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給官途播音是哪位老師叫什麼名字
給官途播音是思有為老師。因為思有為在校期間成績優異,在畢業後便被官途的作者邀請去播音。思有為:有聲小說演播員。2004年吉林藝術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畢業,曾擔任吉林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延邊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作品有《官途》《光陰渡》《了不起的蓋茨比》《法醫禁忌檔案》《活人禁忌》《阿甘正傳》《故都的秋》《生死場》《托爾斯泰傳》《和烏鴉做鄰居》《瘋羊血頂兒》《蠻荒風暴》《超級妖孽高手》《四面牆》《國破山河在》等。
Ⅱ 蕭紅是哪國人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2)有聲小說東北生死場擴展閱讀: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
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准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高雅的部分——詩和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
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蕭紅的小說有超常規的文體語言,詩化、直率而自然。蕭紅的創作多有自敘傳的色彩,她並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循規蹈矩地寫作,而是以一種極自然的陌生語言去描寫她所熟悉的一切。蕭紅對語言的超常規運用,既表現為新鮮、生疏,同時又表現為直率、自然。
蕭紅語言的直率首先表現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觀照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不加雕飾的語言描繪。這種超常規語言的運用在蕭紅後期的創作中越來越成熟。《牛車上》中的三月春陽、《後花園》中的六月鮮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風景並不受舊的形式束縛。
同時,這種直率的語言又表現出自然的特點, 她寫的人物是從生活里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因為直率,不用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朴,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自然成為一體。這種語言沒有著意雕琢的痕跡,自然而然,蘊含著一種稚拙渾朴的美、一種獨特而醇厚的情調,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參考資料:網路-蕭紅
查看全部38個回答
呼蘭河傳蕭紅在線聽_有聲小說暢聽APP
精彩呼蘭河傳蕭紅有聲小說,全集免費下載收聽,休閑娛樂隨心下載
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作家蕭紅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1]
185 瀏覽37552016-03-29
蕭紅的作者簡介50字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裡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56 瀏覽11332019-11-12
作者(蕭紅)的簡介
作家簡介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裡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蕭紅的早期創作多取材於城市失業者或貧苦農民生活,被認為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進步傾向。1934年春「兩蕭」取道大連流亡至青島,蕭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11月「兩蕭」到達上海。在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場》被列為「奴隸叢書」之三出版,魯迅為之作序,稱贊其所描寫的:「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它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農民尤其是農村底層婦女的艱難生存狀況,描述了他們的覺醒與抗爭。《生死場》使蕭紅在30年代文壇上嶄露頭角。這一時期蕭紅還寫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與散文,並結集出版了《商市街》、《橋》等作品集。 1936年7月,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悶,蕭紅隻身東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戰爆發後即輾轉漢口、臨汾、西安、重慶等地。1938年8月與蕭軍離異,與端木蕻良結合。此年被視為蕭紅創作前後兩期的分界。1940年春與端木同抵香港。此時的中篇小說《馬伯樂》以犀利的筆鋒表現了幽默和諷刺才能;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則被茅盾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同時,它又表達了對國民團體盲目、愚昧、麻木、殘忍等等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被越來越多的後人認為是繼魯迅之後對國民心態的開掘和批判的力作。這一時期蕭紅的創作在藝術上日趨成熟和輝煌,然而她的病體卻日漸不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戰火紛飛中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年僅31歲。 在短短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烈,敘事風格細膩深刻、委婉動人,尤其是在小說文體上作出了很大的創新。海內外許多文學批評家認為,蕭紅以自己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歷史,終於站到了與魯迅同一的高度,達到了同一種對歷史、文明以及國民靈魂的了悟。
4 瀏覽3353
課文《祖父的花園》的作者蕭紅的資料
蕭紅出生於1911年,死於1942年,中國現代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令有筆名悄吟。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創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商事街】。1934年,蕭紅完成成名作長篇小說【生死場】。1935年,在魯迅幫助下該書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並開始以蕭紅筆名,蜚聲文壇。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在蕭紅不到10年的創作生涯中,為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36 瀏覽32462016-12-02
作家蕭紅生平
蕭紅生平簡介1911年6月1日,她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內一個地主家庭,取名張乃瑩。 1920年,生母病故。繼母與她感情淡漠,父親思想保守,專制頑固,只有年邁的祖父能給這缺少愛的孩子一點安慰。 1927年,她考進哈爾濱市立第一女中讀書,喜愛繪畫和文學。 1930年,父親令她退學,准備與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歲的她既不願讓父親把自己當禮物去交換富貴,又因勸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戶的地租而遭到一頓打,便逃出家庭。父親宣布開除她的祖籍,後來與流浪街頭的她相遇時也是冷眼相對,她亦終生不曾再回過呼蘭縣的家。 1931年,這個無家、無業、無處棲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際遇上王恩甲,先受騙後被棄,孤身困於旅館。 1932年,在即將被旅館老闆販賣以抵所欠旅食費時,她得到蕭軍的幫助,脫出困境。秋天,她與蕭軍結合,開始了共同的生活:他們租不起五角錢一天的鋪蓋,買不起五分錢一個的「列巴圈」;一個的鞋帶斷成了四截,另一個就把自己的鞋帶分成兩段,兩個人束著;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里,兩個人穿著夏天的鞋子,飢腸轆轆地在雪地上奔走謀生…… 1934年,日偽在「滿洲國」加緊推行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她和蕭軍因編輯進步刊物隨時都有被逮捕的危險,便於6月離開哈爾濱至青島。10月又因青島形勢險惡奔赴上海,兩人同魯迅接觸並接受其影響。 1936年,她因蕭軍的感情背離和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隻身東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戰爭發生,上海成為「孤島」後,應李公朴之約,於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教書,其後和蕭軍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辦《時代批評》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發生,日軍攻陷香港。她正患嚴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濟住院治療。炮聲隆隆中,端木蕻良棄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醫生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病情惡化。18日,確診為惡性氣管擴張,第二次動手術換喉頭呼吸管。21日,所住醫院被日軍佔領,改為日本戰地醫院,病人全部被驅逐。22日,在戰爭與病痛的折磨中,她與世長辭,年32歲。 病重的日子裡,她已不能說話,只用筆在紙上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數語,寫盡了一生的痛苦與掙扎、漂泊與無奈、奮斗與成就。 作為女人,她幾乎承受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全部屈辱——父親的絕情絕義、未婚夫的始亂終棄、丈夫的背信棄義、愛人的臨陣逃離;全部苦難——僅僅為了活命的生存苦難、維護民族尊嚴的戰爭苦難、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種種病痛對身體的折磨……她顛沛流離於哈爾濱、上海、日本、北京、重慶、香港之間,獨自以柔弱之軀抵禦著飢餓、寒冷、病魔、戰火,不然又能怎樣呢?她的家早就對她關死了門,她的國正被片片蠶食,她的愛要麼被踐踏,要麼得不到回應,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誤解和嘲諷,少的是歡樂、安寧與溫情。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一隻盤旋徘徊在20世紀初荊棘林里的鳥兒! 作為作家,她卻並未頹然倒下,反而頑強地挺立著,以其柔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超拔於那個時代。 在飢寒交迫的1933年,她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棄兒》。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歲月里,她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場》是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中篇小說首次以「蕭紅」為筆名,由魯迅校閱、編訂並作序,歸入「奴隸叢書」之中。魯迅對她寄與厚望,認為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說:「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生死場》轟動了文藝界,被譽為中國文學難得的收獲,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蕭紅是從荊棘叢中殺出了一條血與淚的路,但她並未把創作當成個人情感的宣洩,取材上並未園囿於女性生活,而是著眼於群體——女性群體、民族群體、人類群體,藝術視野恢弘開闊,寫作思想處於理性的自覺狀態,語言明麗、和諧、沉靜,沒有幽怨、陰郁、罹怒,關於民族、關於歷史、關於人生、關於人性……所有的感慨和無奈都沉在蒼涼的底子里,使她迥異於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女作家。這一點,在她後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中表現得就更為突出和熟練了。 《呼蘭河傳》以閉塞的呼蘭城為背景,展示了這里的風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狀態、思想性格。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麗的後花園、慈祥可愛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樹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似的」;也有荒涼、貧窮、冷漠、愚昧和野蠻,人們順應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許有任何個性、差別和改變,扼殺一切不馴與生機是全體居民共同的責任,而做這些又完全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善意。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僅僅因為「太大方了」,「不象個小團圓媳婦」,就被燒紅的烙鐵烙腳心,被吊在大樑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後又被視為有鬼怪附身,被當眾剝光衣服,放到熱水缸里燙三遍又用冷水澆三遍——而這一家人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善良,「為人謹慎,兄友弟恭,父慈子愛」。 這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40年,但其深刻、獨到、穿透人性的思想內涵,超越了時限和地域,令一代代讀者體驗到它對心靈的觀照價值,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中的第九名。 觀蕭紅其人,讀蕭紅作品,令人想到《荊棘鳥》扉頁上的那段話: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紙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219 瀏覽4192017-10-04
49評論
熱心網友50
歷厲害666
熱心網友43
評論一句,知音難尋。
熱心網友32
你最屌絲
查看全部49條評論
評論兩句491037
Ⅲ 蕭紅是誰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伏告鉛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3)有聲小說東北生死場擴展閱讀: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
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准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高雅的部分——詩和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
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蕭紅的小說有超常規的文體語言,詩化、直率而自然。蕭紅的創作多有自敘傳的色彩,她並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循規蹈矩地寫作,而是以一種極自然的陌生語言去描寫她所熟悉的一切。蕭紅對語言的超常規運用,既表現為新鮮、生疏,同時又表現為直率、自然。
蕭紅語言的直率首先表現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觀照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不加雕飾的語言描繪。這種超常規語言的運用在蕭紅後期的創作中越來越成熟。《牛車上》中的三月春陽、《後花園》中的六月鮮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風景並不受舊的形式束縛。
同時,這種直率的語言又表現出自然的特點, 她寫的人物是從生活里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因為直率,不用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朴,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自然成為一體。這種語言沒有著意雕琢的痕跡,自然而然,蘊含著一種稚拙渾朴的美、一種獨特而醇厚的情調,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參考資料:網路-蕭紅
查看全部38個回答
呼蘭河傳蕭紅在線聽_有聲小說暢聽APP
精彩呼蘭河傳蕭紅有聲小說,全集免費下載收聽,休閑娛樂隨心下載
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作家蕭紅簡介
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友好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缺好僅31歲。[1]
185 瀏覽37552016-03-29
蕭紅的作者簡介50字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裡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56 瀏覽11332019-11-12
作者(蕭紅)的簡介
作家簡介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裡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蕭紅的早期創作多取材於城市失業者或貧苦農民生活,被認為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進步傾向。1934年春「兩蕭」取道大連流亡至青島,蕭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11月「兩蕭」到達上海。在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場》被列為「奴隸叢書」之三出版,魯迅為之作序,稱贊其所描寫的:「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它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農民尤其是農村底層婦女的艱難生存狀況,描述了他們的覺醒與抗爭。《生死場》使蕭紅在30年代文壇上嶄露頭角。這一時期蕭紅還寫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與散文,並結集出版了《商市街》、《橋》等作品集。 1936年7月,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悶,蕭紅隻身東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戰爆發後即輾轉漢口、臨汾、西安、重慶等地。1938年8月與蕭軍離異,與端木蕻良結合。此年被視為蕭紅創作前後兩期的分界。1940年春與端木同抵香港。此時的中篇小說《馬伯樂》以犀利的筆鋒表現了幽默和諷刺才能;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則被茅盾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同時,它又表達了對國民團體盲目、愚昧、麻木、殘忍等等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被越來越多的後人認為是繼魯迅之後對國民心態的開掘和批判的力作。這一時期蕭紅的創作在藝術上日趨成熟和輝煌,然而她的病體卻日漸不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戰火紛飛中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年僅31歲。 在短短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烈,敘事風格細膩深刻、委婉動人,尤其是在小說文體上作出了很大的創新。海內外許多文學批評家認為,蕭紅以自己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歷史,終於站到了與魯迅同一的高度,達到了同一種對歷史、文明以及國民靈魂的了悟。
4 瀏覽3353
課文《祖父的花園》的作者蕭紅的資料
蕭紅出生於1911年,死於1942年,中國現代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令有筆名悄吟。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創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商事街】。1934年,蕭紅完成成名作長篇小說【生死場】。1935年,在魯迅幫助下該書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並開始以蕭紅筆名,蜚聲文壇。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在蕭紅不到10年的創作生涯中,為祖國文學寶庫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36 瀏覽32462016-12-02
作家蕭紅生平
蕭紅生平簡介1911年6月1日,她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內一個地主家庭,取名張乃瑩。 1920年,生母病故。繼母與她感情淡漠,父親思想保守,專制頑固,只有年邁的祖父能給這缺少愛的孩子一點安慰。 1927年,她考進哈爾濱市立第一女中讀書,喜愛繪畫和文學。 1930年,父親令她退學,准備與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歲的她既不願讓父親把自己當禮物去交換富貴,又因勸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戶的地租而遭到一頓打,便逃出家庭。父親宣布開除她的祖籍,後來與流浪街頭的她相遇時也是冷眼相對,她亦終生不曾再回過呼蘭縣的家。 1931年,這個無家、無業、無處棲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際遇上王恩甲,先受騙後被棄,孤身困於旅館。 1932年,在即將被旅館老闆販賣以抵所欠旅食費時,她得到蕭軍的幫助,脫出困境。秋天,她與蕭軍結合,開始了共同的生活:他們租不起五角錢一天的鋪蓋,買不起五分錢一個的「列巴圈」;一個的鞋帶斷成了四截,另一個就把自己的鞋帶分成兩段,兩個人束著;攝氏零下30度的嚴寒里,兩個人穿著夏天的鞋子,飢腸轆轆地在雪地上奔走謀生…… 1934年,日偽在「滿洲國」加緊推行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她和蕭軍因編輯進步刊物隨時都有被逮捕的危險,便於6月離開哈爾濱至青島。10月又因青島形勢險惡奔赴上海,兩人同魯迅接觸並接受其影響。 1936年,她因蕭軍的感情背離和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隻身東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戰爭發生,上海成為「孤島」後,應李公朴之約,於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教書,其後和蕭軍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辦《時代批評》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發生,日軍攻陷香港。她正患嚴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濟住院治療。炮聲隆隆中,端木蕻良棄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醫生誤診為喉瘤,喉管開刀,病情惡化。18日,確診為惡性氣管擴張,第二次動手術換喉頭呼吸管。21日,所住醫院被日軍佔領,改為日本戰地醫院,病人全部被驅逐。22日,在戰爭與病痛的折磨中,她與世長辭,年32歲。 病重的日子裡,她已不能說話,只用筆在紙上寫道:「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數語,寫盡了一生的痛苦與掙扎、漂泊與無奈、奮斗與成就。 作為女人,她幾乎承受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全部屈辱——父親的絕情絕義、未婚夫的始亂終棄、丈夫的背信棄義、愛人的臨陣逃離;全部苦難——僅僅為了活命的生存苦難、維護民族尊嚴的戰爭苦難、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種種病痛對身體的折磨……她顛沛流離於哈爾濱、上海、日本、北京、重慶、香港之間,獨自以柔弱之軀抵禦著飢餓、寒冷、病魔、戰火,不然又能怎樣呢?她的家早就對她關死了門,她的國正被片片蠶食,她的愛要麼被踐踏,要麼得不到回應,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誤解和嘲諷,少的是歡樂、安寧與溫情。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一隻盤旋徘徊在20世紀初荊棘林里的鳥兒! 作為作家,她卻並未頹然倒下,反而頑強地挺立著,以其柔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超拔於那個時代。 在飢寒交迫的1933年,她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棄兒》。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歲月里,她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場》是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中篇小說首次以「蕭紅」為筆名,由魯迅校閱、編訂並作序,歸入「奴隸叢書」之中。魯迅對她寄與厚望,認為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說:「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生死場》轟動了文藝界,被譽為中國文學難得的收獲,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 蕭紅是從荊棘叢中殺出了一條血與淚的路,但她並未把創作當成個人情感的宣洩,取材上並未園囿於女性生活,而是著眼於群體——女性群體、民族群體、人類群體,藝術視野恢弘開闊,寫作思想處於理性的自覺狀態,語言明麗、和諧、沉靜,沒有幽怨、陰郁、罹怒,關於民族、關於歷史、關於人生、關於人性……所有的感慨和無奈都沉在蒼涼的底子里,使她迥異於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女作家。這一點,在她後期的代表作《呼蘭河傳》中表現得就更為突出和熟練了。 《呼蘭河傳》以閉塞的呼蘭城為背景,展示了這里的風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狀態、思想性格。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麗的後花園、慈祥可愛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樹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似的」;也有荒涼、貧窮、冷漠、愚昧和野蠻,人們順應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許有任何個性、差別和改變,扼殺一切不馴與生機是全體居民共同的責任,而做這些又完全沒有惡意甚至是出於善意。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僅僅因為「太大方了」,「不象個小團圓媳婦」,就被燒紅的烙鐵烙腳心,被吊在大樑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後又被視為有鬼怪附身,被當眾剝光衣服,放到熱水缸里燙三遍又用冷水澆三遍——而這一家人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善良,「為人謹慎,兄友弟恭,父慈子愛」。 這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40年,但其深刻、獨到、穿透人性的思想內涵,超越了時限和地域,令一代代讀者體驗到它對心靈的觀照價值,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強中的第九名。 觀蕭紅其人,讀蕭紅作品,令人想到《荊棘鳥》扉頁上的那段話: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紙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219 瀏覽4192017-10-04
49評論
熱心網友50
歷厲害666
熱心網友43
評論一句,知音難尋。
熱心網友32
你最屌絲
查看全部49條評論
評論兩句491037
Ⅳ 2篇感悟生死的名家作品
1內容簡介《生死場》是蕭紅一部傳世的經典名篇,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份作家。不過,它在藝術表現上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有人稱之為文本的斷裂。換言之,小說的後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問題而轉向了革命前途問題。魯迅在為《生死場》作的序中,稱它是「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
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別是魯迅為之序作,胡風為其寫後記,都使《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這部小說的構思開始於哈爾濱時期,前半部的片斷曾於1934年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周刊連載,。全書共有十七節,在第一節《麥場》至第十節《十年》里,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寫了東北農民貧苦無告的生活。他們身受地主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婦女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蕭紅用女性作者細致的觀察,生動地寫出了幾個農婦的悲慘命運。作者簡介蕭紅(1911-1942),原名張西(加走字)瑩,筆名蕭紅,悄吟,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為了逃婚出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兩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蕭紅完成長篇《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出版。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蕭紅帶有左翼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還有一部長篇《馬伯樂》,但質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長篇是寫於香港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牛車上》、《小城三月》等。
這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卻有著寫作天才的女性命運悲涼,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時,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不在身邊。目錄王阿嫂的死
看風箏
生死場
牛車上
家族以外的人
黃河
後花園
小城三月
呼蘭河傳書摘插圖一、麥場
一隻山羊在大道邊嚙嚼樹的根端。
城外一條長長的大道,被榆樹蔭蒙蔽著。走在大道中,像是走進一個動盪遮天的大傘。
山羊嘴嚼榆樹皮,黏沫從山羊的鬍子流延著。被颳起的這些黏沫,彷彿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著的絲條;黏沫掛滿羊腿。榆樹顯然是生了瘡癤,榆樹帶著諾大的疤痕。山羊卻睡在蔭中,白囊一樣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裡一個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蓋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類。捕蝴蝶嗎?捉蚱蟲嗎?小孩在正午的太陽下。
很短時間以內,跌步的農夫也出現在菜田裡。一片白菜的顏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顏色。
毗連著菜田的南端生著青穗的高梁的林。小孩鑽入高梁之群里,許多穗子被撞著,從頭頂墜下來。有時也打在臉上。葉子們交結著響,有時刺痛著皮膚。那是綠色的甜味的世界,顯然涼爽一些。時間不久,小孩子爭著又走出最末的那棵植物。立刻太陽燒著他的頭發,機靈的他把帽子扣起來,高空的藍天遮覆住菜田上閃耀的陽光,沒有一塊行雲。一株柳條的短枝,小孩夾在腋下,走路他的兩腿膝蓋遠遠的分開,兩只腳尖向里勾著,勾得腿在抱著個盆樣。跌腳的農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遠遠地完全用喉音在問著:
「羅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這個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徵著他。他說:「沒有。」
菜田的邊道,小小的地盤,綉著野菜。經過這條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窩,他家門前種著一株楊樹,楊樹翻擺著自己的葉子。每日二里半走在楊樹下,總是聽一聽楊樹的葉子怎樣響;看一看楊樹的葉子怎樣擺動?楊樹每天這樣……他也每天停腳。今天是他第一次破例,什麼他都忘記,只見跌腳跌得更深了!每一步像在踏下一個坑去。
土屋周圍,樹條編做成牆,楊樹一半蔭影灑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蔭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間只留著寂靜,惟有蝴蝶們為著花,遠近的翩飛,不怕太陽燒毀它們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來,一隻狗出尋著有蔭的地方睡了!蟲子們也回藏不鳴!
汗水在麻面婆的臉上,如珠如豆,漸漸浸著每個麻痕而下流。麻面婆不是一隻蝴蝶,她生不出磷膀來,只有印就的麻痕。
兩只蝴蝶飛戲著閃過麻面婆,她用濕的手把飛著的蝴蝶打下來,一個落到盆中溺死了!她的身子向前繼續伏動,汗流到嘴了,她舐嘗一點鹽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時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濕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過一樣,揉擦出臟污可笑的圈子,若遠看一點,那正合乎戲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樣可怕,比起牛的眼睛來更大,而且臉上也有不定的花紋。
土房的窗子,門,望去那和洞一樣。麻面婆踏進門,她去找另一件要洗的衣服,可是在炕上,她抓到日影,但是不能拿起,她知道她的眼睛是暈花了!好像在光明中忽然走進滅了燈的夜。她休息下來,感到非常涼爽。過一會在席子下面抽出一條自己的褲子。她用褲子抹著頭上的汗,一面走回樹蔭放著盆的地方,她把褲子也浸進泥漿去。
褲子在盆中大概還沒有洗完,可是搭到籬牆上了!也許已經洗完?麻面婆的事是一件跟緊一件,有必要時,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別的。
鄰屋的煙筒,濃煙沖出,被風吹散著,布滿全院,煙迷著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來吃飯,慌張著心弦,她用泥漿浸過的手去牆角拿茅草,她貼了滿手的茅草,就那樣,她燒飯,她的手從來沒用清水洗過。她家的煙筒也冒著煙了。過了一會,她又出來取柴,茅草在手中,一半拖在地面,另一半在圍裙下,她是擁著走。頭發飄了滿臉,那樣,麻面婆是一隻母熊了!母熊帶著草類進洞。
濃煙遮住太陽,院一霎幽暗,在空中煙和雲似的。
籬牆上的衣裳在滴水滴,蒸著污濁的氣。全個村莊在火中窒息。午間的太陽權威著一切了!「他媽的,給人家偷著走了吧?」
二里半跌腳利害的時候,都是把屁股向後面斜著,跌出一定的角度來。他去拍一拍山羊睡覺的草棚,可是羊在哪裡?
「他媽的,誰偷了羊……混帳種子!」麻面婆聽著丈夫罵,她走出來凹著眼睛:
「飯晚啦嗎?看你不回來,我就洗些個衣裳。」
讓麻面婆說話,就像讓豬說話一樣,也許她喉嚨組織法和豬相同,她總是發著豬聲。
「唉呀!羊丟啦!我罵你那個傻老婆干什麼?」
聽說羊丟,她去揚翻柴堆,她記得有一次羊是鑽過柴堆。但,那在冬天,羊為著取暖。她沒有想一想,六月天氣,只有和她一樣傻的羊才要鑽柴堆取暖。她翻著,她沒有想。全頭發灑著一些細草,她丈夫想止住她,問她什麼理由,她始終不說。她為著要作出一點奇跡,為著從這奇跡,今後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時節出現,於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著發間的草桿,她坐下來。她意外的感到自己的聰明不夠用,她意外的對自己失望。
過了一會鄰人們在太陽底下四面出發,四面尋羊;麻面婆的飯鍋冒著氣,但,她也跟在後面。
二里半走出家門不遠,遇見羅圈腿,孩子說:
「爸爸,我餓!」
二里半說:「回家去吃飯吧!」
可是二里半轉身時老婆和一捆稻草似的跟在後面。
「你這老婆,來干什麼?領他回家去吃飯!」
他說著不停的向前跌走。
黃色的,近黃色的麥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遠看來麥地使人悲傷。在麥地盡端,井邊什麼人在汲水。二里半一隻手遮在眉上,東西眺望,他忽然決定到那井的地方,在井沿看下去,什麼也沒有,用井上汲水的桶子向水底深深的探試,什麼也沒有。最後,絞上水桶,他伏身到井邊喝水,水在喉中有聲,像是馬在喝。
老王婆在門前草場上休息:
「麥子打得怎樣啦?我的羊丟了!」
二里半青色的面孔為了丟羊更青色了!
咩……咩……羊?不是羊叫,尋羊的人叫。
林蔭一排磚車經過,車夫們嘩鬧著。山羊的午睡醒轉過來,它迷茫著用犄角在周身剔毛。為著樹葉綠色的反映,山羊變成淺黃。賣瓜的人在道旁自己吃瓜。那一排磚車揚起浪般的灰塵,從林蔭走上進城的大道。山羊寂寞著,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樹皮餐,而回家去了。山羊沒有歸家,它經過每棵高樹,也聽遍了每張葉子的刷鳴,山羊也要進城嗎!它奔向進城的大道。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尋羊的人叫,二里半比別人叫出更大聲,那不像是羊叫,像是一條牛了!
最後,二里半和地鄰動打,那樣,他的帽子,像斷了線的風箏,飄搖著下降,從他頭上飄搖到遠處。
「你踏碎了俺的白菜!你……你……」
那個紅臉長人,像是魔王一樣,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暈花起來,他去抽拔身邊的一棵小樹;小樹無由的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來,送出一支攪醬缸的耙子,耙子滴著醬。
他看見耙子來了,拔著一棵小樹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獨的丟在井邊,草帽他不知戴了多少年頭。
二里半罵著妻子:「混蛋,誰吃你的焦飯!」
他的面孔和馬臉一樣長。麻面婆驚惶著,帶著愚蠢的舉動,她知道山羊一定沒能尋到。
過了一會,她到飯盆那裡哭了!「我的……羊,我一天一天喂喂……大的,我撫摸著長起來的!」
麻面婆的性情不會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時,或是丈夫罵了她,或是鄰人與她拌嘴,就連小孩子們擾煩她時,她都是像一攤蠟消融下來。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爭斗。她的心像永遠貯藏著悲哀似的,她的心永遠像一塊衰弱的白棉。她哭抽著,任意走到外面把曬乾的衣裳搭進來,但她絕對沒有心思注意到羊。
可是會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斷的搔癢,弄得板房的門扇快要掉落下來,門扇摔擺的響著。
下午了,二里半仍在炕上坐著。
「媽的,羊丟了就丟了吧!留著它不是好兆相。」
但是妻子不曉得養羊會有什麼不好的兆相,她說:
「哼!那麼白白地丟了?我一會去找,我想一定在高梁地里。」
「你還去找?你別找啦!丟就丟了吧!」
「我能找到它呢!」「唉呀,找羊會出別的事哩!」
他腦中迴旋著挨打的時候:--草帽像斷了線的風箏飄搖著下落,醬耙子滴著醬。快抓住小樹,快抓住小樹。……二里半心中翻著這不好的兆相。
他的妻子不知道這事。她朝高梁地去了。蝴蝶和別的蟲子熱鬧著,田地上有人工作。她不和田上的婦女們搭話,經過留著根的麥地時,她像微點的爬蟲在那裡。陽光比正午鈍了些,蟲鳴漸多了;漸飛漸多了!
老王婆工作剩餘的時間,盡是述說她無窮的命運。她的牙齒為著述說常常切得發響,那樣她表示她的憤恨和潛怒。在星光下,她的臉紋綠了些,眼睛發青,她的眼睛是大的圓形。有時她講到興奮的話句,她發著嘎而沒有曲折的直聲。鄰居的孩子們會說她是一頭「貓頭鷹」,她常常為著小孩子們說她「貓頭鷹」而憤激;她想自己怎麼會成那樣的怪物呢?像啐著一件什麼東西似的,她開始吐痰。
孩子們的媽媽打了他們,孩子跑到一邊去哭了!這時王婆她該終止她的講說,她從窗洞爬進屋去過夜。但有時她並不注意孩子們哭,她不聽見似地,她仍說著那一年麥子好;她多買了條牛,牛又生了小牛,小牛後來又怎樣?……她的講話總是有起有落;關於一條牛,她能有無量的言詞:牛是什麼顏色?每天要吃多少水草?甚至要說到牛睡覺是怎樣的姿勢。
但是今夜院中一個討厭的孩子也沒有,王婆領著兩個鄰婦,坐在一條喂豬的槽子上,她們的故事便流說一般地在夜空里延展開。
天空一些雲忙走,月亮陷進雲圍時,雲和煙樣,和煤山樣,快要燃燒似地。再過一會,月亮埋進雲山,四面聽不見蛙鳴;只是螢蟲閃閃著。
屋裡,像是洞里,響起鼾聲來,布遍了的聲波旋走了滿院。天邊小的閃光不住的在閃合。王婆的故事對比著天空的雲:
「……一個孩子三歲了,我把她摔死了,要小孩子我會成了個廢物。……那天早晨……我想一想!……早晨,我把她坐在草堆上,我去喂牛;草堆是在房後。等我想起孩子來,我跑去抱她,我看見草堆上沒有孩子;看見草堆下有鐵犁的時候,我知道,這是凶兆,偏偏孩子跌在鐵犁一起,我以為她還活著呀!等我抱起來的時候……啊呀!」
一條閃光裂開來,看得清王婆是一個興奮的幽靈。全麥田,高梁地菜圃,都在閃光下出現。婦人們被惶惑著,像是有什麼冷的東西,撲向她們的臉去。閃光一過,王婆的聲音又繼續下去:
「……啊呀!……我把她丟到草堆上,血盡是向草堆上流呀!她的小手顫顫著,血在冒著汽從鼻子流出,從嘴也流出,好像喉管被切斷了。我聽一聽她的肚子還有響;那和一條小狗給車輪壓死一樣。我也親眼看過小狗被車輪軋死,我什麼都看過。這莊上的誰家養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養下來,我就去拿著鉤子,也許用那個掘菜的刀子,把那孩子從娘的肚子里硬攪出來。孩子死,不算一回事,你們以為我會暴跳著哭吧?我會嚎叫吧?起先我心也覺得發顫,可是我一看見麥田在我眼前時,我一點都不後悔,我一滴眼淚都沒淌下。以後麥子收成很好,麥子是我割倒的,在場上一粒一粒我把麥子拾起來,就是那年我整個秋天沒有停腳,沒講閑話,像連口氣也沒得喘似的,冬天就來了!到冬天我和鄰人比著麥粒,我的麥粒是那樣大呀!到冬天我的背曲得有些利害,在手裡拿著大的麥粒。可是,鄰人的孩子卻長起來了!……到那時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鍾。」
王婆推一推鄰婦,盪一盪頭:
「我的孩子小名叫小鍾呀!……我接連著煞苦了幾夜沒能睡,什麼麥粒?從那時起,我連麥粒也不怎樣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麼看重。那時我才二十幾歲。」
閃光相連起來,能言的幽靈默默坐在閃光中。鄰婦互相望著,感到有些寒冷。
狗在麥場張狂著咬過去,多雲的夜什麼也不能告訴人們。忽然一道閃光,看見的黃狗卷著尾巴向二里半叫去,閃光一過,黃狗又回到麥堆,草莖折動出細微的聲音。
「三哥不在家裡?」
「他睡著哩!」王婆又回到她的默默中,她的答話像是從一個空瓶子或是從什麼空的東西發出。豬槽上她一個人化石一般地留著。
「三哥!你又和三嫂鬧嘴嗎?你常常和她鬧嘴,那會壞了平安的日子的。」
二里半,能寬容妻子,以他的感覺去衡量別人。
趙三點起煙火來,他紅色的臉笑了笑:「我沒和誰鬧嘴哩!」
二里半他從腰間解下煙帶,從容著說:
「我的羊丟了!你不知道吧?它又走了回來。要替我說出買主去,這條羊留著不是什麼好兆相。」
趙三用粗嘎的聲音大笑,大手和紅色臉在閃光中伸現出來:
「哈……哈,倒不錯,聽說你的帽子飛到井邊團團轉呢!」
忽然二里半又看見身邊長著一棵小樹,快抓住小樹,快抓住小樹。他幻想終了,他知道被打的消息是傳布出來,他捻一捻煙灰,解辯著說:
「那家子不通人情,那有丟了羊不許找的勾當?她硬說踏了她的白菜,你看,我不能和她動打。」
搖一搖頭,受著辱一般的冷沒下去,他吸煙管,切心地感到羊不是好兆相,羊會傷著自己的臉面。
來了一道閃光,大手的高大的趙三,從炕沿站起,用手掌擦著眼睛。他忽然響叫:
「怕是要落雨吧!--壞啦!麥子還沒打完,在場上堆著!」
趙三感到養牛和種地不足,必須到城裡去發展。他每日進城,他漸漸不注意麥子,他夢想著另一樁有望的事業。
「那老婆,怎不去看麥子?麥一定要給水沖走呢?」
趙三習慣的總以為她會坐在院心,閃光更來了!雷響,風聲。一切翻動著黑夜的村莊。
「我在這里呀!到草棚拿席子來,把麥子蓋起吧!」
喊聲在有閃光的麥場響出,聲音像碰著什麼似的,好像在水上響出,王婆又震動著喉嚨:「快些,沒有用的,睡覺睡昏啦!你是摸不到門啦!」
趙三為著未來的大雨所恐嚇,沒有與她拌嘴。
高梁地像要倒折,地端的榆樹吹嘯起來,有點像金屬的聲音,為著閃的原故,全庄忽然裸現,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著的泡沫。鄰家和距離遠一點的鄰家有孩子的哭聲,大人在嚷吵,什麼醬缸沒有蓋啦!驅趕著雞雛啦!種麥田的人家嚷著麥子還沒有打完啦!農家好比雞籠,向著雞籠投下火去,雞們會翻騰著。
黃狗在草堆開始做窩,用腿扒草,用嘴扯草。王婆一邊顫動,一邊手裡拿著耙子。
「該死的,麥子今天就應該打完,你進城就不見回來,麥子算是可惜啦!」
二里半在電光中走近家門。有雨點打下來,在植物的葉子上稀疏的響著。雨點打在他的頭上時,他摸一下頭頂而沒有了草帽。關於草帽,二里半一邊走路一邊怨恨山羊。
早晨了,雨還沒有落下。東邊一道長虹懸起來;感到濕的氣味的雲掠過人頭,東邊高梁頭上,太陽走在雲後,那過於艷明,像紅色的水晶,像紅色的夢。遠看高梁和小樹林一般森嚴著;村家在早晨趁著氣候的涼爽,各自在田間忙。
趙三門前,麥場上小孩子牽著馬,因為是一條年青的馬,它跳著盪著尾巴跟它的小主人走上場來。小馬歡喜用嘴撞一撞停在場上的「石【石袞】」,它的前腿在平滑的地上跺打幾下,接著它必然像索求什麼似的叫起不很好聽的聲來。
王婆穿的寬袖的短襖,走上平場。她的頭發毛亂而且絞卷著。朝晨的紅光照著她,她的頭發恰像田上成熟的玉米纓穗,紅色並且蔫卷。
馬兒把主人呼喚出來,它等待給它裝置「石【石袞】」,「石【石袞】」裝好的時候,小馬搖著尾巴,不斷的搖著尾巴,它十分馴順和愉快。
王婆摸一摸席子潮濕一點,席子被拉在一邊了;孩子跑過去,幫助她,麥穗布滿平場,王婆拿著耙子站到一邊。小孩歡跑著立到場子中央,馬兒開始轉跑。小孩在中心地點也是轉著。好像畫圓周時用的圓規一樣,無論馬兒怎樣跑,孩子總在圓心的位置。因為小馬發瘋著,飄揚著跑,它和孩子一般地貪玩,弄得麥穗濺出場外。王婆用耙子打著馬,可是走了一會它游戲夠了,就和斯耍著的小狗需要休息一樣,休息下來。王婆著了瘋一般地又揮著耙子,馬暴跳起來,它跑了兩個圈子,把「石【石袞】」帶著離開鋪著麥穗的平場;並且嘴裡咬嚼一些麥穗。系住馬勒帶的孩子挨著罵:
「呵!你總偷著把它拉上場,你看這樣的馬能打麥子嗎?死了去吧!別煩我吧!」
小孩子拉馬走出平場的門;到馬槽子那裡,去拉那個老馬。把小馬束好在桿子間。老馬差不多完全脫了毛,小孩子不愛它,用勒帶打著它起,可是它仍和一塊石頭或是一棵生了根的植物那樣不容搬運。老馬是小馬的媽媽,它停下來,用鼻頭偎著小馬肚皮間破裂的流著血的傷口。小孩子看見他愛的小馬流血,心中慘慘的眼淚要落出來,但是他沒能曉得母子之情,因為他還沒能看見媽媽,他是私生子。脫著光毛的老動物,催逼著離開小馬,鼻頭染著一些血,走上麥場。
村前火車經過河橋,看不見火車,聽見隆隆的聲響。王婆注意著旋上天空的黑煙。前村的人家,驅著白菜車去進城,走過王婆的場子時,從車上拋下幾個柿子來,一面說:「你們是不種柿子的,這是賤東西,不值錢的東西,麥子是發財之道呀!」驅著車子的青年結實的漢子過去了;鞭子甩響著。
老馬看著牆外的馬不叫一聲,也不響鼻子。小孩子拿柿子吃,柿子還不十分成熟,半青色的柿子,永遠被人們摘取下來。
馬靜靜地停在那裡,連尾巴也不甩一下。也不去用嘴觸一觸石【石袞】;就連眼睛它也不遠看一下,同是它也不怕什麼工做,工作來的時候,它就安心去開始;一些繩鎖束上身時,它就跟住主人的鞭子。主人的鞭子很少落到它的皮骨,有時它過份疲憊而不能支持,行走過份緩慢;主人打了它,用鞭子,或是用別的什麼,但是它並不暴跳,因為一切過去的年代規定了它。
麥穗在場上漸漸不成形了!
「來呀!在這兒拉一會馬呀!平兒!」
「我不願意和老馬在一塊,老馬整天像睡著。」
平兒囊中帶著柿子走到一邊去吃,王婆怨怒著:
「好孩子呀!我管不好你,你還有爹哩!」
平兒沒有理誰,走出場子,向著東邊種著花的地端走去。他看著紅花,吃著柿子走。
灰色的老幽靈暴怒了:「我去喚你的爹爹來管教你呀!」
她像一支灰色的大鳥走出場去。
清早的葉子們!樹的葉子們,花的葉子們,閃著銀珠了!太陽不著邊際地圓輪在高梁棵的上端,左近的家屋在預備早飯了。
老馬自己在滾壓麥穗,勒帶在嘴下拖著,它不偷食麥粒,它不走脫了軌,轉過一個圈,再轉過一個,繩子和皮條有次序的向它光皮的身子摩擦,老動物自己無聲的動在那裡。
種麥的人家,麥草堆得高漲起來了!福發家的草地也漲過牆頭。福發的女人吸起煙管。她是健壯而短小,煙管隨意冒著煙;手中的耙子,不住的耙在平場。
侄兒打著鞭子行經在前面的林蔭,靜靜悄悄地他唱著寂寞的歌;她為歌聲感動了!耙子快要停下來,歌聲仍起在林端:
「昨晨落著毛毛雨,……小姑娘,披蓑衣……小姑娘,……去打魚。」2人命關天(2
Ⅳ 求中國近、現代文學名著
1、《活著》——余華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5、《紅高粱》——莫言
《紅高粱》是中國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以抗日戰爭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紅高粱》從民間的角度給讀者再現了抗日戰爭的年代,展現的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是一部表現高密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頑強生命力和充滿血性與民族精神的經典之作。
Ⅵ 老舍的寫作風格
老舍的寫作風格是朴實、 幽默, 俗而能雅,清淺中有韻味,從而表現出作家獨具的個性色彩。
1、語言風格,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
2、創作題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3、文學思想,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4、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
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他認為:「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荇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說、戲劇,散文等也都充滿了幽默風趣色彩。
(6)有聲小說東北生死場擴展閱讀: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復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斗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學思想的基調是強調文學的自由表達,同時認為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
但是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學的實用性靠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藝術家的他又感到不適,於是又重新呼喚並實踐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藝術性,在此期間其文學思想也出現了反復和震盪。
因此而言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朴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1966年8月24日,中國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暴力批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1978年初,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Ⅶ 幫我推薦一些三四十年代的小說
您看張愛玲的!十八春等等還有張恨水等鴛鴦蝴蝶派的小說
Ⅷ 以蕭紅的手法仿寫作文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住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祖父一天都在後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後園里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後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裡會溜得准,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裡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當做谷穗留著.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著狗尾草的一片,他就問我:「這是什麼?」我說:「穀子.」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我說:「是的.」我看著祖父還在笑,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裡拿來你看.」我跑到屋裡拿了鳥籠上的一頭谷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了.說:「這不是一樣的嗎?」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並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一抬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黃瓜也許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個大蜻蜓從旁飛過,於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跟了蜻蜓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去了.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裡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並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
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住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後園里邊。祖父帶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後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裡會溜得准,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單沒被土蓋上,反而把菜子踢飛了。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裡是鏟,也不過爬在地上,用鋤頭亂勾一陣就是了。也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當做谷穗留著。
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著狗尾草的一片,他就問我:
「這是什麼?」
我說:
「穀子。」
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
「是的。」
我看著祖父還在笑,我就說:
「你不信,我到屋裡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裡拿了鳥籠上的一頭谷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了。說:
「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並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一抬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黃瓜也許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個大蜻蜓從旁飛過,於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跟了蜻蜓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去了。
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裡去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奇怪的就是並不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
「下雨了,下雨了。」
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
我的童年
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好的,是快樂的……
我的童年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點綴成絢麗奪目的圖案。讓我念念不舍。我已經12歲了。許多往事像浮萍一樣悄然而去。而有的像樹根一樣牢牢地扎在心裡。
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度過的。奶奶家種了許多的東西。我都喜歡吃。記得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到田地里拔豆。我感到特別的快樂,體驗到了農村生活的樂趣。由此我和奶奶產生了濃厚的孫女感情。在農村裡,我找到了大自然的快樂。但是,時常我也會被蚊子咬,弄得我身上癢死了,半夜也不得安寧。但是,我仍然快樂的生活著。
小時侯,我最喜歡聽奶奶講故事,講她小時侯的故事。奶奶講得津津有味,我也聽得入迷,彷彿身臨其境。
老家的夜晚很美很美,我時常在睡不著的時候,就會和爸爸在一起觀賞也色。明月高掛在天空,葉子發出「沙沙」的響聲。紡織娘在唱歌,轉眼就讓人進入夢鄉。
童年是多麼美好的。我認為我們應該珍惜童年生活。因為童年是最美好、最精彩的一段。
我的童年 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好的,是快樂的…… 我的童年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點綴成絢麗奪目的圖案。
讓我念念不舍。我已經12歲了。
許多往事像浮萍一樣悄然而去。而有的像樹根一樣牢牢地扎在心裡。
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度過的。奶奶家種了許多的東西。
我都喜歡吃。記得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到田地里拔豆。
我感到特別的快樂,體驗到了農村生活的樂趣。由此我和奶奶產生了濃厚的孫女感情。
在農村裡,我找到了大自然的快樂。但是,時常我也會被蚊子咬,弄得我身上癢死了,半夜也不得安寧。
但是,我仍然快樂的生活著。 小時侯,我最喜歡聽奶奶講故事,講她小時侯的故事。
奶奶講得津津有味,我也聽得入迷,彷彿身臨其境。 老家的夜晚很美很美,我時常在睡不著的時候,就會和爸爸在一起觀賞也色。
明月高掛在天空,葉子發出「沙沙」的響聲。紡織娘在唱歌,轉眼就讓人進入夢鄉。
童年是多麼美好的。我認為我們應該珍惜童年生活。
因為童年是最美好、最精彩的一段。
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為了反對包辦婚姻,遇困,困窘間向報社投稿,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寫信結識魯迅,蕭紅由此取得了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生死場》是最早反映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生活和斗爭的作品之一,引起當時文壇的重視。1935年月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從而奠定了蕭紅作為 抗日作家 的地位。
我認為你可以把她在困難中奮斗的精神渲染一下,例如愛國,不屈,頑強,面對挫折不低頭等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種類繁多的小動物、色彩鮮艷的植物、太陽特大天空特高、花鳥自由自在的生存狀態,都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命的嚮往和對活潑的生存方式的渴望。
其中,重點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如:顏色、形狀、聲音,以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①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顏色)
②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顏色、比喻)
③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鮮艷漂亮。(顏色)
④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聲音),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形態)。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亮度),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比喻)。——多角度的觀察,體現了作者對自然世界的好奇與喜愛
⑤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顏色)——澄靜的色彩烘託了孩子內心童話般空靈的美好世界
⑥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擬人)——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世界,激發了作者對自由的嚮往與熱愛
⑦可是白雲一來了的時候,那大團的白雲,好像灑了花的白銀似的。(比喻)——雲的白、亮、凈,給孩子無窮的想像和活力
有聲有色的大花園,是孩子眼中真正的樂園,提供了祖孫活動的生活環境。
本篇敘說的是一個農家女孩在校寄讀的故事。
女主角王亞明出身染匠之家,十分珍惜家裡供她上學的機會,勤勉好學,卻因為勞作給她的一雙黑手和貧寒的出身、土氣的習慣、朴實的言行,遭到校長、舍監和眾多同學的歧視與羞辱,困難重重,最後被迫離校。作者突出人的精神處境,它是由經濟地位轉化而來的,具有社會倫理學的內容。
小說用第一人稱,採取客觀寫實的手法,結構嚴謹,長於刻畫,人物的個性描寫是成功的。 轉篇東東你參考: 讀蕭紅短篇小說《手》有感 作者:竺偉波 小說《手》講述的是:一個鄉下染匠的女兒,滿懷讀書的理想來到城裡念中學,就由於她有一雙因勞動而染黑的手,這便成了她洗刷不掉的恥辱,受盡歧視,最後被趕出校門。
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有力地鞭撻了貧富懸殊而又金錢至上的罪惡社會,同時發出了爭取人的權利與尊嚴的正義呼聲。 小說主人公王亞明的形象被塑造得較為厚實、凝重。
王亞明在家時,常年把手浸泡在染缸里勞作,她的手從指甲到手腕以上都變成了「黑的,藍的,又好像紫的」,同學們因此常嘲笑她。於是在父親來學校看她時,她就向父親要了手套。
可父親把手套給了她,在同學們面前她卻說:「我戴手套本來是沒用的。」這種矛盾的做法,微妙地傳達出她內心的羞怯。
當校長讓她父親到接待室去坐坐,她父親因害怕收費,竟被嚇跑了。在閱報室里,王亞明問「我」,到接待室談話要不要錢。
「我」答不要錢,她說:「你小點聲說,叫她們聽見,她們又談笑話了。」自尊自愛的她是那樣敏感,隨時隨處都擔心別人譏笑。
即使她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也從不與人計較。她誤用了一個同學的鐵鍋,那個同學咆哮著把鍋踢翻,又把雞蛋「好像拋著石頭似的用力拋在地上」,而王亞明不但沒有去爭執,還一邊收拾著殘局,一邊惋惜著那隻被棄置的鐵鍋。
作品採用對比的手法,著意描寫了另一雙手——女校長的手:「女校長用她貧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觸動王亞明的青色手」;「她(校長)用她慘白的手指去撕王亞明的領口……」而王亞明此時卻用「青手捧著眼淚」;校長看到「已經落到地板上的」和「馬車夫一樣肥大的手套」,竟「抑止不住地笑出聲來了」。而飽嘗一頓粗言惡語的王亞明卻「背向著教室,也背向著我們,對著窗外大風哭了……好像風聲都停止了,她還沒有停止。」
給人留下印象尤深的是:校長用她那黑色漆皮鞋,那亮晶晶的鞋尖去踢了一下,並且又踏了一腳地板上王亞明的那隻肥大的手套,讀到這里,讓人不禁感到,校長那隻腳豈止是踏在王亞明的手套上,而是對她人格尊嚴的粗暴踐踏!在英文課上,她忙著用小冊子記下來黑板上所有的生字。同時讀著,同時連教師隨手寫的,已經不必要的,讀過的熟字,她也記了下來。
在第二點鍾地理課上,她又費著力氣模仿著黑板上教師畫的地圖,她在小冊子上也畫了起來……好像所有這最末一天經過她的思想都重要起來,必得留下一個痕跡。在下課的時間,我看了她的小冊子,那完全記錯了:英文字母,有的脫落一個,有的她多加上一個……她的心情已經慌亂了。
這便是她一生中最後一課。直到晚上,她的父親還沒有來接她,她不得不又在那長椅上展開已經捆束起來的被褥,「只有這一次,她睡得這樣早……她的左右並不擺著書本。」
學校既是她留戀的地方,又是讓她傷心的地方;她不願離開,卻必須離開;她准備馬上離開,卻又得延後一天———這是多麼難耐的折磨,多麼裂心的痛苦!然而悲劇並未止於此,當隨父親即將回家的時候,她依然「在輕微的笑聲里邊戴起了手套」,說:「再來,把書帶回家好好讀讀再來。」 王亞明已經有了那麼的不幸,卻仍然沒有徹底幻滅,這就更深化了王亞明悲劇的意義。
作品在這里一波三折,一再創造悲戚氛圍,產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力。那麼,究竟是誰迫使王亞明離開學校的,也就是說造成王亞明讀書悲劇的根源是什麼?當然是那個貧富懸殊而又金錢至上的罪惡社會。
王亞明的父親送她上城裡念書,只是為了讓她能「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而王亞明呢?除了對學習的渴求外,還希望將來能教自己的妹妹,就是懷著這樣樸素的願望,全家人把吃咸鹽的錢都拿出來供她,她才有了進城讀書的機會,然而在那黑暗的時代,社會不容許底層人民有如此「非分」之想。校長停了她的早操,是因為她有一雙「鐵手」,而「學校的牆很低,春天裡散步的外國人又多,她們常常停在外面看的」;校長那次嚴厲的訓斥,是因為學校來了參觀的人,她沒有及時躲開,而她的衣裳顏色太舊,有礙觀瞻;最後,校長連考試都沒讓她參加,就把她攆回家去,還是因為她是窮人家的孩子。
在這個富人的世界裡,金錢是萬能的。 可以說,這病態的社會,造就了一批病態的人。
王亞明忍辱負重,潛心攻讀,到頭來連考試的資格也給取消了,悵然地離開了學校。她那讀英文吃力的聲音,蜷曲地睡在走廊過道椅子上的苦寂,手套被校長踏過後的隱隱啜泣……必將長久回盪、疊印在她的心頭,化作人生的凄風苦雨。
掩卷,我們深切地同情王亞明的悲涼命運,憤慨於那罪惡的世道,我們也驚嘆於作者那巧妙的筆法。作者以短小的篇幅,塑造了個性。
有一天,我和媽媽趕著去杭州辦急事。
來到台州火車站,才知道當天的車票已經全部賣光了。排在我們前面的叔叔失望地走了,我的心拔涼拔涼的——怎麼辦?今天肯定走不成了!媽媽對我說:「不要放棄!」
我們走向候車大廳,被火眼金睛的安檢人員攔住了:「你們的身份證里沒有買票信息,不能進來。」媽媽誠懇地說:「同志,我們有事去杭州,能不能讓我們先上車再買票?」「不行啊。」安檢人員一副無奈的樣子,「沒有票,規定不能進安檢。你們只有先買票,無論到哪裡都行,只要有票就讓你們進來。」聽到這里,我絕望了——今天肯定走不成了!媽媽又對我說:「不要放棄!」
我和媽媽回到了售票大廳,媽媽邊走邊告訴我:「安檢其實是提醒我們可以先買票到寧波,上車後再補票就可以了。」「真的嗎?」我燃起了希望。果然,當我們出示了寧波的車票後就順利地進了候車大廳。然後,等著下一趟去杭州的動車。
「媽媽,這票是去寧波的,而且是晚上的時間,我們現在能上車嗎?」我忐忑不安地問。媽媽沉著地說:「試試看,不要放棄每一個機會。」
開始驗票進站台了,我的心如小鹿般亂撞,我顫抖地把票放進去,系統卻提示:不能放行。剎那間,猶如冷水澆遍了我的全身——希望徹底破滅了!媽媽迅速地去找站在通道口的工作人員,舉著票說:「同志,我們急著去杭州,能不能讓我們先上車再補票?」看著一臉焦急的媽媽,工作人員猶豫了一下,揮了揮手,就讓我們從通道處進站了。
走進了動車車廂,我的心終於落地了!啊,上帝真的在關門的同時,又留了一扇窗!而那一扇窗,只要堅持去找,就一定能找到!
她的臉上有一雙帶著稚氣的、被長長的睫毛裝飾起來的美麗的眼睛,就像兩顆水晶葡萄。
這孩子黑虎頭似的臉上,生著一對銅鈴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時而緊緊地皺起,眉宇間形成一個問號;時而愉快地舒展,像個感嘆號。
他那紅嘟嘟地臉蛋閃著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蘋果一樣。
他地耳朵白里透紅,耳輪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勻稱,像是一件雕刻出來地藝術品。
她那張小嘴巴蘊藏著豐富的表情:高興時,撇撇嘴,扮個鬼臉;生氣時,撅起的小嘴能掛住一把小油壺。從這張嘴巴說出的話,有時能讓人氣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時卻讓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李老師有一頭漂亮得頭發,烏黑油亮,又濃又密,她站在陽光下,輕輕地一搖頭,那頭發就會閃出五顏六色地光環。
我地同學蕭紅,梳著一條大辮子,黑亮黑亮的,濃濃的眉毛下嵌著一雙烏黑發亮的大眼睛,看起來蠻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