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集作者 > 小說中作者的態度變化

小說中作者的態度變化

發布時間:2022-12-12 00:42:05

1. 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中都是作者被貶,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醉翁亭記》的作者歐陽修沉醉於自然之美,與民同樂,雖被貶但無怨恨之情,仍怡然自足,做好自己的清散閑官;《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者亦無怨無悔於朝廷百姓,胸懷博大,壯志未已,而結尾處卻略流露出些許無奈。兩文作者均遭無辜貶謫,但前者似醉而醒,後者則甘願永遠懷憂。

2. 在《我的叔叔於勒》中作者對於勒是怎樣的態度,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關切、同情的態度。

小說的情節上顯得相對獨特,這是一個故事中的故事,但卻緊緊圍繞著於勒的形象來構述文章,展開情節的,而全家人到澤西島的旅行成了文章的主體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因為在這里所有的故事將出現重大的轉機。

因為所謂的富翁於勒此時只是個行乞的人。就像評論家所說的,這是個發人深省的文章的結尾,展現了完全的冷漠的人際關系。當然文章的細節描寫也讓文章生色不少,就像文章中提到的父親面對妻子的責備的神態:他總是張開了手摸一下額頭,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並且總是一句話也不回答。

而在另一個方面,文章採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以「我」的視角作為文章發展過程的見證者,更是將文章的諷刺力度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就像評論家所說的:忠實地描寫精神的丑惡,比一切攻擊他的話要有力得多。

於是文章就因此展現了不同的人生世相,由菲利普的容易緊張和愛慕虛榮的架子,甚至是菲利普太太兩難的矛盾性格:一方面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的勤儉,另一方面是奢望富裕的虛榮。

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細膩地刻畫人物韻性格特點。如菲利普認出賣牡蠣的窮水手就是於勒時,「突然好像不安起來」,這是心裡驟然緊張所致;「他向旁邊走了幾步」,是想躲開於勒的目光,怕他認出自己來;「瞪著眼」看女兒、女婿,是怕他們覺察出這個秘密。

這里一系列行動描寫,加上表情的描寫,層次分明地寫出了人物緊張、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狀態。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隨著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的發展。

(2)小說中作者的態度變化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小說中刻畫的幾個人物,都能給人以鮮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個精細機敏,尖刻潑辣,虛榮心強的小市民的婦女,山於貧困,她一面極力節儉度日,勉強支撐門面;一面又經常遷怒於丈夫,說刻薄話發泄怨氣。

菲利普的性格,沒有菲利普太太那樣鋒芒畢露,比較軟弱老實,遇事容易慌張,隨機應變不如菲利普太太,但愛擺架子的習氣,似乎又有過之。他們兩人對待於勒的態度,或親或琉,或褒或貶,都是以金錢利害關系為轉移的,看後,令人覺得可卑、可厭、可憐、可笑。

但他們並不使人覺得可恨,因為他們既不是陰謀狡咋的夕徒,也不是胡作非為的惡棍,只不過是拜金主義的可憐蟲而已。小兒子若瑟夫,在小說中是唯一同情於勒的人物,他對父母拒不認親的作法不以為然,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卻無力改變於勒的處境,只能用給小費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

由此可見,於勒的命運,不取決於人們的心腸好壞,性格如何,而是由社會制度和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觀念所決定的。

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一家對待於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系,是「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是「冷酷的現金交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不過,這篇小說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心理的時候,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約瑟夫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

於勒始終是菲利普一家孤懸海外的一個希望,是這個窮困家庭為自己設想出來聊以自慰的一個美好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於勒象徵著社會底層小人物無奈人生中的灰色希望;是希望,

但不可能實現,一經觸碰就化為虛無,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悲哀和理想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而這篇小說恰恰犀利而無情地揭示出了這種希望凋敝的過程。

用虛榮之類的措辭來指責這個家庭是不合理的,一個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貧窮折磨後仍然能夠對生活抱有體面的希望這是值得尊重的;至於在船上不與於勒相認,固然有其個人利害關系的計較,但仍然情有可原,菲利普夫婦看似無情的表現其實包含著生活的情非得已,「貧困的生活導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

菲利普一家的天性還是善良的,但是當時的處境讓他們有了那樣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莫泊桑給予這家人更多的是悲憫而非批判。

莫泊桑在悲觀地描述社會現狀時,能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找到生活中的亮色,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心靈上的溫暖,希望能救贖那漸行漸遠逐漸世俗化的靈魂。若瑟夫的形象正是這種矛盾思想的展示。

作者讓若瑟夫克制沖動平靜地喊出「先生」後,又讓他冒著被母親指責的危險多給了於勒十個銅子的小費。這些小費會讓母親心疼,但能讓若瑟夫的良知稍稍得以安慰,這也讓讀者在壓抑中輕輕鬆了一口氣。

網路——我的叔叔於勒

3. 小說作者都是保持什麼心情態度來寫小說

第一是喜歡,第二是新奇,第三是生活太無趣想改變一下,第四是堅持寫完,堅持到底不棄坑

4. 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是寫故鄉人的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態度

這篇小說以"我"回到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楊二嫂等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這可是我從參考書里翻到的答案哦

5. 《故鄉》這篇小說,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態度

課文主要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


描寫閏土的變化主要在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
外貌[肖像](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頭上戴一頂小氈帽,頸上戴著一個銀項圈,紅火圓實的雙手;中年閏土:身材增加一倍,灰黃色的臉上有很深的皺紋,眼睛變得又紅又腫,頭上戴著一頂破氈帽,身上一件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又粗又笨,而且還開裂,活像松樹皮。);
動作語言(少年閏土:敏捷剛健、乾脆利落,脫口而出、質朴生動;中年閏土:遲鈍呆滯,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對「我」的態度(少年潤吞:對「我」熱情友好,告訴「我」許許多多稀奇的事情,送「我」貝殼和鳥毛,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誼;中年閏土:對「我」恭恭敬敬,叫「我」老爺,「我們」之間已經隔上了厚厚的障壁。);
對生活的態度(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中年閏土:對生活感到痛苦、悲哀,生活重壓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使他成為木偶人,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神身上。);
性格(少年閏土:活潑開朗、熱情誠懇、勇敢能幹、可愛友好,小英雄形象,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中年閏土:麻木遲鈍、愚昧呆滯、謙恭卑賤、老實、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像一個木偶人。)等五個方面來描寫的。

楊二嫂:二十年前人稱「豆腐西施」,「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二十年後,她變得潑悍、放肆。為了從「我」家撈點東西,交替著虛偽的吹捧、尖刻的嘲諷,還中傷閏土偷碗碟。

6. 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

准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對領會文章主旨、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能力,往往具有重要價值。因而有效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揣摩、判別作者的情感傾向,對真正讀懂文章、正確解題,具有先決意義。常言道:言為心聲。大多數文章,作者的立場態度、褒貶傾向鮮明無礙,但有些文章純客觀展示矛盾沖突,作者猶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淡定超然,情蹤難覓。有的文章,作者雖介入事中,但口吻戲謔,褒貶不定,又難以捉摸。鑒於初中生有限的文學積淀和欠敏銳的情感觸角,教師從相應角度,擇取課內外特定篇目,切實指導學生強化揣摩意識,掌握判別方法,顯得尤為必要。 一、 從字里行間辨析 文本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原始載體,即便隱晦不明,也能從相關的內容和特定的表達方式中找到蛛絲馬跡。 1、 從特定情節上分析 《羚羊木雕》一文,寫少年「我」未徵得父母同意,將珍貴的非洲木雕送給了摯友萬芳,以致父母逼我索回,使「我」痛苦萬端。小說充分展示了情與理的沖突、價值與友誼的較量、未成年人財物處置的尷尬。作者似乎只是提出了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糾葛,並有意迴避自己對事件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斷,從而使作者的情感傾向顯得撲朔迷離。在處理「體會課文思想情感」的問題時,我讓大家揣摩作者的情感傾向,並提示學生注意「我」送羚羊木雕給萬芳的背景情節——萬芳仗義的表現;矛盾沖突雙方給人的感覺——父母的生硬粗暴、不留餘地,「我」的為難、無奈和痛苦;旁觀者奶奶的態度——「算了吧,這樣多不好。」如此處理後,學生順利地感覺到作者對「我」與萬芳友誼的珍視,對「我」處境的同情,並藉助奶奶之口,曲折委婉地批評了父母簡單、粗暴的做法。 2、 品味議論和抒情句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寫了有關阿長的許多事,且大多數事情都表現了阿長的粗俗、無知和隨性,學生對人物負面感受較強,加之對她為「我」買來《山海經》的行為認識不足,很難體會作者的感激深情。針對這種情況,我讓他們找出文章中的議論句和抒情句,說出你從「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確能夠做成功」「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等句子中讀到什麼?從而形成對作者敬佩、感激、同情之心的感知。 3、 注意情感代言人 在小說中,作者往往藉助於矛盾沖突中立的一方表明態度,暗示傾向,如《羚羊木雕》中的奶奶,《我的叔叔於勒》中的「我」,《最後一課》中的小弗朗士等。盡管後兩文的「我」與小弗朗士都是線索人物,但「我」代父母付牡蠣錢時對叔叔外貌的留意,同情之情溢於言表;內心的默念和付給小費,彰顯了在金錢利益橫流的社會里,骨肉親情只與純潔孩子同在的悲楚。小弗朗士行為態度的轉變,意味著「最後一課」的無比庄嚴,愛國主義悲歌的極度感染力。作者的情懷通過次要人物的言行舉止無聲輻射,在貌似不偏不倚的沉靜描述中,迸射出熾熱的情感暗流。 二、 從寫作手法上透視 初中生往往會在醜陋與俊美、崇高與低俗、正直與邪惡混雜兼有的人物身上迷茫無措,弄不清作者對其是何種態度,從而影響對人物的准確把握。 此種情況下,我讓學生注意正負面是否有順序。如果先寫負面感覺,後寫人物的不凡,一定是採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如《列夫托爾斯泰》、《阿長與山海經》,作者意在揚其正面,負面不過是一陪襯,為的是突出正面,使行文有起伏有波瀾而已。 倘若沒有明顯的順序呈現,就是作者在塑造或描摹人物時,遵從生活或藝術的真實性,表現人物多層面、立體復雜的形象性格。此時作者的情感傾向顯然也呈現出相應的復雜性。 三、 從人倫道義上判斷 如《蒲柳人家》中的何大學問,其性格就體現出兩面性。一方面他仗義疏財,慷慨豁達,俠肝義膽,能言善道;另一方面他又死要臉面,愛戴高帽,為人處世粗枝大葉,行事從不量力而行。且正反兩面往往相依相伴地裹在一起,呈現出正面難得、負面小節無害的特點,體現出作者對人物尊敬與戲謔參半的情感態度。 又如《水滸》、《西遊記》中,諸如魯智深、豬八戒等人物形象,作者的肯否無不對應於人倫綱常、公序良俗和人本理念,作者不變態,他心即公心。 四、 從背景動因上思考 有些文章,往往與作者經歷和特定的背景相聯系,惟有了解這些,才能透視作者內心的糾結在作品中的反映。如魯迅先生對國人精神麻木、不覺悟耿耿於懷,其作品中屢顯批判、痛惜之情:《藤野先生》中電影里的看客,《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及惟嘲弄孔乙己為快事的短衣幫,《故鄉》中的中年閏土等皆有此疾,其文無不存有喚醒民眾的念想,表達怒其不爭的感憤。 綜上所述,了解作者的情感傾向,是開啟正確理解文章的窗口,而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打開窗口,不僅需要深入文本,還須逐步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增強社會認知。

7. 「我」對長媽媽的態度有哪幾次變化

"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不大佩服——產生敬意——憎惡——產生新的敬意——懷念與祝願。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

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書《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和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7)小說中作者的態度變化擴展閱讀

《阿長與〈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筆調最溫暖的一篇。此文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幾件事,滿懷誠摯之情地刻畫了一位淳樸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

長媽媽雖然沒有文化,甚至有幾分粗俗,還好事,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通過對長媽媽形象的刻畫與兒時記憶的敘述,作者表達了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懷念和祝願之情。

作者在一開始便通過長媽媽「名稱的由來」生動形象地交代了她的身世。她不僅沒有姓氏,甚至名字都是頂替別人的,可見地位之卑微。但正是這地位卑微的長媽媽,身上卻閃耀著質朴的人性光輝,這正是中國舊社會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縮影。

對於長媽媽的形象,作者是通過對她的某些特點的集中描寫,以及對往事的點滴敘述來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突出了長媽媽的「卑微的靈魂」。而作者怎樣從厭她、煩她到敬她,是此文敘述的主要部分。作者寫起來自然也就濃墨重彩,因為正是在作者的態度轉變中突出了長媽媽的形象及其品格。

作者簡介: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近現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其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等5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8. 沈從文瀟瀟的作家態度例文

沈從文小說人物蕭蕭形象小析

沈從文的小說多表現湘西下層民眾特異的生命形式;對故鄉的農民、兵士、水手、吊腳樓下的娼妓,以及童養媳、小店伙計等等,都一律懷有不可言說的同情與關注。正像作者在《甲辰閑話•一》中所說的「我的文章,是羨慕這些平凡,為人生百事所動搖,為小到這類職業(指刻字工,小銅匠)也非常傾心才寫出的。」因而作者在處理這類題材時,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極度悲傷或極度喜悅,不大肆渲染,只讓讀者在尋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紀20、30年代,作為舊時中國的一種婚姻陋俗,童養媳常常成為文學作品題材被作家所關注。中國鄉土作家對童養媳血跡斑斑的苦難史、對童養媳陋習的殘酷及其對人性、對生命的摧殘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沈從文同樣關注此類題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僅只是童養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筆觸更多的是對准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靈魂」。
蕭紅在《呼蘭河傳》里也描寫小團圓媳婦12歲時就開始的非人童養媳人生。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惟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說的是婆婆可以對小團圓媳婦任意地鞭打,揭示的是野蠻婚俗對個體生命的蔑視。可見,作者對這種扭曲人性的批判是明顯的。然而沈從文《蕭蕭》所表現的童養媳,卻是另一種人生樣式。
魯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因而側重於揭露人性丑惡的一面,沈從文則側重於建構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因此,作者《蕭蕭》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蕭蕭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無知,另一方面,則通過對主人公純真樸素的心靈的揭示,以及對主人公身處逆境然而生命力尤為旺盛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識,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靈魂」。
蕭蕭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識,主要表現為她對自己的童養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認同。蕭蕭從小沒有母親,寄養在伯父家,缺少母親的教養,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對母親、對家的眷戀,所以嫁到夫家時沒有哭,「那一天這小女人還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婦」。蕭蕭嫁了一個不到三歲的小丈夫,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快樂,她每天帶「弟弟」玩,對她來說嫁人只不過是從這家搬到了那家。蕭蕭的快樂是一種簡單的快樂,簡單到什麼都不想,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子過日月。蕭蕭嫁人做童養媳的全過程,作者一筆輕輕帶過,一方面表明這類事件的常見,不值得渲染(這是作者的態度);一方面表明主人公本人的態度。
蕭蕭的態度是對嫁人做童養媳自然地接受,對自己身份的轉變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從兩個方面可看得出來:一是她做了童養媳後依然能夠健康地成長,一是似乎沒有什麼憂心事,還做著充滿樂趣的夢。
總之,蕭蕭好像在蓬勃地生長著,對此,小說作這樣的描寫:
蕭蕭嫁過了門,做了拳頭大丈夫的小媳婦,一切並不比先前受苦,這只看她半年來身體發育就可明白。風里雨里過日子,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這小女人簡直是全不為丈夫設想那麼似的.一天比一天長大起來。
幾次降霜落雷.幾次清明穀雨,一家人都說蕭蕭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礪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婆婆雖生來像—把剪子,把凡是給蕭蕭暴長的機會都剪去了,但鄉下的日頭同空氣都幫助人長大.卻不是折磨可以阻攔得住。
由蕭蕭的健康成長,可看出她生命意識里自然自在的本性與隨遇而安的心境,亦證實她對自己生活環境與身份的轉變,沒有清晰和明確的認識。
其實,蕭蕭每日里的生活並不太平,也避免不了受苦,除了哄「弟弟」,還有繁重的家務勞動,甚至皮肉之苦也未可知,她的遭遇或許並不比小團圓媳婦的少,然而她的成長卻不是那種「風里雨里」的環境和人為的「折磨可以阻攔得住」的。應該說蕭蕭和小團圓媳婦的處境是相似的,兩人起初的個性也是相似的,小團圓媳婦剛嫁人時也愛笑,「她的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也大方,不害羞。然而兩人的不同也是明顯的,小團圓媳婦在折磨中日益的消瘦,直到最後的慘死;蕭蕭卻頑強的生活著,還保持孩童的快樂心情,和對美好事物的本能嚮往。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蕭紅的《呼蘭河傳》側重寫的是外在環境對主人公的窒息,所以小團圓媳婦的悲劇主要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沈從文的《蕭蕭》主要表現人性,表現自然人性的強大生命力,表現人的自然本性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會放出生命的光彩。
沈從文的小說還常常寫到夢。作者認為,寫小說「必須把『現實』和『夢』兩種成分相混合」,通過記夢更能表現理想的人生形式,夢中的景象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蕭蕭夢到自己得「大把大把銅錢,吃好東西」、「爬樹」夢到「自己變成魚在水中個處溜」、夢到自己「飛到天上眾星中」,這些充滿孩子氣的自由夢想,是蕭蕭白日里快樂游戲的繼續。作者如此落筆,目的在於對主人公自然本性和「光彩」人生進行隱喻性描述。
蕭蕭由於對「女學生」充滿好奇與嚮往,還做了關於「女學生」的夢:
蕭蕭從此以後心中有個「女學生」。做夢也便常常夢到女學生,且夢到同這些人並排走路。彷彿也坐過那種自己會走路的匣子,她又覺得這匣子並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夢中那匣子的形體同谷倉差不多,裡面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紅紅的,各處亂跑,有時鑽到門縫里去,把個小尾巴露在外邊。
這種充滿情趣、活潑的描寫,使一個天真爛漫的鄉下小姑娘的情態躍然紙上;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蕭蕭的童養媳身份,且從一個側面突出蕭蕭完全是一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個體,復調式地表明生活的殘酷並不影響蕭蕭健康地成長和快樂天然的本性。
這里,試著把快樂的蕭蕭與《邊城》中的翠翠作比較。翠翠有著淡淡的憂愁,憂愁來自她意識到的少女心事,對愛情的明確選擇。蕭蕭有著簡單的快樂,快樂來自她對自身生存狀態的無意識。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無意識的生命狀態,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異樣環境中的表現形式。
這種無意識的生命情態,還表現在蕭蕭失身這件事上。在蕭蕭的經歷中,做童養媳本已不幸,失身於別的男子更是不幸中的不幸。若說做童養媳,在蕭蕭看來,只不過是從一家搬到另一家,生活並沒有改變多少,她依然是一個不乏小兒女情態的活潑的生命個體,因此她自然而然接受了童養媳身份。那麼,她對失身事件又是如何應對呢?
「蕭蕭十五歲時高如成人,心卻還是一顆糊糊塗塗的心。」身體上的暴長,與心理上的不協調發展,使蕭蕭對愛情懵懂無知,更不會有明確的選擇。因此,對愛情的需求只能深藏於心,要等外界的激發才能顯露出來。花狗的歌就是一個外界的刺激,喚起了蕭蕭對男女情事的朦朧意識,再加上情感上本能的需求,可以說這是蕭蕭自然本性的一次釋放。然而,蕭蕭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對她意味著什麼,等待她的將會是什麼,只是朦朧的感覺到她做了一件「糊塗的錯事」。小說中寫蕭蕭讓花狗賭咒,「賭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盡他了。」蕭蕭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把一個無關痛癢的賭咒作為一個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當一個人不知道要把握什麼,也無可把握什麼時,寄希望於佛、神、上帝,這些好像遠在蕭蕭的思想意識之外,所以她只有寄希望於一個賭咒。這說明蕭蕭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可把握。
對未來的命運不能把握時,在等待未知厄運的過程中,「懸梁,投水,喝毒葯,被囚禁的蕭蕭,諸事漫無邊際的全想到了,究竟年紀太小,捨不得死,卻不曾做。」 在這過程中除了感到恐懼,蕭蕭也想到解決的辦法:逃去城裡。這是她主動為自己的未來打算,然而也僅是想到而已,並沒有付諸行動。
但蕭蕭終於沒有被沉潭或被發賣,一切都不過是短暫的插曲而已。蕭蕭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與「弟弟」又能有說有笑了,生下個兒子,受到夫家老小的喜歡與精心的照顧。就蕭蕭而言,這個偶然的結局,是她所期望的,但並不是蕭蕭所能奮力求得的。這樣最終的皆大歡喜便包含了無奈的成分,只不過蕭蕭沒有意識到罷了。命運在蕭蕭的頭頂上風雲變幻,一會兒陰雲堆積,一會兒陽光燦爛,可怕而不可把握,蕭蕭沒有行動的行動,蕭蕭的無助,卻都沒有導致出什麼悲劇。這種頗具僥幸色彩的結局,極具反差效果,從一個側面彰顯了主人公無意識的生命狀態。
最後,小說結尾預示了蕭蕭的未來,甚至是未來的未來。蕭蕭抱著小兒子,看著為十二歲的大兒子新娶的一個年長六歲的新娘,此時的情景是這樣的: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蕭蕭真正恢復了以前的生活,可以想像蕭蕭十來年中,也應該是快樂的。生活似乎還很長,也似乎還不錯,蕭蕭的思想裡面,生活就是這樣子的,自然而然的無限延長下去,在這種簡單的快樂中無限延長下去。而蕭蕭的未來,也在她的兒媳婦身上延續下去,這又是一個「蕭蕭」,又是一篇故事。
蕭蕭的人生的確是個悲劇,她的悲劇在於她對自己的註定了的悲劇命運沒有清醒的認識。換句話說,她幾乎是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存在。對童養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認同,沒有覺悟到自己所處環境的不合理,更想不到要改變這種環境;對自己失身後受罰命運的不覺悟,也並不知道自己躲過的厄運僅僅是一個偶然,命運遠在自己的掌握之外。但就蕭蕭而言,既然意識不到自己的悲劇,那她的人生就不算是悲劇的。然而,蕭蕭這種無意識的、自然自在的生命形式,並不是作家筆下批評的對象;沈從文也並沒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我們不能因此說沈從文在「規避」什麼;應該說,這是一種美學意義上(不是意識形態意義上)的「真實」。由此,我們在《蕭蕭》中看到了人的一種本真、淳樸而又略顯美麗的人性。這是沈從文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小說中作者的態度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重生小說榜 瀏覽:55
一部小說男主角叫龍淵 瀏覽:2
女主很愛男主現代小說 瀏覽:577
作者零度寂寞的小說 瀏覽:187
不看書小說網 瀏覽:232
寵溺來襲重生辣妻很傲嬌小說全集免費閱讀 瀏覽:826
婚心不負免費小說 瀏覽:633
好看的和尚文小說 瀏覽:445
三體小說推薦ppt 瀏覽:831
長片床戲多的都市小說 瀏覽:259
重生農村免費完結小說 瀏覽:94
玄幻小說那個人物最強 瀏覽:360
都市古武門派小說 瀏覽:692
好看的輕松甜寵小說推薦 瀏覽:434
都市之我是神級段子手小說 瀏覽:310
穿越之嫁鳳許凰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471
免費之小說法王 瀏覽:572
奧特曼與鎧甲勇士系統小說 瀏覽:589
男女主結局沒在一起的小說 瀏覽:207
神小雨的小說閱讀答案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