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契訶夫短篇小說讀後感
契訶夫短篇小說集:作者:(俄)契訶夫。類型:諷刺/現實。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因為是小說集,所以就不描述梗概了,重點描述這些小說共有的主題吧。
其中最有名的兩篇小說當然是《變色龍》和《套中人》了,《變龍色》是初中課文,《套中人》是高中課文(課文和我看的譯本一樣,額),這兩篇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也重點表達了這些小說的主題。
十九世紀的俄國社會,社會等級制度鮮明,勞動大眾的生活……不提也罷了,封建勢力殘酷的鎮壓一切。而這個「套子」,絕非一把雨傘,一件雨衣那麼簡單,它無處不在。事實上,在完整的《套中人》結尾,敘述者就已經說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不過都是另外一種套子,而這種套子,何時才能掙脫呢?自由的空氣彷彿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
即便到了現在,自由是什麼,又有多少人能夠說得清楚,我們每一個人還是不知不覺的生活在套子中,生活在安全的桎梏中,嚮往自由,卻又難以擺脫安逸,契訶夫在這里提出了一個哲學上很深刻的命題:幸福是什麼?我在這里也不多說了,大家自己去思考吧。
俄國社會等級制度非常森嚴,官大一級壓死人。所以有幾篇小說就是諷刺那些諂媚的下級官員的,有的官員讓自己的妻子去陪上級官員,以換取飛黃騰達的機會。雖然是用的幽默的筆法和語言,但是讀來還是讓人覺得心裡很酸楚,趨炎附勢的背後,想必也有無奈吧?
還有普通的勞苦大眾,大門也渴望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的苦難無人問津,或者說,因為他們的苦難,才有某些人的幸福(剝削制度)。這種揭露常常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但是契訶夫也留給了我們一種希望,那就是一個新的社會,新的制度,新的生活,總有一天要到來的!
㈡ 短篇小說讀後感
莫泊桑是19世紀末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和短篇小說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與契珂夫、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他的小說以其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及純粹的語言,成為展現法語美麗的典範之作,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經典名篇《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等享譽世界。他的多篇短篇小說被選入我國中學語文課本、英語課本,並被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指定為學生必讀作品。
莫泊桑講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有諾曼底狡猾的農民、慷慨的工匠、受欺凌的女傭、小職員、小店主、小市民,也有比市民還世俗的破落貴紳、富商、工廠主,以及野心勃勃的政客。例如《項鏈》中因愛慕虛榮而毀了一生的小市民,《羊脂球》中,有愛國骨氣的妓女和軟骨頭的富商與鄉紳,在敵人面前的不同表現,《一家子》中為爭取遺產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兩個朋友》中寧死也不肯將通行口令告訴敵人一對友人,《莫蘭這只公豬》中好色而愚蠢的服裝店老闆……
講故事,講俗人俗事,表現人生百態,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也是世俗文學最鮮明的一個特點。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就是體現這種文學傳統的典範。所謂喜也人生,悲也人生;莫泊桑的故事,就是在講人生。而我們也能從他敘述的這些日常故事和人的尋常行為中,看到其蘊含的豐富人生哲理和深刻的事物法則。
㈢ 一些短篇小說讀後感
愛的教來育讀後感
一口氣讀了《愛源的教育》這本書,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令我不由得被感動。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升華。
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愛,如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實的愛、深厚的愛。
我想《愛的教育》這本好的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㈣ 短篇小說讀後感 600字
愛的教育讀後感
一口氣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回的近答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令我不由得被感動。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升華。
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愛,如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實的愛、深厚的愛。
我想《愛的教育》這本好的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㈤ 讀短篇小說讀後感200字 急 !! 、
熱愛生命:作者(美):傑克·倫敦。類型:探險/現實。本文作者:願咸專與恆。
因為是短篇小說集屬,所以就不一一列舉了。向大家介紹一下大概吧。
當然還是要重點談談熱愛生命,這是一篇中篇小說。我們中學都學過的。講的是一個去淘金的人迷路後與大自然搏鬥的故事,讓人不禁感慨人類生命力的頑強,贊嘆生命的偉大,並且提醒人們,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定要熱愛生命。
我相信熱愛生命一定有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只是,與險惡的自然搏鬥都成功了,為何作者自己最後卻要選擇自盡這樣一條不歸路呢。
其它的一些短篇也非常有情節,講的大都是一些底層人物艱難生活的故事,大多出自作者的親身經歷,因此並沒有矯揉做作之感。同時也讓人體會到人們是偉大的,盡管這種努力是出於一種對生活的被迫。即便是現在,不時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嗎,人並不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所以,不管擁有什麼,一定要珍惜!
㈥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或賞析
《在鄉下》讀後感
讀了莫泊桑的《在鄉下》,感觸頗深。故事非常簡單,一位貴族婦女十幾年前在鄉下領養了一個孩子。而本該被領養的是與這個孩子年齡相仿的鄰居家的孩子。十幾年後當這個孩子衣著光鮮地返回家中見自己的生父母時,鄰家的那位兒子十分羨慕,責備自己的母親在當年沒有將自己送出去,而在夜裡出走。小說通過偶然因素帶給人物的命運帶來的變化,引發了對人性的拷問。
那位兒子只是見了被領養的夥伴衣著光鮮地回來探親,出於羨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幾十年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反過來責備父母是糊塗蟲和土包子,影響了自己的前程,並且賭氣離家出走。幾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在這里抵不過華麗的服飾。親情抵不過金錢。難怪老婦人哭著說自己累死累活地養了兒子這么久,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確實,當年父母捨不得將兒子送走是因為對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兒子卻反過來責備母親沒有送走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反差,批判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並且狠狠拷問了人們的良知。
縱觀現在,這種事情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為了一點的利益,與親生父母對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屢見報端。這些人應該好好地反省,喚醒自己的良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呢?金錢、榮譽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法用世俗之物品來衡量的。文章鞭撻了那些視金錢與榮譽勝過親情的人。而對於這種人,文章在最後也給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裡。」這句話就暗示了這種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㈦ 2015中國短篇小說精選讀後感800字
《19歲,再見》,是一本很好看的書,雖然它讓我們接觸了難以磨滅的傷痛,但是在主角成長的時候,我們也悄悄地與他們一起成長了。
我們的天空雖然因為《19歲,再見》而曾經灰暗,但我們的視野卻因為它而擴大,我們的思緒卻因為它而延長,我們的天空也因為它,在眼淚掉下的雨後,出現了絢麗的成長的彩虹。
病魔,是對19歲的我們太沉重的話題。但主人公的樂觀積極與自強不息,卻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鮮明的形象,讓我們在眼淚中學會了堅強,讓我們在感動中學會了如何去面對這不公平的一切一切。讓我們擁有了微笑的勇氣。
雖然是悲劇,可是我們在成長,我們有力量。雖然是悲劇,可是讓現實中的我們感受到了平時輕易忽略的幸福。雖然這是悲劇,可是卻讓我們在哭泣後,找到了自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路。
故事結束了,季疏禾、杜天天、江夜愚、年年象他們一樣的人故事還在延續。感謝作者給了我們另一個心情。
在一切結束的結束後,讓我們揀起背包重新上路
《19歲,再見》小說讀後感2
「19歲,回過頭看,像隔了一輩子那麼遙遠。多少時光如流水,風過無痕跡。」
葉大的書總有這種穿透心扉的力量,從《諾亞》到《十里》再到《木玉》,每一本都深深淺淺的鐫刻這一段難舍難分的愛戀。這本沒有例外。但屬於它副線部分的愛情,卻同樣讓人潸然淚下——杜年年*夜愚
杜年年是個如此驕傲的女孩,曠課卻始終年級第一,做得一手好菜,臉上總帶著沉穩的表情。但她畢竟是個孩子,她會傷心,會害怕,會覺得心裡不舒服。像針一樣刺進心裡的,是夜愚的漠然,是夜愚的另一段感情。她沉默的喜歡著那個名義上的哥哥,夜愚。於是,她表白,她放言諷刺,她哀傷,卻都只因為他。但同樣驕傲的人會有好的結局么?答案是NO。
夜愚,杜天天爸爸的私生子,名義上年年的哥哥。是的,只是名義上的。年年不是杜家的孩子,卻得到了杜家全部的寵愛。而他,身上流著杜家的血,卻從來沒被杜夫人接納。他怨,所以冷漠,所以似無心。這只是這個同樣青稚的孩子心中存在的一點小小的妒忌。
他們的人生,很早就有了交點。從年年倔強的伸手擋車時,就註定糾纏不清了。而命運總不會偏袒誰,沒有人會為生命的脆弱負責。所以,即使他們的愛情才剛剛發芽,老天也沒有憐惜的留下年年。夜愚身邊有個很愛他的女友,美麗,富有。而他,雖然淡淡的,但卻不負她。正是因為他的不忍心,才葬送了年年最後的希望。情人節,喜歡的男生卻以哥哥的名義送禮給她,讓她一雙驚喜的眼眸剎那失去芳華。於是,沉痛了多年的心再也沒有跳動的力量。就這樣,煙消雲散。
兩個人,再也不見了。沒有活過19歲的年年終究沒有等到夜愚親口承認愛。真的很可惜吖....
19歲,人生最美的時光啊,而他們,卻與愛情擦身而過。總有一天,夜愚會忘卻,會堅強。但心裡曾經觸目驚心的傷痕,有誰為他撫平?
青春,用愛情祭奠,為天國的年年!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http://www.oh100.com/a/201203/66611.html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本文來源於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轉載請保留此標記,謝謝!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㈧ 短篇故事讀後感
勇敢地面對困難
—讀《擁抱幸福的小熊》有感
周末,我心情依舊很沉重。汶川的地震,三天的哀悼以及我手中拿著的齊魯晚報《號外》上的圖片讓我的思緒難寧,那崩陷的地震災區景象占據了我的心。
媽媽看見我這個樣子,擁抱了我一下沒說什麼,隨手遞給我一本書,書名叫做《擁抱幸福的小熊》。我怎麼幸福得起來呢,媽媽?我一邊想,一邊翻看,我的心靈卻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許小念,許小念很內向,她五歲那年爸爸離開了小念和她的媽媽。因為沒有爸爸,所以小念天天受人欺負,還被人叫做「啞巴」。於是小念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因為在那裡,一直有一個茶色熊公仔陪她聊天,陪她生活。直到有一天,小念被車撞了,茶色熊公仔也永遠地離她遠去……但值得慶幸的是,小念認識了給她看病的林醫生,還有好朋友霍雨欣,在他們的幫助下,小念變得越來越堅強。後來,小念的媽媽得了癌症,於是小念開始支撐這個家。為了給媽媽治病,她白天學習,晚上去打工,回家後還要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媽媽的病終於得到了控制。小念同時在「9·11」事件中,因救出了天才少年霍雨欣而被評為「市十佳優秀少年」。盡管後來媽媽因病情突然惡化而去世,但是小念在經歷了風雨後,變得更加堅強,並收獲了成功與幸福!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我應該堅強,我更要災區的小朋友們堅強起來,勇敢地面對困難,充滿信心和希望。這時媽媽用她那溫柔的手撫摸了我的臉頰,我才感覺到我滿臉的淚水。媽媽摟住了我,我撲到媽媽懷里,嗚嗚地哭出聲來。媽媽只是摟得我更緊了,雖然她沒說什麼話,可是我覺得她最理解我。我就這樣斷斷續續的哭著,宣洩著內心難以表達的情緒。
後來,我清醒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後來我睡著了,很幸福的樣子。
那遠在四川的人們,小朋友們,我想對你們說,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都要沉著、冷靜,更要理智勇敢地去面對困難。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中,都不會一帆風順,每個人都要經受無數考驗與無數風雨,而經受住風雨和考驗的人,就會獲得成功與幸福。地震會摧毀一些東西,但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重塑。雖然眼前是一片廢墟,但是所有的中國人和全世界的人民都已伸出他們援助之手,要堅強,我們的精神家園不倒,我們的精神豐碑會永放光芒!
我打算帶上我自己所有的錢和媽媽一起去書店,去買下那裡的《擁抱幸福的小熊》,寄往災區。 我彷彿已看到那裡的人們,捧著這本書,感受著堅強。我還要告訴你們,媽媽說我現在滿臉幸福,是一個最美麗自信的女孩。
㈨ 莫泊桑短篇小說 讀後感
莫泊桑所寫的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性的冷漠、刻薄,社會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蔑視剖析,反映了當時人虛榮驕傲的人性弱點,從中讓我們得到了這些啟示。
在讀《西蒙的爸爸》時,我深刻的感到當時人封建思想的濃重,西蒙雖是個小孩可卻承受了外界對他「強大」的壓力——說他沒有爸爸,小小的身軀哪經受的住那樣唾沫星子的狂轟亂炸,他的心漸漸扭曲讓他有了跳河的想,也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名身材高的工人菲利普來到了他的身邊,給他了力量並答應做他的爸爸,這讓西蒙的臉上又重回了往常微笑。這篇文章讓我深刻了解當時西蒙母親與西蒙兩人在當時的鎮上受盡別人的冷嘲熱諷,受盡別人白眼那種痛苦而又掙扎的心情,西蒙在學校又受盡同學嘲笑,被同學毆打,只因為他沒有爸爸。就算一個父親去世的孩子在西蒙面前也得意洋洋的說;」我的爸爸在墓地里」。這一句句的生硬的話語把西蒙的心深深刺痛了,可世上也有善良的人——菲利普,他讓這個小家庭擺脫厄運的纏繞,讓他們的臉上重回快樂。
當今的社會我想與莫泊桑筆下的社會也差不多吧!也有欺凌弱小、專橫跋扈之人,也有富有愛心體諒他人的人。在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後,民眾自發的捐款捐物活動接連不斷,這一次重大地震把我們中國人的心緊緊的連在了一起,讓我們看到患難見真情,團結讓我成為可以抵禦一切困難的萬里長城。
真善美是世界上永恆不變的美德,莫泊桑所寫的每一篇都沒離開過它,他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有美好的品德。
在我們所學過的《項鏈》中,描繪的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瑪蒂爾德。女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她有了華麗的衣服後又想要珠寶首飾來引人注目。當時也就是這樣的社會,社會中的女人只要憑相貌就能找個好人家一生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她們的資本就是長相,可瑪蒂爾德是個例外。莫泊桑花了很大的篇幅寫瑪蒂爾德為了能在宴會上吸引眾人的眼球,在宴會之前精心的打扮,她對贊揚的渴望,對進入上流社會的嚮往,都是為了與後文瑪蒂爾德丟了項鏈之後一改以往性格,變得勤勞、善良、節儉、樸素形成強烈的對比,並提出個人觀點贊揚瑪蒂爾德敢於承擔、堅毅的品格,對她以前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表示否定。從瑪蒂爾德這個小人物映射出當時社會風氣的墮落,人們只是尋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在精神上去是低下的。
讀了莫泊桑的文章讓我更認真的審視自己和這個社會,去掉人性的貪念,雖然這很難,但去掉一點去掉一點,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和諧。
㈩ 短篇小說讀後感500字左右
荀子是戰國末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稱為是先秦儒學最重要的三個人物。荀子本名況,又號荀卿(漢代人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生卒年代已經無考,大約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間。根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五十歲來到齊國,曾在齊襄王的稷下學宮講學,三為祭酒,後因被讒,到了楚國,被春申君用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被廢,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
荀子的思想資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書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單篇流傳,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漢劉向校書的時候,將其整理校訂,編輯成書,定為三十二篇,十二卷,當時稱為《孫卿新書》。後來唐人楊驚為其作注,將其編為二十卷,才更名為《荀子》。這就是今天所看見的《荀子》。關於這本書的寫作,據劉向《敘錄》記載應該是苟子晚年在蘭陵時寫的。「孫卿卒不用於世,老於蘭陵,疾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乎巫祝,信機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但其實《荀子》一書,並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書以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謙《荀子集解》為底本,在注釋翻譯過程中,參考了前人和時賢的大量集解注釋及翻譯的著作,由於體例的限制,恕不一一註明。苟子其書,錯訛難解之處頗多,脫誤不可讀處時或有之,本書在注釋和翻譯過程中,參閱、斟酌了諸家之說,盡量擇其善者而從之,個別窒礙難通之處,不敢強解,則闕如。《王制》篇由張玉亮執筆,由我修改潤色。筆者學力有限,在注釋和翻譯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當或錯訛之處,凡此,尚祈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勸學
此為《荀子》開篇之作,主旨在勸勉人努力學習。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說明後天努力和學習的重要性,指出學習貴在鍥而不舍、長期積累,用心專一,無所旁顧。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學,以禮為歸,他所論的學,並非我們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學習的概念,而是指為士、為君子、為聖人之學。他特別強調學習之根本目的是為了積善成德,培養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說的學習方法就是誦讀《詩》、《書》、《禮》、《樂》、《春秋》等儒家經典,並接近賢師益友。這也是貫穿在他全書中的一個觀點。文章詞藻豐富、比喻繁多,是《苟子》書中最美麗的篇章,也是最膾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能停止的。靛青從藍草中提取·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寒冷。筆直的木材,合乎墨線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彎成車輪·彎曲的程度能夠合乎圓的標准了,這樣即使再暴曬,木材也不會再變直,原因就在於被加工過了。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才能取直,刀劍經過磨礪才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會聰明智慧,行為沒有過錯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日:「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譯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親臨深澗,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有多麼博大。吳國、越國、東夷、北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長大後風俗習慣卻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們如此的。《詩經》上說:「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著安逸。恭謹地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之道。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