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托尼·莫里森有哪些成功故事
如果雲一直橫向去追這急流而下的河流,那就意味著它永遠不會成功;但當它停下來的時候,它發現了一個秘密:它離大海只有3英里。
1987出版年的《寵兒》是她最重要的作品,此作獲1988年普利策小說獎。莫里森於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96年她因對美國文學的卓越貢獻而獲得了國家圖書基金會獎章。
莫里森是一位傑出的作家,她嫻熟地潛入語言之中,並清除種族主義的羈絆,賦予文學語言詩一般的光采。
她的作品《寵兒》在題材的深度上較之於其他作家的相關作品,有明顯的拓展.她採用不同的人物視角,並穿插著意識流的手法,把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各自對過去的回憶都展示了出來。
這部作品在結構上跨度較大,且十分自由。作品時間、地點的不斷更換也許給讀者一種混亂的感覺,但這正是作者的大膽之處,她相信讀者的水平足夠認識到她的藝術手法的高超之處,這一手法使得她能夠在相對來說比較簡短的小說中活脫地表現出多位人物的特點與經歷。
莫里森把現實主義手法與民間歌謠成功地結合了起來,這一結合非但強化了其文學的真實性,也強化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托尼·莫里森小說的最大特點是語言的運用巧妙,那是一種內容豐富但是用詞並不華麗的語言。作為作家,她的創作主題是大眾化的,但切人的角度卻並不落俗套。其獨特技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莫里森摒棄以往白人慣用的那種用黑人粗俗的語言來描寫黑人悲慘命運的手法,而是用詩一樣的語言來打動讀者;
第二、擺脫以往重墨描述黑人外在的悲慘境遇的寫法,著重挖掘主人公的自虐心態——對美的羨慕,對愛的渴望,這種心態在危機感中增強,最後在醒悟中湮滅,這是托尼·莫里森最打動讀者的地方。
作為一個作家,托尼·莫瑞森是偉大的。她的偉大不在於她駕馭文字的嫻熟,不在於她把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而在與當你讀完了她的書之後,你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在物質生活日益發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決各民族人們精神生活上的貧乏乃至墮落?莫里森就是通過她的作品,細膩地關照了黑人的不同命運及他們的屈辱生活,同時也關照到一個階層,一個生活在暗無天日的階層的人們的命運和屈辱,讓人們感到一種徹骨之痛,看到了一條模糊的朦朧若霧的艱辛的求生的路徑。
要實現自己的心中所想,也要掌握技巧,沒有技巧地盲目去做,最終一定會一事無成。就拿釣魚來說,魚餌越小才能增加魚的信任度,才能更容易引魚上鉤。
② 求莫里森作品《看不見的人》全文及譯文
同學,不是莫里森的。是拉爾夫·艾里森。
莫里森是寫《寵兒》的那個。
拉爾夫·艾里森是著名的美國黑人作家。1914年3月1日生於美國中南部俄克拉荷馬市,父親當過建築工人和小商販。艾里森3歲喪父,由母親幫佣將他扶養成人。他母親經常從她當女僕的白人家裡帶回一些丟棄的舊雜志和舊唱片,使他自幼對音樂和書籍發生了濃厚興趣。俄克拉荷馬州直到1907年才成為美國的第46州,當時仍洋溢邊疆精神,種族歧視不算嚴重,因此艾里森身為黑人,對種族問題雖然仍敏感,卻無種族自卑感,對白人的仇恨也不象其他寫抗議小說的黑人作家那樣深。從少年時代起,艾里森就酷愛文學、電影、戲劇和爵士音樂,曾在中學樂隊里吹過小號,平時愛把自己所過的生活與小說里某些人物的生活作對照,這似乎有助於他對生活的觀察與理解。1933年他獲州獎學金入塔斯克基學院攻讀音樂與雕塑3年,音樂方面的造詣不僅表現在他後來收輯在文藝評論集《影子和行為》(1964)里有關音樂的評論上,而且對他小說創作中的語言風格也有積極的影響。有人還專門撰文探討他的小說與爵士樂及布魯士的關系。1936年去紐約學雕塑,遇著名作家理查德·賴特,開始在他的鼓勵下進行文學創作。1943年至1945年服兵役,復員後獲羅森瓦德研究基金專門創作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同時也當攝影師、爵士樂鼓手和酒店侍者掙錢糊口。該小說先後寫了7年,1952年出版後受到評論家的高度贊揚,從而奠定了他為文學地位。此後艾里森只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說和評論文章,同時在一些大學里教創作,再沒有發表其他重要著作。
關於論文就去中國知網找吧,去找一個免費帳號就可以下了。
書。。。再網上好好找找,實在找不到就卓越或當當買吧。。。求人不如求己啊。。。
③ 托尼·莫里森因那部作品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急求!!!十萬火急
1993年,由於她「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莫里森獲諾貝爾文學獎。
是由於她長期寫作的風格,還有她的作品的影響,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品,不是指單獨的哪部作品。這和奧斯卡不一樣,不是說一部作品就可以的。
④ 作為第一位黑人諾貝爾文學獎的托妮·莫里森去世,她有哪些傳世的作品
8月5日,黑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去世,享年89歲。對於這位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無論是在文學方面的藝術成就,還是依靠文學完成的政治成就,托妮·莫里森在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托妮·莫里森的去世,的確是文壇的一大損失。但是她的作品帶給人們的思考和那深刻的文學意義永遠不會消失。
⑤ 關於托妮
托妮·莫里森於1987年創作的《寵兒》是一部描寫生活在美國19世紀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說。這部小說運用多重敘述聲音和倒敘等手法,把過去與現在、夢幻與現實交織在一起,不僅真實地再現了黑奴們在奴隸制下所遭受的種種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這些黑奴們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殘與傷害,這些傷害阻礙了他們尋求個人價值和個人身份確認。 《寵兒》中充滿了主人公尋求黑人自我身份的聲音,這些聲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著重建曾被奴隸制剝奪的身份這一主題,形成同意或反對、肯定和補充、問和答的對話關系。因此,本論文選用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分析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寵兒》。 復調理論有助於讀者關注《寵兒》中每個獨立的、具有充分價值的聲音,尤其是白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聲音,從而分析和揭示一直阻礙主人公塞絲以及那些和她有同樣遭遇的黑人們尋求個人價值和個人身份確認的心理及文化上的原因。 復調理論為《寵兒》中主人公的身份確認提供了一條出路,那就是主人公之間、黑人內部之間、黑人與白人之間展開平等的對話。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雙向運動過程。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復調理論的內涵。指出巴赫金的復調理論(亦稱對話理論)充滿著人文精神。它關注每一個獨立的、具有充分價值的聲音。這些聲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著同一主題,展現多聲部性、人物性格和作品結構的開放性、未完成性等特點。對話在文本分析中具體分為微型對話和大型對話。第二部分,簡要介紹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寵兒》的主要人物和情節,並回顧了《寵兒》的國內外研究情況。第三部分,作者用巴赫金的復調理論對《寵兒》進行了具體分析。首先,托妮·莫里森將非洲的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相融合,創造了一種具有多重聲音的文本結構。托妮·莫里森利用非洲文化和西方白人文化之間的對話性來尋求解決非洲黑人文化的認同與獲取黑人身份的辦法。其次,展現了小說主要人物尋求自我身份的聲音。 《寵兒》體現了托妮·莫里森對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所做的嘗試與努力,這對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也是有啟示意義的。
⑥ 莫里森小說 宣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美國當代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短篇小說《宣敘》,通過白人特懷拉的敘述,講述了殘疾黑人瑪吉遭受種族和性別歧視的殘酷事實,凸顯了性別、種族和文化的問題。獨特的敘述者、不同的敘述聲音、細膩的描寫手法是這篇小說的特色。從女性主義批評的角度看,作品刻畫了羅伯特重構黑人女性新形象的成長歷程。
論題點滴:
1.拒絕刪除的記憶幽靈——從托尼·莫里森的《宣敘》談起
本文試從記憶角度闡明托尼·莫里森短篇小說<宣敘>描寫的是自我對負面記憶的主觀處理、記憶對友誼的挑戰以及友誼與記憶的合謀,指出該小說的更深主題是借記憶拒絕遺忘、反省自我。
2.試論托尼·莫里森《宣敘》中的不可靠敘述
美國當代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短篇小說<宣敘>通過白人特懷拉的敘述,講述了殘疾黑人瑪吉遭受種族和性別歧視的殘酷事實.本文著重分析特懷拉第一人稱敘述的不可靠性,旨在揭示不可靠敘述的文本功能及與小說主題傳達。
3.從莫里森的《宣敘》看美國黑人的成長
在《宣敘》中,莫里森展現了當代美國黑人在處理本民族歷史與現狀問題上的矛盾、掙扎與成長。此處通過對主人公羅伯塔的挖掘,揭示了當代美國黑人在面對種族問題和找尋自我道路上所普遍經歷的迷失-覺醒-成熟的成長過程,並從中探尋出作者理想中的平等友愛的新種族關系。
⑦ 急球; 托尼 莫里森 有哪些作品有中譯本啊
托尼·莫里森小說《爵士樂》中譯本
托尼·莫里森是美國黑人女作家。生於俄亥俄州鋼城洛里恩,父親是藍領工人,母親在白人家做女傭,家裡四個孩子里排行第二。1949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當時專為黑人開設的霍華德大學,攻讀英語和古典文學,還就讀過康奈爾大學。曾擔任高級編輯,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傳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盡全力。她所主編的《黑人之書》,記敘了美國黑人300年歷史,被稱為美國黑人史的網路全書。70年代起,她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和巴爾德學院講授美國黑人文學,並為《紐約時報書評周報》撰寫過3O篇高質量的書評文章,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講授文學創作。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於她的長篇小說。著名的有:《最藍的眼睛》(1970年)、《秀拉》(1973年)、《所羅門之歌》(1977年,獲美國圖書評論獎)、《柏油孩子》(1981年)、《寶貝兒》(1988年,獲普利策獎)、《爵士樂》(1992年)等。 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莫里森的名著《寶貝兒》,《爵士樂》,《紅字》,《秀拉》、《所羅門之歌》,《寵兒》,《最藍的眼睛》等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