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劉詩偉的文學作品
早期作品:
上世紀80年代堅持業余文學寫作,並加入湖北省作家協會。期間發表(出版)文學作品主要有:
《告別綠巢》(短篇小說,見廣州《花地》雜志,獲花地銀質獎);
《一個散步的女人》(短篇小說,見湖北《長江文藝》);
《女賊講給縣長聽的故事》(短篇小說,見湖北《長江文藝》);
《我不懺悔》(長篇小說,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該作是劉詩偉創作並發表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屬於1980年代愛情倫理題材的探索之作,顯示出作者「詩意哲思」的早期風格);
《種田的祖父》(散文,見天津《散文》,獲年度散文獎,二十篇之一);
《拒絕起訴書的被告》(報告文學,見上海《民主與法制》);
《驚心動魄的黃昏》(報告文學,見《湖北法制報》,獲湖北法制文學一等獎);
《法的意象》(組詩,見《湖北法制報》;
《悅人情感 啟人心智》(評論,見湖北《長江文藝》)等等。
此外,在1980年代還寫過大量新聞評論、新聞報道、司法實踐短論和犯罪學論文;其中《試論青少年
性犯罪人格形成》被收入1986年「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鑒」。曾加入湖北省法學會和社會學學會。
1990年底放棄「國家幹部」職位,「下海」從商,期間寫過「詩偉看海」散文專欄;出版詩集《小心走過冬天的邊境》(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小心走過冬天的邊境》收集的詩作大多是作者從商時「見縫插針」的玩票,僅有少數幾首發表過。著名評論家謝冕先生在《親切感人的詩》中寫道:「這位寫詩的朋友我沒有見過面,是朋友的朋友介紹我讀他的詩。但他的詩使我接近他,這種接近是情感的,也是心靈的。......他只是在他的現實世界之中感到了某種匱乏,他為尋覓那種在豪華和宣騰中的缺失而找到了詩。」
近期作品:
2006年,劉詩偉重新開始文學寫作。2007年出版長篇小
說《在時光之外》(作家出版社出版)。該作「以清澄詩意追問和纏綿終極哲理,發掘、表現並洋溢著人類的元精神,在生命、性愛、生死、時光以及宇宙的題義上具有抵達極限的閱讀感受;於當下普泛的閱讀中,別具安靜、超然、詩意、哲理兼溶的美學品格,以其藝術睿力奉獻了一部新啟蒙的驚艷之曲!」(據出版介紹)。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指出:「詩偉是文壇之外的人,寫這個小說的時候,我倒覺得他真心進入了文學創作的狀態,他是真正面對自己的心……從我們的視野之外走出一個人來,他是真正對文學抱有信念、對文學抱有一份熱愛的,他也就是真正能帶給我們驚喜的作家。詩偉是一個。我相信這樣的作家會越來越多,這很好,至少可以治一治我們賊頭賊腦和東張西望的毛病。」評論家們稱該作為「憂天與此在之證」,「心靈的驅遣與訴求」、「哲思的詩意表達」、「詩性之作」。
2011年7月,劉詩偉長篇小說新作《拯救》出版(作家出版社出版)。《拯救》是一部以改革開放後的現實生活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新作,是作家在現實的風口浪尖上生活和拼搏30年後思考沉澱的產物,是作者放棄了費額不菲的咨詢業務而完成寫作的。評論家們認為,該作「拿在手裡有看頭,看完之後有說頭,說過之後還有想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媒體發表和報道了諸多文學評論家關於《拯救》的評論。綜述如下:
盛世反思的探索。《拯救》是一部直面現實主要問題與人的精神危機的文學作品。
評論家認為,《拯救》從整體看,是一部新的反思小說,它不同於上世紀80年代初對前30年的反思,是盛世中的後反思。在當今社會正面臨道德拯救的嚴峻時刻,《拯救》的作者與時俱進,慧眼獨具,將筆鋒觸及當今社會的這一根敏感的神經,揭示了時代的一個重大主題,開啟了文學的又一輪反思。《拯救》是中國農村、都市社會變遷與精神蛻變的雙重交響,是近30年社會道德嬗變的詩性反思。《拯救》中最有思想價值的,是描寫主人公自省、同時憂時的段落和篇章,這使全書散發出濃濃的「1980年代」氣息(那是一個「新啟蒙」的時代),試圖為中國文學找到新的精神航向。《拯救》正是一部這樣的反思之作,它滲透著作者的生命體驗,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理想主義的情懷,其反思深遠而深刻。作家梁必文分析:小說的故事因主人公劉浪在娛樂城遇上似曾相識的「小姐」柳葉而引發,逐步展現其30年來的奮斗史和心靈畫卷,伴隨其間的思考與拷問遞進式深入,抒發出對於「暢達、飽滿、快樂人生」的嚮往,匯成了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概括的具有多重啟示意義的復合主題。也有論者認為針對《拯救》提出「後反思文學」或「新反思文學」概念尚需進一步探討,同時還需要等待更多作家的同類創作。
倫理切入的突破。評論家指出,縱觀世界文學史,偉大作家的偉大作品都是對處於社會重大轉型、生活急劇變化、各種秩序混亂時期的社會生活的書寫和反映,而這些作品書寫社會生活又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切入方向:一是倫理,一是政治。19世紀的巴爾扎克是如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托爾斯泰也是如此。巴爾扎克不滿現實社會,嚮往庄園生活;托爾斯泰批判現實丑惡,希望回到泛愛的人道主義。而在中國,以倫理和政治切入生活的寫作是罕見的,一般的作品都缺乏擔當,或者只是現象展示。《拯救》有一個倫理切入,盡管少了政治角度的切入(隱約有一點),但的確可以稱為近30年來的好小說之一。評論家肯定《拯救》是一部兼有經典寫作和經驗寫作品格的文本,而貫穿於作品中的「反思」、「迷思」、「辨思」是豐富而厚重的,作品人物如劉浪、柳青、安娜等顯然都是具有象徵性的。《拯救》著力刻畫了幾個主要人物的「堅硬」的精神追求,整個作品呈現的是一種對終極價值的探尋,其反思嚴肅而理性,它是在整合中確認和建構新的道德觀與倫理價值。主人公劉浪不斷利用自己的身份、工作和可以操控的能力發揮善的作用,使其形象本身就具有善和擔當的道德價值。此外,在《拯救》中,隨著故事的演進,先後出現劉浪對柳葉的拯救,劉浪對黑牛的拯救,柳葉對柳青的拯救,文良對安娜的拯救,以及被拯救者柳葉等人對拯救者劉浪的拯救;而這些拯救既有對生命和生活的拯救,也有對於靈魂和智思的拯救;這一切既是關於當下的拯救,又包含了對人類永恆的拯救……如此思來探去,《拯救》這部小說不僅思想力是出色的,其想像和構思也是有突破的。
敘事模式的創新。《拯救》的敘事模式創新也是熱議話題。小說的敘事以兩個時態交替進行,一是當下進行時(「去年」春夏),一是過去時(嵌入過去30年的生活);而這種「嵌」的支配者則是主人公「我」的「懸意識」,整個作品由「懸意識」結構,可謂「懸意識」敘事。同時,作品又採用了一、二、三人稱不時變換的手法。顯然,在這樣一部40萬字的長篇小說中,操作如此繁復的敘事方式,沒有對世事的潛沉、對人物的把握及高超的統籌力,是難以達成的。評論家指出,這種敘事方法在過去的中國小說中幾乎是沒有的,作者依據小說事件的推進和人物心理的變化,自然(或必然)地將不同時態、不同人稱進行交替轉換,使情感的抒發和反思的表達在對比和沖突中凸顯張力,從而實現了作品藝術表現的最優效果。文本中始終暗含著缺席的「我」與在場的「你」之間的心靈對話或者自我審視,使這部作品的反思變得真摯而富有感染力。《拯救》之所以能實現對當下物質社會精神病象的深刻反思,其創新的敘事策略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總之,《拯救》的敘事模式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與創新。
② 跪求劉慈欣短篇小說全集TXT,有的發我郵箱
你好,親,你要的資源我這里有~
已經發送給你,不過由於網路延遲版或者文件較大,可能過會權才能收到~請注意查收~
如果一直沒有收到,請查看垃圾箱、訂閱等其他文件夾~
如果滿意請及時採納吧,之後記得點一下【贊】哦~
如有問題,請【hi我】、【追問】或【回復郵件】~
祝您閱讀愉快~
BY:環保先驅V5 來自團隊【月下斂水痕】
③ 人民日報公益簡訊大賽獲獎作品的賞析
不夠吸引人,沒什麼亮點
④ 短篇文章在哪投稿比較好
朋友你好,根據我多年從事文字工作的經驗,我認為:如果投稿更有針對性內,命中率會容更高一些。這就關繫到,你是哪裡的?干什麼的?寫的稿件是什麼體裁?什麼內容?如果說投稿的話,最好投當地的報刊、網路或者是你從事的職業報刊發表,要投哪個媒體首先要研究哪個媒體,看它需要什麼內容、什麼體裁、什麼格式的稿件,「對症下葯」,這樣會更輕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會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夠告訴我你的具體情況(干什麼工作,哪裡的,寫的小說的大致內容等),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我1993年開始在部隊時開始發表各類文章,包括:報告文學、新聞、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體裁的,到目前,先後在《人民日報》《法制日報》《農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法制文萃》《半月談》《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公安報》《中國交通報》《中國安全生產報》《中國轉業軍官》《中國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報刊發表的大約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獲獎。另外:投稿時,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對報刊媒體,這兩點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⑤ 七八年或者是七九年解放軍報的一個短篇小說《香水月季》有嗎
個短篇小說《香水月季下,而是羽毛筆
⑥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歷史小說集/散文集/雜文集。個需2個。謝謝
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雜文集:《熱風》、《華蓋集》
他的歷史小說集只有一部
參見下面:
魯迅小說集有《彷徨》《吶喊》,歷史小說《故事新編》,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雜文集有《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