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或《莫泊桑短篇小說集》的解讀
❷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讀後感題目
上流社會的骯臟----讀莫泊桑有感
然後就可以寫人的劣根性,虛偽,再誇誇莫泊桑
我沒看過,如不符合請多包涵
❸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的主要內容,作者簡介
一、作品內容介紹
1、《騎馬》
《騎馬》的主人公埃克托爾是一個小職員,因為一樁額外的工作偶然得到了一筆特別酬勞費,於是就為全家組織了唯一的一次郊遊,准備像闊人一樣享受一番。
郊遊當天,妻子和孩子們坐著馬車,但他因一時虛榮和想出風頭的渴望,故意裝作會騎馬,結果在回程的路上非常尷尬地把一個老婦人撞傷。
而那個老婦人賴在醫院里不肯出來,聲稱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這使他背上了擺脫不掉的負擔,被迫擔當起贍養老人終身的責任,弄得從此以後不得不精打細算地過更為艱苦的生活。
而這對於生活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2、《我的叔叔於勒》
年輕時於勒大肆揮霍,人財兩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掃地出門的地步。既至美洲,賺了小錢,兩年後又發了大財,成為大家的「福星」。
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錢的於勒歸來.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興,出國到哲爾賽島的旅行,他們在船上卻見到一個酷似於勒的窮苦的賣牡蠣的人。
菲利普先生在船長那裡得到了信息及驗證.不但發財的夢想化為烏有,進入上流社會的美夢成為泡影,眼下二女兒的婚事也岌岌可危。
最後全家不動聲色地改乘聖瑪洛船回來,以免再次碰上於勒回來吃他們。最後再也沒見過他。
3、《兩個朋友》
小說中,莫里索先生和索瓦什先生是最普通不過的法國人,他們曾經擁有愜意的生活,每到星期天,都要到瑪朗特島釣魚。
自從普魯士侵人以後,他們再也沒有釣魚的心情和興致,唯有憤怒、怨恨和無可奈何。
這一天,兩人聚在一起借酒澆愁。不一會兒,便都有了幾分醉意。酒壯人膽,迷濛中兩人有了釣魚去的想法。
偏巧,索瓦日認識駐守在哥隆布村的法國兵前哨團長,得到了一張通行證。於是他們進入了被放棄的哥隆布村,村子裡到處是荒涼和死寂,村對面駐扎著敵人。
面對荒廢的村莊和恐怖的環境,兩個朋友趕忙鑽進了蘆葦叢。
這時,他們的酒也醒了,這才意識到危險。可已經來了,望著身邊的湖水和水下的游魚,他們怎麼也耐不住釣欲,於是,架上魚竿釣了起來。
一條條魚釣上來了,一陣甜美的歡樂透過了他們的心田。這種被剝奪很久的歡樂,使他們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突然間響起了炮聲,敵人用炮彈摧毀法國的村莊和建築。兩個朋友十分憤慨,譴責著法西斯的暴行。就在他們憤恨之極時,猛地聽到了腳步聲,回頭一看,4個敵人正端著槍走近他們。
「你們一定知道回去的口令,告訴我們就放了你們,否則,就別怪我們不客氣,聽到了沒有?」
兩個朋友臉色蒼白地站在普魯士軍官面前,他們誰也沒開口,只是一聲不響地站在那兒,望著祖國的山山水水。
敵軍官發出了命令,12名大兵托起了他們的槍。莫里索望著盛滿活魚的網袋,淚水盈眶,他結結巴巴地和自己的朋友索瓦什道別。槍聲過後,兩位朋友依偎在血泊之中。他們從容而光彩地走了。
4、《勛章到手了!》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一陣敬佩聲浪中的星斗」,揭示薩克爾芒自幼就沉迷於勛章,他生活的全部內容,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要獲取勛章。
第二部分,從「他沒有,真糟糕!他沒有任何名義可以接受任何勛章」,到「招惹了圖書館員們的憎恨」,寫薩克爾芒找路子、攀要人,苦心鑽營,為撈取勛章而奔走。
第三部分,從「某天晚上,他在盧昂動了回家和妻子擁抱的念頭」,到全文結束,寫薩克爾芒的妻子成了要人的情婦,薩克爾芒也終於如願以償,獲得了勛章。
5、《珠寶》
中產階級賢淑的朗丹太太有兩種嗜好為丈夫所不滿,一是愛看戲,二是愛假珠寶。一個冬天的晚上她看戲回來受了凍,害了肺炎,一個星期後便去世了。
拙於理財的朗丹先生捉襟見肘,陷於窘困之中,情急之餘,打定主意變賣東西,換點法朗來過日子。
他首先想的是妻子的那些叫他生氣的假首飾,決定賣掉她似乎特別喜歡的那串大項鏈,因為那假東西做工還考究,估計可以值七八個法朗。
怎知假首飾拿到珠寶店估價,竟發現是真首飾,朗丹驚得愣住了。當他把首飾拿到另一家店時,店主認出這首飾是他們店裡賣出去的。
經過詢問,查帳簿,這是件真首飾確鑿無疑。朗丹先生驚訝得簡真要發瘋,以至於回家時幾次走錯路,最後竟昏倒在地。幸有過路人把他抬進葯房裡,醒後送他回家。
傷心、疲乏似一擊擊重錘,使他昏睡至第二天。他無法再工作,權衡再三,再度走入首飾店,賣了那串大項鏈。
並將妻子留下的珠寶(幾乎全都是這店賣出的)全部賣給這家店,辭了職並告訴科長,說他繼承了一筆三十萬法郎的遺產,同時向同事宣布他未來的計劃,晚上和幾個妓女混了一夜。
半年後他再婚,繼室是個淑德女人,但臭脾氣讓他苦不堪言。
6、《小酒桶》
該小說講述:女主人公是擁有一個農庄的瑪格盧瓦爾老婆婆,男主人公是一位被公認為詭計多端的客店老闆希科大叔。
希科老闆一直以來都垂涎瑪格盧瓦爾的這份產業,但在多次被瑪格盧瓦爾婆婆拒絕之後,希科老闆想了一個貌似友善卻陰險的方法:他們做了公證:希科每個月給老婆子五十塊埃居直到她死去,當然,瑪格盧瓦爾死後農庄就是他的了。
希科不斷地請曾經滴酒不沾的瑪格盧瓦爾喝酒,直至她飲酒成癮,經常喝得爛醉,最終在一個冬天,倒在雪地里醉死了,而希科老闆也終於如願以償了。
小說的結尾有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那是希科老闆說的: 「這個鄉下佬,她要是不貪杯,總還有十年好活吧」。
二、作者簡介
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俄國契訶夫和美國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代表作品有《項鏈》、《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於勒》等。
莫泊桑1850年出生於法國上諾曼府濱海塞納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曾參加普法戰爭,此經歷成為他日後創作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
他一生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說及三部游記,是法國文學史上短篇小說創作數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莫泊桑患有神經痛和強烈的偏頭痛,巨大的勞動強度,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莫泊桑於1893年7月6日逝世,年僅43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騎馬
網路——我的叔叔於勒
網路——兩個朋友
網路——勛章到手了
網路——珠寶
網路——小酒桶
❹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讀後感
讀了這篇莫泊桑寫的文章《我的叔叔於勒》,感慨良多。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叔叔」於勒有了錢,我們全家人都盼望他早日歸來,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奢華的生活。
但是這次旅行,當「我們」在船上看見了他,他並沒有發什麼財,而是又老又窮苦的賣牡蠣的老水手時。「父親」和「母親」卻像遇到瘟神一樣,盡量躲著他。原因是什麼?因為他沒有錢。
換個角度想想。難道於勒真的沒有認出自己的侄子么?難道真的沒有認出買自己牡蠣的是自己的哥哥么?答案是否定的,他肯定認出了。因為他知道自己以前犯下許多錯,不好意思和他相認。
再想想,為什麼於勒沒有回自己的家鄉呢?答案可以從船長口裡得知:「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意回到他們的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這樣說來,於勒已經從以前的「流氓」變成現在知道錢來之不易歷盡滄桑的「賣牡蠣的老人」了,他最起碼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克拉麗絲卻看他現在沒錢,怕他回來吃他們的。這說明了「我的母親」是見錢眼開的市井婦人。而「我的父親」菲利普也和母親一樣「見利忘義」,他們認定「我的叔叔」這輩子沒有出息。
如果我是克拉麗絲,我也會和弟弟相認,因為人犯錯誤是難免的,若能改邪歸正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原諒他;如果我是菲利普,不管我的弟弟再窮,再流氓也好,我也會和他相認的,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永不磨滅的。
❺ 莫泊桑短篇小說 主要內容
莫泊抄桑的小說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金錢社會的風俗習尚為題材,揭露資產階級的腐朽墮落和拜金主義;第二類是以下層民眾的境遇和品質為題材,反映下層民眾生存的艱辛,表現只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和「溫馨的人性」。第三類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揭露普魯士侵略軍的暴行,歌頌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者精神和名族氣節,特別強調普通人的愛國主義。
❻ 莫泊桑短篇小說的分類及其主要內容(簡答)
以凡人小事作為題材,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創作形式,是莫泊桑在文學題材和體裁上的突破。主要作品:《月光》
《米龍老爹》
《兩個朋友》
《女瘋子》
《菲菲小姐》
《瓦爾特·施納夫斯奇遇記》
《一場決斗》
《羊脂球》(莫泊桑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隆多利姊妹》
《項鏈》
《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一個農場女傭的故事
《一家子 (小說)》
《西蒙的爸爸》
《修軟椅的女人》
《一個諾曼底人》
《一個兒子》
《珠寶》
《一封信》 莫泊桑的作品善於從平常人視而不見的日常平淡生活中挖掘出生命和生活的本質意義與美學價值的內涵,對統治者充滿了憎恨,對生活中的弱者給予了同情,對下層社會人民身上的淳樸善良給予了由衷的贊美
❼ 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經典閱讀考級題目
http://home.babytree.com/u13661676473/journal/show/11297591
http://www.docin.com/p-502213054.html
❽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 讀後感
開篇便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主人公無疑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了她對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視。羊脂球曾因與普魯士人同住一所旅館為由,拒絕過高尼岱的無理要求,她根本不可能答應侵略者的無恥要求,然而最終她還是為了親愛的「同胞」而屈服。而那些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的旅伴,在利用她通過了普魯士人的關卡之後,卻徹底的拋棄了她,甚至還嘲笑她的犧牲行為。我憤怒了,想到在開頭,女主人公曾經無私地把自己的食物給大家吃,在結尾卻被大家嘲笑,一點吃的都沒有,只能看著別人吃,我覺得女主人公真的非常可憐。女主人公是一個被出賣了的英雄,一個有著貞德姑娘那樣的堅強意志和愛國熱忱的英雄,那些有錢或有權的「同胞」真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出賣貞德一樣,出賣了她而又拋棄了她,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羊脂球》充分地表達了莫泊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只顧私利而不顧民族尊嚴的貴族資產者們的寡廉鮮恥的抨擊。
莫泊桑的小說中為數不少是對上流社會的鄙視和厭惡,而對於小資產階級也同樣提出了批判。比如《項鏈》中的羅瓦賽爾夫婦為了參加一次部長舉辦的晚會而葬送了十年的青春。若不是虛榮心作祟,瑪蒂爾徳不會向朋友借項鏈,也不會在丟失項鏈後買一條「完全相同」的賠給朋友而落入高利貸的陷阱,就此開始了十年艱辛的生活。最令人心酸的是瑪蒂爾徳在還清欠款之後偶遇借給項鏈的朋友時那種輕松,自豪的心情。在她看來,為了支撐門面而付出的犧牲終於得到了體現。
《我的叔叔於勒》以於勒叔叔與「我」的家人相遇前後我家人對他的截然相反的態度,提出了「究竟是金錢重要,還是親情重要」的疑問。這些作品都表達了對社會的不滿,也突出了作者是多麼關心國家,以筆來當武器,來訴說社會的不足。
在莫泊桑的筆下,我讀到了他對貴族們寡廉鮮恥的抨擊;對小資產階級愛慕虛榮、羨慕榮華的風氣的諷刺;對資產階級腐化墮落、拜金主義等丑惡風尚的鄙視以及對窮苦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情、對勞動人民優秀品質的歌頌,還有他那濃濃的愛國之情。
從莫泊桑的寫作風格中我也學到了不少。他不是哲人,也不是歷史家。他缺乏巴爾扎克那種深邃的歷史洞察力,更不像他的老師福樓拜那樣縝密細致,也不如左拉的視野那麼寬廣。可他卻有一種非凡的捕捉生活的能力,善於在一般人視而不見的凡人小事中,發掘出帶有本質意義和美學價值的內容,使得自己作品中的文學題材大大豐富了。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精悍深刻,包羅萬象,他的許多文章都非常有趣,讀來非常過癮。課余讀一讀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吧,只花費你幾分鍾的時間,但相信你會有不少收獲的
❾ 魯迅,莫泊桑短篇小說集文學鑒賞各一篇
關於葯的 一、小栓死得呆 小說沒有過多刻畫小栓。我們只知道他得了癆病,病得厲害。吃了「人血饅頭」也沒治好,葬在西關外墳地右邊窮人的叢冢里。 癆病:指中醫指結核病,當時雖不算小病,也不是突發病,不可能一下子倒頭。可是,好像他的病不關他自己的事,聽由父母包辦。華大媽叫他不要到灶下來,他就不來;叫他進來,他就進來。叫他吃「人血饅頭」,他就吃,連問也不問一下,雖然也看了一會。叫他睡一會,他就依著睡下,盡管睡著咳。好聽話的青年。阿彌陀佛,不過沒有一點活力,也沒有絲毫主見,獃子一個。 二、夏瑜死得莽 比之小栓,夏瑜走到另一個極端。他活力四射,勇往直前,不知道什麼叫屈服。為革命而關進了牢獄,仍一個勁勸牢頭造反。性格剛仞,不喜歡屈服. 可是--他頭腦不冷靜,也太單純。被自家叔伯夏三爺出賣了,還蒙在鼓裡。儒家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連家人都沒有爭取到,擺不平,又怎麼能輕易得到其他群眾的支持與擁護呢?紅眼睛阿義是去盤盤底細的,卻把他當成真心把子,和他攀談,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被沒榨到一點油水的阿義給了兩個嘴巴,還要說「可憐可憐」。 我們欽佩他對革命鐵血忠誠,英勇無畏。但總感覺,他缺少清醒的認識與起碼的策略,更沒有對革命群眾做什麼工作。他所從事的是「夏瑜式革命」,只能是一個悲劇結局,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與脫離群眾的弱點。 三、「二十多歲」活得愚 第三章里還兩次寫到一個「二十多歲的人」。 第一次,康大叔說到夏瑜勸牢頭造反,第一個反應的就是他: 「阿呀,那還了得。」坐在後排的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很現出氣憤模樣。 當眾人聽明白夏瑜罵阿義可憐時,他又跟著花白鬍子省悟: 「發了瘋了。」二十多歲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說。 夏瑜宣傳革命,大多數人不能理解,這是社會麻木的悲哀。而同是二十多歲的青年,應該脫去了少年的幼稚,也沒有染上老年的頑固,對世界自然有一份較為清醒的認識,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可是他也不能理解,快速反映過來,不為別的,只是很氣憤。反映越快,就越顯示他愚昧。在茶館這場「群聊」中,他最後附和,「也恍然大悟」,說夏瑜是發了瘋了,這種終結更是「青年」的悲哀了。 四、丁字街青年喊得昧 這個社會真的「病」得不輕,不只這一個青年如此;華老栓去丁字街頭給兒子買人血饅頭時,不是被清一色的青年人笑話嗎? 「哼,老頭子。」 「倒高興……」 「幾個從他面前過去了」的人看到華老栓時這么說。「一個還回頭看他……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冷清的秋天,大黑早里,到街上來趕鬧熱的看客,忽然發現雜了一個「老頭子」。便覺得稀奇古怪,似乎這「老頭子」窮開心,也來湊鬧熱,似乎這純粹是「我們」年青人的專利。 這樣的青年是如此之多,「一眨眼,已經擁過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三三兩兩」本不孤零,「合作一堆」更見量大。「一眨眼」可見時間之短暫,「擁過」「潮一般」更見陣勢之洶涌。青年的青春熱情,如此而已,看看殺人尋熱鬧。 這些無聊的麻木的看客,曾經強烈地震撼過魯迅先生的敏感的心靈,先生也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提到,如「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他們集體愚昧,以至於偶爾有些清醒些的革命先驅者(如夏瑜)的呼喚,仍然不能為他們所理解,所接受。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真的病得不輕! [編輯本段]關於《葯》的主題 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作品的明線也是主線,突出地描寫了群眾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華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癆病,居然讓孩子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葯」吃,而且對革命者這樣冷漠無情,對劊子手康大叔反倒畢恭畢敬。茶館里的一夥人對革命者宣傳革命,「感到氣憤」;對革命者挨牢頭的打,幸災樂禍;對革命者嘆息牢頭不覺悟,紛紛胡說「瘋了」。革命者被殺害,人們「潮水一般」地去看熱鬧。這些都充分說明群眾毫無覺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線突出地描寫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憂國忘家,卻被族人告發;在獄中仍然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在刑場被殺,只招來一幫「看客」;鮮血還被別人當「葯」吃。他的母親上墳,還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為之犧牲的革命大業。可見他是多麼寂寞,多麼悲哀。 魯迅與友人談到《葯》時說:「《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葯〉》) 魯迅先生自己的說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實際,又符合當時他的思想,是對《葯》的主題的精當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