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卡夫卡短篇小說哪個譯本

卡夫卡短篇小說哪個譯本

發布時間:2020-12-29 04:47:22

A. 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想表達的是

我們永遠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住在一套公寓,躺在一起,坐在一張桌子前,永遠也不會,甚至不能在同一個城市……但,雖然不能生活在一起,至少我們可以同時幸福的躺著,等死。 ——卡夫卡 當初論文選定了卡夫卡,完全是因為好奇,這是一個我感興趣,並且想要找機會走近的作家,也許這正是一個機會。於是,我借來了很多關於卡夫卡的小說,書信,日記,評論想要寒假來讀。兩個月後,我放棄這個選題。 至今仍記得高中二年級時讀到《變形記》時的驚駭,我相信這是一個奇異的作家,他所寫的和我以往讀過的作家都那麼的不同。如此清晰而又逼真地描述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在他筆下卻那麼自然而平常,客觀,冷靜甚至冷漠的態度,讓我困惑。 一直到讀了卡夫卡的《致父親的信》,才開始真正的走近卡夫卡,拋開他那些被譽為世界經典的玄之又玄的象徵和隱喻手法不談。卡夫卡的成長過程,不過是一個敏感,懦弱,內向,自省的孩子的成長罷了。當然他很會讀書,法學博士不是人人都拿得到的;他富有正義感,是那麼一個善良過分的仁慈的好人;而且他有清晰的頭腦和判斷,對於這個世界有著超越的認知。但他被扭曲的情感,自卑,逃避,軟弱,卻將他的徹底的顛覆了。 卡夫卡一生平淡無奇,默默無聞。他的生前,甚至沒有發表過什麼作品,雖然文學已經成為他唯一的愛好和寄託,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寫作是比死亡更深的睡眠……就像人們不能把死屍從墳墓里拖出來一樣,在夜裡,誰也不能把我從桌前拽走。」他以最平常,最不引人注意的語氣和態度敘述與常理,習慣相悖的事件和境況,就像那是最普通不過是事,他寫下的故事看似不可思議,卻體現了自己內心的真實,盡管在文字中他也一貫是堅持了他的自我壓抑和自我逃遁。 在給父親的信中他寫到:「可我在別處再也沒見過像我這樣無所謂,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孩子,對外界漠不關心,沉浸在胡思亂想中,他的無動於衷不加掩飾,不可摧毀,孩子般無助。近乎可笑,盲目的自鳴得意。可這也是唯一的庇護,以防恐懼和內疚引起的神經錯亂。」他始終像是一個張著大眼睛的被放逐者,在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內心世界」中尋找著自己的出路。 他找到了嗎?他死去前要求他的好友將自己的文字全部焚毀,可是他的好友卻將它們全部拿出來發表了。現在他被人們認為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可這與他的一生無關,與他已經徹底走向終結的隱秘人生無關。如今我們雖可窺見他夢幻似的內心圖景,卻仍舊無法找到揭示他的內心謎題的鑰匙。 但為什麼要有答案呢?人生本來就是難解的謎題,卡夫卡經歷的也不外如此,誰沒有夢幻式的內心生活,沒有因為思想個性與現實的覬覦而遭受痛苦?他只不過是被「神化「的那一個,盡管這也許並非是他本人所願。

B. 卡夫卡短篇小說全集怎麼樣

這篇小說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鄉村裡的老教師發現了一隻巨大的鼴鼠,他為此寫了一篇小文被刊登出來了。他把這篇小文發給所有來這個村子的參觀者,並且獲得了一些好評。當這件事過去了好多年,所有人都忘掉這件事的時候,他又發表了對這篇文章的小小增補。當然人們對此都失去了興趣。「我」是城裡的一個商人,當「我」 知道了這件事後對這個老教師的毅力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決定全力以赴地幫助他,幫助這個已把研究巨鼴當作畢生事業的人。 於是「我」寫了一篇標題冗長的文章就叫《一隻鼴鼠,其身體之大,前所未見》。但是由於「我」對這件事的態度和老教師的態度完全不同,特別在一些關健問題上與老教師無法達成一致。雖然我們都指出了一種事實的存在,「我」是在肯定他,但是他卻不買賬。而且還對「我」產生了敵意。因為他認為「我」在利用他來出名,要不然就是明裡支持背地諷刺,最終還是要反對他。既使「我」是可以信賴的,是一個想幫助他的人,「我」的做法也讓他惱火,因為我沒有先聽他的意見,就發表自己的看法,像「我」這樣僅憑自己搜集到的東西就開始表示自己的支持太草率,而「草率」更使這件事撲朔迷離了。總之「我」所做的即使不是惡意的也是在幫倒忙。 老教師不明白表示他的敵意,對「我」的指責遮遮掩掩,使「我」有口莫辯。所以「我」最終認定他脾氣古怪。不過「我」還是相信,「我」最終還是可以讓他認為「我」的所作所為是有價值的。 這個故事就是這樣。從卡夫卡的日記里,我們知道他把文學當作他的生活,文學帶給他難以替代的滿足(這是文學中的「個人主義」,非常執拗)。這種文學致力於內省,試圖將內心生活完全勾勒出來。所以它有很強的「思辨」特徵,以及大量的自我懷疑。隱喻和象徵是他反省行為中最熟練的工具。 卡夫卡喜歡用隱喻來思辨自己的處境,這個故事中的隱喻比較重要,指向了他生活的核心問題,研究巨鼴之於老教師的意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自我反省」式的文學之於一個作家的意義。 卡夫卡生前輕易不願發表他的文章,好友布洛德則是極力的舉薦他。這有時讓他極為不快。這件事,布洛德在他寫的《卡夫卡傳》里多次提到,而且他也知道卡夫卡認為他是不能真正理解他寫的那些東西的。這篇文章中的老教師和「我」之間的關系就是卡夫卡與布羅德之間的關系。 正像大多數超前作家一樣,卡夫卡感覺到世人對他作品的冷遇。當然這事並不讓他感到太困擾,讓他最困擾的到是來自大眾的誤解。這篇小說中描述(或者說預言)了三種誤解他的文學價值的人。 第一種就是「我」這樣的純粹出於同情支持他而並不理解他的人。第二種是那些認為他的文學毫無價值,既使有也沒有多大的人。第三種就是那些不理解他,但是卻把他當一個神一樣崇拜的人。 在這小說中他對這三種人都有非常精細傳神的刻畫。第一種人就不用說了,就是文中關於「我」的全部的思辨。第二種人要在下面引用一下原文: 「616161616161幾個星期前教師就提出要拜會那位學者,並克服了很大的困難,總算可以同那位學者見面了。可是剛一見面他就發現,在他這件事情上,學者囿於一種無法克服的成見。鄉村教師按照文章的內容提要作長篇報告,可是,那個學者聽的時候卻是那麼心不在焉。這表現在他假裝思索片刻後所說的那番話里:『您那個地方,泥土黑油油的特別肥。嗯,所以那泥土也就給鼴鼠提供了特別豐富的養料,於是鼴鼠就長得出奇的大。』『但總不至於有這么大呀!』教師大聲說道,一邊用手在牆上比劃了兩米長;他出於憤慨未免有點兒誇張。『哦,有這么大呀!』學者答道,顯然他覺得這件事整個兒都非常滑 稽。616161616161」 這是第二種人,目前為止還有很多人正是這樣來理解卡夫卡的「大鼴鼠」的。 下面則是對盲目崇拜者的描述: 「6161616161如果是一個卑微的農民相信我們,說出他的看法這對我們不會有什麼用處的,因為農民乾的事總是不正派不體面的,農民說鄉村老教師對也罷,農民不合體統地啐一口也罷,二者所產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不是一個而是一萬個農民出來說話,那麼,效果可能更壞。城裡的一個商人則不然,這樣的一個人有著廣泛的社會聯系,即使只不過是他隨便說說的話,也會廣為流傳,新的贊助者便會來關心這件事,譬如有一個人會說:我們也可以向鄉村教師學習學習的嘛,第二天就會有一大批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開了,看那些人的外表,決計料想不到他們會這樣的。現在有了資助這件事的資金了,一個人籌款,別人把錢交到他手裡,人們認為,必須把鄉村教師從村裡請出來。他們來了,並不計較我的相貌,把我接走,由於妻子和孩子們捨不得我,大家便把他們也一同接走了。你觀察過城裡的人嗎?不停地嘰嘰喳喳。如果他們在一起排成一行,這嘰嘰喳喳聲便從右到左,從左到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就這樣,他們嘰嘰喳喳地將我們抬上了馬車,他們簡直連向我們大家點點頭打個招呼的時間都沒有。坐在車夫座上的那位先生扶了扶夾鼻眼鏡,揮動馬鞭,我們便乘車走了,大家向那村子揮手告別,那樣子就好像我們還在那兒,就好像我們不是坐在他們中間似的。城裡有幾輛馬車向我們迎面駛來,車上的人心情特別焦急。當我們相互靠近的時候,他們從座位上站起來伸長脖子,想看我們。那個籌款的人總管一切,提醒大家保持冷靜。我們進城的時候,已是一支浩浩盪盪的車隊了。我們曾以為歡迎儀式已經過去,卻不料到了旅館前面歡迎儀式才剛剛開始。在城裡,一人振臂高呼,響應者頓時雲集。一人有了憂愁,眾人立刻前來相幫。他們互相商量,互相取長補短。並非所有這些人都能乘馬車,他們等候在旅館前面,另外有些人雖然本來是可以乘馬車的,但是他們自覺不乘。這些人也在等到候。真是不可思議,那個籌款的人是多麼有魄力。」 上面是對那些「文學追星者」的描寫。("伸長了脖子,來看我們。」這個比喻極為神妙,這正是那些盲目崇拜者的是最典型的動作,又概括又形象。這個「城裡人」可以看作為在文壇上比較有地位的人。)這是上面所指的第三種人。 卡夫卡一生之中最怕的是人們的誤解,他不希求別人的理解,不理解就罷了,但是誤解總是讓他難以忍受。這一點還可以在另一篇《小女人》那裡看的更清楚。這里就不說了。總之誤解和不理解是兩碼事,永遠是兩碼事。 「616161616161您的發現當然會有人去繼續加以研究的,因為您那個發現並不是那微不足道,一經受到重視便不會輕易被人忘掉。但是您再也不會聽到多少有關那個發現的情況了,您聽到的,您幾乎都理解不了。每一個新發現將立刻被納入科學寶庫的總體之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就不再是一種發現了,它便整個地升華了、消失了,人們得有一種經過科學訓練的眼力才能將其辨認。有人會將一個新發現同一些我們從未聽說過的原理聯系在一起,在學術論爭中,同這些原理聯系在一起的新發現又會被拋到九霄雲外去。我們怎麼會理解這種事呢?譬如,我們在旁聽一次學術討論會時,以為是在討論那個發現,而其實討論的完全是別的事情,下一回我們以為是討論別的事,不是討論那個發現,可是討論的卻恰巧正是那個發現。」 這篇小說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在遺囑中要布洛德把他的手稿全都燒光了,這是一個非常厭惡誤解的作家。

C. 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是那篇

《變形記》是奧地利表現主義小說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作品通過推銷員格里高爾變為甲蟲的荒誕情節,深刻揭示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人變為非人的異化現象及其災難性後果。
20世紀以來,西方人創造了科技高速發展的奇跡,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作為科技發展主宰的人,其生存狀態、生存信念卻在「物」的擠壓下發生動搖。隨時隨地被異化為非人。《變形記》全方位、多角度地凸顯了「異化」主題:在主人公格里高爾身上表現為人變甲蟲的生理「異化」,而在格里高爾家人身上則表現為親人變為「非親」的精神與行為雙重變異。遭遇凄慘、精神痛苦、沉浸在孤獨恐懼幻滅感中無以解脫的主人公,實際上只是人類不幸命運、現代西方荒誕人生的象徵性喻體。
《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變為甲蟲,表現了卡夫卡對20世紀初期西方社會里普通人生存狀況和人生價值的理解。無論變形與否,格里高爾都深陷於尷尬情境之中:討厭推銷員工作卻不得不為生計操勞:憎惡老闆卻不能不忍氣吞聲;希望休息卻無法不疲於奔命……變成甲蟲後的格里高爾不再能夠支撐家庭生活,反而成了家裡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無不對其產生了心理上的「異化」,親人很快變為「非親」角色。格里高爾死後,全家人感到如釋重負,喪親之痛很快轉換成喪親之喜。這些都可視為人的異化遭遇的形象說明。
對格里高爾家庭成員人際關系「非親」和「異化」現象的描寫,真實地表現了卡夫卡對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漠的深刻的恐懼,「恐懼」是這篇小說最突出的情感特徵,這是我們讀《變形記》時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有著猶太血統的卡夫卡幼年家庭生活甚為不幸,父親專制粗暴,母親抑鬱冷漠,卡夫卡孩提時飽受父親暴君般的虐待,對父親的深度恐懼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終其畢生。成年後的卡夫卡內向孤僻的性格和恐懼孤獨的思想,很大程度正是來自於這段生活家庭的影響。《變形記》中的「父親」形象,是作家童年所受精神創傷的真實寫照。
《變形記》的藝術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說注重從作者的主觀感受出發描寫人物的內心激情,通過歪曲客觀事物的外形與表象去展現事物的本質。《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的身體變形和他的家人心理畸變的敘事方式具有寓言化特徵,其中寄寓了作家對「異化」的理解,外化出作家對人生不幸的切身感受。格里高爾是作者的影子,也是受著異化折磨,深陷孤獨、恐懼的災難無法自拔的現代人的象徵,符號化了的格里高爾,傳達了作家對現實人生和人類命運的觀察與思考。
其次,《變形記》的文學敘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真實描寫,人變甲蟲的故事情節極盡離奇荒誕,與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現實相去甚遠。但在編織荒誕故事時作者卻注入了自己無比真實的內心情感和思考,使讀者如臨其境地觀察到作者隱秘的內心活動,體現了表現主義反對以寫實手法描寫客觀世界,強調表現作家主觀內心感受,通過作品探討抽象哲理性問題的文學主張。
另外,作品一方面故事情節荒誕不經,另一方面小說細節如對人物的音容笑貌、日常生活情景和心理邏輯過程等方面的描寫卻又極其細膩真實,體現出亦真亦幻、真實與幻想相結合的藝術效果。
還有,《變形記》具有鮮明的自傳性和主訴性特點,字里行間不時晃動著作家孤獨的身影,顫抖著作家痛苦的心靈,彰顯著作家對生活的深切感悟與理解。

D. 卡夫卡短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一、主題思想: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專和異化屬主題。

二、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觀察》《變形記》《鄉村醫生》以及《飢餓藝術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說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另有大量的書信、日記、雜感、隨筆等。
三、卡夫卡簡介:
1、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2、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3、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E. 卡夫卡短篇小說有哪些

1 判決
2 變形記
3 司爐
4 在流放營
5 鄉村醫生
6 飢餓藝術家
7 鐵桶騎士
8 萬里長城建造時
9 一條狗的研究
10 中國專人來訪
11 愛的險境
12 坑道屬下的家庭
13 歌聲的誘惑
14 誤入荊棘叢
15 在閣樓上
16 在墓穴里作客
17 包廂里的奇遇
18 夜行船的驚訝

F. 你如何評價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衣服》

莎士比亞有幸,在中國有朱生豪,卡夫卡則沒有。這是卡夫卡生前發版表的一篇幽默隨筆,並不是權小說。內容較為簡單,沒有很濃的卡夫卡風格。可惜被翻譯的佶屈聱牙。就是說一個人下了很大的決心時的內心獨白,但是意志堅定力爆棚的時候,卻也不得不停下思緒抓個小癢。可以理解為決心的虛幻,或是寓示決心和現實其實並不是處在同一個維度。這個文章翻譯的文筆好點的話,可以刊在讀者之類的雜志上給中學生看的。文章的核心就是篇尾抖了一個小機靈。

G.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土地測量員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於是主人公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城堡就位於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樣冷漠、威嚴,像一頭巨獸俯視著K;它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那兒等級森嚴,有數不盡的部門和數不盡的官吏,可又有數不盡的文書塵封在那裡,長年累月無人過目,得不到處理。面 對這座強大的城堡,K很無奈,直到最後也沒有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權者。 本書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城堡是個明顯的暗喻,大家對這一點似乎沒什麼意見,但他具體代表什麼?它可以代表當時的主流社會,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他踏不進捷克人的圈子,因為他說德語,他融不進日爾曼文化,因為他是猶太人,所以他註定難以融入主流社會,而他被認為是卡夫卡的城堡順理成章;它可以代表在當時信仰根基已有所撼動的宗教世界,人民拚命在追求它光芒四射的榮耀和心靈的庇護時發現,它始終離我們有那麼一段不可逾越的距離;它也可以是正義,真理的化身,處心積慮的追逐卻發現那是個沒有入口的房間;甚至,它或許可以代表卡夫卡那封建家長作風的父親或者兩度訂婚卻不能理解他的未婚妻.對卡夫卡來說,他們也是渴望進入卻不能遂願的城堡.更加開闊一點理解,城堡是否可以象徵人們一切的渴望和追求,是人們一切行為的目標和動力?比如幸福,比如財富,比如智慧.

卡夫卡的不尋常之處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謬性,他的作品的一個重要價值是揭示了現實的異化和存在的尷尬,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卡夫卡從小就感到世界的陌生,他始終都不接受這個世界,他認為這個世界不過是上帝的一個「惡劣情緒」而已,而我們都「誤入了其中」。因此他的全部文學活動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巨大質疑。重新審察這個世界成了他終生的使命,越到晚年他越感到緊迫。

卡夫卡帶著曖昧的身份幽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關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個體在一個異質的世界面前的孤獨、不適與絕望。卡夫卡性格敏感、怯懦、孤僻,神經質的卡夫卡根本承受不了存在的壓力,常年生活在恐懼、恥辱和負罪感中。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氣氛陰郁、神秘,情節離奇荒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陌生、不可理解,無所不在的人的異化成了他著意闡發的一大主題。《城堡》中,他把這種人生的荒誕感發揮到了極致。

《地洞》寫於1923到1924年間,即卡夫卡住在柏林期間,這是卡夫卡短暫一生的最後兩年. 1924年的6月3日,作家就因病重而離開了人間.寫於這一時期的《地洞》,可以說是作家最後一部篇幅較長的小說了.
《地洞》以第一人稱「我」作為小說敘述主角,「我」是一行將年老的動物,「我」建造了一個地洞,打算在此度過餘生.卡夫卡的小說往往都隱藏了一個象徵體系,《地洞》也不例外.

營造一個地洞並非易事,不僅是由於地洞本身在工程上的特殊性,處於地底之下的地洞,對建築技術的要求顯然比別的要高些,而且「我」總是不能對一個想法長久地確信無疑,一個想法很快就代替了另一個,又很快地為另另一個代替.常常是這樣的,某項具體的工程還在進行當中就被擱置下來,一項新的開始了.地洞何時才算大功告成呢?這是一個費解的問題.
以一個土坑為起點,向地底下四面八方延伸的地洞猶如老樹的根,龐大繁復.
建造地洞是為了保護自己,外界是危險的,地洞的營建隔絕了「我」和外界.很明顯地,「我」只是防守型的小民,「對任何一種比較認真的進攻,我都准備退讓」,從這一目的出發,減少地洞與外界的接觸面無疑是必要的.然而正如讀者看到的,地洞像病毒一樣地蔓延擴散.
這似乎是一個悖謬,這頭小東西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

「我」是一個弱者,因此「我」總是猶豫不決,對一切都沒有信心,許多想法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但它們比過客還匆匆.小說里寫到「我」的一次為了確證地洞入口的安全而進行的外出考察.這是一次奇特的經歷,是小說的高潮,「我」來到了地面.然而這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陷入了「困境」.
如何確證入口的隱密性及其可能起的保護作用.當然,到外面進行一連幾天的觀察並非不可行,但是它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如何回到地洞呢?顯而易見的,由入口進入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它會為我留在外界,觀察地洞的入口,並准備隨時向「我」發出危險的信號,這是最好不過了.但這在現實是可能的嗎?一個留在外界的人,「我」還能予以信任嗎?那麼「我」只能做的似乎是,建造兩個地洞入口處,它們之間隔離適當,「我」可以在一個入口處對另一個進行觀察.

一隻奇異的小動物造了一個地洞,由一個大的城郭儲藏室和許多地道組成的地洞是為了躲避外界的敵人。這是它的藏身之處,邏輯它是這樣認為的。可是地洞的工程一旦啟動,邏輯就被推翻了。然後又不斷地建立,不斷地推翻。小動物的每一項行動都處在矛盾中。它像鍾擺一樣地來回奔忙,時刻處於不安中。
小動物的不幸與外界的威脅無關,一切的矛盾和沖突都來自內心,由它天生不幸的性格所決定。這種性格上的缺陷直接導致了地洞的形成。地洞內的一切設施的作用全是模稜兩可,難以理解的。
既然建造了地洞,為什麼這頭小動物總是想到向外逃遁呢?即使在營造與世隔絕的地洞時也以這一點為先決條件?莫非地洞里有遠比外界大得多的危險?它發現,原來表面寂靜的地洞實際上並不安靜,有某種噪音總在搗亂。噪音在周圍安靜的襯托下反而更加突出,預示著比外界更大的危險,使它感到毀滅性終日懸在頭頂。可是這樣一個地洞,初衷是為了躲避,為了安全。為達到這個目的,它一直不斷地對內部的設施加以變更和改善盡管完全沒有收效也只能繼續下去。

H. 推薦一些卡夫卡的短篇或者中篇小說

《變形記》中短篇小說
《判決》長篇小說
《地洞》晚期代表作
《城堡》長篇小說,也是遺作
卡夫卡的小說是超現實主義、荒誕派、黑色幽默
他的作品很難理解,象徵性很強。我認為了解作者生平會對你有所幫助。

I. 如何讀懂卡夫卡的短篇小說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專,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屬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
《變形記》中寫甲蟲的行動,是符合甲蟲的習性的;寫甲蟲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爾這個人的言行邏輯的;寫親人的變化,也是符合社會生活的。這種荒誕、變形的藝術構思和寫實的敘述方法的結合,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使作品荒誕得令人震驚。

J. 急求卡夫卡短篇小說英文版,越多越好,起碼有騎桶者,謝謝!

弗蘭茨 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現代派小說的鼻祖。卡夫專卡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屬3部分:一是生前發表過的的短篇小說:《觀察》(1913年)、《判決》(1913年)、《變形記》(1915年)、《在流放地》、《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騎桶者》等。二是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一場斗爭的描述》、《鄉村教師》《地洞》等約34篇。三是生前未發表過的3部長篇小說《美國》、《訴訟》、《城堡》等。 卡夫卡的小說具有共同的特點說是:畫面荒誕,支離破碎;描寫抽象,象徵色彩濃厚,充滿了主人公的心理活支、主觀感受,使人體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憂郁感、災難感和壓迫感。 卡夫卡小說的主題思想是: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 第一,權威的不可抗拒。 第二,障礙的不可克服。 第三,孤獨的不可忍受。 第四,真理的不可求尋。

閱讀全文

與卡夫卡短篇小說哪個譯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推薦女主長的中性帥氣的小說 瀏覽:696
三國小說帶著系統下載 瀏覽:766
網路小說模擬器電影 瀏覽:771
人民教師飢餓的傑克小說全集 瀏覽:500
主角重生末世前有系統的飛盧小說網 瀏覽:316
蘇若凝重生小說 瀏覽:371
皇上本宮不侍寢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95
超級虐心小說古代完結 瀏覽:284
職業老千有聲小說 瀏覽:814
粱的生武俠小說版 瀏覽:366
被出賣的媽媽小說全文 瀏覽:943
喜歡你我的名字倒著寫小說 瀏覽:883
十景錦全文小說閱讀 瀏覽:660
言情都市小說漫畫 瀏覽:276
十歲孩子網路小說 瀏覽:304
流星旅行車小說結局 瀏覽:488
茯苓半夏哪部小說好看 瀏覽:868
穿越系統晉江完結小說 瀏覽:570
主角修煉了夏日決的小說 瀏覽:454
主角叫葉炫的都市修真小說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