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乾隆皇帝下江南
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順大運河南下,大運河兩岸的城市,象濟寧、無錫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還巡遊了揚州、蘇州、杭州、鎮江、南京等許多風光秀麗的城市。
清朝的歷史上,記載了康熙與乾隆都曾經六次下江南。
說起乾隆南巡,從官方的史籍到民間的野史中,都有許多描述:或是說他修築堤堰,功澤千秋;或說他把國家大事都扔給手下大臣,自己迷戀在江南美景中;或說他風流成性,揮霍無度……總之眾說紛紜,褒貶不一。
實際上乾隆南巡一開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對。《清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乾隆即位不久,聽說蘇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遊視察,並派大學士訥親去江南查看道路。
訥親從心裡就不贊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給乾隆的回奏中說:蘇州城外的虎丘還算得上名勝,實際上像一個大墳堆。蘇州城裡河道狹窄,糞便船隻擁擠在一起,過了中午就臭不可聞,根本不算什麼風景。乾隆聽了訥親的回報,只好暫時打消了南巡的念頭。
洪澤湖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為了迎合乾隆,上奏請求乾隆南巡浙江,這一請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當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兩年後舉行南巡。
康熙當年南巡主要是為了視察水利,乾隆也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時,乾隆來到洪澤湖,視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與蔣家壩之間的黃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壩,每年到了夏秋兩季,洪澤湖水位上漲,由於排泄不暢,很容易發生水災。河道總督高斌提了一個方案,建議再增加兩座壩,乾隆接受了這個意見。
這樣,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壩,分別被命名為「仁」、「義」、「智」、「禮」、「信」。每當洪澤湖水位上漲時,根據水勢情況,五座大壩可以及時分別調節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證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時,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規定:上壩的水位上漲一尺,下壩的閘門可以開到十丈。河道官員遵守這一規定,確保了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下游的各州縣避免了水患的災害。
江蘇鎮江金山寺 原乾隆行宮
徐州附近黃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點之一。乾隆多次來到這里。根據乾隆的命令,這里先後修築的防洪石堤大壩全長70多華里。
浙江的海寧州和仁和縣,是江海的交匯處,每天都要發生兩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沖垮,整個江南將一片汪洋。早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就已開始在這里修建海塘,以後歷代修築海塘,一直沒有間斷過。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現了石塘、柴塘之爭。究竟是修築石塘,還是修築柴塘意見不統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達海寧的第二天,馬上親臨現場,親自試驗打樁。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須從舊塘壩向後移數十丈才能打樁,這樣勢必會毀掉許多百姓的田地和村莊,乾隆看到這種情況說,本來想保護民眾,現在反而先害了他們。於是乾隆決定先修築柴塘,並要求每年用竹簍裝上石頭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時,乾隆見到堤壩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斷沖走,裝石頭的竹簍都露了出來。於是乾隆決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魚鱗石塘。
喀爾吉善奏摺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後一次南巡時,下令繼續修築范公塘石壩。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護了江南水鄉的繁華昌盛。
乾隆南巡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籠絡人心。凡是他經過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減免了賦稅。
乾隆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官員恢復原職。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參、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功名。
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廟行禮,另一方面對前來拜見的文人士子,他親自命題考試。他出的不少考題,擺脫了科舉考試的八股陋習而注重實際應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為題。取得一等成績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職,這樣就選拔了許多實用的人才。
由於江南一帶人才薈萃,讀書應試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給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官辦學府增加名額。《四庫全書》告成後,他個人掏腰包讓人抄錄了三份,藏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並命令地方官吏允許學子們拿出來抄錄傳看。這些舉措,對江浙一帶的文化事業,起到了推動作用。
乾隆八旬萬壽慶典
閱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動之一。滿族歷來有重視騎射,崇尚勇武的傳統,歷代帝王也都熟練掌握騎馬射箭。乾隆歷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舉行盛大的閱兵式。
乾隆本想通過閱兵,訓練士兵,扭轉頹敗的風氣,並向江南人民顯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沒想到,閱兵反而鬧了許多笑話。乾隆最後一次南巡閱兵是在杭州,嘉慶皇帝後來回憶那次閱兵時的情形說: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墜地。一時傳為笑談。
乾隆南巡,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飽覽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帶畫師隨行,將喜愛的江南景色摹繪成圖,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仿建。
南京的瞻園、海寧的安瀾園、杭州的小有天園和蘇州的獅子林,這江南的四大名園後來都在圓明園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
杭州的雷鋒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實景仿製,連景點的名稱都原樣照搬。
乾隆六次南巡時間表
蘇州的獅子林乾隆特別喜愛,於是又在避暑山莊仿建一所。搬進避暑山莊的,還有鎮江的金山寺、嘉興的煙雨樓和仿寧波天一閣而建的文津閣、仿無錫的雙湖夾鏡等多處江南名勝。
康熙南巡還是比較簡朴。他第一次南巡的時候,途中經過丹陽、常州、無錫,一路上沒有停留,晝夜行船三百六十餘里。
康熙南巡時,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員的官邸,只有在揚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宮。乾隆下江南就要比康熙南巡奢華得多了。從北京到杭州,沿途建造了三十個行宮。乾隆乘的御舟被稱為安福艫、翔鳳艇,共有五艘,製作工藝極其精美。整個南巡船隊共約有一千多隻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連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准備。
盡管乾隆三令五申嚴禁鋪張,但地方官員為取得他的歡心,無不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投其所好。
「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游。」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寫下的詩句,他連做夢都在回味下江南時的情景,充滿了無限眷戀。但是,這六次南巡,排場一次比一次大,耗費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國庫的枯竭,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朝廷中不乏有頭腦的官員,多次勸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卻多遭到嚴厲的斥責。
乾隆上諭檔
許多諫阻南巡的官員,都被懲處或罷官。在這種高壓下,大臣們誰也不敢再說話,眼睜睜看著國庫枯竭,國家走向衰敗。
民間傳說乾隆喜歡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時少不了尋花問柳。所以皇後天天和他吵鬧,乾隆一氣之下,將皇後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時,將皇後遣送回京確有其事,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檔》中就有記載。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認識到南巡的錯誤。在《清史稿》的《吳熊光傳》中,記載了乾隆說:我當皇帝六十年,自認為自己沒犯什麼大錯。惟有六次南巡,勞民傷財,把好事辦成了壞事。
乾隆南巡耗資巨大,以後的清朝皇帝再也沒人仿效過。因為後來的清朝國庫已經承擔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康乾盛世」的奢華美景,此後,大清王朝開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貳』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
乾隆下江南的主要意義:
一、治理長江水患和利用黃河水利,實地勘查,出主意,以利農田灌溉,同時他沿運河南下,查明漕運。
二、為了解農田穀物情況並察看民情。
乾隆在南巡中,一面體察民情,一面思考治水方略。第一次(1751年)經過高郵時,他看到「堤岸高於屋,民居疑地窨」。感嘆到「嗟我水鄉民,生計惟罟霖」。經過車邏壩時,見到車邏壩泄水尤盛,想到淮水歸江,要增加東西灣入江口門,開挖太平河。
第二次南巡時他謀劃抽薪之計,就是要預先降低洪澤湖的水位。「百室求寧」是他的願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為急辦工程,先後連續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達到盛期,所做的工程有加開董家溝、東西灣三合土滾水壩、開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橋、建金灣新壩、降低各壩閘、加寬河道等等,終於使歸江口門達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時翻了將近一倍,使歸江河道具備了排泄淮水的價值,奠定了淮水由里下河歸海轉向歸江的局勢,無疑對減輕里下河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時,乾隆實施了他的所謂「抽薪之計」,就是修訂水情調度水則,減少淮水排向揚州的泄量,令河臣恪守此法,終於使里下河贏來20年左右的時間不被水淹。
後來乾隆聽說淮揚運河,好久沒有挑浚,河床逐漸淤高,不僅有礙漕運船隻航行,水大之年還致泛濫,遂傳喻兩江總督高晉、總河薩載,逐段查看測量,要他們一面組織開挖,一面上報,「不可有惜費之見,致有貽誤」。
圖
乾隆下江南的意義:
1、乾隆三下江南時,見一農家大院正在操辦喜事,於是他逢場作戲,送上三個銅錢,在禮賬桌前出了一副上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他想難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視,無人作答,正在此時一個馬童脫口而出:「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眾人拍手叫好,連聲稱妙。
乾隆又來到一個酒家門前,入店飲酒。美酒飄香,開懷暢飲,席間乾隆得知賣唱侑酒的歌女姓倪,於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聯:「妙人兒倪家之少女。」此聯「人兒」合成一個倪字,乾隆認為難以作答,誰知姓倪的歌女卻應對曰:「朋言者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諸字,應對敏捷,對得貼切。
乾隆稱贊不已,令賜酒三杯,不料壺中的酒已飲完,只滴數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頭看見園中之花,觸景生情猛然對出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乾隆南巡時來到白龍寺,當時寺僧正在鳴鍾,古剎庄嚴,鍾聲悠揚,乾隆頓時詩興大發。
即令侍從備齊紙筆,揮筆寫下「白龍寺里撞金鍾」七字上聯。隨乾隆南下的紀曉嵐放聲大笑起來。乾隆不解怒目而問:「朕詩雖然不佳,汝豈能當面大笑?」
紀曉嵐急忙解釋說:「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詩中有『黃鶴樓中吹玉笛』一句,積年苦不能對,今觀此聯。恰似天然對偶,不覺喜而失笑耳。」乾隆轉怒為喜。
2、乾隆下江南路過遇到一少年,覺得他聰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於先問其名便知叫阮元,靈機一動想到了上聯:「阮元何故無雙耳,『阮』與『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個有拼旁帶耳一個沒有,本以為會難到少年,誰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聯:「伊尹從來只一人」 乾隆大贊。『伊』和『尹』字形對『阮』和『元』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時期一人名,可謂對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經南通,那時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過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個通州,大清天下竟有兩個「通州」,一南一北。便詩興大發,詠出一副對子的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詠完轉身叫大臣們接下聯,當時沒有一個人對上包括自己。
想著想著來到一當鋪門口,聽見一小侍自言自語哼出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聲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聽見,「妙哉!妙哉!」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個絕妙的下聯嗎?後來小侍得到了賞賜,連升三級。這是一說法。
4、 當時紀曉嵐和其他隨駕人員都面面相覷無人能對,乾隆便讓當地官員在街上立一牌子,徵求下聯。牌子豎起好長時間都無人來對,後來多年以後山西澤州府的一書生雲游來此看到這一上聯, 眼睛一亮,隨即對出下聯:東當庄西當庄,東西當庄當東西。當地府衙上報朝廷,便賜予了嘉獎。
5、乾隆下江南路過泰山,率領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廟。當時廟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戲上演《西廂記》,乾隆靈機一動,便對大學士紀曉嵐說,聯有一聯。
愛卿試對如何?乾隆上聯說到:「東岳廟,演西廂,南腔北調」。紀曉嵐不加思索心口拈來:「春和坊,賣夏布,秋收冬藏」。下聯以「春夏秋冬」四季,對上聯「東西南北」四方,珠聯璧合,十分貼切。
『叄』 推薦個有關「乾隆」的有聲讀物(有聲小說) 求民名字!!!
『肆』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
霧鎖江南,寶親王是什麼人?便是鈕祜祿皇後從陳世倌家裡換來的兒子,取名弘歷。
康熙皇帝在二十四年間先後六次南巡,分別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從北京出發,由山東入江蘇,涉江而南到蘇州、南京、杭州,最遠是渡過錢塘江到了紹興。康熙的南巡較為務實、勤勉,也很簡朴,他的臣民不會忘記,當南巡的時候,船泊於鄉間,而皇帝燈下讀書至午夜未歇。康熙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途經多個城市卻沒有停留,晝夜行船三百六十餘里,住宿多在船中夜泊。其次選擇地方官員的府邸、運河岸邊的寺廟作為臨時居所,很少修建行宮。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視察水利河工,沒有半點遊玩的意圖。在行船途中,政務也從未荒廢,他與在京城一樣,每日例行處理奏章,並撰寫《南巡筆記》。其中有一段很生動地記述了他平日的生活方式:夜坐舟中,與侍臣高士奇談論古今興廢之跡,或讀《尚書》、《左傳》及先秦兩漢文數篇,或談周易,或賦一詩,每至漏下三十刻不倦,日以為常。
康熙皇帝的南巡自始至終貫穿著治世的目的、求索的意圖與偉人的風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第一次南巡,為了爭取江南士大夫的支持,康熙皇帝在途中祭拜禹陵、孔廟、明太祖陵,以此爭取江南士大夫及明代遺民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十一月初一,康熙抵達江寧(今南京),初二一早,就先派遣內閣大學士席爾達於明太祖陵讀文致祭,後親率內閣大臣、部院官員、侍衛一起前往祭明太祖。康熙皇帝本人極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表示對朱元璋的尊敬,他由甬道旁前行,並行三跪九叩禮至二門外,又於寶城前三奠酒。當時,江寧的平民百姓數萬人在場,追憶前朝,又目睹此情此景,盡皆感慨流淚。
此外,康熙把自己在紫禁城與避暑山莊中潛心研習的西洋測繪方法廣泛應用於南方河流的實地勘測。他利用歐洲的儀器、公式、圖表准確地測繪了黃河、淮河、洪澤湖的水位及周邊地勢,並且親自潛心鑽研治理方法,應用於工程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成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熱愛科學的康熙皇帝在南巡歸途中接見了清代大數學家梅文鼎,向他請教並與他探討數學問題整整三日,毫無倦意。多年以後,康熙皇帝將梅文鼎的孫子梅珏成召入京城,將自己研究多年的西洋代數傳授給他。
而乾隆下江南就完全不同了,似乎他留給江南的盡是流傳於街頭巷尾的傳說故事。他縱橫於市井、街頭、茶館、青樓之間,瀟灑的身影周圍簇擁著無數傾國傾城的南方佳麗。他的身世在江南糾結成一個紛繁的巨大謎團,引發了野史、小說、戲曲、影視劇的大肆追捧。乾隆皇帝的個人生活與榮耀的血統在江南全都陷入了空前的混亂與崩潰。無數俗文化販賣者的爭相傳播,讓不同面貌的他在銀屏上大肆演繹著光怪陸離的八卦傳說和豐富多彩的愛情故事。一時間,中國文學與影視作品充斥著這位帝王的喜怒哀樂和恩怨情仇。銀屏上到處閃耀著他各色各樣的身影,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以致使人厭煩。嚴肅的歷史學者呼籲對清宮「戲說」作品的數量加以限制,但這仍阻擋不住這位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俗文化的演繹中狂瀉而出的風流韻事。這一切是有民俗文化作為基礎的,乾隆皇帝的各種故事自古就在江南精緻的房屋、小巷和潺潺的流水中傳播,為平民百姓所津津樂道。盡管這些故事為學院派歷史學家所不屑,但其中卻蘊含著江南民間特有的塵俗趣味。諸如「乾隆在江南縱情聲色,皇後醋性大發,投水自盡」的傳說,「大和尚登山途中向乾隆諂媚,致使大皇帝將身上所有物品盡行賞賜,最終裸奔下山」的故事,甚至「乾隆包養美貌江南尼姑,為她在北京修建行宮和蘇州街」的故事等等,不勝枚舉。如果一定要去考證這些民間傳說的歷史真實性,將它們一一駁倒,反而顯得無聊了。
乾隆皇帝一生中曾有六次南巡,分別為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其中有四次駐蹕在浙江海寧陳家的私園中。這引起了後人對他身世的猜疑: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陳家人與乾隆是什麼關系?陳氏夫婦是否為乾隆的親生父母?這一問題看似荒謬,但其實有廣泛和復雜的成因。人們對乾隆下江南赴海寧的這個疑問並非空穴來風,它牽扯到清代影響最大的「懸案」之一——乾隆身世之迷。
乾隆身世之迷是清宮四大疑案之一。首先是他的出生地存在疑點:浙江海寧?熱河避暑山莊?北京雍和宮?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和民間流傳著不同的版本,而這些版本又為人津津樂道。由於乾隆的出生地直接關繫到他的生母是誰:浙江海寧陳夫人?熱河女子李佳氏?滿洲貴族鈕祜祿氏?而他的生母又直接關繫到他的血統——他是漢人?還是滿人?還是滿漢混血?疑點涉及到血統,因此,乾隆身世之謎在辛亥革命以後的一段時間里甚至成為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然而,現代人眼中民族與政治的爭端已然淡化了,人們的關注更多是出於對歷史考證的熱衷或獵奇的興趣。
在民間最為深信也流傳最廣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滿清外史》中《弘歷非滿洲種》一節關於乾隆身世極具顛覆性的說法。書中稱,乾隆即非生於熱河避暑山莊也非生於北京雍和宮,而是生在浙江海寧朝臣陳世倌家。此外,這種說法為人深信的原因是有實物為證的。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塊是「愛日堂」,一塊是「春暉堂」。「愛日」二字是指兒子孝順父母,出於《法言》「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感嘆奉事父母的日子不能長久,因此對與父母相聚的每一日都倍感珍惜和眷戀,此為「愛日」。「春暉」則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的名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遊子吟》這段詩句完全是兒子感念母恩的真情流露。題寫這塊匾額的乾隆如果與陳世倌沒有血緣關系,怎麼會題匾以示報答「春暉」呢?按照這個傳說,如果乾隆是陳世倌夫婦的兒子,那麼他就完全是漢人,沒有半點滿洲血統。也就是說,自乾隆朝開始,清王朝實際上就是漢族王朝。因此,這種說法的確是極具顛覆性。除天嘏所著的《滿清外史》之外,20世紀初著名的歷史作家蔡東藩也秉承這種說法,蔡氏在其《清史演義》中提到:相傳鈕祜祿氏,起初為雍親王妃,實生女孩,與海寧陳閣老的兒子,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鈕祜祿氏恐生了女孩,不能得雍親王歡心,佯言生男,賄囑家人,將陳氏男孩兒抱入邸中,把自己生的女孩子換了出去。陳氏不敢違拗,又不敢聲張,只得將錯便錯,就算罷休,之後,1925年出版的許嘯天著的《清宮十三朝演義》也如是說:寶親王是什麼人?便是鈕祜祿皇後從陳世倌家裡換來的兒子,取名弘歷,書中稱,乾隆後來從乳母嘴裡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便以下江南督促河務的名義到浙江海寧去見陳閣老夫婦,但當時二老已經去世,乾隆為報答父母的恩情,只得到陳氏夫婦的墓前行大禮,行禮時周圍用黃幔遮擋。這個情節在小說《書劍恩仇錄》里也有演繹。香港著名作家金庸撰寫的《書劍恩仇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而書中最大的懸念就是乾隆的身世之謎。乾隆朝最大的反清復明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於萬亭涉險潛入紫禁城,將乾隆的母親陳世倌夫人的手書交給乾隆,信中詳述了當年在雍王府掉包的經過,稱乾隆左股有一塊朱記。乾隆帝大驚之下,連忙詢問自幼撫養自己的乳母廖氏,方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原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允禎的側妃鈕祜祿氏生了一個女兒,不久聽說大臣陳世倌的夫人同日生產,命人將小兒抱進府里觀看。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然而,這個故事已經被各種事實證偽,它完全是一個虛假的傳聞。首先,歷史學家孟森做過考證:海寧陳家確有「愛日堂」和「春暉堂」兩塊御書匾額,也確是為贊頌父母的恩情而題,但分別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和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陳家在朝中做官的侍讀學士陳元龍、陳邦彥奏請康熙皇帝題寫後賞賜其父母的。而傳說中的乾隆生父陳世倌,在清宮檔案中也有所記載:乾隆六年(1741年),陳世倌升任內閣大學士後,因起草諭旨出錯被乾隆斥責「少才無能,實不稱職」。之後將他革職。如果乾隆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無情奚落的這個陳世倌竟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那麼他知道內情後,六下江南,四赴海寧,住在陳家花園,就應該上演「報父母恩,墓前行大禮」的一幕了。但是這並沒有發生,乾隆到海寧的目的只有一個,按他自己的話說是「海寧往何為?欲觀海塘形」,也就是視察耗費巨資修築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開始,錢塘江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信告急。一旦海寧一帶的大堤被沖毀,那麼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成為澤國。乾隆皇帝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四次到海寧親自檢查海潮屏障魚鱗石塘,以確保萬無一失。海寧岸邊的地形和土質很不理想,施工難度很大。負責修建海塘的官員在具體措施上意見不一,有諸多分歧。因此,乾隆皇帝必須親臨現場視察,對海塘修建的關鍵部分做出決策。最終,在乾隆皇帝密切的關注和巨資投入下,海寧一帶建起了堅實可靠的魚鱗大石塘,牢固地抵擋住海潮的侵襲,使當地民眾的生命、房屋、土地得以保全。魚鱗石塘全部用整齊的長方形條石丁順上迭,自下而上壘成。每塊條石之間用糯米漿靠砌,再用鐵鋦扣榫,層次如同魚鱗,並加幫土墩塘。其背水則以地壅固加厚,並形成地堰,工程浩大。中國歷史上歷代君王都十分重視海塘的修建。現存的海塘大多為清代重修,因從縱面看形似魚鱗,故稱「魚鱗大石塘」。時至今日,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海水沖刷,海寧石塘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年的海寧是個偏僻的縣城,陳家花園是當地唯一像樣的房子,所以乾隆四次赴海寧都住在那裡。乾隆皇帝還將陳家花園賜名「安瀾園」,以勵治水之志。乾隆回京之後,在圓明園仿造了一個安瀾園,而且還寫了一篇《安瀾園記》,希望百姓遠離江河湖海泛濫之苦,這更讓海寧陳氏安瀾園在民間名聲大噪。海寧陳氏安瀾園位於鹽官鎮西北隅,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宋、明、清三代都是江南名園之一。南宋時為安化郡王王沆(王國維的祖先)故園。明代中葉,太常寺少卿陳與相(陳元龍曾祖)得之,該園經歷了元代的荒蕪,尚遺存池塘、土坡及一些百年老樹。陳與相便依園林原來的形貌而重新復建,重新修建了竹堂、月閣、流香亭、紫芝樓、金波橋等亭台樓閣。陳與相號「隅陽」,在園林復建完畢後便取名為「隅園」,而民間則俗稱「陳園」。到了乾隆朝,這座園林傳與清代文淵閣大學士陳元龍,陳元龍在隅園的故址再度擴建,佔地增至六十餘畝,並大量種植了花草竹木,僱用能工巧匠裝修整治,希望自己告老還鄉後能在此安度晚年。八十二歲時,陳元龍終以大學士乞休故里,心遂初願,所以將「隅園」改名為「遂初園」。這座園林池水幽深,林木恬靜,房舍古樸,保存了明代園林特色。到陳元龍的兒子陳邦直時,更是再度擴建這座園林,佔地增至百畝,含樓台亭榭近四十所,達到全盛。
清代文人沈三白在《浮生六記》中對這座園林推崇備至:游陳氏安瀾園,地佔百畝,重樓復閣,夾道迴廊;池甚廣,橋作六曲形;石滿藤蘿,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參天之勢;鳥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歸於天然者。余所歷平地之假石園亭,此為第一。
在明清時期,安瀾園與南京瞻園、蘇州獅子林、杭州小有天園並稱為江南四大名園。而乾隆皇帝也直白地表示,駐蹕陳家花園是因為「喜其結構至佳」,而且這座園林景色宜人,在園中就可以聽到海潮的聲音,所以乾隆皇帝每次駕臨海寧都要駐蹕此園,流連忘返。這成為乾隆被民間傳言為陳家後代的主要原因。
江南行宮,乾隆皇帝在江南確實留下了一些讓人迷惑的歷史疑問,他曾居住過的房子被人們稱作「行宮」,而那些乾隆皇帝每次都會臨幸的地方,就成為了名勝古跡,它們保存著歷史的蛛絲馬跡,成為那些民間傳說的有形載體。其實,這些地方所承載的真正歷史,沒有那麼多波瀾起伏。乾隆曾六下江南,他固然有遊山玩水的算,但主要的目的還是視察江南的水患。龍王廟與虹飲山房都是乾隆皇帝入住次數比較多的江南行宮。龍王廟為康熙所建,乾隆駐蹕五次。虹飲山房是徐士元的私宅,乾隆駐蹕六次。但這些地方似乎都沒有引起過什麼波瀾。
與治水相關的行宮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江蘇北端的大運河畔的宿遷龍王廟。龍王廟坐落於宿遷西北二十公里處的古鎮皂河,緊鄰大運河,這里自古就是黃河和運河泛濫的災區,有洪水走廊之稱。此地在元末明初曾建有一座「草堂廟」。據說康熙年間,由於這里頻發洪災,草堂廟的主持多方奔走,籌集善款,賑濟當地的災民,深受鄰里鄉親的愛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視察,御船泊在此處時,正巧是這位高僧一百四十一歲生日。康熙皇帝為他親筆題寫了一副壽聯:「甲子重逢三七歲月,古稀雙度一載春秋。」以此褒獎他歷年來的義舉。同時,康熙皇帝為了祈禱人民免遭洪水的侵襲,決定在此地建造一座「安瀾龍王廟」,供奉大禹王、東海龍王與五湖四海神的塑像。落成後的龍王廟規模宏偉,氣勢磅礴,布局嚴整,軸線分明。整體呈長方形,雙重圍牆。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十七座主體建築,牌樓、亭台、殿堂主次清晰、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廟宇中的參天大樹掩映其間,更增幽深之意境。龍王廟建築群分為六大部分。最南端為古戲樓,額枋上懸掛「奏平成」鎦金匾一塊,上下門懸有「陽春」、「白雪」金匾各一塊。該戲樓主要用於一年一度的初九廟會及清帝駕臨時看戲之用。1976年戲樓被拆,現僅存石基。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廣場兩邊有兩根六丈高的木質神桿,神桿兩邊有相對應的「河清」、「海晏」牌樓。乾隆皇帝下榻龍王廟,都是從「河清」、「海晏」牌樓門進出的。廣場北側是山門,亦稱禪殿。禪殿大門的兩旁,置放兩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獅,雄獅重噸,雌獅重噸。石獅的造型為前腳直立,後腳盤曲,昂首挺胸,雄強威猛。多年以後,乾隆皇帝也從大運河順水而下抵達此地,六次南巡中,他有五次都在這座龍王廟里祭祀、下榻,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龍王廟的禪門上方鑲嵌著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敕建安瀾龍王廟」鎦金御匾和一方「乾隆御筆」印。
龍王廟內的御碑亭六角重檐攢尖頂的金黃色琉璃瓦屋面,內外兩重亭柱,凝重端莊,酷似清朝皇室成員的冠帽,具有皇家獨有的高貴氣派。亭中的御碑高約四米,碑身正面刻有御制碑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建廟的原由和經過。碑身背面刻有乾隆的詩文。乾隆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共五次來此下榻,每次都留下御筆詩文,前後歷時四十八年才完成此碑。詩文中表達了乾隆皇帝對於當時國家大事的種種憂慮:西北邊境叛亂侵擾、江南水患不斷、黎民百姓流離失所……似乎這位一生自命不凡的大清皇帝在這個運河旁的寺廟中把一切煩惱都傾訴於此。龍王廟的大殿內供奉四大金剛坐像,分別持寶劍、雨傘、琵琶、蟒蛇,象徵「風調雨順」,佛像造型逼真,堪稱佛教藝術精品。乾隆的寢宮在龍王廟中軸線的最北端的禹王殿,一米高的須彌台上坐落著二十多米高的豪華殿宇,殿宇分為上下兩層,佔地三百六十平方米。殿前的院落內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意「百世同春」、「百世懷揚」,象徵大清江山世世代代興旺不衰。經雍正、乾隆、嘉慶各代皇帝的復修和擴建,龍王廟形成了現在佔地三十六畝,周圍紅牆,三院九進的北方宮殿式建築群。
揚州天寧寺始建於東晉,相傳為名相謝安的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准舍宅為寺,名謝司空寺。武周證聖元年(695年)改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賜名「天寧禪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統、天順、成化、嘉靖間屢經修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六次南巡,五次駐蹕揚州,其中有兩次駐蹕天寧寺內。乾隆帝二次南巡前,於寺西建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御花園內建有御書樓——文匯閣。
小艇沿流畫槳輕,鹿園鍾磐有餘清。門前一帶邗溝水,脈脈常含萬古情。作為揚州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名剎,天寧寺不僅是康熙與乾隆南巡時的行宮所在,而且是曹寅受命設局刊刻《全唐詩》、纂修《佩文韻府》的場所。天寧寺內收藏了大量漢代、唐代、清代的文物。它的藏品與其自身的建築和歷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木瀆古鎮上有一座虹飲山房,是乾隆皇帝在江南的另一處著名行宮。虹飲山房就建在運河支流胥江的香溪岸邊,門前有御碼頭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天,乾隆皇帝首次南巡,就在此碼頭舍舟登岸,這座碼頭也從此更名為御碼頭。虹飲山房主人徐士元是個落第秀才,他家境富有,且生性喜愛自由,一生不慕功名,以閑雲野鶴的生活為樂。每當朋友來拜訪他,他就與朋友在自家園中吟詩作對,縱酒歡歌。徐士元酒量非常大,酒到杯乾,千樽不醉。朋友之為「虹飲」,這座「虹飲山房」由此而得名。
乾隆也是徐士元的朋友之一,因此他六下江南時,每次都要駐蹕在這座虹飲山房,徐士元在這里陪同乾隆下棋、喝茶、看戲。乾隆的隨臣劉墉、和珅、紀曉嵐也曾數次下榻於此。因此民間一直稱虹飲山房為「乾隆宮」。虹飲山房的花園名為「秀野園」,園中間是一所花廳,花廳中有一把康熙皇帝當年南巡駐蹕靈岩山行宮時使用的九龍金椅,是由千年紫檀木精雕細刻而成。乾隆對祖父遺留的這把龍椅愛不釋手,特地把它從靈岩山行宮移到虹飲山房使用。虹飲山房迎賓中廳的布局非常嚴謹、厚重,門廳與舞彩堂、戲台等建築自南而北排列。徐士元在乾隆第一次下江南之前特意造了高大寬敞的大戲台以供使用。最終這座大戲台達到了預想的效果:乾隆皇帝看得興起,親自登台舞劍助興。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曹家與康熙皇帝素有淵源。曹璽生前深受康熙器重,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皇帝親授曹璽江寧織造,賜予曹璽蟒服、加正一品官階,還曾為他寫過「敬慎」匾額及御制詩文。曹璽就任江寧織造後,大規模改造了府邸。他派人在院內廣植樹木,修建房屋。並建一亭名「楝亭」作為讀書之所,賦詩詠嘆:我聞楝亭下,嘉樹多婆娑。書卷擁百城,尚友自吟哦。
曹璽的夫人孫氏曾經擔任康熙皇帝年幼時的保姆。曹璽的兒子曹寅曾擔任康熙的伴讀(另一說是御前侍衛)。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曹璽在江寧織造任上去世,康熙親至江寧悼念,命曹寅留在故土為父親守喪,並委任他繼承父親的事業,管理江寧織造署。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曹寅出任蘇州織造。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曹寅正式調任江寧織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駐蹕在江寧織造署時,曾面見孫氏(孫氏非曹寅之母,曹寅生母是曹璽的另一個妻子顧氏),並賜「萱瑞堂」匾額。陳康祺的《郎潛紀聞三筆》中對此有所記載:
康熙己卯夏四月,上南巡迴馭,駐蹕於江寧織造曹寅之署,曹世受國恩,與親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孫氏朝謁,上見之,色喜,且勞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賞賚甚渥。會庭中萱花盛開,遂御書「萱瑞堂」三字以賜。
這座「萱瑞堂」被認為是曹雪芹所撰《紅樓夢》中「榮禧堂」的原型。康熙皇帝六次南巡,除第一次駐蹕在江寧將軍署,其餘五次均駐蹕於江寧織造署,其中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及以後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都由曹寅承辦接駕大典。此外,曹寅的兩個女兒都嫁給親王為妃。
曹璽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寅是他的祖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病逝,在江寧織造任職二十二年,駐江寧二十年。曹寅的兒子們——也就是曹雪芹的伯父曹顒、曹子承父業,繼任江寧織造近六十年。在歷史上,南京的絲織業一直負有盛名,三國東吳、東晉、南朝時期,都曾在建康(今南京市)設立錦署(織造署)。在清朝,江寧的絲織業繼承了優秀的傳統,江寧織造署的絲綢產品——金陵雲錦只供皇帝和親王大臣使用,高度壟斷了當時的服裝奢侈品市場。江寧織造署規模弘大,共有三個工場:一在西華門,一在常府街橋邊,一在北安門的靼韃城(即明皇城)。江寧織造署擁有織機三萬多台,男女織工逾五萬,關聯產業解決當地民眾就業二十多萬人,歷年的產值都超過一千萬兩白銀。江寧織造署里的金陵雲錦生產規模和工藝創新也在康熙年間達到頂峰。金陵雲錦因其燦若雲霞、美若綺雲而得名,是我國絲織工藝中具有優秀藝術傳統、鮮明地方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的織錦。金陵絲織生產的開端,最早追溯到南朝,而「雲錦」的形成和發展則是在元、明、清三代。金陵雲錦集歷代織綿之大成,在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
江寧織造署不僅是清代舉足輕重的輕工業部門,還是江南重要的政治部門,可直接向清政府報告江南地區的各種情報,因此只有清帝的親信及內務府大臣才可擔任,其地位僅次於兩江總督,所以權勢顯赫。不僅如此,曹寅與妻兄李煦輪流兼任設在揚州的兩淮巡鹽監察御史,曹家還曾兼理江南的制銅部門,在上述領域握有壟斷的特權。六十年間,曹家勢力逐漸擴張,成為江南舉足輕重的豪族。雍正二年(1724年),曹雪芹誕生在江寧織造署內,自幼生活在「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環境中,他的童年記憶充滿了這個家族鼎盛時期奢華生活一個又一個繽紛多彩的場景,這一切根植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化作成年以後凄美絕倫的夢幻,同時也表現在《紅樓夢》中花團錦簇的貴族生活場景。但是,江寧織造署並不確定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據一些紅學家的考證,大觀園可能來自曹氏家族位於南京小倉山的隨園,或來自位於北京柳蔭街的恭王府。由於北京恭親王府至今遺跡尚存,所以傾向於此的紅學家有更多的證據。然而,江寧織造署是曹雪芹生活多年的地方,它對曹雪芹必定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乾隆皇帝南巡時,顯赫的曹氏家族已經衰落。乾隆十六年(1751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在江寧織造署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將其改造為乾隆行宮,現在南京「大行宮」的名稱便由此而來。整個行宮內假山圍繞,清溪穿流,花木蔥蘢,流水潺潺,樓榭亭閣布處其間,有綠靜榭、聽瀑軒、判春室、鍾中亭、塔影樓、彩虹橋、釣魚台等勝景。大行宮後不幸毀於火災。太平軍占據南京時,在原基址上建天王府。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天王府又被焚毀。清朝末年,大行宮一帶辟為馬路。現在的南京市大行宮街區就是清代江寧織造署的所在地,但行宮本身卻已無跡可尋。
乾隆皇帝駐蹕過江寧織造署所改建的行宮,但他的身世之謎與曹家並無干係,而洶涌的俗文化與四平八穩的正史卻構成了強烈的反差:關於乾隆生母的各種傳說中,最為荒謬的說法來自某些紅學愛好者們,他們「考證」出,曹雪芹有個深深相愛的女朋友,該女友不慎懷了曹雪芹的孩子,但很快被選入雍親王府,得到雍正的寵愛,生下乾隆。鑒於《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一向被視為曹雪芹滿懷深情所刻畫的女友,那麼這種說法即認為乾隆的母親是林黛玉。誠然,這種說法是極具顛覆性的,它不僅顛覆了清史和文學史,而且在虛構與現實之間架起橋梁。那麼,乾隆的身世為何在江南引起如此大的波瀾?他究竟出生在何地?《清史稿》中的孝聖憲皇後(雍正即位後封為熹貴妃,乾隆即位後加尊號為崇慶皇太後,去世後謚為孝聖憲皇後)究竟是不是乾隆皇帝的生母?
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乾隆)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嘉慶
『伍』 去蘇州聽了一段評書,大概講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一個寺廟了,廟里
邵軍榮 乾隆俠義傳 共166回
『陸』 小說 乾隆皇帝下江南
呵呵,,,應該是乾隆下江南 不是乾隆皇帝下江南
具體地址:
http://www.xs001.com/jd/b/3748/index.html
『柒』 乾隆皇帝下江南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乾隆皇帝下江南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乾隆皇帝下江南
作者:永恆的夏亞
增補雷文【乾隆皇帝前傳】
更新時間2011-11-16 20:51:41 字數:3124
乾隆皇帝下江南前傳:花樣少俠(警告,強雷)
從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命運便充滿了淡淡的哀傷。那凄美而又絕望的粉紅色花瓣永遠縈繞在我的身邊。
我是江湖第一美男子和魔教第一妖男的兒子。為了守護這段媚惑狂狷的愛情,他們遭到黑白兩道的合力追殺,最終被廢去雙手,在漫天的流星雨下相擁而死……
我是被我義父養大的,他是華山派的掌門。而我,是他的入室弟子。
作為一名華山弟子,我從來沒有去過華山,因為那地方地租太貴了,義父又不太習慣爬山,所以本門一直住在河北通縣,只是在門口弄了塊牌子。義父說我們有棟房子還算好的,全真教到現在還在公共浴室里開會。
我有很多師兄,師兄們都對我不錯。二師兄有一天半夜偷偷邀我到後山,說是有武功要傳授給我,可是教授還沒開始,忽然三師兄從天而降,用惡毒的眼光看著二師兄,接著兩個師兄就撇下我走了,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他們。
還有一次,五師兄有一天半夜偷偷邀我到後山,說是有武功要傳授給我,可是教授還沒開始,忽然六師兄從天而降,用惡毒的眼光看著五師兄,接著兩個師兄就撇下我走了,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他們。
另外一次,還有一次,九師兄有一天半夜偷偷邀我到後山,說是有武功要傳授給我,可是教授還沒開始,忽然大師兄從天而降,用惡毒的眼光看著九師兄,接著兩個師兄……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捌』 乾隆三下江南小故事
1、乾隆三下江南時,見一農家大院正在操辦喜事,於是他逢場作戲,送上三個銅錢,在禮賬桌前出了一副上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他想難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視,無人作答,正在此時一個馬童脫口而出:「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眾人拍手叫好,連聲稱妙。
乾隆又來到一個酒家門前,入店飲酒。美酒飄香,開懷暢飲,席間乾隆得知賣唱侑酒的歌女姓倪,於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聯:「妙人兒倪家之少女。」此聯「人兒」合成一個倪字,乾隆認為難以作答,誰知姓倪的歌女卻應對曰:「朋言者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諸字,應對敏捷,對得貼切。
乾隆稱贊不已,令賜酒三杯,不料壺中的酒已飲完,只滴數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頭看見園中之花,觸景生情猛然對出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乾隆南巡時來到白龍寺,當時寺僧正在鳴鍾,古剎庄嚴,鍾聲悠揚,乾隆頓時詩興大發。
即令侍從備齊紙筆,揮筆寫下「白龍寺里撞金鍾」七字上聯。隨乾隆南下的紀曉嵐放聲大笑起來。乾隆不解怒目而問:「朕詩雖然不佳,汝豈能當面大笑?」
紀曉嵐急忙解釋說:「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詩中有『黃鶴樓中吹玉笛』一句,積年苦不能對,今觀此聯。恰似天然對偶,不覺喜而失笑耳。」乾隆轉怒為喜。
2、乾隆下江南路過遇到一少年,覺得他聰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於先問其名便知叫阮元,靈機一動想到了上聯:「阮元何故無雙耳,『阮』與『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個有拼旁帶耳一個沒有,本以為會難到少年,誰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聯:「伊尹從來只一人」 乾隆大贊。『伊』和『尹』字形對『阮』和『元』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時期一人名,可謂對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經南通,那時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過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個通州,大清天下竟有兩個「通州」,一南一北。便詩興大發,詠出一副對子的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詠完轉身叫大臣們接下聯,當時沒有一個人對上包括自己。
想著想著來到一當鋪門口,聽見一小侍自言自語哼出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聲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聽見,「妙哉!妙哉!」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個絕妙的下聯嗎?後來小侍得到了賞賜,連升三級。這是一說法。
4、當時紀曉嵐和其他隨駕人員都面面相覷無人能對,乾隆便讓當地官員在街上立一牌子,徵求下聯。牌子豎起好長時間都無人來對,後來多年以後山西澤州府的一書生雲游來此看到這一上聯, 眼睛一亮,隨即對出下聯:東當庄西當庄,東西當庄當東西。當地府衙上報朝廷,便賜予了嘉獎。
5、乾隆下江南路過泰山,率領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廟。當時廟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戲上演《西廂記》,乾隆靈機一動,便對大學士紀曉嵐說,聯有一聯。
愛卿試對如何?乾隆上聯說到:「東岳廟,演西廂,南腔北調」。紀曉嵐不加思索心口拈來:「春和坊,賣夏布,秋收冬藏」。下聯以「春夏秋冬」四季,對上聯「東西南北」四方,珠聯璧合,十分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