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兩篇小說為例,歐亨利短篇小說情節安排有什麼特點
你兩篇小說,微力歐亨利短篇小說請柬,男排有什麼特點?他安排是少而精是小小說是小小說
2. 歐亨利兩篇短篇小說的全文
歐亨利精選集中的文章,我也在找,最近可能是因為版權問題,都被和諧了。
我奇怪內的是,歐亨利已容經作古那麼長時間,短篇集都沒問版權,英文版的隨便下,中國人自己的翻譯居然跟國人要版權。
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中國人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對自己人真狠,對外國人真好。
3. 兩篇中短篇小說的文學評論
《邊城》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項鏈》
《項鏈》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丟失項鏈的前前後後構成。小說以「項鏈」為線索,將瑪蒂爾德為參加晚會而借項鏈,戴著項鏈在晚會上出盡風頭,回來時丟失項鏈沿途尋找未得而焦急萬分,四處借錢買了項鏈歸還,用10年的光陰償還所借款項,直到得知那項鏈原來是條贗品為止貫穿情節,使讀者對小說中的項鏈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這一失一得中盡顯風采,使其成為外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獨具特性的
作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項鏈》在藝術上也是韻味無窮的。首先他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在小說中,項鏈與瑪蒂爾德的關系分為「強烈地被項鏈吸引」「戴上項鏈的風采 」「丟失項鏈的恐慌」「賠償項鏈的代價」「得知是假項鏈的真相」等環節,一環扣一環,從不游移,從不松動,用項鏈這一物品刻畫出了瑪蒂爾德動態的變化過程。其次,莫泊桑巧妙地處理了幾組對應的關系,使多種關系在相輔相成中既是真實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來的意料之外,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例如偶然與必然的關系,項鏈對改變瑪蒂爾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種種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舞會而借項鏈、用項鏈和丟項鏈是偶然,但實質上正是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會上忘乎所以,為不使別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會結束時她倉皇逃離,才忽略了項鏈而丟失,而這一切都恰恰來自於她性格的必然。在處理虛幻與現實的關繫上,小說也自然妥帖,將瑪蒂爾德舞會前對物質生活的嚮往虛寫,將項鏈丟失後她生活的窘況實寫,一虛一實恰到好處。小說中真與假的關系也轉換得很微妙:瑪蒂爾德參加舞會戴的是別人的項鏈,作為項鏈的主人她是假的;項鏈丟了她當做真的賠上,而10年後才得知原來那項鏈根本就是假的。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對普遍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欺騙的最好諷刺。小說結尾處,作者以隱喻的方式對全篇作了總結:瑪蒂爾德最初嚮往而不得的那些東西,就如同那掛項鏈,原來每一顆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10年艱辛換來的這一掛,就像她真真切切領悟到的人生一樣,每一顆粒都是真實的,只不過她付出的代價多了一些而已。
4. 魯迅的兩個短篇小說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啊Q正轉
好像是啊 呵呵 要是錯了別怪我!
5. 魯迅的哪兩篇短篇小說集,奠定了中國什麼小說創作的堅實基石
狂人日記、孔乙己,奠定了白話文小說的基石。
6. 冰心的兩篇短篇小說
著作目錄:
《繁星》(詩集)1923,商務
《春水》(詩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說、散文集)1923、商務
《寄小讀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說、散文集)193O,開明
《南歸》(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說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說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詩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閑情》(詩、散文集)1922,北新
《去國》(小說集)1933,北新
《平綏沿線旅行記》(散文集)1935,平綏鐵路管理局
《冬兒姑娘》(小說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說集》1943,開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開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詩集》1943,開明
《關於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說散文選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記》(小說)1956,上海少兒
《還鄉雜記》(散文集)1957,上海少兒
《歸來以後》(散文集)1958,作家
《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燈》(小說、散文、詩歌合集)1960,作家
《櫻花贊》(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說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讀者》(散文集)1981,少兒
《記事珠》(創作談)1982,人文
《冰心論創作》 1982.上海文藝
《冰心作品選》 1982,少兒
《冰心散文選》 1983,人文
《冰心選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齊)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藝(未出齊)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峽文藝
翻譯書目:
《先知》(散文詩集)敘利亞凱羅.紀伯倫著,1931,新月
《印度童話集》 印度穆.拉.安納德著,1955,中青
《吉擅翅利》(詩集)印度泰戈爾著,1955,人文
《印度民間故事》 印度穆.拉.安納德著,1955,上海少兒
《泰戈爾選集.詩集》 與石真合譯,1958,人文
《泰戈爾劇作集》(4)1959,戲劇
《馬亨德拉詩抄》(尼泊爾)與孫用合譯,1965,作家
《燃燈者》(詩集)馬爾他安東.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7. 魯迅的兩個短篇小說集是
魯迅的小說集只有三部,分別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回。第三部都是答改編一些民間神話故事,像嫦娥奔月之類的,名氣不大!代表作應該是前兩部,即《吶喊》,《彷徨》。 其中《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
8. 求兩部短篇小說的中文版。二者有其一即可
鄂姐姐太絕了。。換了兩篇根本找不到的文章。。。
大家有另外那幾篇的翻譯么?
9. 兩篇短篇的小故事加讀後感
伊索寓言》讀後感 這些感想是偶爾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給予我們三種安慰。第一,這是一本古代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於現代文明的驕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第三呢,這部書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從禽獸變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歷程!我們看到這許多蝙蝠、狐狸等的舉動言論,大有發跡後訪窮問友、衣錦還故鄉的感覺。但是窮朋友要我們幫助,小孩子該我們教導,所以我們看了《伊索寓言》,也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份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 螞蟻和促織的故事:一到冬天,螞蟻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曬;促織餓得半死,向螞蟻借糧,螞蟻說:「在夏天唱歌作樂的是你,到現在挨餓,活該!」這故事應該還有下文。據柏拉圖《對話篇·菲德洛斯》(Phaedrus)說,促織進化,變成詩人。照此推論,坐看著詩人窮餓、不肯借錢的人,前身無疑是螞蟻了。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後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作者。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狗銜肉過橋,看見水裡的影子,以為是另一隻狗也銜著肉;因而放棄了嘴裡的肉,跟影子打架,要搶影子銜的肉,結果把嘴裡的肉都丟了。這篇寓言的本意是戒貪得,但是我們現在可以應用到旁的方面。據說每個人需要一面鏡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個什麽東西。不過,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鏡子,不自知的東西,照了鏡子也沒有用--譬如這只銜肉的狗,照鏡以後,反害他大叫大鬧,空把自己的影子,當作攻擊狂吠的對象。可見有些東西最好不要對鏡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看星象,失足掉在井裡,大叫「救命」;他的鄰居聽見了,嘆氣說:「誰叫他只望著高處,不管地下呢!」只向高處看,不顧腳下的結果,有時是下井,有時是下野或下台。不過,下去以後,決不說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說有意去做下屬的調查和工作。譬如這位天文家就有很好的藉口:坐井觀天。真的,我們就是下去以後,眼睛還是向上看的。 烏鴉的故事:上帝要撿最美麗的鳥作禽類的王,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果然為上帝挑中,其它鳥類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來,依然現出烏鴉的本相。這就是說:披著長頭發的,未必就真是藝術家;反過來說,禿頂無發的人,當然未必是學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頭腦,你想還會產生什麽旁的東西?這個寓言也不就此結束,這只烏鴉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個干凈,到那時候,大家光著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等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氣,問小蛙道:「牛有我這樣大么?」小蛙答說:「請你不要漲了,當心肚子爆裂!」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該跟牛比偉大的,她應該跟牛比嬌小。所以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因此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的女人,沒有自認為百不如人的男子。這樣,彼此各得其所,當然不會相安無事。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只母雞,每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了!他該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見藤上一顆顆已熟的葡萄,用盡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棄,安慰自己說:「這葡萄也許還是酸的,不吃也罷!」就是吃到了,他還要說:「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隻不易滿足的狐狸,這句話他對自己說,因為現實終「不夠理想」。假如他是一隻很感滿意的狐狸,這句話他對旁人說,因為訴苦經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