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20年代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中國20年代的文學作品如下:
1、《潘先生在難中》
《潘先生在難中》是現代作家葉聖陶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寫於1924年,發表於1925年1月10日《小說月報》第16卷第1號。
主要描寫了小學校長潘先生在戰亂中舉家逃難的種種可笑而又可鄙的行徑,作品塑造了一個自私自利、怯懦虛偽、苟且自得的小市民習氣十分嚴重的知識分子形象。
2、《背影》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3、《祝福》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小說集《彷徨》。
作品敘寫一個離開故鄉的知識分子「我」在舊歷年底回到故鄉後寄寓在本家四叔(魯四老爺)家裡准備過「祝福」時,見證了四叔家先前的女僕祥林嫂瘁死的悲劇。
4、《傷逝》
《傷逝》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在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為題材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
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沖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5、《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姓名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⑵ 中國著名文學小說
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等等。
1、《紅樓夢》
《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等,被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
《紅樓夢》版本可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程本為程偉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為脂硯齋在不同時期抄評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2、《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3、《水滸傳》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
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4、《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5、《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⑶ 「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是
中國的當代小說流派分為荷花澱派、茶子花派、山葯蛋派等,各個流派代表作家眾多,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都有趙樹理、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這些作家都有一個重要特點:他們都土生土長在山西農村,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所以山葯蛋派又稱為山西派。
胡正
胡正
胡正是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短篇小說《七月古廟會》《兩個巧媳婦》,是同時代的農村題材小說作品中,公認的優秀之作。長篇小說《汾水長流》,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文壇長篇小說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廣大讀者中產生過極大反響,為中國當代文學流派山葯蛋派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被稱為"西李馬胡孫",他們是山葯蛋派的五位主將,是山葯蛋派的代表,趙樹理是山葯蛋派的創始人,他們運用山西農民的語言,創作的都是農村題材,散發著濃郁的鄉土風味。
⑷ 劉詩偉的文學作品
早期作品:
上世紀80年代堅持業余文學寫作,並加入湖北省作家協會。期間發表(出版)文學作品主要有:
《告別綠巢》(短篇小說,見廣州《花地》雜志,獲花地銀質獎);
《一個散步的女人》(短篇小說,見湖北《長江文藝》);
《女賊講給縣長聽的故事》(短篇小說,見湖北《長江文藝》);
《我不懺悔》(長篇小說,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該作是劉詩偉創作並發表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屬於1980年代愛情倫理題材的探索之作,顯示出作者「詩意哲思」的早期風格);
《種田的祖父》(散文,見天津《散文》,獲年度散文獎,二十篇之一);
《拒絕起訴書的被告》(報告文學,見上海《民主與法制》);
《驚心動魄的黃昏》(報告文學,見《湖北法制報》,獲湖北法制文學一等獎);
《法的意象》(組詩,見《湖北法制報》;
《悅人情感 啟人心智》(評論,見湖北《長江文藝》)等等。
此外,在1980年代還寫過大量新聞評論、新聞報道、司法實踐短論和犯罪學論文;其中《試論青少年
性犯罪人格形成》被收入1986年「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鑒」。曾加入湖北省法學會和社會學學會。
1990年底放棄「國家幹部」職位,「下海」從商,期間寫過「詩偉看海」散文專欄;出版詩集《小心走過冬天的邊境》(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小心走過冬天的邊境》收集的詩作大多是作者從商時「見縫插針」的玩票,僅有少數幾首發表過。著名評論家謝冕先生在《親切感人的詩》中寫道:「這位寫詩的朋友我沒有見過面,是朋友的朋友介紹我讀他的詩。但他的詩使我接近他,這種接近是情感的,也是心靈的。......他只是在他的現實世界之中感到了某種匱乏,他為尋覓那種在豪華和宣騰中的缺失而找到了詩。」
近期作品:
2006年,劉詩偉重新開始文學寫作。2007年出版長篇小
說《在時光之外》(作家出版社出版)。該作「以清澄詩意追問和纏綿終極哲理,發掘、表現並洋溢著人類的元精神,在生命、性愛、生死、時光以及宇宙的題義上具有抵達極限的閱讀感受;於當下普泛的閱讀中,別具安靜、超然、詩意、哲理兼溶的美學品格,以其藝術睿力奉獻了一部新啟蒙的驚艷之曲!」(據出版介紹)。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指出:「詩偉是文壇之外的人,寫這個小說的時候,我倒覺得他真心進入了文學創作的狀態,他是真正面對自己的心……從我們的視野之外走出一個人來,他是真正對文學抱有信念、對文學抱有一份熱愛的,他也就是真正能帶給我們驚喜的作家。詩偉是一個。我相信這樣的作家會越來越多,這很好,至少可以治一治我們賊頭賊腦和東張西望的毛病。」評論家們稱該作為「憂天與此在之證」,「心靈的驅遣與訴求」、「哲思的詩意表達」、「詩性之作」。
2011年7月,劉詩偉長篇小說新作《拯救》出版(作家出版社出版)。《拯救》是一部以改革開放後的現實生活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新作,是作家在現實的風口浪尖上生活和拼搏30年後思考沉澱的產物,是作者放棄了費額不菲的咨詢業務而完成寫作的。評論家們認為,該作「拿在手裡有看頭,看完之後有說頭,說過之後還有想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媒體發表和報道了諸多文學評論家關於《拯救》的評論。綜述如下:
盛世反思的探索。《拯救》是一部直面現實主要問題與人的精神危機的文學作品。
評論家認為,《拯救》從整體看,是一部新的反思小說,它不同於上世紀80年代初對前30年的反思,是盛世中的後反思。在當今社會正面臨道德拯救的嚴峻時刻,《拯救》的作者與時俱進,慧眼獨具,將筆鋒觸及當今社會的這一根敏感的神經,揭示了時代的一個重大主題,開啟了文學的又一輪反思。《拯救》是中國農村、都市社會變遷與精神蛻變的雙重交響,是近30年社會道德嬗變的詩性反思。《拯救》中最有思想價值的,是描寫主人公自省、同時憂時的段落和篇章,這使全書散發出濃濃的「1980年代」氣息(那是一個「新啟蒙」的時代),試圖為中國文學找到新的精神航向。《拯救》正是一部這樣的反思之作,它滲透著作者的生命體驗,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理想主義的情懷,其反思深遠而深刻。作家梁必文分析:小說的故事因主人公劉浪在娛樂城遇上似曾相識的「小姐」柳葉而引發,逐步展現其30年來的奮斗史和心靈畫卷,伴隨其間的思考與拷問遞進式深入,抒發出對於「暢達、飽滿、快樂人生」的嚮往,匯成了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概括的具有多重啟示意義的復合主題。也有論者認為針對《拯救》提出「後反思文學」或「新反思文學」概念尚需進一步探討,同時還需要等待更多作家的同類創作。
倫理切入的突破。評論家指出,縱觀世界文學史,偉大作家的偉大作品都是對處於社會重大轉型、生活急劇變化、各種秩序混亂時期的社會生活的書寫和反映,而這些作品書寫社會生活又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切入方向:一是倫理,一是政治。19世紀的巴爾扎克是如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托爾斯泰也是如此。巴爾扎克不滿現實社會,嚮往庄園生活;托爾斯泰批判現實丑惡,希望回到泛愛的人道主義。而在中國,以倫理和政治切入生活的寫作是罕見的,一般的作品都缺乏擔當,或者只是現象展示。《拯救》有一個倫理切入,盡管少了政治角度的切入(隱約有一點),但的確可以稱為近30年來的好小說之一。評論家肯定《拯救》是一部兼有經典寫作和經驗寫作品格的文本,而貫穿於作品中的「反思」、「迷思」、「辨思」是豐富而厚重的,作品人物如劉浪、柳青、安娜等顯然都是具有象徵性的。《拯救》著力刻畫了幾個主要人物的「堅硬」的精神追求,整個作品呈現的是一種對終極價值的探尋,其反思嚴肅而理性,它是在整合中確認和建構新的道德觀與倫理價值。主人公劉浪不斷利用自己的身份、工作和可以操控的能力發揮善的作用,使其形象本身就具有善和擔當的道德價值。此外,在《拯救》中,隨著故事的演進,先後出現劉浪對柳葉的拯救,劉浪對黑牛的拯救,柳葉對柳青的拯救,文良對安娜的拯救,以及被拯救者柳葉等人對拯救者劉浪的拯救;而這些拯救既有對生命和生活的拯救,也有對於靈魂和智思的拯救;這一切既是關於當下的拯救,又包含了對人類永恆的拯救……如此思來探去,《拯救》這部小說不僅思想力是出色的,其想像和構思也是有突破的。
敘事模式的創新。《拯救》的敘事模式創新也是熱議話題。小說的敘事以兩個時態交替進行,一是當下進行時(「去年」春夏),一是過去時(嵌入過去30年的生活);而這種「嵌」的支配者則是主人公「我」的「懸意識」,整個作品由「懸意識」結構,可謂「懸意識」敘事。同時,作品又採用了一、二、三人稱不時變換的手法。顯然,在這樣一部40萬字的長篇小說中,操作如此繁復的敘事方式,沒有對世事的潛沉、對人物的把握及高超的統籌力,是難以達成的。評論家指出,這種敘事方法在過去的中國小說中幾乎是沒有的,作者依據小說事件的推進和人物心理的變化,自然(或必然)地將不同時態、不同人稱進行交替轉換,使情感的抒發和反思的表達在對比和沖突中凸顯張力,從而實現了作品藝術表現的最優效果。文本中始終暗含著缺席的「我」與在場的「你」之間的心靈對話或者自我審視,使這部作品的反思變得真摯而富有感染力。《拯救》之所以能實現對當下物質社會精神病象的深刻反思,其創新的敘事策略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總之,《拯救》的敘事模式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與創新。
⑸ 《高分》以現當代中國農村為題材的文學書籍有哪些
城裡人寫的農村題材小說--《穿越宿命之河》 ,首先,作者對冬天的描寫,令我以為這回是東北,至少是北方的答農村。出色的文字,到位的描述讓我彷彿感到了冬的寒冷,這幾年暖冬,已經很少體味了。
當代農村題材長篇小說《鄉下秀才》 [長篇小說] 鄉下秀才內容提要這是一部農民寫農民的百萬字農村題材小說,.他們所說的老廟,是莊子東北角的古廟.別看它是一座不起眼的土木結構小廟,卻有一百多年歷史.盡管廟頂上的磚瓦多有破損
長篇農村綠色題材小說《不滅的村莊》 作者:北國長風 類別:都市言情 ,【長篇農村綠色題材小說《不滅的村莊》】杏花村,一個慾望之村。遍野瘋長著杏
⑹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
⑺ 農村題材短篇小說
遲子建的《酒鬼的魚鷹》
沈從文《邊城》
魯迅的《故鄉》和《祝回福》
還有茅盾的答《春蠢》
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夏衍的《包身工》
趙樹理的《三里灣》
李准《不能走那條路魯彥、許欽文、蹇先艾、台靜農、許傑、彭家煌、沙汀、艾蕪等一批現代鄉土作家,以朴實細密的寫實風格書寫老中國兒女在各自的鄉土上發生的種種悲劇性故事
⑻ 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歷史小說集、散文集和雜文集有什麼
短篇小說集:《彷徨》、《吶喊》。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雜文集:《墳》 1927年3月,未名社 《熱風》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華蓋集續編》 1927年5月,北京北新書局
《續編的續編》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書局
《三閑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書局 《南腔北調集》 1934年4月,上海同文書店
《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眾書店 《花邊文學》 1936年6月,上海聯華書店
《偽自由書》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書局 《准風月談》 1934年12月,上海聯華書店
《且介亭雜文》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二集》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 1937年7月,上海三閑書屋 《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集外集拾遺》 1938年,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補編》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8)中國農村短篇小說雜志擴展閱讀:
魯迅是中國現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自從一九一八年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以來,直到一九三六年去世。魯迅的創作生涯持續了將近二十年之久,留下了超過六百萬字的作品,可以稱得上"著作等身"。
魯迅的文學創作包括散文,小說和雜文。其中,雜文是他影響力最大的創作體裁。魯迅的雜文如同匕首投槍一般,刺向了當時中國黑暗的一面。在魯迅的雜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火一般的熱情和冷峻的思考。
⑼ 小說《村子》共多少章
小說《村子》一共47章,另外還有一章後記。
內容簡介:
村支書玩弄權術,私通母女;好青年為民行道,危機四伏。邪惡與正義較量,愛情與倫理糾葛,村子需要好人還是強人。當代重磅作家又一次真實再現中國鄉村權勢與道德、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作者簡介:
馮積岐,1953年生於陝西省岐山縣農村。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發表中短篇小說200多篇(部),有長篇小說《沉默的季節》《大樹底下》,散文集《人的證明》《將人生訴說給自己聽》等作品出版。長篇小說《沉默的季節》獲「九頭鳥」長篇小說獎。陝西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現在陝西省鳳翔縣掛職任縣委副書記。
⑽ 1919年12月,作者回到故鄉,1921年創作了《故鄉》這篇短篇小說,當時中國社會特別是農村情況是怎樣的
那時是民國十一年,在作者的家鄉(那是中國比較富庶的地區),大多數人是吃得上飯,並且可以享受一些休閑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