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胸手術後,我做愛了,但進入沒射精,有影響么
開胸手術要完全康復後並且體力要養好就沒啥影響,如果是手術剛結束就做那就影響大了
2. 開胸手術後恢復需要多長時間
三個月到半年吧,看患者年齡及傷口程度,一般一個月或半個月會給出院,修養好就得長點時間了。
3. 開胸手術一個月後,有時候總是感覺心臟不好受,這是手術恢復過程的現象嗎
這種問題還是需要去醫院好好掛號看下,在這里問下就好了是非常不靠譜的,或者是到網上尋找醫生問問
4. 開胸手術後做什麼運動有助恢復
隆胸最常見的並發症是在假體周圍形成一纖維組織囊,它實際上是假體周圍的一薄層瘢痕組織,這種瘢痕組織有攣縮的趨勢。攣縮使假體被壓縮,出現隆胸後假體變硬。
新生瘢痕在6個月後其收縮特性會逐漸消失,因此,手術後的6個月內,乳房的按摩運動可使生成的纖維囊被牽拉鬆弛而有助於保持乳房的柔軟特性。游泳、做輕微的提舉運動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慢跑、跳舞等運動無效。現在有人主張盡早按摩並加大按摩力度,但具體的按摩時間和方式目前尚未統一。
隆胸術後的按摩手法
①用掌根用力,以乳頭為中心,交替向上、下、內、外四個方向推按,每個方向6次。
②用手掌心正對乳頭,向下按壓的同時,作順時針旋轉動作612次,然後再作逆時針旋轉動作612次,或順、逆時針動作交替進行。
③以拇、食、中三指腹提捏乳頭,每次提起10秒鍾,然後放鬆,共6次。
④用手掌心正對乳頭,垂直用力,按壓、放鬆交替進行,每個周期2030秒。
⑤注意事項:自我按摩手法要適中,以自覺能忍受為度;在作皮膚推拿時要注意手在皮膚而力深在以免損傷皮膚;用力的方向:不可將乳房向外、向上過度推擠,以防假體移位。
5. 開胸手術後能活多久
開胸手術,開胸並不是決定病人能活多久的因素,開胸本身對人的壽命沒有本質的影響,更關鍵的是所要治療的疾病的發展,開胸與不開胸的區別在於,術後有疤痕,內有固定骨頭的東西,早期傷口可能會有些不適,如果需要再次手術時比沒做過的困難些,除此之外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因此,你的疑問應該是手術所需治療的疾病的恢復情況。
6. 開胸手術對身體的影響
合理的手術體位是手術成功的基本保證[1], 是預防術後並發症等的重要措施。側卧位是胸外科手術最常用的手術體位之一。傳統的側卧位是患者呈90°側翻身,改良後的側卧位也是90°側翻身,但由於側卧時上臂擺放位置的不同,因而產生了不同的手術效果,現將我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因手術體位方法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手術效果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側卧位開胸手術患者共40例,A組20例採取傳統側卧位,B組20例採取改良後側卧位。患者年齡53~62歲,體重55~70 kg,男25例,女15例。術後均採用電子止痛泵靜脈方法止痛。
1.2 方法
1.2.1 體位安置方法 A組採取傳統側卧位:患者呈90°翻身側卧,上肢的放置位置是將患者側卧後下側的手臂固定於托手架的下層,上側手臂則固定於托手架的上層,而托手架的上層和下層是互相平行的,並且連 一體,上肢需要水平伸展及牽拉,因此雙臂與身體的縱軸必須是直角擺放;B組採取改良後側卧位:依然是90°側翻身,上肢的放置方法是將患者側卧後下側的手臂固定於水平的托手板上,
托手板只有單獨的一層,巡迴護士只需將上臂的前臂及手部分用敷料松緊適宜的包裹後置於頭面部一側,位於固定好的麻醉屏幕架內側即可,上肢並不需要過分的伸展及牽拉,肩關節屈曲小於90°。
1.2.2 評價方法 均採用手術後72 h回訪,詢問患者肩胛區、腋下及肩關節、肩背部的疼痛情況及術後並發症情況等。
1.3 統計學處理 統計結果用均 ±標准差(x±s)表示,採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一般情況及術後情況,見表1,2。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表2 兩種側卧位對A、B兩組開胸手術患者術後觀察情況 註:P.05
3 討論
3.1 能有效減輕術後患者臂胛部、腋下及肩背部的疼痛 文獻報道側卧位擺放不當會造成手術失血量增 、神經麻痹或損傷[2]。傳統的側卧位是患者呈90°翻身側卧,上肢的放置位置是將患者側卧後下面的手臂固定於托手架的下層,上側手臂則固定於托手架的上層,而托手架的上層和下層是互相平行的,並且連為一體,因此雙臂與身體的縱軸必須是直角擺放, 樣就容易使上面托手架的上臂由於過分伸展或牽引過度而容易造成周圍神經的損傷、叢神經的損傷,從而造成術後肩胛區、腋下及肩關節、肩背部的疼痛。改良後的側卧位,依然是90°側翻身,上肢的放置方法是將患者側卧後下面的手臂固定於水平的托手板上,托手板只有單獨的一層,巡迴護士只需將上臂的前臂及手部分用敷料松緊適宜的包裹後置於固定好的頭架內側即可,上肢並不需要過分的伸展及牽拉,肩關節屈曲<90°,因此可有效地減輕術後患者肩胛區、腋下及肩背部的疼痛。
3.2 手術切口小,電子止痛泵靜脈方法止痛能有效緩解疼痛 傳統的側卧位切口普遍較長,一般都在20~30 cm,並且要去除一根肋骨,肋間置 號開胸器,因而對患者的創傷大、出血多,開關胸所需的時間長,即使在術後使用止痛泵的情況下,胸廓及肋弓部疼痛難以忍受的患者仍佔10例(50%)。患者術後常要求側卧來緩解疼痛,但術後護理又不允許,因而患者感到很痛苦。
改良後的側卧位切口較短,一般17~27 cm,只是剪斷肋骨的一端並不去除肋骨,肋間置於小號的開胸器,因此患者的創傷小,出血少,開關胸所用的時間短,用止痛泵普遍能緩解胸廓及肋弓部的疼痛的患者18例(90%)。麻醉清醒後,患者大多配合好,無煩躁等表現。
3.3 有利於患者術後身體的恢復 傳統的側卧位由於切口大,創傷大。術中側上肢、切口、肩關節的疼痛難以忍受,因此患者術後常不敢進行有效的咳嗽、深呼吸及排痰,容易引起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嚴重的並發症,更由於患者懼怕疼痛不敢進行早期的床上活動,因此也不利於血液的循環,更不利於傷口的癒合[3]。改良後的側卧位由於切口小、創傷小,在止血泵的作用下,患者對疼痛感明顯減輕。因此患者能進行有效的咳嗽、深呼吸,促進肺的膨脹,改善了呼吸功能,術後2~3天就可以下床進行活動。
3.4 其他 根據手術的需要有利於臨時改變手術體位。由於手術的需要(如食管癌三切口),手術體位由側卧位需改為平卧位時,傳統的側卧位不易改變,通常需要其他人的協助,而改良後的側卧位改為平卧位時則比較容易,有效地減輕了巡迴護士的工作量。
傳統的側卧位所用的托架較大,占的地方較多。有時會影響手術醫生的站位,使得站位區域稍顯擁擠,因而導致術者等擠壓置於托手架上面患者的手臂,若手術時間長,則容易使患者的肩及手臂受壓而造成臂叢神經的損傷。改良後的側卧位使用的僅是一 較窄的單層托手板,所佔空間不多,增加了手術醫生站立的空間,同時也減少了術者擠壓患者肩及手臂等造成損傷的情況。
總之,90°側卧位是開胸手術中最常用的卧位,而改良後的側卧位較傳統方法切口小,創傷小,手術出血少,節省開、關胸的時間,便於手術醫生的操作,術後患者訴體位舒適度好,腰背部疼痛症狀輕等,麻醉醫生反映術後止痛效果更佳。
此方法改善了患者的不適感,提高了舒適度,也減輕了巡迴護士擺放體位的復雜性及工作難度,手術及麻醉醫生均反映良好,用於開胸手術安全有效。
7. 病友們,請問一下開胸手術後,傷口已經恢復了
這樣多長時間了
8. 開胸手術後有積液
您好!開胸手術之後基本上都會有胸腔積液產生的,這是炎性滲出,挺正常的,不用擔心,人體會慢慢吸收。但要注意觀察,如果積液一直沒有減少,甚至反而加重的話,那就要注意有沒有其他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