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

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

發布時間:2021-07-04 06:11:22

① 中國著名當代短篇小說有哪些很值得一看

張潔 愛是不能忘記的
汪曾祺 受戒
史鐵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余華 十八歲出門遠行
嚴歌苓 少女小漁
遲子建 清水洗塵
張愛玲 傾城之戀
先這些吧 呵呵

② 如何評價白先勇的文學成就

在課上,我很尊敬的一位教授說,他認為三百年以後,白先勇先生是1949年以後海外華人漢語寫作成就最高的人,並且沒有之一。我想我一直很喜歡很尊敬的季先生第一次如此誇贊一個人,那說明這個人是真的很優秀,文學成就真的很高。

③ 當代的短篇小說知名作家有哪些

……現代還是現在啊 作家也分為現代和當代的
……現在的話 賈平凹 林清玄 余華 艾米 東野圭吾

④ 中國當代短篇文學作品都有什麼

孫犁的作品《荷花澱》
、《蘆花盪》、《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內盛名的篇章。
趙樹理,容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
李季,長詩《王貴與李香香》,《社會主義史》,《馬克思傳》、《卡爾•馬克思詩傳》、

《燕妮•馬克思詩傳》

戴望舒代表作《雨巷》
沈從文,《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錢鍾書,《圍城》
張愛玲:散文集《流言》短篇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長篇小說《十八春》(《半生緣》)
巴金: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

⑤ 現在中國有什麼著名的短篇小說家

多少字才算短。

⑥ 陝西有哪些著名的作家要有名字和簡介,代表作。

1、陳忠實

1942年8月年出生於陝西灞橋區西蔣村,逝世於2016年4月29日,享年73歲。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他是西北五省自家。曾居住於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系陳忠實的代表家。曾居住於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系陳忠實的代表作,其獲第四屆矛盾文學獎。

2、賈平凹

陝西商洛市丹鳳縣人。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同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創作《廢都》《高老莊》《白夜》等,其中《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1997年憑借《滿月兒》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片小說獎;2008年憑借《秦腔》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施耐庵文學獎。

3、柳青

原名劉蘊華,曾名劉東圓,1916年生於陝西吳堡縣寺溝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先輩們無一人讀書,目不識丁。代表作品《創業史》,這被譽為反應農業合作化史詩性的巨著,在文學史上有特別突出的地位,甚至其後還影響了路遙。

1952年9月1日到長安縣任縣委副書記,到文革開始,1967年元旦被揪進『牛棚』,期間14年,他紮根農村,舉家住在鄉下古廟,四易《創業史》稿,殫精竭智,嘔心瀝血,創作「十七年文學」中國長篇小說的巔峰。1978年6月三日一代文學巨匠,勞動人名的兒子柳青與世長辭。

4、李若冰

李若冰是「十七年文學」陝西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創作是同50年代我國的工業建設,特別是大西北的工業建設一起成長的。

1926年10月出生於陝西涇陽縣閻家堡,那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幼時被賣給一戶姓杜的人家,名叫「杜德明」此後從未見過生父,解放後見過一次生母,隨母姓改為「李若冰」1938年,12歲的杜德明從家裡逃出來,北上延安,投奔根據地。

他常說:「我是在延安的懷抱里,吃黨的奶長大的,最愛唱愛聽的一首歌就是《唱支山歌給黨聽》。代表作《柴達木手記》,《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神泉日出》等。

5、王汶石

原名王禮曾,以短篇小說名世。他的短篇小說在「十七年」占重要地位。他以關中農村生活為題材,數量不算太多,但質量上乘,比如《風雪之夜》《套繩》《沙灘上》。

作家筆下盪漾著社會主義的熱情,40年後我們仍能從小說中高手到當年作家身心所環繞的整個國家民族熱氣騰騰搞建設的氛圍。

1921年出生在山西的耕讀之家,1938年,隨祖父到西安,先上太華中學,因該校太落後,該上竟存中學。竟存是地下黨支持辦的,教師學生中許多是共產黨員。

⑦ 想讀些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經常聽見有人說,當代文學除《平凡的世界》外沒多少好小說,對於我這樣一個閱讀文學作品超過20年的文學愛好者來說,本人對此說法深感失望。

當代人有一種「病」,我姑且把它稱為「《平凡的世界》排外症」,說到當代文學,人人都說《平凡的世界》好,除此以外呢,能說出其他好作品並進行評價的人,寥寥無幾。不過我隨便都能說出三五十本。

「茅盾文學獎」那些獲獎作品中,那幾本好的,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古華的《芙蓉鎮》、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凌力的《少年天子》、劉心武的《鍾鼓樓》、陳忠實的《白鹿原》等就不想多說了,其他小說也很不錯。

例如:

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祖母綠》,當年洛陽紙貴!

諶容的《人到中年》,從沒有過如此關心知識分子命運的作品,震撼!

劉紹棠的《蒲柳人家》,大運河上的田園之歌。

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屠格涅夫式的山水詩話與「浩劫」中的人情風貌。

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軍旅文學中的佼佼者,感動一代人。

路遙的《人生》,人生的路途,最重要的就是那麼幾步。

蔣子龍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生活就像萬花筒,呵呵。

陸文夫的《美食家》、《圍牆》,沒見過蘇州美食嗎,沒見過修牆討論嗎,來看看吧。

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繼魯迅先生的《傷逝》後又一部劃時代的分析婦女解放問題的作品。

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雪城》,悲壯的知青紀念碑。

水運憲的《禍起蕭牆》,既得小集團利益是如何阻撓發展的,看著驚心!

阿城的《棋王》,「三王」系列中精彩之作。

周梅森的《軍歌》,最早涉及「國軍」的作品之一。

葉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民國的風情,其中《狀元境》、《追月樓》兩篇值得一讀。

王小鷹的《一路風塵》、《丹青引》,想知道什麼是學術腐敗及其危害,請看上面兩部作品。

葉辛的《蹉跎歲月》、《孽債》,另一面知青的生存紀念碑。

劉心武的《如意》、《立體交叉橋》,人道主義在閃光。

鄧友梅的《那五》、葉廣芩的《採桑子》,沒落的八旗子弟的悲歌。

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對真、善、美的追求,才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全部內容」(書中原話,當時全民大討論、大爭鳴中)!

戴厚英的《人啊,人》,人為的「斗爭」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請看書中分析。

史鐵生的《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尋根。

張煒的《古船》,我們為什麼要殘殺,我們如何才能避免殘殺?

馮驥才的《神鞭》、《三寸金蓮》,京味十足的歷史小說。

從維熙的《遠去的白帆》、《雪落黃河靜無聲》、《逃犯》,大牆文學。

張賢亮的《綠化樹》,人在逆境中,需要掙扎、支持與精神上的追求。

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如果你愛她,就把她送到紐約,如果你憎她,也把她送到紐約」,這句話被很多人牢牢記住。

王旭烽的「西湖十景」系列文化小說(已寫成八篇),原來西湖的民間傳說、稗官野史可以那麼動人,其中《平湖秋月》還體現了當代知識分子對文化的堅持與守望。

書目繁多,就不一一枚舉了。

我今年打算看徐小斌的《德齡公主》、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凌力的《北方佳人》、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王安憶的《長恨歌》等書,這些都很不錯的,個人推薦,希望你有精力去讀。

另外,港台文學中也有不少不好作品。例如台灣女作家楊海薇的《孝庄秘史》(一部不錯的歷史小說);瓊瑤的《我的故事》(研究瓊瑤現象不可逾越的參考性自傳體小說);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龍八部》(武俠小說中的優秀作品);香港女作家梁鳳儀的《灑金箋》(商戰加言情的小說,取材也有可取之處);台灣作家劉以鬯的《酒徒》、《龍須糖與熱蔗》(反映底層人民生活的現實主義力作)。

上面這些書夠你讀很長時間了,都是傳統書質載體的小說,沒有網路小說。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不一定都有單行本,有的要找當代文選或作家選集才能看到。

當然,如三毛、賈平凹、王小波等作家的作品我並沒有推薦,原因是自己並未認真看過,所以不好亂評論,但他們的作品究竟好不好,時間和歷史會證明的。

個人認為1978年—1989年這個時期的小說最好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無論是選材還是寫作手法都實現了多樣化,而且每次新作的出版都能帶來強烈的論爭,直到今天我在重溫這些作品的時候,依然被它們直面問題的激情所點燃,依然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所緊扣。現在的作品卻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⑧ 求好看的中國現當代短篇小說推薦

其實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就非常值得欣賞,尤其是他晚年的80年代後的作品,比如你版提到的《受戒》權,還有《大淖記事》、《徙》、《歲寒三友》、《鑒賞家》、《八千歲》、《雲致秋行狀》等等。都是用散文化的筆調來寫小說,用平白樸實的語言來講文化,這些都是對民族文字、語言有貢獻的作品,有必要看。
還有的京派作家的像是老舍的,「荷花澱」派的孫犁的,還有像廢名的,都寫過很多非常經典的短篇值得去看(如《斷魂槍》、《荷花澱》等等,網上都查得到)
也可以看看一些短篇小說年選之類的,都是年輕一代作家寫的,風格和內容也不盡相同,各有所取。

⑨ 白先勇的文學主張和藝術藝術追求

論白先勇小說的創作特色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白先勇是20世紀60年代台灣極具代表性的現代派作家,也是大陸讀者比較熟悉、評論界比較關注的台灣作家之一。其作品不僅具有現代派作家共有的特點,更有自身的特色。總體而言,白先勇小說有三個創作特色:「中西合璧,悲劇色彩,感傷主義」。具體來說:(1)白先勇的個人經歷對其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使其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傳統於現代;(2)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的悲劇性方面有著濃郁的悲劇色彩;(3)在歷史流變下的「對命運的感悟和思索」以及異域文化下的生存和放逐的視角下,白先勇小說富有感傷主義色彩。[關鍵詞]白先勇;中西合璧;悲劇色彩;感傷主義[中圖分類號]I20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21(2010)02-00045-04
白先勇是20世紀60年代台灣極有代表性的現代派
作家,也是大陸讀者比較熟悉、評論界比較注目的台灣作家之一。他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其第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是1958年發表在《文學雜志》上的短篇小說《金大奶奶》,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多發表在《現代文學》雜志上,後陸續匯編成冊,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嫡仙記》,長篇小說《孽子》,《夜曲》,《骨灰》以及其他散文和戲劇作品。
作為台灣現代派的領軍人物,白先勇的作品具有現代派作家共有的特點,那就是注重「描繪人與人性,注重發掘人的內心世界及其復雜性。在藝術上,從西方輸入虛無主義,存在主義,意識流,廣泛採用意識流,暗示,象徵等手法。」[1]但是他與其他現代派作家如歐陽子,於梨華等人相比有其獨特的地方,用王晉民先生總結的話來說,只有十二字:「中西合璧,悲劇色彩,感傷主義」[2]。正是由於這樣與眾不同的創作特色,使白先勇成為台灣文壇上的一株奇葩。近年來有關白先勇的評論文章很多,但大多數都側重於介紹他的生平和創作情況,或者是針對他的作品中某種傾向進行評論。本文試圖系統地梳理一下白先勇小說的創作特色。
一、將傳統溶於現代,將西方溶於中國
(一)個人經歷的影響
白先勇,1937年出生於廣西桂林,其父白崇禧是國民黨高級將領,自小他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學的熏陶,在《驀然回首》中他將少時給他講演義的廚子老央看作是自己小說的啟蒙老師。後隨父定居台灣,受到中學國文老師李雅韻的影響,她為他「啟開了中國古典文學之門」,使白先勇「首次窺見古中國之偉大庄嚴」[3]。
1957年他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接觸到歐美文學,他說:「夏濟安先生編的《文學雜志》,實是引導我對西
洋文學的橋梁。」[4],正是有著如此優秀的老師和同窗,
如此得天獨厚的文學氛圍,他如魚得水,廣聞博識,閱讀、翻譯、創作是他當時生活的主題。1960年,白先勇與同學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志。畢業後,赴美後研讀的也是小說創作,而在此後的相當一段時期,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產生出一種認同危機,以至在課堂上學的是西洋文學,在圖書館借的多是中國各方面的書,他開始對自己內心進行深度的探究和反思,開始了對自我的發現和追尋。
正是這些經歷使他的小說中糅合了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手法和現代派的寫作手法,將傳統融於現代,將西方融於中國。這樣的一個特色在其短篇小說集《台北人》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繼承傳統技法
白先勇的小說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敘述風格,尤其是受《紅樓夢》的影響。他的小說基本上以寫實為主,注重人物、環境,以及細節的描寫,常用細膩的手法對日常生活進行真實地描繪和刻畫,以此來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徵。
在選材上他常會選取日常生活中很細小的事情來刻畫各色人物,揭示重大的主題。比如《歲除》描寫的是除夕夜一個仕途不順的國民黨中級軍官在朋友家借酒消愁;《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描寫的是台灣夜巴黎舞廳一個晚上發生在金大班周圍的事情和她對往事的回憶;《思舊賦》描寫的是冬日黃昏兩個老僕婦對舊主的追憶及對現狀慘淡的訴說;《游園驚夢》描寫的是錢夫人參加竇夫人舉辦的家庭晚宴等等。而像《永遠的尹雪艷》、《一把青》、《孤戀花》、《花橋榮記》這一類小說也止於對生活片斷的描寫。他很少會去寫一些重大的事情或是極曲折的情節、強烈的沖突,而是像這樣「以小見大,平中見奇」[5]。
在刻畫人物上他筆觸細膩,塑造了自「上」到「下」眾多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他極善於對人物所處的環境、外貌衣飾、言談舉止進行描繪,寥寥幾筆就使人物栩栩如生。比如對尹雪艷的冷艷,他寫到:

「月白短袖的絨棉旗袍,襟上一排香妃色的大盤扣,腳上也是月白緞子的軟底綉花鞋,鞋尖卻點著兩瓣肉色的海棠葉兒,為了討喜氣,她破例在右鬢簪上一朵酒杯大血紅的鬱金香,而耳朵卻吊著一對寸把長的銀墜子。」,「嘴角一徑掛著那流吟吟淺笑」,「冰雪化成的精靈」。(《永遠的尹雪艷》)[6]
對竇夫人的矜貴,他寫到:
「穿了一身銀灰灑硃砂的薄紗旗袍。足上也配了一雙銀灰閃光的高跟鞋,右手的無名指上戴了一隻蓮子大的鑽戒,左腕也籠了一副白金鑲碎鑽的手串,發上卻插了一把珊瑚缺月釵,一對寸把長的紫瑛墜子直吊下發腳外來,襯得她豐白的面龐愈加雍容矜貴起來」
(《游園驚夢》)[7]
再如《梁父吟》中對朴公書房的描寫,陳設十分「古雅」,「靠窗左邊是一張烏木大書桌,桌上的文房四寶一律齊全。一個漢玉鯉魚筆架,一塊天籟閣珍藏的古硯,一隻透雕的竹筆筒里插著各式的毛筆,桌上單放著一部翻得起了毛的線裝《資治通鑒》。靠窗的右邊,有一個幾案,案頭擱著一部《大藏金剛經》,經旁有一隻饕餮紋三腳鼎的古銅香爐,爐內積滿了香灰,中間還插著把燒剩了的香棍」[8]。說明他是極為恪守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他這樣細膩地對人物服飾、所處環境、舉止言談進行描寫來刻畫人物,從小中見大,從平中見奇,從而使得人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三)融傳統於現代
白先勇的小說在繼承中國傳統小說技法的基礎上,也將西方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融入其中,使得其作品有著不一般的特色。
他在注重對現實的描繪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從而將角色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有時是內心獨白,如《國葬》中秦義方的內心獨白,「長官直是讓這些小野種害了的!他心中恨恨的咕嚕著,這些吃屎不知香臭的小王八,哪裡懂得照顧他?只有他秦義方,只有他跟了幾十年,才摸清楚了他那一種拗脾氣。」「這次要是他秦義方還在公館里,他就不會出
事了。」[9]
從他的這些似自白似嘮叨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對主人的忠誠和那種近乎母性的衛護的心理。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寫到金大班即將離開風月場去當老闆娘的前一晚,「在風月場中打了二十年的滾,才找到個戶頭,也就算她金兆麗少了點能耐了。當年百樂門的丁香美人任黛黛下嫁棉紗大王潘老頭兒潘金榮的時候,她還刻薄過人家:我們細丁香好本事,釣到一頭千年大金龜。其實潘老頭兒在她金兆麗身上不知下過多少工夫,花的錢恐怕金山都打得起一座了。那時嫌人家老,又嫌人家有狐臭,才一腳踢給了任黛黛。」[10]這里雖然是採用了第三人稱的敘述形式,但卻是作者從金大班的意識角度去介紹闡述的,是她間接的心理獨
白,是這個在風塵中沉浮了幾十年的女人鄙夷和不甘的心態的一種淋漓的呈現。
白先勇的小說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他大膽且適當地運用了西方現代派小說的意識流的表現手法,這在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說《游園驚夢》中表現得尤為出彩,甚至有人認為它是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的翻版。白先勇曾稱,《游園驚夢》里的意識流是他同時受到英美小說家的影響,尤其是福克納、凱瑟琳·安·波特等人的影響。
小說以錢夫人藍田玉赴宴為中心,詳細地描寫了她在宴會上五次對昔日南京的榮華富貴的回憶,涌現出明顯的意識流色彩,每一次的回憶都是藍田玉心底的囈語,那些深埋她心底的令人心痛又神馳的激情,隨著崑曲《游園》、《驚夢》音樂和劇情的發展,如抽絲剝繭般呈現出來。意識的流動勾連出幾十年前的痛楚往事,與今時相對照,不由讓人感嘆「人世的『流動』和命運的轉遷」[11],而錢夫人的意識流動成為了整部小說情節的推進拓展的一個基點。
除了意識流外,白先勇在其作品中還大量地運用了象徵、意象、暗示、精神分析等現代派技巧,有些評論者稱贊他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12],由此可見一斑。
二、泣血般的悲劇色彩
悲劇是一種審美境界,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生命中充滿了悲劇,歷史也充滿悲劇,悲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正是這種悲劇的崇高性,才引起很多哲人作家的關注,並把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歷史、文明等稱為悲劇精神。白先勇的小說正是用一種個人生命的悲劇,從而來向讀者展示的是一種歷史的悲劇,是在特定的歷史社會條件下個人無法掌控自身命運,隨波逐流的內心掙扎。

閱讀全文

與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少見的奇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玄幻小說目錄百國大比 瀏覽:471
完結好看歷史架空小說 瀏覽:465
系統召喚龍族的小說 瀏覽:264
主角叫蕭天的都市小說 瀏覽:734
短篇小說立意 瀏覽:763
百度武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962
名字里含染的女主小說 瀏覽:319
女主開當鋪的小說 瀏覽:967
短篇小說團圓飯什麼意思 瀏覽:212
古文小說重生 瀏覽:181
一本小說女主角叫夜雨 瀏覽:883
女主叫秦玥的穿越小說 瀏覽:33
在線閱讀小說銀河張抗抗 瀏覽:55
免費幻情小說大全 瀏覽:119
女主強大學院穿越小說 瀏覽:516
弗里蒂克布朗寫的小說續寫的題目 瀏覽:747
女主是妲己的軍旅小說 瀏覽:652
餓都市異能小說完結 瀏覽:52
女養男重生文現代小說 瀏覽:343
第二封情書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