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文言短篇小說集閱微草堂

文言短篇小說集閱微草堂

發布時間:2021-07-21 08:26:46

❶ 閱微草堂筆記是什麼內容

《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年間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以筆記型式所編寫成的。在時間上,主要搜輯當時代前後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流傳的鄉野怪譚,或則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范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內文記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藉由這些志怪的描寫而來折射出當時官場腐朽昏暗墮落之百態,進而反對宋儒的空談性理疏於實踐之理氣哲學,並且諷刺道學家的虛偽矯作卑鄙,與旁敲側擊的揭露社會人心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過對處於社會下層的廣大人民悲慘境遇的生活,紀昀在筆調中也表達出深刻的同情與悲憫。在每則故事結尾處作者總是會來那麼幾句短語,以衡平的語氣來評斷其故事來龍去脈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達理之處地,此些評後語卻也總是耐人尋味。

❷ 閱微草堂筆記的大致內容是什麼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之《閱微草堂筆記》,嶽麓書社出版
清代是中國文言小說的又一高峰,以成就和影響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地位極高。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則是可以與之平分秋色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
紀昀(1724—1805),字曉嵐,又字春帆,號孤石老人,別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乾隆十九年(1754)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在雍正、乾隆、嘉慶三朝歷任要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起,紀昀主持修纂《四庫全書》,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十餘年間傾注了大量精力。後累官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卒謚「文達」。
《閱微草堂筆記》作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間,是作者晚年以筆記形式所編寫而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各四卷,《灤陽續錄》六卷。收錄故事約一千二百則,近四十萬言。記錄了作者所經歷和見聞的各種奇聞異事、官場見聞、世態人情、民俗風尚等。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作者在故事的講述中融入了自己的倫理態度、為官之道、處世哲學、人情愛惡,以儒者之文化自覺,通過狐鬼神怪故事欲行「有益勸懲」的教化。這在當時社會引起廣泛反響,書稿每有完篇,便「梨棗屢鐫」「翻刻者眾」,受到熱烈追捧。
嘉慶五年(1800),紀昀門生盛時彥首次將是著五部分合刊,以紀昀書齋號「閱微草堂」命名,編為《閱微草堂筆記》。此後時有翻刻,版本紛出。然而,由於歷史原因,這部書一度未能進入公眾視野。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思想觀念的轉變,《閱微草堂筆記》的出版發行也如雨後春筍,各種版本層出不窮。然而此書的價值理念如何與現代價值銜接,彰顯其現代價值與意義,給予現代人以有益啟發,其故事體例如何滿足現代人對文學作品的故事性與生動性的要求,仍然是值得探究的課題。這也是我們此次選注選譯本所主要關注的內容。因此,本書在選擇篇目時主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是著重於選擇適應當下倫理文化需求的篇目。倫理道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閱微草堂筆記》雖是作者所聞所見,「聊以消閑」的筆記小說,卻處處體現作者「有意而為」「意在勸懲」的創作目的,所謂「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於風教」。
《閱微草堂筆記》中的鬼狐世界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世界。那些鬼狐也同人世間的善男信女一樣,嚴格秉持著善惡界限,它們不忍誘人相替,張揚一念存善。紀昀筆下鬼狐的可愛也表現在它們有著風雅的追求,它們品詩論文,往往切中肯綮,甚至為爭論一首詩一段文而大動干戈,完全不似人們印象中青面獠牙的丑鄙面目。對道學家的批評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比比皆是。紀昀通過鬼狐對道學家的解嘲挖苦,揭露道學家種種鄙陋之態。《閱微草堂筆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鬼狐之故事來傳播名教,維護禮教的秩序與威嚴。以鬼狐之口來訓誡世人,往往能隱去人情社會中的隱約、含蓄,對種種丑惡現象,那些傳揚名教的鬼狐可以毫不留情面,率真大膽地去加以批判。在紀昀看來「勝妖當以德」,而就在人與妖的交往中,《閱微草堂筆記》將倫常道德一一昭示於人。
二是注重選擇故事性、文學性較強的內容。紀昀創作《閱微草堂筆記》有意與蒲松齡《聊齋志異》相區別,他曾概言《聊齋志異》為「才子之筆」而非「著書者之筆」,以此認為小說屬於記敘見聞的敘事文學,須如實記錄。也因此《閱微草堂筆記》尚質黜華,篇幅短小,以敘述簡古為特色。又由於紀氏長期從事典校秘籍的工作,辨析事理,精微入妙,引經據典,議論偏多,以至多有情節游離之憾。然而在這些故事的講述中,筆法體例亦多有可取之處。所講故事往往逸趣橫生,有很多篇目匠心獨運,能於生趣盎然的簡短敘述中引人入勝,把故事講得生動傳神,亦庄亦諧;文筆如行雲流水,怡然悠然,瀟灑自如,妙趣縱橫。而本書偏重選取這些故事性較強的內容。
三是選篇盡可能展現《閱微草堂筆記》內容的豐富性。《閱微草堂筆記》保存了豐富的官場掌故、里巷軼聞、民俗趣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學及社會文化內涵。作者描述了各種稀奇的事物,像是一部別樣的「網路全書」。從某個角度來講,《閱微草堂筆記》又是一部當時社會生活的紀錄片,三教九流,古今中外無所不包。不僅記載了不少地域(遠至烏魯木齊、伊寧、滇、黔)的山川景物、民俗風情,甚至如天主教、西方物理學、地理學等也融入故事的講述中。本書選篇亦綜合考量其文化價值,從而使得整個選篇不至有割裂感。
《閱微草堂筆記》的「祖本」為嘉慶五年盛時彥之庚申本,其板片毀於嘉慶十四年(1809)。嘉慶二十一年(1816)丙子盛時彥重刻,道光十三年(1833)有癸巳本,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紀樹馥據癸巳本重刊。此後版本紛出,良莠不齊。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汪賢度標點排印本,以道光十五年乙未本為底本,又結合諸種刊印本;至2014年中華書局出版韓希明「全本全注全譯」本,以庚申本為底本,同時以道光十五年乙未鄭開禧序本為參校本,並參考了其他點校本。可見庚申本與乙未本均可作為善本,本書亦以庚申本為底本,以乙未本參校,同時其他諸種點校本,如上述汪、韓兩種本子,均作為參考。

❸ 紀曉嵐所著的什麼是<聊齋志異>後有一部影響很大的文言短篇小說

閱微草堂筆記

❹ 《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同為清代文言小說,二者在文學上的區別主要是在那些方面

兩者都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而且都是志怪一類,本質上當無大的區別,只是《閱微草堂筆記》比起《聊齋志異》缺少描寫,可算區別之一。(參見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

《聊齋》(《聊齋志異》以下簡稱為《聊齋》)是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展到清代產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都達到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高峰,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致《聊齋》青柯亭刊本一出,就風行天下,出現了注釋本、評點本,並引起不少作者競相追隨仿作,文言小說出現了再度蔚興的局面。有仿效《聊齋》手法寫作的,如《子不語》和《夜譚隨錄》等,同時,也有對《聊齋》文體提出異議進行抗衡的,當時最有成就的是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以下簡稱為《閱微》)。
紀昀,字曉嵐,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人。生於清雍正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紀昀知識淵博,文名著世,是清代有名的大學者、大才子。他主持編撰了《四庫全書》,並親自撰寫二百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傳統文化的保存,後世的治學和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閱微》是他晚年創作的筆記小說,筆記分為《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志》、《姑妄聽之》、《灤陽續錄》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單獨成書。在對待《聊齋》文體上紀昀持反對態度,曾經直接做《聊齋》中《狐夢》的反面文章。曾經對《聊齋》敘事提出質疑:「然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也。……小說既述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今燕呢之詞,媒狎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之?又所未解也。」批評《聊齋》「一書而兼二體」,認為作敘事之文,應「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勸懲之旨」,「不顛倒是非」,「不摹寫才子佳人」,「不繪畫橫陳」。盛偉在《清代諸家批點<聊齋志異>述評》中提到清代點評家馮鎮巒對紀曉嵐等對《聊齋》敘事的非議非常不滿,寫了《讀(聊齋>雜記》一文,憤然指出:「柳泉《志異》一書,風行天下,萬口傳誦,而袁簡齋議其繁衍,紀曉嵐稱為才子之筆,而非著述之體,皆昔言也。」又說「較之《水滸》、《西廂》。體大思精,文奇義正,為當世不易見之筆墨,深足寶貴。」…不但否定了紀昀的觀點,反而對《聊齋》高度肯定和贊揚,由此可見,《聊齋》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的地位。這兩部小說在敘事功能、效果方面存在諸多不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表現形式不同。從表現形式上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主要分筆記、傳奇兩種藝術形式。《閱微》是典型的筆記小說,採用的是筆記體小說的表現形式。有人曾這樣形容筆記小說:筆記體小說出於稗官,以簡短的筆記體來記錄百姓的「街談巷語」和「道聽途說」,它們「既是些殘叢小語,篇幅短小,所講的又是小道理,是形式和內容兩見其小」。所以總結筆記小說的特點是:情節簡單,篇幅短小,語言簡約,注重說理。作為筆記體的代表,《閱微》充分顯示了筆記體小說的鮮明特點:一是敘事簡要;二是注重說理。而《聊齋》是「一書而兼二體」的志怪小說,並且成功借鑒了史傳文學的許多敘事方法。《聊齋》中的大約三百篇小說,從藝術形式方面看包含了傳奇志怪兩種題材,並且作為志怪典型得到人們的贊譽,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雲: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外,
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聊齋》的成功不單是具有傳奇小說的敘述委曲、文辭多彩,而且具有志怪
小說的浪漫色彩,可以避免筆記小說在篇幅方面和語言方面的限制,魯迅贊揚傳奇小說不僅文筆精細、曲折,而且「所敘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瀾,不止一點斷片的談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顯示著這事跡的虛構,以見他想像的才能了」。李宗為在《唐人傳奇》中也說:「傳奇小說在內容上則擴大到可以聳動聽聞而令讀者留下較強烈印象的一切奇人奇事,文筆力求優美動人,不避虛飾,尤注意於形容描寫以見作者敘事有方、想像之瑰奇」。另外,從兩類小說的發展來看雖然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雖已成熟,但傳奇小說和筆記體小說相比較,在語言、結構等諸多方面都存在的優勢。《閱微》有明顯的筆記特徵,敘事簡、重說理的特點致使作品丟棄了如《聊齋》作品豐富的文學精神和藝術境界,文字表達得不太盡致,讀來感受不如《聊齋》豐富;雖然《閱微》中的說理使它的敘事達到「文字簡明」、「說理透徹」,並且《閱微》開創了說理體,或夾敘夾議,或先敘後議,但由於不長於文學的描寫,這就使他的《閱微》缺少了生動形象,也即缺少了文學性,在作品預期達到的敘事效果上和《聊齋》是迥然不同的。紀昀等非議風氣文人認為清代崇尚「著書者之筆」的筆記小說,而排斥「才子之筆」的傳奇小說,所以批評《聊齋志異》雖為筆記小說,卻「隨意裝點」,「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一書而兼二體,所未解也」,即紀昀不理解《聊齋志異》既有筆記小說記述見聞之簡潔,又有傳奇小說隨意渲染和細致描寫的跨文體現象。兩部作品採用不同的敘事藝術形式,所以作品敘事功能隨之不同,作品達到的效果也不同。
其次,思想內容不同。兩部作品以不同的敘事方式反映的思想內容有很大差別:《閱微》從思想內容來說,主要是「勸懲」,其次是宣揚「因果報應」。紀昀本人不避諱作品的勸誡主旨,在卷一開篇明確提出作品主題:「有益於勸懲「,在兩篇序文中也加以強調,盛時彥序說:「欲使人知所勸懲。」鄭開禧序說:「大旨悉歸勸懲。」。可見,《閱微》的勸懲功能。蒲松齡之孫蒲立德認為《聊齋》思想內容「其事多涉於神怪;其體仿歷代志傳;其論贊或觸時感事,《聊齋志異》敘事研究而以勸以懲。」雖然《聊齋》敘事也有勸懲之意,但卻是以直接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廣泛揭露科舉考試的弊端,熱情歌頌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當時重大的時代主題的思想內容為主。《閱微》為「使人知所勸懲」,因而極力宣揚封建道德與因果報應。如《唐西勞氏女》篇,寫勞氏女前生誣一婦私孕而致其死,今生鬼來索命,報應不爽。但在《聊齋》中蒲松齡對待愛情的態度和紀昀是有本質的不同的。如《聶小倩》等作品蒲松齡是熱情歌頌青年男女的愛情的。可見,兩部作品思想內容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別。
再次,形象創新不同。《聊齋》藝術形象的創新主要表現在人物、情節和語言三個方面。盛偉在《蒲松齡全集》中這樣分析作者的情感心理:「一方面一生科舉磋砣使作者產生了懷才不遇的苦悶和不被人知的孤獨,另一方面長期寄人籬下的教書生涯使他拋妻別子,不由不產生「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里」的慨嘆,因此,孤憤與渴望「知己」便成了他的情感主調。」蒲松齡懷著滿懷的「孤憤」之情來塑造形象,表現在作品中作者以幻化的浪漫主義狐形象來慰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狐鬼花妖的世界中作者把狐狸作為生命存在的人來描述,用狐寫人,以狐寫事,賦予狐以人的思想性格,並完全按照人的生活方式進行故事的描述,給予狐人性化的情感。使其作品中狐的妖氣弱化,人情味增加。把人們憎惡的兇殘狡猾奸詐的狐狸,描繪成具有人情世故的常人,這種心靈的寄託使狐形象得到根本改變,使《聊齋》中的狐形象突破了傳統小說觀念的束縛。使狐形象「多具人情,和藹可親」。在狐仙題材的文學作品創作上具有創建性意義,讓狐具有人們喜愛的品性和形象。對傳統狐仙題材的拓展與超越,為同類題材的小說創作開創了嶄新的境界。在語言方面,蒲松齡用的是「才子之筆」,側重寫人,長於描繪,文筆曲折細膩,文學性較強,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人性、人情色彩的狐仙形象,提升了藝術形象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並且《聊齋》的語言特色是能把新鮮活潑的口語溶入深奧的文言中。象《阿纖》中的鼠精,美貌善良,溫順勤勞,鍾情而又自尊,除「日建倉凜」,「年余倉盈」的「非常」之外,完全是一個勞動婦女的形象,這是蒲松齡的傑出創造。紀昀是大學問家,閱歷豐富,又有文學才華,但思想保守,記神鬼物怪之事往往寓有宣揚綱常名教偏向,又強調「著書者之筆」,所以紀昀《閱微》在這幾方面則缺乏藝術創新,魯迅《三閑集·怎麼寫》這樣評價《閱微》: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揭力只寫事狀,而避去心思和密語。」
從兩部小說在敘事中體現的審美和教化作用看,蒲松齡在寫作時是將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真切感受和情感融入到了小說里,雖然作品也有勸誡之意,但力爭讓事實來發揮懲惡勸善的作用,更多的是贊美理想,抨擊黑暗,弘揚善良,懲戒丑惡,把強烈的愛憎感情寄寓在敘事之中,有時直接以「異史氏日」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感受,以美的、有靈性的狐意象來實現對形象的審美和對讀者的教化,借作品實現自我。而《閱微》因受作者思想的影響,作品主題的思想性和批判性無法和《聊齋》比擬,另外《閱微》不注重語言的靈活運用,只注重事實的勸懲和因果報應作用,用僵硬的古板的敘事完成作品使其強制人們去維護統治階級的立場。由此可見,兩部作品在實現審美和教化作用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❺ 《聊齋志異》以後清代影響較大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 「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 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 「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❻ 我國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聊齋志異》是清初最富有創造性、文學成就最高的志怪傳奇文言小說。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既有對如漆墨黑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宮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的稱贊;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聊齋志異》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成就
《聊齋》四百九十一篇作品,可分為長篇的傳奇,短篇的志怪,及短篇的散文特寫三類,其中以長篇的傳奇類成績最好,最受傳誦。
關於其中的內容,《漫稿》有詳細的分析舉例,包括:—、對貪官污吏及黑暗政治的批判:二、對科舉制度的抨擊;三、婚姻愛情問題的剖析。本文對此作了補充。如第一點,蒲氏反貪官不反皇帝,所以很多問題都可以由最高統治者來解決。第二點,蒲氏反考官而不反科舉制度,他認為令士子得不到公平評定成績的原因是考官的無能和收賄,他沒有想到要廢除科舉。第三,他既歌頌人鬼之間真摯的愛情,寫出了不少可愛可敬的女鬼狐狸精。但他也要求婦女守寡,守節,要准許丈夫納妾,把不準納妾的妻子寫成悍婦。他在這方面的思想是有矛盾的。
至於《聊齋》的其它作品,如諷刺人性的《勞山道士》,告誡世人要認清事物本質的《畫皮》,以及寫冤案的《胭脂》等作品,也是值得一讀的。
在寫作技巧方面,本文補充了魯迅《史略》所說的兩點:一是它用傳奇的寫法,「描寫委曲,敘次井然」;二是故事「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在人鬼之間,真假之間,處理得恰到好處,既能反映現實,又有離奇浪漫的色彩。

從題材內容來看,《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如《促織》、《紅玉》、《夢狼》、《梅女》、《續黃粱》、《竇氏》等;

第二類: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斗爭。如《嬰寧》、《青鳳》、《阿綉》、《連城》、《青娥》、《鴉頭》、《瑞雲》等;

第三類: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如《葉生》、《於去惡》、《考弊司》、《賈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類: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精神。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樂於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如《種梨》、《畫皮》、《嶗山道士》、《瞳人語》、《狼》(三則)等。
除此之外,本書中所書故事提醒人們要棄惡從善,諷貪刺虐,善待眾生,誠信待人。

❼ 哪一部小說代表了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

D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它揭示的意義很深刻,成就很高.

閱讀全文

與文言短篇小說集閱微草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冷子墨主人公 瀏覽:682
小說總裁霸上癮 瀏覽:842
寫小說可以火么 瀏覽:38
主角是系統的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801
古穿現總裁小說 瀏覽:121
小說寫蘿莉的 瀏覽:354
在火車上做愛短篇小說 瀏覽:687
有沒有小說接稿件賺錢系統 瀏覽:531
飛盧小說閱讀器電腦版下載 瀏覽:755
小說四月全文閱讀 瀏覽:878
免費盜墓小說主人公胡一八 瀏覽:693
小說主角林俊 瀏覽:46
九龍之主都市小說 瀏覽:471
異界重生成樹的小說 瀏覽:871
主角正太弱氣受小說 瀏覽:927
喜歡我這樣弄你嗎嗯啊小說網 瀏覽:275
主角從小練內功的念力小說 瀏覽:393
男主角姓陸的官場小說 瀏覽:568
男主叫秦淮雨的古代小說 瀏覽:152
寫白上校的小說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