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彭荊風代表短篇小說集

彭荊風代表短篇小說集

發布時間:2021-07-30 04:07:20

⑴ 端午日作者資料

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沈從文1988年病逝於北京。
概況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
編輯本段個人履歷
文學創作
沈從文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15歲隨軍外出,曾做過上士,後來以書記名義隨大軍在邊境剿匪,又當過城區屠宰稅務員。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散文集《湘行散記》。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rui)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沈從文由於其的創作風格的獨特,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歷史研究
建國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湖南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一書中還記載過沈從文晚年主要從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情況,指出沈從文晚年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績。在研究中國古代銅鏡戰國鏡方面,沈從文《銅鏡史話》指出:「戰國銅鏡以它規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裝飾紋飾見稱,這標志著中國古代銅鏡已經從早期的稚朴走向成熟,楚鏡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種。先在淮河流域發現,通常稱為『淮式鏡』。解放七年來,因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同類鏡子格外多,才知道它是楚國的產物,叫作『楚式鏡』比較正確。從現實材料分析,青銅鏡子的發明,雖未必創自楚國,但是楚國鑄鏡工人,對於提高生產技術和豐富鏡子裝飾藝術,無疑有過極大的貢獻。」這一評價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年表
少年時期的沈從文
1902年生於湖南鳳凰縣一個軍人世家,學名岳煥,乳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游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到北京,升學未成,在郁達夫、徐志摩等鼓勵下自學寫作。 1923年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4年開始在《晨報副刊》發表作品,接著又在《現在評論》、《小說月報》上發表。 1928年從北京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籌辦《紅黑》雜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這時期的作品集為《鴨子》、《旅店及其他》等。 1930年後赴青島大學執教,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頻未果,護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文學院講師; 1933年9月9日,與張兆和結婚。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創作《邊城》。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後,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 1969年去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 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980年偕夫人張兆和赴美探親講學。 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1983年突患腦血栓,住院治療。 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坎坷的一生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沈從文被徐志摩發現,將這位小青年推薦給中國公學校長胡適,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孩童趣事
1915年,沈從文由私塾進了鳳凰縣立第二初級小學讀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因沈從文天性活潑好動且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木偶戲,書包就藏放在土地廟里,有一次,他照樣把書包放在土地廟,看了一整天的戲,戲看完了,別的孩子早已放學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廟里去書包,才發現書包不見了。這時他急了,但轉念一想:書包不見了,也不是什麼大事。第二天,他硬著頭皮照樣上學,剛走到校園里一株楠木樹下,就遇見了他的級任老師毛先生。毛老師面帶怒色,罰沈從文跪在那株楠木樹下,大聲責問沈從文昨天到哪裡去了。沈從文知道隱瞞不住,乾脆回答:「看戲去了。」毛老師見沈從文貪玩逃學還如此理直氣壯,便狠狠地批評說:「勤有功,戲無益,樹喜歡向上長,你卻喜歡在樹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爭氣了!」大約跪了半個小時,毛老師才叫他起來。這時,毛老師用溫和的口吻問沈從文恨不恨老師罰他跪在樹下。沈從文毫不掩飾地說:「當然恨,恨你不該在同學面前罰跪侮辱我。」後來,毛老師把沈從文帶進辦公室慢慢開導說:「樹木是往上長的,你卻要往下跪。人必須要求進取,不能自輕自賤而要自尊自貴。」經毛老師耐心地說服教導一番後,沈從文知恥而後勇,一改以往的頑劣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非常快。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篇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小說集
《老實人》 《蜜柑》 《雨後及其他》 《神巫之愛》 《龍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雛》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駿圖》 《如蕤集》 《從文小說習作選》 《新與舊》 《主婦集》 《春燈集》 《黑鳳集》 《阿麗思中國游記》 《邊城》 (其中《端午日》選入江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s第一章,第十三章選入上海市高中一年級教材,第3~6節選入人教版高中必修5) 《長河》
散文集
《記胡也頻》 《從文自傳》 《記丁玲》 《湘行散記》 《湘西》 《廢郵存底》 《燭虛》 《雲南看雲集》
學術著作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從文賞玉》
相關傳記
沈從文,《從文自傳》,湖南美術出版社 金介甫,《沈從文傳》,國際文化出版社 凌宇,《沈從文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吳世勇,《沈從文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輝,《沈從文圖傳》,長江文藝出版社
創作風格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小說分類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代表作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其他作品
書法
要說沈從文先生的書法,是可以寫一篇長長的論文的。因為他不僅能寫很好的章草和行楷,還對書法藝術有一套完整的屬於自己個人的理論。沈從文小的時候,就十分愛好習字,臨過許多帖。青少年時代就能寫很好的楷書了。 雖然沈先生一直愛好書法,而且在圈子裡頗有聲名,但從來視書法於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從沒想到賣字,以此謀利。只是有一回例外。 抗戰勝利以後,沈先生從雲南回到北平,其時,他在當教授之餘,利用一點時間為一家報紙編輯副刊。有一個詩歌作者叫柯原的,因家庭困難,不得已給經常發表自己詩作的編輯沈從文先生寫了一封信,請求他的幫助,沈從文知道情況後,也因為自己當時手頭不寬裕,就在1947年9月20日的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上登了一則啟事:「有個未謀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喪事情形困難,我想作個『乞醯』之舉,凡樂意從友誼上給這個有希望青年作家解除一點困難,又有餘力作這件事的,我可以為這個作家賣20幅條幅字,作為對於這種善意的答謝。這種字暫定為10萬元一張。我的辦法是凡要我字的,可以來信告我,我寄字時再告他如何直接寄款給那個窮作家。」同時,他還想推而廣之,「你們若覺得這個辦法還合理,有人贊助,此後我還想為幾個死去了的作家家屬賣半年字。」1949年後,柯原做了廣州軍區的專業作者。因種種原因,1980年,他才知道沈從文的下落,於是專門到北京找到沈先生,說當年如何如何幫了大忙。可是沈從文自己卻早忘了此事。 1982年5月,沈從文攜夫人張女士一起去張家界,頭一天看了山下的金鞭溪,第二天要上山去,他因腿腳不太靈便,夫人和陪同的人去了,他留在賓館里,張家界管理處的同志拿來紙和筆要請他題字,他答應了。說到要派人陪他時,他說,我寫字有個習慣,要一個人寫,不願意別人在旁邊看。管理處的同志想,你一個80歲的人了,我們讓你一人在賓館,怎麼放心。所以說了句,怕你一個不方便。沈先生敏感得很,說,至於身體,我最近才檢查的,沒什麼大毛病,你們放心吧。玩了大半天,夫人和陪同的人回到賓館時,看到沈先生寫了「張家界」、「金鞭岩」、「展卷」等好多幅。這時,他已是一身疲倦,見了夫人便說,今天是真正寫累了。 這時的沈先生已不是往年了。以前,他時時堅持練字,就是炎熱的夏日也不間歇。而此時,他手都有些發抖了,拿筆時有些不聽使喚了。 看到一沓題字,管理處的同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說,真累了你老人家了。 對於要出書請他題寫書名的,他常常要寫好幾幅寄給人家,讓人家去選。沈從文先生寫字,從來不講究筆和墨。我收到的兩幅和一些朋友收到的字大多用墨淺濃不勻,用紙也沒什麼好的宣紙。1981年,他在給作家彭荊風信中說到,我用的筆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學習字筆,紙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麗紙……墨是沉澱後加水的墨汁,所以無光彩,應叫死墨,用書行家看來就知道是外行。他也常常不滿意自己寫字。1982年2月9日,在給趙瑞蕻夫婦一信中說道:俗話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對於寫字,我恰恰相反,寫來寫去,總覺得不滿意,也可以說是一種悲劇性的徒勞,等於自討苦吃。永遠得不到寫字人應有的快樂。因此給字時,他總要交待,不要裱,找塊大一點的木板貼在上面也行。 沈先生完整地談論書法的文章有3篇:1937年4月4日發表在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的《談寫字(一)》;1948年7月1日發表在《論語》半月刊上的《談寫字(二)》;還有一篇寫於20世紀70年代的《敘章草進展》,此文沈先生生前未發表過,後來在家人編輯他的全集時被收了進去。 在《談寫字(一)》里,沈先生說應把寫字看成是一門藝術。他認為,社會組織復雜時,所有事業就得分工。任何一種工作,必須要鍥而不舍地從事多年,才能夠有點成就。當行與玩票,造詣分別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有天才,但極少。一般人對於某種專門藝術事業,無具體了解,難產創造;無較深認識,決不能產生奇跡。 在論述寫字是一門藝術時,他從歷史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甲骨文,當時的造字者除了注意點線明朗悅目便於記憶外,還注重到它的個別與群體的裝飾美和圖案美。而商時的文字如畫,周時文字極重組織。秦篆雄秀,漢隸章草都講究造型美觀。 字的藝術價值歷史上有承認的時候。蔡邕寫石經時,來參觀和摩寫的人、車填塞滿了街道。王羲之更是奠定了行草的藝術價值。但是後來因為寫字的人重摹仿,加上它的實用性,所以它的藝術性不及圖畫、音樂、雕刻那樣地位固定了。 沈先生認為主要影響寫字藝術地位的不在字的本身,而在於大多數人對於字的估價方法有問題。一種人認為寫字無創造性,又沒有道德和情感的教化力量。他說這種人輕視寫字,但是家裡還是要掛一些對聯和美麗的拓片裝飾牆壁的。這種人好辦,因為他們是要求字要有自己的藝術效果。糟的倒是另一種人,重視寫字卻又欣賞能力低下,把字看成是一種權力的符號。所以讓名公巨卿的字泛濫成災。好好的一堵石壁,一面牆壁,什麼什麼名人都往上刻,遊人的眼睛就只好被迫受虐待了。 要解決這些問題,強調分工是一個好辦法。要有一些專家,明白字的藝術,折衷古人,綜合他們的長處,並獨辟蹊徑,理解字的點線疏密分布,創作出感官上給人愉快,視覺上給人雕塑、圖畫兼音樂的效果的字來。當然寫字藝術的玩票也是可以提倡的。 沈先生的另兩篇文章,一篇是對宋和近代書家的分析評價,再一篇是對章草由來的看法。我認為惟有第一篇反映了他書法藝術的基本觀點。有趣的是,他六七十年前寫的文章,今天看來,彷彿是針對當下書壇的怪現象有人專門向他約稿的。

⑵ 驛路梨花作者用驛路梨花處處開這一句詩來結束全文的用意是什麼

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再次人花相映,使雷鋒精神已在邊境地區發揚光大這一主題得到了升華。

文中對「梨花」的贊美,傾注著作者對一代新人的歌頌、熱愛、崇敬之情,或描述梨花、梨樹林,或通過夢境,或引用詩句,都是為了寓情於景,使全文結構精巧、含蓄雋永、虛實相映又饒有餘味,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寓情於景,富有詩意美。作者說:「我正是懷著抒發自己對一代新人的崇敬的心情來寫作的。」為了深刻的體現主旨,作者巧妙的運用清新純潔、富有象徵意義的梨花貫穿全文。

(2)彭荊風代表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寫法:

作者用「驛路梨花處處開」這一句詩間接描寫,盡現人格美。文中梨花姑娘和解放軍戰士並沒有出場,但他們學習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蘊含在字里行間,閃現著奪目的光輝。

另外,瑤族老人打聽到的故事、過路人為後來人做好事的實際行動以及他們對小屋主人感激不盡的心情,都間接地寫了梨花姑娘和解放軍戰士的精神美,使他們的人格得到了一個升華。

作者:

彭荊風先生被稱為「雲南文壇乃至中國文壇的一顆堅強的不老松」,著有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已出版作品20餘部。先生的《驛路梨花》一文曾多次入選教材。早在1978年,即文章首次發表的第二年,《驛路梨花》便被選入《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試用本)語文》教材中。

⑶ 沈從文的簡介哪些作品比較著名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代表作品主要有《邊城》、《長河》、《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般來講最著名的就是《邊城了》,現在應該是中學必讀名著中的一個吧?
小說集
《老實人》
《蜜柑》
《雨後及其他》
沈從文及其作品(5張)
《神巫之愛》
《龍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雛》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駿圖》
《如蕤集》
《從文小說習作選》
《雪晴》
《新與舊》
《主婦集》
《春燈集》
《黑鳳集》
《阿麗思中國游記》
《邊城》
(其中《端午日》選入江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章,第十三章選入上海市高中一年級教材,第3~6節選入人教版高中必修5)
《長河》
散文集
《沈從文散文選》《記胡也頻》
《從文自傳》
《記丁玲》
《湘行散記》
《湘西》
《廢郵存底》
《燭虛》
《雲南看雲集》
學術著作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從文賞玉》

⑷ 《驛駱梨花》作者是誰主要作品

《驛路梨花》作者:彭荊風,籍貫:江西萍鄉人
代表作品:
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電影文學劇本《邊寨烽火》(合作)、《蘆笙戀歌》(合作)。
主要成就
《今夜月色好》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
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⑸ 驛路梨花——彭荊風短篇小說精選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驛路梨花——彭荊風短篇小說精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後記
《驛路梨花》寫於1977年5月。當時,我經歷了「文革」7年牢獄之災後,出獄己近兩年,「四人幫」也在7個多月前垮台了,但那些在「文革」中得勢的人,仍然在極力阻撓我回軍區工作;我只好在昆明龍翔街那座破廟改建的招待所里繼續等待,用讀書以支撐我的耐心。
那是5月間的一個下午,我午睡剛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讀《宋詩選》,當讀到陸游「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的詩句時,那美麗的意境使我聯想起了過去在滇西南邊地大山深處見過的大片梨花林,以及與梨花有關的許多特異人事;那都是我長久難以忘懷的美好生活,與這獸性勃發的「文革」10年,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聽說,雲南邊地當時也是深陷於災難中,人們的朴實感情和生活都遭到了極大破壞,真是令人嘆息。這時候,一種想用文筆描述那和諧過去的創作願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過紙筆來寫作;情之所鍾,使我的思緒完全進入了詩情畫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實的哈尼族、瑤族人當中,也就寫得很快,一……

⑹ 彭荊風的創作歷程

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大多描寫邊疆戰斗生活和少數民族風俗人情,具有鮮明的邊疆特色,受到好評。其中短篇小說《蘆笙吹響的時候》被列為西南地區1954年優秀小說,在全國產生影響。1957年,與林予合寫的《邊寨烽火》,與陳希午合寫的《蘆笙戀歌》兩部電影劇本,攝製成影片,很受歡迎。 1976以後,陸續有作品問世。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說,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得好評。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後代》、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均在全國獲獎。1962年創作的反映苦聰人由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長篇小說《鹿銜草》在「文革」中曾被批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

⑺ 彭荊風的作品多以什麼為主

峰的作品多以什麼為主?她的作品多數以畫畫為主,還有畫馬畫,牡丹畫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流傳國內外

⑻ 求彭荊風的一篇短篇小說,就是初中課本《驛路梨花》的作者,一個軍旅作家,小說情節在下面詳細介紹

驛路梨花,小說情節
求彭荊風的一篇短篇小說,就是初中課本《驛路梨花》的作者,一個軍旅作家,小說情節在下面詳細介紹寫回答有獎勵
求彭荊風的一篇短篇小說,就是初中課本《驛路梨花》的作者,一個軍旅作家,小說情節在下面詳細介紹
准確的情節想不起來了大概是 主人公去看個什麼演出 路上遇到大雨了 然後路過一兩軍用吉普 車上的軍官也是去看那個演出的 就順路載他 路上還聊 然後碰到前面有個人騎自行車 軍官還專門囑咐司機開車小心點慢點 不要把人撞了 下雨天危險 然後到了演出的地方 軍官在入口等他的領導 一直沒有來 過了很久 來了 就是路上遇到那個騎自行車的人 老革命 配車不用
我來答有獎勵共9條回答
henanweihuilixLV.72017-07-31
《驛路梨花》,現已成為初一上學期的語文第九課。《驛路梨花》 彭荊風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處。這么陡峭的山,這么茂密的樹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難得遇見幾個人。夕陽西下,我們有點著急了,今夜要是趕不到山那邊的太陽寨,只有在這深山中露宿了。同行老余是在邊境地區生活過多年的人。正走著,他突然指著前面叫了起來:「看,梨花!」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麼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老余說:「這里有梨樹,前邊就會有人家。」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藉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快看,有人家了。」一座草頂、竹篾泥牆的小屋出現在梨樹林邊。屋裡漆黑,沒有燈也沒有人聲。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老余打著電筒走過去,發現門是從外扣著的。白木門板上用黑炭寫著兩個字:「請進!」我們推開門進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顯然,好多天沒人住過了。一張簡陋的大竹床鋪著厚厚的稻草。倚在牆邊的大竹筒里裝滿了水,我嘗了一口,水清涼可口。我們走累了,決定在這里過夜。老余用電筒在屋裡上上下下掃射了一圈,又發現牆上寫著幾行粗大的字:「屋後邊有乾柴,樑上竹筒里有米,有鹽巴,有辣子。」我們開始燒火做飯。溫暖的火、噴香的米飯和滾熱的洗腳水,把我們身上的疲勞、飢餓都攆走了。我們躺在軟軟的乾草鋪上,對小茅屋的主人有說不盡的感激。我問老余:「你猜這家主人是干什麼的?」老余說:「可能是一位守山護林的老人。」正說著,門被推開了。一個須眉花白的瑤族老人站在門前,手裡提著一桿明火槍,肩上扛著一袋米。「主人」回來了。我和老余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幾次想說話插不上嘴。直到我們不做聲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過路人呢!」我們把老人請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餓,趕緊給他端來了熱水、熱飯。老人笑了笑:「多謝,多謝,說了半天還得多謝你們。」看來他是個很有穿山走林經驗的人。吃完飯,他燃起一袋旱煙笑著說:「我是給主人家送糧食來的。」「主人家是誰?」「不曉得。」「糧食交給誰呢?」「掛在屋樑上。」「老人家,你真會開玩笑。」他悠閑地吐著煙,說:「我不是開玩笑。」停了一會兒,又接著說:「我是紅河邊上過山岩的瑤家,平常愛打獵。上個月,我追趕一群麂子,在老林里東轉西轉迷失了方向,不知怎麼插到這個山頭來了。那時候,人走累了,干糧也吃完了,想找個寨子歇歇,偏偏這一帶沒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時候,突然看到了這片梨花林和這小屋,屋裡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沒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東西,不說清楚還行?我只好撕了片頭巾上的紅布、插了根羽毛在門上,告訴主人,有個瑤家人來打擾了,過幾天再來道謝……」說到這里,他用手指了指門背後:「你們看,那東西還在呢!」一根白羽毛釘在紅布上,紅白相襯很好看。老人家說到這里,停了一會,又接著說下去:「我到處打聽小茅屋的主人是哪個,好不容易才從一個趕馬人那裡知道個大概,原來對門山頭上有個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說這大山坡上,前不著村後不挨寨,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我們這才明白,屋裡的米、水、乾柴,以及那充滿了熱情的「請進」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瑤族老人又說:「過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盡力把用了的柴、米補上,好讓後來人方便。我這次是專門送糧食來的。」這天夜裡,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第二天早上,我們沒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沒有離開,我們決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給屋頂加點草,把房前屋後的排水溝再挖深一些。一個 哈尼小姑娘都能為群眾著想,我們真應該向她學習。我們正在勞動,突然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邊的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瑤族老人立即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嚇得小姑娘們像小雀似的蹦開了,接著就哈哈大笑起來:「老爺爺,你給我們行這樣大的禮,不怕折損我們嗎?」 老人嚴肅地說:「我感謝你們蓋了這間小草房。」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插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接著,小姑娘向我們講述了房子的來歷。十多年前,有一隊解放軍路過這里,在樹林里過夜,半夜淋了大雨。他們想,這里要有一間給過路人避風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樹割草蓋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過這邊山上來抬菌子,好奇地問解放軍叔叔:「你們要在這里長住?」解放軍說:「不,我們是為了方便過路人。是雷鋒同志教我們這樣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動。從那以後,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葯的機會來照料這小茅屋。原來她還不是梨花。我問:「梨花呢?」「前幾年出嫁到山那邊了。」不用說,姐姐出嫁後,是小姑娘接過任務,常來照管這小茅屋。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分段:第一部分(1-8)寫"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趕路之時發現了小茅屋。第二部分(9--36)主要寫小茅屋主人的熱情周到,引發我們對小茅屋主人的猜想。第三部分(37)贊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全文

⑼ 彭荊風《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彭荊風《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公告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公告
2010年第4號
2010年10月13日至10月17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終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對經過公示的130篇(部)備選作品進行認真評審。通過無記名投票,產生了30篇(部)獲獎作品,其中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各5篇(部),文學翻譯空缺。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已經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審定,現予以公布。
特此公告。
2010年10月19日
第五屆魯迅文學(2007——2009)獲獎作品名單
(按得票多少排序,得票相同者按發表或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報告文學·
《震中在人心》 李鳴生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9年4月 責任編輯:修曉林
《中國作家·紀實》 2009年第5期 責任編輯:汪雪濤
《生命的吶喊》 張雅文 新華出版社 2007年12月 責任編輯:王 婷
《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 關仁山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年7月 責任編輯:張 輝、汪雅瑛、劉相……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⑽ 彭荊風簡介

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漢族,祖籍江西萍鄉,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就職於成都軍區創作室,任主任,職稱文學創作一級,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協會。

1956年9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0年退休。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10)彭荊風代表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生平經歷

彭荊風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大多描寫邊疆戰斗生活和少數民族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邊疆特色,受到好評。其中短篇小說《蘆笙吹響的時候》被列為西南地區1954年優秀小說,在全國產生影響。

1957年,與林予合寫的《邊寨烽火》,與陳希午合寫的《蘆笙戀歌》兩部電影劇本,攝製成影片,很受歡迎。 1976以後,陸續有作品問世。短篇小說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說,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得好評。

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後代》、短篇小說《今夜月色好》、報告文學《覆蓋再覆蓋》均在全國獲獎。1962年創作的反映苦聰人由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長篇小說《鹿銜草》在「文革」中曾被批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閱讀全文

與彭荊風代表短篇小說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角修煉步法的小說 瀏覽:805
重生三國獨霸後宮小說 瀏覽:785
寫同人小說的原創劇情 瀏覽:625
好看的奧特曼的同人小說 瀏覽:151
校園小說女主有病 瀏覽:745
免費免訂閱小說 瀏覽:153
玄幻小說帶魔皇 瀏覽:558
爆皇後菊花小說閱讀網 瀏覽:52
刑偵推理小說網 瀏覽:818
異世界魔術師不詠唱魔法小說 瀏覽:315
黑森林古堡小說全集 瀏覽:207
和同學的媽媽同居有聲小說 瀏覽:860
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精選當代卷 瀏覽:355
強女主小說推薦類似葉綰綰 瀏覽:769
現代修真仙葯草小說 瀏覽:986
女主是殺手的小說男女都強 瀏覽:351
中考小說閱讀考什麼 瀏覽:799
梁羽生小說女主命運 瀏覽:956
文筆好的玄幻修真小說 瀏覽:27
小說穿越校園男主專一 瀏覽: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