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曼殊的小說對辛亥革命後盛行於上海的「______」有一定影響。
哇,有很多很多耶,沒時間,先給這些你看看吧。
近代詩歌流派。活動於清末和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時期,代表人物有陳三立、陳衍、沈曾植、鄭孝胥等。"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緒"兩個年號。陳衍在《石遺室詩話》中,曾把這一時期以來不專宗盛唐的詩人和作品稱為"同光體",後遂為這一詩派的名稱。詩論主張唐宋兼學,重點在宋,作品模仿江西詩派,曲折隱晦,生澀艱奧,多寫個人身世、山水詠物;清亡以後,大都表現復辟思想,是同南社以及五四新詩對立的主要詩歌流派。
清末戊戌(1898)變法前後的詩歌改良運動。由於當時籠罩文壇的是形式主義和復古主義,詩歌創作崇尚黃庭堅為代表的宋代江西詩派,嚴重脫離社會現實。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認識到文學的作用,企圖用文學為他們的維新運動服務,逐漸掀起這一運動。早在1868年黃遵憲就提出了"我手寫我口"(《雜感》詩)的主張,而詩界革命倡導者則是夏曾佑、譚嗣同、梁啟超三人。他們於戊戌變法前一兩年(1896-1897)間,相約開始試作"新詩",要"撏扯新名詞"以表現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為改良運動服務,但因脫離傳統,也脫離群眾,影響不大。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國外,從事文化宣傳,繼續推進文學改良。他在《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刊物開辟專欄,發表譚嗣同、康有為、黃遵憲、丘逢甲等人作品,又自撰《飲冰室詩話》,闡述其理論,詩界革命於是形成了新的規模與聲勢。梁啟超提"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作為詩歌創作綱領,要求取法西方,認為"得之可以陵轢千古",表現了倡導者們對詩歌特徵的認識與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努力。黃遵憲不僅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詩界革命"開辟道路,而且以他的詩歌創作成就被梁啟超贊揚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詩界革命沖擊了封建復古主義、形式主義文學,部分詩作品到了解放詩歌表現力的作用。但強"舊風格"又束縛了詩歌的徹底變革。隨著改良派政治上的沒落,詩界革命的旗幟也就逐漸收起了。
清朝末年受同盟會影響而成立的著名進步文學團體。由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等發起,於1909年成立於蘇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以提倡民族氣節為口號,反對清王朝專制統治,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活動中心在上海。早期參加者多為同盟會會員,如黃興、宋教仁等,大多屬於新起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其後社員達千餘人,政治面貌也就日趨復雜。辛亥革命後,成員已分化,或參加反袁世凱斗爭,投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或投靠北洋軍閥,反對新民主主義革命。1923年終因內部分化而停止活動。南社作為文學團體,反對當時盛行"同光體"詩風的形式主義、擬古主義,主張用文學鼓吹革命,激發民氣,為"轉旋世界,發揚國光"服務。作品多頌揚民族英烈、游俠壯士。柳亞子是其代表,還有陳去病、高旭、蘇曼殊等。由於成員復雜,有的詩文有傷感、頹廢情調。社員所作詩文詞,曾輯為《南社叢刻》共22集出版。
近代古文流派。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為湖南湘鄉人,因以名之。湘鄉派繼承並發展了清代桐城派古文,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於桐城派標榜的義理、考據、辭章之外,又加"經濟"一條,使文章內容更加面向社會現實。為文少禁忌,奇偶並用,舒展雄厚,但多宣傳封建道德,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又名消寒詩會、宣南詩會。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文學社團。活動於北京,成員多為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籍的士大夫。初結於嘉慶九年(1804年),鴉片戰爭時已名存實亡。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林則徐曾參加活動。
其他的還有:
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性靈說。
浙西詞派,桐城派,陽湖派,新青年社,新潮社,
少年中國學會,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新月派,湖畔詩社,鴛鴦蝴蝶派,未名社,甲寅派,學橫派,論語派,語絲社,淺草舍,第三種人,現任評論派,沉鍾社,太陽社,朝花社,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詩歌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葯蛋派,荷花澱派。。。。
多謝指教啦
『貳』 求武俠小說里好的詩詞。類似於小椴的《杯雪》中的那首「滿江紅」。
是這樣的,這首《滿江紅》不是小椴寫的,是一個網友寫了送給小椴的,似乎也沒有在《杯雪》中出現過。小椴有一首《金縷衣》,後來放在了沈瓔瓔的小說里,引述如下:
此生頗自許,閱世間,古菊危蘭,寥寥可數。
也是零落棲遲苦,每想一番酣飲,慟月色、華顏皆素。
夜半揭痂誰共語,有前生今世真痛楚。
莽年華,驚風雨。
愁來天地悲無數,倚修眉,雪頷冰頰,神仙眷屬。
凍雨銅簫折幽指,吟老唐音宋律,有幾句,激越堪拊手。
所交所游皆在歟?又可歌可泣長久否?
《杯雪》中的詩詞還有:
十載披瀾唱楚些
長河南北天斷絕
不信此心猶梗梗
請看天日昭如揭
回眸顧 久離別
緹騎寧有是非耶
滿懷冰玉一杯酒
猛憶初雪舊年節
酒罷已傾頹,
秋水長天折翼飛。
莫道風波棲未穩,
停杯、雲起江湖一雁咴。
相望已相違,
短笛無腔信口吹。
若到淮邊驚夜冷,
披衣、與誰相伴與誰歸?
諸葛才調最無倫,頷首金戈整綸巾。
龍哭千里求天下,客坐茅廬許三分。
終死無功終盡瘁,也極叱吒也溫文。
不是斯人苦平淡,豈昧時勢六齣軍?
昨宵晏起風滿堂,一室穿廂大風長。
風於門外瑟寒木,一簾撲索子夜長。
獨有一子當西窗,恍恍夢醒心茫茫。
欲持古卷擁衾看,還執一燈影昏黃。
奈何忽有雞聲起,起著夾衣出橫廊。
不為變夜尋星斗,只恐心事久低昂。
我即少年慕磊落,誰能教我坦盪盪?
自妾容華後,隨王獵風塵。
孰知垓下戰,斷送隴頭吟。
楚歌彌四野,漢月籠三軍。
君戈空指日,妾發亂垂雲。
廣袖舞危帳,掠鬢念初心:
君且戰千古,妾倦已十春。
江山餘一刎,遺淚滿蒼裙。
此夕月華滿,將以酬朱唇。
這是杯雪中的所有原創詩詞。其餘的全是引用。
小椴在《洛陽女兒行》中倒是有一首寫戰爭的,卻是厭戰的:
又是春浸鬢眉時,心同邊草亂如絲。
氣寒沙海皆兵血,聲滯長安有暗嘶。
為有生民期正義,長將冷眼看靈旗。
幾家歌舞歡聲罷,終將墳火野哭之。
至於別的武俠小說家的話,至少沒有古文功底像小椴這么深的,對了,步非煙的詩詞不錯,典型的學院派,也可一看。
——小椴
『叄』 蘇曼殊的人生是怎樣的
民國時期,中國有過三個才華橫溢的和尚:李叔同老王以前寫過,八指頭陀留著下回再講,今天咱們聊聊蘇曼殊。
這三位名僧之中,最為骨骼清奇、多才多藝的,毋庸置疑就是蘇曼殊。
然而,
「才如江海命如絲」
最命運多舛的也是蘇曼殊。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幾乎沒有人像他一樣,能夠得到三教九流的同聲稱慕。
他以僧人形象出沒於寺院、文壇、政壇乃至妓院,一生交友無數,其中既有革命黨人、軍政大員,也有文人墨客。陳獨秀曾說,蘇曼殊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天才」。
是的,蘇曼殊是天才,但也是瘋子,一個堪稱傳奇的矛盾體,有著一重又一重的身份。
01才情卓絕的蘇曼殊
1884年年,蘇曼殊在日本橫濱出生,他父親蘇傑生是位廣東茶商,有一妻三妾,而蘇曼殊的母親,日本人河合仙便是其中一房。
1889年年,蘇曼殊被父親帶回國,由於他是「東洋女人」所生,自小又體弱多病,在家裡飽受歧視,甚至連自己的父親對他也很少關注。10來歲時,蘇曼殊就被寄養到姑母家。
12歲那年,蘇曼殊大病一場,被家人扔在柴房裡,氣息奄奄又無人過問,沒想到的是,他奇跡般活了下來。
正是這一經歷,讓年紀小小的他便看破了紅塵,決意剃度出家。
然而,出家之後沒有多久,蘇曼殊又因觸犯寺規而被逐出山門。
可以說,這正是他復雜而又矛盾的人生的寫照,從此之後,他的人生便再也不受任何秩序所困。
畸零孤苦的早年生活,鑄就了一個奇絕孤零之人。
蘇曼殊
蘇曼殊自幼即是多才多藝的才子,他能詩文,善繪畫,通英、日、梵文。他的畫格調不凡,意境深邃,連柳亞子夜誇贊為「千秋絕筆」。
他的詩更是百轉纏綿,有的彌漫著自傷身世的無奈,有的則洋溢著家國情懷。其中老王最欣賞的一首,當屬贈陳獨秀的七絕:
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
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似冰。
後來蘇曼殊在日從事反清活動時,時常為故國河山破碎而感傷,於是寫道:
春雨樓頭尺八蕭,何時歸春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梅花第幾橋?
故國之思與飄零之感渾然交織,令人想起李商隱的那首《錦瑟》。
想比起他的詩,小說更是蘇曼殊最擅長的文體,可以說,正是他開創了中國現代浪漫主義小說的先河。他的文字總是帶著一種感傷、悲情的情懷,主角也常常是矛盾的:比如他自傳性質作品《斷鴻零雁記》中的三郎,便有著獨立不羈的個性,背離傳統知識分子的觀念和道德選擇。《碎替記》、《非夢記》、《焚劍記》中的主人公們也與三郎一樣,都不肯背叛自己的心靈。
蘇曼殊還是一位翻譯家,他是將拜倫、雪萊詩翻譯到中國的第一人,為當時文人學寫白話詩提供了範本。蘇曼殊還是位佛學淵博的僧人,著有《梵文典》等。
他譽滿國中,遍交名士,卻依然認定自己只是一位孤獨的漂泊者。
如果說拜倫是蘇曼殊的偶像,那麼李叔同則是他的同道。
兩人有著極為相似的身世,以及難分高下的成就,連經歷也異常相仿。
然而,這兩位才華橫溢的絕世奇才,卻在人生最好的年華遁入空門,皈依青燈古佛。
1907年,李叔同在上海讀到《斷鴻零雁記》後被深深打動。
當他得知作者比自己還小4歲時,愈加佩服。
蘇曼殊出家之後,李叔同也心生此念。
當蘇曼殊死後第17天,李叔同也覺得「塵緣已盡」,便決定在杭州削發為僧。
02情僧蘇曼殊
蘇曼殊最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的情僧之名,他的一生甚然如流星般短暫,卻與數位女性有過情感糾葛。
13歲時,蘇曼殊曾在上海從西班牙人羅弼·庄湘博士習英文。
庄湘的女兒雪鴻與蘇年齡相仿,他也曾想過將女兒許配給他,但這樁涉外婚姻終於還是不了了之。
1899年,蘇在日本橫濱求學之時,在養母河合仙氏老家,與河合仙的姨侄女菊子一見鍾情。
兩人產生了愛意,開始書信往來。
然而,這段戀情卻遭到蘇家的強烈反對。
菊子父母盛怒之下,當眾痛打了女兒。
結果,當天夜裡,女方竟跳海殉情。
從此之後,蘇曼殊萬念俱灰,回廣州後便出家去了蒲澗寺。
為逃避愛情,他發願要去佛祖的故鄉印度一飲恆河之水。
可經錫蘭時,又因對華裔女子佩珊情不自禁,自感六根不凈,愧對佛祖,結果半途而廢,悄然回國。
1909年,他在東京的一場小型音樂會上認識了彈箏女百助,兩人一見如故。
但此時的曼殊已了卻塵緣,無以相投,只能揮淚寫下情詩一首: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情僧之名從此流傳。
曾經有一段時間,河合仙極力撮合曼殊與其表姐靜子成婚。
然而曼殊此時已遁入空門,他決意揮劍斬情絲,便留給靜子一封訣別信。
不久之後,痴情的靜子抑鬱致疾,最終也離開了人世。
深深的負罪感和無法排遣的憂傷,一齊壓在蘇曼殊的心上,他開始投身歡場,以此來發泄自己內心的痛苦。
某一次,他對情人花雪南說:
「性慾,愛情之極也」——只有愛而不亂,庶能永守此情,雖遠隔關山,其情不渝;一旦發生肉體關系,愛情終有消逝之日。所以「我不欲圖肉體之快樂,而傷精神之愛也」。
1913年12月中,蘇曼殊甚至在重病之際,依然東京寫信給國內的好友劉三,囑托照管自己的那些紅顏知己:
「芳草天涯,行人似夢,寒梅花下,新月如煙。未識海上劉三,肯為我善護群花否耶?」
於蘇曼殊而言,情愛永遠都不是目的,而只是貫穿於生命過程中的精神體驗。
色即是空,這是佛家名言。
卻被他發揮到極致:
一次,蘇曼殊在街頭遇見一個美國女子,此女極胖,重約四百斤。蘇曼殊問她:「想找對象么?恐怕很難找到一個與你體重相當的男人吧!」那女人回答道:「所以我想找一個瘦些的。」蘇曼殊竟脫口而出:「我身子瘦,做你的對象怎麼樣?」弄得那女人哭笑不得,只得掉頭而去。
民國三大名僧中,八指頭陀修得大明大德,弘一法師終成一代宗師,只有蘇曼殊至死仍是酒肉煙花相隨,也註定了他永遠難得大道,只能是一個漂泊的行者。
03革命僧蘇曼殊
也許很多人都想不到,看似風花雪月的情僧蘇曼殊,還有著濃濃的愛國情懷。
蘇曼殊在大同學校時,清廷腐敗已極,並終致八國聯軍在中國肆意妄為。
後來當他遠渡日本後,依然關注國內局勢,愛國憂民之情也越發濃厚。
畢業後,他到了東京的早稻田大學,期間經介紹加入了陳獨秀、蔣百里等醞釀成立的愛國組織青年會。
1903年春,蘇曼殊轉至成城軍校。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學習陸軍,與蔡鍔為先後校友。在成城軍校,他天天舞刀弄槍只為鍛煉體魄。然而志士歸國失路,勇士報效無門。蘇曼殊熱血未冷,他在孫中山與黃興的麾下以筆為槍,成為名聞遐邇的「革命和尚」和「兵火頭陀」。
1907年舊歷元旦,蘇曼殊再赴日本。這一次,他與章太炎同住在東京《民報》社,在《民報》副刊「天討」的美術版上發表了許多畫作,諷刺當時腐朽的清政府。他還與魯迅等人合辦《新生》雜志,但未成功。
當年8月,蘇曼殊突然離開日本回到國內,他滿心渴望著革命能夠早日成功,但眼看一次次武裝起義被鎮壓失敗,一批批革命志士壯烈身死,又變得日漸消沉,最終回歸空門。
04糖僧蘇曼殊
蘇曼殊一生是傳奇,也一身是怪癖。他愛逛青樓喝花酒,也愛品味各種美食。
蘇曼殊到上海後,常常出入「江南春」、「海國春」、「一家春」等名餐館叫局吃花酒。
他常請客,但有時認識人不多,就請人再轉邀友人。客至則開宴,宴畢即散,不與客人互通姓名,也不說客氣話,令人稱奇。
某一次,朋友閑談時告訴蘇曼殊,上海新到一批外國五香牛肉,「聞香下馬者不知凡幾」,他立刻跑去搶購得三斤,還有摩爾登糖和呂宋煙,一並放在樓上美術編輯室,讓他有空可去品嘗。
蘇曼殊聞言,立刻丟下手裡的字畫,三步並作兩步蹦去取來享用。
還有一次,柳亞子送了20枚芋頭餅供其享用,沒想到他當晚就全部吃得乾乾凈凈,結果第二天肚子疼得起不來。
蘇曼殊明知多食傷身,仍對各類佳餚照單全收,宣稱: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不吃白不吃。
在日本留學時,蘇曼殊特別喜歡喝冰水,一天要喝五六斤,害得躺在床上不能動,別個還以為他死了。有同學大膽摸他鼻子,才曉得這傢伙還沒死。
相比起其他美食,蘇曼殊對甜食的貪戀更是堪稱空前絕後。
他很早就養成了吃糖果甜食的習慣,在蘇州時,有賣酒的人看到他一下子吃了30包酥糖,以為他瘋了。
去東南亞游歷時,他每天要吃五六十枚甜果,結果腸胃炎發作,差點客死他鄉。
最令他迷戀的,是一種外國糖果,叫摩爾登,據說是《茶花女》女主角的風尚,他崇拜茶花女,甚至愛屋及烏到一有稿費就拿去買三四瓶摩爾登享用。
某一次,他非常想吃摩爾登,可又腰無半文,只好糖果店外來回轉悠。突然間,他想起隨身還有個寶貝,便從口中毫不猶豫取出假牙,血肉模糊地拿到當鋪換錢買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