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法國作家都德短篇自傳小說是
《小東西》
1868年都德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版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權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小東西》獲得巨大成功,都德也在法國文壇上開始享有聲譽。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親歷了普法戰爭。
Ⅱ 都德的代表作有什麼
1、著作
《女戀人》、《最後一課》、《柏林之圍》、《故事選》、《冬天故事》、《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努馬·盧梅斯當》、《薩芙》、《不朽者》、《小東西》、《磨坊書簡》、《月曜日故事集》等。
2、人物簡介
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840年5月13日生於美麗的普羅旺斯(Provence)。因為都德家世貧窮,母親又酷愛讀書,所以自幼展現出了過人的聰慧。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長篇小說《小東西》,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他的短篇小說集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4年的《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讓他成為當時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最後一課》《柏林之圍》等作品都已成為世界文學的珍品。1897年都德去世,葬入巴黎拉雪茲公墓。
3、評價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於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致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Ⅲ 都德的短篇代表作
《柏林之圍》《最後一課》《小東西》《努馬·盧梅斯當》《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達拉斯貢的戴達倫》《磨坊文札》《磨坊書簡》《月曜故事集》
Ⅳ 都德的小故事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法國南方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就獨自謀生。先在一所小學校里擔任學生自修輔導員。後來到巴黎,從事文藝創作,過著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們注意。1868年,長篇小說《小東西》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贏得了著名小說家的聲譽。《磨坊文札》以都德故鄉普羅旺斯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描寫資本主義社會里小人物的苦惱和不幸,抒發作者對家鄉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的懷戀之情。《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1873年,他發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寫過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鑽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等。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磨坊書簡》是一本優美的小書。遠離巴黎的喧鬧浮華,在美麗的普羅斯旺鄉間,作者用謙卑而靜默的心靈感受著這塊土地上的一切:純朴、美麗、貧困、憂傷……。下面是《磨坊書簡》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們的四周,群星依然靜靜地運行著,馴服得宛如一個龐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像著群星中的一顆星星,它是最美麗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來到這兒枕著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當西北風或北風颳得不太厲害的時候,我就置身於幾乎與海水相平
的兩堆岩石之間,與海鷗、河鳥、海燕為伍。在那裡,我幾乎整天都沉溺在一種因凝望大海而產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沉默狀態中。你是否理解這種神秘的靈魂的陶醉?一個人無須思考,也無須幻想。你的整個心靈都同你分離了,它在飛翔,它在擴散。彷彿就是潛水的海鷗,是陽光下盪漾於兩堆巨浪之間的泡沫,是漸漸遠去的巨輪上的一縷白煙,是掛著紅色風帆的採集珊瑚的小船,是一粒水珠,是一抹煙霧,萬物俱在,唯獨沒有自己……」
Ⅳ 都德和哪些人稱為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家
歐 亨利 《警察與贊美詩》,《麥祺的禮物》
莫泊桑 《 我的叔叔於勒》〈遺產〉
契訶夫 《變色龍》
蒲松齡 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這是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家
Ⅵ 《都德短篇小說》的讀後感!幫忙查一下!謝~
小中見大、高度精練的範例——讀《最後一課》(柳鳴九)
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學史上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給予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以強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們的喜愛,原因在哪裡?當我們讀到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這個短篇小說時,不禁這樣提出問題。
這其中肯定有著某些東西,仍值得我們今天研究和借鑒。
當然,首先因為作品具有進步的思想內容,表現了愛國主義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容易為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所理解的。故事以1870年普法戰爭為題材。這次戰爭雖然是從普皇與法皇拿破崙第三爭奪勢力范圍引起的,但戰爭的後期,普軍入侵法國,對法國人民來說,戰爭就屬於反侵略的性質。在祖國危急的關頭,愛國主義熱潮高漲。阿爾封斯·都德也應征入伍。在戰前,他已經是一個知名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小東西》和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很受讀者的歡迎,後者以他故鄉的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在對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方的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的散文詩般的描繪中,流露了作者深深的鄉土之戀;前者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寫他青年時任小學教師時的經歷,在親切自然的敘述中,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以及作者所特有的幽默感。現在,戰爭生活給予他新的創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給予他強烈的感染,這使他寫出了《月曜故事集》中一組著名的愛國主義的短篇,其中有的是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諷刺軍事將領的卑劣無能,有的是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在這里,他原來局限於日常生活的視野擴大到民族的范圍,創作也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在這一組作品中,《最後一課》是最為優秀的一篇。
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的慘敗告終的,戰後,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最後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表現阿爾薩斯省人民淪為異族奴隸的痛苦。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題材,一個短篇能不能容納這樣大的題材?在一個短篇里如何才能容納這樣大的題材,並把它表現得深刻動人?
這需要藝術家的匠心。
在這里,作者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說的特點,運用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他選擇了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小學校里的一堂課來表現這一痛心的歷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巨大的非常的歷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的生活進程積聚起來的,但是,也並不是任何一個日常生活的場景都能表現出某個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任何一顆露珠都能反映出太陽的光彩一樣。這就需要選擇,需要集中,需要典型化,需要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本質有正確的認識,並善於選擇足以表現這一本質的日常生活場景。都德所選擇的正是集中表現了這一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斷:這是最後一堂法文課,以後學校里不許再教祖國的語言了,小孩從此要學異國統治者的語言了!作者的這一選擇,使得普法戰爭悲劇性的結果,通過最後的一課表現得再鮮明不過了!而小中見大又使這「小」的內容更為充實豐富,作者把社會意義巨大的主題濃縮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從而就把一個小學里的這堂課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於是,這一日常生活的場景就顯出了庄嚴的非常的意義,這里的每一個普通的細節都具有了一種動人的力量,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鋪陳。
作品的主題非常鮮明,作者要表現的就是民族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的控訴,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作者並沒有從嚴肅的民族感情寫起,最後一課庄嚴而令人心碎的情景卻是通過一個頑童的感受寫出來的,他完全從一個兒童的精神世界出發,寫出小主人公如何怕考問、如何想逃學的懵懂無知的狀態,也正是在這種狀態中,最後的一課給予他精神極大的震動,並由此而開始覺醒,對祖國的語言依依不捨,對自己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深為悔恨,對淪為奴隸的民族保住祖國語言的重要性有了認識,小主人公帶有稚氣的敘述中所流露出來的喪失祖國的沉重的悲痛,對讀者更有至深的感動。同樣,作者在作品裡也並沒有對外國佔領者進行直接的譴責,只是在少數幾個地方寫到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以後不許再學法文的命令,他讓自己的傾向「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恩格斯:1885年11月26日致敏娜·考茨基的信),他通過對小學師生和村裡老百姓的悲傷和痛苦的具體描寫,使自己對侵略者的揭露和譴責更為深刻有力。
小說的人物形象不止一個,是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來的,雖然著墨不多,但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作者不是對他們進行鋪開的全面的描寫,而是選擇了他們在最後一課這動人的一刻的反應,突出了他們的精神狀態,表現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作者也沒有把這些人物描寫得完美無缺,盡善盡美,而是把他們表現得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樣,如韓麥爾先生,他對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不夠盡責的地方,但是,面臨著民族命運這樣嚴肅的問題的時候,他們身上都激發起某種崇高的情操,這就使他們成為動人的正面藝術形象。都德是一個筆端飽含感情的作家,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普通人為描寫對象,他總是以一種柔和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並且以同情的態度加以描寫,因而他的人物描繪能給讀者以親切之感,《最後一課》也具有這一特色。
《最後一課》作為短篇小說,是高度精練的範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現了重大的主題和題材,描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而所有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風格和樸素的語言表現出來的。這里凝結著作者的藝術勞動的可貴經驗,對我們仍有啟發和借鑒作用,這就是我們今天再一次談起它來的原因。
讀書的心得 沒有深刻的哲理,沒有復雜的背景,只是簡單的敘述,敘述一個叫小東西的遭遇。 一個受人欺凌的「小東西」,一個在現實與幻想中苦苦掙扎的「小東西」。都德的這部半自傳體小說以敏感的觸覺,細膩的文字讓你明白什麼是「微笑中藏著苦淚」。 讀《小東西》,從作者的筆下真真地感受到人與人的感情,父親對子女的嚴厲而但關心,母親深深地疼愛著孩子,小東西心中深愛著「黑眼睛」 ……而最讓我感動的是「雅克母親」,他為小東西的所做的一切,真的比一個母親的愛更親切更無私……但是要知道小時侯的雅克是一個愛哭和糊糨糊罐的孩子,被父親稱為是「一頭蠢驢」的孩子,是什麼使雅克變成「雅克母親」?小東西曾經在走入社會受到欺凌,也曾在受到重重的身心壓力下發誓要重建家庭,但也曾沉淪在迷惑的情愛里,不能自拔,在關鍵時刻「雅克母親」挺身去救護自己的「孩子」小東西…… 仔細讀讀這本書,它會帶給你很多感想。雖然人在年輕時會走錯路,但是在經歷種種的磨難之後,就會長大,小東西也會變成一個大人物的。正如,我們正處在青春年少時,也曾年少輕狂,不諳世事,但是我相信在這段成長歲月會讓我們受益不少。 《小東西》這本書正適合初涉世事的我們閱讀,從中去感悟。不要怕人生中出現的迷茫,要學會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甚至超越自我。
Ⅶ 都德的小說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小說家,龔(gōng)古爾學院院士。
他出生於法國南方尼姆城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在小學里擔任監學(類似自修課輔導員),獨自謀生。
1857年他17歲時帶著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的出版給他帶來小說家的聲譽。
《磨坊書簡》發表兩年後,28歲的都德出版了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1868),獲得了廣泛聲譽。
《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國的狄更斯之稱。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戰爭生活給他提供了新的創作題材。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1873年他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它們後來均編入作者的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年、1896年又先後發表了《故事選》與《冬天故事》。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鑽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薩福》(1884)、《不朽者》(1888)等。
都德在《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中塑造了一個自吹自擂的庸人的典型形象,小說以漫畫的手法諷刺資產階級中某些人虛張聲勢的英雄主義。
《雅克》敘述一個貧苦男孩的生活經歷和奮斗過程,與《小東西》類似。
在《富豪》中,作者寫一個暴發戶到巴黎後遭到破產以至身亡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勾畫了第二帝國時期丑惡的的社會風尚。
《努馬·盧梅斯當》寫的是一個善於鑽營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長的高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政客的典型形象。
《不朽者》主要是諷刺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書中的主人公只是一個平庸的學究,他畢生努力奮斗,終於混進了法蘭西學院,成了被稱為不朽者的院士,但他的論著卻被發現是假科學。
《薩福》寫一個浪漫女子薩福的庸俗的愛情故事,曾受到法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法法格的批判。都德是位多產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說外,1888年還發表了《一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的三十年》兩部回憶錄。他的劇本《阿萊城的姑娘》(1872)曾由法國音樂家譜成歌劇。
他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說、一個劇本和四部短篇小說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見黎斯雷》(1874)。都德贊同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論,但並不是無動於衷地描寫現實。
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於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致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Ⅷ 都德星期一的故事 短篇小說
答案: 解析: 法 《小東西》 《雅克》 (《不朽者》) 《最後一課》 小弗朗士 韓麥爾先生
Ⅸ 都德哪國小說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柏林之圍》短篇小說集合什麼的
法國 (國別)作家 都德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柏林之圍》。
Ⅹ 法國作家都德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最後一課》(La Derniere Cla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