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京華煙雲趙薇版的作者簡介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
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B. 求書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發到百度雲
你好,復我是二丫愛跳舞,用網路網盤制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https://pan..com/s/1_8nzt1yqwrt1oHzdWyWaJQ 提取碼: fkrk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C. 電視劇版的《京華煙雲》究竟和原著作有什麼差別
央視京華煙雲最大的失敗
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05-11-21 17:10:39 ) 稿件來源: 博客
在這里,我需先將自己的憤怒控制~~~我很早看過林語堂大師的《京華煙雲》,本來是懷著很期待的心情想再重溫這一經典故事,可是越看越覺得編劇是瘋了,改編的已經一塌糊塗。
(一)先是人物給編劇糟蹋了,人物性格改變得莫名其妙,隨意增添刪減人物:
1.原著中曾太太是一個軟弱善良寬厚的女人,可在新版里,潘虹飾演的是一個女強人似的嚴厲的說已不二的曾太太,為了娶到木蘭當兒媳,幾乎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可笑又可悲的編劇)
2.原著中桂姨是一個深明大義、為了曾家犧牲自己幸福的好女人,是曾太太的主心骨,也是曾家的當家人,可在新版里,桂姨變成了一個陰險、無計不施的一個壞人。(編劇簡直是胡說八道)
3.原著中莫愁是一個內斂、有主見、懂得生活和愛的姚家二小姐,可編劇把她變成了一個任性、不懂愛、把自己的終身大事當兒戲、吊兒郎當的富家小姐,簡直是牛素雲第二。(編劇已經不知自己在干什麼了)
4.原著中的蓀亞是活潑而又有點憨厚的,對木蘭是又愛又怕,小兩口婚後很幸福,喜歡遊玩京城,享受美食,而編劇又發瘋了,把蓀亞寫成了任性叛逆、風流又狠心的紈絝子弟。(什麼跟什麼呀,我懷疑編劇吃屎了)
5.還有,原著中是沒有牛懷安這個惡霸的,牛素雲的哥哥是牛懷郁,而非是弟弟牛懷玉(此人非彼人也),書中牛家大公子牛懷郁見風使舵,靠著姨太太鶯鶯諂媚附會,最後賣國求榮,成了漢奸。(編劇這種大手筆的改動,真是佩服佩服)
6.原著中,莫愁和木蘭的哥哥是體仁,弟弟是迪非。體仁也是一個十足的公子哥,和家裡的丫環勾勾搭搭,留學不成,繼丫環死後也一命嗚呼。(和我後面提到的有關,先略述)
(二)劇情也被編劇給胡亂安插,驢頭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及。
1.原著中根本沒有讓木蘭沖喜這一說,直接是曼娘(不叫曼妮這么現代的名字)嫁給了平亞。
2.原著中也沒有莫愁和蓀亞的一段情,木蘭和蓀亞的感情是典型的先結婚後戀愛。也沒有莫愁和牛懷玉的曖昧,莫愁與孔立夫的婚後生活也很幸福。
3.原著中蓀亞和曹麗華確實有一段婚外情,不過那是在木蘭和蓀亞為逃避戰亂搬到杭州住的時候發生的,當時兩人都已經接近四十歲。木蘭也是用她的智慧和包容很輕松的解決了這件事情,木蘭、蓀亞和曹麗華真的成了朋友,曹麗華這個人也不像劇中這么厚顏無恥。(編劇真的好能耐呀,一下子摧毀了蓀亞和曹麗華兩個人物)
4.劇中曹麗華和阿福被曾家趕出,逃到華太太家被收留,以及蓀亞為了她放棄留學,兩個人偷偷摸摸,曹麗華有了私生子和凄涼死去這一段,原著中是有的,不過,男女雙方不是蓀亞與曹麗華,而是姚家大少爺體仁和姚家的丫環,而且體仁沒有家室,和丫環有情生子也不是讓人郁悶的事。再看看這個編劇,這樣的張冠李戴,胡亂安插,後果只有一個,觀眾大罵蓀亞和曹麗華而同情木蘭,整個把木蘭變成了十足的怨婦。可林語堂老先生描寫的木蘭不是讓人同情的,而是讓人敬重、佩服、喜愛和欣賞的!(書中的精髓都沒有把握,還在這里改編名著,不如去吃屎,省得糟蹋了林語堂大師。汗顏那~~~~~)
還有許多人物和情節被編劇肆意改動、增減,舉不勝舉,上述只是幾處明顯的地方,若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原著,會覺得編劇更是神經錯亂的。順便說一句,演員們基本上演得還是不錯的。只是不知不覺地做了編劇的犧牲品呀!
當然,那個什麼和湖南衛視拼一拼比一比的想法也趁早作罷吧,就這樣的劇情怎麼和《大長今》比呀!建議央視再買電視劇的時候,尤其是根據名著改編的電視劇,還是先看看原著再來選擇吧。一般的小說改編也就罷了,這樣知名度高、家喻戶曉的名著給改成這樣的面目全非,連我們這些讀者都沒辦法忍受,林語堂老先生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有多難過。難道編劇欺負林老先生沒有辦法發表意見嗎?試想一下,如果這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編劇還敢不敢這樣放肆的改編?因為那是金庸的孩子,怎能瞎改?可《京華煙雲》也是林語堂老先生的孩子呀,你這個編劇憑什麼這樣不尊重已經安息的人呢?
我已經怒不可言,無法再寫下去了。
你看看,還有一個
大學時,看了林語堂老先生原著的《京華煙雲》,與先前所看的趙雅芝版的電視劇做了下比較,劇集雖不面面俱到,卻也大致上尊重了原著的內容。作為一個故事來說,看過書後,對它的了解和感觸更深了,也感受到原著對「道家」思想的推崇,這是在看電視劇時不曾知道的。也許看劇集時還小,也許是電視劇只注意了故事情節,而對思想上的升華有所削弱,因此和原著一比,顯得蒼白許多。盡管如此,我仍然承認台灣版拍的確實是《京華煙雲》,哪怕只是拍出一張「皮」,那也是林老的〈京華煙雲〉的「皮」。
央視版的〈京華煙雲〉在黃金時段隆重登場前,就在報紙,電媒上鋪天蓋地地做宣傳,又是登趙薇的「定妝照」,又是吝嗇地播一兩分鍾片花,來吊觀眾的胃口。噱頭造足,「新嫁娘」才忸忸怩怩地登台亮相了。不過,偶雖不特忙,但也實在是不甘心被央視當作傻子似的一天一集地牽鼻子走,根本就不看。此後,在報紙上看到無數篇對央版〈京〉的「批文」,以及該劇導演特牛地"自辯",說什麼為了製造電視劇應有的戲劇沖突,改變故事情節是需要的,否則觀眾看什麼呢。當時看完那張報紙,也沒有太大感觸,當作無非是翻拍劇引起的必然的結果而以,沒當一回事。
說了半天,該鋪墊的都鋪完了,要步入正題了。話說,某日,晚飯時,吾右手持筷子,左手持搖控,拇指一頓狂點,恰播至央視八套六點檔劇場,正重播央版〈京〉劇。正好看兩眼吧。趙薇,很瘦,凸顯得兩眼尤其大,無一點珠圓玉潤之美。不合我意。「曼妮」?哇,好有異國韻味的名字。可不對呀,「曼娘」才是里里外外都地地道道的中國古典美人,讓辜鴻銘欣賞不已。莫愁?千萬別提她,被糟蹋得實在不像樣子,從一個溫婉可人,又獨立有見地的大家閨秀,變成了一個「大家」的「大小姐」,脾氣壞得不成樣子,思想淺薄得無以附加了。潘虹,是我很敬重的一位演員,她的演技真的很好,我又看到了一位思想權謀過人、深謀遠慮的「老太後」,那種沉重的感覺實在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沉得都快把這部構造輕淺的戲給壓塌了。她的演技在劇中一幫小子輩里孤獨地閃著光輝,卻讓我心酸得很。最搞笑的是,某欄目的片花里看到「趙」木蘭和「潘」遜亞夫妻打架,動起手來,場面真是相當火爆,容我由衷地「贊美」一下,真是把戲劇沖突發揮到「極致」了。可是,我看到的這個到底是不是《京華煙雲》?如果我要看夫妻不合搞外遇,看〈中國式離婚〉要比〈京〉有趣得多;如果我要看青年男女的愛情糾葛,大可以找來一堆地道得多的瓊瑤戲;如果我要看大家族的內部紛爭,〈大宅門〉真是精彩得讓人翹大拇指。我幹嘛非要這個煮得半生不熟,配料營養失衡的「生菜沙拉」?
〈京華煙雲〉原著小說,通貫全篇,都閃耀著「道家思想」的光芒,姚家的小姐們是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人中極品」,木蘭和莫愁是本讀者最喜歡的兩位女性。她們知書達禮,溫婉動人,從容不迫,寬容大度,又各有千秋。作為讀者,我愛著她們。因此,我不忍看到這些我喜歡的形象受到世俗的扭曲與醜化。另一方面,我覺得央版〈京〉的導演是在故意輕視現在的觀眾的藝術欣賞格調,簡直是欺負我們沒看過〈京華煙雲〉原著似的。即使大部份觀眾沒看過原著,也不代表他就能用一大堆爛俗淺薄的戲劇情節來敷衍大家。甚至對於那些從沒看過原著,也沒看過「雅芝」版〈京〉的孩子們來說,這部央視大戲,根本就是在誤導他們對這部巨著的認知。我真想大聲地對孩子們「亟呼」,你們看的這部戲絕對不是〈京華煙雲〉。
話說至此,想起央視這位「牛」導好像說過,大致意思是,原著的故事情節過於平淡,因此他們加入了很多戲劇沖突,以使這部戲更豐滿。他應該是不懂,「平淡」和「恬淡」的差別.如此水平,也就難怪會拍出這樣的爛片子了。但是,能不能求求他,別總拿文化遺產開刀行不行?其實他想拍戲就拍戲唄,這部戲鶯鶯燕燕、花花綠綠,買點其實已經很多了,就不用再拿林老先生的名氣來壯門面了,換個別的片名吧。我敢說如果真的改個別的片名,再把戲中各角色的名字改一下,即使有識的觀眾看了,也絕不會把它和《京華煙雲》聯系在一起的。
總之,我看到了一部掛羊頭買狗肉的戲,牢騷滿腹,大發特發了一頓。其實那部央版〈京〉劇,我也就零零碎碎看了兩集不到,因為實在無法忍受下去了。因此,以上言論或許略有偏頗,僅供參考。
D. 林語堂《京華煙雲》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
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游。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
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4)京華煙雲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姚木蘭
姚木蘭生長於富家,從小受道家信徒父親姚思安的影響,容忍寬大、親切和靄,她崇尚老莊、歌笑自然,留連山水。在林先生的筆下,活脫脫一個值得老莊先賢們稱道的「典型女性」。道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姚木蘭受道家影響,但時代卻給她印上了新的痕跡,使她走向社會,走進了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組成的抗日洪流當中。這正是小說中姚木蘭形象的蘊義。
孫曼妮
忠孝兒媳孫曼妮極少使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這表明了她的被動和順從;並且傾向於使用陳述句和中值情態動詞,說明她很保守與聽話,沒有自己的想法。
牛素雲
對於反傳統兒媳牛素雲來說,她主要採用物質過程來表達自己的行為習慣,而且在她的話語中很少使用情態動詞,表現了她非常的驕傲自大與蠻橫無理。
姚思安
姚思安的父親在世時曾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後來兒子姚思安繼承了這些不計其數的家財,這些財產包括許多葯局,一些典當行,其它的還有一些茶葉店。可能是因為姚思安的錢一生都享用不盡,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和其他富二代一起去酒樓消費,還去煙花柳巷找樂子,行為舉止極其放盪,簡直就像個流氓。
也因此破壞了家裡的門風。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他有了夫人和孩子的時候,難以置信的,他不再是原來那個放盪的男人。他開始越發的領悟到在歷經過風風雨雨之後,應該平靜安定,安安穩穩的超脫世俗的生活。
E. 林語堂的《風聲鶴唳》和《京華煙雲》內容上有聯系么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風聲鶴唳》是林語堂《京華煙雲》續篇,《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的《飄》。
《風聲鶴唳》史詩般的表現了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民族精神痛苦而偉大的升華.
再現了抗戰初期姚、張兩大豪門的興衰演變,述說了他們作為江南古城絲綢世家的生死較量和激盪人心的商場鏖戰,以及在日本侵略勢力對中國紡織市場的鯨吞面前,姚、張兩家所表現出來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它濃縮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變遷,色殘斑斕的社會縮影,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一波三折的人物命運,引發人生無窮的感慨……
抗戰初期的江南古城——南城,自古以絲綢名重天下,流傳著「桑蠶熟,天下足」的古語.故事就發生在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夜。姚家和張家是南城有名的絲綢業界大戶,姚家的天章絲綢是祖傳的家業,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裡,更是廣納資金,大力發展,穩坐著南城業界頭把交椅。張家老爺張介孚靠著有個銀行家的岳父發家,做夢都想著打垮姚家,從此成為江南絲綢業界的龍頭.姚天章,張介孚兩個絲綢大戶在日本紡織業對中國市場的鯨吞蠶食麵前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姚費心竭慮振興天章絲綢對抗東洋緞的入侵,張則與敵聯手擠壓姚家,企圖獨執江南絲綢牛耳。姚、張子女及周圍青年都無可避免的捲入了這場大是大非的對壘,他們之間的愛情,親情和友情也因之變得復雜離奇,撕心裂肺。 文學巨匠林語堂先生為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並日益受到世界的矚目.
F. 《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簡介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頗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是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
《京華煙雲》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京華煙雲》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於西洋人。幾十本關系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於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寫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緻,叫你同中國人一起過日子,一起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非常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
然此小說實際上的貢獻是消極的,而文學上的貢獻卻是積極的。此書的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並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是他轉譯為中文後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後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於是寫出了《京華煙雲》。《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書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社會各種人物。此書內可以看見舊派人物慢慢的消滅,新式的人物跟著出來。代表最舊的是牛夫婦,曾老爺;代表新的是環兒,陳三,黛雲。
《京華煙雲》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一定要有閉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風聲鶴唳
戰爭就像大風暴,掃著千百萬落葉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們颳得四處飄散,讓他們在某一個安全的角落躺一會兒,直到新的風暴又把他們捲入另一旋風里。因為暴風不能馬上吹遍每一個角落,通常會有些落葉安定下來,停在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暫的安息所。
這段中國抗戰史和所有偉大運動的歷史一樣,銘刻在這一代的腦海和心裡。五十年或一百年後,茶樓閑話和老太太聊天時一定會把幾千個風飄弱絮的故事流傳下來。風中的每一片葉子都是有心靈、有感情、有熱望、有夢想的個人,每個人都一樣重要。我們此處的任務是追溯戰爭對一個女人的影響,她也是千百萬落葉之一。
《風聲鶴唳》的主角丹妮是《飄》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樣的放盪不羈、個性飛揚,同樣都經歷了戰爭的磨難,仍然堅強不屈。亂世見真情,戰爭年代丹妮和博雅的愛情令人動容。
G. 林語堂的小說《京華煙雲》是由哪三部分組成的
應該是這樣的把
林語堂自己把《朱門》、《京華煙雲》、和《風聲鶴唳》這三部小說合稱為「林語堂三部曲"
H. 京華煙雲趙薇版的點評鑒賞
關於《京華煙雲》 作者林語堂長女林如斯
我站在這個地位很難寫書評,女兒批評父親的書,似乎從來未聽見過。那又何必寫呢?因為好像話藏在肚子里非說不可。可不要說我替父親吹牛,也不用罵我何以如此膽大,因為我要用極客觀的態度來批評,雖然情感也不可無。我知道父親每晨著作總是起來走走吃吃水果,當他寫完紅玉之死,父親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淚所寫成,今流淚,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京華煙雲》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無結構的故事,而反為大規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京華煙雲》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於西洋人。幾十本關系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於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寫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緻,叫你同中國人一起過日子,一起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非常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
然此小說實際上的貢獻是消極的,而文學上的貢獻卻是積極的。此書的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餘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未知他人讀畢有此感覺否?故此書非小說而已!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全書受莊子的影響。或可說莊子猶如上帝,出三句題目教林語堂去做,今見林語堂這樣發揮盡致,莊子不好意思不賞他一枚仙桃羅!此書的第三部題為「秋季歌聲」(即第三個題目),取莊周「臭腐化為神奇,神奇化為臭腐」,生死循環之道為宗旨:秋天樹葉衰落之時,春已開始,起伏循環,天道也。故第三卷描寫戰爭,可謂即描寫舊中國的衰老,就是新中國的萌芽。故書中有「晚秋落葉聲中,可聽出新春的調子,及將來夏季的強壯曲拍」等語。
又有一段論人之永生與寶石之永生,我認為非常重要。可說人之永生是種族的,而寶石的永生是單獨的,木蘭游觀始皇無字碑那一段尤說得詳盡。那一塊石頭無情無感,故永遠生存,人為有情之動物,故個人死去而家族卻永遠流傳。有人說這不過為要充滿人求永生之慾望,強為解釋,但我說有深道理在內,非妄言也。《京華煙雲》
木蘭的生活變遷,也很值得研究: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後變為村婦,過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後變為普通農民,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父親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父親的理想女子。
書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社會各種人物。此書內可以看見舊派人物慢慢的消滅,新式的人物跟著出來。代表最舊的是牛夫婦,曾老爺;代表新的是環兒,陳三,黛雲。祝你們勝利!
這部小說雖然是用英文寫成,卻有許多奧妙處,非中國人看不出來。西洋人看書比較粗心,也許不會體悟出來。中國奇特的心理,非中國人不能了解。又如書中談《紅樓夢》之處,當然非未讀《紅樓夢》者所能欣賞的。也有幾處諷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國人才能領會。
一九三八的春天,父親突然想起翻譯《紅樓夢》,後來再三思慮而感此非其時也,且《紅樓夢》與現代中國距離太遠,所以決定寫一部小說。最初兩個月的預備全是在腦中的,後來開始打算,把表格畫得整整齊齊的,把每個人的年齡都寫了出來。幾樣重要事件也記下來。自八月到巴黎時動筆,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擱筆。其中搬遷不算,每晨總在案上著作,有時八頁,有時兩頁,有時十五頁,而最後一天共寫了十九頁,成空前之紀錄。其中好多佳話或奇遇,都是涉筆生趣,臨文時杜撰出來的。
父親不但在紅玉之死後揮淚而已,寫到那最壯麗的最後一頁時,眼眶又充滿了眼淚,這次非為個人悲傷而掉淚,卻是被這偉大的民眾所感動,眼淚再收也收不住了。作者寫得自己哭了,怎麼會叫讀者忍著眼淚咽下去呢?
《京華煙雲》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並不是一定要有閑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睏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I. 電視劇《京華煙雲》和原著有那些差別呢
電視劇《京華煙雲》中刪減了許多故事情節,原著中曾太太是一個軟弱善良寬厚的女人,可在電視劇《京華煙雲》里,潘虹飾演的是一個女強人似的嚴厲的說已不二的曾太太,為了娶到木蘭當兒媳,幾乎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原著中桂姨是一個深明大義、為了曾家犧牲自己幸福的好女人,是曾太太的主心骨,也是曾家的當家人,可在電視劇《京華煙雲》里,桂姨變成了一個陰險、無計不施的一個壞人。
(9)京華煙雲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曾家的大公子曾平亞,染上了傷寒。曾文伯和曾太太先是遍請名醫,無法治癒, 曾太太愛子心切,想出了結婚沖喜的法子。曾家有三個公子,大公子平亞與曼妮,二公子襟亞與牛素雲都早有婚約。公子蓀亞桀驁不馴,但姚家的莫愁卻很喜歡他。
情急之下,曾太太提出讓姚木蘭代替曼妮嫁給平亞,但木蘭喜歡孔立夫,而且曼妮是自己的金蘭姐妹所以拒絕了。後曼妮回來,曾家想三喜臨門,說服了牛家女兒素雲和襟亞完婚,並想讓莫愁嫁給蓀亞。莫愁誤會蓀亞和女學生曹麗華關系親密,選擇逃婚。
曾家的婚禮如期舉行,但莫愁逃婚的消息卻讓兩家亂作一團,木蘭看見父母為難,做出決定,代妹妹出嫁。莫愁因為姐姐嫁給蓀亞,記恨木蘭。
牛素雲因為結婚的時候木蘭搶了她的風頭,處處和木蘭作對,蓀亞更是對她冷冰冰的,對此木蘭只能承受著,還要在外面表現地體面周到。心情郁悶的蓀亞在曹麗華身上找到了安慰,二人偷偷地相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