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司湯達的中篇小說集為《 》,其中著名的短篇小說是
10. 劉心武 班主任 母校留念 劉心武短篇小說選 秦可卿之死 班主任
⑵ 斯丹達爾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斯丹達爾的代表著作為《阿爾芒斯》、《紅與黑》(1830年)、《巴馬修道院》(1839年)。
斯丹達爾,又名司湯達(1783~1842)。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原名馬里-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司湯達」(又譯斯丹達爾)是他的筆名。1783年1月23日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1842年3月23日逝世於巴黎。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並且在文學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他以准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被譽為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
⑶ 馬爾克斯中短篇小說集
1.長篇小說
《百年孤獨》(1967)、
《家長的沒落》(1975)、
《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
2.中篇小說
《枯枝敗葉》(1955)、
《惡時辰》(1961)、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
《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1981),
3.短篇小說集
《藍寶石般的眼睛》(1955)、
《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
4.電影文學劇本
《綁架》(1984),
5.文學談話錄
《番石榴飄香》(1932)
6.報告文學集
《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1970)、
《米格爾·利廷歷險記》(1986)等。
⑷ 司湯達發表第一部小說是哪一部小說
他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市一個有產者家庭。父親是個律師,擁護王權和教會;母親屬義大利血統,思想開明。他7歲喪母,在思想開明的外祖父關懷下成長,閱讀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期的作品,並在當地學校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 1799年,他赴巴黎求學,意外地捲入革命洪流,次年隨拿破崙大軍到達米蘭,市民擺脫奧地利統治的喜悅情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後在軍隊任職,轉戰歐陸,目睹莫斯科上空熊熊大火和拿破崙部隊潰退情景,從而對軍人生活產生了厭惡之情。在戎馬倥傯中,他不忘文學創作,並注意觀察「人心」。 1814年,拿破崙失敗後,他移居米蘭,開始寫作《海頓、莫扎特和梅達斯泰斯的生平》(1814)、《義大利繪畫史》(1817)、《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1817)等作品,抨擊復辟王朝。在米蘭期間,他與義大利燒炭黨和浪漫派交往甚密。 《阿爾芒斯》插圖 1821年,義大利革命失敗時,他被驅逐出境,回到巴黎。1821年至1830年,他居住巴黎,曾兩次到英國旅行,並在英國刊物發表有關巴黎時評,後以《英國通訊集》出版。此時還出版了《論愛情》(1822)和《羅馬漫步》(1829)等作品。他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土比亞》(1823-1825)抨擊古典主義,提出文學「反映當代生活」的主張,被稱為法國現實主義的美學宣言。1827年,他發表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對王政復辟時期沒落貴族階級給予了深刻的抨擊。 七月革命後,司湯達被任命為教皇管轄下的義大利海濱小城領事,直至逝世。1831年,他出版代表作《紅與黑》,接著出版《回憶拿破崙》(1836)、《一個旅遊者的見聞錄》(1838)和長篇小說《巴馬修道院》(1838)。這部長篇反映了義大利北部「神聖同盟」統治下的生活,鞭撻了君主制度的腐敗,歌頌了日益增長的民主力量。此外,他還寫有《呂西安·婁凡》(又名《紅與白》,寫於1834-1835,1901出版)、《拉米埃爾》等未完成的長篇。 從1839年開始,他發表中短篇小說,後以《義大利遺事》名出版,內收《法尼娜·法尼尼》、《卡斯特羅女修道院院長》等名篇。《法尼娜·法尼尼》以極其生動的手法,描寫了義大利革命者米西瑞里的英雄氣概,表現了他把祖國和自由看得比個人愛情更重的高貴品質。此外,司湯達還寫有數量可觀的書信和日記等。
⑸ 司湯達筆下的英雄都有哪些
司湯達從1817年開始發表作品。處女作是在義大利完成的,名為《義大利繪畫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湯達這個筆名,發表了游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從1823年到1825年,他陸續發表了後來收在文論集《拉辛和莎士比亞》中的文章。此後,他轉入小說創作。1827年發表了《阿爾芒斯》,1829年發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紅與黑》於1829年動筆,182 7 年脫稿(本書即將面世之際,適逢七月事變,國人無暇他顧,形式發展不利於書報之刊行。然本書脫稿於1827年當無疑義---原編者注)。1832年到1842年,是司湯達最困難的時期,經濟拮據,疾病纏身,環境惡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長篇自傳《亨利·勃呂拉傳》,還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在1842年3月23日司湯達逝世時,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湯達是以長篇小說名世的。他的長篇代表作《紅與黑》,傳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減。然而,他的短篇小說也寫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譯為《卡斯特羅修道院長》)等,寫得生動傳神,膾炙人口,堪稱世界短篇小說花園里的奇葩。它們與梅里美的《馬特奧·法爾戈納》、《塔芒戈》、巴爾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標志著法國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
本書收錄了司湯達的十三個短篇小說。其中《往事連篇》(直譯為《一個義大利紳士的回憶》)、《箱子與鬼》《米娜·德·旺格爾》、《媚葯》、《菲利貝》等五篇譯自法國瑟伊出版社的《司湯達小說選》,其餘八篇譯自法國伽里瑪出版社的《義大利軼事》,茲按寫作年代逐篇介紹如下:
《往事連篇》於1825—1826在英國《倫敦畫報》連載,1826年,法文譯本或者改寫本在巴黎的不列顛書店與讀者見面,開始時無人知道作者是司湯達。司湯達逝世後,他的表弟柯隆伯在整理他的遺稿時,發現了這篇作品的部分底稿,於是把它收入1854年版的《司湯達小說集》。
這篇小說描寫了在拿破崙的軍隊佔領義大利期間的社會風俗,世態人情。保守的人士聚集在教會的旗幟下,企圖神靈於聖母的保佑,阻止滾滾而來的革命浪潮,而教會勢力則趁機製造奇跡,編造所謂聖母顯靈的謊言,蒙蔽愚昧的人們;年輕人,有理智的人則對教會那一套持反對態度,他們歡迎拿破崙大軍的到來。小說敘述了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劫持教皇的行動,對亂世英雄有一些精彩的描寫。總之,小說描寫的義大利社會是一個保守的、愚昧的社會,廣大民眾視教皇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因此,拿破崙大軍在義大利失敗,教皇復辟,掀起復仇運動是勢所必然的事。
《箱子與鬼》寫於1829年底。這一年聖誕節司湯達曾把它讀給梅里美聽。這篇小說通過一個警察局長利用權勢,霸佔民女,活活拆散一對戀人的故事,向讀者揭露了西班牙復辟勢力的兇殘與霸道。作為這種惡勢力的對立面,兩個戀人的純潔、善良,為了愛情不惜拋灑熱血的情節,極具動人心魄的力量。
《媚葯》寫於1830年1月,同年6月發表於《巴黎評論》。司湯達自稱寫這篇作品是為了「治療頭痛,散心」。而且他承認參考了十七世紀法國作家斯卡龍的一起作品。他說:「每個時代的調味汁不同。我不過把1660的調味汁換成1830年的罷了。」這篇作品描寫的是一個西班牙少婦鬼迷心竅,拋棄富裕但年老的丈夫。與一個跑江湖的馬戲演員私奔,上當受騙仍不變心的故事。也許這確是一起消遣之作,思想平平,但在創作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尤其是開頭與結尾受人稱道。開頭描寫的時間、地點、氛圍與情節十分協調,很能抓住讀者;結尾言簡意深,給人以想像的餘地。
《米娜·德·旺格爾》寫於1829年12月至1830年1月間。其後又幾經修改。但司湯達生前未拿出發表。直到他死後十一年巴黎的《兩世界評論》才將它刊發。在司湯達的作其中,這是少有的描寫德國人的作品之一。米娜·德·旺格爾出身於德國大貴族家庭。她父親因厭惡非正義的征戰,受到宮廷的監視,最終憂郁而死。她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離鄉去國,來到巴黎,墮入了愛河。為了達到目的,這個愛幻想的德國姑娘不惜紆尊降貴,喬裝改扮,來到她私下熱戀的人家裡做女傭,不料因高興過度,吐露了秘密,釀成悲劇,最後以身殉情。司湯達通過這個哀惋曲折的愛情故事,展示了德國人與法國人性格上的差異以及對待愛情的不同態度。小說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爾在作者的人物畫廊里,是一個有血有肉,光彩奪目的人物。
《菲利貝》成於何時,專家們尚未得出定論。有人認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間。也有人認為是在1839年。但法國文學史家克魯才分析了菲利貝與《紅與白》中的主人公呂西安的性格特徵,覺得兩者相近,便認為它成於1835年至1839年間。嚴格地說,這篇東西也許夠不上短篇小說,只能算一個短故事,也有點像中國的筆記小說。內容也確如副標題,是一位膏粱子弟的幾個生活片斷,如經商、戀愛、搬家等,寫得比較粗放。在司湯達的短篇創作園地里,它也許只能算一根小草,但對於我們全面了解司湯達的創作,終究是有益的,因此我們也把它收進集子。
在收入《義大利軼事》的八個短篇里,除了《瓦尼娜·瓦尼尼》成於1829年以外,其餘的都寫於1833年以後。關於這些小說,有些情況需略作介紹。
1833年,司湯達再次來到義大利後,在一個朋友家的藏書室里,發現了一批「古代的手稿」。這些手稿真實地記錄了義大利十六、十七世紀的一些重大的「社會新聞」。司湯達在閱讀之後,大感興趣,認為它們是「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義大利歷史的有益補充 」;它們描繪了「孕育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一代天才的風土人情」,便花重金購得抄錄權,請人仔細抄錄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邊,反復閱讀,並以部分翻譯加部分創作的手法,將這些手稿改寫成短篇小說。他在世時,選出《艾蕾》、《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或譯作《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結集出版。在他去世十二年後,他表弟整理了據此改寫的短篇小說,並加上描寫義大利人愛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結成一集,取名為《義大利軼事》出版。
1829年發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起短篇傑作。它通過燒炭黨人彼埃特羅與羅馬貴族小姐瓦妮娜的愛情,歌頌了義大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歌頌了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的燒炭黨人。瓦妮娜是個傾國傾城的美女。她雖然出身於閥閱世家,但視富貴如浮雲,心甘情願地追求一個出身低微,身負重傷,又被官方通緝的逃犯。為了愛情,她甘願舍棄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聲。但為了得到彼埃特羅的愛,她竟然告密出賣了彼埃特羅手下的戰士,破壞了他們的起義。她當初愛上彼埃特羅,是欽佩他為民族解放奮斗的大無謂精神。但由於私心的支配,她的愛情到頭來變成了正義事業的阻力。
作為她的對立面,彼埃特羅表現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他愛瓦妮娜,愛她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但是當他必須在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幸福之間作出選擇時,他放棄了後者。為了民族解放他甘於吃苦,當他手下的戰士被捕,起義失敗後,他毅然投案自首,以免被人疑為叛徒。當他得知是自己的心上人告的密後,他憤怒地拒絕了她的解救,與她斷絕了情緣。他的凜然正氣和非凡的人格力量使他成為文學史上一個光彩奪目的愛國者形象。
《岸邊的聖方濟各教堂》是一起描寫「義大利激情」的小說,教皇的侄媳康波巴索王妃表面冷漠、清高,謹守婦道,實際上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情慾。她與法國駐教廷的使館隨員,法國攝政王的私生子暗通款曲。但她一心要獨享情夫的情愛,一旦得知他移情別處,便與教會的野心家勾結,派人暗殺了情夫。司湯達在描寫這對青年的情愛波折時,附帶了幾筆,便把當時教會任人唯親,編織裙帶關系,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互作私人交易的丑惡事實揭露無遺。
《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寫的是宮廷貴族為情愛和利益進行的兩次陰謀仇殺。小說是以記敘「社會新聞」的筆調寫的。盡管案情十分曲折,解決案件的方式驚心動魄,但最精彩的還是關於初為紅衣主教,後為教皇西利斯圖斯五世的蒙太托的描寫。菲利克斯是蒙太托的外甥和養子。紅衣主教視他為掌上明殊。然而,他在聽到養子被人暗殺的消息後「面不改色」,一點兒沒有震驚的表現。第二天梵蒂岡召開紅衣主教會,人們認為他不會到場,誰知他和往常一樣,第一批到會,而且在教皇本人流淚安慰他時,他也和平常一樣,十分平靜,並且要求聖上不要下令調查案情,說他已寬恕了殺手。他的這些表現,贏得了教皇和其他人的好感。大家都說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教士。此後不久,他當選為教皇(他在外甥死後的表現無疑為他當選脾氣了道路),臉立刻變了,逼得涉嫌與他外甥謀殺案有關的人逃離羅馬。他的種種表現,活脫脫表現了一個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往上爬的高級教士的偽善心靈。
《桑西一家》以哀怨動人的筆調寫了貝阿特麗絲及其一家的不幸遭遇。她是個美麗的少女,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齡,本該充分享受父母的憐愛。誰知她父親是只衣冠禽獸,想方設法虐待她,糟蹋她。她忍無可忍,與繼母一起,叫人殺死了這個淫棍。這件殺人案事出有因,理當得到法官的同情,然而教會的裁判機構卻不顧天理人情,判決這位少女及其一家人死刑。作者在這里對司法的不公正表達了強烈的義憤,對不幸的少女表示深切的哀憐。
《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敘述了一起貴族家庭常有的事情:女主人與年輕的男侍從偷情。司湯達沒有過多地描寫偷情的場面,倒是對處理這件事情的過程作了詳細的描寫,更費了不少筆墨,對教廷內部你死我活的斗爭,作了逼真的展現。兩個偷情者當然被處死了。甚至連腹中的胎兒都不放過。封建大家族裡,這種慘無人道的私刑制度令人觸目驚心。
《艾蕾》是一出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貴族小姐艾蕾與「強盜」尤拉相愛,遭到父兄的極力反對。不幸在一次戰斗中,她的兄弟死於尤拉刀下。傷心欲絕的父母為斬斷她與尤拉的情絲,把她送進修道院;而尤拉攻打修道院失敗,為了逃避追究,遠走他鄉,失去了聯系。在與情人生離死別,身處惡劣環境,十分痛苦的情況下,艾蕾自甘墮落,先花費重金賄賂,當上了修道院長,後失身於道貌岸然的主教。最後,因懷孕事發,被判重刑。當她聽說尤拉率人前來解救她的消息時,留下一封長信,自殺身亡。這篇名作通過艾蕾這個大家閨秀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的門第觀念是扼殺青年人幸福的兇手;偽善的教會,修道院是使人墮落的根源。
《血染風情》(直譯為《寵愛過度反害人》)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兩篇的題材有類似之處。雖然故事發生的年代不同,一起是1585年前後,一起是1740年前後,但兩篇小說都寫出了封建制度的慘無人道,和貴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貴族家庭為了保證家庭的財產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財產傳給長子,對於其餘的兒子只給一定的生活費,對於女兒則一律趕出家門。或者嫁出去換一筆財產,或者把她們送進專門為這些人開辦的貴族修女院。進了修女院則等於進了墳墓,與外面的一切聯系都要切斷。正如《血染風情》里修女說的:「父母把我們送進修道院,家庭財產都被兄弟霸佔,我們被關在這座活人的墳墓里,沒有第二條生路。」但是少女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犧牲自己的青春、愛情、幸福,想方設法與外面的情人幽會。然而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便要被視為瀆聖罪,輕則打入地牢,終身監禁,重則處死。《血染風情》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寫的就是貴族修女們的生活,她們對幸福的嚮往和對命運的抗爭。對受社會與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她們英勇反抗,追求幸福與自由的行動則予以熱情的歌頌,把這些「淳樸而富於感情的人」稱為「現代文明的先驅」。
《紅與黑》
靈魂的哲學詩
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主義社會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19世紀卓越的政治小說
現代小說之父的經典著作
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
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
被英國小說家毛姆認為是真正的傑作的文學書
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司湯達的墓誌銘:活過、愛過、寫過.
⑹ 《紅與黑》為什麼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五)
在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處於巔峰的時期,出現了一位有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超前意識使他很難為同時代的大作家所理解,浪漫主義大師雨果甚至不承認他是一位作家。他就是繼浪漫主義文學之後傑出的文學流派——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鋒人物——司湯達。
司湯達本名亨利·貝爾,於1783年1月23日生於格勒諾布爾城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喪母,父親是一個富裕的律師,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湯達從小深受家庭的壓制和束縛。而他唯一敬愛的外祖父則是一位啟蒙思想的信仰者,在他的影響下,司湯達對啟蒙思想和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並閱讀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對盧梭尤其崇拜。
司湯達在童年時期經歷了資產階級大革命,並對其支持並嚮往。1796年,他到當地的中心學校讀書,因為學校中很多老師都是革新派,使司湯達能夠受到進步的教育。1799年,司湯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中心學校,來到了巴黎,並在親戚的介紹下在軍事部謀到了一個職務。從此,他跟隨拿破崙大軍征戰南北,直到1814年拿破崙失敗。在此期間,司湯達閱讀了大量哲學、歷史和文學著作,逐漸形成了對社會和對人的基本哲學觀點。他在文學上欣賞莎士比亞,開始有了現實主義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親身經歷了拿破崙帝國的興亡,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司湯達失業了。他憤然離開法國,去了義大利的米蘭,直到1821年才回到巴黎。這期間,司湯達支持義大利民族解放斗爭,關心義大利革命浪漫主義運動,並始終注視著法國的形勢和變化。他還開始了寫作生涯,第一部作品音樂家傳記《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在1815年出版,1817年又出版了《義大利繪畫史》和著名游記《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同年,開始寫《拿破崙傳》。
司湯達回到巴黎後生活清貧,當時法國正處於復辟王朝後期,政治更趨反動,他從1822年開始發表文章對法國社會進行剖析,後來結集出版《英國通訊集》。1822年至1823年,他先後出版了心理分析論著《論愛情》和音樂家評傳《羅西尼的一生》。1823年、1825年,他發表了著名的文藝評論集《拉辛與莎士比亞》。1827年,他的第一部小說《阿爾芒斯》問世。司湯達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創作經驗,於1829年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紅與黑》。小說於1830年出版,標志著司湯達創作的最高峰。
七月革命之後,司湯達受政府任命到教皇下轄的瀕海小城維達-維基雅當領事,一直到逝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寫作上,1836年寫作了《回憶拿破崙》,1838年出版了《一個旅遊者的見聞錄》。1839年,他的另一部反映復辟時期政治斗爭的小說《巴馬修道院》問世。還有自傳性作品《自我崇拜回憶錄》和《亨利·布呂拉爾的一生》在他去世後出版。另外,他還留下了多部沒有最後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揭露七月王朝社會現實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
司湯達於1842年中風去世,被安葬在蒙馬爾特公墓。
司湯達另一部傑出的作品《巴馬修道院》和《紅與黑》一樣,表現了由拿破崙時代到復辟時代這一時期政治風雲的變幻、社會思潮的起伏以及它們在家庭內部的反映、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小說主人公法布里斯·台爾·唐戈仰慕拿破崙的偉大業績,崇拜拿破崙,夢想參加祖國的解放斗爭。然而時代變了,面對復辟時期嚴酷的政治現實,他只好按照本階級的要求,走上了教會的道路。但是這與他的理想和愛好相距甚遠,他用談情說愛和游戲人間的胡鬧填補內心的煩悶,最後悒悒死去。這個時代造成了他喧嘩一時卻毫無意義的一生。小說中精彩地再現了滑鐵盧戰役,表現出了作家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而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又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巴馬修道院》1838年出版後立即受到巴爾扎克的高度贊揚,是司湯達生前得到成功的唯一作品。
狄德羅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修女》和《拉摩的侄兒》是他的兩部代表作。對話體小說《拉摩的侄兒》的主人公拉摩的侄兒一方面是個道德敗壞者、無賴、懶惰者,通過他的話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不道德;同時又是個優秀的音樂家,他對音樂的見解表現出狄德羅自己的美學見解。他既是丑惡行徑的實行者,又是丑惡行徑的批評者、揭示者。小說生動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與人的真實關系,並揭示了正在成長中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心理特徵。
⑺ 我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
我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聊齋志異,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齡。
我國第一版部紀傳體史書是史權記,作者司馬遷,西漢時期的文學家。魯迅稱贊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史書是論語,它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我國現代第一部開創一代新詩風,體現強烈的五四精神的新詩集是女神_,作者郭沫若_。
我國第一部以民族工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是矛盾_寫的子夜_。
⑻ 求《矯健中短篇小說集》電子書chm.txt.pdf任何格式,求有資源的朋友幫幫忙,重謝!
⑼ 司湯達的著作
愛情論
(法)司湯達 / 1997-3-1 / 遼寧教育出版社 / 外國文化書系/新世紀萬有文庫 / 16.4 / 平裝 / 崔士篪
1822年作品,司湯達時年39歲。全譯本。
十九世紀的愛情
(法)司湯達 / 2005-01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26.0 / 平裝 / 劉陽等
《愛情論》的另一個中譯本,正文翻譯尚可,附錄問題較大。
愛情論 / 論愛情
(法) 司湯達 著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3.95 / 平裝 / 羅國祥 / 楊海燕
此書亦為全譯本,「超星」上可閱讀,至今未見其封面,豆瓣上正好也沒有。
圖本愛情隨筆/散文譯叢(散文譯叢)
(法)H.B.司湯達 / 2008-1-1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20.0 / 平裝 / 羅國祥
可能是《愛情論》的另一個非全譯本。
拉辛與莎士比亞
司湯達 / 2006-5-1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0 / 平裝 / 王道乾
1823-1825年作品,司湯達時年40-42歲。王道乾先生的這個譯本似乎是此書的唯一中譯,譯注詳盡。
阿爾芒絲
司湯達 / 2003-10-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3.0 / 精裝 / 李玉民
1827年出版,司湯達時年44歲。這個譯本前有柳鳴九先生為《司湯達文集》做的總序,後有紀德對此書的分析,內容豐富。除此譯本外,此書尚有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俞易譯本和花城出版社1984年管筱明譯本,此二書無ISBN號,似不能添加至豆瓣。
紅與黑
司湯達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一八三零年紀事 / 1.95 / 羅玉君
1830年作品,司湯達時年47歲。此譯本據說是唯一的女性譯者翻譯的《紅與黑》。
紅與黑
(法)司湯達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 / 3.75 / 平裝 / 郝運
此書的又一譯本。網格本。
紅與黑
司湯達 / 2002-01-01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 / 平裝 / 張冠堯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黑
斯丹達爾 / 2001-6-1 / 譯林出版社 / 20.0 / 精裝 / 郭宏安
此書的又一譯本,前有譯者郭宏安的著名文章「誰是『少數幸福的人』」。
紅與黑
斯丹達爾 / 1988年9月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一八三0年紀事 (皮埃爾.儒爾達校正本) / 6.80 / 聞家駟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黑
[法] 司湯達 / 2007-12-01 / 重慶出版社 / 20元 / 平裝 / 許淵沖
此書的又一譯本。譯者引發了當年關於《紅與黑》譯本及其涉及的翻譯理論的大討論。
紅與黑
(法)斯當達(Stendhal) / 2003-3-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3.5 / 平裝 / 羅新璋
此書的又一譯本。譯者也參與了上述討論。
司湯達散文(上、下)
(法)司湯達 / 1999-10-1 /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48.0 / 平裝
收錄了1838年作品《旅人札記》選(徐知免譯),1832年開始創作的譯作《自我中心回憶錄》(陳良明譯),書簡選(許光華譯),《論愛情》的正文(劉陽譯),1817年作品《義大利繪畫史》導言、《阿爾芒斯》前言、1834年開始創作的遺作《紅與白》序言、《拉辛與莎士比亞》(王道乾譯)
紅與白
司湯達 / 2003-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45.0 / 精裝 / 王道乾
1834年開始創作的作品,司湯達時年51歲。未完成,1901年出版。
斯丹達爾自傳
周光怡 / 1998-08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13.00 / 平裝
1835年開始創作的作品,原名為《亨利·布呂拉傳》,司湯達時年52歲。此譯本有刪節。
星座傳記叢書:司湯達自傳
(法)司湯達 / 2004-5-1 / 海燕出版社 / 38.0 / 平裝 / 王明元 / 高艷春
此書中收錄了《自我中心回憶錄》和《亨利·布呂拉傳》,不知是否刪節。
旅人札記
司湯達 / 2003-8-1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19.0 / 平裝 / 徐知免
1838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5歲。
巴馬修道院
司湯達 / 1980-03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網格本之一 / 1.85元
1839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6歲。網格本。
巴馬修道院
斯丹達爾 / 2005-05-01 / 譯林出版社 / 21.8 / 精裝 / 羅芃
此書的又一譯本。
義大利遺事
司湯達 / 1997年5月第1版 / 譯林出版社 / 16.00 / 李健吾
1839年作品,司湯達時年56歲。
義大利遺事-司湯達文集
(法)司湯達 / 2004-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8.00 / 精裝 / 徐和瑾,王振孫
此書的又一譯本。
紅與綠
[法]司湯達 / 2003-10-1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38.0 / 精裝 / 郝運 / 周克希
收錄了司湯達的很多中短篇作品,包括未完成作品,比如《拉米埃爾》等
司湯達中短篇小說選
司湯達 / 作家出版社 / 倪維中 / 王曄
比《紅與綠》多收了兩篇短篇,其中《法奈斯望族發跡史》較重要,系《巴馬修道院》的歷史原型,值得一讀。
⑽ 哪位能提供一下關於紅與黑評論的文獻書籍。
斯丹達爾(司湯達)
斯丹達爾(1783—1842)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之一。高爾基曾經精闢地指出:「斯丹達爾是在資產階級勝利之後,立即就開始敏銳而明確地表現它的特徵的第一個文學家,他揭示出資產階級社會內部腐化的不可避免和它的愚蠢的短見。」
斯丹達爾原名亨利·貝爾,生於格勒諾布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他生活的時代,是法國由腐朽的封建專制國家轉變為資產階級國家的大動盪時代。他經歷了資產階級大革命、拿破崙政變、波旁王朝復辟及七月革命等重大的、急遽的歷史變革。
斯丹達爾早年喪母,父親是個律師,篤信宗教,思想保守。他是由信奉伏爾泰的外祖父教養成人的;少時興趣廣泛,酷愛數學,雅各賓黨人數學老師格羅經常向他講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指導他學習洛克等哲學家的唯物主義學說。這些,為他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79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當地的中心學校畢業後到巴黎謀職。1800年,投奔拿破崙軍隊,參加了著名的馬侖哥戰役,並先後在米蘭兵站、騎兵部隊任過軍曹、少尉和副官。兩年後去職至巴黎,專心致志地閱讀愛爾維修、孔狄亞克、卡巴尼斯、盧梭等啟蒙思想家和法國人文主義者蒙田、拉伯雷的著作,同時學習古希臘文和英語。1806年重回軍隊,在德國布倫瑞克做了三年王室領地總管。1812年隨軍遠征俄羅斯,親眼看到莫斯科大火和法國軍隊的慘敗。拿破崙的失敗結束了斯丹達爾的軍人生涯。
波旁王朝復辟後,斯丹達爾僑居義大利。在「神聖同盟」統治歐洲的反動年代裡,義大利重新淪為奧地利的附庸。斯丹達爾和拜倫一道熱情贊助義大利愛國志士所從事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此期間,他開始用筆名發表了《海頓、莫扎特和梅達斯泰斯的生平》、《義大利繪畫史》、《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等著作。奧地利當局借口這些著作涉及政治問題,以及他與燒炭黨的密切關系而將他驅逐出境。
斯丹達爾1821年回到巴黎,依舊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對者。在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論戰中,發表反對古典主義美學、提倡現實主義的文藝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1823—1825)。在這部法國最早的現實主義美學論著里,他反對那些在這兩位偉大的詩人死去百年後「慣於去摹仿他們,而不去睜開眼睛觀察和摹擬自然」的古典主義者,認為藝術地反映當代生活是新文學的任務。他提倡不同於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認為浪漫主義作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因此,「可能給人民以最大的愉快」①。斯丹達爾主張認真觀察、研究、反映現實生活,他所說的浪漫主義其實就是以後被稱為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這部重要理論著作對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1827年第一部政論小說《阿爾芒斯》問世。182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法尼娜·法尼尼》,通過革命與愛情的尖銳沖突,歌頌義大利燒炭黨人獻身祖國的高尚情操,揭露貴族階級自私的本質。小說藝術性高,一向膾炙人口。1830年《紅與黑》出版,這部作品確立了斯丹達爾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月革命後,斯丹達爾仍然鬱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轄下的一個海濱小城當領事。他又陸續創作反映七月王朝統治時期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未完成)以及《一個旅行者的回憶錄》(1838)、《巴馬修道院》(1839)、中短篇小說集《義大利遺事》(1837—1839)等作品。《巴馬修道院》是繼《紅與黑》之後另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小說以義大利的巴馬公國為背景,以貴族青年法布里斯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通過法布里斯的社會理想和個人野心的幻滅過程,反映了19世紀初「神聖同盟」統治時期宮廷的陰謀與斗爭,抨擊了專制統治的殘暴,揭露和批判了義大利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斯丹達爾一生文名寂寞。巴爾扎克在1840年不無遺憾地寫道:「貝爾先生是當代高人之一。這位第一流的觀察家、這位卓越的外交家,無論是文字,無論是談話,曾經多方證明他的見解高超,他的實際知識廣博,結局只是奇微塔味歧阿的領事,的確令人難以解釋。」但是,斯丹達爾的創作卻越來越受到後人的重視。高爾基把他和巴爾扎克相提並論,稱他為真正的天才藝術家,形式的巨匠。
1842年3月23日,斯丹達爾在巴黎中風死去。
《紅與黑》原題名《於連》,在校排時才被作家改為具有象徵意義的《紅與黑》。小說的副題是「一八三○年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