終究錯過了對方。
牛虻的一生除了沒有愛情,他連所謂的親情與父愛都不曾得到。實在讓人悲憤,在二次入獄的時候,他向蒙泰尼里闡明了身份。
當時的義大利,只有得到主教蒙泰尼的批准,才能召開軍事法庭將牛虻處死。出於對上帝仁慈的信仰,蒙泰尼堅決不同意上校的意見。
最終亞瑟卻以死相逼。在坦白了自己真實身份後,亞瑟要求蒙泰尼必須在自己和上帝間做出選擇。沒想到在第二次面對親生兒子時,這個自私愚蠢的神父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上帝。實在讓人悲憤。
亞瑟再次賭輸了,第二天他被執行了槍決。
雖然,在亞瑟去世後,這位神父翻然悔悟才想起自己的親生兒子,不過已是為時已晚。
有人說,亞瑟的悲劇結局,皆由性格的缺陷導致,我卻覺得亞瑟是一個缺乏親情所導致的後果。
亞瑟雖然死了,但是我相信: 無論亞瑟是活著,或者是死亡,他永遠都是快樂的牛虻 。
2. 牛氓是誰寫的
《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創作的長篇小說,該書描寫了義大利革命人牛虻的一生。
3. 牛氓講的是什麼
牛虻是一種的昆蟲(類似蜜蜂),體積比蜜蜂要大,比蟬稍小一些,靠吸血為生,叮咬人和牲畜,特別喜歡叮咬牛。
還有一本世界名著《牛氓》,介紹了十九世紀義大利的革命斗爭。
在寓意里是指那種靠壓榨、生存,專門擠壓他人成果的一類人,類似「吸血鬼、水蛭.....」故事裡「周扒皮」一類欺詐壓迫他人的人。
(3)牛氓這個小說就是寫的牛氓累了擴展閱讀:
牛虻的習性:
在環境復雜多樣的自然界中,虻類最喜歡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溫度較高的地方,水田、沼澤地、葦坑、流水、靜水附近是它們生兒育女的理想環境。它們往往將卵集中產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葉上,幼蟲一孵化便掉人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時才游到岸邊。
幼蟲稀有陸生的,一般為水生或半水生,紡錘形。除一小頭外,11節。每節有一隆起環,以便移動,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動物。
4. 《牛虻》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
《牛虻》的作者:[愛爾蘭]埃塞爾•伏尼契夫人
埃塞爾•伏尼契因《牛虻》一書蜚聲全球。然而她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卻鮮為人知。
牛氓簡介
既是慷慨動人的革命書籍,又是高雅純正的文學名著,本書充滿深刻描寫人情人性的藝術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土地最寬的前蘇聯,《牛虻》擁有著無數的、幾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會的叛逆。年輕時經歷過幾番刻骨銘心的感情苦難。他曾因無知而鑄成大錯。他最熱愛的姑娘,給予他慘痛的心靈傷害;他尊敬的生父,卻是兇殘的政敵!然而他義無反顧地追求真理,拋棄了愛情與生命——為義大利的獨立與自由。牛虻,成為青年人心中「堅強」的化身! 小說圍繞牛虻,戀人瓊瑪以及性格復雜的蒙泰尼里主教展開,線條簡明而又寫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顯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濃厚的藝術功力。
5. 「牛氓」是什麼
牛虻,雙翅目虻科昆蟲。虻的俗稱,狀似蠅而稍大,概形灰黑,粗壯,呈長卵形,為中形到大形的種類,強壯而有軟毛,通常稱為牛虻。雌蟲刺吸牛等牲畜的血液,危害家畜。
6. 《牛氓 》這本書怎麼樣
是一本世界名著《牛氓》,介紹了十九世紀義大利的革命斗爭。盡管那本書很多觀點已經和當前迅速發展的革命形勢不太適應,但義大利人民當時反抗奧地利人的侵略,反抗教會可歌可該的英雄事跡仍鼓舞著現在的人,他象一部介紹義大利的斗爭史詩,永遠值得世代傳頌。
7. 《牛氓》的故事
牛虻青年時代參加了義大利黨的革命活動,但同時又篤信上帝,牧師卡爾狄利用他的懺悔進行告密,致使他和他的戰友一起被捕入獄。
後來他得知自己原來是自己最崇拜的神甫蒙泰尼里的私生子,非常痛苦,遂對上帝宗教產生了懷疑。又因戀人瓊瑪對他的誤解,認為是他主動出賣了同志,致使他出走南美洲,流亡十三年,遭遇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磨難。
最後他成了一個瘸子,滿臉傷疤,但卻磨煉成了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後來他在一次武裝斗爭中,因叛徒出賣而不幸被捕並遭槍殺。
(7)牛氓這個小說就是寫的牛氓累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887年,麗蓮·蒲爾結識了一些流亡在倫敦的各國革命者,對她影響至深。此後她一直參加秘密的進步活動。有個受她幫助的波蘭革命者米哈尼·伏尼契從西伯利亞流放地逃到倫敦,見到麗蓮·蒲爾,兩人予1892年結為夫婦。
後來麗蓮·伏尼契結識了普列漢諾夫,還曾經到革命導師恩格斯家裡作過客。在麗蓮·伏尼契認識的革命者中,有一些和馬志尼、加里波第一同進行過義大利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的流亡愛國者。
伏尼契從他們那裡汲取了文學創作的素材,於1889年開始創作一部反映義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說,為此她還親往義大利,在檔案館和圖書館搜集歷史材料。這部小說就是《牛虻》。
8. 《牛虻》主要講了什麼
《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的長篇小說著作,是愛爾蘭最著名的小說,發表於1897年,由3卷和1個結尾組成。
它描寫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祖國獨立和統一的斗爭。主人公亞瑟出生富裕家庭。他在嚴酷的現實斗爭中逐漸認識了教會的反動與偽善,憤然離家出走輾轉流浪於南美各地,受盡了各種凌辱和折磨,鍛煉成為了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在13年後,他重返義大利,經常以「牛虻」的筆名發表嘲諷教會和貴族自由主義的文章。後來,他為准備武裝起義冒死偷運軍火,不幸被捕,在獄中經受了各種酷刑和病痛的考驗,英勇不屈,從容就義。小說通過對牛虻戰斗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反動教會的偽善以及封建統治者的兇殘,熱情歌頌了人民的革命斗爭精神。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義大利愛國志士牛虻的光輝形象。牛虻出生在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在義大利民族解放火熱斗爭的感召下,他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對天主教會的反動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把義大利比作一個醉漢,摟住一個扒手的脖子哀哭,而那扒手卻正在掏他的口袋」。那扒手不是別人,正是庇護斯九世。他認為新任紅衣主教蒙泰尼里「即使不是一個流氓,也是在流氓掌握中的一個工具」,他就像「一塊攔路的石頭」,「非把它一腳踢開不可」,以開辟義大利民族解放的道路。
牛虻有著堅強的革命意志、頑強的戰斗精神和驚人的革命毅力。他對敵人刻骨仇恨,對人民則無比熱愛,對自己所從事的正義事業堅信不疑並無限忠誠。他為了義大利的民族解放和祖國統一,視死如歸,慷慨就義,在義大利革命青年中,在義大利民族歷史上,樹起了一塊不朽的豐碑。
《牛虻》問世以後,被譯成了多種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鼓舞了無數革命志士為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而戰斗犧牲。
9. 牛虻的主要內容100字
青年亞瑟因少不更事而泄露組織秘密,挨了心愛的女友瓊瑪一記耳光無比懊喪。接著,他又得知自己竟然是自己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絕望,他製造了投海自盡的假象,從此流亡南美。
十三年後回國時,他已成為革命者牛虻,一個為義大利的自由而奮斗的鬥士。歸來,意味他此生再無安寧。最後為了理想,牛虻割捨了愛情與親情,也舍棄了深愛他的吉卜賽女郎綺達,含笑走向刑場。
小說是作者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9)牛氓這個小說就是寫的牛氓累了擴展閱讀:
《牛虻》創作背景;
1887年,麗蓮·蒲爾結識了一些流亡在倫敦的各國革命者,對她影響至深。此後她一直參加秘密的進步活動。有個受她幫助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從西伯利亞流放地逃到倫敦,見到麗蓮·蒲爾,兩人予1892年結為夫婦。
麗蓮·伏尼契擔任流亡者的雜志《自由俄羅斯》的編輯,還出版了一部《俄羅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譯介紹了果戈理和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等人的作品。麗蓮·伏尼契結識了普列漢諾夫,還曾經到革命導師恩格斯家裡作過客。
在麗蓮·伏尼契認識的革命者中,有一些和馬志尼、加里波第一同進行過義大利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的流亡愛國者。伏尼契從他們那裡汲取了文學創作的素材,於1889年開始創作一部反映義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說,為此她還親往義大利,在檔案館和圖書館搜集歷史材料。這部小說就是《牛虻》。
10. 牛氓內容概括
牛氓內容概括
作 者:【愛爾蘭】艾麗伏尼契
主人公亞瑟的生父蒙太尼里是一位神職人員,他一生都忠實地侍奉著「全能的主」,費盡心思隱瞞與私生子亞瑟的父子關系,極力阻撓亞瑟參加反宗教的活動。但亞瑟卻不同於一般人,他具有真正獨立的精神,他認為民眾的不幸是宗教統治的結果,要取得革命勝利,就必須推翻宗教的統治地位。他的父親不能理解他兒子精神上的創傷和思想上的徹底革命性。最終,蒙太尼里忠誠不渝的宗教信仰使他失去了他深愛並且深愛著他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