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有聲小說諸葛亮傳奇

有聲小說諸葛亮傳奇

發布時間:2021-07-06 12:05:01

Ⅰ 有誰知道諸葛亮的所有書籍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便宜十六策》。

1、《前出師表》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

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教科書。

2、《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載於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默記》,一般認為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表》(《前出師表》)的姊妹篇。

這篇文章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向蜀漢後主劉禪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關繫到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全文以議論見長,傳達出一股忠貞壯烈之氣。

3、《誡子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4、《草廬對》

《隆中對》選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此篇文章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5、《誡外甥書》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諸葛亮13歲時,他們姐弟四人跟隨叔父諸葛玄離開山東老家趕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

不久,漢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職的諸葛玄只好帶著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荊州投靠舊友荊州牧(治所襄陽)劉表。到襄陽後,諸葛亮因年紀幼小,就到劉表辦的「學業堂」里讀書。

他的兩個姐姐則先後出嫁,一個嫁給襄陽大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諸葛亮非常敬重龐德公,多次上門求教,甚至「獨拜床下」,「跪率益恭」,後來,龐德公也十分器重諸葛亮,稱之為「卧龍」,稱其侄龐統為「鳳雛」。

另外一個嫁給中廬縣(今湖北南漳縣)蒯家大族蒯祺。可惜造化弄人,他的這位姐夫在爭戰期間被蜀將孟達的部隊所殺。諸葛亮的二姐所生子叫龐渙。

諸葛亮的《戒外甥書》就是寫給他的。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教導他該如何立志、修身、成材。龐渙,字世文,曾官至郡太守。

6、《將苑》

《將苑》又稱《心書》,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為將之道的軍事著作。宋代稱將苑,而明代始稱《心書》,但無論《將苑》還是《心書》,既不見陳壽之目,亦不見隋唐史志,而始見於宋《遂初堂書目》,題《諸葛亮將苑》。

明人編諸葛亮集時才收入其中。所以姚繼恆《古今偽書考》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皆判斷其為偽書。

7、《便宜十六策》

《便宜十六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蜀漢軍事著作。由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所著的重要兵法。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治軍原則,為後代的人們所推崇,可謂是千古治國治軍者的經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Ⅱ 大謀小計五十年:諸葛亮傳的作品賞析

第六章 對弈學權變
諸葛亮一驚,猛地回過頭,那兒站著一個老人,身上套著一件灰不溜秋的夾襖,里邊的麻絮綻開了,一片片熱烈地冒著頭,正靜靜地凝望著他。
諸葛亮的驚愕轉眼變成了喜悅,他跳了起來:「你果然在這里!」
這位老人便是昔年角門外的老乞丐,他慢慢走近:「雨大,避一避。」
「老先生這一年多去了哪裡,我可想你呢!」諸葛亮激動地說。
老人漫不經心道:「天下大亂,能去哪兒,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諸葛亮心中一震,他乍然想起過去老人在奉高家門外的一席警語,他說道:「老先生過去說,若是遭到大變,再來求教你,我如今可否求教?」
老人反問道:「你而今經歷了?」
諸葛亮難過地說:「家父亡故,舉家搬遷,過去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
老人長嘆:「不凡之人,必歷不凡之事,上天酷烈之處正在於斯,然不歷艱難,何能成就偉業,不礪心智,何能彪炳青史。」
他背身走開一會兒,回來時抱來一堆物件,依舊是那方十道棋盤,兩只破口的陶碗,說道:「當日那局棋還沒下完,今日補完吧。」
諸葛亮立刻懂了,他拱手道:「請先生執白。」
老人毫不推辭,拈起一枚白子定在中央天元。
諸葛亮見老人舉手落子,而沒有像習慣上的圍棋開局一樣,在四邊星角上交錯放置一枚黑白子,他忍不住提醒道:「老伯,你沒有落勢子。」
老人不理他,只把盛黑子的碗推過去,攏起了袖子,懶懶地等著諸葛亮落子。
諸葛亮無奈,只得破除成規,硬著頭皮接過第一招,可才落得三五
子,便大感困惑。那老人布局極怪,諸葛亮無論在哪一處落子,老人必定在相對的一隅落子,角對角,邊對邊,彷彿在黑子之前立了一面鏡子,每一子都投射出去一個相反方向的影像。
諸葛亮從沒見過這種怪招,不免有些手忙腳亂,等他意識到老人是在模仿他的思路,想要出征子救全盤時,可惜棋枰偏又只有十道,變招來不及施出,行至終盤,竟是慘敗。
他沮喪地說:「你這是什麼怪棋,我走哪裡,你便走哪裡。」
老人依舊沒精打采地攏著袖子:「弈無常局,法無常法,我不是在模仿你,而是你沒有變。」
諸葛亮微微一震,他略一思索:「可否再弈一局?」
老人不言聲地把陶碗一推:「選黑選白?」
諸葛亮仍然選了黑子,老人還是舉手一定,當地落在中央天元。這一次諸葛亮格外小心,每一著都細細思量,防著老人再下模仿棋,可那老人似乎比他還謹慎,儼然擺出了小心翼翼的防守姿態,竟被諸葛亮圍得只剩下幾口氣,黑子中腹漸次開闊,眼見便要一統江山。
老人不慌不忙,粗糙灰黑的手掌掂量著一枚白子,慢悠悠地落在黑子形勢最好的中腹,便是這一子之後,形勢忽然逆轉,白子的征子不停地拐羊頭,中腹的黑子頃刻間土崩瓦解,不得不在中盤告負。
連輸兩盤棋,且兩番布局全然不同,諸葛亮對老人又是佩服又是難以置信,他誠懇地說:「老先生,這兩局棋能教給我嗎?」
老人慢條斯理地清理棋枰:「棋如排兵布陣,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勢不同,時不同,則法不同,行不同,拘泥成法,必敗無疑!」
諸葛亮恍惚明白了什麼,又恍惚迷離了什麼,他懇求道:「我能再和你下一局嗎?」
老人收著棋子,淡淡地說:「過猶不及,今天到此為止。」
諸葛亮還愣著不走,那老人又道:「雨停了,你不回家么?」
諸葛亮猛然驚醒,抬頭看天,果然是雨收雲散,而天色向晚,眼見時辰不早,他不得不歸家,可又捨不得離開,往前踏了一步,又回頭戀戀不舍地說:「明天你在這里么?」
老人不答,只撫著棋盤盯住他,諸葛亮忽覺得老人的眼睛瑩然生動,彷彿一盞璀璨的明燈,一直亮到了心底。
用二十年的心血去完成一個夢
1996年4月5日,15歲的若虛在語文周記里寫下一句話:我有一個願望,將盡一生的努力,來書寫諸葛亮的傳記小說。 最近兩三年,若虛經歷了人生中的種種打擊和傷痛,但是,為諸葛亮作傳的夢想,正如她自己所說,「一直在路上,從未曾放棄,哪怕一天」。 而若虛迷戀上諸葛亮到底有多久?「如果是從三國演義電視劇開播算起,那得有十八年了,如果從看三國演義連環畫算起,那得有二十年了。」 此後的二十年間,若虛像著了魔一般,盡其所能地瘋狂搜尋關於諸葛亮的一切,若虛生活的西南小城很偏遠,資訊不發達,不放過絲毫點滴。初中時,她發現同學有一本諸葛亮的《將苑》,可惜不肯借,若虛只好求她帶到學校去,每天課間時分,若虛就抽空抄錄下來。上大學以後,若虛去學校借來積滿灰的三國史書,圖書館的老師看她借這種沒人看的書,滿臉都是困惑,借來後除了閱讀,依然是抄錄,甚至用白紙摹下上面的諸葛亮南征地圖,當時還收藏了一期《中國國家地理》,只因為上面有一張標明三國著名戰場的地圖。 二十年後,若虛從當年的腦殘粉,成為了到現在也許是最了解諸葛亮的人。在某著名教授撰寫的《中國歷史的教訓》關於諸葛亮的一章中,若虛僅看了一遍便能從學術角度找到了至少四處硬傷。在漫長的准備期間,若虛翻閱與三國史和諸葛亮直接相關的書籍共46種,其中古籍19種,今人著述27種,另外像諸子百家之類漢代人物的必讀書,「漢武帝時置五經博士,因此五經是漢代知識分子的必讀書,諸葛亮自然會讀,加上他的法家根基,所以法家典籍也不能放過。」 為了了解諸葛亮生活的時代,若虛啃讀起了連史學專業人士都大感頭疼很少觸碰的秦漢簡牘文獻。「我這里收藏的關於秦漢簡牘的書,還有張家山漢簡,里耶秦簡等,上次讀完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的研究論文集,雖然說的是西漢初年的律令,卻是延續自秦法」。若虛說,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把那些你原本不懂的疑問統統解出來,還原給你一個盡可能真實的答案。 為了完成少女時代的夢想,若虛不僅堅持了二十年,而且做到了極致。 積年累月的資料准備和筆耕不輟後,終於完成初稿後,若虛閃過第一個念頭是,「我一定會重新修改」。因為若虛自稱是個「有強迫症的怪人」,「寫過的文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嫌棄,然後必須經過多次修改」。 於是,從完成初稿,到最後定稿,若虛修改了五次。而就連若虛也沒有想到,她又在編輯的建議下將書稿重新修訂了兩遍。 若虛原本在新浪博客連載這部小說時,兩年不到已經積聚了近五十萬訪問量的人氣。不少鐵桿粉絲得知小說即將修訂出版後,在出版商讀客的官方微博中紛紛留言詢問預售日期和渠道,很多人表示:這是一部用生命寫出的神作。 若虛身邊的人都知道這話並不誇張,二十年來,諸葛亮已經幾乎成為這個女孩兒的生命寄託和生活意義。 七年前,她曾清晰地夢見了諸葛亮的臉龐,她深信那就是歷史上的諸葛亮。而12年10月16日,她最近一次夢見的諸葛亮,竟然是他的遺骸。那時她處在人生的低潮期,曾發了一條微博要去定軍山守墓,沒想到竟然在夢中應驗了。 她曾兩次專程從貴陽遠涉千里去陝西漢中定軍山的武侯墓,只是為了在丞相長眠之處停留一會兒。而她本人也因為小說和執著,也在網上諸葛亮粉絲群體中擁有了許多自己的粉絲,被成為「若虛大大」。因為關於諸葛亮的一切,從軍國大事文韜武略,到生活細節鍋碗瓢盆,若虛有問必答,無所不知。她曾以一篇短文考證出諸葛亮是四川火鍋底料發明人,如果在學術界,應該是一篇填補空白的重大成果了吧。

Ⅲ 有關諸葛亮的10個故事

1、初出茅廬(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

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雲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

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燒新野(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3、舌戰群儒(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4、三氣周瑜

當時曹操正在鄴郡慶賀銅雀台落成。在銅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並將一件西川錦袍掛在樹上,下設箭靶,射中箭靶的人就可以得到戰袍,武將們個個爭先,想展現自己的武藝。

武將射畢,曹操又讓文官吟詩作賦,記錄銅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興頭上,也賦詩吟唱。

忽報東吳使節華歆前來。曹操看罷表章,與謀士定計使孫、劉相吞並。便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華歆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職南郡太守後,便想報仇,遂上書孫權。要魯肅討還荊州,魯肅無奈,只好前往荊州。

魯肅來到荊州,劉備依孔明之計放聲大哭,孔明從旁說還了荊州,便無處安身。觸動劉備心中傷處,而大哭不止,孔明於是要魯肅轉告孫權,暫緩討回荊州。

5、用奇謀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周瑜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動,暗中叫魯肅備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個。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霧迷漫,諸葛亮率船到曹軍水寨前擂鼓吶喊佯攻,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這一妙計使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務。

6、祭七星壇借東風(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周瑜為沒有東南風而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給周瑜開了個「葯方」,上面寫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後自己在壇上做法。幾天之後,果然颳起了東南風。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有預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7、孔明巧布八陣圖(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劉備兵敗,陸遜追至夔關,遇此陣,土人言:「此處地名魚腹浦。諸葛亮入川之時,驅兵到此,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遜入陣不得出,後被孔明岳父黃承彥放出。

八陣圖「名八陣圖。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

8、武侯彈琴退仲達(空城計)(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空城計: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

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9、揮淚斬馬謖(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馬謖自告奮勇駐守街亭,遇到了魏將張郃所率主力部隊的抵抗。馬謖違背了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聽從部將王平的建議,在眾寡不敵的形勢下,居然不下據城,而舍水上山,結果被張郃軍隊切斷水道,殺得大敗。

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十分被動,一場十分有利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盡管諸葛亮十分愛惜馬謖的才華,但是,為了嚴明軍紀,他毅然按照軍法處斬了馬謖,還上疏朝廷,自請貶官三級,追究個人「不能訓章明法」、用人不當的責任。

10、白帝城託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戰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

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後對盟友倒戈一擊,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

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3)有聲小說諸葛亮傳奇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廉政建設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

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復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Ⅳ 關於諸葛亮的傳奇故事

擺出七七四十九盞明燈(不是只擺七盞),成北斗七星之勢,正中間為本命燈,在做祈禳之術的七天七夜裡,這盞燈絕不可熄滅,然後再在陣中踩著八褂步法行走,訴說著自己一生的功績!這之前當然少不了齋戒和沐浴更衣,但三國演義一定程度上對諸葛亮進行了神化,所以祈禳之術沒有可信度.

八陣圖,三國時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相傳諸葛孔明御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精兵。(見《三國演義》)
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共計六十四個小陣。八陣中,天、地、風、雲為「四正」,龍(青龍)、虎(白虎)、鳥(朱雀)、蛇(螣蛇)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陣布於後方,以為機動之用。
從傳世的諸葛亮的有關著作來看,其中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諸葛亮對卦象占筮的精通。如《陰符經注》雲:「天垂象,聖人則之,推甲之,畫八卦,考著龜,稽律歷,則鬼神之情,陰陽之理,昭著平象,無不盡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轉而用之,神出鬼入,萬明一矣。」所謂「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就是指《周易》的占筮方法。
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戰陣法。謹慎堂《諸葛氏宗譜》就載有「八陣功高妙用藏與名成八陣圖」的詩詞贊歌。

Ⅳ 諸葛亮的傳奇故事有哪些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3]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4]
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但也有一種說法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里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
隆中對策

三國志12的諸葛亮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5] 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6]
劉備便親自前往隆中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贊,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7]
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赤壁大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8]

桌游《三國殺》中的諸葛亮(標准版)
劉備敗走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9]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10]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

三國示意圖
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11]
白帝城託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1994央視版《三國演義》白帝託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12]
南征北戰
南征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13-14]
北伐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15]
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諸葛亮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16]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據《漢晉春秋》記載,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17]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與司馬懿對於渭南,並約吳國共同發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18]
病逝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境內)享年五十四歲。楊儀等率軍還,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里。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於是便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19]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20]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21] 諸葛亮死後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蜀主八劍
據《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採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46]
蜀漢滅亡後,蜀主八劍一直下落不明。後來諸葛亮佩劍章武劍被李師古所得,李師古將此劍據為己有,並改名師古劍。[47]
相關發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48]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Ⅵ 找一部講述諸葛亮傳奇的電視劇

任泉演過一部《卧龍小諸葛》。

Ⅶ 誰知道關於三國諸葛亮的傳奇故事,傳說、杜撰、評書均可。

一,都江堰,
《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諸葛亮開了堰官之先河。以下引用量產型閑人先生的原話:
我去過都江堰,親眼目睹了諸葛亮簽署的,維護都江堰的政令拓本,只有震撼能夠形容,從此成為武侯崇拜者,堅信古往今來沒有超過武侯的賢相(不否認有水準相當的)。
這份政令內容之詳細令人嘆為觀止,詳細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當年諸葛亮用於清淤維護的石標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樣仿製的不銹鋼標尺替換。而武侯立下的維護法規,直到今天仍被原樣執行,因為它的行之有效已經被無數次證明。
被嚴格執行了近2000年的政令,整個世界是否能找出第二個例子?

二,佤族抗英;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四,中國神話里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人類如何艱難地探討各種植物的葯用功效。關於金銀花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諸葛亮南征孟獲,「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率領蜀軍,挺進到了可怕的瘴氣地界,將士紛紛患上了熱病。為此,諸葛亮向當地一位老者請教。老者命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叫金花,一個叫銀花,上山為蜀軍采葯。然而,金花和銀花一去不返,等到諸葛亮和老者找到她們的葯筐時,兩人已為野獸吞食,只留下了葯筐里的草葯。蜀軍將士煎服這些草葯後,迅速恢復健康。為了紀念兩位慘死的姑娘,諸葛亮把這種草葯命名為金銀花。

五,好久好久以前,勤奮勇敢的傣族人就在瀾滄江邊定居下來。
他們打魚狩獵、唱歌跳舞,生活得像孔雀一樣自在,像菠蘿蜜一樣的甜。但是掌管著那一帶地方的漢官,是一個暴虐的壞傢伙。他像一頭貪婪的豹子,瞥見什麼都眼饞。為了滿意他那永遠也滿意不了的慾望,定下了很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魚,要把魚身子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魚頭和魚尾;傣人打來野獸,要把肉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骨頭和腸肚;獸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給獵人;傣家的姑娘必需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假如誰不聽從法令,輕則趕出壩子,重則殺頭。從那今後,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來了,再也聽不到小夥子的口弦,姑娘的歌聲,就連孔雀都不敢到江邊來了。時間長了,傣家人實在無法忍受貪官的壓榨,紛紛脫離了漂亮的瀾滄江,逃出了壩子,在高高的悠樂山上,莽莽的密林中,過起「野果果腹天當房,抱著火種竄大山」的悲慘生活。
過了很多年之後,諸葛亮帶兵來到這里,在茫茫的大叢林里迷了路。合法這時,他們碰見了傣家最勇敢的獵手岩肯。諸葛亮把岩肯喊到眼前對他說:「你假如能把部隊引出迷途,我會重重地獎賞你。」早先,岩肯看到這些漢人心裡又恨又怕,他裝聾作啞,說什麼也不給漢人帶路。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發火,也不氣憤,熱情地請岩肯住進軍營,好酒好肉地款待著他。幾天之後,岩肯慢慢發現這個身穿畫著圓圈圈大袍子(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頭戴像用幾塊木板拼起來的、見棱見角的帽子,手裡搖著鵝毛扇的漢官和善可親,並不像瀾滄江邊的那個貪婪的大官。他的心開始有些活動了。於是,他又細細觀測了幾天,確實證明確這位漢官是好人之後,岩肯終於把諸葛亮的部隊引出了迷途。
諸葛亮是個說話算話的人,當他們走出迷途之後,一定要獎賞岩肯。岩肯推辭不過,只好說:「漢官老爺,我們傣人不愛金,不愛銀,只想在漂亮的瀾滄江邊,靠自己的雙手,換來菠蘿蜜一樣甜美的生活。但是,掌管那邊的漢官卻把我們逼得……」說到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諸葛亮聽罷岩肯的話,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對岩肯說:「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壩子里去吧,我自有措施讓你們安生。」
岩肯謝過了諸葛亮,興沖沖地跑進叢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當他們來到壩子里時,諸葛亮已經殺了那個貪婪的漢官,破除了苛刻的法令,從新委派了最聰明強干又清廉奉公的漢官。於是,傣家人又在江邊搭起了草棚,過起了打魚狩獵、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連祥瑞的孔雀也飛回來為他們祝福。
正是布穀鳥叫起來的時候,諸葛亮巡察江邊的地形,來到岩肯的草棚,他關心地問起傣人的生活。
岩肯興奮地說:「從來沒這樣好過,比菠蘿蜜還要甜。不過,我有樁心事想稟告丞相。」
諸葛亮和善地問:「什麼事情啊?」
岩肯說:「你們漢人的身體為什麼那樣強健,我們傣人為什麼這樣瘦弱呢?」
「哦--」諸葛亮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陣說:「你告訴所有的傣人,明天都來你這里會合,我來教你們強健身體的措施。」
第二天一早,諸葛亮果真帶著人馬和很多金黃的顆粒(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谷種」),來到傣人中間,下令每三個士兵領著一家傣人在壩子里拓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種插秧。到了秋天的時候,瀾滄江邊的壩子里鋪滿了金毯子一般的稻穀。後來,諸葛亮的漢兵又教傣人打穀舂米,使傣人有生以來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噴噴的大米飯。從此,傣人也把種谷當成了主業,把大米飯當成了主食,漸漸地強健了起來,日子也就越過越甜美了。
後來,諸葛亮打了勝仗,平定了邊疆要回內陸去了。傣人的男女老小含著眼淚,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時候,他們把最好的麂子干,最貴重的獸皮拿出來,捧到諸葛亮眼前說:「祥瑞的孔雀再美,也沒有丞相為我們開出的稻田美;樹上的菠蘿蜜再甜,也沒有丞相播種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沒有丞相為我們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貝葉樹,會永遠記下丞相的恩義。」
諸葛亮說:「傣家的心情我領了,但是我能給你們留下什麼呢?」
智慧的岩肯早就發現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閉著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定出巧妙的計謀。好像帽子里藏著無窮的聰明。於是岩肯試探地問:「丞相,能把你頭上的帽子留下嗎?」
諸葛亮想了想,說「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幾張小綢子條塞在帽子里,囑咐道:「今後你們再碰到什麼艱巨,就從帽子里拿出綢子條看看,那邊面有戰勝艱巨的法寶。」
又過了很多年,傣家的人口越來越多,大家都擠在江邊又低矮又潮濕的小草棚里過日子。氣候漸漸熱起來了,太陽一出,曬得草棚像蒸籠一樣,好多人受不住悶熱病倒了。沒過多久,整個壩子都覆蓋上一層恐怖的瘴氣,奪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就在這危難的關頭,岩肯突然想起了諸葛亮臨走時留下的話,他趕緊找來那頂帽子,從裡面掏出一張綢條,只見那上面寫著:「想命長,水洗沐;草棚矮,住高房。」智慧的岩肯拍拍頭說:「對呀! 只有常洗澡才不會得病,住上高房才通風。洗澡倒還輕易,但是高房誰也沒有見過,如何蓋呢?」他趕緊找了九十九位老師傅,磋商了九十九天,最後大家商定根據諸葛亮帽子的樣式蓋。因為那帽子是聰明的象徵,住進那樣的高房,傣人會變得智慧起來。又過了九十九天,家家都蓋起了和諸葛亮的帽子一樣的高屋子,人們住進去又通風又涼快。再加上人人都養成了常洗澡、愛潔凈的好習慣,很快就驅跑了瘴氣,戰勝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時用潑水表示歡快。——「潑水節」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傳到了今天。
故事說到這里就算完了,假如誰不相信,就請到傣家的村寨去看看吧。當月亮升起的時候,你站在遠處去看傣家竹樓,朦朧中,那見棱見角的樓頂,和諸葛亮的帽子相像極了。假如有人還不信,那你就爬在曼景蘭緬寺旁的那棵幾十丈高的貝葉樹梢上去看,第九十九片貝葉上,確確實實記下了這件事。

六,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七, 饅頭是我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白饅頭除了大小之分外,區別不大;而包子的花樣則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湯包等等,是以餡來區分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麵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成。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是智慧的象徵。他一生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Ⅷ 諸葛亮現代傳奇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諸葛亮現代傳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諸葛亮現代傳奇
作者:帕什緹耶
前言
更新時間2012-3-28 8:57:46 字數:100
本書大綱前幾章會略顯枯燥,也是本書主角的一個心路歷程,為以後的崛起打下伏筆,由於記憶絕大部分都屬於三國時期的,對於現代的點點滴滴未能完全了解,經歷風雨才會見彩虹,經過世間百態的磨練,才有騰飛的那一刻。
第一章 新的開始
更新時間2012-3-27 19:14:17 字數:3106
咆哮的狂風無情肆意的吹動著空中的雨點,滴答,滴答。。。。。。空中的閃電彷彿要撕裂這漆黑的夜空,雷聲似乎充滿憤怒想要打醒某個人的意識。
「先皇。。。臣未完成您的心願。。。陛下。。。恕老臣不能再為蜀漢盡力。。。」
喃喃無力的聲音。。。伴隨周圍不停的呼喚聲。。。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正所謂: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恰時,一道閃電劈中營帳,周圍的士兵一個個張大嘴巴驚訝無比。。。愣愣站在那邊不知所措。。。不多時一個接著一個,一片片參拜起來。。。「仙術啊。。。神仙啊。。。」此起彼伏的聲音未曾中斷。。。
原來主營帳外一層層淡青色光暈正在不斷變亮。。。「孔明,汝甘心否?」虛無縹緲的聲音在哭喊聲中顯得格格不入,似乎大家都聽不到。。。而孔明已然逝去。。。
「孔明,醒來,汝甘心否?」
「何人喚我?」如果旁人可以聽到的話,那麼必將引起大騷動。。。孔明的心智竟然有了……

閱讀全文

與有聲小說諸葛亮傳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文小說重生 瀏覽:181
一本小說女主角叫夜雨 瀏覽:883
女主叫秦玥的穿越小說 瀏覽:33
在線閱讀小說銀河張抗抗 瀏覽:55
免費幻情小說大全 瀏覽:119
女主強大學院穿越小說 瀏覽:516
弗里蒂克布朗寫的小說續寫的題目 瀏覽:747
女主是妲己的軍旅小說 瀏覽:652
餓都市異能小說完結 瀏覽:52
女養男重生文現代小說 瀏覽:343
第二封情書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161
男作者寫的女主小說 瀏覽:791
修建古代城市的小說 瀏覽:631
重生庶女類型小說排行榜 瀏覽:178
碧血劍金庸小說txt 瀏覽:732
父愛成癮霍水兒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10
超好看後宮都市小說 瀏覽:653
主人公叫張顯風的小說 瀏覽:752
都市男修真的小說推薦 瀏覽:410
美女絲襪合集小說全集 瀏覽: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