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命若琴弦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在這部書里,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命若琴弦》是一部散文集。生命的聲音,在輕輕地飛揚,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張葯方和琴弦,還剩下幾根,還只剩最後幾根了。那時就可以去抓葯了,然後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到過他的溫暖和熾熱的太陽。
無數次夢想著的藍天、月亮和星星……還有呢?突然間心裡一陣空,空得深重。就只為了這些?還有什麼?他朦朧中所盼望的東西似乎比這要多得多。
《命若琴弦》這本書最後仍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由盲人聯想到自身,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都會有缺陷,只有將自己的心擺正,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坦然接受經歷的一切,才能讓自己慢慢成長起來,將苦澀嘗遍,便會自然回甘。
所謂命若琴弦,命,就在琴弦上,只有真正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打開琴盒,得到葯方。目的雖是虛設,可非得有不行,有了目標,才有了與命運抗衡的力氣。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眼疾是他們一生的缺陷,因為有了缺陷,才會被命運捉弄。
小瞎子心愛的姑娘嫁人了,萬分沮喪,這種沮喪為後面的無字葯方做了鋪墊,描繪出了師徒二人的悲慘命運,因為眼盲,任何事都不能得償所願。
2. 命若琴弦的主要內容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生命的聲音,在輕輕地飛揚……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張葯方和琴弦,還剩下幾根,還只剩最後幾根了。那時就可以去抓葯了,然後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到過他的溫暖和熾熱的太陽,無數次夢想著的藍天、月亮和星星……還有呢?突然間心裡一陣空,空得深重。就只為了這些?還有什麼?他朦朧中所盼望的東西似乎比這要多得多……
3. 小說「命若琴弦」讀後感
[小說「命若琴弦」讀後感]讀「命若琴弦」後的感想閑暇時偶讀作家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小說「命若琴弦」讀後感。書中那富含哲理性的話語,鼓盪人心的寓意使我感觸頗深。故事的梗概是:一老一少兩個瞎子,奔波於群山中的村寨以彈琴說書為生。老瞎子在二十歲那年師父去世了,臨終時告訴他認真彈琴,彈斷一千根琴弦後就可以打開琴槽,取出裡面一張葯方,眼睛就可得以治癒,就能看見光明。師父沒能彈斷一千琴弦根而把希望寄託於老瞎子。老瞎子憧憬未來,希望能夢想成真,夙興夜寐,不遺餘力的彈琴說書,七十歲那年夏天足足彈斷了一千根琴弦,屈指算來整整為之奮鬥了五十年。當他滿懷喜悅,激動不已的打開琴槽取出葯方,去抓葯時才知道這是一張無字的白紙。他頓時癱倒在地,從滿懷希冀到無助的絕望。乃至後來面容憔悴,呼吸孱弱,走路蹣跚。他懷念過去的日子,奔奔忙忙,趕路說書,書說到緊要關頭聽眾的叫好聲期待聲使他心裡充滿喜悅,那是多麼有意思啊!記的師父在世時對他說過:「人的命就在哪琴弦里,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就夠了」,讀後感《小說「命若琴弦」讀後感》。他對人生有新的感悟並說:「是那無字的葯方把自己的心弦扯緊,雖然那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怎麼能拉緊,拉不緊就彈不好。」老瞎子從山外尋葯歸來,當他從雪地里找見小瞎子時沒有告訴自己抓葯挫敗的真像,而是把那張無字的葯方原原本本塞到小瞎子的琴槽里,告訴他必須認認真真彈琴,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拿到葯方,才能看到自己的心中戀人的容顏,看到多彩的世界。老瞎子說自己沒有成功是記錯了,記成一千根琴弦了。他給小瞎子一個光明的理想,讓他積極的活下去,定的目標是一千二百根琴弦。老瞎子的師父和老瞎子雖然最終沒有看到多彩的世界,這無疑是痛苦的,是悲慘的,但他們把希望傳遞給一個處境和自己相同的人,已經成就了人生的執著,詮釋了生命的全部內涵。瞎子如此,那麼我們身體健全的人生命該如何度過呢?無疑更應該樹立遠大的目標,為之憧憬,為之奮斗不息,用生命的極限創造輝煌。老瞎子奮鬥了整整五十年才頓悟「生命的精髓在於過程」這應該啟示我們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更深層次的理解。2011.10.26
〔小說「命若琴弦」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4. 在哪裡可以下載到《命若琴弦》的電子圖書謝謝!
命若琴弦
史鐵生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方圓幾百上千里的這片大山中,峰巒疊嶂,溝壑縱橫,人煙稀疏,走一天才能見一片開闊地,有幾個村落。荒草叢中隨時會飛起一對山雞,跳出一隻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獸。山谷中常有鷂鷹盤旋。
寂靜的群山沒有一點陰影,太陽正熱得凶。
「把三弦子抓在手裡,」老瞎子喊,在山間震起回聲。
「抓在手裡呢。」小瞎子回答。
「操心身上的汗把三弦子弄濕了。弄濕了晚上彈你的肋條?」
「抓在手裡呢。」
老少二人都赤著上身,各自拎了一條木棍探路。纏在腰間的粗布小褂已經被汗水洇濕了一大片。蹚起來的黃土幹得嗆人。這正是說書的旺季。天長,村子裡的人吃罷晚飯都不呆在家裡;有的人晚飯也不在家裡吃,捧上碗到路邊去,或者到場院里。老瞎子想趕著多說書,整個熱季領著小瞎子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緊走,一晚上一晚上緊說。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緊張,激動,心裡算定:彈斷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這個夏天了,說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陽這會兒正平靜下來,光線開始變得深沉。遠遠近近的蟬鳴也舒緩了許多。
「小子!你不能走快點嗎?」老瞎子在前面喊,不回頭也不放慢腳步。
小瞎子緊跑幾步,吊在屁股上的一隻大挎包叮啷哐啷地響,離老瞎子仍有幾丈遠。
「野鴿子都往窩里飛啦。」
「什麼?」小瞎子又緊走幾步。
「我說野鴿子都回窩了,你還不快走!」
「噢。」
「你又鼓搗我那電匣子呢。」
「噫——!鬼動來。」
「那耳機子快讓你鼓搗壞了。」
「鬼動來!」
老瞎子暗笑:你小子才活了幾天?「螞蟻打架我也聽得著,」老瞎子說。
小瞎子不爭辯了,悄悄把耳機子塞到挎包里去,跟在師父身後悶悶地走路。無盡無休的無聊的路。
走了一陣子,小瞎子聽見有隻獾在地里啃莊稼,就使勁學狗叫,那隻獾連滾帶爬地逃走了,他覺得有點開心,輕聲哼了幾句小調兒,哥哥呀妹妹的。師父不讓他養狗,怕受村子裡的狗欺負,也怕欺負了別人家的狗,誤了生意。又走了一會,小瞎子又聽見不遠處有條蛇在游動,彎腰摸了塊石頭砍過去,「嘩啦啦」一陣高粱葉子響。老瞎子有點可憐他了,停下來等他。
「除了獾就是蛇,」小瞎子趕忙說,擔心師父罵他。
「有了莊稼地了,不遠了。」老瞎子把一個水壺遞給徒弟。
「干咱們這營生的,一輩子就是走,」老瞎子又說。「累不?」
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師父最討厭他說累。
「我師父才冤呢。就是你師爺,才冤呢,東奔西走—輩子,到了沒彈夠一千根琴弦。」
小瞎子聽出師父這會兒心緒好,就問:「什麼是綠色的長乙(椅)?」
「什麼?噢,八成是一把椅子吧。」
「曲折的油狼(游廊)呢?」
「油狼?什麼油狼?」
「曲折的油狼。」
「不知道。」
「匣子里說的。」
「你就愛瞎聽那些玩藝兒。聽那些玩藝兒有什麼用?天底下的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麼關系?」
「我就沒聽您說過,什麼跟咱們有關系。」小瞎子把「有」字說得重。
「琴!三弦子!你爹讓你跟了我來,是為讓你彈好三弦子,學會說書。」
小瞎子故意把水喝得咕嚕嚕響。
命若琴弦
史鐵生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方圓幾百上千里的這片大山中,峰巒疊嶂,溝壑縱橫,人煙稀疏,走一天才能見一片開闊地,有幾個村落。荒草叢中隨時會飛起一對山雞,跳出一隻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獸。山谷中常有鷂鷹盤旋。
寂靜的群山沒有一點陰影,太陽正熱得凶。
「把三弦子抓在手裡,」老瞎子喊,在山間震起回聲。
「抓在手裡呢。」小瞎子回答。
「操心身上的汗把三弦子弄濕了。弄濕了晚上彈你的肋條?」
「抓在手裡呢。」
老少二人都赤著上身,各自拎了一條木棍探路。纏在腰間的粗布小褂已經被汗水洇濕了一大片。蹚起來的黃土幹得嗆人。這正是說書的旺季。天長,村子裡的人吃罷晚飯都不呆在家裡;有的人晚飯也不在家裡吃,捧上碗到路邊去,或者到場院里。老瞎子想趕著多說書,整個熱季領著小瞎子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緊走,一晚上一晚上緊說。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緊張,激動,心裡算定:彈斷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這個夏天了,說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陽這會兒正平靜下來,光線開始變得深沉。遠遠近近的蟬鳴也舒緩了許多。
「小子!你不能走快點嗎?」老瞎子在前面喊,不回頭也不放慢腳步。
小瞎子緊跑幾步,吊在屁股上的一隻大挎包叮啷哐啷地響,離老瞎子仍有幾丈遠。
「野鴿子都往窩里飛啦。」
「什麼?」小瞎子又緊走幾步。
「我說野鴿子都回窩了,你還不快走!」
「噢。」
「你又鼓搗我那電匣子呢。」
「噫——!鬼動來。」
「那耳機子快讓你鼓搗壞了。」
「鬼動來!」
老瞎子暗笑:你小子才活了幾天?「螞蟻打架我也聽得著,」老瞎子說。
小瞎子不爭辯了,悄悄把耳機子塞到挎包里去,跟在師父身後悶悶地走路。無盡無休的無聊的路。
走了一陣子,小瞎子聽見有隻獾在地里啃莊稼,就使勁學狗叫,那隻獾連滾帶爬地逃走了,他覺得有點開心,輕聲哼了幾句小調兒,哥哥呀妹妹的。師父不讓他養狗,怕受村子裡的狗欺負,也怕欺負了別人家的狗,誤了生意。又走了一會,小瞎子又聽見不遠處有條蛇在游動,彎腰摸了塊石頭砍過去,「嘩啦啦」一陣高粱葉子響。老瞎子有點可憐他了,停下來等他。
「除了獾就是蛇,」小瞎子趕忙說,擔心師父罵他。
「有了莊稼地了,不遠了。」老瞎子把一個水壺遞給徒弟。
「干咱們這營生的,一輩子就是走,」老瞎子又說。「累不?」
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師父最討厭他說累。
「我師父才冤呢。就是你師爺,才冤呢,東奔西走—輩子,到了沒彈夠一千根琴弦。」
小瞎子聽出師父這會兒心緒好,就問:「什麼是綠色的長乙(椅)?」
「什麼?噢,八成是一把椅子吧。」
「曲折的油狼(游廊)呢?」
「油狼?什麼油狼?」
「曲折的油狼。」
「不知道。」
「匣子里說的。」
「你就愛瞎聽那些玩藝兒。聽那些玩藝兒有什麼用?天底下的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麼關系?」
「我就沒聽您說過,什麼跟咱們有關系。」小瞎子把「有」字說得重。
「琴!三弦子!你爹讓你跟了我來,是為讓你彈好三弦子,學會說書。」
小瞎子故意把水喝得咕嚕嚕響。
5. 命若琴弦的作品目錄
愛情的命運
兄弟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
午餐半小時
沒有太陽的角落
「傻人」的希望
綠色的夢
樹林里的上帝
綿綿的秋雨
神童
黑黑
小小說四篇
人間
巷口老樹下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白色的紙帆
夏天的玫瑰
老人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
白雲
奶奶的星星
足球
來到人間
命若琴弦
毒葯
我之舞
車神
草帽
小說三篇
一種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
鍾聲
第一人稱
別人
老屋小記
死國幻記
兩個故事
往事
6. 請你給我《命若琴弦》的讀後感好嗎
最佳答案檢舉 [1]「無所謂從哪裡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命若琴弦》告訴我:這就是人生。
史鐵生先生筆下的《命若琴弦》的開頭如是描述:「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一個簡潔的開頭,卻充滿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開頭,故事已經成形:兩個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他們一前一後走在迂迴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後走在人生的崎嶇小道上。一前一後,小瞎子正沿著老瞎子的腳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經的傷痛:一個受到命運不公對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運的同情,他們所謂的愛情也只是曇花一現,註定是一個悲劇——蘭秀兒最後嫁給了別人。而老瞎子也經歷了他師傅曾經經歷過的被崩斷心弦的痛苦時刻:苦苦堅持彈斷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葯方,為的就是看一眼這個他從沒見過的世界,可是事實是殘酷的,說了一輩子的書,最後才發現那治盲葯方原來是一張白紙,但同時他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師傅曾經的良苦用心——「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於是,我們看到的是:老瞎子踩著老老瞎子的腳印,小瞎子又踩著老瞎子的腳印,小小瞎子又踩著小瞎子的腳印,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於此,我們不得不稱贊構思的巧妙,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瞎子的一生,許許多多瞎子的宿命,現實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奈。
「幹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於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於怎麼來接受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就得看你怎麼看,怎麼想,怎麼選了。「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一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綳綳的過程上彈響心曲。」這時就看你願不願意為自己的心弦設定兩個端點了。目的本來沒有,這需要我們來虛設。「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如果目的不明確,心弦就拉不緊,那麼心曲又如何奏響呢?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弦綳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許有人說,虛設的目的又有什麼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傷心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葯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隻靠想像描繪出來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來綳得緊緊的心弦一下子震斷了。可是,這就意味著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當他穿梭於大山為村民們說書的時候,不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裡的孤寂全忘卻」。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於是生活中叮叮當當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綳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為何。但是你們能知道你們曾經體會過什麼,得到了什麼,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溫暖,能知道你們能為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麼,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助、撒下的溫暖,那就已經足夠了。「無所謂從哪裡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彈好了就夠了」。
這時,不禁令我們想到: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麼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於你是怎麼對待它,怎麼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樂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裡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著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願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於眼前的黑暗——描繪出來的也只能是黑點,只是在原地害怕與失望。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害怕與失望、抱怨又能改變什麼呢?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心弦兩端的點設好,將心弦綳緊,奏出屬於你自己的生命獨特之曲。這樣才能在黑暗中、在絕望中,找到指明燈,找到動力,帶領我們走出黑暗、走出絕望,繼續生命之途。記得有人跟我說過: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麼,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怎麼才能圈住屬於你的精彩呢?也許我們可以在某一線段(人生的某一時期)設置兩個端點,完成一個再接著另一個,也許這樣我們能走得更遠,圓畫得更大,圈住的東西更多,收獲到的也更豐富多彩!
小說中除了內容讓我們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讓我們思考外,它的結構之美也是讓我們陶醉的!
小說的開頭「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和小說的結尾「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前後照應,使小說彌漫著一種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許就是一個圓,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接受命運的拷問。穿透力極強,哲理性與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間中不知不覺地浮現。
「他本來能彈上一千根,可他記成了八百。要不然他就能彈斷一千根。」與「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相互映襯,從而彌散出一種悲涼與無奈,不禁讓人流下同情的淚水,也深深體會到老瞎子的良苦用心,同時也緊扣主題——命若琴弦。
總的來說,《命若琴弦》給我們展示了文學之美,也為我們帶來了對人生、對生命、對命運的思考……
2活著也需要一個理由,有了這個理由後,生活也便有了意義,有了生氣。
在讀了史鐵生先生的小說《命若琴弦》後,我終於明白,那個理由是什麼了。
故事講的是: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嶺,懷揣著美好的願望,說書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弦,然後取出師傅留下的葯方去治癒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著愛情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和心愛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當老瞎子真正彈斷1000根琴弦,拿著師傅留下的葯方取葯的時候,才知道那所謂的葯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弦斷了。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弦,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此時的小瞎子也正因心愛的姑娘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失去愛情的小瞎子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用師傅的方式將葯方封進琴槽,並告知只要他彈斷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說的一句話,老瞎子在這一瞬間才深深的領悟,目標只是虛設,但卻是祖孫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生命就像琴弦,綳緊了才能拉出好聽的曲子。那一根根斷弦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希望,支撐著他們的夢想,正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興致勃勃的翻山、越嶺、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這又讓我想起余華的《活著》。余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卻並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張白紙。它是每個人生存下去的原動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張白紙。人生原本就是虛無的,所謂的人生目的說穿了其實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當人們有一天驀然頓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是一張白紙時,他又該為了什麼而生存呢?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緊就彈不響。」要說欺騙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師傅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所以,無論無論你的終點是否還清晰如初,無論你自己是否還是當初的模樣,你都要拉緊那根弦,想想你白紙上的「葯方」。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
為活著找個理由,只為更好的活著。
7. 史鐵生 命若琴弦
我與地壇-----史鐵生
一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撤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盪。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亘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裡,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我在那篇小說中寫道:「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園子無人看管,上下班時間有些抄近路的人們從園中穿過,園子里活躍一陣,過後便沉寂下來。」「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麼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我都在這園子里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裡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並且慶幸並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旁,去默坐,去獃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卧,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二
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裡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裡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麼。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里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麼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裡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准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後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裡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現在我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後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後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在那段日子裡——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了最壞的准備了,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為我想想」。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
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有一次與一個作家朋友聊天,我問他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是什麼?他想了一會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我心裡一驚,良久無言。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願望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願望也在全部動機中佔了很大比重。這位朋友說:「我的動機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搖頭,心想低俗並不見得低俗,只怕是這願望過於天真了。他又說:「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為他的母親還活著。而且我想,他的母親也比我的母親運氣好,他的母親沒有一個雙腿殘廢的兒子,否則事情就不這么簡單。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家裡呆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裡是沒頭沒尾的沉鬱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麼也想不通: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麼一會,我甚至對世界對上帝充滿了仇恨和厭惡。後來我在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小公園,指的也是地壇。
只是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上帝的考慮,也許是對的。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烏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獃獃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只留給我痛侮,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是太真實了,以致使「想出名」這一聲名狼藉的念頭也多少改變了一點形象。這是個復雜的問題,且不去管它了罷。隨著小說獲獎的激動逐日暗淡,我開始相信,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了: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並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里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么大。」我放下書,想,這么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萬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三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里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著串串揚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鍾,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鍾,銅鍾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銹,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只羽毛蓬鬆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里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裡,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霉的東西;冬天伴著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並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群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凈的土地上的一隻孤零的煙斗。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
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四
現在讓我想想,十五年中堅持到這園子來的人都是誰呢?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對老人。
十五年前,這對老人還只能算是中年夫婦,我則貨真價實還是個青年。他們總是在薄暮時分來園中散步,我不大弄得清他們是從哪邊的園門進來,一般來說他們是逆時針繞這園子走。男人個子很高,肩寬腿長,走起路來目不斜視,胯以上直至脖頸挺直不動;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條胳膊走,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鬆懈。女人個子卻矮,也不算漂亮,我無端地相信她必出身於家道中衰的名門富族;她攀在丈夫胳膊上像個嬌弱的孩子,她向四周觀望似總含著恐懼,她輕聲與丈夫談話,見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話頭。我有時因為他們而想起冉阿讓與柯賽特,但這想法並不鞏固,他們一望即知是老夫老妻。兩個人的穿著都算得上考究,但由於時代的演進,他們的服飾又可以稱為古樸了。他們和我一樣,到這園子里來幾乎是風雨無阻,不過他們比我守時。我什麼時間都可能來,他們則一定是在暮色初臨的時候。刮風時他們穿了米色風衣,下雨時他們打了黑色的雨傘,夏天他們的襯衫是白色的褲子是黑色的或米色的,冬天他們的呢子大衣又都是黑色的,想必他們只喜歡這三種顏色。他們逆時針繞這園子一周,然後離去。他們走過我身旁時只有男人的腳步響,女人像是貼在高大的丈夫身上跟著漂移。我相信他們一定對我有印象,但是我們沒有說過話,我們互相都沒有想要接近的表示。十五年中,他們或許注意到一個小夥子進入了中年,我則看著一對令人羨慕的中年情侶不覺中成了兩個老人。
曾有過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他也是每天都到這園中來,來唱歌,唱了好多年,後來不見了。他的年紀與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來,唱半小時或整整唱一個上午,估計在另外的時間里他還得上班。我們經常在祭壇東側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他是到東南角的高牆下去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東北角的樹林里做什麼。我找到我的地方,抽幾口煙,便聽見他謹慎地整理歌喉了。他反反復復唱那麼幾首歌。文化革命沒過去的時侯,他唱「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我老也記不住這歌的名字。文革後,他唱《貨郎與小姐》中那首最為流傳的詠嘆調。「賣布——賣布嘞,賣布——賣布嘞!」我記得這開頭的一句他唱得很有聲勢,在早晨清澈的空氣中,貨郎跑遍園中的每一個角落去恭維小姐。「我交了好運氣,我交了好運氣,我為幸福唱歌曲……」然後他就一遍一遍地唱,不讓貨郎的激情稍減。依我聽來,他的技術不算精到,在關鍵的地方常出差錯,但他的嗓子是相當不壞的,而且唱一個上午也聽不出一點疲憊。太陽也不疲憊,把大樹的影子縮小成一團,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曬干在小路上,將近中午,我們又在祭壇東側相遇,他看一看我,我看一看他,他往北去,我往南去。日子久了,我感到我們都有結識的願望,但似乎都不知如何開口,於是互相注視一下終又都移開目光擦身而過;這樣的次數一多,便更不知如何開口了。終於有一天——一個絲毫沒有特點的日子,我們互相點了一下頭。他說:你好。」我說:「你好。」他說:「回去啦?」我說:「是,你呢?」他說:「我也該回去了。」我們都放慢腳步(其實我是放慢車速),想再多說幾句,但仍然是不知從何說起,這樣我們就都走過了對方,又都扭轉身子面向對方。他說:「那就再見吧。」我說:「好,再見。」便互相笑笑各走各的路了。但是我們沒有再見,那以後,園中再沒了他的歌聲,我才想到,那天他或許是有意與我道別的,也許他考上了哪家專業文文工團或歌舞團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樣,交了好運氣。
8. 命若琴弦txt全集下載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