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有哪些魯迅的作品選自小說集《吶喊》的
有八篇
散文詩《野草》——《風箏》(七上)、《雪》(八下);散文集《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七下)、《藤野先生》(八下)、《阿長與<山海經> 》(八上);短篇小說集——《吶喊》——《社戲》(七下)、《故鄉》(九上)、《孔乙己》(九下)。
附:
淺談初中教材魯迅作品的教學體會
一、整體把握,分類復習。
初中教材中選取的魯迅作品貫穿於整個初中階段,分布在不同的作品集中,共八篇。具體如下:散文詩《野草》——《風箏》(七上)、《雪》(八下);散文集《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七下)、《藤野先生》(八下)、《阿長與<山海經> 》(八上);短篇小說集——《吶喊》——《社戲》(七下)、《故鄉》(九上)、《孔乙己》(九下)。另加八上附錄《朝花夕拾》。作品數量多,文體復雜,教學的難度大,教學中如果要實現「有效課堂」的目標,我覺得對魯迅的作品只有進行分類歸納復習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文體,抓住關鍵,分類歸納,條理清晰,對比鮮明。按文體分類來回憶作品,把作品歸入到作品集里,學會用文體知識來分析魯迅作品,求同存異,比較復習;透過不同時期作品的背景、目的,理解其作品的思想藝術性。如復習有關《吶喊》中的幾篇文章就可以按照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進行分類整理。這種採用跨文本的教學,將文本延伸到魯迅其他作品的文學典型,滲透了比較閱讀的學法指導,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學習經典,訓練能力。通過系統的學習《吶喊》中的幾篇我們可以學習大師的刻畫人物的高招。如:一、抓住特徵,追求神似,如中年閏土、孔乙己;二、聯系人物遭遇,進行動態描繪,如《故鄉》中作者通過回憶寫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三、在行動中表現人物肖像,如對少年閏土的描寫。通過教學,我想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感悟名篇,反省自我。
學習魯迅的作品,再從魯迅文本世界中走出來,「由文學現實世界的魯迅走到當下的魯迅」,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從魯迅的不同作品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反省自己,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㈡ 社戲 故鄉 祝福 藤野先生 分別選自魯迅的那些作品各是什麼題材
《故鄉》《社戲》選自《吶喊》
《藤野先生》選自《朝花西拾》
《祝福》選自魯迅小說集《彷徨》。
題材都是小說。《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2)社戲選自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作者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清楚表明了寫作這組小說的用意,就是以大聲的吶喊驚起被密閉在「鐵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將至的民眾,呼喚大家齊心合力毀壞這「鐵屋子」,以爭取新的生命。
為達此目的,作者魯迅自覺地接受在寫作中「須聽將令」的要求,更多地表現出熱血的憤怒與激情、暢快的諷刺和揶揄,盡量在陰暗的色調中給前進的人留有一線希望。
《吶喊》的題材主要是針對「鐵屋子」式的一直苟延到現代世界的古老中國。《狂人日記》對這個古老中國做出了全景式的描繪,得出了「傳統吃人」的結論。這篇小說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是從價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否定吃人的。
在《狂人日記》中出現的幾次「吃人」,其目的都是為了治病或是救命。特別是關於人肉可入葯的問題,作者魯迅並沒有批判其「愚昧」。
因為魯迅認為即便它是有效的,就好像即便吃人、吃死人可以實實在在地救一時之疾病與飢餓,也絕不能這樣做——因為它是對人性的敗壞,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在一個人可以吃人的社會里,「難見真的人。」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魯迅將傳統中國的罪惡上升到了戕害人類根本價值的高度而給予了最嚴厲的批判。新文化運動的兩大主題——啟蒙和救亡之間既有內在聯系,又有彼此的矛盾和沖突。所以,《狂人日記》的重心在價值理性所連接的啟蒙。
㈢ 《社戲》選自《魯迅全集》(第一卷,1981年版)還是《吶喊》
《社戲》選自周樹人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吶喊》
㈣ 《社戲》選自魯迅的哪部作品
《社戲》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吶喊》
㈤ 《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藤野先生》《社戲》分別選自魯迅的那幾部集
1、《孔乙己》選自《吶喊》。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 ,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於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3、《故鄉》選自《吶喊》。
《故鄉》創作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新青年》雜志第九卷第一號,後來由作者編入小說集《吶喊》。
4、《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
寫於1926年10月12日,當時作者魯迅正遭受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懷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發表於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後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5、《社戲》選自《吶喊》。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㈥ 《社戲》選自魯迅的那本小說集
選自魯迅的
《吶喊》
㈦ 《社戲》選自魯迅的那本小說集
選自魯迅的
《吶喊》
㈧ 《社戲》選自魯迅散文集中的哪個名作
《吶喊》,社戲好像不是散文集的
㈨ 《社戲》選自哪裡
選自魯迅小說集《吶喊》。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9)社戲選自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社戲》寫於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
魯迅於1902年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留學於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後任教於杭州、紹興。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主義的清王朝,於1912年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對此,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並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後隨教育部遷北京。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
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
㈩ 《社戲》選自魯迅的哪個短篇小說集
《社戲》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