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格非作品
《人面桃花》
今天看了一天《人面桃花》,覺得格非真是有非凡的敘述能力。他用並不全知的全知視角為我們製造敘事空白。懸念以及隱晦的敘述使閱讀探索的興趣激增,然而隨著敘述的流動,你會發現,懸念與解釋並非是對稱的,所以有些問題你根本找不到答案,這就是格非,讀者不得不和他一起思考。面對格非的文本,思考是不能缺席的,而且格非具備這樣的能力,他能夠把你拉進某種思考。
在文本中,夢境與幻境的出現,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不同的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虛幻境中,詩歌文本是對文中人物命運走向的一種隱喻,是解讀人物命運的線索和密碼,他統攝了整個文本。紅樓夢的草蛇灰線,是有跡可尋,文本前後是一種沒有縫隙的對稱。而格非的《人面桃花》,夢境與幻境雖然也是對人物走向的某種隱喻,但這種隱喻不是針對整個文本,只是人物行動的階段性走向。另外,作者所設置的懸念和後面的解答也不能形成一種對稱,而是一種非對稱,很多懸念被懸置了。比如說飢荒時那一帶米從何而來?梅芸和張季元如何相識?金蟾、金蟬又是怎麼回事?等等等等,都是無法解開的謎團,這種懸置使文本變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對文本的閱讀結束了,但是後閱讀馬上就會開始,讀者會陷入一種持續的沉思,這也許是格非的意圖,正如他在新浪網上與網友聊天時所說,他希望自己的文本能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我想效果的實現有賴於敘事空缺手段的使用吧。
❷ 作家格非的個人資料
格非,原名劉勇,1964年出生,江蘇丹徒縣人。 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曾先後訪問過德國、瑞典、日本等國。主講寫作、小說敘事學、伯格曼與歐洲電影等課程。1986年發表處女作《追憶鳥攸先生》。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從此以「敘述空缺」而聞名於「先鋒作家」之中。而198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更是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成為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引以為例的一部。迄今著有《格非文集》(三卷)、《小說敘事面面觀》等。
❸ 如何評論格非的小說《大年》
這本小說特別有思想深度,我在第1遍看這本小說的時候,並不是特別懂裡面的關系,第2遍看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❹ 求格非的短篇小說《傻瓜的詩篇》,從網上實在找不到
是致我的男友吧
❺ 我國早期的「先鋒」小說作家格非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我國早期的「先鋒」小說作家格非的作品常讓一般讀者感到晦澀難解,經常出現的是一種被稱為「敘述的怪圈」的結構。這在最初的《迷舟》(1987)和《褐色鳥群》(1988)中,就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體現。在《迷舟》中,傳統小說故事的重要關節出現了「空缺」,而使故事的推進變得撲朔迷離,也阻隔了讀者的闡釋、想像路線。
❻ 格非《褐色鳥群》分析之一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格非《褐色鳥群》分析之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內
內容預覽:
第四講 小說的真相容與謀殺小說
——論《褐色鳥群》關於時間和記憶的敘述
陳曉明
1988年初,在華東師大一個古舊的會議室里,舉行格非剛在《鍾山》(1988年第2期)發表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的座談會,參加者有李劼、夏志厚、吳宏森、宋琳和一些研究生。那一年格非24歲。當時這篇小說被認為具有令人驚異的復雜性,顯示了漢語小說前所未有的難度。李劼認為這篇小說可以與殘雪、孫甘露的小說一樣,稱之為「仿夢小說」,夏志厚認為表達「對性誘惑的恐懼」。吳宏森則認為,這篇小說「把構成想像和現實之間的差異的輪廓線有意識突出得很鮮明」。[i]毫無疑問,它也被認為是最接近博爾赫斯的當代小說。在此之前,格非已經在《收獲》上發表《迷舟》和《青黃》,這二篇小說無疑都極為出色,迄今為止還是被認為先鋒派在80年代後期的代表作。
在80年代後期,在中國文壇上,一群20出頭的青年作家,以其極為鮮明的語言風格、突出的敘述方法集體亮相,突然間把漢語小說引領到一個形式……
❼ 請推薦介紹格非的書籍。
去看看《人面桃花》吧
今天看了一天《人面桃花》,覺得格非真是有非凡的敘述能力。他用並不全知的全知視角為我們製造敘事空白。懸念以及隱晦的敘述使閱讀探索的興趣激增,然而隨著敘述的流動,你會發現,懸念與解釋並非是對稱的,所以有些問題你根本找不到答案,這就是格非,讀者不得不和他一起思考。面對格非的文本,思考是不能缺席的,而且格非具備這樣的能力,他能夠把你拉進某種思考。
在文本中,夢境與幻境的出現,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不同的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虛幻境中,詩歌文本是對文中人物命運走向的一種隱喻,是解讀人物命運的線索和密碼,他統攝了整個文本。紅樓夢的草蛇灰線,是有跡可尋,文本前後是一種沒有縫隙的對稱。而格非的《人面桃花》,夢境與幻境雖然也是對人物走向的某種隱喻,但這種隱喻不是針對整個文本,只是人物行動的階段性走向。另外,作者所設置的懸念和後面的解答也不能形成一種對稱,而是一種非對稱,很多懸念被懸置了。比如說飢荒時那一帶米從何而來?梅芸和張季元如何相識?金蟾、金蟬又是怎麼回事?等等等等,都是無法解開的謎團,這種懸置使文本變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結構,對文本的閱讀結束了,但是後閱讀馬上就會開始,讀者會陷入一種持續的沉思,這也許是格非的意圖,正如他在新浪網上與網友聊天時所說,他希望自己的文本能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會,我想效果的實現有賴於敘事空缺手段的使用吧。
長篇小說
《敵人》
花城出版社1991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邊緣》
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慾望的旗幟》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北嶽文藝出版社2001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人面桃花》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山河入夢》
作家出版社2007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年
《春盡江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中短篇小說
篇目:
《相遇》 ( 大家)
《傻瓜的是詩篇》 (1989鍾山)
《錦瑟》 (1990花城)
《雨季的感覺》 (1991鍾山)
《鑲嵌》 (1992花城)
《贗品》 (1994收獲)
《時間的煉金術》 (1996鍾山)
《推背圖》(武則天)(1994江南)
《湮滅》 (1994收獲)
《打鞦韆》 (1995收獲)
《不過是垃圾》 (2005長城)
《蒙娜麗莎的微笑》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迷舟》
《大年》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背景》
《夜郎之行》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去罕達之路》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半夜雞叫》
《謎語》
《失蹤》
《喜悅無限》
《未來》
《蘇醒》
《讓他去》
《月亮花》
《戒指花》
《公案》
《黎明之軌》
《窗前》
《暗示》
《廢墟儀式》
中短篇小說:
《迷舟》作家出版社1988年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褐色鳥群》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迷舟》 《大年》
《青黃》 《風琴》 《蚌殼》
《唿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大年》 《背景》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夜郎之行》
《傻瓜的詩篇》 《唿哨》
《雨季的感覺》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相遇》 《湮滅》 《傻瓜的詩篇》 《背景》 《錦瑟》 《夜郎之行》 《雨季的感覺》
《格非文集》(三卷)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1、樹與石 :《追憶烏攸先生》 《陷阱》 《沒有人看見草生長》 《迷舟》 《大年》
《背景》 《青黃》 《風琴》 《蚌殼》 《褐色鳥群》 《夜郎之行》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去罕達之路》
2、眺望: 《相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湮滅》
3、寂靜的聲音: 《敵人》 《邊緣》
《當代作家文庫•格非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格非小說自選集》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傻瓜的詩篇:中國當代小說50家》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年
《未來》 《讓它去》 《月亮花》 《解決》 《錦瑟》 《時間的煉金術》 《半夜雞叫》
《紫竹院的約會》 《傻瓜的詩篇》 《蘇醒》 《沉默》 《謎語》 《涼州詞》 《初戀》
《鑲嵌》 《失蹤》 《喜悅無限》 《打鞦韆》 《贗品》 《相遇》《湮滅》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格非卷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追憶烏攸先生》 《涼州詞》 《初戀》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迷舟》 《褐色鳥群》 《蚌殼》 《青黃》 《背景》 《唿哨》 《傻瓜的詩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相遇》 《鑲嵌》 《時間的煉金術》 《贗品》
《格非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青黃》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迷舟》 《大年》 《青黃》 《風琴》 《雨季的感覺》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推背圖》
《走向諾貝爾:當代中國小說名家珍藏版•格非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邊緣》
《相遇》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湮滅》 《打鞦韆》 《贗品》 《蘇醒》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月亮花》 《謎語》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沉默》
《格非作品精選》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
《迷舟》 《褐色鳥群》 《青黃》 《紫竹院的約會》 《錦瑟》 《雨季的感覺》
《傻瓜的詩篇》 《相遇》 《打鞦韆》 《贗品》
《戒指花》(短篇小說集)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追憶烏攸先生》 《迷舟》 《褐色鳥群》 《青黃》 《蚌殼》 《背景》 《唿哨》
《涼州詞》 《初戀》 《紫竹院的約會》 《解決》 《沉默》 《馬玉蘭的生日禮物》
《戒指花》 《夜郞之行》 《風琴》 《蘇醒》
《不過是垃圾》(中篇小說集)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相遇》 《傻瓜的詩篇》 《錦瑟》 《雨季的感覺》 《鑲嵌》 《時間的煉金術》
《贗品》 《推背圖》 《不過是垃圾》
專著
《小說藝術面面觀》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 小說與現實
第二章 作者與讀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語言
第六章 小說的未來
《小說敘事研究》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第一章 小說與現實
第二章 作者與讀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結構
第五章 語言
第六章小說的未來
下編:敘事分析
第七章 卡夫卡的鍾擺
第八章 麥爾維爾:《白鯨》
第九章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第十章 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
第十一章 廢名小說的敘事研究:樹
《塞壬的歌聲》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第一輯 寫作的恩惠
第二輯 十年一日
第三輯 塞壬的歌聲
第四輯 廢名的意義
《卡夫卡的鍾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文學的邀約》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導言: 現代文學的終結
第一章:經驗與想像
第二章:作者及其意圖
第三章:時間與空間
第四章:語言與修辭
關於長篇小說:
以上應該是比較完整的信息,這6部長篇都很喜歡。
關於版本,《敵人》收的是2001年,91年的版本不好買啊,《邊緣》只有一個版本(當然邊緣也可以在他的文集寂靜的聲音里找到),已經收了,《慾望的旗幟》收的是春風文藝的,《人面桃花》肯定是春風文藝的好,但是送人了,現在手裡補了個作家出版社的,這個版本加個共和國作家文庫,還鮮明的五星,看著很虐。 《山河入夢》應該要作家出版社的版本比較好,《春盡江南》今年剛出。
關於中短篇小說與散文集:
格非的成名作應該是 迷舟 青黃那一批,而且他的中短篇一樣是值得反復品讀的。
如上所列,如果不是為收藏版本而言,倒覺得07年春風文藝的兩本中篇加短篇小說選集就比較全了,像88年的作家出版社的迷舟,孔夫子上基本都賣150元左右了。但是那些早期的版本,每篇的序言倒是有意義的多了,因為篇目在07年的春風文藝基本都能找到。
還有覺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見,值得收閱,電子版也能找的到。
倒是覺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見,值得收閱,電子版也能找的到。
專著方面:
小說藝術面面觀就沒必要了,有《小說敘事研究》就行(我只有掃描版),孔夫子上賣的也比較多。最近一本是《文學的邀約》。可惜被清華大學出版社裝幀的太差勁了。書是好書。
6本長篇:《邊緣》《敵人》《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中篇選:《不過是垃圾》
短篇選:《戒指花》《樹與石》
《文學的邀約》
雖說早前的很多書的裝幀設計,以現在的標准來看也許慘不忍睹,但是也正是那樣,現在拿在手裡才能感受一種時間的真實感,甚至有時隱隱覺得審美因一種對主流的反抗而有了偏向,當然前提絕對是格非的書是值得收藏的,反復閱讀的。所以那些早期的版本,能收到的話,除了愛書人的一種成就感(越難的就越有種成就感),而且在細節上,讓我們這個年齡對那個時代有些隔膜的人,能更加擴大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迷舟》的序言作者是吳洪森。《唿哨》附錄里張旭東評格非的文字,還有格非很多的自序,都可以看看。
還有關於仲月樓,一直想了解,資料也很少。格非自己講解小說很吸引人,其實他的作品本身也是當代文學非常值得解讀的
以上是格非所有版權書
❽ 格非《褐色鳥群》的評論或論文
《褐色鳥群》也許可以稱得上是當代中國最費解的一篇小說,1988年發表時,華東師大中文系部分師生曾召開討論會對這篇小說展開多方研究,結果眾說紛紜。沒有人搞得清這篇小說到底在講些什麼,也沒有人否認這是一篇非常奇妙的小說。事實上,它始終誘惑各種讀者,從最激進的取業批評家到普通的文學愛好者。
也許人們有理由把它看成是一篇關於「性誘惑」(或者逃避誘惑)的小說;也許在講述男人成年的困難經歷(性經驗);也許是關於「生存論」的純粹形而上學的思考:關於「時間」、「回憶」「重復」構成的生存迷宮……在我看來,這篇小說不妨簡要看成是在講述懷疑存在確實性的經驗。在「回憶」與「現實」之間沒有可供辨認的確定標志,那些重復出現的事實,不是使存在變得可靠,而是變得似是而非。
這篇小說尤為令人費解之處在於它的敘事結構,它由「重復」構成類似埃舍爾怪圈的系列圓圈:第一個圓圈,許多年前我蟄居在一個叫水邊的地方,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叫棋的少女來到我的公寓,她說與我認識多年,我與她講了一段我與一個女人的往事;許多年之後,我看到棋又來到我的公寓,但是她說她從來沒有過我。第二中圓圈,許多年前我追蹤女人來到郊外;許多年之後我又遇見那個女人,她說她從十歲起就沒有進過城。第三個圓圈,我在追蹤女人的路上遇到的事與女人和我講述的她丈夫遇到的事之間構成相似。這三個圓圈之間存在相互否定(矛盾)與肯定(相似)的多重關系。存在還是不存在?在這里,一切都難以確定。
與小說的敘事結構相適應,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被稱為「棋」——她是故事的引發者和傾聽者。「棋」與「鏡子」是格非對博爾赫斯的習慣挪用。在博氏那裡,「棋」是作為謎和無限可能性的象徵來使用,它表示了一種規則與變化的游戲;而「鏡子」是對實在的反映之物,博爾赫斯在存在的虛幻之中融入一種時間的自在之流,鏡子表明重復出現的不可洞見的神秘——一種沒有實在本質的虛幻存在,它沒有時間的流向卻可以隨時重現。「棋」開始夾著一個畫夾,後來卻拿著一面鏡子,畫與鏡子一樣不真實,並且是人的製作物。畫的出現具有某種隱喻的功能,它喻示著敘述的開始和敘事話語的非實在性,「畫」作為一種藝術仍然不失其觀看的實在性,它是對實在世界的一次親切回憶。然而,以「畫」開頭,以「鏡子」結尾,回憶或敘述的結果卻是使歷史和現實一道墜入虛幻境界。「棋」在小說中與其說是作為人物,不如說是作為象徵代碼來起作用,「棋」喻示著一個虛構的規則,一個時間的迷宮,一種不存在的「在場」。「棋」的出現替代了對時間的抽象思考,「棋」作為時間的某種標志而使敘事得以發生、進行,然後中斷。是「棋」觸發了這次回憶,而後「棋」斷然否定了它。「棋」作為歷史的起源和生活的見證,「她」表明整個存在的不確定性。
《褐色鳥群》是一篇眾說紛紜的小說,當然也是一篇可以從不同角度讀解的小悅。這類小說對於傳統小說理論無疑是公然的拒絕,所謂主題,典型人物和典型壞境之類的觀點,無助於理解這種小說。而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閱讀這種小說能體驗一次解謎的快感,這也就足夠了,若能獲取對生活的某種特殊感悟,那就是意外的收獲。
❾ 格非最經典的作品
人面桃花,長篇的,相遇,短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