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莫拉維亞短篇小說集

莫拉維亞短篇小說集

發布時間:2024-05-01 21:03:43

A.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簡介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1907-1990)是義大利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曾任新聞記者和雜志主編,並曾任國際筆會主席。他在長達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事,發表了數大部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集。他以寫實的筆法,通過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平常故事,觸到了人的心靈深處。他的作品在義大利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界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929年發表處女作長篇小說《冷漠的人們》,描寫年青一代在法西斯統治下精神的空虛,獲得聲譽,後遭法西斯當局禁印。另一長篇小說《期待成空》亦觸怒當局。主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瘟疫集》、《羅馬故事》、《天堂》、《另一種生活》,長篇小說《假面舞會》、《喬恰拉》、《愁悶》、《注意》和《內在生活》等。注重心理分析,對人物的兩重性格和病態心理傾注較多的筆墨 。

B. 莫拉維亞在文學界的貢獻是什麼

莫拉維亞,生於1907年,他自小就喜歡讀貝利的詩作,並深為其作品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所感染。戰後的莫拉維亞就像當年在自由思想感召下的羅馬詩人貝利一樣,開始把目光投向四周圍的羅馬城的各種公共場所,細致入微地觀察日常生活中各種平凡的人物的生活方式和各種心態。

「我要給羅馬平民百姓留下一塊豐碑」。那位19世紀的羅馬抒情詩人用他嘔心瀝血譜寫的2000多首14行詩篇,實現了他生前豪邁的誓言。而1個世紀後的小說家莫拉維亞也以其精闢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戲劇性的幽默感,先後完成了《羅馬故事》(1954)和《羅馬故事新編》(1959)兩部短篇小說集,為戰後生活在羅馬社會最底層的貧民又豎立一座文學藝術豐碑。這兩部膾炙人口的佳作,與100年前的焦阿基諾·貝利的詩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那麼引人入勝,那麼扣人心弦。

在莫拉維亞用他一生的精力建立的藝術豐碑上,除了幽默風趣地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羅馬底層社會的畫卷外,還用其銳利的雕刀無情地剖析他所出身的本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那是另一種令人窒息的畫面,展示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無法交流和溝通的現實。60年代後他發表了一系列揭示現代社會異化的作品,其中有《鄙視》(1954)、《煩悶》(1960)、《注意》(1965)、《我和它》(1971)、《內心生活》(1979)和5部短篇小說集。他筆下的人物往往都是由於在生活中難以尋求自身的真實而存在的煩悶和苦惱。

包括61個短篇的《羅馬故事》中的主人公們都是生活在戰後的羅馬大都市中貧苦的勞動大眾,他們之中有的是流動小販,有的是酒吧跑堂,有的是卡車司機,有的是工人、清道夫,有的是裁縫、理發師,還有流浪漢和僕役,他們多因生活所迫千方百計地、有時甚至是不擇手段地為自己的生存而尋找各種出路。那雄偉的古羅馬斗獸場、那帶有美麗的神話傳說的台伯河、那神秘的天使古堡、那寂靜的古羅馬水道,都冷漠地觀望著他們的遭遇,目睹他們在飢餓和貧困線上掙扎,即使到了窮途末路也無法幫他們改變悲慘、困苦的命運。

莫拉維亞是個永不衰老的「鬥士」,他身上似乎總有用之不盡的旺盛精力,在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留下了義大利社會各個時期興衰沉浮的痕跡,可以說,莫拉維亞和他的作品是義大利從法西斯專政到抵抗運動和戰後幾十年發展變化的最好見證。他那近40部的各種體裁的不朽之作中,凝聚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對文學藝術的篤信和傾注。

C. 羅馬女人的羅馬女人 - 作者介紹

莫拉維亞是義大利著名作家。1907年11月28日生於羅馬。少年時因病卧床治療多年,後又長期療養,他以頑強的意志和強烈的求知慾刻苦自學,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他自稱,疾病和法西斯統治是決定他人生道路的兩個重要因素。
1929年發表處女作《冷漠的人們》,這部使作者一舉成名的長篇小說採用心理分析手法,描繪置身於污穢現實的資產者被私利主宰道德,冷漠扼殺熱情,暗喻資產階級的偽善、冷漠是義大利法西斯主義滋長的土壤。小說問世不久即遭法西斯當局查禁。
在嗣後面世的《未曾實現的抱負》、《阿谷斯蒂諾》、《違抗》、《隨波逐流的人》、《鄙視》等作品中,莫拉維亞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徵和時代特徵的典型形象——精神空虛,庸俗自私,意志薄弱的「隨波逐流的人」,他們偶爾也企圖「違抗」現實,沖破環境的精神牢籠,但最終總是拋棄自己的「抱負」,跟現實妥協。藝術上它們側重客觀主義的描寫和心理分析。也有些作品跳出這種題材框架。《假面舞會》含沙射影,抨擊墨索里尼獨裁統治,被墨索里尼下令查禁。短篇集《瘟疫》運用大膽的想像和誇張,嘲諷資本主義社會的畸形現象。
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和新現實主義文學的崛起,對莫拉維亞的創作產生了影響。長篇小說《羅馬女人》、短篇集《羅馬故事》、《羅馬故事新編》,都是作家把目光投向下層社會的成果。它們或描寫小人物的辛酸境遇,以平民的眼光來審視和批評資產者社會。《喬恰里亞女人》,剖示了墨索里尼政權崩潰、德國法西斯入侵期間錯綜復雜的情勢。
從60年代起,異化成為貫串莫拉維亞創作的主題。長篇《愁悶》、《注意》、《我和它》,以及《不由自主》、《天堂》等6部短篇集,致力於表現當代資產者無所適從 ,頹喪苦悶的精神危機。《內心生活》,借采訪形式,女主人公自敘對資產者家庭和社會的反叛經過 ,成為震動西方的1968年學生造反運動時期社會生活的折射。《1934》探討人的雙重性,《注視者》、《羅馬之行》具有某種自傳色彩。
莫拉維亞還寫過劇本,如《琴姬》、《生活是游戲》,有文藝評論集《人就是目的》。長期擔任文藝刊物《新論證》的主編、歐洲議會議員。

D. 莫拉維亞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莫拉維亞,生於1907年,他自小就喜歡讀貝利的詩作,並深為其作品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所感染。戰後的莫拉維亞就像當年在自由思想感召下的羅馬詩人貝利一樣,開始把目光投向四周圍的羅馬城的各種公共場所,細致入微地觀察日常生活中各種平凡的人物的生活方式和各種心態。

「我要給羅馬平民百姓留下一塊豐碑」。那位19世紀的羅馬抒情詩人用他嘔心瀝血譜寫的2000多首14行詩篇,實現了他生前豪邁的誓言。而1個世紀後的小說家莫拉維亞也以其精闢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戲劇性的幽默感,先後完成了《羅馬故事》(1954)和《羅馬故事新編》(1959)兩部短篇小說集,為戰後生活在羅馬社會最底層的貧民又豎立一座文學藝術豐碑。這兩部膾炙人口的佳作,與100年前的焦阿基諾·貝利的詩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那麼引人入勝,那麼扣人心弦。

在莫拉維亞用他一生的精力建立的藝術豐碑上,除了幽默風趣地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羅馬底層社會的畫卷外,還用其銳利的雕刀無情地剖析他所出身的本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那是另一種令人窒息的畫面,展示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無法交流和溝通的現實。60年代後他發表了一系列揭示現代社會異化的作品,其中有《鄙視》(1954)、《煩悶》(1960)、《注意》(1965)、《我和它》(1971)、《內心生活》(1979)和5部短篇小說集。他筆下的人物往往都是由於在生活中難以尋求自身的真實而存在的煩悶和苦惱。

包括61個短篇的《羅馬故事》中的主人公們都是生活在戰後的羅馬大都市中貧苦的勞動大眾,他們之中有的是流動小販,有的是酒吧跑堂,有的是卡車司機,有的是工人、清道夫,有的是裁縫、理發師,還有流浪漢和僕役,他們多因生活所迫千方百計地、有時甚至是不擇手段地為自己的生存而尋找各種出路。那雄偉的古羅馬斗獸場、那帶有美麗的神話傳說的台伯河、那神秘的天使古堡、那寂靜的古羅馬水道,都冷漠地觀望著他們的遭遇,目睹他們在飢餓和貧困線上掙扎,即使到了窮途末路也無法幫他們改變悲慘、困苦的命運。

莫拉維亞是個永不衰老的「鬥士」,他身上似乎總有用之不盡的旺盛精力,在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的文學創作生涯中,留下了義大利社會各個時期興衰沉浮的痕跡,可以說,莫拉維亞和他的作品是義大利從法西斯專政到抵抗運動和戰後幾十年發展變化的最好見證。他那近40部的各種體裁的不朽之作中,凝聚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對文學藝術的篤信和傾注。莫拉維亞一生總共寫了17部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10部劇作,10部評論集和游記,為世界文學寶庫又增添了不少精品。

他的作品至今已被翻譯成37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靈魂的虛偽、沉淪和墮落觸動了法西斯賴以生存的土壤,為此,在第6版即將開印時就遭到了當局的查禁。他用6年的心血寫成的第二部小說《錯誤的野心》(1935)也同樣遭到當局的查禁。1941年問世的《假面舞會》是投向已岌岌可危的墨索里尼政權的一支鋒利的投槍,它指桑罵槐地嘲諷了義大利的法西斯政權,因而在它出第二版時又遭到當局的查封。從此,莫拉維亞的名字就作為「顛覆分子」被列入了警方的黑名單。

被迫遠走他鄉、顛沛流離的莫拉維亞對文學的崇高信念並未從此毀滅。在南方避難時創作的《阿戈斯蒂諾》(1944)、《羅馬女人》(1947)、《違命》(1948)、《隨波逐流》(1950)相繼問世。沉醉在家鄉光復喜悅之中的莫拉維亞重又燃起新的創作熱情,在新現實主義熱潮的鼓舞下,眼光深邃才思敏捷的莫拉維亞發表了一系列以反映羅馬社會下層平民的命運和遭遇的作品。《羅馬故事》(1954)是其中的一部描寫和刻畫了羅馬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辛酸遭遇,從題材的選取到表現手法以及語言的適用,都頗具特色,可說是作者的一部力作。

以文學為手段與法西斯較量中所表現出堅強不屈的意志與戰勝了困擾他長達9年的病魔中所顯示出的驚人的毅力,是決定莫拉維亞輝煌藝術成就的兩個基本要素。9歲的莫拉維亞因患骨結核而被迫卧床休養因而中斷了正規學業的莫拉維亞。在患病期間,他攻讀了大量的歐洲和義大利的古典文學名著,從而為其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自學成才者的一位楷模。

《羅馬故事》中的許多主人公,就像是磨碎機裡面不停地打轉轉的咖啡豆。為了擺脫命運的熬煎,他們有的拋棄剛出生的親生骨肉,以免無辜的嬰兒與家人一樣忍受貧困的熬煎《嬰兒》,有的則因受不了飢腸轆轆的折磨,到戰友開的飯館里騙一頓飯吃(《羅莫洛和雷莫》),有的為了還債、竟冒用假鈔票而落得「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可笑境地《假鈔票》;還有「從一家大小四雙眼睛裡看到的都是同樣的飢餓的表情,自己活像是一群餓狼窩里的公狼」似的父親,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偕同其妻子到一座教堂里去偷盜供品而成了被警察逮捕的小偷(《教堂里的小偷》)。他們心中沒有明天,只求糊口度日。

幽默地嘲諷現實生活對他們的不公正,正是莫拉維亞的《羅馬故事》的獨到魅力所在,令人讀後餘味無窮。在聖誕佳節里,終年生意清淡的文具店老闆用文具筆墨代替聖誕大蛋糕的做法令街坊好友瞠目結舌、火冒三丈,卻惟妙惟肖地揭示了在商品社會中,以「文」為生的人們的寒酸、無奈和憤懣《聚餐》;因朋友作假證而無辜服了2年刑跟監獄長剛道了別說過「再見」的囚犯,卻因「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而又成為肇事者再次入獄《再見》。

莫拉維亞的《羅馬故事》充滿了人生哲學,從這些小人物日常所遭受的種種經歷中,使人悟出許多人生哲理,讀後令人啞然失笑,卻又從那些可憐、可笑而又可恨的人物身上,看到了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物形象的縮影。一個愛上了大戶人家女傭的清道夫,生怕姑娘知道自己從事的職業而謊稱自己是戶籍工作人員,結果,那個女傭就跟另一個清道夫訂婚了。原來「她就愛背著垃圾袋戴著清道夫帽子的男人」(《正好輪到你》;年輕美貌的房東小姐,卻沒完沒了地跟顧客漫天要價貪得無厭,在天使般的外貌下卻藏著一顆愛錢如命的冷漠的心,最後她居然嫁給了一個擁有半個大區財產的昏聵老朽的大財主,論年齡他都可以當她的爺爺了《中間人》;認為自己不可能再受到年輕姑娘青睞而不敢向姑娘求愛的理發師,後來卻發現那姑娘竟與店裡一個比他更老更丑的伙計結婚了《老混蛋》);夢寐以求想當電影女明星的年輕漂亮的郵局女職員沒被製片廠的導演錄用,而陪同她前去應聘的長著一臉壞相在郵局當差的小夥子卻正因為其貌不揚而被錄用當上了各種配角(《一臉壞相》)。

作品的幽默還表現在對其筆下人物的種種遭遇,總是帶著善意的同情和諒解。對於他們的惡習不是鞭撻而是善意的嘲諷,對於他們所採取的各種伎倆不是譴責,而是含蓄地啟示開導,並以成功的對人物心理的細膩貼切的描寫和刻畫,揭示了從事各種職業的人物那種無奈、無力、無助、無謂的生存方式和絕望的心態。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令人感到真摯親切,似乎故事中的人物是面對面地在向你敘述他們的親身遭遇,故事都是那麼平常和普通,然而從平凡中見真實,從普通中瞥見本質,故而能引起讀者共鳴,使他們跟隨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進入了二次大戰後羅馬平民百姓所處的各種生活境遇中去感受和體驗他們的愁緒和憂患:懷疑妻子有外遇,卻發現是服刑期滿歸來的小舅(《馬里奧》);半身癱瘓的人比只是沒有了下巴的人更令人同情,「在人生的階梯上總是走下坡路」的有生理缺陷的人,因想爭得世人的同情施捨對比自己更為不幸的殘廢人產生了嫉妒心(《失誤》);為了能去海邊休養向朋友伸手求援碰了一鼻子灰的兒子,結果卻不得不用母親當掉金首飾的錢去治病(《沒錢的朋友》;含辛茹苦把兒子撫養成人的女裁縫卻眼看著因賭博輸錢而行凶殺人的兒子成了階下囚(《眼鏡兒》);愛吹毛求疵驅車在大街上與一位太太無理取鬧的年輕人受到路人一頓教訓和奚落(《吹毛求疵的人》)。

每篇小說的結尾妙趣橫生、恰到好處,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過分拘泥小節;做事婆婆媽媽的丈夫在妻子棄家出走後非要上丈母娘家問個明白時,居然還本性難移地注意到丈母娘家客廳桌子上那隻花瓶下的小墊片沒放正(《別刨根兒問底兒》);結婚才兩年被揮霍無度的妻子弄得把在銀行的存款全都取盡而一無所有的丈夫,最後卻從旁人口中得知他妻子對人說是丈夫把家產揮霍一空無可救葯才導致她毅然離家出走(《揮金如土的人》);因生活無著落,想托當作家和詩人的朋友寫一封假哭喪母後的悲痛無援的信件,以期能感動剛喪母的律師能慷慨解囊予以施捨,殊不知那位代筆的作家居然捷足先登,早已上門去拜訪過那位律師了(《「媽媽」一詞》)。

跟莫拉維亞的許多作品一樣,《羅馬故事》是在古城羅馬的大環境里展開各種動人情節的,那還是一個帶著戰爭創傷瘡痍滿目的城市,映入人們眼簾的是「寫在牆上的『打倒』和『萬歲』的字樣」,「行進在街上的裝滿無花果和柑橘的小推車」,「門前台階上坐著殘廢人和瞎子的教堂」。那牆上掛有壁毯穹頂飾有壁畫的古老的樓房,那懷抱著古城的蜿蜒的台伯河,那雄偉莊重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構成了各種人物活動的時空和背景。所以,讀著莫拉維亞的《羅馬故事》,就彷彿隨同他回到50年代的羅馬城,漫步在兩旁擁有古老建築的大街上,徘徊在有「紅絲絨鋪著台階的金銀首飾店的櫥窗」前,在多少世紀來盤繞著羅馬的台伯河畔,或是在空氣新鮮、空曠、荒漠的羅馬市郊外,聆聽羅馬人訴說他們自己真切動人的故事,領略著當時社會的人情世態。

E.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作品

莫拉維亞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當今社會的偽善和道德匱乏為主題。有的作品中剖析了中產階級的生活尤其是婚姻狀態,有的作品則以理性和現實的角度表現間離的狀態,政治主題也經常出現,1970年代開始的作品則表現出更多的試驗性質和心理導向,例如《煩悶》中異常現實和情色的筆觸。莫拉維亞的文風非常直率不加矯飾,往往只使用最基本的詞彙。後期他則開始使用大量的內心獨白。
莫拉維亞五部最傑出的作品:《冷漠的人們》創作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後期,被認為是莫拉維亞在未意識到的情況下寫出的世界上第一部存在主義文學作品。通過一個資產階段家庭在三天內發生的故事,揭露了當時義大利資產階級靈魂深處的冷漠。《喬怡里亞的女人》創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之後,被公認為義大利戰後最傑出的小說。作口通過切西拉母女二人在戰亂中的避難經歷,揭露了戰爭給普通民眾帶來的苦難,特別是對人的心靈的摧殘。《鄙視》的主人公莫爾泰尼有志於從事戲劇創作,為博得妻子愛,他違背自己的意願,為電影製片人編寫電影腳本,以獲得金錢,滿足妻子的物質欲求,當他滿足了妻子的欲求時,卻發現妻子已經不再愛他。小說從一個側面寫出了西方社會中人的異化。長篇小說《注意》是一部手法奇物的作品,用書中人物的話來說,作品真正的主人公並不是小說的主人公,而是小說的主人公「我」一直在寫著、准備將來有一天用作小說素材的日記。作品通過大量的心理描寫,通過主人公「我」在日記中寫出的或真實或虛假的種種事件,探討「原罪」問題。短篇小說集 《不由自主》共有四十一篇作品、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人物都由於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原因不由自主地做著自己並不想做的事。通過他們,作者寫出了現代西方社會中人們普遍感到的迷惘與困惑以及人的精神狀態的扭曲。
短篇小說集《天堂》(1970)、《另一種生活》(1973)、《嘿》(1976)中的主人公都是資產階級女性,莫拉維亞通過他們的遭遇和感受,反映資產階級富裕、舒適的物質生活同空虛的精神生活之間的對立。長篇小說《內在生活》(1978)以1968年義大利的學生運動為背景,揭露大、小資產階級都喪失了一切理想,各以財富或革命口號為追求享樂的手段。 莫拉維亞在60至70年代的作品中,透過繁華的表象暴露西方社會的荒唐和墮落,揭示了資產階級的思想危機,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但他常常過分渲染人物的兩重性、病態心理和荒誕不經的行為,又具有一定的消極因素。 La cortigiana stanca (1927) Gli indifferenti (冷漠的人們,1929) Le ambizioni sbagliate (錯誤的野心,1935) La bella vita (1935) L'imbroglio (1937,中篇集) I sogni del pigro (1940) La mascherata (假面舞會,1941) La cetonia (1943) L'amante infelice (1943) Agostino (兩名少年, 1944) L'epidemia (1944,短篇集) La romana (羅馬女人,1947) La disubbidienza (Disobedience, 1947) L'amore coniugale (1947,短篇集) Il conformista (同流者, 1947) L'amore coniugale (1949) Racconti romani (羅馬故事, 1954,獲Marzotto獎) Il disprezzo (A Ghost at Noon or Contempt, 1954) La ciociara (兩個女人, 1957) Nuovi racconti romani (1959) La noia (The Empty Canvas, 1960) L'automa (The Fetish, 1962,短篇集) L'uomo come fine (1963, essay) L'attenzione (1965) La vita è gioco (1969) Il paradiso (1970) Io e lui (Him and Me, 1971) A quale tribù appartieni (1972) Un'altra vita (1973) Al cinema (1975,散文集) Boh (1976) Una vita interiore (1978) Impegno controvoglia (1980) La cosa e altri racconti (情色故事, 1983,短篇集) L'uomo che guarda (1985) L'inverno nucleare (1986,散文和訪談) La villa del venerdì e altri racconti (1990)

F. 誰能准確地告訴我,莫拉維亞寫了幾部長篇小說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1907年11月28日-1990年9月26日),原名Alberto Pincherle,是20世紀義大利著名小說家。

作品列表
"La cortigiana stanca" (1927)
Gli indifferenti (冷漠的人們,1929)
Le ambizioni sbagliate (錯誤的野心,1935)
La bella vita (1935)
L'imbroglio (1937,中篇集)
I sogni del pigro (1940)
La mascherata (假面舞會,1941)
La cetonia (1943)
L'amante infelice (1943)
Agostino (兩名少年, 1944)
L'epidemia (1944,短篇集)
La romana (羅馬女人,1947)
La disubbidienza (Disobedience, 1947)
L'amore coniugale (1947,短篇集)
Il conformista (同流者, 1947)
L'amore coniugale (1949)
Racconti romani (羅馬故事, 1954,獲Marzotto獎)
Il disprezzo (A Ghost at Noon or Contempt, 1954)
La ciociara (兩個女人, 1957)
Nuovi racconti romani (1959)
La noia (The Empty Canvas, 1960)
L'automa (The Fetish, 1962,短篇集)
L'uomo come fine (1963, essay)
L'attenzione (1965)
La vita è gioco (1969)
Il paradiso (1970)
Io e lui (Him and Me, 1971)
A quale tribù appartieni (1972)
Un'altra vita (1973)
Al cinema (1975,散文集)
Boh (1976)
Una vita interiore (1978)
Impegno controvoglia (1980)
La cosa e altri racconti (1983,短篇集)
L'uomo che guarda (1985)
L'inverno nucleare (1986,散文和訪談)
La villa del venerdì e altri racconti (1990)

作品所改編的電影
兩個女人,1960年,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德西卡導演,索菲亞·羅蘭主演
煩悶,1962年,由Damiano Damiani導演
輕蔑,1963年,由法國新浪潮導演戈達爾導演
冷漠的人們,1964年,由Francesco Maselli導演
同流者,1970年,由貝納多·貝托魯奇導演

在大陸,80年代就譯介過莫拉維亞的短篇小說。之後出版過《羅馬女人》和《羅馬故事》。2002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莫拉維亞文集,包括《冷漠的人們》等五部作品

閱讀全文

與莫拉維亞短篇小說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主是現代軍人的愛情小說 瀏覽:923
未婚妻保鏢小說排行榜 瀏覽:676
帶塵的兩個字的言情小說 瀏覽:196
古代宓公主穿越現代男主重生的小說6 瀏覽:745
哪部小說里主人公叫王猛 瀏覽:743
一部古言小說女主成親時殺了男 瀏覽:673
成人版短篇小說合集 瀏覽:281
溺愛歡顏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753
經典穿越重生小說完結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323
名字只有四個字的小說古文 瀏覽:34
寫女頻小說哪裡好 瀏覽:654
烏晚晚丞相穿越小說 瀏覽:912
廢柴道士3有聲小說 瀏覽:663
經典重生空間種田文小說 瀏覽:264
女主穿越之仙劍三小說 瀏覽:299
求好看的古代公主的小說推薦 瀏覽:444
玄幻完本小說男主後宮 瀏覽:705
小說鹿子霖老婆結局 瀏覽:955
八毛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男主要了女主史部校園小說 瀏覽: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