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芥川龍之介的歷史小說的特點
芥川龍之介
龍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其它更有詩、和歌、俳句、隨筆、散文、游記、論文等多種。 龍之介的小說始於歷史題材,如《羅生門》、《鼻子》、《偷盜》等;繼而轉向明治文明開化題材,如《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等;後寫作現實題材,如《桔子》、《一塊地》以及《秋》等。在創作中注重技巧,風格纖細華麗,形式、結構完美,關心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1925年發表自傳性質小說《大島寺信輔的半生》。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 芥川龍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創作上既有浪漫主義特點,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 早期的作品以歷史小說為主,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它們可分為5類: ①取材於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羅生門》和《鼻子》系根據古代故事改編,揭露風行於世的利己主義;《地獄圖》(1918)寫一個服務於封建公侯的畫師為了追求藝術上的成就而獻出女兒和自己的生命,抨擊暴君把人間變成了地獄。 芥川龍之介
②取材於近世傳入日本的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如《煙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眾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戶時代的社會現象,如《戲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內藏助》(均1917)等。在《戲作三昧》中,通過對主人公瀧澤馬琴的內心活動的描寫,闡述了作者超然於庸俗丑惡的現實之外的處世哲學。 ④描繪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日本社會的小說,如《手絹》(1916)、《舞會》(1920)等。《手絹》諷刺了日本明治時期思想家新渡戶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於中國古代傳說的作品,如《女體》、《黃粱夢》、《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圖》(均1920)等。 十月革命後,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萌芽,芥川也在時代的影響下,著重寫反映現實的作品。其中有歌頌與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頹唐消沉形成明顯對照的淳樸善良的農村姑娘《桔子》(1919),表現現代男女青年苦悶的《秋》(1920),刻畫少年心理的《手推車》(1921),描寫農村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塊地》(1923),嘲諷乃木希典的《將軍》(1920)以及批判軍國主義思想、對下層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個寶》(1927)。 芥川龍之介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幻滅感。1927年初,發表《玄鶴山房》,通過老畫家之死,揭露家庭內部的糾葛,反映了人生的慘淡和絕望心情,暗示舊事物的衰亡和新時代的來臨。寫這篇作品時,芥川已萌自殺的念頭,使以後的作品如《海市蜃樓》等充滿了陰郁氣氛。《河童》(1927)通過虛構的河童國,抨擊人吃人的資本主義制度。遺作《齒輪》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狀態。評論集《侏儒的話》(1923~1927)闡述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看法。 在短短12年的創作生涯中,芥川寫了148篇小說,55篇小品文,66篇隨筆,以及大量的評論、游記、札記、詩歌等。他的每一篇小說,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這是他在創作過程中苦心孤詣地不斷進行藝術探索的結果。他的文筆典雅俏麗,技巧純熟,精深洗練,意趣盎然,別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時期的作家中佔有重要地位。為了紀念芥川在文學上的成就,從1935年起設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學獎」,它一直是日本獎勵優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學獎。
2. 橘子 芥川龍之介賞析文章
一個進城打工的貧窮小姑娘從車窗口給前來送行的弟弟們扔下幾個金色的桔子,這種人間親情深深地打動了悲觀厭世的「我」。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桔子》通過這樣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憧憬。然而,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卻使芥川茫然不安,倍感失望.
<桔子》反映了小姑娘美麗高尚的心靈,以及純真的感情。桔子是光明、純潔的象徵。這樣的賞析分析小說正是80年代較為流行的評論欣賞的調子,總要為小說掛上一個光明的尾巴,這與當時的政治氣候有關,文學欣賞評論還不能完全從政治的影響下解脫出來,所以這樣必然就影響了欣賞者欣賞的深度.
芥川龍之介的《桔子》中我最為感動的也是小姑娘拋出桔子的細節。但是我認為這個桔子並不是象作者所分析那樣的是光明和純潔的象徵,這許多處描寫是作家精心刻畫的一幅畫。在這幅畫中,充滿整個畫面的是大量的憂郁、陰暗、厭惡、凄涼的冷色調,令人昏昏欲睡的難聞的氣味的冷色調,可是在這幅畫的中心卻是作家精心畫上的亮點:小姑娘的紅臉蛋;三個弟弟的紅臉蛋;五六隻黃燦燦的桔子。正是一紅一黃的暖色調,這鮮艷的色彩才沖去了「我」心中的昏暗。景物中有色彩的強烈對比,人物描寫有心情的前後變化。這里就是作家精心使用的色彩對比的技巧,一直到今天還能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對讀者的感情產生強烈的沖擊。從而使我們了解到在那樣一個年代,還曾經有過這樣一部分對社會,對時代產生強烈失望感的人。他們即便是在強烈的厭惡和失望中,仍有對普遍人性人情的嚮往。他們也仍在渴望著人類最普遍最常見的感情,可是這種感情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很難找到它最簡單無私的一面的。
3. 芥川龍之介有一篇短篇小說是以看一件事從不同人的角度看為中心思想的叫什麼來著
《竹林中》
《竹林中》是小說集《羅生門》中的一篇,所以有人也稱做《羅生門》
實際上小說集《羅生門》中開篇小說《羅生門》,《竹林中》是第二篇,其實是並列關系,而許多人一提到樓主問題時候第一反應是《羅生門》,其實是個大烏龍,這些侃侃而談的人未必認真看過芥川小說,或者看的是閹割移植的通俗版本,只是混個」我知道「了了
一定要分析的話(其實好文字一定要分析個子丑寅卯是種罪過),《羅生門》講的是人在面臨生存壓力的情況下,會做出原本不可能做出的行為,並找到相應的借口來安撫內心的矛盾。《竹林中》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當事人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敘述他們眼中的事情經過,彼此的敘述卻如此的不同,但是他們是誠懇的,是誠懇的,他們如此相信著。
4. 簡單介紹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他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他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丑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用冷峻的文筆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便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丑惡性,因此彰顯其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竹林中》已然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在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獲得該獎項的首位日本作家。
5. 芥川龍之介的簡介及作品是什麼
芥川龍之介,生於1892年,卒於1927年,別號我鬼、澄江堂主人、柳川隆之介等,本性新源,生於東京,因辰年辰日辰時所生,故名龍之助,自稱龍之介。
《地獄圖》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寫於1918年,是取材於藝術家生活的歷史小說。
6. 解讀一下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
小說簡介
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被主人趕出來的僕人,思想上正在做強盜和被餓死之間掙扎。這時正巧走到一個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羅生門的地方,他壯起膽子,想進去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發。他沖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解釋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做個頭套謀生罷了。她說「曾經這個婦人,用蛇肉曬干當做魚干來賣,吃了魚乾的人們覺得很好吃,婦人得以維持生計。我並不覺得這婦人做錯了,她跟我一樣都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僕人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並且從那以後再也沒人見過他。
芥川龍之介曾經喜歡上一名寡婦,在當時那個時代,這種行為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他的養父也不允許他們再來往,因為養父對他恩重如山,他無法忤逆養父的意願,於是對這樣無能的自己感到怨恨,無法與自己心愛的女人在一起,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所以他把這種願望寄託在了小說中,在讀者看來,下人是個強盜,是個品行不端正膽小且又無能的人,但是在芥川龍之介眼裡,這種不被世俗拘束,想做什麼就可以不顧一切的去做的人,恰恰是芥川龍之介心中最嚮往的也不一定。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原來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語》里。《今昔物語》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以前稱《宇治大納言物語》,相傳編者為源隆國,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餘則,分為「佛法、世俗、惡行、雜事」等部,以富於教訓意味的佛教評話為多。
7. 如何評價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
芥川最令人稱奇的地方在於,他的許多作品是從已有的傳說和故事稍加改編而來。而這寥寥幾筆的改動卻能給故事賦予之前沒有的更加耐人尋味的另一層含義。
首先看他的小說風格:潔凈。終生不寫粗野的文學,潔凈是芥川文學的魅力所在。文字洗練、狷狂、典雅,有太白的風骨,也有愛倫坡的詭異。藝術感受性敏銳,追求形式,強烈地關心文體與結構,正如他所說:「輕視技巧的人,壓根不懂藝術。」
拋去技巧方面,芥川對於人性方面的刻畫更是觸目驚心,甚至令人膽寒。「摘花飛葉可傷人」。
他的小說題材大多取自歷史,原典用的最多的是《今昔物語》,更有不少是取自中國古代典籍。他從讀書中產生作品,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寫得不只是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而是他所處那個時代的經歷。在其高雅文章的背後隱藏著的,是沉重的黑暗。
魯迅談到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時說:「所用的主題最多的是希望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時之心情。」
「外面只有黑漆漆的夜」,「旁觀者的利己主義」,《羅生門》《鼻子》這兩篇小說基本上確定了他的創作手法與方向。「善與惡不是相反的,而是相關的。」
他是名副其實的藝術至上主義者,當之無愧的鬼才。
8. 芥川龍之介的介紹
本合集為台灣《聯合文學》雜志2012年9月號的專輯文章。 本專輯為芥川龍之介誕辰120周年紀念特刊,既收錄了芥川龍之介的遺書、《侏儒的話》等文章,也有台灣名家從芥川的創作、芥川賞、芥川的旅行、改編電影等多個角度對芥川龍之介文學創作的解讀和賞析。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近代的傑出作家,有「鬼才」之譽。他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竹藪中》(大陸譯作《竹林中》)《鼻子》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名篇。根據《竹藪中》改編的,由日本名導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轟動全球,芥川龍之介的小說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