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 陶晶孫短篇小說《木犀》的賞析文章,謝謝
陶晶孫的處女作和代表作《木犀》描寫一個大學生在初秋的古廟旁,偶聞木犀花的香潮,從而會想起他初中時,與一個秀美聰明的女教師的戀愛悲劇。小說以清新脫俗的文筆,曲折的反映了五四青年不顧世俗偏見追求純潔愛情的時代情緒。
陶晶孫的小說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以他在日本的生活經歷為素材創作而成的,故事模式往往是一名叫晶孫或無量君的中國學生與日本女性之間的纏綿戀情。主人公活動的地點主要是東京、京都等日本的大城市。他的處女作和代表作《木犀》,就是描寫一位青年大學生素威在初秋季節路過一座鄉間古廟時,忽然聞到一股熟悉的木犀花的清香,他不僅感慨萬千,回想起少年時期與一位美麗、溫柔的女教師的戀愛插曲。他們由最初的彼此好感、愛慕乃至親近,逐漸產生了一種微妙而真摯的愛情。素威每次和先生親昵的時候,總能感覺到在先生的房間里涌動著一股木犀花的香潮。雖然女教師為這份情感而極為負疚,並且最終在聖誕節前夜而盍然長逝。但這份情感卻始終珍藏在素威的心底。從此每次嗅到木犀花的香潮,他總會情不自禁地從這特有的清香中感覺到「熱烈欲燃的歡愛存在」,總是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幼時的那段戀情。
② 幾篇短篇小說的賞析
燈下,我再次漫步在老師們隨筆的世界裡,不時地被陣陣感動支配著! 這是蔣秀梅老師的一篇隨筆: 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感情比較細膩的人,在與學生相處的日子裡,我喜歡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想法。這其中獲得的樂趣自不必言說,我也受到了許多啟迪。但也有些孩子,有些事情,讓我感到茫然,讓我不能讀懂他們的心靈與舉動。 還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來到教室,看起孩子們在家完成的雙休日練習試卷。看著看著,一張醒目的試卷躍入我的眼簾:書寫馬虎無比,叫人無法辨認。我不需要看名字,就知道是他的,他一貫就是這樣。我也曾經特地表揚過他很多次,力圖讓他有所觸動,有所改變。可是這種效果不會超過一天,第二天他又會顯示他的「廬山真面目」。這種孩子真讓人擔憂,該怎麼辦呢?我決定「軟硬兼施」,把他的試卷公布於眾,貼在黑板的角落。可是,剛貼完,我心裡不禁泛起一絲愧疚,這樣做,是不是顯得有點簡單和急躁?他會有什麼想法?下課了,同學們像快樂的鳥兒紛紛飛出教室。我特地朝他的座位看了一眼:他不在!他會上那兒去?我心裡湧起一份不安。我走出教室,目光在那幾百個快樂的身影中搜尋。說實話,我想發現他,可是又不希望真的在這群歡快的孩子中看到他。他,是他!一臉的陽光,一臉的笑容!全然不是我所擔憂的模樣。我默默地扭轉身,從角落裡取下那張試卷,我彷彿看到它上面寫滿了對我的諷刺,它在這兒還有絲毫意義嗎? 一個有缺憾的孩子,有如「被上帝咬過的蘋果」,對教育者來說,較之其他孩子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意蘊。 蔣老師的反思是成功的,是到位的:「我不禁一次又一次地叩問自己:是什麼鑄就了他們的漠然?僅僅是孩子們自己嗎?肯定不是!他們一定不知多少次地歷經了父母和老師這樣的故事。在一次次故事中,他們練就了這樣的漠然。」教育者多次類似的重復淡化了孩子的羞恥感和進取心,使他們看不到陽光,看不到未來,一直生活在「雨季」里。 泰戈爾有言:不是棒槌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造就了如此光亮的鵝卵石。我們能不能再多一份耐心與執著,用更加人文和詩意的方式對待他們?也許在今天、明天,甚至後天,他們也不會成為我們心中的期待。但肯定會有一個美麗的時刻,你悄然發現,他們變了……
③ 請問寫一個短篇小說的中心思想應從哪些方面寫呢
圍繞一句經典的成語或立志類的短句,比如我喜歡你,就會圍繞喜歡你 笑,喜歡你某些部位 ,喜歡你的聲音。圍繞這些就可以完成
一個我
個人感覺很真誠的小說啦!
④ 長中短篇小說如何表達中心思想是不是通過情節具體是怎麼樣的麻煩全面跟我說下,謝謝了
通過心理描寫或者一件重要的情節來讓中心思想明了。
⑤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或賞析
《在鄉下》讀後感
讀了莫泊桑的《在鄉下》,感觸頗深。故事非常簡單,一位貴族婦女十幾年前在鄉下領養了一個孩子。而本該被領養的是與這個孩子年齡相仿的鄰居家的孩子。十幾年後當這個孩子衣著光鮮地返回家中見自己的生父母時,鄰家的那位兒子十分羨慕,責備自己的母親在當年沒有將自己送出去,而在夜裡出走。小說通過偶然因素帶給人物的命運帶來的變化,引發了對人性的拷問。
那位兒子只是見了被領養的夥伴衣著光鮮地回來探親,出於羨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幾十年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反過來責備父母是糊塗蟲和土包子,影響了自己的前程,並且賭氣離家出走。幾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在這里抵不過華麗的服飾。親情抵不過金錢。難怪老婦人哭著說自己累死累活地養了兒子這么久,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確實,當年父母捨不得將兒子送走是因為對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兒子卻反過來責備母親沒有送走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反差,批判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並且狠狠拷問了人們的良知。
縱觀現在,這種事情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為了一點的利益,與親生父母對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屢見報端。這些人應該好好地反省,喚醒自己的良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呢?金錢、榮譽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法用世俗之物品來衡量的。文章鞭撻了那些視金錢與榮譽勝過親情的人。而對於這種人,文章在最後也給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裡。」這句話就暗示了這種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⑥ 短篇情感小說主要內容感悟
用不長也不短的復文字來包含製作者濃郁的某種情感,文字內容少卻能巧妙運用,讀者能在短短的字體種去發覺情感,揮發情感,整個人都被小說帶動,幻想自己就是小說里的主角,情感隨著小說文字的牽引,悲歡離合,興奮,哭泣,比如我們有時看著看著突然罵出一句臟話,罵出來後你才發現,又有時罵了臟話沒人提醒自己都不知道,都離不開投入的原因!
字太多在字面上表達出情感,但是文字過多經常會讓一些讀者讀到後文,又翻到前文,因為文字太多記不清前文,還有一個要害點,表達太全面的情感小說已經不具備「小說」性質了,因為情感與立場和思緒局面都已經完整的表達出來了,讓讀者沒有去「幻想」成為自己的情感空間,就像在看電影,別人的人生,整個人都由故事劇情牽引。
⑦ 求幾篇短篇小說賞析。
你好!
《外套》: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1809—1852),世紀俄國偉大作家,俄國文學自然派的創始人,另外還是傳說中的俄國散文之父,我們中國人還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大師,代表作品《死魂靈》。
《外套》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說,發表於1840年,沙皇治下的俄國等級森嚴,果戈里是用小說抨擊那害人的官僚制度。
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巴什馬奇金(下文用『他』代替),是一個九等文官。寒冷的天氣逼迫他必須更換一件外套,而這一切耗費了他所有的積蓄。而當他最終穿上了那身體面的大衣之後不久,就去參加了一個類似局長的人物給他安排的慶祝酒會。偉大的主人公似乎就要因為新的外套改變人生了,但是在從酒會回家的路上;野蠻的劫匪奪走了他全部的幸福,他們搶走了他的大衣。失落的他最終鼓足所有的勇氣去尋找警察署的長官;後者不失時機的展示了自己的地位,拿出十九世紀的殘酷的條文,斥責他違背政府機構辦事的例行程序。這位「將軍」認為他的敢於親自拜訪嚴重挑釁了長官的地位,是不可饒恕的。於是,失望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巴什馬奇金一病不起,最後嗚呼哀哉。
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陀斯托耶夫斯基共同說過一句話:「我們都是從果戈里的《外套》里走出來的。」人們經常引用這句評語來表達對果戈里的敬意,並說明他影響之大。無疑,果戈里是俄國寫實主義作家當之無愧的先驅。不僅如此,他的《外套》還是最早表現小人物並對弱者寄予同情的短篇小說,對全世界的文學創作和人文主義關懷都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
《睡谷的傳說》:
《睡谷的傳說》(The legend of the Sleepy Hollow)是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創作的著名短篇小說,包含在他的著名散文集《見聞札記》中。它與華盛頓·歐文的另外兩篇短篇小說《瑞普·凡·溫克爾》、《鬼新郎》被稱為「最早的現代短篇小說」。
《睡谷的傳說》講述的是發生在哈得遜河畔的一個名叫「睡谷」的地方的故事。這個地方鬼氣森森,流傳著許多恐怖故事,其中無頭騎士的故事最為可怕。傳說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次戰役中一個赫塞騎兵的頭被炮彈打飛了。死後,他的陰魂常在夜裡騎馬飛奔,到戰場上去尋找自己的頭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伊卡伯德·克萊恩的小學教師。他是一個貪婪、迷信、自負、懦弱而又愚蠢的傢伙。他看上了當地一戶富裕的荷蘭人家的女兒卡特琳娜·凡·塔塞爾,對她的美貌,尤其是她家的財產,垂涎不已……
在《睡谷的傳說》中克萊恩看著地里的牲畜家禽,想像著它們在飯桌上讓人美餐的情景等等,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歐文的文風模仿中有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曾翻譯過《睡谷的傳說》。
《睡谷的傳說》自1912年首次搬上銀幕以來,曾有多個電影版本相繼面世,其中迪斯尼的卡通版《無頭騎士傳奇》最為深入人心。1999年,好萊塢著名導演、懸念大師蒂姆·伯頓(Tim Burton)將《睡谷的傳說》改編後重拍(片名為《Sleepy Hollow》),在戲劇化與幽默感兼顧的情況下將歐文的小說原著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同時,曾為《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以及《終結者》等片製作數碼特效的工業光魔公司,成功為影片營造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場面將使該片毫無爭議地躋身經典恐怖片之列。
《羊脂球》:
因為跟上面的差不多,所以就不寫了,上面的那位將羊脂球賞析的蠻徹底的...可以參考。
《熱愛生命》:
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後,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熱愛生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小說把人物置於近乎殘忍的惡劣環境之中,讓主人公與寒冷、飢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的某些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一麴生命的贊歌,有著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傑克·倫敦很擅長描寫周遭環境,通過描寫環境和人物動作、心理活動來塑造意境,烘托出了主人公的苦難和進入絕境的感覺,然後又用意境來襯托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質。這一招屢試不爽,因為它的因果關系無可挑剔,只要作者把握好細節就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很好地凸顯主人公的品質。而這里的一段心理活動很真實,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那種場面,但一樣能夠感受到那張境況下的壓力。他只能「極其小心地讓自己鎮靜下去」「 剛強地打起精神」,因為他極度虛弱,疲倦和孤獨,這些物質上的實實在在存在的困境那樣強大,他卻還能「憑著一種奇怪的心靈作用,另外找到一絲毅力,更堅強地劃著」。他,雖然一次次掙扎,意識漸漸模糊,但心中的毅力沒有不見,那重奇怪的心靈作用應該就是一定要活下去的念頭吧!
傑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傑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後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帶有傳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說,往往描寫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冰於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說是他短暫一生的歷險記。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多格化的題材,以及強烈顯來出來的作家的獨特個性,多少年來一直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讀者。《熱愛生命》就曾受到列寧的贊賞,直到逝世的前幾天,列寧的手裡還捧著它。
《驛站長》:
普希金是俄國19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是使俄國文學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個人。他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後來的俄羅斯著名小說家岡察洛夫說他是「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他的《棺材店老闆》、《驛站長》等小說一發表便成為經典之作。他創立了俄國文學的語言規范,成為真正俄國的民族語言。
驛站長是個五十開外的老頭,他每日接待著來來往往的客人,招待他們吃住,還要受人們因心緒不好而給他的氣。一天,驛站來了一位騎兵上尉明斯基。就在老人及女兒冬妮亞做好了晚餐並准備好明斯基上路的馬匹時,上尉卻幾乎失去了知覺。冬妮亞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明斯基,老人也從很遠的地方請來了醫生。但醫生檢查了明斯基之後,只同他耳語了一陣子,吃完飯就離開了。上尉病癒上路了,他建議順路帶冬妮亞去村邊的教堂,驛站長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是冬妮亞一去不回。老人四處尋找女兒,給明斯基看病的大夫告訴他,上尉根本沒生病,還付了一筆錢以封住醫生的嘴。驛站長明白女兒被騙走了。驛站長尋女兒來到了聖彼德堡,卻被暴怒的上尉推下了樓梯。老人回到驛站,重操舊業,但他一下子老了許多。幾年後,一個男孩帶驛站最後一個客人去看了驛站長的墳墓,並告訴他:曾有一個年輕美麗的貴夫人,帶了三個孩子來過這個墳墓,貴夫人還哭過。
《套中人》:
提起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筆下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契訶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諷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這一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衛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開始時光從他的日常生活著手,描繪他在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套子」:晴天帶雨傘,耳朵塞棉花,把臉也躲藏在豎起的大衣領里。如果僅僅這樣,那麼只是孤僻可笑罷了,就讓他躲在角落裡吧;然而不止如此,他還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這個「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壓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個勁地嚷著:「千萬別鬧出亂子啊!」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就讓他自言自語吧,用不著理睬他。但是問題遠不止此。他還要用「套子」去湊別人的思想。更令人詫異的是大家看見他都害怕。就是這么一個古怪猥瑣的人,就把大家壓得透不過氣來,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轄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神經質的、變態的套中人妥協讓步,可以說許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鑽進「套子」中去了。作者在這里向我們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別里科夫並不是達官貴人,他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他在生活中是無足輕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不是作為單個的人,而是作為知識界和社會上的一種典型,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人們害怕他,其實是被那黑暗污濁的政治空氣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將批判鋒芒直指扼殺一切生機的沙皇專制制度。
從藝術上著眼,小說最大的特色是諷刺手法的大量運用。首先以誇張的筆墨給別里科夫畫了一張惟紗惟肖的漫畫,顯得多麼迂腐和可笑。另外還運用巧妙的對比手法,以他荒謬絕倫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經的語言構成一種對比,使人忍俊不禁。騎自行車,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裡卻變成了極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經地指責道: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麼「學生就要倒過來用腦袋來走路了」。作品還不露痕跡地運用了反語和豐富的潛台詞,極其辛辣地嘲笑了別里科夫,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裡,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著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里,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作者暗示我們,只有棺材,才是別里科夫應該去的地方,而且這也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小說的開頭與結尾也不能忽略。它們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小說是從一月夜兩位打獵朋友的聊天開始的,他們本是海闊天空地閑聊,殊不知別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們的感慨和深思。開始的輕松寧靜和別里科夫的故事的沉悶氣氛形成了一種反差,接著又引出了一段皎潔恬靜的月色的描繪。這又和別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種反差;大自然是寧靜美好的。現實生活又是那麼黑暗污濁。於是在那個月夜裡,布爾金和伊凡·伊凡內奇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作品最後寫到伊凡·伊凡內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斗。也許,他想到: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小說的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希望這些資料對你有幫助!
⑧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壞孩子》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急需!謝謝各位了!
我猜是說人的本性吧…兩個角度。小男孩角度,威脅他人當然是不好的,很卑鄙的,諷刺社會上那些以此謀利的市儈小人。情侶角度,文章最後一句提到,他們教訓小孩兒的快樂遠大於他們相戀時的快樂,這是在暗示什麼?報復心理? 還有,文中有一句話,幸福有時會有毒素,就是會有不好的事伴隨著它。也許,在生活中,事情不能盡善盡美,而且幸福中也參雜著痛苦,痛並快樂著,但只要我們像那對夫妻一樣,堅持下來,等到最終的那一天,我們就會體驗到真正的快樂,那種揪小孩兒耳朵般的快樂~😄
我這也算是穿越時空的回答了呦~~~lz關注一下呦~~~
⑨ 契訶夫短篇小說 燈火 中心思想 梗概
漆黑的夜晚,寥寥燈火顯得極為醒目,珍貴。他說,人的思想猶如燈火散亂,它不斷向前延伸,直到再次消失在黑暗中。在他看來,黑暗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所以結尾:這世界上什麼都弄不明白。當哪一天,世界上沒有黑暗,也就不再有燈火。
我想大概最後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既然一切都會隨同時光而失去,那麼,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