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張海迪短篇小說

張海迪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7-10 23:36:18

Ⅰ 張海迪的故事(短)

1955年,張海迪出生在山東濟南。在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

還不到6歲,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媽媽抱著玲玲,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醫生的檢查。看完病後,玲玲感覺到媽媽的雙腿在抖動,卻不知是為什麼。

玲玲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玲玲,現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幸好,聽說了玲玲的不幸後,過去的小夥伴們常常來看她,給她講學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紅色的三層樓房,每當她坐在窗口,向外看著那些過往小孩的身影,心裡是多麼羨慕啊!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而玲玲只能呆在家裡,她也想去學校讀書啊!

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麼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麼忘了呢!心裡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

盡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她忍受了多麼大的痛苦啊!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

在那裡,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夥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1970年4月,張海迪跟著下放的父母,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山東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

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卻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

剛到莘縣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雲像大棉花一樣。不久,一群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跑過來,圍到張海迪身邊,搶著問道:玲玲姐,你是城裡來的吧?你的臉怎麼這么白啊!你的腿怎麼了?望著孩子們的笑臉,張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僅僅才過了半個月,張海迪就同鄉親們相處得十分融洽了。鄉鄰們爭著搶著往玲玲家送地瓜、鹹菜等東西,還為她做了一張木輪椅。

孩子們都願意推張海迪出去散步。這個男孩子說:玲玲姐,我推你!那個男孩子搶過來說:我推,我推!經過幾番爭執後,由孩子們輪流推著,來到了田野里。

為了回報這些樸素的愛,張海迪也想為大家做點什麼。於是,她開始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習一本本醫學書,還讓父親給她買來體溫計、聽診器和針灸用的銀針,成了一名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的鄉村醫生。

在莘縣生活期間,張海迪為群眾治病一萬余多人次,針灸技術也在當地出了名,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由於經常靠在輪椅上給人看病,她的肋間神經總會感到劇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彎曲成了S型,但是,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報他們的愛,張海迪始終堅持著。

知識是一筆財富。忍著病痛,刻苦學習的張海迪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財富。憑著這筆財富,她終於自學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張海迪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曾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等稱號。

1983年起,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等英文作品,創作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作品,其中,《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和韓國出版。

1993年4月,通過發憤苦學,張海迪獲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97年,張海迪被日本NHK選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她的事跡,從此傳向世界。

在這些榮譽面前,張海迪並沒有停止追求。雖然在輪椅上生活了漫長的44年,但在這44年來,她從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終艱難地向上著,絕不放棄每一分鍾的努力,也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當我們讀著張海迪寫出的那一本本散發著油墨香的書時,就能看到一顆健康的靈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長達44年的愛。與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張海迪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更加頑強,更加勤奮。對張海迪來說,知識是一種財富,但自強卻是更珍貴的財富,有了它,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愛心灑遍人間。

一個在黑暗與孤寂中成長的女子像一朵美麗的奇葩,用她那獨特的清香為光明世界的人們打開遮掩雙目的屏障,讓迷失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懂得生命的真正意義。

Ⅱ 張海迪的故事剪短版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Ⅲ 張海迪的簡短故事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20116;個一工程?#22270;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20843;十年代新雷鋒?#65292;一個是"?#24403;代保爾?#12290;

張海迪懷著?#27963;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30340;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23398;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p>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Ⅳ 張海迪的故事誰知道簡短一些的!

張海迪,女,1955年9月生於山東濟南1960年在幼兒園的一次文藝表演中,張海迪突然跌倒,經醫生反復檢查後,診斷為脊髓血管瘤。10歲前曾動過3次大手術,摘除了6塊椎板,嚴重高位截癱,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覺。1970年隨父母下放至西北農村--莘縣十八里堡公社尚樓大隊。由於當地農村缺醫少葯,農民常受病魔的折磨,為了緩解百姓的痛苦,張海迪自學了針炙,她通過大量動物的解剖,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體為代價,獲得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為百姓帶去了福音。
1979年隨父母遷到莘縣後,張海迪曾有一段時間待業在家。她閱讀了大量的醫學專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病人診治疾病。同時,她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並自學了外語,為以後的文學翻譯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1年被分到莘縣廣播局當無線電修理工1983年調至山東聊城地區文聯創作室工作至今。
多年以來,張海迪以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同病殘作頑強的斗爭,同時勤奮地學習,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學、中學的主要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近20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還用自學的醫葯知識和針炙技術,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治好了許多疑難病症,被群眾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被團中央評為「優秀共青團員」。
張海迪已出版翻譯《海邊診所》、《麗貝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等作品,著有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1994年獲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學獎。1994年獲全國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1993年張海迪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Ⅳ 張海迪熱愛生命的故事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好像註定要為人類創造奇跡,或者說,上帝讓她來到人間,是向常人昭示著殘疾人的尊嚴和偉大。她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使她昏迷不醒。當她蘇醒過來,眼睛燒瞎了,耳朵燒聾了,那一張靈巧的小嘴也不會說話了。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進了痛苦的深淵。

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這是個極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家裡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當波金斯盲人學校的亞納格諾先生以驚訝的神情讀到一封海倫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後,這樣寫道:「誰也難以想像我是多麼地驚奇和喜悅。對於她的能力我素來深信不疑,可也難以相信,她3個月的學習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在美國,別的人要達到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這時,海倫才9歲。

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裡,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因為每一條出口都已向他緊緊關閉。但是,海倫是個奇跡。她竟然一步步從地獄走上天堂,不過,這段歷程的艱難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學發聲,要用觸覺來領會發音時喉嚨的顫動和嘴的運動,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為此,海倫不得不反復練習發音,有時為發一個音一練就是幾個小時。失敗和疲勞使她心力憔悴,一個堅強的人竟為此流下過絕望的淚水。可是她始終沒有退縮,夜以繼日地刻苦努力,終於可以流利地說出「爸爸」「媽媽」「妹妹」了,全家人驚喜地擁抱了她,連她喜愛的那隻小狗也似乎聽懂了她的呼喚,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倫出席了美國聾人語言教學促進會,並被安排到紐約赫馬森聾人學校上學,學習數學、自然、法語、德語。沒過幾個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語交談;不到一年,她便讀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爾》。教法語的教師不懂手語字母,不得不進行口授;盡管這樣,海倫還是很快掌握了法語,並把小說《被強迫的醫生》讀了兩遍。在紐約期間,海倫結識了文學界的許多朋友。馬克·吐溫為她朗讀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說,他們建立了真摯友誼。霍姆斯博士在梅里邁克河邊幽靜的家裡為她讀《勞斯·豆》詩集,當讀到最後兩頁時,霍姆斯把一個奴隸塑像放在她手中。這個蹲著的奴隸身上的鎖鏈正好掉落下來,霍姆斯對海倫說:「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倫的心中一陣激動,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以及踏踏實實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海倫從小便自信地說:「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學讀書!我要去哈佛大學!」這一天終於來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學考試。只見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練地摸來摸去,然後用打字機回答問題。前後9個小時,各科全部通過,英文和德文還得了優等成績,海倫懷著熱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學生活。

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從拉德克里夫學院畢業。兩年後,她被任命為麻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開始了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復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迴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終於成立了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海倫是這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產生了世界范圍的影響。海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老師》,她曾為這本書搜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而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卻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連同它們一起燒掉的還有布萊葉文圖書室、各國贈送的精巧工藝禮品。如果換一個人也許心灰意冷,可海倫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它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10年之後,海倫完成了書稿。她很欣慰,這本書是獻給安妮老師的一份厚禮,老師安妮也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

1956年11月15日,豎立在美國波金斯盲童學校入口處的一塊匾額上的幕布,由海倫用顫抖的手揭開了,上面寫著:紀念海倫·凱勒和安妮·莎莉文·麥西。這不是一塊普通的匾額,而是為那些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突出篇章的人們所設立的。的確,海倫把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聯合國還曾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1968年6月1日,海倫·凱勒——這位譜寫出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生命贊歌的聾啞盲學者、作家、教育家,在鮮花包圍中告別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她那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卻永遠載入了史冊,正如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言: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後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期間,又訪問多所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海倫、凱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等成績大學畢業。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牆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後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後的生活》)。

1930年旅遊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參考資料:http://www.mingrenxiaoxiang.com.cn/html/mrdt/wh-gj/hailunkaile.htm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小姐在出生後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跡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復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復述剛剛聽說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面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麼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後,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葯的廢物,但後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跡。可以說這個奇跡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麼,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116886.html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
(美) 海倫·凱勒
我們誰都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但是這一天的到來,似乎遙遙無期。當然,人們要是健康無恙,誰又會想到它,誰又會整日惦記著它。於是便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那該有多好啊!這就更能顯出生命的價值。如果認為歲月還相當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那樣充滿熱情。
我們對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對待自己的各種天賦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盲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後失明、失聰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聰目明的人卻從來不好好地利用他們的這些天賦。他們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無任何鑒賞之心。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旦失去了的東西,人們才會留戀它。人們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讓每個人在他成人後的某個階段瞎上幾天、聾上幾天,黑暗將使他們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教會他們真正領略喧嘩的歡樂……
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後,太陽再也不會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將如何度過你那寶貴的三日?你又會讓你的眼睛停留在何處?

Ⅵ 張海迪的故事,短的

愛因斯坦16歲那年,由於整日同—群調皮貪玩的孩子在—起,致使自己幾門功課不及格。—個周末的早上,愛因斯坦正拿著釣魚竿准備和那群孩子—起去釣魚。這時,父親攔住了他,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愛因斯坦,你整日貪玩且功課不及格,我和你的母親很為你的前途擔擾。」

「有什麼可擔憂的,傑克和羅伯特他們也沒及格,不照樣去釣魚嗎?」

「孩子,話可不能這樣說。」父親充滿關愛地望著愛因斯坦說,「在我們故鄉流傳著這樣—個寓言,我希望你能認真地聽—聽。」

「說有兩只貓在屋頂上玩耍。—不小心,—只貓抱著另—只貓掉到了煙囪里。當兩只貓從煙囪里爬出來時,—只貓的臉上沾滿了煙灰,而另—只貓的臉上卻乾乾凈凈。干凈的貓看見滿臉黑灰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又臟又丑,便快步跑到河邊洗了臉。而黑臉貓看見干凈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干凈的。結果,嚇得其他的貓都四下躲避,以為見到了妖怪。」

「愛因斯坦,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自己的鏡子,天才也許會照成傻瓜。」

愛因斯坦聽後,羞愧地放下魚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裡。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用自己作為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了他人生的璀璨光芒。

閱讀全文

與張海迪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主人公叫蘇林的小說 瀏覽:540
主角開始就是皇帝的完結小說 瀏覽:580
小說主角境界突破 瀏覽:912
武俠小說龍乘風 瀏覽:601
最小說玄幻文 瀏覽:689
萌蘿莉穿越小說 瀏覽:407
青春的國外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149
重生大宋君王小說下載 瀏覽:195
大清康熙同人小說 瀏覽:62
女主是特工的抗戰小說推薦 瀏覽:554
寶文小說網 瀏覽:600
查理九世24冊免費閱讀下載小說 瀏覽:38
現代名人風流小說 瀏覽:676
高歌小說名字 瀏覽:780
現代奇幻小說有哪些 瀏覽:917
關於同志類的小說推薦一下 瀏覽:573
主角叫唐詩的小說 瀏覽:993
穿越小心和甜心小說世界 瀏覽:550
當網管寫小說 瀏覽:629
倫理聚合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