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什麼書是寫蘇軾、蘇小妹和佛印的故事的
沒有書是寫蘇軾、蘇小妹和佛印的故事的,但有以下幾本書有關於蘇軾、蘇小妹和佛印小故事:《蘇東坡傳 》《醒世恆言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等。
有關故事
1、針鋒相對
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
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2、旁敲側擊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
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3、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4、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
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5、寺態炎涼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
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1)東坡有聲小說播音擴展閱讀:
《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書中講述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他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
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性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爾雅。
《醒世恆言》是明末文學家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該書始刊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
其題材或來自民間事實,或來自史傳和唐、宋故事。除少數宋元舊作外,絕大多數是明人作品,部分是馮氏擬作。
書中小說形象鮮明,結構充實完整,描寫細膩,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帶有封建說教、因果報應宣傳和色情渲染。
《醒世恆言》同作者之前刊行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稱「三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稱為「三言二拍」。
《喻世明言》,白話短篇小說集,初刻用名《古今小說》,又稱《全像古今小說》。
明末馮夢龍纂輯。部分為宋元話本舊作,也有明人擬作。文字可能經過纂修者的加工。題材多來自民間,也有根據歷史小說和前人小說改編改寫的。
《警世通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白話短篇小說集。該書完成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民間宗教寶卷和小說。故事描述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
『貳』 蘇東坡的散文(5篇)
一、蘇東坡五篇散文如下:
1、《鳥說》:
(1)原文:吾昔少年時,所居書室前,有竹柏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武陽君惡殺生,兒童婢僕,皆不得捕取鳥雀。數年間,皆巢於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
又有桐花鳳四五百,翔集其間,此鳥羽毛,至為珍異難見,而能馴擾,殊不畏人,閭里間見之,以為異事。此無他,不忮之誠,信於異類也。
有野老言:鳥雀巢去人太遠,則其子有蛇、鼠、狐狸、鴟、鳶之憂,人既不殺,則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觀之,異時鳥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為於蛇、鼠之類也。"苛政猛於虎",信哉!
(2)內如簡介: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作者一家人善待庭院中的鳥雀,幾年以後鳥雀能與人和諧共處的事情,說明了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尊重、互守信用才能和睦相處的道理。
2、《留侯論》:
(1)原文: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
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2)內如簡介:這篇文章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
3、《凌虛台記 》:
(1)原文: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
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築台,高出於屋之檐而止。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台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台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嘗試與公登台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台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彷彿,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台歟!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誇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於公,退而為之記。
(2)內如簡介:居住在南山腳下,自然飲食起居都與山接近。四面的山,沒有比終南山更高的。而城市當中靠近山的,沒有比扶風城更近的了。
在離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終南山),應該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處,(開始)還不知道(附近)有山。雖然這對事情的好壞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卻不該這樣的,這就是凌虛台修築的原因(用以觀山)。
就在它還沒有修建之前,陳太守杵著拐杖穿著布鞋在山下閑游,見到山峰高出樹林之上,(山峰)重重疊疊的樣子正如有人在牆外行走而看見的那人發髻的形狀一樣。(陳太守)說:「這必然有不同之處。」
(於是)派工匠在山前開鑿出一個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個高台。(檯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這之後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為是山突然活動起伏冒出來的。陳公說:這(台)叫凌虛台很合適。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下屬蘇軾,讓我寫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
4、《放鶴亭記 》:
(1)原文: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
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
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內如簡介:這篇記有明顯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全真。
作者想以此說明:南面為君不如隱居之樂。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爭失敗後的消極情緒。正文共四段。
文章開頭,作者用直敘的方法。簡練的文筆,交待了山人遷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清二楚。
「升高而望,得異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個「懸念」,然後從容著筆,再述其「異」。「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四合」與「大環」,似實非實,似虛非虛;「隱然」,既狀其膝隴。又透出並非是絕對「合」與「環」的徽意。
5、《文與可畫侉篔簹谷偃竹記 》:
(1)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復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雲:「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⒀。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2)內如簡介:全文分三段。第一段開頭不是直接就寫悼念之情或兩人的交往,而是從文與可的畫竹理論寫起,突兀不凡,生面別開,起首就給人以一種新鮮感。
文章說文與可認為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畫竹之前先要把握對象的整體形象和精神實質,做到融會於心,醞釀成熟,然後振筆直書,一氣呵成,才能生動傳神地把它再現出來。相反,如果臨時求其細微末節,機械地一節一節畫,一葉一葉描,就無法畫活竹子。
這實際是主張意在筆先,反對臨畫敷行;主張整體上的「神似」,反對枝節之間的「形似」。作者以贊同的口吻所表述和發揮的這個見解,十分精闢,不僅對整個文藝領域具有普追的指導意義,而且「胸有成竹」已成為人們處事的准則,和活在群眾筆底口頭的成語了。
上述行文生動流暢,如用「兔起鶻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運筆的神速。下面作者接著敘說自己對這個文與可教給他的道理,雖然心裡明白,但實踐起來卻不能得心應手,原因就在於「不學之過」,並把此畫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豈獨竹乎」,說明了這一點。
(2)東坡有聲小說播音擴展閱讀:
一、蘇軾(蘇東坡)主要作品:
1、古文:《荀卿論》、《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東坡志林》、《隨記集》、《刑賞忠厚之至論》、《石鍾山記》、《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天石硯銘(並序)》、《策別課百官》六篇、《策別安萬民》六篇、《策別厚貨財》二篇、《策別訓兵旅》三篇、《策斷》四篇、《黠鼠賦》、《記游定惠院》(一作《記游定慧院》
2、詩歌:《赤壁賦》《後赤壁賦》《東欄梨花》《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澠池懷舊》《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蒼舒醉墨堂》《書李世南所畫秋景》《游金山寺》《題西林壁》《望海樓晚景》《雪後北台書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有美堂暴雨》《贈劉景文》《章錢二君見和復次韻答之》
3、詞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南鄉子·送述古》《永遇樂·長憶別時》《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蝶戀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洞仙歌·江南臘盡》《陽關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永遇樂·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浣溪沙·醉夢昏昏曉未蘇》《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哨遍·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嬌·赤壁懷古》《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滿庭芳·三十三年》《水調歌頭·落日綉簾卷》《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浣溪沙·門外東風雪灑裾》《行香子·過七里灘》《點絳唇·不用悲秋》《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念奴嬌·中秋》《水龍吟·雁》《醉翁操·琅然》
4、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李白仙詩帖》《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東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近人帖》《與范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