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茅盾在文學著作中,有哪些「三部曲」
茅盾主要作品: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蝕」三部曲(《幻滅...茅盾一版生創作了大權量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 《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雲》《有志者》《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霧中偶記》《大地山河》《黃昏》《霧》《天窗》等。
㈡ 茅盾的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長篇來小說
《子夜》、《蝕》自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雲》《有志者》《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談月亮》《霧中偶記》《大地山河》《黃昏》《霧》《天窗》等。
㈢ 茅盾小說的代表作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茅盾是發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因此《幻滅》是矛盾的小說代表作.
《子夜》是茅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它的出現使得1933年成為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年。
㈣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一、茅盾的作品:
【文集】:
《鼓吹集》 《鼓吹續集》 《夜讀偶記》 《關於歷史和歷史劇》 《茅盾詩詞》
【長篇小說】:
《蝕》《虹》《子夜》 《第一階段的故事》 《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
【中篇小說】:
《路》《三人行》
【短篇小說】: 《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
【解放後出版著作】:
《茅盾文集》10卷集 《脫險雜記》 《茅盾論創作》 《茅盾文藝雜論集》
《茅盾文藝評論集》 《茅盾譯文選集》 《世界文學名著雜談》 《神話研究》《鍛煉》《我走過的道路》
二、作者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㈤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
㈥ 茅盾的作品中有哪些「三部曲」
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一、農村三部曲
1、《春蠶》
《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寫的是清明節後所發生的事情——老通寶在這一個月時間里,經過「大緊張,大決心,大奮斗,同時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獲得了蠶繭大豐收,可是賣繭所得卻還「不夠償還買青葉所借的債」,結果氣得生了病。
2、《秋收》
《秋收》,發表於1933年4月、5月的《申報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寫到 六月底,「春蠶時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寶的頭腦里蓬勃發長」。
他設法賒來豆餅施肥,全家沒日沒夜地車水灌溉。又經歷了許多緊張和奮斗,到秋天,終於見到稻下垂,又獲得了一個好收成,可是結果米價飛跌,又白辛苦了一陣子,又背了一身債。
3、《殘冬》
《殘冬》,發表於1933年《文學(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寫的是老通寶的兒子多多頭,他早知道父輩們想靠苦幹來改善處境只不過是幻想。
在那個社會里「規規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他和六寶的哥哥陸福慶等人,在一個夜晚,摸進反動武裝保衛團「三甲聯合隊」的駐地,繳了他們的槍,走上了武裝革命斗爭的道路。
二、蝕三部曲
1、《幻滅》
《幻滅》寫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漢。女主人公章靜情感脆弱而富於幻想。她缺乏斗爭的勇氣;意志軟弱。她對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
章靜討厭上海的喧囂和「拜金主義化」,在讀書和愛情兩方面都感到了幻滅。為革命形勢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漢。她換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滅的悲哀」。
章靜抱著這種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尋求個人心靈的寄託和安慰,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滅,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沖擊下某些知識分子共同的特點和命運。
2、《動搖》
《動搖》寫的是大革命時期武漢附近一個小縣城的故事。作為革命聯盟的國民黨縣黨部負責人方羅蘭,在革命形勢急劇變化的時候,動搖妥協,助長了反革命的氣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內部的胡國光的罪惡而不敢揭露和斗爭。
他害怕人民群眾的力量。當革命遇到挫折的時候,他不但束手無策,而且為了個人的安全而決定離開革命。胡國光是一個「積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種種卑污手段混進革命陣營,用偽裝的革命面具掩蓋自己的投機破壞行為。
關於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銳果斷、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當革命危機已經顯露的時候,李克以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這個縣城,是他指出了這個縣過去工作的病根。
是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去說服那些被胡國光所欺矇和煽動了的群眾,是他當革命遭受了失敗,把革命的武裝力量轉移到南鄉去准備繼續戰斗。
正是由於這些斗爭生活的反映,由於李克這個人物的出現,《動搖》成為三部曲中低沉氣氛最少的一部。
3、《追求》
《追求》其中所寫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間都曾有過一度的昂奮,當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的時候,他們既不肯與反動派同流合污,但又囿於階級的局限,認不清自己的正確道路,故雖各有所追求,而最終都不免於失敗。
張曼青的「教育救國」和王仲昭的「新聞救國」的道路沒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毀滅著自己,也毀滅著別人。
另一人物史循,則由懷疑、頹廢以致求死不得。「理想與事實不相應合」,是這些人在「追求」失敗後得出的共同結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蝕三部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村三部曲
㈦ 茅盾的中短篇作品都有哪些
茅盾在寫《子夜》的同時和以後,又寫了一些中短篇,如《春蠶》、《版秋收》、《殘冬》(以上三篇合稱農村三權部曲)、《林家鋪子》、《多角關系》、《當鋪前》、《小巫》等。這些小說眾星拱月般與《子夜》共同組成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變動的系列小說。它們各自獨立,不似三部曲那樣人物、情節有一定連續性,但有一個大致相近的主題,以此為中心,互相可以補充。這些小說從城市、小鎮、鄉村各方面表現帝國主義加緊經濟入侵,城鄉經濟凋敝,各階層人民痛苦不安。這批作品以《林家鋪子》最為成功,《春蠶》次之。
㈧ 茅盾的三個短篇作品都描述了什麼
茅盾的三個短篇中,《驚蟄》是寓言體小說,描寫驚蟄季節,萬物萌動,比喻人民的春天已內經來臨。《一個理容想碰了壁》描寫抗戰第二年作者的朋友在廣州、香港等地的生活經歷,作品中的S君,便是作者自己。《春天》則以張天翼的《華威先生》中的華威作為主人公,刻畫了這一典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卑鄙而可恨,甚至可怕」的「另外一套」的形象。
㈨ 茅盾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蝕》、《虹》《子夜》、《第一階段的故事》、版《腐蝕》、權《霜葉紅似二月花》;中篇小說《路》、《三人行》;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出身: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成就: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㈩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評論集》。長篇小說:《子夜》、《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散文:《白楊禮贊》
中長篇小說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
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