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橋的作者是誰
冰心
短篇小說 橋
作者:冰心
《橋》是一篇清秀雋美、詩意盎然的短篇小說,可以看作《空巢》的續篇。作品構思精巧而新穎,通過女主人公琳達飛越太平洋時的縷縷情思,打破了時空的間隔,勾勒出僑居異邦的第二代華裔的生活道路,表現出大洋兩岸不同的生活節奏。主人公琳達生在中國,長於異域,她從母親那裡受到了祖國豐富文化的哺育,因而對祖國懷著深厚的情感,她常沉浸在祖國的優美文學的心靈環境里,她神往著祖國的故都和江南秀麗的風物。在異國,她覺得自己好像是一葉在大海上飄盪的孤舟,著不到邊際。可是從台灣傳來的卻是祖國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的陰影,她憂傷,抑鬱,她不敢回到「荒煙衰草」的故國。但是在祖國親人的召喚下,她終於回來了,她目睹了展翅騰飛的祖國的英姿,使她處處感到溫暖、親切,她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了。如果小說這樣結尾,應該說也不失為一篇好作品。但是作者不蹈覆轍,表現海外赤子對祖國的眷戀,鐵的事實清除了謠言的歪曲,加深了對祖國的理解。她獨辟蹊徑,賦予女主人公以嶄新的使命:「你不是一個兩頭夠不著的邊緣人,你是一座橋,兩頭的橋腳都踏在很堅實的土地上,你要讓橋兩邊的人們,不斷地往來在這座橋上,交流著兩國的文化和感情……」親人的臨別贈語,代表著祖國的聲音,像鳴鍾般在她耳邊震響,使主人公從離愁別緒中擺脫出來,自豪地說:「我是一座橋!」它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華,格調轉為昂奮。贊同35| 評論(1)
⑵ 橋是一篇短文小說刻畫了一位大公無私舍己為人忠於職守的老支書形象是對的嗎
對,這篇課文描寫了洪水來臨之際,老支書鎮定沉著,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精神。
⑶ 橋這篇課文這是一篇微型小說文章到最後才揭示人物關系這樣的寫法可以起到什麼
《橋》中的老漢和小夥子是(父子)關系,課文到結尾才交代他們的關系,這樣寫的好處(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引人深思,打下伏筆),可以看出老漢是(大公無私,舍己為人,不徇私情)的人。
《橋》談歌所寫的一篇文章,闡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贊揚了老漢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身軀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3)橋是不是一篇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橋》主題思想:
本文寫了一位老共產黨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橋梁的事,贊揚了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在危難面前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橋》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黎明時分,山洪暴發,村莊里一片混亂。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寫在危急關頭,老漢挺身而出,組織群眾撤離。
第三部分(第14-23自然段)寫橋塌了,小夥子失去了生命,老漢也以身殉職。
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寫洪水退後,一個老太太來祭奠她的丈
⑷ 《橋》一篇短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課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寫人閃在山洪來臨時都驚慌的湧向窄窄的木橋。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寫老漢為了讓村民安全過橋,犧牲了自己和兒子的生命。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寫洪水退後,一位老太太來橋邊祭奠她的丈夫和兒子。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橋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似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出來,勢不可當。
工地驚醒。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在水裡。是誰驚慌地喊一嗓子,100多號人
你擁我擠地向南跑。但,兩尺多高的洪水已經開始在路面上跳舞。人們又瘋似的折回來。
東、西沒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裡,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漢。
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人群里喊出一聲:「黨員也是人。」
有人響應:「這不是拍電影。」
竟沒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隊伍,依次從老漢身邊跑上木橋。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老漢劈手從隊伍里拖出一個小夥子,罵道:「你還是個黨員?你最後一個走。」
小夥子狠狠地瞪老漢一眼,站到一邊。隊伍秩序井然。木橋開始發抖。
水,爬上老漢的胸膛。終於,只剩下他和小夥子。
小夥子竟來推他:「你先走。」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突然,那木橋轟地塌。小夥子被吞沒。
老漢好像要喊什麼,但,一個浪頭也吞沒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後,洪水退。
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丈夫和她兒子。
⑸ 冰心短篇小說<<橋>>
橋
飛機漸漸地飛進了雲層,往下看時,連祖國的整齊蔥綠的田野,和蜿蜒閃爍的細細的河流都看不見了,琳達忽然感到此時的她,又像是自己在許多年前寫過的短詩里所說的:恨就在手摸不著天腳也不常踩著地剛剛過去的三個星期,在姑媽家裡過的生活,使她活潑了許多,舒暢了許多,閑適了許多,總的說來,就像關在魚缸里的小魚,忽然又回到了清澈的溪水裡似的!
她離開祖國四十年了,那時她才十歲,先跟父母到了台灣,後來又到了美國。她在美國受的高等教育,和一個在菲律賓生長的華人——劉大偉結了婚,生了一個女兒——安娜。
大偉是一所大學里的經濟學教授,女兒也受著很好的教育。她在家裡盡量說「國語」,也教女兒一些中國的古典詩文,可以說是一個很美滿的美籍華人的家庭。但是自從七年前母親逝世以後,她就覺得自己好像是一葉在大海上飄盪的孤舟,著不到邊際。正是溫柔嫻靜、愛好文學的母親,使她深深地沉浸在祖國的優美文學的心靈環境里。三十六年前,她的父母和她的姑媽、姑爹一道都在台灣教書,他們同時得到美國大學的聘函,姑媽和姑爹毅然回到了祖國,她的父親最後選擇了到美國的道路!不會英語的母親在異國異鄉,常常感到無限的寂寞,又不慣和那些居留在美國的中國太太們打橋牌和麻將,也不會和她們無盡無休地議論著家長里短,她在家務勞動之餘,就是拿起中國的詩詞小說來吟哦誦讀。這時琳達就緊緊地挨在母親身邊,聽她吟誦,聽她述說著對祖國故都和江南風物的描寫和懷念。她覺得母親在她心裡,就是一個抽象的祖國!母親還鼓勵她寫詩,並把她寫的小詩,工整地抄在小本上。
母親死了,父親從台灣得來的關於祖國的消息,都說的是在中共虐政淫威之下,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琳達一想到母親所熱愛的、懷念的祖國,總會憶起舊詩詞里的:昨夜東風里忍回首月明故國凄涼到此或是: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她憂傷,她抑鬱,還感到在她的人格的某一方面,除了不會英語的母親之外,都沒有人和她有心底的共同的語言。她也只有把積壓在心底的話寫成一首一首的短詩,來紀念逝去的人,逝去的歲月,逝去的夢。
八十年代初期,大偉和安娜在暑期里參加了一個到中國去的旅行團,琳達不敢和他們同去,她怕看到凋敝的故國。大偉父女回來時,她又急不可待地問著他們的觀感。大偉說大陸並不像台灣說的那樣可怕可憐。他去到他從未去過的父母的故鄉——廣東梅縣,農民富裕得很,許多家還蓋起了三層樓房。大陸到處都看不到討飯的人,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是衣著整齊,匆忙而喜悅地工作著。安娜也說大陸很美,北京的宮殿真雄偉,桂林的山水真奇秀,這些都是美國所沒有的。但是琳達卻覺得他們談起中國來,口口聲聲是「大陸,大陸」,缺少一種親切之感。在安娜眼裡,大陸的萬里長城和羅馬的斗獸場,同樣地古老雄偉,北京的天壇也和巴黎的鐵塔一樣的庄嚴挺拔,沒有「親、疏」之別,不像她母親談起這些古跡時那樣地低回,那樣地依戀,那樣「我自己的國家」的神情,琳達覺得有些悵惘。
但是大偉和安娜卻帶來了姑媽用毛筆在仿古信箋上給她寫的一張短簡:
親愛的琳達:
見到了大偉和安娜,真是高興得不知說什麼好!安娜長得真像你,不過比小時的你更活潑一些。這次你為什麼不和他們一起來呢?明年你一定來探親,就住在我這里,我和你姑爹都十分想念你。愛你的姑媽即日原來大偉和安娜在參觀一所大學校園的時候,無意中問起兩位老教授的名字——本來他們以為兩位教授在十年動亂中,已經不在人世了——意外地聽說這兩位老人都還健在,雖然已經退休了,卻仍住在校園里,安娜說他們去拜訪時,兩位老人十分高興,招待他們吃了北京的糕點,因為夜裡大偉父女倆還要去聽京戲,沒能留下吃晚飯。看著老人都很健康,住得也很舒適,滿屋的書架,滿院子的花!
於是,在今年夏天琳達就回國來過了三個星期的快樂的探親假。
姑媽沒有孩子,可是家裡十分熱鬧,總是有人來訪,不是他們的學生,就是他們學生的學生。客人稱姑媽為陸老,稱姑爹為耿老。對著客人,姑媽總是摟著她的肩膀,親昵地向她的學生介紹說:「這是陸琳達,我的侄女,從美國回來探望我們的。」於是,這些中、青年人就十分熱情地過來同她談話,還誇她的普通話說得地道,不像是一個久居在外國的人。姑媽還請她的學生們帶她去看一些新鮮的事物,說:「你一定會常回來的,名勝古跡是常存不變的,不過每年會修繕得更完整美好一些,還是去看看一些新的工廠、農村、個體專業戶吧,可以對照出祖國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情況。」於是琳達在同他們一同參觀訪問的時候,總仔細寫下一些筆記,同時她也小心地問了一些她認為不能問的話,比如:十年動亂中,她姑媽姑爹到底受了折磨沒有,「文化大革命」還會不會重來?
她驚奇地發現這些答話的人都十分自然、樂觀而坦率。他們說,她姑媽和姑爹也和其他的老知識分子一樣,挨了批鬥,住了牛棚,下了幹校,但他們一直都很穩靜,很樂觀,認為這一切違背了正常的人情物理的事,黨和人民不會容忍的,必然很快就會消滅,他們也就這樣地挺過來了。至於「文化大革命」,他們認為決不會再重復了,因為中國人民受的「文化大革命」的苦太重太深了,他們正在展翅起飛,決不會讓這個妖魔再綁住翅膀。這些談話和同年輕人一起的游覽,都使她對祖國更加了解和喜愛。但是她以為最愜意的還是同姑媽姑爹在家裡閑談的時光。姑媽常常提到母親同父親的結合,正是她給牽的線。因為她同母親是最知心的同學。談起她母親在美國時的寂寞和抑鬱,姑媽就有些激動,說:「當初你們要和我們一同回國就好了,你父親也太……」這時姑爹就輕輕地拍著姑媽的手背,微笑著說:「過去的事了,還說它做什麼?
琳琳,你今天打算到哪裡去玩?」談這些舊話的時候,大半在早晨,大家吃著早飯:麵包、雞蛋和稀粥、醬菜,一吃就是大半個鍾頭,比起琳達自己在美國家裡,匆忙地喝過一杯咖啡,就開車走上高速公路,去趕上圖書館的早班,要悠閑得多了。晚上呢,姑媽家的老阿姨會給她做出種種在國外永遠也吃不到的好菜。沒有客人的時候,姑媽又和她談著許許多多她小時候的故事,然後把她送上床,蓋上毛巾被,在她臉上親一下,輕輕地掩上門出去。這時她總想起母親,想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又想起自己曾寫過的短詩「等望」的末一節我飲盡青天和夕陽的光彩和草兒一樣不復感到孤單飛機上的回想仍在繼續,一隻扶上她的肩膀的手,把她從沉思默憶中驚醒過來,睜眼看時,原來是一個黃發藍睛的中年婦女,她笑著說:「劉太太,您也到中國旅行來了!」這個很眼熟的女人,大概是常到圖書館來找中國資料的,但是記不起姓名了,琳達就也笑著說:
「我是來探親的,您在中國玩得好嗎?」這時,這個「什麼太太」又已經回頭去和別人說話了。
飛機不知何時又鑽出了雲層,往下看時,是碧波粼粼的大海,是把中國和美國間隔開來的太平洋吧?剛才一聲「劉太太」,把她又喚回到太平洋的另一邊,她居住了三十年的「家」!
琳達捏著手裡微溫的、浸透了兩個小時以前離開姑媽時流下的熱淚的手絹,堅強的姑媽居然也哭了,沒有說出一句話。倒是姑爹緊緊地握著她的手說:「你不是一個兩頭夠不著的邊緣人,你是一座橋,兩頭的橋腳都踏在很堅實的土地上,你要讓橋兩邊的人們,不斷地往來在這座橋上,交流著兩國的文化和感情……」這幾句話在琳達耳邊鳴鍾般地震響著!
琳達忽然不再難過了,她抻了抻衣服,挺起胸來坐直了,「我是一座橋!」她低低地對自己說。1984年9月16日
⑹ 《橋》的資料
是什麼橋啊?1.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2.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3.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4.安平橋 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5.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這些行嗎?
⑺ 有關橋的故事
廣濟橋的民間傳說
廣濟橋橫跨韓江兩岸,經歷幾百年風雨依舊牢固如初,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中建造這樣一座大橋,其難度極大,故民間有「仙佛造橋」的傳說。傳說中,廣濟橋是韓湘子和廣濟和尚建造的。當年八仙把鳳凰山的石頭化成豬群,爭先恐後奔向江的東面。橋建到江心,石頭便沒有了,何仙姑將手中的蓮花瓣化作18條木船,廣濟和尚拋下禪杖,化成大藤把18條船系住,這樣,整條大橋就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釒生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牛身上有「鎮橋御水」字樣,是為鎮水和栓系船隻而鑄造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東墩釒生牛被雷電擊墜入江中,後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兩只釒生牛一隻溜。」而民間的傳說是當時大水為患,數百年鎮守在橋上兩頭釒生牛一頭在上面指揮,一頭跳入水中搬石御洪,最終精疲力盡而沉如江底……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
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 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後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 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說:「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自來橋的傳說
"有病不請醫生-自來瞧(橋)",這一地名歇後語常聽人說,但自來橋這名字的來歷,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一個雙休日,我回了老家明光,走訪了一些老人,這才知道它頗有點神奇的來歷。
自來橋位於明光市東南約40公里的群山之中,和滁州市、來安縣及江蘇的盱眙縣接壤,是歷史上著名的山區古鎮,清朝以前叫太平庵。傳說中北宋楊家軍的楊六郎、李開芳率太平軍北伐途中在這里駐扎過,太平軍失敗後洪秀全手下一個苗將軍也在此安營紮寨佔山為王。1940年春中國共產黨成立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就設在自來橋鎮,首任縣長汪道涵。自來橋雖是個山區小集鎮,但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千年歷史。
緊挨著小鎮有一條不寬但也不算窄的清水河。枯水季節河水淺,兩岸過往行人得脫鞋卷褲涉水而過;雨季水深,過往行人及生意人要繞很遠的道,十分不便。早些年河上也架過森橋,不頂用,發了場大水,洪水下來就給沖了。再架,第二年洪水一下來又給沖了。
北宋時,有一年秋天大將呼延慶要到王村(今白沙王)探望舅舅,見兩岸百姓過往十分麻煩,就在太平庵住下來,召集當地有錢大戶出錢、百姓出工要建一座石橋。當橋基建成後橋面卻無合攏石,周圍雖然山多,但大石頭都是圓鼓楞墩的灰麻石,或是不耐壓的沙塵石,必須到較遠的地方去開采。無論是到老嘉山、中嘉山、魯山或是龍山,最近的也有40多里地,就是有合適的合攏石,當時當地也無運輸能力。呼延慶無奈,最後還是用林橋面,學撐兩年就被一場山洪給沖了。那以後一直留下兩個石橋墩。
一八五三年夏,洪秀全部下兩員猛將林鳳祥、李開芳率太平軍精銳部隊二萬餘人從揚州出發,實施洪秀全的北伐計劃,路經太平庵,無意中聽老百姓說起當年呼延慶幫助建橋之事。林、李兩將商議後,將部隊駐紮下來,決心要把這橋修好。這天下午林、李二位將軍帶領軍中幾名干過瓦匠、木匠、石匠的人和幾名偏將前往橋墩處,後又派快馬四處尋找合攏石。第二天早上有人返回稟報,澗溪以東的龍山石質堅硬,塊也大,是花崗石,只是無法運回。林、李二位將軍正犯愁呢,軍中一名偏將略通天文,他說近期有幾場暴雨,定會引起山洪暴發。到時借暴漲的山洪,用人順溜拖來,可使石橋合攏。林、李二將採納了那位偏將的建議,派人去上游開采巨大花崗石,另派人多准備粗長的麻繩。可一連幾天都是烈日當空,北伐任務也緊急,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突然第六天上午飯後烏雲滾滾,電閃雷鳴,傾盆大雨下個不停,機會來了。林、李二位將軍按原計劃立即派人冒雨行動,命令全軍石橋合攏後連夜開拔。
翌日,雨過天晴,河水漸退,人們發現一塊巨大的花崗石,橫擔在橋基上。消息迅速傳遍全鎮,圍觀者無不稱奇,人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太平軍為太平庵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對太平軍將士贊不絕口。鎮上有個富戶活龍活現地說,他一連在飛來廟燒了三天的香,感動了玉帝,玉帝派一神龜將花崗石馱來的,並說他親眼見的,那神龜的頭有笆斗大。這可是太平庵的吉祥之兆。在他的鼓動下,很多人又來到飛來廟燒香磕頭,感謝神靈。後來人們主動捐款在石橋的兩邊砌上石欄桿,橋的兩頭還立有石獅,從此自來橋遠近聞名。後來人們就太平庵改叫"自來橋"了。
⑻ 《橋》是一篇什麼
是一篇敘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