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為開國元勛,楊立青將軍的事跡有哪些
《人間正道是滄桑》里的楊立青是一個虛擬人物,他的原型是陳賡、宋時輪、楊至成和肖勁光的結合。楊立青,楊家的老三,最小的弟弟,頑劣又有正義感的叛逆青年,有著軍人的天賦與精神,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構建自己的信仰,走自己的道路,最終修成自己的正果。
第一個是北伐時期,當時的楊立青,黃埔三期生,年少輕狂,激情四射,充滿了對「打軍閥、除奸賊、光明正大,保人民、安地方、公正和平」的熱情。
第二個是紅軍時期,經歷過大屠殺的楊立青,對國民黨產生了深深的幻滅之感,最終在瞿恩感召下,走上了革命之路,成為蘇區干將。
第三個是八路軍時期,國共合作,短暫的共同抗日蜜月期,楊立青重續前緣,給同窗異路的國民黨將官們講游擊戰術。
第四個是解放軍時期,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灰飛煙滅,黃埔同窗最後一次兵戎相見,之後把酒言歡,同胞兄弟卻從此各走一方,再無相見之日。
第五個是建國後,楊立青回顧往昔去思考當下,向死去的導師瞿恩寫信,代表著楊立青在思想上的成熟與對國家的思考。
1、主要原型是宋時輪將軍:
應該說這個架子還是按55開國上將宋時輪的架子來搭的。劇中的楊立青是湖南醴陵人,黃埔出生的湖南醴陵人,後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我軍優秀將領的,有左權、蔡升熙、陳恭、李隆光、宋時輪五位,前四人均在革命戰爭時期光榮犧牲,只有宋時將軍將革命堅持成功並在55年授銜開國上將。
在劇中,楊立青四一二後上山遇見白鳳蘭加入了游擊隊,當了這支不太正規的游擊隊的政委,歷史上宋時輪將軍四一二後因為涉共嫌疑,被國民黨當局判了1年徒刑,後保釋出獄,但與組織失去聯系,宋上將回了老家,帶出了一支三十多人的游擊隊伍。這段經歷與劇中也比較相符。
後來楊立青在抗大當教員,宋時輪將軍也在抗大當教員,被分在上級參謀科。抗戰勝利後,楊立青參加了軍調小組,宋時輪將軍也擔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方面執行處處長,協助中共代表葉劍英同國民黨軍事代表進行談判。
2、部分陳賡大將:陳賡大將也是出自黃埔的湖南人,劇中楊立青與范希亮(原型為國軍抗日名將宋希濂)的戰友情,與董其昌(董其昌原型為國軍元老抗日名將張發奎)的亦師亦友亦敵的復雜關系,均以陳賡大將為原型。
3、極少部分楊至成上將:劇中楊立青在解放戰爭期間擔任過四野軍需部部長,這一職務歷史上由同樣出自黃埔五期的楊至成上將擔任,不過楊將軍是貴州三穗人,長期任我軍的軍需官,事跡與楊立青相符之處並不多。
但劇中大部分劇情還是小說藝術加工,立青立仁立華三姐弟就無法找出歷史原型了,更多是隱喻了國共民主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而楊立青與矍恩、白鳳蘭、林娥三位女主角的感情劇更是十分精彩,更印證著一位革命者在血與火的大時代中的成長。
4、還有一點是肖勁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為人民海軍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
人物的主要原型:楊立青=陳賡+宋時輪+楊至成+肖勁光。
宋時輪:
宋時輪(1907年-1991年)
(1)宋時輪1925年來廣州,後考入黃埔軍校,和立青來廣州入黃埔幾乎是同一個時點。
(2)四·一二政變後,宋時輪一度與黨組織失去聯絡,只好回家落草,拉了一隻30多人的隊伍,1929年編入紅六軍;立青在被穆震方趕出部隊後,也是一度在白鳳蘭隊伍中落草,而且被老范收拾得只剩下不到30人左右。
(3)江西蘇區時期,宋時輪任紅21軍61師師長,立青此時也官至師長。
(4)抗戰爆發,紅軍改編成八路,宋時輪由師長變成120師358旅716團團長;立青也是由師長降為團長(不過是115師,在師弟林彪手下)
(5)解放戰爭時期,宋時輪任三野十縱司令員,立青也在卸任軍工部長後擔任十縱司令員(不過是四野十縱)。
陳賡:
陳賡(1903年-1961年)
相似關鍵詞:性格活潑幽默、愛開玩笑,黃埔生,東征,南昌起義,刺殺叛徒,打仗鬼才。
年輕陳賡的性格與經歷,還有祖父的顯赫,與楊立青確實很有相似之處(只是祖父改成了父親)。在東征中,陳賡化妝混入敵方,花了三天時間偵察,繪制出詳細地圖帶回,這個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也有反映。特別是他在上海做特工時,刺殺叛徒的那一段,正是當年陳賡刺殺出賣了羅亦農的叛徒霍家新(何家興)與賀治華(賀稚華)夫妻的翻版。
楊至成:
楊至成(1903年-1967年)
相似關鍵詞:黃埔生,南昌起義,抗大,東北解放戰爭後勤。
抗大的教員,這和楊立青經歷相似。東北解放戰爭的後勤軍需部長,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是楊立青打錦州之前,主抓兵工生產的故事。
肖勁光:
肖勁光(1903年-1989年)
相似關鍵詞:湖南人,勸降程潛,長沙和平解放。楊立青爭取董建昌一節,就是取自肖勁光這段故事。
『貳』 後人對曹操的評價
後人對曹操的評價
瘋狂支持易中天的曹操論,在最後一句自己看
---------------------------------------------
毛澤東寫詞贊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唐太宗說曹操是:「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曹瞞傳》評價曹操:「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
裴松之寫過:「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三國志(注)》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於王莽。」——《史通·探賾》
洪邁評價曹操:「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容齋隨筆》
王夫之評價曹操:「曹操父見殺而興兵報之,是也;阬殺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徧屠城邑,則慘毒不仁,惡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術也,非道也。」——《讀通鑒論》
古人評價曹操:「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辯亡論》
李宗吾評價曹操:「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後皇子,悍然不顧,並且明目張膽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於極點了。」——《厚黑學》
顧炎武評價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於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於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
《三國志(注)》評價曹操:「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
司馬光評價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資治通鑒》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易中天評價曹操:「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他的奸與雄統一於雄。」
『叄』 曹操的好
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歷史功績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
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肆』 中國元帥將軍授銜全記錄的圖書前言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個威名天下、人才輩出的英雄群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國家,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他們從硝煙與炮火中走來,歷經血與火的洗禮,數不清的英烈們倒在了湘江畔、大草地、祁連山……活下來的戰友們前赴後繼.從南昌城走向井岡山、走向陝甘寧……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大智大勇,實踐了那支激昂並充滿自豪的戰歌: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著最後勝利,向著全國解放。伴隨著新中國的的誕生.人民解放軍的隊伍里涌現出了一批文韜武略、才藝生輝、叱吒風雲、光彩奪目的將帥之星。
創業艱難百戰多.中國革命的勝利,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歷程。從南昌起義的隆隆炮聲到新中國成立的閱兵大典,在人民軍隊輝煌歷史的燦爛星河中,爍爍生輝的是將帥們肩頭那耀眼奪目的金星和銀星,印證著共和國艱苦卓絕、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輝煌的歷史。當他們揮師入關過長江跨海峽,當他們遙望軍旗插上南京總統府,當他們舉手敬禮注視著一隊隊士兵邁著矯健步伐通過天安門.他們作為軍人的榮譽和自豪到達了光輝的頂點。將帥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在中國戰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獨特的形象。他們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率軍拼殺、浴血疆場,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為建設新中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建立了不朽功勛,譜寫出一串串動人的故事,留下了一段段傳世佳話。他們的經歷如同壯麗的夕陽一樣璀璨、血紅。他們開創的業績如同豐碩的秋天一樣燦爛、輝煌。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向著21世紀堅實邁進的時候,無疑,那些當年橫戈馬上,為新中國奠基的老帥老將們,健在者逐漸減少,這越發顯得他們的珍貴。今天,群星閃爍的將帥之星正漸漸離開我們的視野,敬仰和懷念之際,思忖功勛卓著的將帥們幾十年戎馬生涯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軌跡,聽聽有關他們的傳說和故事,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是一種感悟和啟迪。 本書生動記述了1955—1964年授銜的10位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的傳奇和軼事;對他們的大智大勇、非凡經歷進行了精彩描寫,對他們的多彩生活、人生變故進行了娓娓敘述,對他們無私無畏、立黨為公的高風亮節進行了熱情贊頌;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功名顯赫的將帥戰星傳奇的戰爭閱歷、高超的指揮藝術、凜然的英雄氣概、高尚的道德情操、怡人的情趣愛好和篤深的婚戀之情。讀來饒有情趣,引人入勝。開國元勛,彪炳千古;一代將帥,風貌猶存。相信您一定能從本書中得以啟迪智慧,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中國元帥將軍受銜全紀錄》於2004年9月份出版後,出版社陸續收到讀者朋友的來信和電話,廣大讀者充分表達了對我軍革命將帥、開國元勛的無限崇敬之情,及時指出了書中存在的差錯,並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在此.謹向關心本書的讀者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應讀者的建議和要求,我們對全書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增添了部分內容。在編排順序上.我們將10位元帥和10位大將按照當年授銜的順序進行了重新排列,上將、中將和少將由於人數較多,為讀者查找方便,在同一軍銜中仍按姓氏筆畫為序進行排列。關於經歷和職務。書中收錄的元帥和將軍都是我軍身經百戰、功勛卓著的領導人和指揮員,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黨、國家和軍隊的各級領導崗位,擔任過許多重要領導職務。讀者朋友希望把將帥們豐富的經歷和所擔任的領導職務盡可能收錄得詳細一些,我們也有同樣的想法和願望。但考慮到本書主要側重於收錄將帥們的傳奇戰爭故事和精彩生活趣事,希望透過這兩個方面對後人起到教育、激勵和鼓舞的作用,因篇幅所限。本書僅收錄了元帥和大將的部分領導職務,老一輩將帥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擔任過的很多領導職務,難以全部收錄本書、請讀者朋友諒解。
在修訂過程中,盡管我們做了很大努力,多方查找資料,但因時間跨度大,特別是戰爭年代很多珍貴的史料未能保存下來,有些資料仍未能找到,對此我們感到非常抱歉和遺憾。另外,因書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名、地名、部隊番號較多,雖反復進行核實,查找多種材料進行印證,仍有可能存在差錯和疏漏之處,殷切希望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伍』 霸術——北宋開國宰相趙普的傳奇txt全集下載
霸術——北宋開國宰相趙普的傳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此刻的大牢中,正哀聲陣陣,此次*,米信心有餘悸,對待俘虜自然不敢放鬆,一番酷刑下來,用不了多時,便已經有幾名禍首被拷問得奄奄一息。趙普隨看守一路而來,眼前皆是此等修羅景象,比起釋家十八層地獄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他卻連眼都未眨一下,神色如常,倒是身邊的看守,行到一半便臉色發白,費了渾身力氣才勉強將趙普帶到米信跟前,立刻落荒而逃,不敢再看。
米信打量趙普,兩人雖是初見,但是趙普的名頭,米信還是略知一二的,主將趙匡胤對此人頗為忌憚,同僚里最為謹慎老成的潘美也對他戒備重重,光憑這兩點就夠讓米信對趙普敬而遠之。
如今眼見避不過,也只好耐著火氣打交道,但見趙普一路而來,還神閑氣定,不由暗忖主將識人眼光如炬,這書生的確是無心無肺,冷血刻薄的人物。當下臉色一冷,攔了一步問道:「趙先生到大牢所為何事?」
趙普面無表情,瞟了一眼牢中幾個鮮血淋漓,已經沒了人樣的禍首,淡然道:「將軍將這些為禍的兵頭交於我來處置,請……
需要別的再問
『陸』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竟回體長篇白話小說,它的作者是誰
作者:施耐庵(或包括羅貫中)
水滸傳
(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
編輯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1]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內容簡介編輯
明刻本《水滸傳》插圖 (16張)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話文寫成的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版塊結構小說,以宋江領導的起義軍為主要題材,通過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生動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按120回本計,前70回講述各個好漢上樑山,後50回主要為宋江全伙受招安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
其他現存版本中,起源較早的百回本內無征田虎、王慶部分,簡本(文簡事繁本)系統中的征田虎王慶部分與《水滸全傳》不同(一般認為「全傳」本是根據簡本改編),金聖嘆評本(70回本)無大聚義後情節。
書中共出現數百之多的人物,是世界文學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說之一。按照現存版120回的《水滸全傳》計,全書情節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一、魯智深、林沖、武松等好漢上樑山前的個人經歷;
二、宋江在發配途中與各路好漢的奇遇以及最終上樑山的經歷;
三、宋江帶領梁山進行的幾場戰役,招降一些好漢上樑山;
四、原首領晁蓋去世後,宋江確立梁山首領地位以及大聚義的故事;
五、大聚義後與官軍的戰斗以及受招安;
六、受命征討對宋朝構成威脅的遼國;
七、征討田虎、王慶;
八、征討江南的方臘並死傷2\3以上,全書在悲劇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圍中結束。
主要角色編輯
座次
星宿
諢名
姓名
1
天魁星
呼保義
宋江
2
天罡星
玉麒麟
盧俊義
3
天機星
智多星
吳用
4
天閑星
入雲龍
公孫勝
5
天勇星
大刀
關勝
6
天雄星
豹子頭
林沖
7
天猛星
霹靂火
秦明
8
天威星
雙鞭
呼延灼
9
天英星
小李廣
花榮
10
天貴星
小旋風
柴進
11
天富星
撲天雕
李應
12
天滿星
美髯公
朱仝
13
天孤星
花和尚
魯智深
14
天傷星
行者
武松
15
天立星
雙槍將
董平
16
天捷星
沒羽箭
張清
17
天暗星
青面獸
楊志
18
天祐星
金槍手
徐寧
19
天空星
急先鋒
索超
20
天速星
神行太保
戴宗
21
天異星
赤發鬼
劉唐
22
天殺星
黒旋風
李逵
23
天微星
九紋龍
史進
24
天究星
沒遮攔
穆弘
25
天退星
插翅虎
雷橫
26
天壽星
混江龍
李俊
27
天劍星
立地太歲
阮小二
28
天平星
船火兒
張橫
29
天罪星
短命二郎
阮小五
30
天損星
浪里白條
張順
31
天敗星
活閻羅
阮小七
32
天牢星
病關索
楊雄
33
天慧星
拚命三郎
石秀
34
天暴星
兩頭蛇
解珍
35
天哭星
雙尾蠍
解寶
36
天巧星
浪子
燕青
座次
星宿
綽號
姓名
37
地魁星
神機軍師
朱武
38
地煞星
鎮三山
黃信
39
地勇星
病尉遲
孫立
40
地傑星
丑郡馬
宣贊
41
地雄星
井木犴
郝思文
42
地威星
百勝將
韓滔
43
地英星
天目將
彭玘
44
地奇星
聖水將
單廷珪
45
地猛星
神火將
魏定國
46
地文星
聖手書生
蕭讓
47
地正星
鐵面孔目
裴宣
48
地辟星
摩雲金翅
歐鵬
49
地闔星
火眼狻猊
鄧飛
50
地強星
錦毛虎
燕順
51
地暗星
錦豹子
楊林
52
地軸星
轟天雷
凌振
53
地會星
神運算元
蔣敬
54
地佐星
小溫侯
呂方
55
地佑星
賽仁貴
郭盛
56
地靈星
神醫
安道全
57
地獸星
紫髯伯
皇甫端
58
地微星
矮腳虎
王英
59
地慧星
一丈青
扈三娘
60
地暴星
喪門神
鮑旭
61
地然星
混世魔王
樊瑞
62
地猖星
毛頭星
孔明
63
地狂星
獨火星
孔亮
64
地飛星
八臂哪吒
項充
65
地走星
飛天大聖
李袞
66
地巧星
玉臂匠
金大堅
67
地明星
鐵笛仙
馬麟
68
地進星
出洞蛟
童威
69
地退星
翻江蜃
童猛
70
地満星
玉幡竿
孟康
71
地遂星
通臂猿
侯健
72
地周星
跳澗虎
陳達
73
地隱星
白花蛇
楊春
74
地異星
白面郎君
鄭天壽
75
地理星
九尾龜
陶宗旺
76
地俊星
鐵扇子
宋清
77
地樂星
鐵叫子
樂和
78
地捷星
花項虎
龔旺
79
地速星
中箭虎
丁得孫
80
地鎮星
小遮攔
穆春
81
地羈星
操刀鬼
曹正
82
地魔星
雲里金剛
宋萬
83
地妖星
摸著天
杜遷
84
地幽星
病大蟲
薛永
85
地伏星
金眼彪
施恩
86
地僻星
打虎將
李忠
87
地空星
小霸王
周通
88
地孤星
金錢豹子
湯隆
89
地全星
鬼瞼兒
杜興
90
地短星
出林龍
鄒淵
91
地角星
獨角龍
鄒潤
92
地囚星
旱地忽律
朱貴
93
地藏星
笑面虎
朱富
94
地平星
鐵臂膊
蔡福
95
地損星
一枝花
蔡慶
96
地奴星
催命判官
李立
97
地察星
青眼虎
李雲
98
地惡星
沒面目
焦挺
99
地丑星
石將軍
石勇
100
地數星
小尉遲
孫新
101
地陰星
母大蟲
顧大嫂
102
地刑星
菜園子
張青
103
地壯星
母夜叉
孫二娘
104
地劣星
活閃婆
王定六
105
地健星
險道神
郁保四
106
地耗星
白日鼠
白勝
107
地賊星
鼓上蚤
時遷
108 地狗星 金毛犬 段景住
作品賞析編輯
主題
《水滸》以它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
《水滸》的社會意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滸》的藝術成就,突出表現於人物塑造上,全書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水滸》之所以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不僅在於它思想內容的豐富,而且也由於它藝術的成熟。《水滸》繼承並發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而且把二者結合起來。
前70回表現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梁山農民起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過程,深刻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小說把高俅「發跡」和徽宗寵信他的故事,放在故事的開端來寫,以示「亂自上作」,體現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思想。《水滸》在揭露貪官污吏的殘暴腐敗時,也歌頌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
《水滸傳》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和腐朽,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反映了市民階層的人生嚮往。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力,人物性格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又鼓吹「忠義」,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局限。
手法
《水滸》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遭遇,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眾多鮮明的英雄形象。
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總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以其行動和語言顯示其性格特點。如在「劫法場石秀跳樓」一回,通過石秀幾個異常敏捷動作的白描,把他當機立斷、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
在塑造人物時,作者既植根於現實,又把自己的愛憎感情熔鑄在人物身上,如吳用的機智過人,李逵的赤膽忠心,以及對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4] 等誇張的描寫,結合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寫作手法。
《水滸》的情節生動曲折,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引人入勝。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場面,如「智取生辰綱」[6] 、「三打祝家莊」等。而每一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發展史,如「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8] 、「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在塑造人物時,作者亦多用對比手法。如在武松斗殺西門慶的事件中,何九叔與鄆哥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何九叔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處處預留退步,表現其世故機變而怯懦的性格;鄆哥則好管閑事,反映其年輕好勝、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態度。
《水滸》的語言,以北方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故其語言特色,明快、洗練。如寫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既通俗,又生動。《水滸》的語言生動准確,富有表現力。如寫魯智深打店小二時,「魯達大怒,扎開五指,去那店小二臉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還不足表現魯達之憤怒,而用了一個「開」字,表現出其神韻。
《水滸》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顯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斗爭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滸》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點是作者善於把人物置身於真實的歷史環境中,扣緊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來刻畫他們的性格。
誠然,全書幾乎沒有什麼具體的社會環境的介紹,但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的描繪,一幅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受壓迫人民「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樑山」的願望,則是組成這幅歷史圖景的經緯。
書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和成長起來的。林沖、魯達、楊志雖同是武藝高強的軍官,但由於身分、經歷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樑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樣,作者正是這樣表現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的。
禁軍教頭的地位,優厚的待遇,美滿的家庭,使林沖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種安於現實,怯於反抗的性格,對統治階級的逼害一再隱忍;同時這種經歷,又使他結交了四方好漢,形成了豪爽、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沖的隱忍不同於逆來順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蘊藏著「不能忍」的因素,聚集著復仇的怒火。
最後,他被逼上樑山,正是這種怒火的總爆發,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與林沖相比,魯達並未遇到那樣的不幸,但他在和統治階級長期周旋中,看透了他們荒淫腐朽的本質,加之他一無牽掛的身世,形成了他酷愛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這種性格和當時黑暗的現實,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因此,魯達是向整個封建統治階級挑戰而主動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三代將門之後」的楊志,走上樑山的道路更為曲折。「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是他的生活目的。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
失陷「花石綱」並沒有動搖他追求「功名利祿」的意願,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從這條路上拉回來,在充軍得到梁中書的青睞後,追求名利的慾望也更加熾烈了。
在比武場上的鬥狠逞能,護送生辰綱時的兢兢業業,都充分表現了這一點。直到「生辰綱」被劫,不僅功名的道路被截斷了,而且有落入牢獄的危險,他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上了梁山。
此外在對招安的不同態度上,來自社會底層的李逵等人是堅決反對的;封建文人出身的吳用主張有條件的招安;來自官軍的絕大部分的將領則是殷切地盼望著招安。這種不同的態度,可以從他們各自的身分、經歷中找到充分的根據。
水滸圖片 (4張)
在人物塑造上,《水滸》總是把人物放在階級斗爭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於生死存亡的關頭,以自己的行動、語言來顯示他們的性格特徵。
在「劫法場石秀跳樓」一回中這樣描寫:「樓上石秀只就一聲和里,掣出腰刀在手,應聲大叫:『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石秀樓上跳將下來,手舉鋼刀,殺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殺翻十數個;一隻手拖住盧俊義投南便走。」
只此寥寥數筆,通過對石秀幾個異常敏捷激活的白描,把他當機立斷,臨危不懼的性格表現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動、語言和內心的復雜活動,緊緊地交融在一起,雖無靜止的心理描寫,卻能准確、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樣以劫法場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扯住盧俊義便走。
在他被捕後大罵梁中書時,道出了梁山大軍即將臨城的形勢,這才使梁中書不敢殺害他們。透過石秀果斷的行動,機智的語言,又看到了他細微的內心活動。
小說中類似這樣的精彩的描寫是很多的,像當林沖抓住高衙內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時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詩時流露出的那種壯志未酬,滿腔郁悶的心情,都是通過行動、語言來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並進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21]
《水滸》的版本可以分為繁本、簡本兩大系統:繁本描寫比較細膩,在大聚義以後為征遼、平方臘等情節;簡本文簡事繁,文字比較粗略,卻比繁本多出平田虎、平王慶兩大情節。簡本曾在明清時的中下層讀者中流行,但進入20世紀後迅速沒落,並成為版本演變史的研究材料;繁本系統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容與堂百回本和袁無涯120回本;簡本系統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評林本(水滸志傳評林)和劉興我本。以上幾種版本皆出版於明代後期。
此外又有明末清初人金聖嘆據繁本(一般認為是根據120回本)刪節、潤色而成的70回,他將原一百回的第一回作為楔子,正文70回,所以這個70回的本也可以稱為71回本。這個本子只到大聚義為止,然後讓盧俊義做了一個108將全部被俘的噩夢。金聖嘆本在客觀上保留了《水滸》的精華部分,經他修改、潤飾過的文字水平更高,得到了文人階層的很大推崇,流傳很廣。[33]
作品影響編輯
文學影響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明代時被列入「四大奇書」。近現代以來,「四大奇書」演變為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水滸傳》為其中之一。《水滸傳》的文風、構思和理念,都對後世的中國乃至東亞小說,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4]
衍生小說
從明清時代開始,就有許多作家為不同版本的《水滸傳》水滸傳創作續書。
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明末清初陳忱的《水滸後傳》、青蓮室主人的《後水滸傳》,這兩本作品都是續百回本水滸的代表,而清代錢彩所著《說岳全傳》中也有不少承接百回本《水滸》的人物和內容;清代俞萬春的70回本續書《盪寇志》是站在梁山好漢對立立場上的續書中的典型作品;而清末西泠冬青的《新水滸》和陸士諤的《新水滸》則借水滸故事表達了對社會變革的認識,近現代的著名續書,則有程善之描寫梁山好漢分崩離析的《殘水滸》、張恨水講述梁山好漢抗金的《水滸新傳》,以及姜鴻飛構思獨特的《水滸中傳》等。此外還有被部分研究者認為是古本的《梅氏藏本水滸傳》(又稱「古本水滸傳」)等。而20世紀下半葉以後作者所作續書中,代表作包括袁闊成的評書《水泊梁山》,以及根據該書節選改編的《大鬧大名府》《巧破乾坤樓》《大鬧神州擂》等;王中文規模浩大的《水滸別傳》、巴孤講述梁山好漢與三國群雄爭霸的《賊三國》、林沖(作者筆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作之身」的《結盪寇志》、詩詞天下無雙講述水滸人物在陰間的故事的《賊水滸》等。[35]
此外,近現代作家褚同慶有從頭改寫的《水滸新傳》一部,日本著名小說家吉川英治有《新水滸》,其他日本作家如柴田煉三郎、北方謙三等都有重撰的水滸題材小說。
另外,明代蘭陵笑笑生的名著《金瓶梅》也是衍生自《水滸傳》武松故事的一部小說。[35]
各國譯本
瑞典文版《水滸傳》(馬悅然 譯) (2張)
《水滸》的日文譯本最早在18世紀就已出現,影響較大。其對東亞各國的小說藝術產生極深遠的影響,朝鮮最早的小說之一《洪吉童傳》和日本曲亭馬琴的著名史詩小說《南總里見八犬傳》均是受《水滸》影響產生的。
19世紀開始傳入歐美,最早的德文譯名是《強盜與士兵》,法文譯名是《中國的勇士們》。英文譯本有多種,最早的70回譯本定名為《Water Margin》(「水邊」的意思),由於出現最早和最貼近原名的原因這個譯名往往被認為是標准譯名,美國女作家、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在將它翻譯成英文時就定名為:《All Men Are Brothers》(即《四海之內皆兄弟》),70年代末中國籍美國翻譯家沙博理的百回本的名字是《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漢),後來還有人把120回本也譯成英文。而據傳,還有某外國版本叫《105個男人和3個女人的故事》。[36]
義大利把《水滸》中花和尚魯智深的故事取出譯成《佛牙記》。後來,德國人又把《佛牙記》翻譯成了德文,譯名成了《魯達上山始末記》。德國還翻譯了《水滸》中楊雄和潘巧雲的故事,譯名是《聖潔的寺院》。而《水滸》中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德國人則譯成了《賣炊餅武大的不忠實婦人的故事》。德國人還翻譯了《水滸》中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的故事,譯名有兩個:《黃泥岡的襲擊》、《強盜們設置的圈套》。英國翻譯了《水滸》中林沖的故事,譯名是《一個英雄的故事》。[37]
國際評價
賽珍珠的諾貝爾獎獲獎演說《中國小說》,以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作為主要內容,其中有較大的篇幅介紹了《水滸傳》的創作、演變及流傳過程。演說中也評價《水滸傳》是「中國生活偉大的社會文獻」。[38]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曾專門撰文對《水滸》進行過點評,他認為《水滸》的情節有「史詩般的廣闊」,並認為其與西班牙17世紀的「流浪漢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39]
法國作家、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曾自稱很早就讀過《水滸》,他認為《水滸》「記錄了那個遙遠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狀態」。[40]
水滸畫作
從明朝以來,梁山一百單八將就經常成為中國畫家喜愛創作的題材。其中明代畫家陳洪綬的《水滸葉子》和杜堇的《水滸人物全圖》是現存最早的代表作品。清代的水滸人物畫代表作者則有任薰、陸謙(與小說中同名人物無關)等。[33]
20世紀以來,傳世的水滸人物畫則更多,如張光宇、黃永玉、戴敦邦、葉雄、孫景全、於文龍等人的作品都較有影響。作為深受中國古典文學影響的國家,日本從19世紀開始也有大量畫家創作水滸人物畫,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歌川國芳等都畫過水滸人物。[41] 而現代則有日本著名插畫家正子公也的《繪卷水滸》中油畫風格的人物圖。連環畫之中,劉繼卣的《武松打虎》堪稱經典之作。[42] 而漫畫中則有蔡志忠的水滸漫畫和當代漫畫家黑背的《梁山》系列,以輕松詼諧的方式表現水滸故事。此外還有梁偉家和日本橫山光輝等人的漫畫畫冊都較為著名。
『柒』 細說中國開國將帥們中有哪些武功高手
開國元帥彭德懷其伯祖父五十老倌年輕時參加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軍。他把自己用過的大刀送給彭德懷並教他練習武術,結果彭德懷對付兩、三個小夥子根本不成問題。
開國元帥賀龍
其祖父賀仕良是前清武舉人,武藝超群,俠肝義膽。賀龍所習的拳術,有當地普遍流行的大洪拳、二洪拳、八虎拳;器械有刀、棍、槍、劍、鏜、耙、錘。「我小時候練拳,我們練的是真功夫,一個人能對付幾個人,我們家鄉的人都練過功。」這是賀龍生前對武術家顧留馨說過的一段話。賀龍參加革命後,更深知武術對革命有用處,他的軍隊要練武功,「童子團」的團員要求天天練梭標,「打抱腰」(摔跤)、「擲石頭」、練臂力,早晨腿上綁著沙袋練長跑。因此,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稱賀龍軍為「飛毛軍」,稱賀龍為「飛毛將軍」,如今還流傳著其「兩把菜刀鬧革命」,「飛毛腿夜襲陳家河」,「飛將軍沙場秋點兵」的故事。
開國大將粟裕
從小練武,打沙袋,把毛竹掏空往裡灌沙子練棍術,很厲害的。後來到莫斯科養病時,還放翻過牛高馬大的蘇聯保健醫生(扳手腕)。
開國大將陳賡
被稱為「神腿」將軍。他出身於武術世家,祖父陳翼懷曾任清軍管帶。據傳,其祖父善使大刀,重達80餘斤,刀如旋風,水潑不進;曾幕名到了嵩山少林寺,寺中一叫釋圓的武僧與他脾氣相投,二人相交甚篤,於是那武僧便秘傳了一套「少林昭陽拳」給他;後太平軍起,他不忍屠殺,遂解甲歸田,隱居鄉里。陳賡自小隨爺爺練功習武,聰明機智,棍棒、拳腳樣樣精通,常統領村前屋後的「娃娃兵」,演陣比武,指揮自如,亦會「少林昭陽拳」。早年在湘軍期間,一日,與一老上士比武。對方仗著自己人高馬大,恨不得一拳把陳賡打死。而陳賡靈活閃展,不讓對方近身。老上士惱羞成怒,揮舞雙拳猛擊陳賡頭部。陳賡使出一記「燕子飛」,用肘部磕開來拳,身體後仰,右腿飛起一腳,體正中對方前胸,老上士仰面跌倒,惹得在場眾人鬨堂大笑。陳賡則過來拉起老上士,友好地拍了他的肩。
開國大將徐海東
擅長游身八卦連環掌,在老一輩將領中被公認為武功最高。他出生於湖北省黃陂縣徐家窯,一個七代制坯燒陶的窯工家庭,好打抱不平。碰巧八卦掌大師司徒岩的弟子范青峰因事躲到此窯打工,他非常喜歡徐海東,在其9歲時便傳授他八卦功夫。徐海東從基本功練起,先定架子,接著練活架子、變架子、路架子。范青峰一掌、一步、一式地分解,一招不練到家,絕不教下一招。架子練好後,接著練走套路、操套路,從上盤功夫一直練到最深的下盤。於是,他自幼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他縱橫沙場、勇冠三軍、武藝超群,被毛主席譽為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同志們親切地稱他為「中國的夏伯陽」。
國防部部長耿飈
其父親曾闖盪江湖,混到清朝撫台的親兵營里學了9年武功,接著差點被選入皇宮;領了一副皇上賜來的虎頭雙鉤後,慈禧卻下令解散了這些武士,但得到了「雙鉤大俠」的美稱。14歲的耿飈,不但成了熟練技術工人,還跟父親學了一身武功。他身體健壯,上樓梯都是用腳尖一次跳四五級,輕功卓絕。父親主要教給他南拳、氣功、單刀、點穴,就是雙鉤沒有學會。後來耿飈在革命戰爭中,經常徒手殺敵,以一當十,可謂是現代戰爭中的奇才。
開國上將許世友
一般人都知道,許世友出身少林,正宗少林功夫,民間流傳最廣最神,這個不用多說。據當年和許世友一同學藝的德根法師稱:他在少林寺期間學過梅花樁、鐵砂掌、鷹爪功、羅漢舉、金剛拳、少林瘋魔棍、少林旋風刀,還有硬氣功。曾擔任過中國武術協會名譽主席,這個頭銜大概相當於武俠小說中那位統帥江湖各大門派的武林盟主。曾在南京軍區大力推廣少林羅漢十八手、小紅拳三十六式、擒敵制勝二十四招等。他評價李小龍:「有股子狠勁,可他亂叫我不喜歡。」他評價成龍:「別看他盡是雜耍,還是有點功夫的。」他評價李連傑:「這個小青年,我在70年代就看過他表演武術,那時還是個孩子。現在看來,基本功還是很扎實的。」
開國上將賀炳炎
「獨臂將軍」賀炳炎9歲時,曾投師於武當一清道長門下學習「凌霄劍」;後因感到使劍不過癮,遂改學「玄虛刀法」,以後常練不輟,日臻純熟。他酷愛武術,除刀法外,尤其喜歡摔跤。某日,賀炳炎與一位河南籍紅軍士兵摔跤,對方人高馬大,賀炳炎比他矮一頭。圍觀官兵均為賀炳炎擔憂。賀炳炎毫不畏懼,先退幾步,然後一個箭步猛沖上去,以頭頂其腹部,雙手抱其腿,猛一使勁,大個子就倒下了。賀龍見之,帶頭鼓掌,圍觀官兵皆歡騰不已。他是真正的武當高手,有「再世關公」之稱。
開國上將李聚奎
幼年時,家鄉湖南安化流行一種古老的拳術——紅拳。李聚奎6歲時,便被拳師何嘯天收為徒弟。後來在彭德懷手下,他還救過彭大將軍。那是平江起義後,國民黨軍隊對起義部隊瘋狂「圍剿」,處境危急,消極悲觀情緒在部隊中蔓延。當部隊退到一個叫白沙的地方時,彭德懷集合部隊講話。他正講著,四大隊長雷振輝突然沖到前面,伸手就奪彭德懷警衛員薛洪全手中的駁殼槍,企圖射殺彭德懷,然後投敵。薛洪全沒有防備,手槍被雷振輝搶走。由於事發突然,人們來不及反應,情況千鈞一發。在這節骨眼上,李聚奎以一種保護彭軍長的本能反應,向雷振輝撲去。李聚奎撲上去時很用力,加上他會武術,身高馬大的雷振輝被狠狠摔在地上。黃公略反應過來,從側面給了雷振輝一槍,結果了他的性命。
開國上將楊勇
其父楊貴蟾有一身好武藝,早年在參加「洪江會」農民起義時,曾率領農民軍奮勇沖殺,令敵人聞風喪膽。經過一番考慮,楊貴蟾決定向兒子傳授形意拳。楊勇還不到6歲,楊貴蟾就開始傳授他基本功。楊勇聰慧好學,練武非常起勁,即使平時玩耍也不忘練習身法;雖然一天下來腰酸腿疼,但仍幫著母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不但做事認真,也從不偷懶。雖然家境貧寒,但由於習武刻苦,整天吃不飽肚子又經常幹活的楊勇,慢慢長成了高大、寬肩膀、精力充沛的強壯少年。盡管年幼,他卻掌握了形意拳的基本功。
開國中將錢均
同樣是出身少林,在少林寺有5年的習武經歷,擅長鐵(朱)砂掌。有趣的是,錢鈞比許世友遲3年進少林寺,兩個人一起在寺中待了5年,同一年出的寺門。當時寺里僧人雲集,兩個「菩薩」雖在一座寺廟里,卻互不相識;直到長徵到了延安,他們談起往事,才知道原來彼此竟還是少林寺「兄弟」,兩人不禁撫掌哈哈大笑。更有趣的是,兩位出身少林的將軍還曾在一個大軍區共事過,許世友曾任南京軍區司令員,錢鈞曾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兩人曾比過武,最後友好講和。一塊壓鹹菜用的青石,少說也有20來斤,光溜溜,濕漉漉,放在堂屋正中的桌子上。在人們的竊竊私語聲中,錢鈞走到桌前,擺正石塊,猛抬右手,一掌下去,只聽「砰」地一聲,青石頓成三瓣。劈裂的石渣,竟蹦出一丈多遠!
開國中將孫繼先
天資聰穎,9歲時曾入鄰村拳場拜師習武,練就了一身好的功夫,特別是對刀、槍、棒和三節棍運用更為嫻熟。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捌』 陶淵明的生平主要事跡
1、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2、無弦琴
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4、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5、量革履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6、顏公付酒錢
顏延之在當劉柳後軍功曹這個官職時,曾經在尋陽和陶潛交情很好。後來顏延之在始安郡這個地方當官,在經過陶潛住的地方時,便天天去陶潛家。要走的時候,顏延之留下二萬錢給陶潛,陶潛全部把錢送到酒家,以便以後去拿酒方便些。
無論貴賤人等,去造訪陶潛,他有酒的時候便設酒宴一起飲酒,如果陶潛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說:「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這樣。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