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一文中的瑪蒂爾德的形象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在中國流傳甚廣。
這篇小說尖銳地諷刺了小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結尾加深了這種諷刺,又帶有一絲酸楚的感嘆——其中有對瑪蒂爾德的同情。
在人物描寫和情節安排中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態度。比如,開頭寫瑪蒂爾德如何把大資產者的奢華生活當理想,後來寫她收到請帖後如何費盡心機摳出丈夫的積蓄,這一系列描寫表現出這個小資產階級婦女靈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寫瑪蒂爾德的一個晚上的滿足帶來十年的艱辛,這是對她的虛榮心的懲罰。小說最後寫到十年艱辛不過是為了一件贗品,這又是對她的辛辣的諷刺。
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不是一種個別的現象,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於辛苦勞動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窮苦的人,一心想上升為大資產者,而且希望走捷徑,借僥幸的機會發跡,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現。《項鏈》嘲諷了這種追求虛榮的可鄙風氣,而且幫助我們去認識產生這種風氣的社會原因。
作者為了突出主題,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從逆境到順境,然後再墜入逆境的曲折經歷。起初,瑪蒂爾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長舉辦舞會的請帖,給她打開了希望之門。舞服和首飾的解決,使她更接近成功。舞會上大出風頭,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丟失了項鏈,使她再次墜入了厄運。這樣,逆境——順境——逆境的轉換,使人物的境遇越發顯得悲慘,主題因此而更加突出。
《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深刻。作者極善於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作者也寫出了女主人公性格的另一方面:善良、誠實、質朴的本色和堅韌、忍耐和吃苦的精神。關於女主人公的誠信這一點,過去常被忽視。
通過這個經歷,女主人公完成了性格的漸變過程,心理變得成熟了。
⑵ 舉一法國文學作品的篇名,作者,國家及作品中的人物
《巴黎聖母院》作者雨果,主角艾絲美拉達、卡西莫多。
《九三年》作者雨果,主角朗德納克。
《悲慘世界》作者雨果,主角冉阿讓。
《人間喜劇》作者巴爾扎克,這部作品是他的所有小說總編而成。其中有《高老頭》《高利貸者》《歐也妮·葛朗台》等名篇。
《紅與黑》作者司湯達,主角於連。
《羊脂球》作者莫泊桑,主角羊脂球。
《我的叔叔於勒》作者莫泊桑,主角菲利普夫婦家庭。
《項鏈》作者莫泊桑,主角瑪蒂爾德太太。
《包法利夫人》作者福樓拜,主角包法利夫人。
《基督山伯爵》作者大仲馬,主角愛德蒙。
《茶花女》作者小仲馬,主角茶花女。
⑶ 《項鏈》中瑪蒂爾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瑪蒂爾德是一個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人,她為此也付出了十年艱辛的慘痛代價。
瑪蒂爾德是一個「漂亮動人的女子」,因為「沒有陪嫁的資產」,後來只能「將就」著「和教育部一個小科員結了婚」由於不滿而生出了對改變的渴求。
瑪蒂爾德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斷送了她的十年青春。但是對於不滿意自己生活的瑪蒂爾德來說,她並沒有用自己虛偽的一而得到奢華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守著做人的基本原則,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3)馬蒂爾德是法國短篇小說家的名作擴展閱讀: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
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⑷ 莫泊桑的 項鏈 中的瑪蒂爾德的形象
她是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所腐蝕而導致青春喪失的悲劇形象
瑪蒂爾德的「夢想」,兩個詞典義兼而有之。首先,她是在「妄想」、「空想」,想像的事情不太可能實現;其次,她雖然是「空想」,可卻又「渴望」實現。這就表明了她的自不量力,預示了悲劇的必然發生。
動作描寫方面則重點賞析瑪蒂爾德「借項鏈」一節(從「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裡,說起自己的煩惱」到「她跳起來,摟住朋友的脖子,狂熱地親她,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寫作時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達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准確的一句,最准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借項鏈』一節是作者描寫得非常精彩的片斷,其中有很多『最准確』的句子,『最准確』的動詞和形容詞。請各位好好欣賞,細細品味,並向同學介紹你的感受,讓大家共享。」瑪蒂爾德在試這些首飾的時候,「不知道該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還不斷地問著:「再沒有別的了嗎?」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一個貧窮卻又對珠寶情有獨鍾的婦女見到日思夜想的珠寶首飾時特有的激動、驚喜。這種激動與驚喜絕不亞於一個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見到一泓清泉時的心情。當她忽然發現青緞盒子里的一掛精美鑽石項鏈時,高興得「心也跳起來了」,雙手拿著那掛項鏈「發抖」。她真是又激動又緊張。激動,是因為她發現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項鏈;緊張,是她很想借到卻又擔心對方不借給她。她把這串項鏈掛在脖子上,對著鏡子「出神好半天」——她發現自己配上這副項鏈太美了,美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鏡中這位高雅迷人的貴婦人竟然就是自己,這不正是自己日夜夢想中的富貴形象嗎?現在竟然變成現實了!可是要開口借了,卻又顯得「遲疑而焦急」——擔心借不到,所以「遲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這種心情只有瑪蒂爾德自己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她的問話也特別講究:「你能借我這件嗎?我只借這一件。」這里「這件」、「只」、「這」,三個詞必須重讀,才能體現她此時的心情。「這件」、「這」,強調自己對這串項鏈情有獨鍾;「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別無他求。她問得如此遲疑而焦急,如此講究問話「藝術」,是擔心對方不借給她。可沒想到對方卻爽爽快快四個字:「當然可以!」這可太意外了,她興奮得簡直要發瘋了,「跳起來」,「摟住」朋友的脖子,「狂熱」地親她,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師真傳的語言高手,場景不大,著墨不多,卻把一個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描繪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上面賞析了瑪蒂爾德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了解了她的性格,然後就可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的悲劇根源展開討論:瑪蒂爾德為了一夜的狂歡,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辣,最後又得知項鏈是假的。那麼,造成主人公悲劇的根源是什麼呢?請用層層挖掘的方法找出一連串的根源,並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語句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造成瑪蒂爾德悲劇的根源是「極細小的一件事」;這「極細小的一件事」又源於她強烈的虛榮心;強烈的虛榮心又源於她錯誤的人生觀——「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華的生活」、「她覺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為了這些」;而錯誤的人生觀又源於她生活的社會環境。在那個社會里,人們崇尚金錢,貪慕富貴(「我費了多大的力氣才弄到手……你在那兒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員」);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屬品——「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像由於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裡。」言外之意,美麗動人就應該有好命運,就應該嫁個好丈夫。在晚會上,「所有的男賓都注視她,打聽她的姓名,求人給介紹;部里機要處的人員都想跟她跳舞,部長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賞識,她就覺得是最大的幸福。所以魯迅先生曾一針見血地說:「在女子充當男子附屬品的社會里,娘兒們的頸項上、耳朵上的鏈兒、環兒都是古代奴隸身上的鏈銬演化來的。它們好像是富貴的象徵,其實是苦難的標記。」可以說,主人公瑪蒂爾德個人的悲劇就是法國當時社會的悲劇。
其實,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總會在閱讀時進行再思考、再創造,形成自己的理解。
⑸ 《項鏈》是什麼國的著名作家,什麼的代表作,它的主情節是什麼
《項鏈》是一篇短篇小說,由法國名作家莫泊桑作於年。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鏈。
本文以項鏈本身為線索,通過借項鏈、丟項鏈、還項鏈的線索自然地帶領讀者走進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生活及其內心世界,深刻領略19世紀的法國小人物無法決定自身命運的悲劇現實。
⑹ 莫泊桑的《項鏈》中 馬蒂爾德是個什麼樣的人
整篇小說作者都在調刺著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
小說的開頭描寫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動:對自己的生活極為不滿,夢想像上流社會的貴婦人那樣過高貴、風雅的生活。這種理想顯然並不高尚。她確實虛榮,但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誰不想過錦衣玉食的日子呢?誰又願意忍受貧困與醜陋呢?
瑪蒂爾德「美麗」、「豐韻」、「嬌媚」,正是因為「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於是她心裡就平添了幾許的不平與怨恨。年輕的她因為不能過上奢華的生活而整天鬱郁寡歡。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與「痛苦」,她找到了一個出口——「夢想」。由於當時法國現實中,人們瘋狂地崇拜金錢,拜金主義無情地沖擊著人們的心靈,生活和婚姻。於是,瑪蒂爾德不願面對現實,而把理想寄託在夢境中,此時,可憐的瑪蒂爾德已完全被虛榮心俘虜了。但是她卻從來不想掩飾自己的渴望與痛苦,所以她並不虛偽。
這種虛榮的真實感情表達可能讓我們感到不自在,忍不住地批評幾句。但是對於過不上自己滿意生活的瑪蒂爾德來說,她並沒有用自己虛偽的一面得到奢華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著做人的基本道理,維護著自己的尊嚴。生活中有很多的無奈,特別是對於她這種沒權沒錢的小婦人來說,特別是在丟失項鏈之後,欠下一大筆債款,在這種種和打擊面前,她終於丟掉幻想,面對現實,用自己艱辛和誠實的勞動生活下去。
當我讀完「失項鏈」部分,我不禁想:「為會么她會選擇償還這條路。其實她可以逃走或賴帳,遠走高飛,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說明「真相」。但她都沒有這樣做,可見其自尊一面。「或者還可以在夜會街頭用美貌吸引男人們的注意,很輕而易舉還掉債務」。在當時法國確實有不少的女子願意出賣人格,犧牲尊嚴而享受高物質消費。但她還是沒有這樣做。路瓦栽「決然」說:「要還!」,他們沒有一絲的猶豫,他們悄然堅決地選擇一條滿布荊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齒相依地走過風,走過雨,走過昨天,走過今天,走過明天。瑪蒂爾德洗衣服,干雜活,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節省,原先高貴美麗的她變成胡亂的挽著頭發,歪著系著裙子,露著一雙通紅的雙手的粗俗婦人。
她變了,十分貧困生活磨擦,不僅改變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艱辛的勞動、生活,把她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從雲端拉回切切實實的地面,現在出現的是一個新生的瑪蒂爾德。這時我不禁地為瑪蒂爾德喝彩。
項鏈丟失後,青春美貌和人格尊嚴這兩個法碼擺在人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選擇。她決定放棄青春,選擇尊嚴。人生最重要的時刻說是懂得放棄,放棄也是一種美。那麼對她來說那極細小的一件事是「敗壞」她,還是成全她呢?
最初瑪蒂爾德被強烈的可怕的虛榮心所俘虜,後來,她義無反顧地作出令人驚訝的決定。最後,當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輕美貌的朋友,當她得知假項鏈的事實後,她的臉上露出燦爛的天真的笑容。這笑是她自信和驕傲的表現。
三.中心思想
小說發人深省之處是讓我們目睹了污濁,虛假,拜金的社會中的一顆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
瑪蒂爾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於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而白白地增加煩惱,同時她是幸運的人,殘酷的現實讓她清醒,生活不只是雲里霧里的幻想,更多是腳踏實地一步步走過。
⑺ 《守財奴》中的葛朗台說: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庫的鑰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項鏈》中的馬蒂爾德說
《荷花澱》中的水生說:我的幸福就是家鄉白洋淀,保衛白洋淀,就保衛了我的幸福。
⑻ 別里科夫、瑪蒂爾德分別是哪個作品中的人物
《裝在套子里的人》
《項鏈》
⑼ 急!急!急!瑪蒂爾德是哪篇小說里的女主人公
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說《項鏈))
⑽ 馬蒂爾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馬蒂爾德愛慕虛榮卻誠實勇敢、勤勞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