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改革短篇小說

改革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8-05 11:14:46

❶ 「改革文學」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是什麼

蔣子龍對「改革文學」題材特別關注,被認為是「改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他1979年發表的短篇《喬廠長上任記》,被看作是「改革文學」的代表作。屬於此類的作品,還有《沉重的翅膀》(張潔)、《龍種》(張賢亮)、《花園街五號》(李國文)等。「改革文學」或「改革題材小說」既貼緊現實要求社會進步,又能平衡「文革」、「傷痕」,因而受到指導創作的部門的重視和提倡。

❷ 新時期第一篇恢復現實主義傳統的短篇小說是 A<傷痕>B《班主任》C剪輯錯了的故事D喬廠長上任記

B《班主任》 以下為原因:1980年前後,傷痕小說、反思小說和改革小說接踵而至,以其浩大的聲勢,構成了新時期小說創作的第一個波峰。傷痕小說是描寫文革十年政治斗爭給黨和國家造成的損失,給社會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小說。發端於劉心武的《班主任》,得名於盧新華的《傷痕》。傷痕小說主要有葉辛的《蹉跎歲月》、老鬼的《血色黃昏》、竹林的《生活的路》、莫應豐的《將軍吟》、叢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傷痕小說的特點是政治批判意識強烈、悲劇風格鮮明和宣洩感情色彩濃厚。反思小說是審視建國三十年來的重大事件,將筆觸及到文革以前,反思文革是偶然還是必然?中國當代的這場浩劫是極左思潮的必然結果,也是國民性根深蒂固的必然結果。反思小說主要有諶容的《人到中年》、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高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李順大造屋》、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鍾的故事》、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王蒙的《蝴蝶》、《布禮》、張賢亮的《綠化樹》、《靈與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反思小說的特點是內容豐厚,具有理性色彩、進行了藝術探索。改革小說是揭示改革矛盾、塑造理想人物、具有二元對立模式的小說。改革小說主要有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柯雲路的《三千萬》、張賢亮的《男人的風格》、水運憲《禍起蕭牆》、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十年文革造成的文化荒漠,讀者渴望的心靈共鳴,是傷痕小說、反思小說和改革小說受關注的主要原因。

❸ 求一些高虐的短篇小說,要求只有高虐,短篇兩點,大量求。

韓愈韓愈
被列為「唐宋,」第一,反過來,他和杜甫提到的「杜甫韓」之專稱。
漢語散文,詩歌,實現屬了他的理論。它的福,詩歌,理論,說,傳記,唱片,歌曲,贊美,書籍,秩序,慨嘆,咨訊,墓誌,形狀,形式,散文,各種流派的其他作品,都有優異的成績。在文學秀秀

成就,散文是最高的。 Su施吻評估時,它說:「在像韓愈路織就這樣,像司馬遷記載,詩賦像李白的道路。」修生活
寫了超過500散文,每個機構均,還有政論文章,歷史文件,說明文字,文字注釋抒情文等。他的散文大多翔實,氣勢強,易於理解,提煉和流暢,敘事推理,娓娓動聽,抒情的風景,迷人,奇於批嗯玉,一種新的文學面貌。
秀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一個堅定倡導者散文,改革唐形式主義風格和詩歌,宋末,取得了顯著成績。因為,對他的政治地位和散文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至唐代,韓愈,「世界洗染大師」(蘇軾「居士集敘」)類似的立場。

❹ 改革文學的特徵

掀起新時期小說創作第一個熱潮的,是一批深刻地控訴十年動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和心靈創傷的作品的涌現,這批小說被稱為「傷痕文學」。「傷痕文學」的主體是短篇小說,包括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陳國凱的《我該怎麼辦》、王蒙的《最可寶貴的》等。以葉辛的《蹉跎歲月》、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為數不多的長篇小說,也是「傷痕文學」中的成績突出者。「傷痕文學」中還有一類作品,它們以謳歌革命戰士堅持斗爭、不屈不撓的高風亮節為主題;從維熙的被人稱為「大牆文學」,取材於監獄生活的系列作品,是這部分小說的代表。《大牆下的紅玉蘭》是從維熙的代表作。張潔的《森林裡來的孩子》、張賢亮的《土牢情話》、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贊美人民美好情操為主題的「傷痕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傷痕文學」亮出「傷痕」後,接下來自然就是對歷史悲劇根源的探尋。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極「左」思想的危害。此外,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劉真的《黑旗》、張弦的《記憶》、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王蒙的《蝴蝶》、古華的《芙蓉鎮》等等,都是對歷史事實的深入回顧思考,因此它們被稱為「反思文學」。
1979年,正當「反思文學」方興未艾之際,蔣子龍以他特有的敏銳感覺和出色才識把目光投向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他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以振聾發聵的思想和藝術力量,為新時期文學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棗「改革文學」。很快,「改革文學」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蔣子龍除《喬廠長上任記》之外,又陸續發表了《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燕趙悲歌》等。此外,還有柯雲路的《三千萬》、《新星》、《夜與晝》,水運憲的《禍起蕭牆》,張賢亮的《龍種》、《男人的風格》,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5號》,陳沖的《無反饋快速跟蹤》,張契的《改革者》,賈平凹的《雞窩窪人家》和《浮躁》等。這些作品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各條戰線的人們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
建國後成長起來的第一批青年作家,修復好「文革」中折斷的文學翅膀,在新時期再次振翅高飛。鄧友梅在新時期伊始就創作了《我們的軍長》和被譽為中篇「開路先鋒」的《追趕隊伍的女兵們》。80年代後,他的創作轉向對市民生活的描寫,創作了《尋訪「畫兒韓」》、《那五》、《煙壺》等充滿地方色彩和民俗風情的作品,表現了他獨特的美學追求。
汪曾祺以短篇小說《大淖記事》、《受戒》從逝去的年代裡發掘蘊藏於各種人物身上的美好情愫,表達他對歷史文化的見解。
劉紹棠對「鄉土文學」的倡導與實踐,為新時期小說創作做出了獨特貢獻,代表作有《蒲柳人家》、《漁火》、《蛾眉》、《瓜棚柳巷》、《魚菱風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陸文夫的「小巷文學」在讓人們欣賞蘇州小巷中人物的表演的同時,細細地體味人生的真諦。
馮驥才的「文化小說」《神鞭》、《三寸金蓮》等,以通俗的形式表達了鮮活的當代意識。
何士光以清澈的憂郁細膩地刻畫了普通知識分子的心理。代表作為《草青青》、《似水流年》。
改革開放後,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啟發了許多人回過頭去追尋自己的文化傳統,80年代中,一度出現了一股尋根熱,這就是所謂的「尋根文學」,代表人物有:賈平凹、韓少功、李杭育、鄭萬隆等。其中雖不泛象鄭義的《老井》這樣的優秀之作,但仍有許多內容雜蕪、手法怪異,令人費解的作品。
軍旅題材小說在新時期,題材相對獨立而自身發展又始終持續不斷並有所突破。80年代,徐懷中的《西線軼事》首先突破以往注意戰爭過程與場面的寫法,通過主人公劉毛妹矛盾、憂怨、苦悶的內心世界,展示了歷史傷痕與當代軍人職責之間對立而統一的思想與情操。很快,新時期的「軍旅文學」便擁集有:朱蘇進的《射天狼》,朱春雨的《沙海的綠蔭》、《亞細亞瀑布》,簡嘉的《女飲事班長》,李斌奎的《天山深處的大兵》,劉兆林的《雪國熱鬧鎮》,李存葆的《山中那十九座墳塋》,韓靜霆的《凱旋在子夜》等大批優秀作品。新時期的「軍旅文學」較之傳統的軍事文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主要表現在:思想內涵豐富多樣,人物形象與情感復雜深刻,敘事方法新穎獨特。

新時期小說創作的另一支生力軍,是在新時期步入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中間有鐵凝、張抗抗、梁曉聲、王安憶、孔捷生、史鐵生、張承志等。王安憶以《雨,沙沙沙》為文壇所矚目,它以抒情詩般的輕柔訴說著對理解和溝通的渴望;張抗抗的《夏》、《北極光》等對當代青年的追求、理想、個性進行了深入地觸及;張承志的《黑駿馬》、《北方的河》等充滿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感與社會人生意蘊;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讓讀者感到逝去的歲月並非一片空白;梁曉生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講述著英雄毀滅後庄嚴升騰的價值觀;孔捷生的《南方的岸》以對城市空虛的極度厭倦表達對人生真正道路與真實價值的追尋……

❺ 舉例說明改革文學的題材內容以及創作局限。

中國自1978底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便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經濟體制改革。與此同時,許多作家開始把創作目光由歷史拉到現實,一邊關注著現實中的改革發展,一邊在文學中發表自己關於祖國發展的種種思考和設想。這就是風騷一時的'改革文學',其開篇之作,是蔣子龍的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改革文學在它的發展初期,側重揭示舊體制的種種弊端,強調改革的歷史必然性。感應著時代的節奏,改革的每一步進展都在文學中得到了及時的反映。叱吒風雲、大刀闊斧的「開拓者」與保守勢力的尖銳沖突,構成了這一時期改革文學作品的基本框架。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化,作家們反映改革的視野更加闊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同時,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顯露出來的國民身上的落後的文化因襲,表現改革對人的傳統價值尺度的沖擊,揭示商品經濟沖擊下舊有生活方式的逐漸瓦解,以及所有這些在人的心靈上產生的強烈震動。這既是改革文學的深化、也是文學使自己不再附庸於政治的一種努力。張潔的《沉重的翅膀》 ,賈平凹的《臘月·正月》 、 《浮躁》 ,蔣子龍的《開拓者》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眾所周知,中國自1978底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便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經濟體制改革。與此同時,許多作家開始把創作目光由歷史拉到現實,一邊關注著現實中的改革發展,一邊在文學中發表自己關於祖國發展的種種思考和設想。這就是風騷一時的'改革文學',其開篇之作,是蔣子龍的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改革文學
對於農民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土地」,因而1979年後,土地承包和生產責任制的實行在農村掀起了一次經濟和精神上的巨大變革。許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擁有土地支配權後農民的新狀態進行了大量的創作。 在這期間,農村改革小說的代表作如: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說《鄉場上》 、張一弓的短篇小說《黑娃照像》 、張煒的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 、蔣子龍的中篇小說《燕趙悲歌》 、賈平凹的中篇小說《臘月.正月》 、《雞窩窪的人家》等。 縱觀農村題材的改革小說,可以發現初期作品往往是簡單的「一片光明」,隨後一些作家開始致力於揭示農村改革中所受阻力並剖析其產生的原因,一些優秀之作甚至觸及到在改革中發生變異的中國農民的'傳統文化心理'層面。這一過程,是不斷深化的。 如早期出現的短篇小說《鄉場上》(1980,8)講述不再靠借貸度日的農民馮幺爸,終於挺直了彎了多年的脊樑、《黑娃照像》(1981,7)表現有了一定經濟能力的農民對精神地位的追求;其後出現的一些作品則開始展現改革的阻力,如《秋天的憤怒》塑造了儼然一方宗主的農村幹部肖萬昌的形象、《燕趙悲歌》在農民改革家武耕新頭頂上設置了重重關卡;在賈平凹的小說中,改革的阻力則不僅來自於國家政體的一些弊端,農民在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下自身形成的頑固惰性也是阻礙改革的重要原因,如《臘月正月》中描述了鄉儒韓玄子對「致富「後的王才不可理喻的百般刁難--前者與後者從前並無任何矛盾,他之刁難後者表面上看來只是出於對「奸商」發財的不滿與嫉妒,對自己地位受到侵犯的擔憂而已,但實際上則反映出中國長期以來宗法制社會殘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心理,在面對新的社會體制時因感受到強烈的沖擊。編輯本段思想困局
所謂「改革文學」,堪稱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紀念碑。比之「傷痕文學」、「知青文學」、「朦朧詩」、「先鋒文學」等,它或許不是最顯眼的,但它同改革的關系是最直接的。之所以稱其為紀念碑,是因為就文學創作而言,它已成為歷史———使命與野心達成,意義歸於歷史。 1979年前後,得意識形態的長期倚重,文字的分量一直很重(或者叫文學的分量),在那個時候,它意味著能「說話」,它是政治生活中的一員。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敏感的作家們站出來發言了。 以1979年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為先聲,一般文學史上稱之為「改革文學」的寫作拉開了序幕。之後,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 、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 、張潔《沉重的翅膀》 、賈平凹的《雞窩窪人家》 ,柯雲路的《新星》等小說發表,影視再發力,「改革文學」引起鬨動,自不待言。 「改革文學」的路數基本一致:雖然官僚主義問題很大,但是英明的主
《平凡的世界》
人公基本上能克服重重困難,並取得階段性勝利,即使要面臨更大的風雨,也要強調主人公那種打不倒的頑強精神。小說對「勝利」基本上充滿了不屈不撓的熱情。這與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會情緒,基本吻合。 應前文所說,文學也充當了判斷責任的角色,它認定官僚主義應該對社會挫敗負上主要責任,它熱烈擁護行政資源的再分配。當然,也可以理解,狂喜與謹慎是政策解凍下的本能反應。 「改革文學」在創作手法上,無疑也受這種基本判斷的左右,仍然是大眾文學的路子,比如打造喬廠長、李向南等典型人物時,注意插科打諢,並突出了他們的英明果斷,處理不合作、搗蛋人士時,仍然有臉譜化的毛病。他們小心地不脫離群眾,謹守「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訓令,有選擇地批判過去。由整體用詞布局來看,「改革文學」的寫作者仍然偏愛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有些文史家稱之為現實主義創作手法。 應該說,「改革文學」,其思維方式是陳舊的,但其所含的「希望」是新鮮大膽的,盡管這種希望仍然由樂觀歷史進化論所催生,但它至少表明了與過去決裂的勇氣與決心,它能安慰那些劫後餘生的心靈,它對官僚制度的批判也不無道理,它為打破體制僵局營造了強大而積極的輿論。「改革文學」的作者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他們仍然當得起勇士的稱號。 三十年過去了,中國的體制改革仍就需要探索,但最起碼,它已不再需要由文學來引路或突圍。情緒讓步、理性登場———這對社會文明的進程來講,無疑是一種進步。

改革小說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真正全面鋪開後,逐漸減掉了它的銳氣,作家們開始比較平和地反映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生活狀況,改革文學作為一種文學思潮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由於社會變革並未從此停止,因而這類題材的創作仍然不時出現,如遠山、純輝合作的中篇小說《反水》就是是一部反映九十年代經濟體制改革作品。
改革文學--《沉重的翅膀》
小說通過原附屬「海峽集團」的「卓越公司」董事長凌銳在接管整個集團,出任總經理職務後,為了考慮集團的全局利益而損及自己一手建立的「卓越公司」,並因此與原來配合默契、親如兄弟的助手歐陽凱及其他夥伴之間開始出現裂痕,最後雙方分崩離析的過程,反映出當前改革問題的尖銳性與復雜性。在小說最後,經過艱難的整合,原來機構臃腫的「海峽集團」終於上了軌道,凌銳也如願以償步入政界,升任團省委書記;歐陽凱則在「反水」(脫離集團)後,成為「二十一世紀電腦公司」的總經理,帶領一班弟兄使事業蒸蒸日上。所有人似乎都萬事如意,但凌銳與歐陽凱之間的友誼卻就此終結,而且兩個人似乎也並無遺憾。新的經濟組合使他們各自有了新的「朋友」,但讀者卻不禁為這種友誼的變遷而感到失落。另外,結尾交待了一個新的消息:歐陽的公司也有人「反水」了!離開的人正是當年堅決擁護歐陽與他並肩作戰的夥伴。這看似無意的一筆,卻顯然暗示出在新的經濟關系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無法用「信譽」、「友誼」等傳統道德約束,「利益」的比重才是決定一切關系的法碼。 在這篇小說中,改革主要阻力已經不再來自傳統的保守派,而是同樣積極參加這場改革的新人物們,因從不同角度考慮利益問題而產生了種種矛盾。這里已經很難簡單地判別善與惡、正義與卑下,而只能在紛繁的快節奏中,見出人們復雜多樣的思考與心態。 另外,陸天明發表於九十年代的長篇小說《蒼天在上》也是一部反映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作品,小說因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而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這一方面說明「反腐倡廉」口號的深入民心,另一方面也證明高科技媒體在當下社會的強大魅力。

發展史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改革文學」曾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種文學現象。隨著農村實行聯產計酬、承包責任制,城市開始經濟改革,「改革文學」也應運而生。1983至1984年間,描寫社會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現,形成了一個創作高峰,在社會上頗為轟動。 1979年蔣子龍的小說《喬廠長上任記》是「改革文學」的發端,著力塑造了改革家喬光朴的英雄形象,「喬廠長」也成了改革者的代名詞。之後的改革小說中,出現了類似「喬廠長」的「開拓者系列」,如《改革者》(張鍥)、《跋涉者》 (焦祖堯)、 《禍起蕭牆》 (水運憲)、 《三千萬》 (柯雲路)等等。還有一些作家對種種社會弊端予以批判和揭露,劇作家沙葉新與李守成、姚明德合作的戲劇《假如我是真的》就是這一類的代表。高曉聲的視角比較獨特,他一直關注著普通農民在新時代的變化。他筆下的李順大、陳奐生都是農村的小人物,作者為他們生活上的改善而欣慰,也對他們思想上因襲的落後的東西給予溫情的嘲諷。 1981年底張潔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問世,標志著「改革文學」進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關注改革對整個社會尤其是人的思想、道德、倫理觀念帶來的變化。影響較大的有長篇小說《故土》 (蘇叔陽)、《花園街五號》(李國文)、《男人的風格》 (張賢亮)、《新星》(柯雲路)及中篇小說《老人倉》 (矯健)、 《魯班的子孫》 (王潤滋)、《秋天的憤怒》 (張煒)、《臘月·正月》(賈平凹)等。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以農村青年高加林的悲劇,深刻地寫出了商品經濟對傳統農村文化的沖擊。 1985年以後,「改革文學」在題材、視角上更加多元化,初期的理想主義色彩逐漸淡化,作為一種新思潮、新現象的「改革文學」已經結束。但是,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仍層出不窮。

❻ 改革文學 名詞解釋

眾所周知,中國自1978底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便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經濟體制改革。與此同時,許多作家開始把創作目光由歷史拉到現實,一邊關注著現實中的改革發展,一邊在文學中發表自己關於祖國發展的種種思考和設想。這就是風騷一時的'改革文學',其開篇之作,是蔣子龍的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從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們可以將改革文學劃分為'農村題材'和'城市題材'兩大部分。
(一)農村題材:
對於農民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土地',因而1979年後,土地承包和生產責任制的實行在農村掀起了一次經濟和精神上的巨大變革。許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擁有土地支配權後農民的新狀態進行了大量的創作。
在這期間,農村改革小說的代表作如: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何士光的短篇小說《鄉場上》、張一弓的短篇小說《黑娃照像》、張煒的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蔣子龍的中篇小說《燕趙悲歌》、賈平凹的中篇小說《臘月.正月》、《雞窩窪的人家》等。
縱觀農村題材的改革小說,可以發現初期作品往往是簡單的'一片光明',隨後一些作家開始致力於揭示農村改革中所受阻力並剖析其產生的原因,一些優秀之作甚至觸及到在改革中發生變異的中國農民的'傳統文化心理'層面。這一過程,是不斷深化的。
如早期出現的短篇小說《鄉場上》(1980,8)講述不再靠借貸度日的農民馮幺爸,終於挺直了彎了多年的脊樑、《黑娃照像》(1981,7)表現有了一定經濟能力的農民對精神地位的追求;其後出現的一些作品則開始展現改革的阻力,如《秋天的憤怒》塑造了儼然一方宗主的農村幹部肖萬昌的形象、《燕趙悲歌》在農民改革家武耕新頭頂上設置了重重關卡;在賈平凹的小說中,改革的阻力則不僅來自於國家政體的一些弊端,農民在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下自身形成的頑固惰性也是阻礙改革的重要原因,如《臘月?正月》中描述了鄉儒韓玄子對'致富'後的王才不可理喻的百般刁難--前者與後者從前並無任何矛盾,他之刁難後者表面上看來只是出於對'奸商'發財的不滿與嫉妒,對自己地位受到侵犯的擔憂而已,但實際上則反映出中國長期以來宗法制社會殘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心理,在面對新的社會體制時因感受到強烈的沖擊

http://ke..com/view/701591.htm

❼ 求推薦一些描述民國時期的短篇小說 可以是描述一些歷史變革的...

強推 1911新中華 。這本書真心不錯,網上給的評價很高,作者也是大神。
不滿意再追問。

❽ 求幾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短篇小說

劉心武《班主任》——新時期文學的開山之作
反思文學:
茹志娟《剪輯錯了的內故事》——容「反思文學」起步標志
路遙《人生》
古華《芙蓉鎮》
諶容《人到中年》
張賢亮《靈與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改革文學: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張煒《古船》
張潔《沉重的翅膀》
賈平凹《雞窩窪人家》
王蒙《堅硬的稀粥》
路遙《平凡的世界》
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尋根文學:
汪曾祺《受戒》
韓少功《爸爸爸》
陸文夫《美食家》
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張承志《北方的河》《黑駿馬》
賈平凹《古堡》
王安憶《小鮑庄》
馮驥才《神鞭》
現代派小說: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徐星《無主題變奏》
莫言《紅高粱》
先鋒派:
馬原《岡底斯的誘惑》
蘇童《米》《我的帝王生涯》
余華《現實一種》《鮮血梅花》《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新寫實小說:
劉震雲《一地雞毛》《官場》《單位》
池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
方方《風景》

這是在文學史上比較重要、有代表性的作品,也許有的寫的不是很有趣且看不懂,所以你慢慢看吧。都是80年代的。

如果你是想要閱讀作品,可以說一下你想要讀的書的類型,具體一點。

❾ 什麼是改革文學

改革文學是指描述中國改革開放的文學。

中國自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便開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國性經濟體制改革。與此同時,許多作家開始把創作目光由歷史拉到現實,一邊關注著現實中的改革發展,一邊在文學中發表自己關於祖國發展的種種思考和設想。

這就是風騷一時的「改革文學」,其開篇之作,是蔣子龍的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

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顯露出來的國民身上的落後的文化因襲,表現改革對人的傳統價值尺度的沖擊,揭示商品經濟沖擊下舊有生活方式的逐漸瓦解,以及所有這些在人的心靈上產生的強烈震動。

(9)改革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改革文學的代表作品:

1、《喬廠長上任記》

《喬廠長上任記》是蔣子龍創作的短篇小說,1979年發表於《人民文學》第7期。

小說講述了經歷了十年動亂後,某重型電機廠生產停頓,人心混亂,老幹部喬光朴主動請纓收拾爛攤子,喬廠長上任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扭轉了生產的被動局面。

小說塑造了改革家喬光朴堅毅的英雄形象,應和了變革時代的人們渴望雷厲風行的「英雄」的社會心理,成為改革文學的開山之作。曾獲得1979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2、《沉重的翅膀》

《沉重的翅膀》是現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

《沉重的翅膀》是中國反映四化建設、工業改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敘述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支持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進行改革,卻遭部長田守誠反對。

女記者葉知秋寫了有關陳詠明改革的報告文學,反響很大,但有人借機造謠中傷鄭子雲。田守誠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與鄭子雲展開較量。

該小說著重描繪國家重工業部及其所屬曙光汽車製造廠的改革進程和糾葛紛紜的矛盾,表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四化建設的正確軌道上所經歷的復雜而艱巨的斗爭。

該小說對改革的緊迫性與艱巨性以及所面臨的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進行了深入描繪,對改革大潮之下的種種人情世態有著全方位透視,筆墨飽滿,議論精闢,獨具風格。

1985年,《沉重的翅膀》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文學

閱讀全文

與改革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梁羽生小說女主命運 瀏覽:956
文筆好的玄幻修真小說 瀏覽:27
小說穿越校園男主專一 瀏覽:806
主人公是唐傑的小說 瀏覽:830
穿越小說女主會仙術 瀏覽:979
總裁小說網txt下載 瀏覽:215
亞馬遜漂流記有聲小說 瀏覽:813
網路小說黑火 瀏覽:486
女主在部隊訓練的小說 瀏覽:563
月關哪本小說好看 瀏覽:898
莫言短篇小說大嘴 瀏覽:314
洛天依同人系統小說 瀏覽:435
女主當空姐的小說 瀏覽:484
哈金小說落地在線閱讀 瀏覽:720
不用下載的好看小說網站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447
玄幻煉丹完結小說 瀏覽:214
割下女人頭顱的玄幻小說 瀏覽:102
暴露狂小說TXT下載 瀏覽:388
年雅璇霍凌沉小說免費筆唱 瀏覽:29
聽鬼故事最恐怖的有聲小說排行榜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