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的感受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去年我讀到的最有價值的一部作品。故事是用一個九十歲的女人的自述完成的,描寫的是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的生存現狀和百年滄桑: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追逐馴鹿喜歡的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人口式微。除了嚴寒、猛獸、瘟疫的侵害,這個民族也經歷了日寇的鐵蹄和「文革」的陰雲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但是他們在命運面前雖萬般無奈,卻仍殊死抗爭,顯示了弱小部落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精神。
有人說,這部作品是一部民族史詩,並將其上升為人類文化學的主題。不過作為讀者,我更願意認為這是一部訴說生命與摯愛的作品。盡管它確實描繪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但卻並沒有史詩般的恢弘,這可能因為作者是女性的緣故。在女性作家的眼中,鮮活的生命和愛情,永遠比任何史詩都要遼闊宏大,燈明情濃,足以構成最完美的天地。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里,綠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陽光,馴鹿,獸皮,白樺樹,薩滿跳神的舞步,線條簡單的岩畫,流水般的馬蹄聲,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而然,甚至於男女做愛的風聲,既溫柔深摯,又狂風暴雨,它的發生迴旋,沒有絲毫的躲藏和掩飾。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里,有太多的死亡。每一個鮮活生命的消亡,都會讓人有生生的痛楚,然而,當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去的孩子,被裝在白口袋裡,扔在向陽的山坡上,痛楚就會轉化成溫暖。他們一邊是枕著泥土的芳香,一邊是沐著和暖的陽光,所以他們的親人,自然的接受著生死命運。這個世界上,最詩意最動人的,總是那些最朴實最簡單的活法。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里,愛情的表達仍是最打動人的內心,林克和尼都對達瑪拉的,「我」和拉吉達與瓦羅加的,伊萬對娜傑什卡的以及魯尼和妮浩的等等,即使是刻骨的仇恨,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刻毒,也永遠因著刻骨的愛,或因著得不到的刻骨的愛。《額爾古納河右岸》告訴我們:男人的愛是火焰,你要讓你愛的姑娘永遠不會感受到寒冷,讓她快樂的生活在你的懷抱中!而女人的愛,會讓男人永遠強壯!
太豐厚的情感,我實在無從表達。《額爾古納河右岸》真正打動我的就是「燈明情濃」這四個字。寫到此,想到當日讀書的情形,晚上,點亮室內的燈,我和他靠在床頭,各看各的書,整個屋子便靜得如沉睡了一般,偶有的聲響便是捻著紙張在翻頁。開始的時候,多半是我看著看著就先睡著了,半夜睜眼,他還在看,燈仍舊亮著。後來的幾天,便是他催促我,很晚了,睡吧。
燈明情濃,是我多年來一直尋求的。我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找到了這種感覺,我在讀《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過程中,找到了這種感覺。
Ⅱ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詳細故事情節,不要與百科的重復,百科太少了,不要引用原文,講訴具體情節,一定具
遲子建是一個經常為我們帶來意外感覺的小說家,她在小說敘述方面的探索給人既成熟又新鮮、既復雜又純凈的印象。她的創作狀態以及對待小說故事與人物的姿態,給人以強烈的好感。
抒情色彩是遲子建小說一以貫之的特點,在不可排除的抒情基調和理性控制的自覺意識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形成了遲子建小說難得的風格特徵。在張與弛、收與放、內斂與噴發之間,她總是能很好地把握那個不可言說的「度」。這是一種魯迅用「冷峻」超越、郁達夫用「激情」漫過、茅盾用「理性」替代的敘述基調,是一種莫言用才情籠罩、殘雪用尖銳略過的敘述技巧。我完全沒有說遲子建完成了前輩和同代作家無法完成的小說藝術的意思,而是特別想強調,在不失摯誠與激情的同時,遲子建在敘述上的控制力與「平衡術」真的很協調。讀她的小說,最難得的就是那份清醇的美感和並不致命的憂傷。在《霧月牛欄》、《清水洗塵》、《草地上的雲朵》里我們都曾感悟過這樣的小說情境。近期以來,以《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和《二重唱》為代表,遲子建的小說在抒情性上明顯增強了,而且小說的寫法有一點「散文化」的特徵,小說的情境和氛圍仍然具有往昔的美感,但對情緒的表達和渲染要求,似乎比編織故事更加強烈。我還沒有把這些完全看作是遲子建小說創作的轉型,因為題材的特殊性也是造成小說寫法改變的重要因素。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的長篇新作,這部小說以鄂溫克民族的百年歷史為題材,講述了一個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陌生的族群生活。它讓我聯想到阿來的《空山》,兩部小說都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百年歷史為小說題材,都是要在自然界的力量,民族文化、宗教與習俗的根深蒂固以及歷史的風雲變幻中,展現出更加復雜的人性內涵。所不同的是,阿來是對自己所屬民族的認同與關切,遲子建則是以一個「他者」的身份來介入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歷史。說明這一點,是為了回答遲子建為什麼刻意選擇一位90歲的「最後一個酋長的女人」作為小說的唯一敘述人。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具有滄桑感的人物的口吻,作家讓小說故事具有了原創色彩,增加了可信度。這樣一種通過「間接引語」講述故事的方法,使作者本人完全隱藏在敘述人的背後,讓故事在本位中展開,而避免「他者」的取材和過濾。這是一種極具用心的、機智的敘述法,但同時也為小說敘述增加了難度。因為,所有歷史因此成為一種回憶和倒敘,而且對每一種歷史、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的敘述都必然帶上了「當代性」,而不能平整地依靠故事本身的線索一一展開。從小說中我們看到,「最後一個酋長的女人」並不是小說故事的中心人物,她對故事的參與度遠不及她的敘述身份更加重要。就小說帶給我們的藝術感覺而言,一個人敘述一個民族百年歷史的寫法,在保證小說故事可信度的同時,也具有了某種空靈色彩。即理論上敘述人可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在信馬由韁中替作家完成裁剪素材的任務。一個人的講述,同時也使小說的語調帶上一定程度的抒情色彩,讓故事無論發生早晚都帶上個人的感情和評價色彩。而這正好與遲子建近期的小說敘述格調達成一致。可以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敘述方法是遲子建近年來小說創作追求的集大成之作。
遲子建在小說的「跋」中講過,以一個90歲老人的口吻開始故事,「這是一個我滿意的蒼涼自述的開頭」。與其說作家是對這樣一個開頭滿意,不如說是她終於找到了一個最符合自己對小說敘述要求的視角和方法,也就是她接著講到的,為小說故事「確定了敘述方式和創作基調」。遲子建特別願意把自己的這種敘述方式和創作基調比附為一首完整的交響樂,即「清晨」、「正午」、「黃昏」和「尾聲」四個樂章。這是一個民族的「命運交響曲」,也是一個滄桑老人對自己命運的追溯與回顧。說到底,這還不是對一個正在改變族群結構、生存方式和部落歷史的民族的完全總結,而是帶著作家強烈個人感情色彩的「心中的交響曲」。可以說,從這部小說中通讀鄂溫克民族的完整歷史不是閱讀這部小說的實際效果,也不是作家創作的初衷。能不能與作家內心的訴求相吻合,能否對其中重要的樂章有所共鳴,這才是作家企望與讀者間達成的真正和諧。我由此也理解了遲子建為什麼突然會選擇這樣的題材和這樣一種「轉述法」來完成這次艱難的寫作。
不可否認,小說中大量運用的鄂溫克民族的特別語匯,在增加小說故事原發特徵的同時,也成為我們迅捷進入小說故事的一道門坎。這樣的情形,我在冉平的《蒙古往事》中也曾經碰到過。但似乎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對一個民族的特徵的認識,必須首先要識別該民族的文化標識,語言標識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正是「對細微差異的自我陶醉」構成了族群性的差別。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這種「細微差異」究竟是誇大了還是消亡了,或者說,在經濟、政治與文化的交融進程中,我們究竟應當刻意放棄民族標識,還是應當更加自覺、更加專注地恪守民族文化的歷史成規,這是一個令人焦慮的問題。小說,特別是當代小說,對民族歷史、地域文化的表現並沒有因為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而消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突顯。這並不是因為小說作為傳統的藝術在以這樣的方式向現代傳媒挑戰,而是因為,小說的自由就來自於它可以把任何一段歷史、任何一種文化當作是平起平坐的對象來對待。
我從《額爾古納河右岸》中讀到的鄂溫克民族,是由大量的語言標識、森林動物、衣著器物以及只有韻律而不知其含義的人名地名等等構成的一個特殊生存空間,在這個空間里,現代百年歷史以碎片的形式進入我們的視野,這種歷史以整個國家的重大歷史變遷為背景,一一折射到這個看似遠離主流文化的生活空間。90歲的老人沒有用評價的口吻來講述歷史,她的滄桑感就體現在「平等」地對待歷史與自然這一點上。實際上,我們可以從歷史教科書里讀到以及我們曾經和正在經歷的歷史在小說故事中都有所觸及,但它們都不是強力的展現,歷史風雲一旦經過滄桑老人的口說出,就顯得不那麼劇烈和沉重了。
在我看來,把一個民族的生存歷史和盤托出,或者,借一個人群數量很小的民族來展現一部百年大歷史,並不是作家追求的目標,這也是小說為什麼讓我們讀出了歷史的影像,但並沒有完整呈現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當然是,作家本人也沒有那麼大的胃口,或者換一種說法,遲子建注重的是「心靈史」而非社會歷史。一個蛻變的心靈在用滄桑的語調,平靜地講述著一個民族在遷徙中正在改變和失去的一切。它符合邁克爾·伍德在《沉默之子》中對當代小說的看法:「小說成了一種憂傷但慷慨的模式:關於喪失它教給了我們許多。」也因此我並不想過多地描述小說敘述中傳達出的種種關於鄂溫克民族生活與歷史的經驗和特性,而更看重那一團團意緒與感情的曖昧模稜的復雜性。
東北極地的遼闊、寒冷和原始森林的壯美,與這片土地相關的人類生活與精神世界,是遲子建最為可靠、用之不竭的小說資源。就此而言,她寫鄂溫克不是以現代文明回看原始生活的姿態,這種姿態難以排除令人生疑的文化優越感。她就生活在這些人群當中,生活與感情在本質上很容易吻合和貼近。維特根斯坦說過:「我相信,假如有人要喜愛一個作家,那麼他一定也得喜歡作家從屬的那種文化。如果他發現這種文化是可有可無的或是讓人不舒服的,那麼他的贊賞就會冷淡下來。」依此考察作家的創作,如果他或她對表現的對象所擁有和從屬的文化沒有切身的感受與真切的感情,就無法哪怕像在這部小說里一樣,花一天時間去聽一個耄耋老人的漫長敘述。而讀者是否和作家一樣有傾聽的耐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這樣一種文化的認知程度。我在此能說的只是,《額爾古納河右岸》讓我讀到了作家本人對這一族群及其「所從屬的文化」的熱情與敬仰。這對一部小說來說,是能否成功的致命前提。
Ⅲ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是我國第一部描述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女作家遲子建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後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們講述了這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小說以小見大,以一曲對弱小民族的輓歌,寫出了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悲哀,其文學主題具有史詩品格與世界意義。
額爾古納河右岸 本書目錄
清晨
正午
黃昏
尾聲
跋
附記
額爾古納河右岸 文章節選
我是個鄂溫克女人。 我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後一個酋長的女人。 我出生在冬天。我的母親叫達瑪拉,父親叫林克。母親生我的時候,父親獵到了一頭黑熊。為了能獲取上好的熊膽,父親找到熊「蹲倉」的樹...
額爾古納河右岸 作者介紹
遲子建 女,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全委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1964年元宵節出生於中國的北極村一漠河,童年在黑龍江畔度過。1984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范學校,1987年入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1990年畢業後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工作至今。
Ⅳ 額爾古納河右岸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額爾古納河右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來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們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脫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濃密的絨毛都隨風而逝了,留下的是歲月的累累瘢痕。坐在這樣的褥子上,我就像守著一片鹼場的獵手,可我等來的不是那些豎著美麗犄角的鹿,而是裹挾著沙塵的狂風。
西班他們剛走,雨就來了。在這之前,連續半個多月,太陽每天早晨都是紅著臉出來,晚上黃著臉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雲彩都不披。熾熱的陽光把河水給舔瘦了,向陽山坡的草也被曬得彎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瑪克辛姆的哭聲。柳莎到了月圓的日子會哭泣,而瑪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現彎曲的裂縫,就會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縫是毒蛇,會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這樣的裂縫,在我眼中它們就是大地的閃電。
安草兒在雨中打掃營地。
我問安草兒,布蘇是不是個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還得帶著雨?
安草兒直了直腰,伸出舌頭舔了舔……
別忘了採納喲
Ⅳ 《額爾古納河右岸》雲夢遙的有聲MP3資源共享一下,謝謝
你確定有這個《額爾古納河右岸》雲夢遙的有聲MP3存在?
Ⅵ 加急問題!!!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這部小說里有我不太清楚的一個對話
原文段落:「我問他,你為什麼把長發剪了?瓦羅加說,他們氏族的人基本都去激流鄉了,那裡有鄉長,他這個酋長該廢了。我笑著問他,誰把你廢的?瓦羅加低著頭說,是光陰。他說自己剪發的時候,他們氏族的許多人都哭了。他們把他落下的頭發分別拾起來,珍藏起來了,說他永遠是他們的酋長。我怕他傷感,故意問他,有女人撿你的頭發嗎?瓦羅加說,當然有了。我說,那不行,我會做噩夢的。瓦羅加說,別的女人拿我的頭發,那都是死物,活物可是一直圍繞著你生長著。」
我沒看過這本書,所以從網上找到原文,然後找到完整的這段話。
首先是激流鄉——前文說「他們說山上居住環境惡劣,醫療條件差,政府經過多次考察,也徵求了一部分獵民的意見,已經在貝爾茨河和下烏力吉氣河交匯的地方,為我們設立了一個鄉——激流鄉,開工建造定居點了。」
現在來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為什麼把長發剪了,瓦羅加的回答在後文中。我在瀏覽前文中,沒有找到相關習俗的說明,我的理解是,簡單想,可能是與過去割斷聯系的一種表示,也有可能是他們少數名族的一種習俗——長發是作為族長的標志,因此族人才會如此傷感(我的猜測)。
第二,瓦羅加那句話的意思。瓦羅加這句話說的是自己氏族的現狀,族人都搬遷去了鄉里,鄉有鄉長,而不是由他這個氏族的酋長來管理,因此不再需要他了。瓦羅加說是「光陰」把自己這個族長廢了,這句話的背景是,隨著時間的變化社會在發展,少數民族的生活也同樣開始改變,時間改變一切。瓦羅加這句話中流露出傷感和無奈的情緒。
----------------------------------------------------------------------------------------------------------
【廢】基本字義:
1. 停止,不再使用:如廢除。廢黜(罷免,革除)。
2. 沒有用的,失去效用的:~話。~品。~墟(受到破壞之後變成荒蕪的地方)。
3. 沒有用的東西:修舊利~。利用「三~」(「三廢」,廢氣、廢水、廢渣)。
4. 荒蕪,衰敗:田園荒~。幾經興~。
5. 重傷或殺死某人:~了他。
資料來源:http://dict..com/s?wd=%B7%CF(網路詞典)
文中的「廢」,是第1個意思,也就是說不再任用 瓦羅加了。
酋長也算個官,因此可以用「罷免(免去官職)」這個詞來解釋它。
罷免這個詞是比較書面化,如果口語些,還可以用「撤掉」來替換,會更順暢。
誰把你廢的?= 誰把你罷免了?= 誰把你撤掉了?
Ⅶ 有沒有和《額爾古納河右岸》同類型的圖書
塵埃落定 這本不用我說了吧
阿來(藏族)
陸續在《人民文學》和《上海文學》發表「機村人物素描」和「《空山》事物筆記」系列,而且《空山3》也已露出小荷尖角。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新年伊始的《空山2》(包括《達瑟與達戈》《荒蕪》,人民文學出版社)
葉廣芩(滿族)的《青木川》(太白文藝出版社)
薩娜(達斡爾族)近年來對於額爾古納河畔的描寫引人注目,《達勒瑪的神樹》(《當代》第2期)、《藍藍的天上白雲飄》(《鍾山》第5期)、《山頂上的藍月亮》(《中國作家》第8期)俱是佳作,可以說構成了互為補充、渾然一體的「達斡爾原鄉敘事」。《
石舒清(回族)鄉村筆記》(《回族文學》第2期)、《二爺》(《朔方》第5-6期
葉梅(土家族)的「恩施文化小說」系列頗為引人注目,《恩施六章》(《長江文藝》第7期)
2007:少數民族文學閱讀筆記
回眸2007年的少數民族文學,沒有引人眼球的事件、喧於眾口的話題、橫空出世的人物,但是在沉靜的守望中有著不動聲色的暗涌,如同平穩又堅定的河水向前流走,不時激起絢麗的浪花,給人以驚喜。
。。。。。。。以下省略,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3ab2101008pam.html
Ⅷ 額爾古納河右岸txt全集下載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