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小說開頭可用詩句嗎
經典小說的開頭
1.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都在直奔天堂,我們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是跟現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
(Os:這句話雖然讀起來有些中二,但不可否認,每每讀起來都有一種熱血沸騰之感!而且越讀你會越喜歡,不信你試試……)
2.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一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
(Os:創意寫作課的老師講到這里的時候莫名想笑,於是全班就笑了!很有畫面感有沒有!忘了最初讀這段話的感受)
3.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
——川端康成《雪國》
(Os:電影賞析課的老師告訴我們,長鏡頭的其中一個作用是讓觀眾走進電影所設定的一個世界!私以為,很多成功的開頭也有這個強大的作用,而川端康成的《雪國》無疑是最成功的代表,簡單的一句話,讀者便到了雪國)
4.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眨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草上。
——魯迅《秋夜》
(Os:這句話幾乎可以奉為文學界最經典的冷笑話,而講出這個笑話的,正是我們的魯迅先生!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在這里想為魯迅先生正個名:不了解他的人,覺得他很討厭;了解他的人,覺得他有時候雖然很討厭,但不影響他的偉大與為人的正直!)
5. 我年級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哪些優越的條件。」
——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Os:沒有看過小說,但電影看了兩遍!每部精彩的電影,至少有一個令你刻骨銘心的畫面。雖然小李已經成了胖頭魚,但蓋茨比轉頭,向尼克輕舉酒杯,紳士的一笑,卻始終印在我的心裡……開頭的這句話,讓我有一種很強的預感——電影或許與小說所要傳達的東西千差萬別)
6. 振保的生命力有兩個女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聖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普通人向來是這樣把節烈兩個字分開來講的。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Os:高中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久久不能釋懷!這句話一語中的,說盡天下男人心。這樣的男人即可悲,又可憐!我能理解,但不能原諒!很羨慕紅玫瑰,但是我永遠也成不了那樣的人。所以我的屬性應該是:白玫瑰!)
7.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准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裡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這塊天地還是新開辟的,許多東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點點。每年三月,衣衫襤樓的吉卜賽人都要在村邊搭起帳篷,在笛鼓的喧囂聲中,向馬孔多的居民介紹科學家的最新發明。
——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
(Os: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從初中開始就是老師的必推書,一直很好奇!幾個月前買了這本書,幾次打開又放下,忘了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感覺!有句話是:有些人你說不出哪裡好,但是誰也替代不了!放在這里也可以說,這段開頭你說不出哪裡好,但是誰也代替不了!)
8. 請您尋出家傅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路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
(Os:不知為什麼,我覺得這句話很有畫面感!單看這句話便彷彿就著一縷沉香的青煙,走進30年代的香港大街)
9. 我已經上了年紀,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個男人朝我走過來。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後對我說:「我始終認識您。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
——杜拉斯《情人》
(Os:很多老師對杜拉斯的作品評價都很高,我比較膚淺,直接看了電影,也許是被畫面和劇情打亂了思路,總之,沒有看完=--=但就開頭的這句話便足以令我的好奇心Up! Up!)
10. 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起?說來雖近荒唐,細玩頗有趣味。卻說那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煉之後,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異,來到這青埂峰下,席地坐談。見著這塊鮮瑩明潔的石頭,且又縮成扇墜一般,甚屬可愛。那僧托於掌上,笑道:「形體倒也是個靈物了,只是沒有實在的好處。須得再鐫上幾個字,使人人見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後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那裡去走一遭。」石頭聽了大喜,因問:「不知可鐫何字?攜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問,日後自然明白。」說畢,便袖了,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曹雪芹《紅樓夢》
1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Os:這句話似乎已經是一條普世真理了,而當人們想起它時,不免會澀然一笑!)
12. 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四年了──真嚇人一跳!馬上使他連帶地覺得自己老了許多。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楨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么許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張愛玲《半生緣》
(Os:「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八年了——真嚇人一跳!」這是《十八春》與《半生緣》開頭的區別。原以為只是名字不同,卻不想《半生緣》是張愛玲的再創作!就《十八春》而言,張愛玲不是一個純文學作家,就《半生緣》而言,張愛玲依然陷在愛情的漩渦之中!很多人喜歡《半生緣》,大概是因為那句——世均,我們回不去了……)
13.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是昨天死的。
——阿爾貝·加繆 《局外人》
(Os:還有比這更切題的開頭嗎?回答是:No!)
14. 我們這個時代根本是場悲劇,所以我們就不拿它當悲劇了。
——D.H.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Os:非常適合吐槽的一句話,舉個例子:我們結婚根本就是場悲劇,所以我們就不拿它當悲劇了)
15. 我認為只有在深入研究了人以後,才能創造人物,就像要講一種語言就得先認真學習這種語言一樣。既然我還沒到能夠創造的年齡,那就只好滿足於平鋪直敘了。
因此,我請讀者相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除女主人公外,至今尚在人間。
——小仲馬《茶花女》
(Os:在我的記憶中,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外國小說!這段話很平淡,但奧妙正是隱藏在這其中)
16. 在海的遠處,水是那麼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花瓣,同時又是那麼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錨鏈都達不到底。要想從海底一直達到水面,必須有許多許多教堂尖塔一個接著一個地聯起來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這下面。
——安徒生《海的女兒》
(Os:沒有看過《海的女兒》,但肯定看過它的電影——人魚公主!最近聽這句話是電視劇版《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17. 他不是不記得他還有過另一種生活,像家中一些還沒燒掉發黃的老照片,想來令人有點憂傷,但太遙遠了恍如隔世,也確實永遠消失了。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
(Os:高行健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作家!一個人的聖經,適合一個人讀)
18. 序言:「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
19. 軟弱者永遠愛情的王國,愛情的王國是無情和吝嗇的,女人們只肯委身於那些敢做敢為的男子漢,正是這樣的男子漢能使她們得到她們所渴望的安全感,使她們能正視生活。
——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Os: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話:馬爾克斯的愛好——他喜歡在開頭就用一種詭異的詩意,聚集盡量多的懸念、劇透小一部分,然後加點兒時空變幻感。)
20. 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個陰雲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歲。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牆後面,窺視著那條小巷,旁邊是結冰的小溪。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裡,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
這網路文庫小說經典開頭
B. 有哪些類似故事會一樣的故事平台
淘故事 app吧,這個完全免費,還有很多短篇老故事,非常喜歡。
C. 有沒有什麼好書推薦啊,最好是短篇小說故事集的那種。
你是想要網文還是文學作品?
網文《小神仙》+知乎上很多短篇小說。有個專欄叫故事販賣機,裡面很多比較優質的短篇小說。
文學作品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
《劉心武短篇小說》
D.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篇短篇小說 一個小孩想養一條狗 養了一條不會叫的狗
狗是兇殘的食肉動物。 狗既會傷害人,又會傷害別的小動物。 狗的天性就是會咬人和抓人。 狗對人的危害很大。 不應該養狗。 狗連主人都會咬。 比如這個新聞事件:主人給養了多年的愛犬洗澡,不料被咬斷了左手拇指。 千萬別養狗。 應該殺死惡狗!
E. 知乎 讀什麼書
作者:哲曉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1649958/answer/2212503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有的書可以影響一代人,有的書讓你不明覺厲。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沒有人覺得多讀書有什麼不妥。如何讀書,如何選書,什麼時間讀書確實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
我恰巧在去年做了一個「與書對話」的專題分享,就拿來在和知友們分享下。(多圖,長,缺耐心勿入)左岸在網路上傳了一個完整版PPT與書對話――關於讀書的系統思考與效能提升。
讀書是從童年開始的,所以,你童年開始的幾次接觸往往決定了你後面的道路。
從最易懂的材料,最感興趣的材料入手是很好的切入點。
當我們長大後,進入社會,需要生存技能。那麼,在功利主義看來,從工程技術類書籍切入社會穩定度和成功率會更高一些。就像《美國種族簡史》裡面猶太人的數據表面的那樣。
但是,現實中,不是每個人讀書都是那麼有目的。可以說每個人動機不同。
而且,不同動機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會發生變化和交織。
法國的丹其格專門寫了一本《為什麼讀書?》不過太文藝范兒了。
那麼為什麼要讀書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個開發,交流,不斷改良的系統。
接著,談一下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壞書?應該說,好壞的標准應該隨著閱讀對象的變化而變化。
大體上分為理論派和實踐派,實踐多的就看理論,理論多的就看實踐。缺什麼補什麼。
還有一種分類法,有的讓你內心安寧,有的讓你大腦安寧。也是需要缺什麼補什麼。
我一個同學高三時讀了《紅樓夢》,吸收了其中的消極因素,一蹶不振,復讀一年。所以,我認為人在任何階段都應該讀積極的,易懂的,符合主流的書。這樣的書就是好書。還是那個案例,如果你30歲讀紅樓夢,能感受其中的各種積極因素,那麼紅樓夢就是好書。下一個話題,如何選,育,用,留這些無聲的書。我們借用了人力資源的管理理念。
先說選,主要就是綁定一些渠道。例如名人、書單、話題、出版社、讀書會等等。
電子閱讀的渠道現在也非常豐富,可惜我最愛的Google Reader已經黯然離去。
新的閱讀戰場和移動互聯網緊密結合。例如微信,例如微博。不過都很碎片話。勵志類滿天飛。
有一次和劉未鵬聊天,他認為應該在選書,選渠道方面花費足夠的時間,不然就是浪費精力。
接著談如何培育書,我一般是收藏在當當的書架子裡面。有時候藏的時候還看不懂,隨著時間推移就懂了。有的時候藏得時候看得懂,隨著時間推移又不想看了。所以,變化的是自己,而不是書。
可惜,很多實體書店,已經要關門了。國內,國外都有案例,看圖吧。
如何讀書,就看一本書好了。《如何閱讀一本書》
第一個層次就是識字,知意。就是別留空白。
第二個層次,要能把書科學的解剖,找到結構和要點。
第三階段就是找明白書的根源,探究書的來歷和各種細節。也就是看見能看見的,也要看見看不見的。
最後一個層次,是搭建知識體系的。就是選定一個話題,盡可能多的把這個話題搞明白。
借用麥肯錫的說法,防重,防漏。
接著談一個簡化的閱讀法,例如看《批評官員的尺度》這本書,其實看看柴靜的讀後感就好了。
文章地址有二維碼,可以掃。用書的最後一步就是終端了。目前的終端太多了。看圖。
不僅能看書,還能聽書。
看書的時候,應該結合個人的狀態,比如早上看一些難懂的,晚上看催眠的。比如公共場合看易懂的,私人場合看難懂的。
提倡多線作戰,同時看很多書。在大的時間尺度上,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力進化,逐步選擇相應的書。以看懂,不累,略有挑戰為原則。
探討下紙質書如何和電子書呼應,同時好的文章應該用Evernote存好。
讀書最好的感受就是知行合一。讀了就去用,去教別人,你就會覺得讀的書很有用,形成正激勵。
讀書成本意識必不可少。
理論和實踐永遠要結合
薛涌說,不僅要讀,還要寫。
卡爾維諾說,要讀經典,只讀經典。
而我認為讀書更高級的境界,就是讀生活。
做些拓展吧,這是一本無字書。
枕邊書,也許是娃娃的最愛,能睡覺,還能看。
立體書也很個性
果殼有個很好的各學科入門書籍清單。
閱讀的黃昏認為,讀書離不開聲音,這阻礙了我們的快速閱讀。
所以,每個人的讀書註定是私密的行為,是個慢功夫。
終於貼完了,要講稿文字版的,可以私信。希望能解釋好這個問題。
發布於 2014-02-03 14 條評論 感謝 分享 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
11
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戶 編劇。心理學。
11 人贊同
關於如何讀書,朱光潛有一篇文章叫《人文方面幾類應讀的書》,全文太長了,我整理了一下,記住,這是朱光潛對一般讀者的讀書建議。
一、儒家
中國中心思想無疑地是儒家,而儒家的淵源的淵源在《論語》《孟子》和「五經」。
《論語》都是一部絕妙的書,可以終身咀嚼,學用不盡的。
《孟子》比較是要偏鋒,露稜角,但是說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曉暢,後來卻沒有人能趕得上。
五經」之中,流品不齊。
《書經》是最古的政治史料
《易經》是最古的解釋自然的企圖
《詩經》為中國純文學之祖
《春秋》為中國編年史之祖
《禮記》較晚出,內容頗駁雜,但是儒家思想見於此經者反比他經為多
其中如《檀弓》、《學記》、《樂記》、《儒行》、《禮運》、《大學》、《中庸》諸篇,妙文至理,是任何讀書人不應放過的。
二、諸子百家
諸子之中,老莊荀墨家最重要,次可略覽《韓非子》,《列子》,《淮南子》及《呂氏春秋》。
三、訓詁
讀先秦典籍不可不略通文字訓詁,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最便於初學,王引之的《經傳釋詞》頗有科學條理,亦可看。
四、佛典及宋元明理學
我只能說,在佛典中我很愛讀《六祖壇經》和《楞嚴經》,這也許是文人積習。在理學書籍中我覺得《近思錄》和《傳習錄》很簡便。
五、史學
治一切學問都不可不明白史的背景,但史籍最浩繁,一般人可選讀前四史,全讀《資治通鑒》,遇重大事件翻閱《通鑒紀事本末》,遇重大問題翻閱「三通」。
六、文藝
文藝方面除著《楚詞》及陶杜諸集外,一般人可從選本入手。梁以前作品具見於《昭明文選》,這是選學之祖,詩文兼收,為治辭章者所必讀。
文推姚姬傳的《古文辭類纂》;
詩推王漁洋的《古今詩選》,王壬秋的《八代詩選》,沈歸愚的《古詩源》和《唐宋詩醇》,曾國藩的《十八家詩鈔》;
詞推《花間 集》,張惠言《詞選》和朱彊邨的《宋詞三百首》。
曲讀《西廂記》、《琵琶記》、《桃花扇》及其他數種;
小說讀《水滸》、《紅樓夢》及其他數種,對於一般人 也就可知其梗概了。
七、國外
讀書人最低限度須通一個外國文,從翻譯中窺外人文物思想,總難免隔靴搔癢,尤其是在現在我們的譯品太少,而且大半不很可靠。
1、史學
想明白西方文化的輪廓,我們最好先讀幾部較好的歷史。韋爾斯的《世界史綱》(有中譯)也許不很完善,但對於一般人卻是一部好書。關於近代的,Fisher 的歐洲通史值得特別介紹。如果再求詳盡精確,讀者可參考Lavisse的通史(法文)和劍橋大學的中世紀和近代歐洲史。
2、歐洲文化
歐洲文化,大概地說,有三個重要來源:
一是希臘的,科學哲學的思想和文藝作品都是後來的模範;
A、 希臘文化,我們最好先從文藝入手。
(1)希臘人最擅長的是造型藝術,雕刻尤其精妙,圖畫建築和陶器次之。讀者最好擇一部希臘藝術史,仔細玩味原跡的照片或圖形。從這中間他可領略一些希臘人的生活風味。
(2) 再進一步他就應該讀荷馬史詩,希臘的社會人情風俗及人生理想可於此窺見一斑。
(3) 再加上幾部悲劇代表作,對於希臘人的印象就更明了了。
B、思想方面
讀柏拉圖也比讀任何其他哲學家強。因此,拉圖的《對話集》最好能全讀,至少也應讀《理想國》。從古到今,沒有一個哲學家能像柏拉圖那樣面面俱到,深入淺出,用極尋常而幽美的文字傳極深奧的道理。
亞里士多德比較乾枯,但是很謹嚴細密,能把他的《倫理學》看一遍也很好。
普魯塔克的《英雄傳》:這是拿羅馬偉人和希臘偉人對照的傳記,可以見出那時代人物的生活和風格。
一是希伯來的,宗教信仰大半是它的貢獻;
希伯來的經典流行的只有一部《聖經》。一般人對《聖經》不必全讀,《舊約》中讀《創世紀》、《出埃及記》、《約伯傳》、《頌詩》數篇,《新約》中讀任何一個《福音》也就夠了。
中世紀民眾藝術,如雕刻建築圖畫詩歌傳奇之類,是很光華燦爛的。
讀者可擇看一部較詳盡的藝術史(如Michet 所著的),讀一兩部傳奇(如《羅蘭之歌》,《亞瑟王傳》之類),再加上一兩部耶教大師的著作(如《聖奧古斯丁自傳》之類),對於中世紀人的豐富的內心生活便可知其梗概。
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初期大師,他的《神曲》不可不讀。較軟性的讀物有薄伽丘的《十日談》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一是條頓的,繼承希臘精神而發揮為近代科學與工商業文化。
1、思想方面
在思想方面,盧梭的影響最大,他的《自傳》和《民約論》是了解近代歐洲的一個鑰匙。
正統派哲學家自然要推康德和他們的唯心派的繼續人,但是他們的作品大半難讀。
2、文藝
在文藝方面,各國都有特殊的造詣,一般讀者要想面面俱到,實不可能,只能就他們所懂的文字和興趣所偏重的去下工夫。
八、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達爾文的《物種源始》
亞當斯密的《原富》
穆勒的《群己權界論》
里波,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著作
馬克思的《資本論》
佛來柔的《金牛》(Frager: Golden Bough)
發布於 2014-02-15 添加評論 感謝 分享 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作者保留權利
63
贊同反對,不會顯示你的姓名
蘇豆芽 作家;代表作品《我還是很喜歡你》
63 人贊同
不小心看到了這個問題,就把以前寫的貼上來了:
給上班族的讀書建議:把讀書當做一種休息,受益頗多
2014-01-21 16:57:09
不玩網游,不慣性刷微博豆瓣,不逛淘寶,不看無聊電視劇,把這樣的時間留給讀書。
最簡單的收獲是休息眼睛。
技能方面:
ppt:《說服力123》《別告訴我你懂ppt》
excel:《excel還能這么玩》
時間管理:《番茄工作法》——其實不推薦看書,知道方法就行
整理術:《佐藤可士和的超級整理術》《整理的藝術1234》
品牌與營銷:馬佳佳中歐商學院PPT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奧美的觀點》《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史玉柱自述》
工作態度:《電通鬼十則》《挺住,意味著一切》
工作方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商業思維:《需求》、《商業的常識》、《長尾理論》、《黑天鵝》、《喬布斯傳》、《創業36條軍規》、《大敗局》、《海底撈你學不會》、《重來》、《免費》、《偉大是熬出來的》
人物傳記:《蔣介石傳》、《野蠻生長》
情緒管理:《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財商:《小狗錢錢》《富爸爸窮爸爸》《財報就是一本故事書》《30歲前的每一天》
英語:《把你的英語用起來》
生活趣味:《世間的鹽》《我這個普通人的生活》《深夜食堂》《睡不著》《吃早餐,徹底改變了我》高木直子「一個人」系列,《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再也不會做了》,《萬物有靈且美》等三本,E B懷特的書,趙志明《我親愛的精神病患者》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
生活哲學:阿蘭德波頓所有的書,羅素《幸福之路》
心理學:《自控力》《拖延心理學》《戰勝拖延症》《思考,快與慢》
趨勢類:《大數據時代》《3D列印》《》
找刺激:午夜文庫(我自己一般不找刺激o(╯□╰)o,沒怎麼看過,就不具體推薦哪些書了)
不推薦辦公室政治和厚黑學方面的,除非你有特殊需要,我祝願你沒有特殊需要。
不推薦兩性關系的書。好吧,《男人來自金星,女人來自水星》沒看過的還是摟一遍。
——————————————————————
蘇豆芽\文
如果我有個兒子,我怎樣安排他讀書
高中的時候,就必須看過余華的《細雨中的呼喊》,對男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發育、身體發育、性意識的疏導,陳忠實的《白鹿原》關系繁復的情況下,怎樣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30歲時再看一遍此書,人生的又一層意思)
大學的時候,就要看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馬原的《虛構》
畢業了一定要看余華的《活著》。了解現實和抗爭現實:
工作之後一定要看《創業36條軍規》《商業的常識》《重來》——一個男人擁有完整的商業思維
一定要看《巴菲特》,不是學炒股,而是讓他一定要懂得什麼叫做「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個人修養《一個人的文學史》其實看了這本書並不是說要懂文學,這書打動我的,跟文學無關,是一個人的人生修為。
《灰故事》怎樣處理個人與社會的對立關系,有些路是必須要走的,不能走捷徑,有也不能走。
《寡人》在一個人極度冷靜到恐怖地步的時候,怎樣讓自己走出來,走出自我封閉,包容外界。
《命令我沉默》作為一個男人,怎樣處置自己和妻子,自己和子嗣,生而為人的使命感,找到你的角色。
《穆斯林的葬禮》作為一個男人,怎樣把握愛情,處理愛情。
《馬橋辭典》作為一個男人對於家鄉在精神文明建設的反哺,也是中國文學在題材上最高巔峰的探索。
《沉默之門》是當代文學最絢爛的文本。請仰視!
《被雨淋濕的河》做為一個男人一定要發自肺腑地懂的——責任
男人有時候要活的精細,像盲人一般精細,畢飛宇的《推拿》
想像力和邏輯思維《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男人要懂點政治和經濟 《偉大的博弈》《國富論》
當代城市男性青年如何處置自己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情感地位:徐則臣《耶路撒冷》。
《三國》《水滸》《金瓶梅》
《我的帝王生涯》命運強加給你的東西,擺脫不了,逃避不開。
敬畏命運,《俄狄浦斯》
————————————————————————
在什麼時間讀書?怎麼找時間讀書?
我的態度是,早晨讀書最好!原因是: 一、充分睡眠休息過後,人的自控力比較強。在培養閱讀習慣之初,適合早餐看書。 二、精力充沛,狀態較好,對文字的感知能力和主動思考的能力較強。 三、跟早餐一樣,讀到了好的,會有開啟了美好一天的感覺! 早睡早起永遠是王道! 睡前讀書:可用來代替以前的不良習慣。也可同時進行好的生活習慣。 在做面膜的時候讀書,在泡腳的時候讀書,在聽音樂的時候讀書,在練習瑜伽的時候讀書,在練習腹肌的時候讀書。 睡前讀書,適合讀輕松一點的,與自己的工作內容完全不相乾的。 疲勞的時候讀書,我跟我老公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忙得特別混亂和疲倦的時候,把工作丟到一邊,找一本書拿來讀,可以瞬間的平靜下來。麻煩事情放一放,腦袋.. 收起
我的態度是,早晨讀書最好!原因是:
一、充分睡眠休息過後,人的自控力比較強。在培養閱讀習慣之初,適合早餐看書。
二、精力充沛,狀態較好,對文字的感知能力和主動思考的能力較強。
三、跟早餐一樣,讀到了好的,會有開啟了美好一天的感覺!
早睡早起永遠是王道!
睡前讀書:可用來代替以前的不良習慣。也可同時進行好的生活習慣。
在做面膜的時候讀書,在泡腳的時候讀書,在聽音樂的時候讀書,在練習瑜伽的時候讀書,在練習腹肌的時候讀書。
睡前讀書,適合讀輕松一點的,與自己的工作內容完全不相乾的。
疲勞的時候讀書,我跟我老公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忙得特別混亂和疲倦的時候,把工作丟到一邊,找一本書拿來讀,可以瞬間的平靜下來。麻煩事情放一放,腦袋清醒了,情緒平復了,內心平靜了,再解決。
碎片時間:15分鍾可以讀一個短篇小說。
我在地鐵上可以讀書,其他的交通工具就完全不能了。
包里隨時放一本書,真是不是很重。
周末讀書,會特意把期待已久的書留在周末,完全不被打斷和打擾的時間。像是秘密的幽會。
如果北京時常天氣好,也願意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在戶外讀書。
————————————————————————————
適合培養閱讀習慣的書:那些字數較少,內容又好的書!
馬爾克斯《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
馬爾克斯《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余華《活著》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遲子建《晚安玫瑰》
《斷舍離》
《佐藤可士和的超級整理術》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
村上《當我在跑步的時候》
雷蒙德卡佛《當我在談論愛情》
吉本香蕉的小說《哀愁的預感》
《銀河系打車指南》系列
《都市速寫簿》
《小狗錢錢》
《命令我沉默》
青山七惠《一個人的好天氣》偏女
《簡單就好,生活可以很德國》偏女
《深夜食堂》系列
中國文學短經典系列
外國文學短經典系列(兩者選其一的話,中國文學短經典更好讀一些,適合剛開始培養閱讀習慣的人)
——————————————————————————
看書要做讀書筆記嗎?怎樣做讀書筆記?
知識技能類的圖書要做讀書筆記,其餘不用。不易破壞閱讀的感受。
讀書筆記的做法:
便簽紙,隨讀隨想隨歸納,貼在當頁。全部讀完,匯總一遍要點,或者說自己感受特別深的地方。
這類書,讀不是目的,用才的真理!
看電子書還是紙書?
我的態度是,紙書優先。大概瀏覽的才看電子書。
想了解一本書的時候,選擇看電子書,真正要讀,就看紙書。
不糾結紙書佔地兒的問題,倒是用不慣任何的電子閱讀器。
不支持分享電子圖書,國內作家收入都偏低,拒絕盜版。
怎麼選書?
張佳瑋說過,選書可以用「追根溯源」。找一個你喜歡的作者,去看他的隨筆,看他推崇誰,你就去看誰,一摸一個准兒。絕對對口味!
依此類推,你喜歡的書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作者,哪些作品,都找來讀。
經典,自有其經典之處,平心靜氣,不可錯失。
不推薦看圖書銷售網站的排行榜。雖然自己也是網上購書多,但很少依據網站上的信息來購書。
實體書店還是要常去,會發現一些好書,適合自己的書。
關注專業的出版方,比如如果你喜歡外國文學,新經典的書都不會差。
看周圍人推薦,比如我推薦的,哈哈哈哈
我個人的辦法是,寧可錯讀,絕不漏過。大不了讀不完就不再讀。
讀書不必太挑,用開放的心態。也不必糾結於必須讀完。慢慢會摸到自己的喜好。
讀慣書的人,少有糾結於怎麼選擇,讀哪本。
F. 知乎上很好的簡短小故事
1.碎罐
過去,有一個人提著一個非常精美的罐子趕路,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啪」的一聲,罐子摔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頓時成了碎片。路人見了,唏噓不已,都為這么精美的罐子成了碎片而惋惜。可是那個摔破罐子的人,卻像沒這么回事一樣,頭也不扭一下,看都不看那罐子一眼,照舊趕他的路。
這時過路的人都很吃驚,為什麼此人如此灑脫,多麼精美的罐子啊,摔碎了多麼可惜呀!甚至有人還懷疑此人的神經是否正常。
事後,有人問這個人為什麼要這樣?
這人說:「已經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戀呢?」
大道理:灑脫是一種擺脫了失去和痛苦的超級享受。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何必還要空留戀呢?如果留戀有用,還要繼續努力干什麼?
2.路上的石頭
國王費迪南決定從他的十位王子中選一位做繼承人。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條兩旁臨水的大道上放置了一塊「巨石」,任何人想要通過這條路,都得面臨這塊「巨石」,要麼把它推開,要麼爬過去,要麼繞過去。然後,國王吩咐王子先後通過那條大路,分別把一封密信盡快送到一位大臣手裡。王子們很快完成了任務。費迪南開始詢問王子們:「你們是怎麼把信送到的?」
一個說:「我是爬過那塊巨石的。」
一個說:「我是劃船過去的。」
也有的說:「我是從水裡游過去的。」
只有小王子說:「我是從大路上跑過去的。」
「難道巨石沒有攔你的路?」費迪南問。
「我用手使勁一推,它就滾到河裡去了。」
「這么大的石頭,你怎麼想用手去推呢?」
「我不過試了試,」小王子說,「誰知我一推,它就動了。」
原來,那塊「巨石」是費迪南和大臣用很輕的材料仿造的。自然,這位善於嘗試的王子繼承了王位。
大道理: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甚至交給某一個人,自己一點兒也不動腦筋,只是相信別人那太危險了。自己要學會掌握自己的命運。
3.一面鏡子
一個年輕人正值人生巔峰時卻被查出患了白血病,無邊無際的絕望一下子籠罩了他的心,他覺得生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拒絕接受任何治療。
一個深秋的午後,他從醫院里逃出來,漫無目的地在街上游盪。忽然,一陣略帶嘶啞又異常豪邁的樂曲吸引了他。不遠處,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正把弄著一件磨得發亮的樂器,向著寥落的人流動情地彈奏著。還有一點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懷中掛著一面鏡子!
年輕人好奇地上前,趁盲人一曲彈奏完畢時問道:「對不起,打擾了,請問這鏡子是你的嗎?」
「是的,我的樂器和鏡子是我的兩件寶貝!音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我常常靠這個自娛自樂,可以感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可這面鏡子對你有什麼意義呢?」他迫不及待地問。
盲人微微一笑,說:「我希望有一天出現奇跡,並且也相信有朝一日我能用這面鏡子看見自己的臉,因此不管到哪兒,不管什麼時候我都帶著它。」
白血病患者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個盲人尚且如此熱愛生活,而我……他突然徹悟了,又坦然地回到醫院接受治療,盡管每次化療他都會感受到死去活來的痛楚,但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逃跑過。
他堅強地忍受痛苦的治療,終於出現了奇跡,他恢復了健康。從此,他也擁有了人生彌足珍貴的兩件寶貝: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屹立不倒的信念。
大道理:想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和命運的人,一定要有樂觀和堅強的品質,因為樂觀和堅強是掌管人生航向的舵手,是把握命運之船的動力槳。
4.跳槽
A對B說:「我要離開這個公司,我恨這個公司!」
B建議道:「我舉雙手贊成你報復這破公司,一定要給它點顏色看看。不過你現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
A問:「為什麼?」
B說:「如果你現在走,公司的損失並不大。你應該趁著在公司的機會,拚命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成為公司獨當一面的人物,然後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公司才會受到重大損失,非常被動。」
A覺得B說的非常在理,於是努力工作。事遂所願,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後,他有了許多忠實的客戶。
再見面時B問A:「現在是時機了,要趕快行動哦!」
A淡然笑道:「老總跟我長談過,准備升我做總經理助理,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其實這也正是B的初衷。一個人的工作,永遠只是為自己的簡歷。只有付出大於得到,讓老闆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於位置,才會給你更多的機會替他創造更多利潤。
大道理:不要一味地埋怨環境帶給人的諸多不便,其實環境本身是客觀存在的,誰處於那個位置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聰明的人會努力去改造罷了。
G. 知乎 怎樣評價馬爾克斯迷宮里的將軍
1、哥倫比亞。
2、代表作:
《百年孤獨》《枯枝敗葉》《霍亂時期的愛情》《格蘭德大媽的葬禮》《迷宮里的將軍》《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不是來演講的》等。
3、作者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贊譽的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H. 如何評價白先勇
轉載自知乎
不提其父白崇禧,白先勇先生就只是知名作家之一。那句"傳統文化是我的故鄉",聞之祥和。
一把其父作背景特意推出,觀感就異樣了:意欲何為呢?
再譬如,不提原姓葉赫那拉,葉嘉瑩先生也只是知名詞作家之一,聞之已欽。
一強調其祖上,並因此睥睨了當世,觀感也異樣了:意欲何為呢?
再譬如,不提曾外祖父李鴻章,張愛玲女士也是民國才女之一,讀之已服。
一前綴李鴻章的重外孫女,觀感也有趣了: 需要如此么?
中國的階層斗爭,明明滅滅,一直暗流涌動。
人們被自己的階層歸屬,他人的階層歸屬強硬隔膜,在人為的森森壁壘里,想當然恪守著頑固的偏見與睥睨,不肯平視彼此的基本歸屬: 都是人,而已。
所以,真正的和諧,道蒼蒼,路漫漫,霧茫茫,其修遠兮。
作者:天青無雪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8180415/answer/15464267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魚三咩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8180415/answer/16747704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世人大多眼孔淺顯,只見皮相,未見骨相
陌上人如玉,翩翩公子世無雙
昨天恰巧看到一篇寫白先勇的文章,沒讀過太多他的作品,甚至有些只是從改編的台劇上涉及一星半點,但並不影響對他的感覺,總結起來只能用「翩翩公子」這四字。
與項脊軒志異曲同工,白先勇在《樹猶如此》里寫,
冬去春來,我園中六七十棵茶花競相開發,嬌紅嫩白,熱鬧非凡。我與王國祥從前種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後,已經高攀屋搪,每株盛開起來,都有上百朵。春日負喧,我坐在園中靠椅上,品茗閱報,有百花相伴,暫且貪享人間瞬息繁華。美中不足的是,抬眼望,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楞楞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王國祥是他愛人,兩人17歲認識,相伴38年,直到王國祥因再生不良性貧血去世。他們一起在美國留學,在聖芭芭拉耕勞,沒什麼驚天動地、撕心裂肺,卻也坦坦盪盪、熠熠生輝。
<img src="https://pic4.mg.com/v2-_b.pn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v2-_r.png">
文章寫盡了兩人在美國時的美好時光,也有王國祥舊病復發,白先勇四處為他求醫問葯,直至最後只能對著一園的柏樹睹物思人。
這種愛人離去的悲痛很易被人理解,但「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是一種怎麼樣的痛楚,後來,白先勇在《紅樓夢》講座里說到,那塊石頭將來要補的是情天,那是比天裂更大,更難補的洞口。
1976年,白先勇寫了一部長篇小說,也成了他唯一的一部長篇,名叫《孽子》。
書里描述了一群被稱為「青春鳥」的同性戀淪落少年,不是因性取向淪落,也是因性取向淪落,在社會、家庭、國家的邊緣遊走、掙扎,身體與心靈雙重流亡,從父子沖突,到個人與社會的沖突,從家庭關繫到整個社會矛盾。幾個年輕人在社會邊緣的壓抑和歇斯底里,幾位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在處理與兒子的關系,對待兒子性向的態度,都折射出現實社會的難以治癒的病症。
<img src="https://pic4.mg.com/v2-_b.png" data-rawwidth="399"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9">
<img src="https://pic3.mg.com/v2-_b.png" data-rawwidth="638" data-rawheight="3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8" data-original="https://pic3.mg.com/v2-_r.png">
小說一問世,就引起很大共鳴,書里同性戀聚集的台北「新公園」,已改名228公園,依然有很多同志群體在那裡聚會,並且,成為台北的同志地標。2003年,《孽子》被改編成電視劇,獲電視金鍾獎戲劇節目連續劇、連續劇女主角獎、連續劇導演、音效、燈光、美術指導等獎。
有一段采訪里,記者問,如果您父親還在(1966年白父去世),看到這本書會有什麼反應?
白先勇說,我和父親沒有談過這方面的事情,但父母對兒女有種直覺,我想他是知道我的性向的。
之所以問到白先勇的父親,那是因為白先勇的父親是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統一廣西的著名軍事家,曾是「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抗日英豪,被日本人成為「中國戰神」。
白先勇是白崇禧的第八個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單獨住在山坡上的房子里,天天站在山坡上看家裡的燈火,只能在收音機里聽《紅樓夢》,所以從小養成敏感多思、內斂悲憫的氣質,從而也影響了他的文字。
<img src="https://pic3.mg.com/v2-_b.png" data-rawwidth="301" data-rawheight="36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1">
少年白先勇讀書很棒,國英數理,樣樣優秀。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大學水利工程系一年後轉至台灣大學外文系,改學英國文學。21歲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那年是1958年。
後來又寫了小說集《台北人》,1964年《芝加哥之死》是他的轉型做,少年時代經歷顯赫的父輩,上層社會的氣派,中西文化的熏陶,以及在大陸、台灣、美國的生活,後來經歷了背井離鄉、窘困掙扎,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平淡的性格,促使他的作品也不再是充滿個人色彩和幻想,而是以跳脫故事之外的白描敘述,雖跳脫但代入感很強,有點像王小波,以旁觀者的語氣淡淡的講個故事,不刻意煽情反而更顯悲憫。
他小說的主角大部分是女性,沉醉於紙醉金迷中,又清醒的可怕,表面虛偽光鮮,骨子裡可憐可悲得很。
當她把滾熱的面腮輕輕地偎貼在月如冰涼的腳背上時,她又禁不住默默地哭泣起來了。
「這個舞我不會跳了」那個年輕的男人說道。他停了下來,尷尬地望著金大班,樂隊剛換了一支曲子。
金大班凝望了他片刻,終於溫柔地笑了起來,說道:「不要緊,這是三步,最容易,你跟著我,我來替你數拍子。」
說完她便把那個年輕男人摟進懷里,面腮貼近了他的耳朵,輕輕地,柔柔的數著:
一二三
一二三
.....
金大班突然覺得一
腔怒火給勾了起來,這種沒耳性的小婊子,自然是讓人家吃的了。她倒不是為著朱鳳可惜,她是為著自己花在朱鳳身上那番心血白白糟蹋了,實在氣不忿。好不容易,把這么個鄉下土豆兒脫胎換骨,調理得水蔥兒似的,眼看著就要大紅大紫起來了,連萬國的陳胖婆兒陳大班都跑來向她打聽過朱鳳的身價。她拉起朱鳳的耳朵,咬著牙齒對她說:再忍一下,你出頭的日子就到了。玩是玩,耍是耍,貨腰娘第一大忌是讓人家睡大肚皮。舞客里哪個不是狼心狗肺?哪怕你紅遍了半邊天,一知道你給人睡壞了,一個個都捏起鼻子鬼一樣的跑了,就好像你身上。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看他的文章,總讓我想到納蘭性德,同樣有著上流社會的氣質,心懷悲憫,文字力透紙背,他母親去世時悲痛萬分,「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卻又不一樣,白先勇晚期似乎更坦然,捱過冬季的寒冷便能不驚喜春季的溫暖的淡定,納蘭性德耿耿於懷的還有江山社稷,白先勇深藏於心的是份情誼。
<img src="https://pic4.mg.com/v2-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2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v2-_r.jpg">
《一把青》後來也被改編成電視劇,1945年代空軍愛情故事,眾人沉浸在抗戰勝利的喜悅時,馬上面臨繼起的國共內戰,再次被戰火無情催逼、生死兩隔的動人情感。以飛行員妻子的視角,展現了在英雄底下的彷徨和惜命,還有一個時代的女性的堅韌。他總是喜歡選一些社會地位很特別的女性作為切入點,有人拿張愛玲跟他比較,張筆下的女主多是正經人家的女孩,生活所迫的壓力來於外在,情感細膩,白先勇的女主們更有時代特點,是不可抗拒的社會變遷導致了他們人生的變化,《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的舞女金大班、《永遠的尹雪艷》交際花尹雪艷、《一把青》軍人遺孀朱青。對比看來,張的女主更顯小女人的細膩情感,白的女主都是社會洪流中苦苦掙扎的一根草,時代特性、歷史本身都是小說的組成,他跳出歷史,又把歷史和作品融合在一起,這樣恢宏的架構只有他歷盡變遷、往事重提的語氣才講得出。
除此,《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等都是把西方現代文學的 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文字中,章詒和說他的文章「好看、耐看」。
晚期的白先勇已經沒有多少作品了,甚至鮮少有新作品,他開始專心研究幼年時在收音機里聽到的《紅樓夢》,他不像其他紅學研究者那樣從歷史學、社會學、甚至封建宮闈秘史勾心鬥角方面研究,把一本小說演變成更復雜的史料,這好像有點偏離文學。白先勇則是單單從小說藝術研究,譬如架構、人物塑造、敘述、隱喻象徵等等,從文學的角度解讀一本文學作品。
<img src="https://pic1.mg.com/v2-_b.png" data-rawwidth="501" data-rawheight="3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1" data-original="https://pic1.mg.com/v2-_r.png">
他這一生都在經歷傳奇,無論時代還是自己本身,都不可否認。
作者:艾三吉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8180415/answer/18583225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白先勇的文章,我認為是被世人所小瞧了的。白先勇在當代作家群眾中,是蠻另類的那一個,他不同於很多大陸作家,作品裡全是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和加繆和一干對大陸造成最近一次文學沖擊的外國作家的影子,他也不同於許多台灣作家,滯留在一個狹小的,矯揉造作的,被稱為「小文學」的范疇里(主要表現為格局太小,如廣受人追捧的諸位台灣「哲理」作家)。他的視野很寬廣,選材很獨特,尤其在於他的敘事技巧,應當 說走在了這個時代文學的最前沿。
他在愛荷華學過國外文學創作課,受外國影響很深,但你看他的小說,就好比《游園驚夢》,在意識流的框架下,不得不承認他的主幹是中國傳統的敘事,無論是對於悲劇命運的關注,還是那種很沉靜的,對於生活現實的切入,可以說和《紅樓》傳統一脈相承。他很成功地,用外國手法,融合進中國敘事,而不是和很多作家一樣,寫了本發生在中國背景的《百年孤獨》或別的什麼。這一點,我認為他的成就堪比後期的汪曾祺,他們都是融入了西方文學的技巧,去延續一個中國的敘事傳統,並且,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除此之外,他的語言,他字里行間的細膩處理,在男作家中,可謂格外突出,令人尤為感動的,或說也不免為人所詬病的,是他幾乎成慣例的,清淡而充滿迴音的結尾,試舉兩例:
「羅伯娘佇立在草叢中,她合起了雙手,抱在她的大肚子上,覷起眼睛,仰面往那暮雲沉沉的天空望去,寒風把她那一頭白麻般的粗發吹得統統飛張起來。」——《思舊賦》
「街上沒有什麼車輛,兩旁的行人也十分稀少,我沒有想到紐約市最熱鬧的一條街道,在星期日的清晨,也會變得這么空盪,這么寂寥起來」——《謫仙記》
此類結尾,配合全文來閱讀,在文章最後,將悲劇色彩推向頂點,往往有攝人心魂的力量,但無奈之處在於幾乎也成了定例,每每看到,有一種面對歐亨利般的無奈:怎麼又是你?這也是白先勇先生的最大弊病之一:他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近乎巔峰,但創作太少,缺乏大部頭(孽子沒有做出本質性的突破)的磨礪,已經無力去探索新的世界了。他的作品盡管十分優秀,但面目是相近的,對於創作核心理念的探尋,也已經近乎停止了。但這不影響他作品橫向對比時的傑出,坦率地說,大陸的短篇小說水準,落後時代不是一點兩點,比起民國及建國始老一代作家的作品,恐怕還猶有不及。而非大陸作家裡,能在短篇小說上,與白先生相抗的,恐怕也實在不多。
如果要詳細評論,篇幅實在太長,所以我只談我一直感興趣的兩小點,總之我對白先生的評價是,他是當代短篇小說屆的領軍人物,是一位奇才,一位對文體改革有貢獻的作家,在當代華文作家中,他不是魁首,但絕對,是一位值得被後代銘記的,可以部分代表中國文學的,第一流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