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季羨林的有名作品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學術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
《〈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 1957年
《印度簡史》 1957年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 1982年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 1985年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1985年
《大唐西域記校注》 1985年
《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 1985年
《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 1985年
《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1997年
《大國方略:著名學者訪談錄》
《東方文學史》
《東方文化研究》
《禪與東方文化》
《東西文化議論集》
《世界文化史知識》
翻譯作品
季羨林先生精通12國語言:漢語、南斯拉夫語、梵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等,翻譯了大量作品。
1955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
1956-06 沙恭達羅
1959 五卷書
1962 優哩婆濕
1980 羅摩衍那(一):童年篇
1981 羅摩衍那(二):阿逾陀篇
1982 羅摩衍那(三):森林篇
1982 羅摩衍那(四):猴國篇
1983 羅摩衍那(五):美妙篇
1984 羅摩衍那(六):戰斗篇
1984 羅摩衍那(七):後篇
散文隨筆
《清塘荷韻》 《賦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萬泉集》
《清華園日記》 《牛棚雜憶》 《朗潤園隨筆》、 《季羨林散文選集》
《泰戈爾名作欣賞》 《人生絮語》 《天竺心影》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
《季羨林談師友》 《季羨林談人生》 《病榻雜記》 《憶往述懷》
《新紀元文存》
Ⅱ 季羨林散文集txt全集下載
季羨林散文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您下載的該電子書來自:TXT書庫
季羨林散文集:二月蘭
作者:季羨林
第1節:儼然成為古人
第一輯
馬纓花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里。從外面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彷彿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磚鋪地,三面有走廊。天井裡遮滿了樹枝,走到下面,濃蔭匝地,清涼蔽體。從房子的氣勢來看,從樑柱的粗細來看,依稀還可以看出當年的富貴氣象。
這富貴氣象是有來源的。在幾百年前,這里曾經是明朝的東廠。不知道有多少憂國憂民的志士曾在這里被囚禁過,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里受過苦刑,甚至喪掉性命。據說當年的水牢現在還有跡可尋哩。
等到我住進去的時候,富貴氣象早已成為陳跡,但是陰森凄苦的氣氛卻是原封未動。再加上走廊上陳列的那一些漢代的石棺石槨,古代的刻著篆字和隸字的石碑,我一走回這個院子里,就彷彿進入了古墓。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把我的記憶提到幾千年前去;有時候我簡直就像是生活在歷史里,自己儼然成為古人了。
這樣的氣氛同我當時的心情是相適應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麼鬼神,所以我住在這里,也還處之泰然。
但是也有緊張不泰然的時候。往往在半夜裡,我突然聽到推門的聲音,聲音很大,很強烈。我不得不起來看一看。那時候經常停電,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爬起來,摸索著找門,摸索著走出去。院子里一片……
Ⅲ 季羨林寫的10篇文章
我們認為有必要為真正的重寫中國當代文學史來一次思想觀念和方法的清理與正名。我們倡揚在冷峻、客觀、平靜的歷史敘述中,去追求人性化評判的最大值;反對「混合主義」、「新左派」和「後現代」的治史態度,反對庸俗的技術主義。在文學史的分期上既不硬套政治文件的結論,也不忽視政治變遷對文學的制約;應盡量在歷史的敘述中穿插對同時期世界先進文學的概括性敘寫,以求獲取更廣闊的視閾和更有效的發言權;對一系列的關鍵詞重新清理和釐定。我們將大陸文學、台灣文學、港澳文學統一納入評述視野,從文化、語言、民族等角度綜合考察這一歷史時段的文學現象。
"八年艱苦卓越的抗戰,迎來的中國人對外敵侵略最後的勝利."這樣的宣傳在中國教科書,新聞,報紙上泛濫成災.
如果看到這樣的宣傳,那就說明日本當年對中國的侵略就應該是八年,中國人也只打了八年的抗日戰爭.可真實的歷史是自於嗎?不是.
六十多年前或者更加遠一點的時間里偉大的抗日戰爭,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世界人民都難以忘記,它是近代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要記錄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人的抗戰歷史,那應該從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算起.
什麼是侵略?那就是赤裸裸的把軍隊強行駐扎在別國領土上,把自己意願強加在他國人民頭上的行為.如果按八年抗戰計算,.難道日本人是1937年7月7日才把軍隊駐扎在中國領土上,才開始侵略中國嗎?答案肯定不是.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到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一二八」事變...中國人就已經真實的進入的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不是宣傳的什麼1937年7月7日才開始抗戰;
如果說東北抗日聯軍,相信很多人一下就想到楊靖宇,趙尚志..等等民族英雄.可他們是什麼時候就帶領中國人抗擊日本侵略呢.1931年;,以東北抗日聯軍為代表的中國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所展開的浴血奮戰,無疑是極為艱苦、極為慘烈、也極為悲壯的一幕。難道可以說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戰行為不是中國人抗擊日本侵略的行為.難道他們不是中國人.如果是,那抗戰的歷史就不應該是現在宣傳的八年,也不是十年.........................
歷史是真實的,沒有人可以偽造歷史.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年限的錯誤那就必須重新修改重新記錄.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人抗擊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1945年8月15日那個歷史歲月只能是中國人堅持數十年前赴後繼流血犧牲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日子.
抗日戰爭,它將永遠是一種警鍾.記錄真實的歷史,教育後人是我們的責任,也是讓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牢記那些曾經的屈辱歷史。抗擊日本侵略我中華民族,也不是現在記錄那樣簡單的八年抗戰.
什麼叫成功?順手拿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言簡意賅,明白之至。
但是,談到「預期」,則錯綜復雜,紛紜混亂。人人每時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預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之是無法界定,也無法分類,我們不去談它。
我在這里只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積七八十年之經驗,我得到了下面這個公式: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天資」,我本來想用「天才」;但天才是個稀見現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棄而不用,改用「天資」,大家一看就明白。這個公式實在是過分簡單化了,但其中的含義是清楚的。搞得太煩瑣,反而不容易說清楚。
談到天資,首先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天資是不相同的,這是一個事實,誰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號召大批天才,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學術界和文藝界自命天才的人頗不稀見,我除了羨慕這些人「自我感覺過分良好」外,不敢贊一詞。對於自己的天資,我看,還是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
至於勤奮,一向為古人所贊揚。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韓文公的「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更為讀書人所嚮往。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談到機遇,往往為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就以我自己為例,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
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工夫。在這里,古人的教導也多得很。還是先舉韓文公。他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兩句話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為,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2000年1月7日
季羨林 《成功》
Ⅳ 季羨林的作品有哪些
季羨林的作品有:《季羨林文集》 ,《清塘荷韻》, 《聽雨》, 《季羨林說:清華那些事兒》,《季羨林談人生》,《母與子》, 《三個小女孩》 ,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季羨林隨想錄:夜來香花開的時候》, 《重返哥根廷》, 《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垂釣》, 《月是故鄉明》,《林臘梅》, 《病榻雜記》, 《天竺心影》, 《朗潤集》。
1,《季羨林文集(套裝全24冊)》主要內容:這是不是表示自己又煥發了青春活力,創作力又旺盛起來了呢?我想,也不是的。我多次聲明,自己不是什麼文學家,也不想做文學家,只是積習難除,每有所感,便不禁技癢,拿起筆來。
所以我寫東西,被動的時候居多,主動的時候較少。現在之所以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寫了這樣多的東西,完全不是出自事前的計劃,而是臨時機遇湊巧,心血來潮。借用一個現成的說法,我的所謂文章不是擠出來的,而是流出來的。
2,《清塘荷韻》作者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
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於2009年去世。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
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3卷。
3,《季羨林說:清華那些事兒》 ,是季老談在清華5年求學的事兒。這是他青年讀書的黃金時代,也是學術研究的發軔階段。季老通過對往事的回憶,向讀者提出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他同時考中了北大和清華,但為何選清華而舍北大?
他本來文科成績優秀,但入學後為何又要轉學理科系?他身在外文系,為何有時對某些必修的課程不感興趣,甚至逃課,卻要到外系去蹭課?等等。總之,從季老敘述的往事中,讀者依稀可以讀出季老由少無大志的毛頭小子一躍而成為著名學者的最初的成長歲月。
4,《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作品內容展現學術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
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2006年至2011年,《季羨林談人生》五次出版,作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講述季羨林散文精髓中的「真情」。
5,《季羨林隨想錄:夜來香花開的時候》收錄了季羨林先生的黃昏、回憶、枸杞樹、夜會(書評)、寂寞、年、兔子、母與子、紅、香櫞、老人、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等諸多的精彩隨筆。大德大智隱於無形,季羨林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了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Ⅳ 畢淑敏和季羨林的散文集都有哪些 求助!
2009年「品味書香,愛我中華」暑期讀書 徵文活動推薦書目 一、小學組: 序號 書 名 定價(元) 出版社 1 慶祝建國60周年知識競賽600題 25.00 新華 2 我愛我的祖國/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 12.80 湖北少兒 3 我的祖國叢書(5冊) 12.00/冊 浙江少兒 4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愛祖國叢書 20.00 晨光 5 傑出人物故事/我愛祖國叢書 20.00 晨光 6 愛國主義實用手冊/我愛祖國叢書 20.00 晨光 7 華夏文明故事/我愛祖國叢書 20.00 晨光 8 祖國成就故事/我愛祖國叢書 20.00 晨光 9 中華傳統禮儀讀本 12.00 浙江文藝 10 少年毛澤東/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1 少年周恩來/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2 少年鄧小平/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3 長征的故事/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4 刑場上的婚禮/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5 為了祖國母親/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6 將軍們的故事/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7 雷鋒的故事/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8 革命英雄的故事/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19 紅色少年的故事/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 9.90 上海人美 20 生命至上大愛無疆(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愛心教育讀本) 15.00 浙江教育 21 感動中國--十二位傑出人物的感人故事 18.00 安徽少兒 22 小游擊隊員/少年紅色經典 8.80 二十一世紀 23 找紅軍/少年紅色經典 9.80 二十一世紀 24 江姐/少年紅色經典 8.80 二十一世紀 25 黃繼光/少年紅色經典 8.00 二十一世紀 26 白求恩/少年紅色經典 8.80 二十一世紀 27 兩個小八路/少年紅色經典 9.80 二十一世紀 28 小鐵道游擊隊/少年紅色經典 8.80 二十一世紀 29 小英雄雨來/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 14.80 湖北少兒 30 小兵張嘎/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 10.80 湖北少兒 31 尋訪夏商周/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32 重返春秋戰國/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33 牽手秦漢/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34 周遊三國兩晉南北朝/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35 寵愛隋唐/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36 飽覽五代十國/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37 細說兩宋/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38 品味元代/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39 親近大明/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40 探秘清朝/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 16.50 浙江少兒 41 感恩父母(令中國學生感動一生的親情頌歌)/感恩閱讀書系 19.80 浙江教育 42 感恩親人(令中國學生溫暖一生的真情時刻)/感恩閱讀書系 19.80 浙江教育 43 感恩朋友(令中國學生珍惜一生的友情綠洲)/感恩閱讀書系 19.80 浙江教育 44 感恩老師(令中國學生受益一生的眷眷師恩)/感恩閱讀書系 19.80 浙江教育 45 感恩青春(令中國學生激勵一生的青春華章)/感恩閱讀書系 19.80 浙江教育 46 感恩生活(令中國學生感悟一生的生命奇跡)/感恩閱讀書系 19.80 浙江教育 47 啟迪學生心靈的211個哲理故事/心靈雞湯 29.80 人民日報 48 少年兒童故事報(20年精選珍愛卷) 16.00 浙江少兒 49 少年兒童故事報(20年精選珍藏卷) 16.00 浙江少兒 50 愛國歌曲大家唱 16.00 浙江文藝 初中組: 序號 書 名 定價(元) 出版社 1 慶祝建國60周年知識競賽600題 25.00 新華 2 中國人的智慧 25.00 陝西師大 3 公元1919往事回首 28.00 中國華僑 4 紅軍(1934-1936) 36.00 三聯書店 5 國史札記(事件篇) 40.00 東方出版中心 6 感動中國--十二位傑出人物的感人故事 18.00 安徽少兒 7 中華傳統禮儀讀本 12.00 浙江文藝 8 城南舊事 16.50 浙江文藝 9 呼蘭河傳 20.00 浙江文藝 10 還魂草(巴金小說)/名典書坊 25.00 浙江文藝 11 季羨林散文(名家散文典藏) 28.00 浙江文藝 12 畢淑敏散文(名家散文典藏) 25.00 浙江文藝 13 苦菜花/紅色戰爭經典長篇小說從書 28.00 解放軍文藝 14 敵後武工隊/紅色戰爭經典長篇小說叢書 26.00 解放軍文藝 15 鐵道游擊隊/紅色戰爭經典長篇小說叢書 27.00 解放軍文藝 16 夜幕下的哈爾濱 45.00 解放軍文藝 17 傅雷家書(學生版選注本) 25.00 天津社科院 18 老舍小說精選/世界少年文學經典文庫 14.00 浙江少兒 19 啟迪學生心靈的211個哲理故事/心靈雞湯 29.80 人民日報 20 培養學生好習慣的211個品德故事/心靈雞湯 29.80 人民日報 21 激勵學生上進的211個成長故事/心靈雞湯 29.80 人民日報 22 塑造學生完美人格的211個心靈故事/心靈雞湯 29.80 人民日報 23 古城春色(共2冊中國當代長篇小說藏本) 49.00 人民文學 24 毛澤東傳 55.00 中國人民大學 25 周恩來在萬隆(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 28.50 上海畫報 26 聽楊絳談往事 29.00 三聯書店 27 我與父輩(精) 25.00 雲南人民 28 一碗陽春面的回憶 25.00 陝西師大 29 科學家是這樣煉成的 16.00 四川科技 30 葉永烈講述科學家故事100個 18.00 湖北少兒 31 浙江人文大講堂(第四輯) 30.00 浙江科技 32 世說新語(插圖本)/中華經典隨筆 28.00 中華書局 33 新青春詞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記憶 28.00 浙江教育 34 大城北京(一部薈萃北京700年文化精髓的城市傳記) 29.80 陝西師大 35 中國最美的100個地方(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 19.80 吉林出版集團 36 開國奠基(1949-1956)/圖說新中國60年 25.00 四川人民 37 巨龍騰飛(1992-2009)/圖說新中國60年 25.00 四川人民 38 改革開放(1977-1992)/圖說新中國60年 25.00 四川人民 39 艱難探索(1956-1977)/圖說新中國60年 25.00 四川人民 40 愛國歌曲大家唱 16.00 浙江文藝 高中組: 序號 書 名 定價(元) 出版社 1 慶祝建國60周年知識競賽600題 25.00 新華 2 毛澤東傳 55.00 中國人民大學 3 平凡的世界(上中下增訂版)/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 64.00 人民文學 4 茶人三部曲(共3冊) 77.00 人民文學 5 我的團長我的團(上) 35.00 新星 6 我的團長我的團(下) 35.00 新星 7 紅岩 26.00 中國青年 8 紅日 23.00 中國青年 9 潛伏 32.00 百花洲文藝 10 亮劍/都梁文集 30.00 人民文學 11 血色浪漫/都梁文集 40.00 人民文學 12 狼煙北平/都梁文集 30.00 人民文學 13 中國沒有榜樣 32.00 人民日報 14 永遠的1977(往事與隨想) 28.00 北京大學 15 今夜有暴風雪/梁曉聲文集 29.80 中國物資 16 蹉跎歲月/中國當代名家長篇小說代表作 22.00 人民文學 17 中國不高興(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 29.80 江蘇人民 18 槍桿子(1949) 59.80 人民 19 暗算/麥家文集 18.00 浙江文藝 20 風聲/麥家文集 18.00 浙江文藝 21 解密/麥家文集 18.00 浙江文藝 22 一句頂一萬句(精) 29.80 長江文藝 23 讓生命沒有遺憾 23.80 河南文藝 24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 29.00 華夏 25 堅守生命 205.00 華夏 26 改革開放30年散文選/改革開放30年作品選書系 35.00 上海文藝 27 精神明亮的人(王開嶺散文隨筆自選集) 45.00 書海 28 文化苦旅 22.00 東方出版中心 29 新青春詞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記憶 28.00 浙江教育 30 愛國歌曲大家唱 16.00 浙江文藝
Ⅵ 季羨林有那些著名作品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本報特摘錄幾段季老的文字,看看這位96歲高齡的老人是如何對待罩在自己頭頂的燦爛光環的——
圖為季羨林和他心愛的貓。(資料照片)
■一辭「國學大師」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現在在某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頭頂上也出現「國學大師」這一燦爛輝煌的光環。這並非無中生有,其中有一段歷史淵源。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北京大學大講堂里開了一個什麼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台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麼話,現在已忘得乾乾凈凈。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從此以後,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
說到國學基礎,我從小學起就讀經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功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後來專治其他的學術,浸淫其中,樂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加。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
這要分兩層來講:一個是教育界,一個是人文社會科學界。
先要弄清楚什麼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麼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斗」從哪裡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斗」的桂冠摘下來。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量極少,而且只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可是,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並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家也有此稱號。
我浮想聯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痴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兩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游。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發明。"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復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 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准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Ⅶ 大家幫我推薦幾本季羨林先生的作品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就很不錯。
Ⅷ 季羨林的作品懷念母親
懷念母親:(一小段)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里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心裡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國了。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就心潮騰涌,惶惶不可終日,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