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莫言的簡介和作品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地作品的興起充滿了「懷舊」和「怨恨」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在小說中構建了一個獨特的主觀感受世界,空虛的敘事,陌生化的處理,以及神秘超越的客體世界,具有明顯的「先鋒」色彩。
2011年8月,莫言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莫言長篇小說有:《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國》,《食草家族》 ,《紅樹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勞》,《蛙 》等。
短篇小說集:《白狗鞦韆架》、《與大師約會》、《透明的紅蘿卜》等。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多種國家的文字。
(1)2017中國中短篇小說簡評擴展閱讀:
自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的名氣大漲。其實,早在先前,就有很多人評價過莫言,如余華說道:「從文學的標准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其實莫言的成功不在寫作上,而是有個幸福的家庭。莫言的妻子杜勤蘭,也是「高密東北鄉」的孩子,兩人識於兒時,感情深篤。1981年,結婚兩年後,女兒管笑笑出生。
莫言不僅文學方面造詣深厚,在書法方面也是有所建樹。2018年10月13日—10月21日,莫言的首度書法個展《筆墨生活——莫言墨跡展》在北京博物館展覽,近百幅書法作品展示了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書寫。
② 鄭振鐸的短篇小說集
作品有復:《文學大綱》、《俄國制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論集》、《中國俗文學史》、《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基本建設及古文物保護工作》、《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版畫史圖錄》,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僂集》、《歐行日記》、《山中雜記》、《短劍集》、《困學集》、《海燕》、《民族文話》、《蟄居散記》,譯著《沙寧》、《血痕》、《灰色馬》、《新月集》、《飛鳥集》、《印度寓言》,《鄭振鐸文集》、《鄭振鐸選集》,編輯《中國短篇小說集》、《北平箋譜》(與魯迅合編)等。其中《貓》入選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聽眾》選入六年級課本
③ 如何評價2017雨果獎獲獎短篇小說"Seasons of Glass and Iron
我能說雨果獎還是墮落了嗎,首先這篇文章至少讓人看著很爽(結局是糖不是刀,並且百合了。)但是這並不是它能去上雨果獎的理由,從各個方面來說,我覺得這篇文章都沒有能達到雨果獎「強力競爭者」的水準。優點也還是有的,立意和人物故事還是蠻新穎的,但是故事主線的套路很相似?
④ 求老舍的簡介(50字內),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龍須溝》。
因為老捨生於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北京人藝編劇。
老捨生平資料: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8月24日,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1978年,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墓碑上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里。」
⑤ 2017年,哪些作家打動了你
又到歲末,回望過去一年,我們讀過的哪些書,發現了哪些亮點的作家,在詩歌回暖各種活動紛繁豐富的大潮下,我們真正讀過哪些好詩,哪些詩人打動了我們的靈魂?將豐收的精神食糧,顆粒歸倉。
12月12日,2017名人堂年度盤點,啟動「年度作家」、「年度詩人」、「年度圖書」三大榜單評選。鑒於文學、閱讀的特性,在這三個榜單的評選過程中,我們選擇了更為符合文學、詩歌評價性質的評判方法。並不僅僅採用出版銷量一個因素,採取傳播度、文壇口碑、文學專家評審團、廣大讀書人推薦、讀者在線參與等綜合型考量評判方法,做到最大程度客觀、全面聚焦文壇動態,打撈有價值有突破的文學寫作者以及優秀作品,最終評選出2017年名人堂「年度作家」1名,年度詩人1名,年度十大好書(綜合版,以及小說類,非虛構及歷史社科類,詩歌類各十大好書)。今日率先推出2017年名人堂之「年度作家」評選相關情況。
一線大咖組成專家評審團
李敬澤、阿來、邱華棟、謝有順等坐鎮
為更完整呈現過去一年文壇作家們文學地圖,2017名人堂」年度作家「評選活動主辦方邀請到由國內一線6位文學批評家、作家、出版人組成的專家評審委員會。根據公認的2017年出版新作質量、是否獲得重要文學獎項,業內口碑、文學特色等因素,提名年度作家候選人。
該專家評審團由國內多位對文學、詩歌有深入在場觀察和研究的實力文學批評家、教授學者、優秀作家組成。可謂是文壇名家大咖雲集。其中由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文學批評家李敬澤,四川省作協主席,作家阿來擔任評審委員會主任,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作家、文學批評家邱華棟,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批評家謝有順,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學批評家白燁,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出版人宋強擔任審委員會成員。
2017年的文壇,是回歸的一年,是老將復甦與新銳崛起同時並舉的一年。這也分別具體地體現在過去一年的圖書出版、作家、詩歌動態上。在作家動態方面,莫言、馬原回歸文壇,再出新作,寶刀不老。同時梁鴻、張悅然、雙雪濤、阿乙等純文學70後、80後的成熟,以及90後新銳作家的崛起,格外矚目。
閱讀量超大的文學評論家邱華棟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還特別提到,「2017年給我印象深刻的,像劉震雲這樣的文壇老將,依然保持旺盛的文學創作度。年輕的作家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眼光獨到的文學批評家李敬澤則率先提到了70後作家阿乙。文學批評家白燁,常年對文壇保持高度而密切的關注,他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則讓大家多注意到李佩甫等作家的長篇小說,「其長篇小說在年度各種評選中名列前茅。」李佩甫的文學成績,也得到備受信賴的文學批評家謝有順的贊賞。作家阿來常年保持旺盛的文學閱讀,提到2017年讀到的新作品,他坦承自己對作家梁鴻、盧一萍的長篇小說《白山》印象深刻。
人民文學出版社作為國內一線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眾多文學類好書,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宋強,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格外提到梁鴻,「她的新作是值得關注的。作為一名非虛構寫作者,她在2017年出版的小說《梁光正的光》寫得很有創新度。」
年度9名候選人
從30後到80後覆蓋面廣
很長一段時間內,在80後作家中,明星效應、商業標簽、社會人物,往往比作家本身這個身份更加突出。然而,情況正在發生改變。明星身份大於作家身份的80後作家,與文學領域的距離越來越遠。對此,邱華棟表示認同,堅持創作的80後正在作品中擺脫青春文學的痕跡,進入文學成熟期,「80後與70後一起正在以堅實的步伐走向藝術的成熟。比如阿乙、張悅然、雙雪濤等人給我印象比較深。此外,令人感到驚喜的是,與此前一些80後作家多是靠銷量、社會影響力取得商業上成功不同,包括90後在內的年輕作家,都更加註重純文學性。回歸到文本本身。」在非虛構、散文創作方面,邱華棟也認為,像周曉楓、蔣藍等這樣的作家正繼續努力拓展散文的邊界,擴充散文的內涵。
經過專家提名並綜合客觀的2017文學成績,最終年度作家9名候選人名單出爐:劉震雲、阿乙、梁鴻、畢飛宇、周曉楓、李佩甫、盧一萍、流沙河、雙雪濤。被提名的9位作家候選人,表現出相當寬的覆蓋視野。他們的年齡層多樣,從50後到60後、70後、80後,甚至還包括30後。有男作家有女作家,體裁則包括長篇小說、散文、文史著作。9名年度作家候選人的相關資料將登錄「封面新聞」平台,線上接受廣大讀者、用戶、粉絲的評鑒參與。之後,根據專家評審團的評選,並考量候選人的封面新聞上在線人氣值,綜合評選出1位作家為2017年名人堂之「年度作家」。
9名候選人2017年文學成績介紹
劉震雲
在國內50後作家群中,劉震雲是非常突出的一位存在。他的寫作非常勤奮,從早期的《一地雞毛》《溫故1942》到近些年《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以及最近剛剛出版的長篇小說《吃瓜時代的兒女們》,出新作的頻率很穩。跟同代很多作家的小說選材多是鄉土,劉震雲也寫農村題材,但他的農村題材很貼近現實當下,語言上極端平實簡潔,像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的白描,卻又顯出不動聲色的老辣和深思。他在語言上不炫技,也不對現實進行魔幻化,卻讓人能讀出苦、悲、酸,這在當代作家中非常罕見。
作為嚴肅作家,劉震雲筆下的故事邏輯性強,人物形象鮮明,又多次被影視界導演看中改編,這也讓劉震雲的小說比一般的純文學有了更多的受眾。據《吃瓜時代的兒女們》的出版方長江文藝透露,該書首印了90萬冊,這在中國圖書市場可謂罕見。劉震雲的小說被公認為「非常幽默」。而這種「幽默」細究起來,又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有趣、可樂,而是深入到結構、思考之中的高級幽默,也就是藝術與現實的荒誕感。這種幽默感,在《吃瓜時代的兒女們》中達到了一個高峰。比如在《吃瓜時代的兒女們》中,劉震雲設置了很不常見的小說結構。前言部分的頁數,數量高達270頁,197000字,寫了八竿子打不著的事連環爆炸,完全是一部長篇小說正文的體量;正文部分,只有26頁,3000字,這也稱得上是獨有的劉氏幽默。此外,劉震雲小說語言之幽默,達到了「消滅」形容詞的零度寫作,也為業界所稱道。
阿乙
阿乙被評論界視為是國內文壇中堅派的代表作家,在他身上有「近年來最優秀的漢語小說家之一」、「最優秀的70後小說家」等諸如此類的頭銜。
阿乙本名艾國柱,1976年出生於江西瑞昌。32歲時的阿乙出版第一部小說集《灰故事》,之後又出版第二部小說集《鳥,看見我了》。曾在縣城當過警察、報紙編輯的阿乙,有非常扎實的生活經驗,善於寫小人物之間的關系,對普通人的人物生活的描寫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把握。
2017年,善於寫中短篇小說的阿乙推出首部長篇小說《早上九點叫醒我》,受到國內乃至國外文學界高度關注。今年8月,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還為他舉辦了「阿乙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暨人民文學出版社新作家海外版權簽約儀式,來自瑞典、義大利、黎巴嫩、阿根廷的出版人、譯者參加了活動。《早上九點叫醒我》在中文版面世之時,義大利版已經出版,英文版也已翻譯完成即將付梓。阿乙是一名對文學極其執著的人,因過於全身心投入寫作,阿乙在寫這部長篇小時期間,還生了一場大病,住進了醫院。
梁鴻
一部《出梁庄記》,一部《中國在梁庄》,兩部非虛構作品,讓作家梁鴻被冠以「當代中國非虛構寫作領軍人物」的頭銜。而她筆下的中原「梁庄」,也逐漸成了當代文學風景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景點」。從梁庄走出的梁鴻,以自己的故鄉為根據地,形成了她自己的文學地圖。
2015年,梁鴻開始探索虛構寫作,寫了12篇以吳鎮為主角的短篇小說,結為《神聖家族》。2017年冬天,梁鴻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虛構作品:長篇小說《梁光正的光》。故事從吳鎮梁庄生發——一個非典型農民梁光正,一生不甘心老老實實種地,晚年突發奇想拉著四個人至中年的子女四處尋親報恩,他的過去隨之展現在兒女面前。因是虛構類作品,梁鴻發揮出她極具魅力的文筆,徹底釋放出作者在非虛構寫作中未能完整展現的敘事才華。
作為一名非虛構作家和文學評論家雙重身份的李敬澤,非常關注梁鴻從非虛構到虛構的轉變到底如何,「一個作家在你的創作起步和創作歷程中,你是一個寫實的還是搞非虛構的,這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我特別感興趣的就是她在進入非虛構這一塊,表現到底怎麼樣。」考察一番,李敬澤的結論是,「我看還不錯。梁鴻從一個成熟的非虛構作家,已經變成一個新銳小說家。我祝賀新銳小說家梁鴻的誕生。」
畢飛宇
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的許多小說作品都為大眾所熟知。他的小說《推拿》被改編成電影,曾獲得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和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而對於他來說,作家在成為作家之前,首先是一名讀者。近些年,畢飛宇在南京大學擔任特聘教授,開設講述中外經典的「小說課」講座。
身為小說創作告訴的畢飛宇,帶領著學生走進蒲松齡、曹雪芹、莫泊桑等中外作家的作品,拋開「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套路,以一名讀者的角度傳授自身的閱讀經驗與感受。在小說課上,他把小說掰開了揉碎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一一看遍,熙鳳的笑語、黛玉的哭聲悉數聽過,分析林沖是怎樣一環扣一環被逼夜奔的,跟魯迅回到他的「故鄉」,目測張愛玲的基礎體溫太冷,視角新穎,再加上幽默風趣的表達方式,引人入勝。
畢飛宇還運用不同的新鮮角度走進哈代、海明威、奈保爾、霍金等作品的內部,展現了他對於經典文學的鮮活感受和非一般的深刻理解。畢飛宇這些講稿太精彩,在《鍾山》雜志專欄上發表之後,被網路轉載,又稱為被點擊的爆款。2017年年初,這些講稿被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集合成《小說課》出版成書。這本書以其獨到的見解,新穎的視角,幽默的表達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
周曉楓
在當代散文領域,周曉楓的實力有目共睹。擔任過20年文學編輯工作的她,同時以作家身份,拿齊了國內幾乎所有的散文重要獎項,其中包括魯迅文學獎、朱自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周曉楓的散文寫作,一直追求極富標簽性的文字語言和寫作風格,求新、求變、求異,具有有銳利、沉著、優雅的面貌,在當代散文界獨具一格。
「如果我是個散文家,周曉楓就是我的敵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曾如是評價她。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周曉楓對散文寫作非常痴心而專注,一直心無旁騖寫散文,曾出版過散文集《鳥群》《斑紋》《收藏》《你的身體是個仙境》《聾天使》《巨鯨歌唱》。
2017年,她推出的最新散文集《有如候鳥》,收錄了她近兩年來十餘篇散文新作,其中包括獲「收獲文學排行榜」2017年上半年非虛構作品第一名的《離歌》。在這本散文集中,周曉楓以繁復精彩、雲譎波詭的巴洛克式修辭和對世間萬物細膩的體察與感悟,為讀者提供了大量頗具先鋒意識的散文文本和真實、新鮮的人生經驗。
李佩甫
在文壇業內多位評論家看來,作為當下中原作家的代表性人物,50後作家李佩甫是一名被低估的實力派作家。幾十年來,李佩甫一直深植於中原大地,從不懈怠,筆耕不輟,一步步地播種著開拓著他的中原領地,講述訴說著他的中原故事,創造刻畫著他的中原人物。早在2015年,李佩甫的《生命冊》就與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金宇澄的《繁花》和蘇童的《黃雀記》共5部作品,一起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他的三部長篇小說《羊的門》、《城的燈》、《生命冊》被評論界譽為「平原三部曲」。
2017年8月,李佩甫的最新長篇小說《平原客》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繼續他的「平原」書寫。李佩甫的寫作慣於從中原文化的腹地出發,書寫平原大地上土地的榮枯和拔節於其上的生命的萬般情狀,關照人民的生活、命運與情感,尤其是對農村、農民傾注了最深的感情。在他的筆下,鄉村與城市、歷史與現實、理想與慾望並置,其試圖從中摸索出時代與人的命運之間的關聯。中國作協副主席、評論家李敬澤曾這樣評價李佩甫,「總是能夠在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中,對我們所面臨的困境、我們靈魂狀況,進行有洞察力的追問。」
作家賈平凹亦評價李佩甫,「中原,是李佩甫落腳的基地,也是他升華的平台,他始終站在中原的點子上,滿腔熱忱地去觀察、認識這片土地、人民和他的國家。」在6位文學界資深人士組成的本屆名人堂「年度作家」專業提名評審團中,有多位評審提名了李佩甫。
盧一萍
70後作家盧一萍有20餘年軍旅生活經歷,曾在帕米爾高原、喀什、烏魯木齊等地工作、生活。巴金文學院、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1992年開始發表小說。其小說創作多以中國西北邊疆地區和其故鄉大巴山為背景,善於用先鋒的寫作手法表現宏大的主題。已出版有小說集《生存之一種》《天堂灣》等,長篇小說《激情王國》等,隨筆集《世界屋脊之書》《不滅的書》,長篇紀實文學《八千湘女上天山》《天塹》等二十餘部。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天山文藝獎、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盧一萍近年來創作勢頭正健,僅今年就出版了中篇小說集《父親的荒原》、短篇小說集《銀繩般的雪》等。
2017年,盧一萍的長篇小說《白山》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共41萬字,由上部《塵土》、中部《風》、下部《光明》構成。這部小說是盧一萍27年軍旅生活積累,用7年時間精雕細琢而成的一部長篇力作。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把喀喇昆侖和阿里高原這列「白山」作為虛構文學的背景進行表達,具有濃郁的邊疆氣質和高原特色,被譽為「雪域邊防線網路全書式小說」。與平時常見的軍旅題材小說的不同。《白山》運用了寓言、魔幻的文學手法,對作者所思考的事物,反而具有更深刻的表達穿透力。對文學有深入觀察的作家蔣藍在讀完《白山》後認為,這部小說直接吸取現實力量,與國內主流文學創作日益面臨的小說同質化現象具有明顯區別,「其所獨具的審視與反思意義,使這部小說具備了強烈的辨識度,為當代小說創造了一個新境界。此外塑造難忘、復雜性格的人物既是盧一萍心目中好作品的第一尺度,也深刻反映了一個新銳作家渴望回溯經典、打通經典、回到偉大傳統的努力。」
流沙河
流沙河是著名詩人、學者,因為《就是那一隻蟋蟀》和《理想》,讓流沙河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明星詩人之一。其中《就是那一隻蟋蟀》曾被收入到中學語文課本多年,影響甚廣。近二十年,流沙河停止寫詩,但一直沒有停止閱讀、思考和寫作。他專心研究漢字、詮釋人文經典。投入訓詁,說文解字,樂在其中。轉型文字學者的流沙河自稱「白魚」,「白魚就是蛀書的蟲。勞我一生,博得書蟲之名。」別人稱他「文字偵探」或者「文字的福爾摩斯。」
近些年來先後出版《流沙河認字》《白魚解字》(稿本)《文字偵探》《流沙河講詩經》《正體字回家》等著作。2017年,中華書局出版其新作《字看我一生》。這部書是耄耋之年的流沙河先生一筆一畫寫的,全部以手稿影印的稿本形式呈現。全書共109篇,每篇標題為四個字。陰陽精卵,胚胎?孕,妊娠胞包,生育字娩,??疾病棄,奶乳孔母??初看目錄,如讀《千字文》。
在書中,流沙河假借主人公「李三三」一生的經歷,來解讀中國文字里包羅的博大智慧。開篇以自述的口吻,自問「我身」從何處來,由父陽母陰結合而生「我」,解釋中國人的陰陽,西學中的精卵。隨後用一個個漢字,描述呱呱墜地,父母養育,家庭成員,童年少年到壯年所經歷的各種快樂與痛苦,收獲與磨難,最後以「快樂平庸」詮釋世道滄桑後的人生感悟。流沙河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在多位讀書達人,在分享自己2017年閱讀的好書書單中,《流沙河講詩經》多次被提及。
雙雪濤
在近一兩年的國內小說界,雙雪濤的名字不斷被人提及。出生於1983年的雙雪濤,比起同齡人,步入文學寫作相對較晚。他2013年才開始在《收獲》《小說月報》《文學界》《上海文學》等國內純文學期刊發表小說,真正進入主流文學圈的視野。
2016年6月,雙雪濤出版短篇小說集《平原上的摩西》,因行文語言的純熟、講故事技法的老練,極具現代感的表達格調、所關注主題的深度和硬度,得到同行和文學批評界的高度重視,認為其「意味著80後文學的成熟」,他本人也被視為「後起的先鋒,才鋒峻立,文思滔滔」。
2017年8月,雙雪濤出版其最新小說集《飛行家》,再度引發文壇矚目。雙雪濤文筆顯得又現實又魔幻,讓小說有一種奇異的特色:時代的沉重,藝術的輕盈。樸素、冷峻的文字中,透露出一個東北之子對大時代下普通同鄉人深深的憐憫。在雙雪濤的小說中,細節描寫往往驚心動魄。他最推崇托爾斯泰,他不認為文學需要很多奇妙的比喻,小說應該是透明的藝術,技巧最好看不到,小說要散發出最原始的生命力。在他的小說推薦語上可以看到有這樣的字眼:「遲來的大師」、「當代中國最具大師潛質的青年小說家」、「是為故事而生的人,最純粹的小說家」,凡是讀過他小說的人,都不會覺得這種評語誇張。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傑
2017年度名人堂年度作家專家評審委員會名單
評審委員會主任(2名)
李敬澤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阿來四川省作協主席作家
評審委員會成員(4名)
邱華棟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作家文學批評家
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批評家
白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文學批評家
宋強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部主任
⑥ 老舍的簡介和作品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北京人藝編劇 ,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8月24日,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老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⑦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