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駱賓基是誰
駱賓基,原名張璞君,作家;1917年出生,於1994年去世。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理事, 東北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戰旗》《文學報》《東北文化》主編。建國後,歷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山東省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駱賓基的主要著作還有《駱賓基短篇小說選》、《詩經新解與古史新論》及電影文學劇本《鏡泊湖畔》等
『貳』 1986年人民文學全部目錄
季羨林等14位教授·《中外文學閱讀書目——中國古典文學》
此書目錄自著名梵文學家、翻譯家季羨林主編的《中外文學書目答目》(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6年出版)。書中推薦了 268 種參考書目,大多為世界名著或重要作家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其中包括中國古典文學部分 107 中,中國現代、當代文學部分 35 中,文學理論部分 25 種,西方文學部分54 中,東方文學部分 20 中,俄蘇文學部分 27 中。推薦者有北京大學季羨林、楊周翰、李賦寧等14 位教授。
1 白居易詩選 顧學頡、周汝昌
2 長生殿 洪升
3 楚辭選 馬茂元注
4 春秋左傳讀本 王伯祥
5 東周列國志 馮夢龍 蔡元放
6 杜甫詩選 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
7 杜牧詩選 繆鉞
8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沃堯著 張友鶴校注
9 范大成詩選 周汝昌
10 古神話選釋 袁珂選
11 古詩十九首初探 馬茂元著
12 關漢卿戲曲選 (元) 關漢卿著
13 官場現形記 李寶嘉
14 國語選 傅庚生
15 韓愈文選 童第德
16 韓子淺解 梁啟雄
17 漢書選 顧廷龍、王煦華
18 漢魏六朝賦選 瞿蛻園
19 漢魏六朝散文選 陳中凡
20 漢魏六朝詩選 余冠英編
21 漢魏六朝小說選 徐震堮
22 紅樓夢 曹雪芹
23 話本選 吳曉玲
24 黃庭堅詩選 潘伯鷹
25 稼軒詞編年箋注 鄧廣銘
26 姜白石詞編年箋校 夏承燾
27 近代詩選
28 近三百年名家詞選 龍榆生
29 鏡花緣 李汝珍
30 康有為詩文選 康有為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選
31 老殘游記 劉鶚著 陳翔鶴校 戴鴻森注
32 樂府詩選 余冠英
33 李白詩選 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
34 李賀詩選 葉蔥奇
35 李清照詩詞選注 劉憶萱
36 李商隱詩選 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組
37 歷代詩歌選 季鎮淮、馮鍾芸等
38 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
39 遼金元詩選 章荑蓀
40 聊齋志異選 蒲松齡著 張友鶴選
41 柳亞子詩選 柳亞子著 徐文烈
42 柳宗元詩文選 貝遠辰
43 龍川詞校箋 夏承燾
44 陸游詩選 游國恩、李易
45 論語譯注 楊伯峻
46 孟子譯注 楊伯峻
47 明代散文選注 劉世德
48 明清傳奇選 趙景深 胡忌
49 明清文言小說選 薛洪績
50 明人雜劇選 周貽白
51 牡丹亭 湯顯祖
52 南唐二主詞校訂 王仲聞
53 孽海花 曾樸
54 歐陽修詩選 施培毅
54 歐陽修詩選 施培毅
55 歐陽修文選 杜維沫、陳新
56 琵琶記 高明著 錢南
57 清代散文選注 王榮初 蔡一
58 人境廬詩草箋注 黃遵憲著 錢
59 儒林外史 吳敬梓
60 三曹詩選 余冠英
61 三國演義 羅貫中
62 詩經選 余冠英選注
63 史記選 司馬遷
64 水滸傳 施耐庵
65 水滸後傳 陳忱
66 說岳全傳 錢彩 金豐
67 宋詞選 胡運翼
68 宋詩選注 錢鍾書
69 宋文選
70 蘇軾詞選 陳邇冬
71 蘇軾詩選 陳邇冬
72 隋唐演義 褚人獲
73 唐代散文選注 張撝之
74 唐詩三百首詳析 喻守真
75 唐詩選 馬茂元
76 唐詩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77 唐宋傳奇選 張友鶴
78 唐宋詞選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選
79 桃花扇 (清)孔尚任
80 陶淵明集 逯欽立
81 晚清小說史 阿英
82 汪笑儂戲曲集 汪笑儂
83 王維詩選 陳貽焮
84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組
85 文天祥詩選 黃蘭坡
86 西廂記 王實甫
87 西遊記 吳承恩
88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
89 辛亥革命烈士詩文選 蕭平編 吳小如注
90 嚴復詩文選 嚴復著 周振甫選注
91 楊萬里選集 周汝昌
92 吟風閣雜劇 楊潮觀注 胡士瑩校注
93 庾信詩賦選 譚正璧、紀馥華
94 元好問詩選 郝樹候
95 元明清詩文選 米治國
96 元散曲選注 王季思
97 元雜劇選注 王季思等
98 戰國策選講 劉億萱
99 中國古代寓言選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
100 中國古典短篇小說 上海文藝出版社
101 中國歷代文選 四川師范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
102 中國文學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
103 中國文學史 游國恩
104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 郭漢城
105 中國小說史 北京大學中文系
106 莊子淺注 曹礎基
『叄』 駱賓基的個人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邊陲線上》、《幼年》,有《駱賓基短篇小說選》及《金文新考》。
『肆』 蕭紅的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雜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女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 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選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研究資料書目]
蕭紅評傳(美國葛浩文著)1979,香港文藝書物
論《呼蘭河傳》(周錦)1980,成文
蕭紅傳(蕭鳳)1980,百花
蕭紅小傳(駱賓基)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北方論叢》編輯部編)1983,《北方論叢》第四輯
蕭紅傳(日本尾坂德司)1983,日本燎原書店
懷念蕭紅(王觀泉編)1984,黑龍江人民
蕭紅作品欣賞(杜一白、毓茂)1985,廣西人民
『伍』 駱賓基的人物生平
駱賓基原名張璞君,1917年生於琿春市一個經營茶莊的小商人家中。駱賓基開始記事兒時,家裡已經破產,只能靠變賣存貨勉強為生。小時候他常帶上心愛的俄羅斯純種狗,在冰封的河谷或夏日的青紗帳里奔跑。廣袤、雄渾、蒼涼又充滿生機的北國邊陲大自然,陶冶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給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基調。 駱賓基13歲時到縣立高小插班讀書,正值學校聘來一批北平香山慈幼院畢業的新教員,讓駱賓基知道了平等、「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和「中國共產黨」……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班主任老師給同學們講了都德的《最後一課》。駱賓基抑制不住內心憤怒:「從此真要做亡國奴了嗎?不,不能這樣!」年幼的他開始為祖國的命運而憂慮。1933年,駱賓基去北平讀高中,因錯過了報名時間,只好去北京大學旁聽,到國立圖書館讀書。列夫·托爾斯泰和高爾基的作品極大地吸引了他,並激勵他產生了為中國命運而寫作的使命感。
1935年暑期,駱賓基回到琿春,想赴蘇聯東方大學就讀,但邊境已被日本關東軍嚴密封鎖,便轉赴哈爾濱。在那裡他幸運地結識了金劍嘯等一批左翼文藝青年,得知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和蕭紅的《生死場》在魯迅扶持下出版,讓他備受鼓舞。他追循「二蕭」的足跡奔赴上海,向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藝陣營「報到」。長篇小說《邊陲線上》剛寫完前兩章,他就迫不及待地寄給魯迅。當時魯迅已重病在身,又是長篇的開端,便回信說一時恐難看稿。1936年10月,《邊陲線上》即將收尾,卻傳來魯迅逝世噩耗。駱賓基在悲痛、失望中鼓足勇氣致信茅盾。經茅盾推薦,巴人任主編的上海天馬書店准備出版《邊陲線上》。不久,「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天馬書店被炸,幸運的是書稿被巴人保存了下來。直到1939年11月,這部反映東北抗日義勇軍斗爭的長篇《邊陲線上》,才由巴金任主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文革」中,駱賓基最先受到沖擊,與老舍等一起被批鬥,但他一直沒有喪失革命信念。1974年他被安置在北京市文史館工作,對古文字學產生興趣,並克服半身不遂、視力嚴重衰退等困難,開始從事古文字學研究,出版了兩卷本《金文新考》。他運用許慎《說文解字》的方法,對古金文的形義音特點和變化進行分析,同時又聯系歷史文獻,考證文字具體的原始含義,特別是提出「族標氏志」說,對古代某些表示部族姓氏的漢字作了解釋,豐富了古文字學的內容,對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作了新的開拓。
駱賓基的主要著作還有《駱賓基短篇小說選》、《詩經新解與古史新論》及電影文學劇本《鏡泊湖畔》等。1994年6月,駱賓基病逝,享年77歲。
『陸』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學界針對短篇小說的特徵和創作問題有哪些討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學界針對短篇小說的特徵和創作問題的討論就持續不斷。茅盾、趙樹理、魏金枝、艾蕪、沙汀、蹇先艾、駱賓基、侯金鏡、周立波、孫犁、歐陽山、李准、杜鵬程等,都發表過有關這一論題的意見。
1957年《文藝報》組織的短篇小說筆談是討論中重要的一次。對於短篇小說這一體裁的特質,即對它的結構形態做出界定,是討論者最關心的問題。
茅盾認為應從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即截取「橫斷面」來看待短篇的特徵。侯金鏡則主要從人物性格著眼,認為短篇是剪裁和表現性格的橫斷面和與此相適應的生活橫斷面等等。
他們或從對生活現象的處理,或從作品中矛盾的性質和展開的程度,或從人物性格的構成等不同方面,來強調短篇小說的「以小見大」、「以部分暗示全體」的特點。
『柒』 駱賓基與誰結婚,駱賓基和誰結婚了
原名經歷
駱賓基原名張璞君,1917年生於琿春市一個經營茶莊的小商人家中。駱賓基開始記事兒時,家裡已經破產,只能靠變賣存貨勉強為生。小時候他常帶上心愛的俄羅斯純種狗,在冰封的河谷或夏日的青紗帳里奔跑。廣袤、雄渾、蒼涼又充滿生機的北國邊陲大自然,陶冶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給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基調。 駱賓基13歲時到縣立高小插班讀書,正值學校聘來一批北平香山慈幼院畢業的新教員,讓駱賓基知道了平等、「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和「中國共產黨」……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班主任老師給同學們講了都德的《最後一課》。駱賓基抑制不住內心憤怒:「從此真要做亡國奴了嗎?不,不能這樣!」年幼的他開始為祖國的命運而憂慮。1933年,駱賓基去北平讀高中,因錯過了報名時間,只好去北京大學旁聽,到國立圖書館讀書。列夫·托爾斯泰和高爾基的作品極大地吸引了他,並激勵他產生了為中國命運而寫作的使命感。
1935年暑期,駱賓基回到琿春,想赴蘇聯東方大學就讀,但邊境已被日本關東軍嚴密封鎖,便轉赴哈爾濱。在那裡他幸運地結識了金劍嘯等一批左翼文藝青年,得知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和蕭紅的《生死場》在魯迅扶持下出版,讓他備受鼓舞。他追循「二蕭」的足跡奔赴上海,向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藝陣營「報到」。長篇小說《邊陲線上》剛寫完前兩章,他就迫不及待地寄給魯迅。當時魯迅已重病在身,又是長篇的開端,便回信說一時恐難看稿。1936年10月,《邊陲線上》即將收尾,卻傳來魯迅逝世噩耗。駱賓基在悲痛、失望中鼓足勇氣致信茅盾。經茅盾推薦,巴人任主編的上海天馬書店准備出版《邊陲線上》。不久,「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天馬書店被炸,幸運的是書稿被巴人保存了下來。直到1939年11月,這部反映東北抗日義勇軍斗爭的長篇《邊陲線上》,才由巴金任主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八·一三
「八·一三」炮聲一響,駱賓基立刻到抗戰組織請纓,先是在「青年防護團」,不分晝夜地搶救、運送傷員,後來又參加了一支准備開赴敵後打游擊的「別動隊」。也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以駱賓基為筆名,在《烽火》、《吶喊》等報刊發表了大量的反映抗戰的報告文學,後來結集成《大上海的一日》,這是他在文學戰線上的第一聲吶喊。1937年12月,駱賓基赴浙東嵊縣從事救亡宣傳活動,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嵊縣縣委宣傳部長。1940年,駱賓基因故失去黨組織關系。整個40年代,他輾轉於桂林、香港、重慶、上海等地從事文學活動。這期間的短篇小說《北望園的春天》,以戰時後方桂林為背景,寫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與憧憬,筆觸細膩,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自傳體長篇小說《姜步畏家史》第一部《混沌》,以1918年至1921年間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寫地主商人家庭中的少年姜步畏的生活,展現了北國邊界城市富有特色的自然風物、社會習俗和人情世態。這期間還創作了中篇小說《吳非有》、《罪證》,短篇小說《鄉親康天剛》,神話《藍色的圖們江》,劇本《五月丁香》及傳記《蕭紅小傳》等。1947年3月,駱賓基為動員地方武裝接受我軍的改編,在前往哈爾濱途中於長春市郊不幸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先後在沈陽、南京被關押近兩年才獲釋。
全國文代會
1949年7月,駱賓基參加了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之後到人民日報社工作。後來到山東,當選為省文聯副主席。1953年,駱賓基被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從事專業創作,曾多次前往著名的蛟河縣韓恩互助組「體驗生活」,陸續寫出幾篇以東北農村生活為背景的短篇小說。1955年他因胡風案受牽連,後來被「下放」到黑龍江省尚志縣葦河鎮掛職副鎮長。1962年,駱賓基調到北京市文聯,不久擔任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這一時期創作有《王媽媽》、《父女倆》、《交易》、《年假》、《山區收購站》等短篇小說,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老魏俊與芳芳》。這些小說善於選取不同角度,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反映現實生活。剪裁精緻,筆調細膩,人物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文革中
「文革」中,駱賓基最先受到沖擊,與老舍等一起被批鬥,但他一直沒有喪失革命信念。1974年他被安置在北京市文史館工作,對古文字學產生興趣,並克服半身不遂、視力嚴重衰退等困難,開始從事古文字學研究,出版了兩卷本《金文新考》。他運用許慎《說文解字》的方法,對古金文的形義音特點和變化進行分析,同時又聯系歷史文獻,考證文字具體的原始含義,特別是提出「族標氏志」說,對古代某些表示部族姓氏的漢字作了解釋,豐富了古文字學的內容,對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作了新的開拓。
駱賓基的主要著作還有《駱賓基短篇小說選》、《詩經新解與古史新論》及電影文學劇本《鏡泊湖畔》等。1994年6月,駱賓基病逝,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