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概括莫泊桑短篇小說集的聖骨
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特點
文學
專業回答
一.以小見大,由點及面
魯迅先生在比較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式樣時認為短篇小說的優點是「只頃刻間,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集外集》近代世界小說集小引)因此,短篇小說不該成為長篇小說的壓縮,它的長處在於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從部分到整體的概括,反映社會生活。在這點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堪稱楷模。
首先,莫泊桑以有限的篇幅,少許的人物和比較單純的背景及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時代的某一側面或片段本質。他常常把確定的主題,高度凝練地集中到幾個場景和場面中去表現。
贊揚普法戰爭中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在表現這一主題時,他很少在廣闊的背景和復雜的情節中,全面地展開法國各階層人民反抗普魯士侵略軍的斗爭,他多半寫其中的一個插曲。例如《蠻子大媽》,這片短篇小說描寫一個普通法國勞動婦女,她丈夫因私獵被警察擊斃,相依為命的兒子在兩國宣戰後從軍,她一個人孤單在家。普魯士軍隊開進村子後,派四名年輕士兵住進她家,起初她跟他們相處得不錯。有一天,她突然收到兒子被普軍炮彈炸成兩段的噩耗,就在當天夜裡點燃自己的房子,把四名普魯士士兵燒死了。小說特別突出「蠻子大媽」臨刑前的一幕:她同時拿出兩張紙,一張是報告兒子犧牲的信件,另一張是她記下四名普國士兵姓名地址的紙單。他要求通知他們家裡,並對普軍軍官說:「您將來要寫出這件事的來由,要告訴他們的父母說是我乾的……請您不要忘了。」然後從容地等待處決。
小說截取了普法戰爭中一個很小的斷面,生動反映出法國人民對侵略軍的深仇大恨,更可貴的是有深度地揭示了這場戰爭的危害。當普軍侵佔法國領土時。法國人民協同法國政府奮起反抗,是正義的愛國行為,值得歌頌,但這次戰爭歸根結底是由於兩國統治者爭奪歐洲霸權引起的,所以,真正的受害者不止是法國人民,也包括普魯士人民。兩張紙就是這種實際情況的凝練而巧妙的藝術概括。
其次,在短篇小說的藝術構思上,莫泊桑不製造離奇情節刺激讀者的好奇心。他善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片段作為透視點來窺視大千世界,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反映普遍的社會真實。他從一把傘的小洞眼看到市民利己主義哲學;用一根繩子繞出一個趨炎附勢荒唐混亂的世風;不見了一串項鏈,引人尋找小資產階級丟失的淳樸(《雨傘》、《繩子》、《項鏈》)。
二.冷眼看人生,客觀寫世界
莫泊桑善於描寫人情世態,他的每片短篇小說都是一幅幅生動的法國生活風俗畫。他的短篇小說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作者本人基本上不直接表達自己的傾向,而是通過故事本身表達這種傾向,盡力做到客觀、冷靜。但是小說並不是完全沒有激情,它的激情隱藏在內容之中。「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該在自然界露面一樣。」恩師福樓拜的這句話對莫泊桑產生過較大影響。
在更多時候,莫泊桑把自己的愛憎、褒貶寄託在情節之中。譬如,他對自己所熟悉的小資產階級的態度就是這樣表現出來的。1881年2月15日在巴黎《新雜志》上發表的《在家裡》寫出了一樁奇特的家庭變故。工作多年,剛剛得到勛章的老科員伽辣汪90歲高齡的老母,突然在飯桌上病故。隨後,許多有關聯的人員都賣力地表演:診斷醫生不顧人家死活,自己先鬧一頓飯吃。鄰居剃頭師兩口子為了要不要去看望而吵架。兒子雖到處訴說自己的悲傷,目的不過是「去引起別人的弔慰,使自己變為若人注意」。媳婦是單打老太太主意,終於在財產競爭者——丈夫的姐姐到來之前,慫恿丈夫把老人的美女玩球掛鍾和大理石前的五斗櫥抬到自己屋裡。哪料,第二天兒子發出訃告,又開始吃飯時,老人竟「死」而復活——原來只是一種昏厥症。眾人正吃驚,老人的女兒和女婿來了,老人因為已經知道兒子、媳婦的行為,對女兒特別親熱,結果又引起媳婦和女兒、女婿的一場混戰。在上述情節和場面中,作者用辛辣的筆調勾勒出各色人物臉譜:吝嗇的老母,貪婪尖刻的兒媳,怕老婆,愛虛榮,假情義的兒子,凶神惡煞般的女婿和貪心的女兒,騙子似的庸醫,「看死人來求自己開心」的弔客……把小資產階級市民自私、狹隘、庸俗的特點揭露得淋漓盡致。從中,讀者認識到當時法蘭西社會風氣的腐敗和道德的墮落,正是作者流露的「傾向」。讀者還可以產生對這個社會制度的懷疑和否定。而這種「傾向」是通過作者冷靜的、純客觀的敘述體現出來的。
莫泊桑如此這般冷眼看人生,客觀寫世界,並沒有妨礙或減弱他的傾向性的表達。相反,倒是造成了更大的藝術感染力,更加打動讀者。
三.工於構思,巧做文章
構思和布局的巧妙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又一大特點。取材於平凡的日常生活,巧妙、引人入勝的情節結構和布局使莫泊桑的小說生動而富有吸引力。他的短篇小說常常像故事一樣娓娓動聽,給人親切自然的感覺。在似乎平淡的敘述中,早已埋伏了精心設計的妙筆。有時,正在緩慢進展的情節會因為一個細節的插入而迅速推向高潮,形成意想之外的場面。人物和主題從中得到深刻的表現。有時先製造重重迷霧,故意將讀者引入歧途——對故事的發展和結局做出種種猜測,而結果卻全然相反。幾乎每篇都新穎別致又存在一個共同點:入情入理,真確可信十分自然朴實。為了實現精巧和自然相統一的藝術構思,莫泊桑出色的運用了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在這里選以下2點重點分析。
1.設計疑筆,使情節撲朔迷離,真假難辨,當真相揭開時給讀者造成一種深刻難忘的印象。
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突出的是《珠寶》。小說刻畫了一對平庸的「小人物」夫婦,他們愛金錢勝過愛一卻。小說布下兩個疑陣:開始是夫妻「恩愛」,接著是丈夫「愛名譽」。小說開篇多方面渲染夫妻間感情融洽、篤厚。妻子出嫁前是「一位賢妻良母的典範」、「具有一種安琪兒式式的純潔風范」。婚後憑「巧妙的經濟手腕制家」,使丈夫「過著一種難於相信的幸福生活」「以至於相遇六年後,他之愛他甚於初期」。隨後,輕輕點出妻子的缺點:愛看戲和愛假珠寶。但突然之間,她看戲著了涼。「第二天,他咳嗽了。八天後,她害肺炎死了」。於是,一卻都由這關鍵的一筆而發生變化。丈夫失掉妻子,不但情感空虛,而且經濟窘迫。過去尚可充裕度日的工資,現在只供他一人花銷都不夠。他無措了,借債,追求金錢只好在發薪前去賣妻子留下的「假」珠寶。不料,卻驅散了夫妻「恩愛」的迷霧。原來妻子愛他是「假」,「假」珠寶貨真價實,是妻子用愛情和色相的代價換來的。故事到此也許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的解剖刀沒有放下,它又深入到丈夫的靈魂。第二個假象又出現了:他知道珠寶是真之後,對妻子的貞潔產生懷疑,竟昏倒在地。真是痛苦已極、羞愧難當。然而,當他走在街上,看到有錢人悠悠然的樣子,羨慕之情,悠然而生,他不顧一卻的把妻子的項圈和另外的珠寶全買掉,得到近二十金法郎的巨款。這時,先前的震驚、羞愧、傷心、全被他對金錢的貪欲掃光了。他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妻子用欺騙手段所獲得的珠寶,而且恬不知恥地以此誇耀於人。至此,愛情、家庭、名譽……一卻都是假的,惟有珠寶,惟有金錢才是真的,他能夠主宰和役使一卻。
「珠寶」所揭示的事實和道理,本來是資本主義社會司空見慣的最尋常的生活現象和邏輯,莫泊桑的本事是化平淡為新奇,寫出了這篇真真假假,以假襯真的故事,而且剖析了人物的靈魂,所以才會令人讀了「啼笑皆非」,慨嘆不已,這就是作者運用疑筆進行構思所產生的藝術力量。
2.借力於「巧」,這種「巧」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統一。
《我的叔叔於勒》這篇小說的故事本身相當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缺乏故事性的,但讀起來並不枯燥乏味。其原因在於作者鋪砌摒棄了平鋪直敘,採取兩種巧合方法,從而更加強烈和深刻地表現小說人物的命運和主題思想。小說開始並不去寫於勒,極力渲染的倒是兄嫂家庭的困窘和全家急切盼他回來的心情。緊接著,又概括插敘於勒的歷史,他先前如何揮霍金錢成為全家的「恐怖」,而後又在外面混得不錯,變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這些描寫都為於勒在基本情節中正面出場蓄滿了氣氛,造足了條件,使讀者急於知道他能否回來,回來後會怎樣。但揣摩透了作者心理的莫泊桑並不急於回答。他故意剪斷了於勒的線索轉而寫上文交代過的另一條線索。即寫二姐的婚事。莫泊桑不露痕跡地一筆寫來,終於讓於勒在全家去哲賽島旅行所乘的海輪上突然露面,並且被兄嫂認出。但是十幾年來全家千呼萬喚,望眼欲穿的於勒,把時來運轉的希望全寄託在他的身上的於勒,此時竟敗落成一乞丐模樣的賣牡蠣的人,太出人意外。然而,這種意外含有合理成分。於勒被兄嫂趕到美洲後的興敗,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處於風雨飄搖,可上可下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的共同命運的真實寫照,也完全合乎作為這個階級的「敗家子」的於勒的性格發展規律。莫泊桑忠於生活,忠於人物性格,使巧合的運用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合理性,而他在敘述中所作的渲染、鋪墊。則是保證上述情節偶然性與必然性,出人意外與合情合理,精心設計與自然平實相統一的必要的藝術處理方面的因素。
莫泊桑的藝術構思,體現了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一方面要使作品具有獨特性,要調動起伏、真假、巧合等藝術表現方法,造成一種偶然、一種特殊、一種意外……另一方面,還需運刀動斧不露痕跡,使精巧、奇特出於自然。這樣的藝術構思必須要求一種與之相適應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結構形似。他的結構,從敘述方式看,既採用由原因推向結果的順敘式,又採用由結果溯原因的倒敘式,還有插敘之中再雜倒敘。從結構手段看,許多篇章在情節的主幹以後,還在開頭設有「引子」,結尾也多有照應。這不是莫泊桑的獨創,而確實是他結構小說時最喜歡用的一種手段。
四.准確而傳神的細節描寫
莫泊桑在短篇小說的細節描寫方面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他的短篇小說里,細節的描寫既准確又傳神,他的短篇小說里許多人物之所以能夠站起來給人留下經久不滅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跟他細致的細節描寫有關。
莫泊桑很善於通過特徵性的典型細節來表達自己對人物的態度,自己的社會觀點和美學理想。他的成名作《羊脂球》就含有許多精彩的細節描寫。在《我的叔叔於勒》中他善於選擇和提煉典型化的細節,因此他的作品裡,人物性格的刻畫往往落筆不多,卻能躍然紙上學習栩栩如生。故事的情節展開並不曲折復雜,卻能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小道具派大用場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細節描寫的「特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莫泊桑在他的短篇小說中曾運用過雨傘、繩子、跳蚤、項鏈、珠寶等道具。而運用最成功的是《項鏈》中的那一串改變瑪蒂爾德命運的項鏈。《項鏈》中的這串項鏈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比《雨傘》中的那把雨傘,《繩子》中的那根繩子,顯然更重要。小說前段歸結到借項鏈,轉折段起因於丟項鏈,後段是為了賠項鏈,結果發現原來是假項鏈。在故事進程中,這串項鏈每一次出現,主人公的悲劇都有一次新的發展,在作品結構中,他又將各部分自然、緊密、有機地溝連起來,渾然一體。
最後說一說莫泊桑短篇小說的語言。他的 短篇小說的語言是准確的、明晰和生動的。曾經使托爾斯泰和法郎士贊嘆不已。莫泊桑短篇小說的風格,如果用幾個詞簡單加以概括的話,那就是:簡練、精緻和優美。
❷ 歐亨利短篇小說的特點
特點:十分貼近社會小人物,幽默詼諧,前後反轉很大,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構思精妙。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美稱。
歐亨利的作品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厭,是他的作品緊貼當時的社會生活,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描寫「社會小人物」故事的,例如《麥琪的禮物》《最後的常青藤》這些作品讀完後沒有一個不然人凄然一笑的,反思深刻。一來我同情這些人物,但同時有敬佩他們,因為在百般困難的環境中,他們唯一沒有丟失的就是他們心中純潔善良。
假惡丑也是歐亨利小說中更多揭露的東西。如《虎口拔牙》《叢林中的孩子》這些故事無情地指出了社會中的「騙子」,對他們進行了斥責。或許社會的爾虞我詐不能因為這些斥責而停止,但他在小說中的諷刺也注意讓我們讀者對這些人報以鄙視。
歐亨利的小說不僅內容吸引人,而且他的小說結尾也常常是笑中帶刺的,這大概就是歐亨利式的幽默吧。
在《最後一片常青藤葉》中,結尾透漏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從而贊揚崇高的藝術家的品格;《愛的奉獻》中相濡以沫的夫妻在真相大白時,有著苦澀卻更覺情深。
《警察與贊美詩》中,流浪漢在想進監獄而不能後決定重新做人,積極生活,法律卻在這時將他送進囚籠……這些結局從各角度引導,深化主旨,使得讀者在笑中結束閱讀,但回味卻有有如百味在心中流淌。
在歐亨利的作品中,能體會到了什麼叫藝術之樹常青,在他的作品中盡管看到了人世間黑暗的一面,但也看到他表現的底層人民精神光明一面。
(2)短篇小說情節之美擴展閱讀:
歐·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1862年9月11日,歐·亨利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曾當過銀行職員、葯劑師等。1896年2月,歐·亨利因受到盜用公款的指控入獄,後逃亡宏都拉斯。
1898年再次入獄,期間開始發表作品。1902年,歐·亨利移居紐約,成為職業作家。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國紐約去世。
歐·亨利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❸ 魯迅文學獎好看的中短篇小說
孔乙己,吶喊,故鄉,三味書屋,朝花夕拾,吶喊,阿Q正傳,白光,社戲,狂人日記
❹ 十大驚艷的小說言情短篇推薦
十大驚艷的小說言情短篇推薦
一、《傾城之戀》
推薦理由:這部短篇言情小說由著名作家所寫,情節曲折,情感真摯。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在愛情與命運之間掙扎的故事,展現了一段跨越時空的深情厚意。
內容簡介:小說以一場意外邂逅為開端,男女主角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彼此傾心。然而,現實卻給他們帶來了重重考驗。經歷了一系列的誤會和磨難後,兩人終於走到了一起,展現了真摯的愛情力量。
二、《花開在眼》
推薦理由:這部小說文筆優美,情感細膩,將一段平凡的愛情故事講述得感人至深。
內容簡介:小說講述了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他們在生活中偶然相遇,彼此產生了好感。隨著相處的深入,兩人的感情逐漸升溫,最終走到了一起。小說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愛情的甜蜜與美好,令人動容。
三、《一世傾城》
推薦理由: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描寫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故事情節緊湊,人物形象鮮明,展現了愛情的偉大與力量。
內容簡介:小說主人公在經歷了一段失敗的感情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遇到了一個能夠改變他命運的人。兩人相知相守,共同度過了許多艱難險阻,最終實現了愛情的圓滿。
四至十的推薦的小說還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千山茶客》、《黑月光在隔壁》、《圈裡圈外》、《致命的詭計》、《宿敵的家常味》、《擦肩而過》。這些小說各具特色,無論是文筆、情節還是人物塑造都有獨到之處,都是值得一讀的言情短篇小說。
以上推薦的這些小說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言情短篇佳作,它們在情節、情感、文筆等方面都有著出色的表現。相信這些小說會給讀者帶來愉快的閱讀體驗,並讓人感受到愛情的美好與力量。
❺ 汪曾祺短篇小說《受戒》讀後感5篇
《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受戒》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受戒讀後感(一)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庄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受戒讀後感(二)
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受戒讀後感(三)
《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庵趙庄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裡兩三家。「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裡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這里,和尚算是一種職業。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盪氣回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這里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可以收租、放債」,「可以賭錢、可以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喂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不過是種職業,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謬的閑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朴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朴善良、聰明伶俐的農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形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一直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己的歡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是和表哥一起看的,那時候會去租VCD來看,五毛錢一張。後來我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看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電影頻道總會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放這部電影。這部電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釋小龍帶來的歡笑,還有包括林志穎他們帶來的關於少年時代的幻想——少林寺liuxue86.com,打棒球,滑輪,開車,女朋友……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遊記,哪吒……部部經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周末去少年宮上奧數班。那時候不會有什麼特別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後,也從來不會有面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己。
受戒讀後感(四)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庄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設身處地地想,《受戒》原文來說,「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就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這是愛嗎?與其說這是自由戀愛,還不如說打著和尚的幌子誘拐良家婦女。那家人的父母知道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又會作何感想?
另外,文章中關於和尚殺豬的描寫也讓我不舒服。不殺生,本身就是和尚的戒律,然文中的和尚殺了,「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只不過在豬臨升天時假惺惺地多了一道「往生咒」。惡心!有這種偽善的和尚在身邊,這里還是「桃花源」嗎?
在我看來,和尚本身不是一種職業,守清規也並不是對人性的壓抑。對於那些看破紅塵的人來說,選擇出家反倒是解脫。給心靈困惑的人們一個遠離塵世的機會。而文章中,和尚變成職業,用來賺錢,是對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說全文的主線,明海和小英子,二人兩小無猜的感情倒是讓人動容。也只有在庵趙庄這樣寬容的環境里才有可能成長發芽的戀情。這也是全文唯一讓我覺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題目是受戒,而受戒卻放在結尾,被淺淺一帶而過。作者適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該數著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受戒讀後感(五)
「我與我周旋,寧做我,我與我比我第一。」這是汪曾祺晚年時說過的一句話。
汪老先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老人,喜歡汪老文字中流露出來的一派天真,喜歡他對世間尋常萬物的憐惜珍愛之情。他的文字很淡,所寫的小說不大有跌宕曲折的情節,但有的是意境之美,如青橄欖,如蘆花盪,十分耐嚼,回味甘甜綿長。讀他的文字,時常會激起我對平凡世俗煙火生活的感激欣賞之心,是一遍一遍重讀亦不覺厭倦的好文字。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汪老先生《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
小說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為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著讀著,你會漸漸覺得小說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讀者感受到的並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
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明海在這里到底受了什麼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夥伴們在這里盡情享受著日常世俗日子的溫馨與快樂。與其他職業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二是可以攢錢。因此,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並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嗓子好,而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後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歡著,但似乎從來不因為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做得好,而是因為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干農活。「念經,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說的都是不關內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經又怎麼會去關心經文本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裡癢癢的。」那每天本來就出於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小說的最後,作者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溫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美的文字令所有的讀者讀後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於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而且要他馬上回答要不要。明海頭上的戒疤余痛未消,此刻卻要馬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後,兩人的小船就劃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想的蘆盪,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吧。
作者在小說結尾說,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於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顯現這樣的特徵。在許多曾經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說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現在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