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被稱為現代文學鼻祖
施蟄存
施蟄存(1905 200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詩人、文學翻譯家,中國現代派文學的重要開創者。
1922年考進杭州之江大學,次年入上海大學,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
1932年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
1952年後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
1950年至1958年翻譯了200萬字外國文學作品。
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已刊行短篇小說集有《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其中不乏心理分析小說代表作。
散文集有《燈下集》、《待旦錄》。
學術研究領域著有《唐詩百話》、《詞學名詞釋義》、《花間新集》、《讀詞叢札》,校勘整理了《陳子龍詩集》。
收藏歷代碑帖700餘種,匯編成一套《歷代碑刻墨影》。
「世紀悖論」前天在華東醫院,施蟄存停止了他的腳步。這是一位不應該被遺忘的世紀老人,無論是20世紀30年代的新感覺派小說,還是此後幾十年的學術成績。施蟄存既是鼻祖,又是碩果。
藝術與學術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沉在水下的既堅硬又光潔,但它們始終沉在水下。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場是最令人產生新感覺的母題,而這新感覺卻經常被人遺忘。
在華東醫院的另一個房間里,另一位世紀老人巴金正在度過100歲的生日,但他卻無法知道,七十年前,那個在《現代》雜志上發表他的作品的施蟄存,已經先他一步走開。愚園路上有許多貼著「舊上海」的酒吧、茶坊,那裡的上海人正捧著《今生今世》,念叨著張愛玲的傳奇,而傳奇的張愛玲,在七十年前,也只是《現代》的讀者。世紀老人在經歷了太多的風霜後,大都已經凋零,而剛剛辭世的施蟄存,只是在上海激起一點小小的波瀾,這真的令人生憾。任憶《現代》雜志當著名作家王蒙在80年代中期發表一系列以所謂的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時,讀書界為之驚震,人們認為這是真正的現代派,殊不知類似這樣的東西,在半個世紀前的十里洋場早已漂亮地展示過了。那時候很多人都已經不知道30年代的上海曾經出現過一本雜志叫《現代》。
《現代》雜志的編者施蟄存,是第一個有意識的、大量的以小說藝術操練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中國作家。評論家蘇雪林說,如果要她開一張五四以後新文學最優秀的作品目錄的話,那麼施蟄存的小說集《將軍底頭》肯定會佔一個位置。施蟄存在30年代末發表了最後一篇小說後,即告別文學創作,遁入大學講堂,藏身古文經典。重要的文學雜志,魯迅、巴金都曾在雜志上發表過小說、雜文。名教授看施蟄存
徐中玉、錢谷融都是華東師大的知名教授,在談起施蟄存來,他們都充滿了景仰與惋惜。
徐中玉:堅定的自由主義
施先生極有個性,講話十分風趣,知識相當淵博。他沒有留過學,但法文、英文十分出眾,翻譯了很多東西,堪稱學貫中西。對文化考證、碑帖研究也很有建樹。他的學術主張,可能是一輩子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古今中外文化。而現在國內外都把他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這本身就說明他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錢谷融:為藝術而藝術
他是個重個性、有真性情的人。有點為藝術而藝術,講趣味。他的愛好相當廣泛,而一旦看準了就會全身心地撲上去。我與老人同事整整50年,他的一生遭遇過一些曲折,一度曾被調離教學崗位到資料室,但他淡然處之,工作依舊相當認真,而且在他的各項研究領域都很有建樹,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采訪施蟄存
踏上吱吱作響的木製樓梯,我走進了施蟄存在上海愚園路的家。房間很靜,到處堆滿了書。「我每天早上看四五份報紙,每周給《文匯報》的副刊寫一篇文物方面的小稿。?崩先慫檔檬焙蠐械鬮弈巍?
仔細地看完了我的采訪提綱後,老人戴上了助聽器,用略帶顫抖的手拿起一支已經吸過一半的雪茄,當我表示要幫忙點火時,老人拒絕了。
這個經歷本世紀喧嘩與騷動的文化老人說:「改革開放20多年,各個方面都在開放,但文化的改革開放比較遲,而且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改革開放上。改革是把過去不好的改掉,開放是把過去關緊的門打開。而文化關鍵還是創造。」
對於當前中國文化的現狀,這位在30年代文壇就高擎現代派大旗的老人頗有微詞。他說:「從現在的情況看,現在的青年作家,創造力不夠。現在青年的作品淺薄得很。他們的文化基礎不夠扎實,語文水平也不夠。」
老人的話也許有點刺耳,但是當下的青年作家在學養上的先天不足是顯而易見的。段曉東(原載《青島日報》1999年10月25日第五版)
❷ 施蟄存的《春陽》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春陽》的主要內容是為舊式婚姻犧牲了青春的中年鄉鎮富婆嬋阿姨,在春天的陽光和商業大都會氣息的誘發下,萌動的一次註定要失敗的性愛心理。上海的畸形繁榮與周邊鄉鎮崑山的保守,城鄉文化的二無碰撞,由此女人的心理得到了深刻反映。
《春陽》是一個短篇小說,收入施蟄存的1933年出版的小說集《善女人行品》,施蟄存在序言中指出,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為的小說。
(2)施蟄存短篇小說集有擴展閱讀:
《春陽》這篇小說的精彩之處,還在於作者沒有用男性的他者視角去客觀陳述嬋阿姨來上海的一天,作者緊貼嬋阿姨的內心,看她內心泛起陣陣情慾的漣漪,以嬋阿姨之眼打量繁華上海,以嬋阿姨之心感受復雜人性,藝術地還原筆下人物的愛恨喜怒,賦予嬋阿姨個體的自由意志與正常的人性訴求,也藝術地還原嬋阿姨遭受打擊之後,自覺回歸宗法約束的過程。
❸ 誰知道施蟄存那些文學作品嗎介紹一下,謝謝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筆名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短篇小說集 《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 《燈下集》—《待旦錄》
編譯作品 《榮譽》—《軛下》—《征服者貝萊》—《劫後英雄》—《婦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說集》—《波蘭短篇小說集》—《外國文人日記抄》
學術著作 《唐詩百話》—《詞學論稿》—《宋元詞話》—《歷代詞籍序跋萃編》—《北山集古錄》—《水經注碑錄》
❹ 施蟄存是什麼成就最高的作家
學術研究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筆名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主要著述
短篇小說集
《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❺ 施蟄存翻譯過哪些作品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中國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937年以前,除進行編輯工作外,主要創作短篇小說、詩歌及翻譯外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進行散文創作;1950年—1958年期間,翻譯了200萬字的外國文學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編譯作品
《匈牙利短篇小說集》(1936年)
《波蘭短篇小說集》(1936年)
《劫後英雄》(1939年)
《丈夫與情人》(1945年)
《婦心三部曲》(1947年)
《漁人》(1951年)
《榮譽》(1952年)
《軛下》(1952年)
《征服者貝萊》(1957年、1958年)
《戀愛三味》
《外國文人日記抄》(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