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神求翻譯這段話成英文。 這部小說的第一部《紅高粱》完成於1984年的冬天,當時莫言還在解放
The first part of the novel "Red Sorghum" was completed in the winter of 1984, when Mo Yan was still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the PLA Art Academy. In a discussion of literary creation, some old writers put forward the problem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been through the war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older writers have experienced the war and have a lot of material, but they have no energy to create;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the energy but no personal experience, so how can they better reflect the history of the war? At that time Mo Yan stood up and said: "we can make up for this defect in other ways. Never heard of gun firing, but I heard firecrackers put; not seen the murder but I have seen the pig even personally killed a chicken; not personally with the devil spell bayonet but I in the movie seen. The novelist's creation is not to history.
②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者李國文的作品,於1981年由 出版社出版,共分上下兩冊。
基本資料
男 ,原籍江蘇省鹽城市,1930年8月24日生於上海。漢族,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理論編劇專業。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生平簡介
1947年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攻讀理論編劇專業, 李國文
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進華北革命大學學習。 1950年至1953年間先後任天津鐵路文工團和入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文工團創作組長。 1954年到中國鐵路總工會宣傳部任文藝編輯。 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反對官僚主義的短篇小說《改選》,引起一定反響。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鐵路工地參加勞動,此後長期擱筆。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重新提筆寫作,發表了《車到分水嶺》、《空谷幽蘭》等有影響的短篇小說。 1978年調到中國鐵路文工團任創作員。發表在1980年3月號《人民文學》上的《月食》,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冬天裡的春天》於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 李國文代表作
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危樓紀事》獲1984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6年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擔任《小說選刊》主編,至1989年底該刊停刊。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以及隨筆散文集:《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作品多次獲獎。並著有《評點《三國演義》、《莎士比亞傳》等書。
③ 在20幾歲時莫言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英語翻譯
At the age of 20, mo yan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
望樓主採納!
④ 莫言的第一本小說是什麼時候出版的英語
莫言的作品有很多,早起的作品因為莫言的名氣不夠大,即使有被翻譯成英語的也沒人知道,倒是獲得諾貝爾獎後聞名全球了
⑤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是那本
不是具體的某一部作品。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憑借他的寫作理念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獲得的是終身成就獎。
很多人誤以為莫言是憑借《蛙》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其實莫言是憑借他一系列的作品,他一貫的寫作理念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獲得的是終身成就獎,表彰的是莫言的終身成就。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於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11日13時(北京時間19時)公布。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5)莫言的第一部短篇小說於1981年出版英語擴展閱讀:
莫言主要作品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
2008年,莫言憑借《生死疲勞》獲得紅樓夢獎以及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2011年,莫言獲得韓國萬海文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並且憑借《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短篇小說獎。2019年,創作的《等待摩西》獲得第15屆十月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諾貝爾文學獎評判標准
授獎一般是因為某作家在整個創作方面的成就,有時也因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國作家馬·杜·加爾因長篇小說《蒂博一家》,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因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因長篇小說《福賽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因長篇小說《德里納河上的橋》而獲獎。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莫言
網路-諾貝爾文學獎
⑥ 莫言的代表作品和其主要內容。
1、《透明的紅蘿卜》
講述的是一個頂著大腦袋的黑孩 ,從小受繼母虐待, 因為沉默寡言,經常對著事物發呆 ,並對大自然有著超強的觸覺 、聽覺等奇異功能的故事。
2、《 紅高粱家族》
《紅高粱》以抗日戰爭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主要通過"我的奶奶"戴鳳蓮以及"我的爺爺"余占鰲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講述發生在山東的生命贊歌。
《紅高粱》主線是"爺爺"余占敖率領的武裝壓擊日軍,輔線是"爺爺"余占鰲和"我奶奶"戴鳳蓮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是高密東北鄉,從民間的角度給讀者再現了抗日戰爭的年代,展現的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
在對時代背景進行塑造時,莫言通過狂歡式的語言形式給讀者展現了抗日戰爭初期的時代情緒,既有壓抑、荒涼、凄楚、沉悶,又有歡樂、抗爭、激憤,在這種復雜的情緒下奏響時代的旋律,在沖突與糾結之間表達一種憂郁的悲劇感,
有動盪不安的社會給人民造成的禍患,有因為列強入侵帶給人民的毀滅性傷害。莫言竭盡全力的對幾乎所有的戰爭場面都進行了精心的雕刻,無論戰爭場面的大小,甚至人與野狗在吞噬屍體時的較量也用了極多的筆觸,展現了一幅幅屍橫遍野、血肉橫飛的血淋淋的畫面。
在這些血肉交匯之中,莫言描繪了一片紅如鮮血的紅高粱,整個世界都是血紅的。
3、《蛙》
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朴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4、《豐乳肥臀》
是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熱情謳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創造者——母親的偉大、樸素與無私,生命的沿襲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並且在這一幅生命的流程圖中,彌漫著歷史與戰爭的硝煙,真實,不帶任何偏見,再現了一段時期內的歷史。1997年《豐乳肥臀》奪得中國「大家文學獎」。
5、《生死疲勞》
《生死疲勞》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中敘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這50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圍繞著土地這個沉重的話題,闡釋了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系,並透過生死輪回的藝術圖像,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精神。
⑦ 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說是在1985年出版發行的英文翻譯
My first short novel was published in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