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小說與外國小說的聯系與區別
中國文學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產生過很大的世界影響。中國文學的對外影響,有一個從東方逐步擴大到歐洲最後到達美洲的過程。具體可分4個段:
第一階段是唐代。唐代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廣泛頻繁,中國以詩歌為主的文學也開始傳到國外 ,主要影響范圍是鄰近的日本 、朝鮮半島 、天竺(今印度)、大食(今阿拉伯)及東南亞各國。中國文學對日本的影響始於秦漢,唐代達到高潮,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詩人的詩作都為日本人所喜愛,影響最大的當屬白居易的詩。據《日本國見在書目》記載,當時傳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長慶集》(29卷)。平安時代的詩集與《和漢朝詠集》共收錄589首詩 ,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7首之多 。白詩不僅在日本宮廷中流傳 ,曾受到嵯峨天皇的激賞,宮廷女官紫式部所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明顯地受白詩影響,貴族文人多喜歡白詩,而且白詩也為平民百姓所歡迎,《長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其他方面,如南朝梁太子蕭統所編《文選》,在文藝思想和編選體例上也給日本詩歌總集《萬葉集》以影響。日本奈良時代的文學家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曾被派遣來中國留學,在唐生活50餘年。日本高僧空海(弘法大師),游學於唐 ,歸國時攜回大量中國書籍,其後撰著《文鏡秘府論》(6卷),將中國詩文作品、文學理論介紹給日本人民。
第二階段是18世紀開始對歐洲的影響時期。近代西方人從《馬可·波羅游記》中開始對中國發生興趣,而正式把中國文化傳往近代西方的是一些前來中國的傳教士,18世紀形成第一次熱潮。明末天啟六年(1626),法國人金尼閣把五經譯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 。此後 ,法國人宋君容曾譯《詩經》和《書經》、《易經》、《禮記》。馬若瑟(J.普雷馬雷)亦翻譯《詩經》、《書經》刊於1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國通志》。這時中國古典小說、戲劇和寓言也開始進入歐洲。1732至1733年間,馬若瑟翻譯了元代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從18世紀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該劇又先後在英國、德國、俄國翻譯出版,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還將它改編成一個新劇本《中國孤兒》。此外,1761年,在英國刊印了第一部英譯的中國小說《好逑傳》。1781年,德國詩人J.W.von 歌德通過杜赫德的德譯本,了解到《趙氏孤兒》和《今古奇觀》中的 4篇短篇小說及《詩經》中的一些詩作 。同年,他嘗試將《趙氏孤兒》改為悲劇《哀蘭伯諾》。19世紀初,歌德讀了《好逑傳》並得出了「世界文學時代已快到來」的結論;而且他還受到清代小說《花箋記》、《玉嬌梨》的啟發,創作了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歌德以中國傳奇、小說同法國詩人P.L.de貝朗瑞、英國小說家S.理查遜及他自己的作了比較。但總的來說,當時歐洲對中國文學的了解還是較為膚淺的。
第三階段是對美洲的影響。中國文學在美洲產生較大影響始於20世紀10~20年代。這時中國詩的翻譯、模仿、評論大量出現在美國刊物上。被稱為美國現代詩歌之父的E.龐德,對中國詩含蓄、凝練、意象鮮明和情景交融非常崇尚,並從中吸收了有益的創作營養,他認為,在美國文學所受的外來影響中,「中國是根本性的」。蒙羅也把意象派意義界定為「對中國魔術的追尋」。龐德的長詩《詩篇》中有12章是以中國為題材的。1915年,他根據美國東方學家費羅諾薩的譯稿整理出版了譯詩集《中國詩抄》,收有《詩經》、漢樂府、《古詩十九首》中的詩以及郭璞、陶淵明、李白的詩共18首。之後,他又翻譯出版了多種中國詩的譯本。
第四階段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的現代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階段由於中西政治、經濟、文化已開展了全面的交流,中國文學在西方也得到全面傳播。一方面把代表中國文學較高水平的古典小說《 水滸傳 》 、《 紅樓夢》等翻譯出國,另一方面世界各國也將五四以後新出現的作家作品,例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大量翻譯介紹。僅魯迅的著作,就被40多個國家譯成70多種文字。魯迅生前,《阿Q正傳》在日本就有5種譯本,逝世後又有近10種新譯本 。《阿Q正傳》傳到西方後,法國作家R.羅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隨著中國文學的廣泛傳播,其價值愈來愈為世界了解,世界文壇也給了中國文學以更高、更科學的評價。
中國文學一方面對外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也不斷地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第一次高潮是東漢至唐宋佛教文化的影響。佛經的翻譯活動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時進一步發展,唐代形成高潮,北宋時開始衰落。無數自梵文翻譯過來的佛學經典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如《六度集經》中的《遮羅國王經》、《馬鳴菩薩》本身就是傳奇性作品,而馬鳴寫過的 《佛所行贊》 和《美難陀傳》就是兩部長篇敘事詩。印度的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 ,其羅 摩的故事也通過佛 教經典介紹過來。由於 佛 經的傳入,佛經中的思想、語言、故事、音節都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影響,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觀念、新意境和新的用詞遣詞方法。佛經的傳入刺激了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唐代傳奇及元雜劇的故事發展。此外,唐代變文的產生、流行也與佛教有關。由於佛教詞彙的大量湧入,中國文學語法結構和遣詞用句的方法也發生了某些變化。漢語中反切四聲的確立,就是佛經影響的結果。中國最早的韻書是按宮商角徵羽五聲排列的,平上去入是西域輸入的技術,而平上去入的區別,則是因為當時轉讀佛經三聲,與印度古聲明論的三聲相符,和入聲相配,所以形成四聲。此外 ,佛 經的文體特 點 ,如不用之乎者也,不用駢文綺詞麗句,以及多倒裝句法,多提挈句法,句中段落中的解釋語,散文詩句的交錯等,也都影響了中國文學風格的變化。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影響的另一次高潮是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19世紀末以後,由於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大量的涌進,與此相應,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大力提倡政治小說,一些翻譯家也大力引入外國小說。晚清時期 ,翻譯的國外小說達400種 ,僅翻譯的小說就有80種。僅林紓在辛亥革命前後近30年中,就與別人合作翻譯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 、比利時 、挪威、希臘等國小說180餘種 。達1200萬字。這種翻譯介紹在五四運動前後達到最高點,其數量令人驚嘆,世界上知名作家的作品幾乎都被介紹進來 。中國文學因此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受到震動。中國現代文學家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努力加以借鑒,使新文學步入了十分興旺發達的時代。20世紀以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不斷,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才採取了全面封閉的絕對態度。這時期主要介紹20世紀世界文學新觀念和作家新作品。
由於中國文學自身的巨大成就和數千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由於對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學採取積極借鑒的態度,也由於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限豐富的源泉,中國文學將會創造出更燦爛、更偉大的篇章,對整個人類文學藝術事業將作出更大的貢獻,它將以更美更輝煌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
『貳』 中西方文學主題處理的異同。
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相比,大體上說,西方文學顯得直截了當、率性任真,中國文學則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學傾向於鋒芒畢露深刻廣大,中國文學則傾向於綿里藏針機智微妙;西方文學尚一瀉千里的鋪張,中國文學則尚尺幅萬里的濃縮。這種審美觀在總傾向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有人根據藝術對世界的審美關系的不同,將藝術分為表現的和再現的兩種類型。再現的藝術力求按照感知和認知的方式客觀地、准確地反映現實世界,使現實世界的表象與藝術的意象達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現的藝術則是以心靈外射的方式,根據主觀的意願拆碎現實表象的固有的常態的組合並重新加以組合。
西方文化重智,東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後者難察。但略舉幾
例,便可皆能識之。
首先,前者。西方一切學說之母胎始於哲學,而對哲學的定義就
是愛智慧的學問。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是水、火、氣?這就是西方
哲學的開始了。亞里士多德邏輯,歐幾里德幾何,乃為重智之產物。
阿基米德科學試驗是西方重智的表現,也是西方近代科學之濫觴。西
方重智,故有近代科學之發達,物質世界之開發,現代化社會之建立。
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到美國的實用主義,從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韋伯的新
教資本主義倫理,到穆勒的利己主義都浸透著一種理智精神。西方哲
學對人類精神的討論,也多以理智為結論。如:古希臘有為理性而自
己戳瞎眼睛的哲人,近代哲學更以認識論為中心,哲人的著作也常以
《人類理智論》、《人類理智論新論》、《人類理解研究》等為書名。
盡管有中世紀騎士的破曉歌,盡管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動人故事,盡
管如恩格斯所說的愛情成了近代詩歌的主題,但是,西方精神其主要
傾向,仍然是十分清楚的。
而東方文化重情,先從印度說,佛教要人去情,這不正說明情是
東方人的特色?釋迦出家,為參破生、老、病、死人間苦諦,謂苦海
無邊,回頭是岸。然參破苦諦,苦海回頭,不喜、不怒、不嗔者,又
有幾人?「人人都道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唱唱《好了歌》的,
也不過就是癩頭和尚跛足道士罷了。
又看中國文化。孔子講仁,「仁者愛人」。真誠怛惻為仁,「肫
肫仁也」。這種血緣的親情是割也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基礎上乃成
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從殷周之德到孔子之仁,從孔子之仁到孟子
之性,血緣溫情深也。在這縱深的文化背景上,中國乃成為禮儀之邦
也成為人情之國。從伯牙琴到趙氏孤兒,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
何處少得一個情字?而情之極至的男女之情呢?我們看一看《詩·關
睢》,看一看柳詞的低斟淺唱,或者看一看王洛賓的絕唱———《在
那遙遠的地方》,就可以知道了。魏武英邁,也對明月傷懷,慨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桓溫梟雄,猶道「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從《西廂記》到《牡丹亭》,從《釵頭鳳》到《浮生六記》,我們還
不知道中國人的心?一部紅樓,中印文化合壁。「若說無情緣,今生
偏又遇著他。若說有情緣,如何心事終虛化?」寶玉黛玉,在這矛盾
中又如何解脫?黛玉之死,寶玉出家,不正說明情之至而心之碎嗎?
『叄』 談談中西方文學的異同
1 中國文化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客體對象的融合,從而達到無我
無對象的水平;
西方文化傳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國文化的境界的確是比較高。或者是中國人的追求(理想)比較高
2 要達到中國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負載形式通常都是比較柔和的「琴棋書畫」
等「高雅」技術。而排斥經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
3 與此同時,恰恰是因為中國文化定下的目標過高(換句話說,就是不切實際),
造成達到這個目標的難度過大,一般的人,乃至中華民族中的精英分子,都
很難做到。於是乎,在這樣的土壤中,盡管「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整個民族對
「特異功能」就有異乎尋常的熱中。目標太高又無法實現,只好自我欺騙也。
4 與上述情況相適應,中國的教育極為糟糕。因為沒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技術可教。
「聖人」不是上學可以產生的,而是「頓悟」出來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實際
上是不能從「教育」這種手段中得到助益的。於是教育無法系統地發展起來。
5 西方的情況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標比較合適。可以通過學習,發揮人的智能,
達到控制自然的目標。並且,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已有的知識不斷積累,
並形成規范的知識體系,極具操作特徵,可以很好地推廣教育,提高民族整體素質。
6 也許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說,西方人忙活了一陣,發現迷失了方向,於是到東方文化中
一瞧,哈,找到了歸宿真諦雲雲,以此來說明,中國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牛,有可能
成為21世紀的新的世界文明中心等等。
7 上述情況在Doubtfire看來,可以這樣描述,即中國人一直在追求人間天堂的美景,
但限於客觀條件(智力,體力等等),無法實現,只好通過一些夢幻手段「假裝」
實現之(比如氣功等)。而西方人則為了達到天堂,花了兩千年造戰車和梯子等。
也許人類最終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但是在策略上,中國人
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得太高,結果反而在表現形式上落後在西方後面了
『肆』 中西方小說情節描寫差異
一、中西方小說的發展史
中西方的小說,都是以神話傳說為其淵源的。古時候,科學不發達,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勞動人民想像出了許多主宰世間的「神」,對神人格化的描寫,就是神話;將人神化的描寫,就是傳說。中國的盤古開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北歐神話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東西方最初的小說,是與歷史緊密相連的,是作為史料的補充記載事件的。中國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漢代史書中的人物傳記,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西方古巴比倫的《吉加美士史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索寓言》等都屬於這一類小說,這類小說已具有小說講求虛構的特點,但仍不是文人的創作,是直接從民間搜集記錄下來的,所以這類小說情節比較簡單,文筆比較粗糙。班固所說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造」是對這類小說准確、形象的評價。
中國的小說是到唐代才脫離歷史記錄而成為文學創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開闊,這時傳奇應運而生,李朝威的《柳毅傳》、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造而成的。唐代小說多為虛構想像而講求文采,不僅僅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但作為史的志怪志人小說也並沒停止。傳奇小說到宋代就逐漸衰落了,隨之而興起的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這類小說是文人採用民間創作而再創作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有明顯的說書人的語言風格。由這里再發展,便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而不再加民間的東西來加工了,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開辟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現實主義文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後的《紅樓夢》更是把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推到了頂峰。「五四」以後,中國小說家開始借鑒西方小說的寫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條新路。
西方小說,則是在「文藝復興」後快速的發展、成熟起來的。中世紀的西方小說發展近乎停滯,14世紀末的「文藝復興」推翻了教會對文學的控制後,15世紀末西方出現了提倡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以描寫現實生活和刻畫各階層的人物形象為內容的人文主義小說,這類小說是為配合當時歐洲反封建而產生的,同時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說以記敘凡人凡事為主的基調。義大利 伽丘的《十日談》,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隨之出現是古典主義小說,其主張用典雅的民族規范語言去寫作,這種小說在17世紀的法國發展得最完備。代表作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義小說的的興起使西方小說語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紀開始流行以宣傳科學知識,啟蒙大眾意識為目的的啟蒙主義小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德國歌德的《浮士德》,英國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等,這類小說的出現是為了給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大造輿論。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現實主義小說和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交替占據小說領域的主導地位。浪漫主義小說如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富於想像、構思奇特、語言奔放、感情熾烈。現實小說則著力反映生活的本質,描繪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現象,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都德為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家。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著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深刻批判現實的罪惡,法國巴爾扎克和莫泊桑,英國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國的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國的馬克·吐溫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屬於這一類。時值今日,這三類小說仍是西方文壇最主要的三類小說。
東西方小說發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說的特點
除了小說的基本特點外,中西方小說還具有如下各自的特點:
1、中國傳統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單一,少變化,缺乏主體感。西方小說則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強調挖掘人物內心的潛意識,善於寫出豐滿、變化、主體感強的人物性格。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只有通過人物的對話及動作引出矛盾沖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軌前的一系列矛盾卻只用他的心理描寫就能夠表達清楚;林黛玉在吟詩作對中表現她的才氣,而保爾用內心獨白表明他的理想;張飛只具有忠勇這一性格特點,但簡·愛的性格卻是由勇敢、堅強、熱情、善良等許多性格揉和而成的。總之,在人物描寫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國小說較之西方小說情節更加曲折,故事更為完整。情節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國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就具有曲折生動的特點。唐傳奇中許多名篇的布局,異常宏偉,嚴謹而巧妙,故事情節發展富於戲劇性。明清的長篇小說內容參差錯落,波瀾起伏,錯落有致,結構縝密,渾然一體。如《紅樓夢》,處處設伏,回回轉折,寫盡賈府故事。西方於情節方面出眾的作品雖也不少,但終不能與中國小說相比較。
3、中國小說語言簡練生動,西方小說內容豐富翔實。中國小說吸收了民間藝人語言,同時繼承了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常常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說中包含著作者廣博知識,涉及社會許多方面,因而內容豐富翔實,人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領域的知識。恩格斯就曾說過他在巴爾扎克小說中獲得有關的19世紀法國國內的狀況比他從任何報告中獲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說有這樣不同的特點,也與中西方的美學觀念不同有一定關系。
4、中西方小說都曾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封建文化使得中國小說發展極為艱難,明清人士更以寫小說為恥辱,以致許多偉大的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無法保障,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說在幾乎整個中世紀中發展極端緩慢,許多有才華文學家被迫為教會服務,寫一些宗教性質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說未來的發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開始系統的認識對方,中西方小說的優點也不斷地被對方借鑒。當然,由於歷史原因,中方借鑒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說家們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兩方小說中的藝術魅力,雖然語言的不同對相互的藝術鑒賞有一定的影響,但美是相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西方小說藝術最終會取長補短,融為一體,共同發展,到達新的藝術高峰。
參考書目:
《外國文學作品選》 上海譯文出版社 周煦良
《當代文學概選》 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鍾等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大傑
《歐洲文學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 楊周翰 吳達遠 趙蘿蕤
《高中語文課本 三棗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伍』 中西方小說的聯系與區別
純粹中國的小說觀應該追溯到還沒有受到外來觀念影響之前的時代,這實際指的就是中國古典小說觀。中國傳統小說在觀念與創作上所顯示出的特點與思維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形態上的原因和特點。
四個方面的差異:
一、對文學反映人類精神和普遍本質認識的差異;
二、對文學虛構性與真實性關系認識的差異;
三、對小說作用認識的差異;四、小說結構意識上的差異。
區別:由於地區的差異導致習俗不同,這是必然的。
聯系:馬可波羅的傳記中說的全是東方文化。
『陸』 東西方小說的差異~~~,可以就某一類具體說明下.謝謝了
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如是說: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分析的所有關於存在的重大主題(他認為在此之前的歐洲哲學都將它們忽視了)在四個世紀的歐洲小說中都已經被揭示、顯明、澄清,一部接一部的小說,以小說特有的方式,以小說特有的邏輯,發現了存在的不同方面:在塞萬提斯的時代,小說探討寺廟是冒險,在塞繆爾·理查森那裡小說開始審視『發生於內心的東西』展示情感的隱秘生活,在巴爾扎克那裡,小說發現了人如何紮根於歷史之中,在福樓拜那裡,小說探索直至當時還不為人知的日常生活的土壤,在托爾斯泰那裡,小說探索在人作出的決定和人的行為中,非理性如何起作用,小說探索時間:馬塞爾·普魯斯特探索無法抓住的過去的瞬間,詹姆斯·喬依斯探索無法抓住的現在的瞬間,到了托馬斯·曼那裡,小說探討神話的作用,因為來自遙遠的年代深處的神話在遙控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昆德拉並沒有給小說是什麼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或者界定一個概念,因為他認為對於小說的理解應該是開放性的,小說沒有一個固定的邊界,小說的發展本身是一個不斷自我增殖的過程,他因此列舉了小說在歐洲自塞萬提斯起,對存在的不同方面的探討、審視和發現。無論小說的存在形態揭示的內容和思索的問題怎樣變化,總歸都是「探索人的具體生活」並保護這一具體生活逃過對「對存在的遺忘」。讓小說永恆的照亮「生活世界」,小說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發現惟有小說才、能發現的東西。因此,昆德拉得出關於小說存在價值和意義的結論:「一部小說,若不發現一點在它當時還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說,知識是小說的唯一道德。」小說產生於「唯一的神聖的真理被分解為由人類分享的成百上千相對真理。」後的現代世界。
二、
昆德拉對小說本質的認識是建立在歐洲小說的發展歷史之上的,「小說史的各個時期都很長(它們跟時尚的變化毫無關系),並以該時期小說優先探索的存在的這個或那個方面為特徵。」因此,昆德拉強調「小說是全歐洲的產物,它的那些發現,盡管是通過不同的語言完成的。卻屬於整個歐洲。」昆德拉對小說的理解非常深刻,但視域卻並不廣闊,如同黑格爾認為古代中國沒有哲學一樣,他在探討小說的時候,並未將目光投向歐洲外的世界,尤其是東方。他在《小說的藝術》中,提及最多的是東歐和中歐的小說家,其次是歐洲其他地區的小說家,美洲作家提及過一兩次,東方小說家隻字未提。
三、
歐洲的小說是對存在的勘探,東方小說也是對存在的發現和澄明。《源氏物語》「物哀」與「幽玄」的細膩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西遊記》與拉伯雷的《巨人傳》同樣以笑和幽默的方式體現了「狂歡化」的世界和民間自由的精神,以小說的形式表現了《神曲》與《浮士德》以詩歌的方式所表達的對永恆和世界終極意義的追尋。《紅樓夢》以補天」神話作為全文的文化根基,以「大荒山」為隱喻的原初永恆世界,太虛幻景為象徵的超驗世界和大觀園為代表的現實世界為背景,展現了人類存在的現實觀照、超驗追問乃至永恆關懷。小說以最大的熱情寫出了文學藝術所能表現的諸種美,人物之美、生存之美,藝術之美、超驗之美、靈性之美等。將小說的意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三國演義》在百年歷史動盪的歷史風雲中揭示了東方儒家文明的「仁愛」與「大義」,體現了社會歷史興衰中正義和倫理價值的永恆性和崇高性。《儒林外史》揭示了在充滿壓抑的社會中,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困境。《聊齋志異》以象徵和超現實的手法,對人性和人間至情進行了謳歌,魯迅的中短篇小說批判了人性中的愚昧、卑微和渺小和「自欺精神」。《圍城》表現了現代知識分子在愛情與事業中的悖論困境等。
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東方小說,還是西方小說,都是在發現、揭示和表現存在,由於表現存在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出現了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的小說,小說呈現出不同的主題,以及不同的表現形式、方法和技巧。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文學流派,由於文化傳統與地域文化的差異性,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作品,又呈現出更多的差異性。
『柒』 中西小說比較
中西小說比較研究
(一) 中西小說的結構藝術之比較
1、中西小說藝術結構上的三點區別
一是中國小說往往注重結尾,並且首尾相應,結構完整;而西方小說特別注重開端,並且是片斷式的。
唐傳奇《李娃傳》有頭有尾,來龍去脈交待清楚。開頭:「天寶中,有常州刺史滎陽公者,略其名氏不書,時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結尾:「累遷清顯之任,十年間至數郡,娃封汪國夫人。有四子,皆為大官;其卑者猶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門,內外隆勝,莫之與京。」
中國小說往往特別注重結尾。《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儒林外史》,其結尾都是詩詞,並且很有深意。《三國演義》之「白發魚樵」,《水滸傳》之「書林隱處」,《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
而西方小說如《呼嘯山莊》之荒原與憂郁主人、《傲慢與偏見》之青年男子出現在五個待嫁之女的母親面前,其開頭都非常講究。
西方小說從總體結構上來說,往往是一種橫截面式的、片斷式的。像俄國作家契訶夫的許多短篇小說。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它們往往都沒有什麼整體上的、完整的藝術結構,即不太注重藝術結構本身。
二是中國小說往往是單線式的發展線索,即便是雙線,也是交待清楚、層次分明的,是一種標準的線性結構;
西方小說往往是多條線索同時發展,並且錯綜復雜地交織下去;一條線索的情況也有,但多數小說特別長篇小說,往往是復線性的,並且是相互交織,形成一種蛛網式的密集結構。
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體式是章回體,其發展層次清楚,脈胳分明。在另一線索開始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說,且說」、「此事後話不提,如今且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這樣的話語來進行表達。它往往將錯綜復雜的現實生活通過結構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
短篇小說如蒲松齡《促織》是如此。長篇章回小說如《紅樓夢》也是如此。通過統計,曹雪芹共寫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時間;《西遊記》寫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時間線索,相當清楚。《三國演義》,所表現的社會生活雖然十分廣闊,歷史畫面也十分宏大,其藝術結構卻並不復雜;幾個主要人物的幾個故事。
而西方小說特別是那些長篇小說,往往描寫遼闊的時代生活畫卷,眾多的人物同時活躍在舞台上,故事情節非常復雜,多條線索同時展開。茅盾說他特別喜歡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兩位作家的長篇作品,說那種多重復式的結構、遼闊的時代生活畫卷、眾多的人物形象引人關注,這兩位作家的許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種多重式的結構線索。
三是中國小說往往有一種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藝術格局。長篇小說中往往也有許多小故事,小故事裡還有小故事。
西方小說則是以意識的流動為主線,在時序上有倒錯、插敘與交叉敘述的特點。西方小說往往不以講述故事見長,而以是以對人物的心理刻劃與自然風景描寫為主,注重人物心理與情感在小說中的作用。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並且這兩個十回是可以另取一個書名,獨立成書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也有許多章節如「紅樓二尤」、「小紅贈帕」之類可以單獨成篇。「劉姥姥進大觀園」,往往被獨立地選入語文教材。有的長篇其實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齋志異》等,則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說都是獨立的,但合起來卻是一個整體。
西方小說往往在時序上有倒敘、插敘和交叉敘述,有的小說在時間上的先後不是很明顯。沒有明顯的過渡,因此許多時候不知道故事發生的時間,誰在先誰在後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項鏈》,特別是喬伊斯的長篇《尤利西斯》、羅伯•格里耶的小說等所謂現代主義小說或新小說,往往更是如此。
2、原因分析
一是中國早期小說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而西方小說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佛教教義往往將宇宙看作一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天地往往就是一個車輪式的運轉。因此,中國小說往往既重開端也重結尾,將前世、今生和來世都交待清楚,從而形成一個圓形的結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基督教教義往往認為諸神創造天地,耶酥由受難與復活再到最後的審判,說明了世界的發展是曲折復雜的。所以西方小說結構更加復雜、多條線索同時發展。
西方小說也與西方人類精神歷史的過去(原罪)、現在(懺悔)和未來(復活)的直線時間觀念有關。所以在結構上,心理時間往往代替自然時間,往往以人物的意識之流動為主線進行故事的講述。
二是中國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特性有關,西方小說與西方傳統的審美特點有關。
中國歷代的繪畫藝術往往是以山水長卷為主,中國古代的建築藝術往往也是園林式的結構。如張大千先生的山水長卷;蘇州的園林、揚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宮等。它們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
西方小說則與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審美特點有關。像唐寧街、羅浮宮、羅馬教堂等,往往簡潔、突起,雖也有對稱之美,卻富於變化。西方的藝術往往有一種特別的韻致,讓人感到西方人的機智過人與超人想像。
三是中國小說源於史傳敘事,同時與民間說話藝術有直接關聯,而西方小說與龐大而復雜的神話傳統有關。
所謂「史」即《史記》,所謂「傳」即《左傳》。《史記》往往注重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與對事件發展線索的勾勒;《左傳》則往往注重對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的描述,同時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評點人物。
中國古典小說的一個重要起源是東漢末年開始的對於佛經故事的講唱,這就是中國民間的說話藝術,後來發展為宋元話本小說。這種口頭表達的藝術,當然講究情節發展的清晰,講究大故事中再講小故事。所謂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來。
希臘神話有一個復雜而龐大的體系,並且人神共體,既有人的情慾也有神的形體,與中國的神話不是一樣的。中國神話是不發達的,不僅數量少,有的人認為中國神話處於一種相當低級的階段,沒有什麼體系。其實正如孔子所說的,中國人「不語怪力亂神」,神話在很早的時候就為歷史所淹沒。
因此,這種不同的神話傳統也直接影響到小說的藝術結構,中國簡略,西方復雜。當然所謂小說的藝術結構,也應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比如有「情節結構」、「性格結構」、「心理結構」、「交叉結構」。要特別注意一點:在世界范圍內,20世紀以後的小說往往淡化三種要素;中國在四十年代以後在小說創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說藝術也就產生了一種趨同的傾向。中西小說藝術結構對照研究,不能絕對化,要考慮到中西小說各自的情況的復雜性。
(二) 中西小說的人物藝術之比較
1、 中西小說在人物藝術上的三個區別
一是中國小說注重以人物的對話,而西方小說則注重以人物的內心獨白來表現其心理與情感。如《紅樓夢》中的許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賈寶玉之間的對話,王熙鳳與老太太之間的對話,劉姥姥與姑娘們之間的對話。
二是中國小說注重以人物的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情感,西方則有相當細致的心理刻畫。如《水滸傳》中描寫武松在面臨一隻老虎的時候,那種內心的恐懼,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來表現;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張飛與關羽的行動描寫,真有一點動畫片的意味。美國人拍的《花木蘭》中,大軍在後面追趕花木蘭,大雪崩潰,人物的行動勝過了人物的語言。
中國古典小說往往多寫人物怎麼樣,少寫人物為什麼。話本小說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來簡單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綿長的情思。中國古典小說往往以此來表達人物深藏著的內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說往往進行直接的心理描寫,並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現出來。
西方小說則比較重視以人物的內心獨白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心理與情感。像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動人的心理傾訴。西方小說注重對人物進行直接的心理刻畫。17世紀法國小說《克里芙王妃》被認為是西方「心理小說之祖」;18世紀英國感傷主義小說家斯泰恩,則認為小說本來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現人物性格的。
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特別注重對人物的內心情感作細致的描寫。巴爾扎克竭力描寫人物性格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過程;托爾斯泰始終注意通過人物心理變化來反映人的變化,特別注意描寫人物各種復雜感情的交織、更涉及思想情緒的瞬息變化。並且往往通過人物復雜的內心沖突來反映社會的沖突。
陀氏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並且還要拷問出藏在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其小說中的心理描寫與心理刻畫,在世界文學史上都是十分傑出的。陀氏小說之所以在世界上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我認為主要源自於此種特點。
西方現代主義作家常用的「意識流」、「內心 獨白」、「心理象徵」、「心理時空錯位」等藝術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說重視心理描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主義小說之藝術特點並不是無緣無故的,20世紀後期中國之現代主義小說也是來自於西方,中國自己少有心理藝術的傳統。
三是中國小說往往注重以詩詞來議論人物與創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環境。西方小說中則很少有詩詞的形式,即使有,與人物形象也沒有多少關系。如哈代長篇小說中偶爾出現有民謠,其不是以人物描寫為中心的,而只是對社會風情的表達。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許多詩詞,都是對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
《三國演義》開篇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成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結尾詞:「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西方小說有著深厚的意識流的傳統。像喬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變形記》、伍爾夫的小說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說中少有對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個人物的意識流動,進行直接呈現。西方人往往注重過程,而中國人往往注重結果,中國人對於一件事、一個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願望。不過,中西早期小說都有隻重情節與行動而不重人物的傾向。羅馬時代的小說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說之父」,他的《金驢記》就是以故事為主的。14世紀薄加丘的《十日談》,仍以故事情節的優長取勝。拉伯雷的《巨人傳》,也以無奇不有的情節取勝,人們喜歡讀,主要因為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欲罷不能。中國早期的「志人」與「志怪」小說,一般分成兩大類:以「記」為名的如王度的《古鏡記》,重在敘述故事情節的奇詭與怪誕。而以「傳」為名的,如沈既濟的《任氏傳》,在重故事情節敘述的同時,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
2、原因探析
一是中國有隻重群體不重個體的傳統,中國小說善於寫群體的行動,西方小說善於寫個體的行動。
中國自從上古時候開始,建立了以家庭為基礎、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制度,當時有許多諸侯國,就從來沒有過個人主義的傳統,認為個人要服從於國家與民族,個人沒有單獨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都不能說「我」,只能說「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個個人至上的社會,個人自由、個人權利、個體的價值是得到尊重的。在個人與集體的觀念上,中國與西方幾乎是相反的。這就直接影響到小說中對於個人與集體的表現。中國古典小說中個性特別鮮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說名著也是如此。
二是在中國的小說觀念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能夠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意識,而只是強調作為實錄所依託的事件;而西方小說觀念中則比較早就有人的地位。
中國傳統的小說白描手法,與魏晉時期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注重以人物的神態與行動表現性格有關。 西方的小說,有一個從「神話」到「史詩」再到「傳奇」再到「小說」的歷史發展過程,歷代的小說家們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現實社會中的人物。
西方有一個人文主義的傳統,對於人的贊美,就像莎士比亞借自己筆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說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傑作」。 西方從古希臘開始時即注重人,後來則以人為社會的中心,神終於讓位於人。古希臘悲劇《普羅米修斯》中只有一個人,即「伊娥」。那麼,小說中因此就存在著以人為中心的特點,當然這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如此的。
三是中國的傳統小說觀念,是由東漢的桓譚和班固所確立的,是以事件為中心;而西方小說則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達為中心。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啟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國之民,必先興一國之小說」的現代小說觀念。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也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芻於狂夫之議也。(上海古籍,1998,2)
中國古典小說深受「史」「傳」的影響,因而往往以事件為中心,不以人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創立的「超人」學說、「精神分析」學說,對西方的現代小說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中國沒有這樣的哲學傳統,往往反對超人的存在。自王陽明的「心學」興起之前,中國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與內心世界的獨立性,要求人們要服從於社會政治的正統與傳統文化的文宗。
四是中國小說有一種倫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說有一種狂歡化的品格。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倫理化的社會,講究「仁義道德」、「克己復禮」、「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講「君子」和「小人」。這深刻地影響到了古典小說的主題。《三國演義》就是講「仁」與「義」,《水滸傳》就是講「忠」與「奸」,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人物的品質。
而西方小說有「狂歡化」的傳統,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傳》和塞萬提斯《堂詰訶德》所建立起來的。特點是:注重平等的對話與個人的獨立意志,注重將庄嚴的事物世俗化。這對於小說人物也有直接的影響,並直接體現在小說作品之中。
中西小說比較題目太大,能夠進行比較研究的對象,也許是所有文體中最多的,我們只能選取其中的某一個方面來進行講解,目的在於給出一種方式;平行的比較往往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因為每一種小說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離開了其文化與審美環境是很難說明什麼問題的,因此不能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