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現實主義作家都德的代表作有哪些
都德是法國的一名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全名是阿爾豐斯·都德,他是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的。他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小東西》《磨坊文札》《最後一課》《柏林之圍》《月曜日故事集》《達拉斯貢的戴達倫》《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等等。
都德的很多小說當中,都是描寫了戰爭下的一些故事。因為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就是法國戰爭比較多,他同時還有很多諷刺資產階級的生活的一些小說,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的。主要是對於社會百態和人情習俗這方面的描寫比較多一些。
❷ 都德簡介
阿爾豐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國普羅旺斯人,愛國作家。
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26歲時發表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兩年後,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現了他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國的狄更斯」的譽稱。
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是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
(2)都德短篇小說不少擴展閱讀:
創造特點:
作品主題
他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一個劇本和四個短篇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都德贊同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論,但並不是無動於衷地描寫現實。
藝術特色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德
❸ 阿爾豐斯·都德
阿爾豐斯·都德 (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都德應征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最後一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已被編入七年級人教第二學期語文書第七課。 都德
著作
25歲時,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描寫了法國南方的自然風光和生活習俗。兩年後出版了一部帶有半自傳體性的長篇小說《小東西》,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冷漠的人際關系,一舉成名。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他以這次戰爭為背景,寫了一組具有深刻愛國主義內容和卓越藝術技巧的短篇小說,結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後一課》、《柏林之圍》因藝術的典型化和構思的新穎別致,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寫了13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一些劇本和詩作。他善於用簡潔的筆觸描繪復雜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風格、嘲諷現實的眼光和親切動人的藝術力量為不少讀者所喜愛。「他的創作,真實與詩情,歡笑與淚痕,怒焰與悲苦,交流並瀉,構成他區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獨特風格。」
❹ 都德的代表作有哪些
都德,法國現實主義作家,1866年以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成名,作者以故鄉普羅旺斯的生活為題材,流露了深深的鄉土之戀。之後,又發表了自傳性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時,他應征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土義的短篇。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個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他的創作傾向於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但由於視野不寬,造成批判力度不深的結果。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有獨特意味的東西,風格平易幽默。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❺ 都德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什麼為題材得。什麼就是他愛國主義短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的小說家。他一生共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有:《達拉斯貢城的達達蘭》《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羅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最後一課》就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國,企圖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鍾」。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第三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摘自金留春《愛國主義的頌歌》,載《課文分析集》第二冊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