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滸傳原著的有聲小說,不是評書,象宋懷強播講的,要全書的,在哪下載,謝謝!
當今評書5傑之20佳作
按朝代順序分列如下:
1 袁闊成《西楚霸王》: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秦末專楚漢相爭的故事,著屬重刻畫了項羽這位堪稱「古代第一勇武豪傑」的形象與事跡。這段傳奇故事的播講者除丁正洪、丁建中父子外,現代評書藝人中袁老算是一個亮點。
2 連麗如《東漢演義》: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劉秀興兵起義滅新,以及消滅各家反王,建立東漢王朝的傳奇故事。連麗如演播此書得到了其父連闊如的一些「皮毛」,雖不如其父說此書之經典,但仍算是其一部代表力作。
3 田連元《劉秀傳》: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劉秀起義滅新的傳奇故事。田連元播講此書,雖不如連闊如父女之氣勢磅礴,長篇大論;但卻自成一家,極具特色,而且情節緊湊,高潮迭起,聽得人慾罷不能。此書堪稱田連元最得意之作。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4 袁闊成《三國演義》:袍帶書。
此書是袁闊成以及一些優秀曲藝學者根據原著小說,共同創作成的評書。袁闊成演播此書,集中表現似洹捌
② 求:單田芳說過的所有評書書目
1、《封神演義》
2、《趙武靈王》
3、《楚漢爭雄》
4、《三國演義》
5、《劉伶傳奇》
6、《花木蘭》
7、《俠侶情仇》
8、《隋唐演義》
9、《新隋唐演義》
8、《全聚德傳奇》
9、《說唐後傳》
10、《大唐驚雷》
11、《薛丁山征西》
12、《薛家將》
13、《小五義》
14、《西遊記》
15、《宏碧緣》
16、 《深宮驚變》
17、《安史之亂》
18、《三俠五義》
19、《五鼠鬧東京》
20、《大破沖霄樓》
21、《七傑小五義》
22、《白眉大俠》
23、《龍虎風雲會》
24、《水滸全傳》
25、《楊幺傳》
26、《鐵傘怪俠》
27、《明英烈》
28、《大明英烈》
29、《燕王掃北》
30、《洪武劍俠圖》
31、 《燕王劍俠》
32、《永樂劍俠》
33、《天下故事會之古代奇案》
34、《努爾哈赤》
35、《明末遺恨》
36、《李自成》
37、《話說台灣》
38、《清官於成龍》
39、《十二金錢鏢》
40、《三俠劍》
41、《連環套》
42、《清官冊》
43、《童林傳》
44、《古今奇案》
45、《洛陽豪客》
46、 《百年風雲》
47、《林則徐》
48、《曾國藩》
59、《天京血淚》
50、《廊坊大捷》
51、《民國英烈》
52、《亂世梟雄》
53、《千古功臣張學良》
54、《大河風流》
55、《欒蒲包與豐澤園》
56、《慈禧陵墓被盜》
57、《918風雲》
58、《新兒女英雄傳》
59、《平原槍聲》
60、《太平洋大海戰》
61、《破曉記》
62、《風雪大別山》
63、《遼沈戰役》
64、《九一九演義》
65、《賀龍傳奇》
66、《少林將軍許世友》
67、《血色特工》
68、《老店風雲》
69、《羊神》
70、《牛根生發展史》
71、《京城神探刑偵檔案一生守候》
72、《根本利益》
73、《巨騙內幕》
74、《九七大案紀實》
75、《江洋大盜緝捕紀實》
76、《書評雅典》
77、《亞運三國》
78、《言歸正傳》
79、《三俠劍》
(2)有聲小說楚漢傳奇1擴展閱讀:
單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15時30分),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曲藝世家。
1954年走上評書舞台。1979年5月1日,單田芳重返書壇。1995年,單田芳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單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風雲》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
2018年9月11日下午15時30分,單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逝世,享年84歲。
③ 評書名家好作品
推薦網頁:http://shi..com/shi/89759.html
附當今評書5傑之20佳作
按朝代順序分列如下:
1 袁闊成《西楚霸王》: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秦末楚漢相爭的故事,著重刻畫了項羽這位堪稱「古代第一勇武豪傑」的形象與事跡。這段傳奇故事的播講者除丁正洪、丁建中父子外,現代評書藝人中袁老算是一個亮點。
2 連麗如《東漢演義》: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劉秀興兵起義滅新,以及消滅各家反王,建立東漢王朝的傳奇故事。連麗如演播此書得到了其父連闊如的一些「皮毛」,雖不如其父說此書之經典,但仍算是其一部代表力作。
3 田連元《劉秀傳》: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劉秀起義滅新的傳奇故事。田連元播講此書,雖不如連闊如父女之氣勢磅礴,長篇大論;但卻自成一家,極具特色,而且情節緊湊,高潮迭起,聽得人慾罷不能。此書堪稱田連元最得意之作。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4 袁闊成《三國演義》:袍帶書。
此書是袁闊成以及一些優秀曲藝學者根據原著小說,共同創作成的評書。袁闊成演播此書,頗獲好評
5 連麗如《三國演義》:袍帶書。
此書是連闊如傳授其女連麗如的,連闊如當年*此書贏得「靜街王」的美譽。連麗如承襲其父演播此書,與袁版《三國》相比,另有一番特色。連麗如曾到亞洲各地區演播此書,得到了廣泛的贊譽。
6 連麗如《大隋唐》: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九老興隋、瓦崗起義、李氏滅隋興唐的傳奇故事。在各種《隋唐》書中,此書算是篇幅最長的,故名為「大隋唐」。可能因為連麗如以前於北京的書場說書,故此書「興唐」部分與陳蔭榮的《興唐傳》極為相似。《興唐傳》一直被很多評書迷們視為最經典的《隋唐》版本,無緣聽到陳蔭榮當年說此書的朋友,大可一聽連麗如這部《大隋唐》。
7 單田芳《隋唐演義》: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瓦崗眾英雄起義,李氏滅隋興唐的傳奇故事。雖然現代評書藝人前有馬連登、陳蔭榮、陳青遠等都擅長此書,但單田芳演播此書仍然是一鳴驚人。像陳蔭榮《興唐傳》本子雖精彩,但其演播時並不叫座;而單田芳此書卻掀起了評書熱潮,很多人從《隋唐演義》認識了單田芳。此書與另一部作品《明英烈》可稱單書「袍帶雙絕」。
8 劉蘭芳《趙匡胤演義》: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五代末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以及劉金定大戰南唐的傳奇故事。劉蘭芳承襲其師孫惠文演播此書,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趙匡胤這個馬上皇帝和劉金定這個巾幗英雄,曾經一時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對象,可見此書之影響力非同一般。
9 劉蘭芳《楊家將全傳》: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初年,六郎楊延昭與其父其子三代抗擊遼國入侵的英雄傳奇故事。劉蘭芳演播此書,將楊家一門忠烈各個惟妙惟肖的展現在了聽眾的耳旁。劉蘭芳的評書中,此書的影響力僅次於《岳飛傳》。此書也是劉蘭芳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0 田連元《楊家將》:袍帶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初年,楊六郎與其子楊宗保兩代英雄的傳奇故事。田連元演播此書在原有的情節上,加入了自行創作的一些因素。例如九郎楊興、董鐵錘、宋鐵棒這些滑稽的人物,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另外,田連元在電視上演播此書,開創了電視評書的先河,使聽眾變成了觀眾,把耳朵變成了眼耳齊用。
11 單田芳《三俠五義》:短打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年間,包公以及「三俠」、「五義」、「小五義」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單田芳在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小五義》兩部書的基礎上,加以改編創作的公案俠義評書。《三俠五義》一向被認為「短打書之王」,評書藝人中,單田芳演播此書算是佼佼者。單田芳用語言刻畫的眾俠客極其生動,尤其是白玉堂這個叫人可愛、可恨、可憐又可敬的人物,真是叫人聽過之後,銘刻心骨。
12 單田芳《白眉大俠》:短打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年間徐良、白雲瑞等俠劍客,掃平江湖惡勢力,力保大宋河山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單田芳《三俠五義》系列書後續創作的俠義評書,幾乎集中了短打書的一切特點。就影響力而言,此書不亞於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和劉蘭芳的《岳飛傳》;就藝術成就而論,此書堪稱短打評書的熬頭之選。「白眉大俠」成了單田芳評書最聲名顯赫的一塊招牌。《白眉大俠》成就了單田芳,單田芳也成就了《白眉大俠》。
13 袁闊成《水滸外傳》:短打書。
此書講述了北宋末年,水泊梁山眾英雄與官府斗爭的傳奇故事。該書是袁闊成家傳之書,是《水滸傳》的一部書外書。以燕青、時遷等人為主線,「大名府」、「祝家莊」、「神州擂」三個大坨子,緊密相連,情節跌拓。此書可說是袁闊成除《三國演義》外的另一部經典之作。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4 田連元《小八義》:短打書。
此書講述的是梁山後代的故事。田連元此書得自其妻劉彩芹的傳授,可說是夫唱婦隨。曾幾何時,此書在電視播放時,阮英、唐鐵牛等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此書實乃田連元短打書中的代表作品。可惜網上只能找到殘版
15 劉蘭芳《岳飛傳》:袍帶書。
此書講述的是南宋初年,精忠大帥岳飛岳鵬舉的傳奇一生,以及岳雷掃北的故事。劉蘭芳在70年代末播講此書,造成了萬眾空巷,收音機脫銷的現象,影響力之大,尤勝袁闊成的《三國演義》。但究此書本身,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藝術特色和成就,但終究是名大於實。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才是這部書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時勢造英雄」。很多評書作品源於小說,高於小說,但這部《岳飛傳》沒有打到這種成就。總的來說,此書是劉蘭芳的成名作品,影響力空前絕後,但卻不是其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6 單田芳《明英烈》:袍帶書。
此書講述的是元末,朱元璋興兵起義,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單田芳的家傳書,最長一版直至「炮轟功臣樓,胡大海出走。」與另一部袍帶書《隋唐演義》可合稱單書「袍帶雙絕」。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7 劉蘭芳《五鳳朝陽刀》:短打書。
此書講述的是明朝末年,先天無極派傳人武鳳樓、江劍臣輔佐信王消滅魏忠賢,榮登大保,以及江湖紛爭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劉蘭芳根據馮家文原著的前兩部(共八部)改編的俠義評書,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其中的刀光劍影、兒女情長,堪比武俠大師金庸筆下的世界。劉蘭芳演播此書,忠於原著,刻畫人物到位,尤其對兒女情長之處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思之心動,聽之欲罷而不能。此書乃劉蘭芳短打評書之得意之作。
18 單田芳《童林傳》:短打書。
此書講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間,大俠童林輔佐雍親王展開江湖斗爭,而後反對雍正的傳奇故事。此書是單田芳改編自常傑淼《雍正劍俠圖》的一部俠義評書,最長一版直至「童林刺雍正,呂四娘出世。」此書在一定程度上可與《白眉大俠》比美,是單田芳短打評書的另一部經典之作。另外,此書的話本書籍入選了春風出版社的十大傳統評書。
19 單田芳《百年風雲》:講史書。
此書講述的是中國歷史上整個近代的風雲變幻,其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筆筆皆是。此書是單田芳根據各種近代史資料編擬而成,「虎門硝煙」、「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垂簾聽政」、「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盡數收錄於此書中。
20 單田芳《亂世梟雄》:講史書。
此書講述的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軍閥張作霖的傳奇一生。單田芳播講此書獨具匠心,風格朴實親切,使許多人對張作霖這個近代史上的傳奇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此書與《百年風雲》一樣,都是單田芳近現代題材評書中的經典大作。
謝謝
④ 急求小說名字
作品名:《穿成天生萬人迷怎麼辦》
作者:故箏
暴躁小可愛女主版X一言不合就黑化男主
有無數修權羅場!
原名《穿成天生媚體》怎麼辦,為了維護和諧社會改名~
截圖為網文摘要,目前晉江連載至16章節,已入V。
ps.是作者來宣傳文文嗎?
望採納,謝謝!
⑤ 求本小說的名字
上面的不是復制的
就是亂說一通
每一本都不是樓主說的
這本書我也沒看過
愛莫能助
⑥ 大家覺得楚漢傳奇怎麼樣
《楚漢傳奇》是高希希的心血之作,不僅僅是自《三國》之後高希希又一次內「雷」與「正容」的嘗試,更是高導在觀眾收視和藝術追求上的又一次摸索。
同時,它也是對中國歷史正劇的行業探索。《楚漢傳奇》圓滿完成了中國歷史劇乃至電視劇3.0時代的先驅探索,一點也不為過,時間能證明這一切。
(6)有聲小說楚漢傳奇1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國吞並六國,實現天下一統。始皇帝號令四夷,成就千秋霸業。然暴酷強秦嬴得了天下,卻贏不得人心。焚書坑儒,連坐酷刑,及至趙高指鹿為馬,二世暴虐益甚,巍巍帝國,大廈將傾。
有道是亂世出英雄,一方是破落戶劉季(陳道明 飾),引來樊噲(康凱 飾)、蕭何(楊立新 飾)、張良(霍青 飾)、韓信(段奕宏 飾)等勇者智士輔佐相助,另一方是背負家國大恨的項羽(何潤東 飾),號令江東父老徐圖復楚大業。
天下一分為二,英雄無賴,各呈所能,接連上演了鴻門宴、四面楚歌、垓下之戰、霸王別姬等流傳千古、可歌可泣的傳奇戲碼。
⑦ 找一部小說
史上第一祖師爺,起點連載中
⑧ 求有關楚漢戰爭的書籍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中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不但最翔實、最具體的描繪了楚漢戰爭那個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時代畫卷,而且最真實、最生動的塑造了項羽這一充滿傳奇色彩,有著復雜性格的悲劇英雄。千百年來,熱門對於逝去的英雄給娛樂諸多評價,褒貶不一,如何客觀的歷史的評價項羽其人其事,將使筆者即將討論的話題。
一、 勇而有謀與勇而無謀
有觀點認為[①]:項羽並非只有匹夫之勇,而且善謀。其理由如下:巨鹿之戰中項羽力勸統帥出擊,顯示了其對戰略形態的正確判斷;項羽運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獲得巨鹿之戰的勝利;項羽運用「恩威並舉」的方法收降秦最後一支主力部隊,顯示了他「分化瓦解」的戰略思想:在楚漢第一場大戰中,項羽運用與會包抄戰術,採用突擊的方法,以三萬兵卒挫敗十餘萬鎮守鵬程的漢兵,並說項羽自稱熟諳兵法,有勇有謀,「『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並非誇大之詞。」
筆者認為項羽確實會用謀,要不也不會以八千出兵而稱雄天下,但項羽是否就成了一個「有勇有謀」或者「能於用謀」的「高素質」將領呢?
首先,陣前殺帥,難道沒考慮其可能軍政大亂嗎?「置之死地而後生」,又不是一貫暴躁魯莽作風?要「分化瓦解」,又何須等到兵渡糧盡之時?「迂迴包抄」將領在以寡敵眾時,再蠢也會先找「軟柿子」捏的。
其次限於並非熟諳兵法。《項羽本紀》記載,他年少數就有叱吒風雲之志,取代帝王之心,「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學「萬人敵」的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年幼即以一浮躁性急之心學濟世之技,又何來「熟諳」之說?
在楚漢的一次持久對決中,雙方大傷元氣,項羽於是就約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矣,徒以吾二人爾,願與項王挑戰,決雌雄。」說的簡直像兒童游戲,兩軍對壘竟可以用單挑來解決,難怪項羽的言行引得劉邦大笑:「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當項羽被圍垓下,僅剩二十八騎突圍時,他如同一個賭氣的孩子,無計可施之中以主帥的身份單槍匹馬沖入漢軍之中,力斬督尉,再奪軍旗,殺數十百人,一路上左沖右突,上竄下跳,臨死前還總結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戰勝則歸因於己,戰敗則歸因於天,還講什麼謀?當烏江亭長勸他渡江時,他也這樣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對於這些死不回改,剛愎自用,淺薄寡謀的性格,楊如《法言》曾有過恰當評價:「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何故焉!」說的很清楚,項羽不懂群策群力,劉邦都說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總是自恃其勇,單槍匹馬沖鋒陷陣必敗不可,和天運有什麼關系呢?這個說法與在《史記》中找到多處印證,如《淮陰侯列傳》中記韓信語:「項王暗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能,此特匹夫之勇耳。」《高祖本紀》中記高啟、王陵語:「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力而不予人利,此項王所以失天下也。」
作為對照,我們再來看看劉邦之謀。劉邦自己並不善於帶兵打仗,韓信當他的面也之只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但是他卻善於用謀,能夠做到群策群力,韓信對此也只能服輸:「陛下不能將兵,而善降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劉邦也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吾不如子房;鎮國家, 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共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更多的時候,項羽與人交戰,自恃武藝超群,逞匹夫之勇,以八千人起家到擁兵百萬,一路戰無不勝,正是這些勝利沖昏了他的頭腦,「使他迷信武力,輕視權謀」[②]。勇猛地他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暴秦,而「項羽的直率磊落,而又剛愎自用,不善智謀……」[③]又使他輕而易舉的陷入劉邦設下的個個圈套,將大好河山拱手讓人。
二、 優柔寡斷與英雄本色
對於鴻門宴,大多數觀點都對項羽作了否定性的評價:「當時,楚霸王項羽不聽從范增的勸告,在宴會上輕易放走劉邦,最後落了個自刎烏江的下場,留下慘痛的歷史教訓。」[④]「項羽頭腦簡單,缺少智謀,……因其驕傲自大,缺少政治頭腦而又不聽臣言,最後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被迫自刎烏江。」[⑤]「被虛榮所惑,不殺有功之人,為婦人之囿,不能痛打落水狗,使得劉邦金蟬脫殼,逃之夭夭,養虎為患,自食其果。」[⑥] 可以說大多數史家幾乎眾口一詞認定項羽優柔寡斷,鴻門釋劉是一個戰略抉擇的錯誤,埋下了失敗的禍根。那麼,是否這次宴會上項羽真就是婦人之仁,優柔寡斷了呢?
不然。
首先,這與人們「成者王侯敗者寇」傳統觀念有關。項羽最終失敗,人們才把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貶得一錢不值;設想一下,假如楚漢戰爭的勝利者是項羽,人們又將作何感想呢?也許鴻門釋劉成了項羽的一則美談。其實,細讀《項羽本紀》我們會發現,司馬遷雖然對項羽表示了惋惜之情,對項羽的一些言行也頗有微詞,但司馬遷從頭至尾沒有否定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也沒有肯定放走劉邦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其次,我們知道,「其一特定對象在其歷史發展中的每一個點都是具有其一定的因果聯系。」鴻門宴與楚敗漢勝的結果有關,但絕不是主因。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司馬遷總結了三點:其一是背關懷楚,即是放棄了關中這一戰略要地;其二是放逐並殺害義帝,因而在政治上陷入被動;其三是迷信自己的氣力而不學古代賢君以德感人。因此,項羽之敗不在於鴻門宴,即使劉邦命喪鴻門,也會有「李邦」、「王邦」的出現。順便說一下,司馬遷確實寫了項羽的種種性格弱點,但這主要反映在《項羽本紀》中,這主要是由司馬遷首創的「互現法」決定的。
項羽是楚貴族之後,楚亡後,復仇與稱霸是他一切行動的支配原則。在此看來,當時秦患未除,他還需要劉邦的配合,如果輕易殺掉劉邦會引起諸侯的不滿和恐慌,造成抗秦聯盟的破滅。其二是,劉邦並不是他實現目標的攔路虎,他完全有實力控制局面,不需要運用「斬首行動」讓自己背上「不仁不義」的惡名。其三是項伯的撮合和劉邦的降貴紆尊的登門謝罪。項羽識不破劉邦,只能證明劉邦偽飾技藝的高明,做假技巧的高強,說謊本領的高超,碰上這樣一個「三高型」的政治流氓,項羽又豈能奈他何?
三、 悲劇英雄的人性關照
在封建社會,人民群眾飽受欺凌,常寄希望於「青天」和「王道」。然而,這種希望常歸於幻滅。因此,廣大的受壓迫、受冤屈者,在無處申訴的苦境中,自然寄希望於法康強暴的英武行為,反抗強暴的英雄即是他們心靈中的希望和神。神當然是完美的,尤其是對於項羽這樣一位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來說,人們希望他更是完美的。於是人們不斷地為他的悲劇之因尋根究底。有的認為個人素質是劉勝項敗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用人不當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分封諸侯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有的認為個人心態和性格是雙方失敗和勝利的重要原因。
其實都不盡然,人性是個復雜多變的東西。人有兩個靈魂,一個善如天使,一個惡如魔鬼。 而一個人是天使還是魔鬼,就要看此時哪個靈魂占上風。「人性如魔法石,讓善惡一體,美醜合一,陰陽交錯,剛柔相濟。」 [⑦]這與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作品《一個分成兩半的子爵》中的泰拉爾巴的梅達爾多何其相似。[⑧]這樣我們就不拿理解為什麼項羽會有雙重性格:「『言語嘔嘔』與『暗惡叱吒』;『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嫉賢妒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與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⑨] 正是因為人性中的善與惡,美與丑時刻的相互較量,才是項羽這個人物形象充滿了矛盾性和多變性,如浮雕般鮮活生動。
四、 悲劇雙重性格的整合
作為悲劇的英雄,項羽反勤斗爭的積極行為和馳騁疆場的英武以及超人的軍事膽略都表現出一種偉大的崇高感。這種精神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陽剛之美,我們不能單單把項羽歸結為一個失敗的英雄,而是要從這種崇高的精神中挖掘《項羽本紀》所要表現的一種歷史悲劇意義來。
有悲劇心態、悲劇意識上升為永恆的悲劇意識,司馬遷把分裂的性格加以輪廓式的整合。讓我們看到人性中不可調和的、抵觸性的因素尖銳的排斥和斗爭著。如果主體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進行自我否定,就必然會導致自我的摧毀, 而司馬遷所要揭示的,正是這種歷史的悲劇意識。
如果說《垓下歌》表現出的是項羽迷惘和無奈的感慨,那麼烏江自刎則顯示了他失敗時仍然不是英雄氣概的本色。在身與死的抉擇中,他從容不迫,「這種從容不迫的情結,這種對顯示和虛幻本質的強調,這種對死亡的鎮定自若的態度,都是悲劇精神特色的要素。」[⑩] 面對這命運的不公和楚亡漢興的歷史必然仍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即一種雖敗猶榮的意識存在,正是人類歷史長河悲劇意義的體現。悲劇英雄的價值在苦難中凸現出來了,「它的價值在於,它體現了人類的崇高理想、美好希望,是人類的偉大力量的最深刻象徵」。[11]「項羽的死,是自虐式的毀滅自己的身軀和他性格中殘暴的陰影面。」[12]他死了,然而這種抗爭意識、抗爭精神以及狹隘的貴族思想所鑄造的悲劇性格,卻得到了社會普遍的同情和贊譽,人們在指責他暴虐的同時,更多的把他當作一位「千古英雄」來欣賞。司馬遷更是對「遂將五諸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的豐功偉績發出了「近古為常有也」的強烈吶喊!悲劇英雄的價值還不僅於此,他還具有不可重復性和本體性。「悲劇英雄的和聲明是感性的、具體的個體生命,但它是悲劇世界一切價值和意義的基礎、出發點和最後歸宿。」[13]即,在《項羽本紀》中,項羽的個體存在就是「宇宙意識」,就是一切,就是尼采所謂的「原始太一」本身。因此,蘇珊·格朗說,「只有在人們認識到個人生命是自身目的、是衡量其他事物尺度的地方,悲劇才能興起,才能繁榮。」在司馬遷看來,項羽英武之時,真是人的主體意識表現的最明顯的時候,也充分體現了人的尊嚴與價值。誠然,這種肯定僅是很短暫的時間,而且以整個生命作為代價。「然而,就是在這人的主體意識的到肯定的瞬間,又把它毀滅掉,於是,變閃出主人公最光輝的悲劇火花,鑄造了藝術是上令人驚心動魄的崇高悲劇。」[14]我們看到了悲劇主人公崇高而雄偉的形象,感到了排山倒海的力量,尤其是他們的悲壯之死,原因也在這里。《項羽本紀》中寫項羽的死之所以是一種意識到的犧牲,是因為它已樸素的認識到超出悲劇世界之上的關於人生價值最高標准,因而也就值得用四來捍衛自的尊嚴,肯定自己的價值。就悲劇的象徵意義來說,他的死正是人類走向那更高標准付出的代價。所以,他的死能在黑暗中給人以光明,在毀滅中給人以希望!
參考文獻:
1. 錢鍾書 《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
2. 張大可 安平秋等 《〈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3. 韓兆琦 《〈史記〉集注集評》,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 丁華明等 《毛澤東讀批〈史記〉》,北京,紅旗出版社,1998
5. 冷成金 《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 蘇珊·格朗 《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7. 凌稚隆 《史記評林》(本紀一),北京,地球出版社,1979,255
秦二世的殘暴腐朽,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大澤鄉陳勝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國。項羽,就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涌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但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加之燒殺破壞,終於喪失民心,軍敗身亡。
《項羽本紀》就是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劃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場上的血腥,聽到戰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與身影。《項羽本紀》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