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讀蘇童短篇小說有感

讀蘇童短篇小說有感

發布時間:2021-08-06 05:33:27

A. 蘇童 寫拾嬰記想表達什麼

「一個用一兩句話就能囊括的短篇小說會令人生疑,它值得談論嗎?相反,一個無法用簡短的句子概括的短篇小說,同樣也讓人懷疑,它還是短篇小說嗎?所以,短篇小說歷來就讓人為難,一門來自語言的藝術,偏偏最終使語言陷入了困境。」「我喜歡短篇小說,喜歡讀別人的短篇,也喜歡寫。……我情願說那是來自生理的喜愛。」 好的短篇,就是一部優美的童話。這是蘇童說過的。這對短篇小說的評價其實是泛指,但用在他自己的小說上也恰當,比如收錄在《垂楊柳》中的《拾嬰記》。
小說講的是一個兩個月的小女嬰的「流浪記」。「一隻柳條筐趁著夜色降落在羅文禮家的羊圈。」 這是小說的第一句話。天使般並不哭鬧的小嬰兒,母羊,嬰兒棉襖上美麗的葵花,青草,以及遙遠的狗叫聲構成了神秘之夜的一切。母羊沉默地接納了葵花般的孩子。可是,「羊圈」的主人不願意收養孩子,如果是只羊,卻是可以考慮的。小嬰兒被羊圈主人家的少年帶到幼兒園的窗下。再被送到婦聯,婦聯不接待,於是小嬰兒被帶到傳達室,最終,聽說一個瘋女人把小嬰兒帶回了家。小說中,每一個人的「不要」嬰兒的理由都很結實,這使故事一直向前推進,使你深信不疑,就像確信自己就是小說中的「他們」一樣。 小說結尾,柳條筐又在夜色中降落在羊圈,但裡面裝的是只小羊。「在第二天早晨初升的太陽下面,少年羅慶來對他母親透露了楓楊樹鄉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秘密。他說,媽媽,我告訴你你別怕,你別怕,那不是夏天走散的羊,也不是別人家的羊,我告訴你你別怕,是你說錯話,那個孩子認准我家的門,又回來了!」小說結尾其實是水到渠成。這個不哭不鬧可愛至極的小嬰兒最初來到我們面前時就是和羊在一起的,她的奶瓶里裝著的是羊奶,人們很容易從她身上聞到羊膻味兒!看看,這可愛的小嬰兒流浪在人的世界裡,是靠羊來喂養的!於是,我們恍然明白,柳條筐的降落是這么神奇——小嬰兒與柳條筐,就是為測試世間人心才降落的! 《拾嬰記》的美在於不染塵埃,在於像明亮陽光一樣照耀了我們的內心和潛藏在我們內心的麻木與庸常。跟隨《拾嬰記》,我觸到了一種溫暖、豐富和生動的柔軟。如果被這種觸動牽引,你將會進入這小說的最裡面,它有溫度,有生命力,如果你仔細,分明會聽到小說那生機勃勃的節奏:呯,呯,呯。
正如有人評論的, 蘇童的《拾嬰記》
是一個「擊鼓傳花」式的故事。花是放
在柳條筐里的女嬰, 是被人丟棄的, 每
一個經手女嬰的人, 巴不得早點脫手,
將女嬰傳給下一位。這個故事讀起來很
有趣, 也就是引人入勝, 但細一想, 卻
並不好寫。一站一站地傳, 弄得不好就
會單調, 就會直奔主題。蘇童到底是敘
事高手, 他沒有落入俗套, 也沒有故弄
玄虛, 一切風行水上, 自然貼切, 讓讀
者陪同他一起, 作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面對這么一個棄嬰, 除了愛
憐之外, 能夠做些什麼? 我們是否一定
比小說中人表現得更高尚? 我說作者寫
出了生活的真實, 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
作者寫出了一種極其普遍的社會心態。
我們很難說這種心態是醜陋的, 也很難
說這種心態與社會的某些痼疾有關, 我
們只能說這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我個人
認 為 , 作 者 的 用 意 並 不 在 對 這 種 似 乎
「冷漠」的社會心態予以批判, 而是對一
個弱小生命的無助給予了憐惜。多麼美
好的一個小生命! 然而卻無人認領。作
者要用抒情的筆觸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
溫情, 從情感到行動對生命有所擔當。

B. 今天買了蘇童的短篇小說集,讀了《被玷污的草》,不是很理解

其實軒的眼睛早就好了,前文有說他其實能看見豆角之類的,但是他心中的內害怕以及怨恨讓他覺得他還是容瞎的。江湖郎中給的指南針並不是關鍵,關鍵是軒心中的迷茫,他對現實的逃避,老人讓他去真實的接觸過他內心的傷口。他的旅行是一場找回自我的行動,就是讓他解開了心結。至於老人我想就象徵著面對現實的動力,就像指南針一樣。
「草」一方面指軒帶回的草,另一方面也指軒本身,他的內心因為眼睛受傷的關系,心中的怨恨就像雜草一樣包圍了他,他變得怯懦膽小,而玷污就是指他所受到的傷害吧

C. 蘇童小說《為什麼我們家沒有電燈》讀後感

我寫好了, 這是蘇童六短篇里我最喜歡的,你是婁山中學的嗎?

D. 蘇童 來自草原讀後感

——讀蘇童短篇小說《來自草原》

常有人問,哪部文學作品曾使你震撼?

這問題不好回答。你說沒有,他會認為你沒有讀過像樣的作品,又會認為你藝術感覺太差。你若說有,他又會問你是哪部,你若說出來,他很可能又會詫異或不以為然。

聽見別人吵吵哪部作品好,趕緊找來讀,讀了大呼不好,這可能有些故意,讀了也趕緊說好,這很有些像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張,又有些像空谷回聲。

讀了武俠小說,就想找世外高人習武,讀了愛情小說,就想天上掉下來個林妹妹,這也許倒是小說的魅力,但如果有誰就此高抬一本書的文學水平,是要打折扣的。

像槍聲之於耳朵,像大錘之於牆壁,好的作品也許該具備這樣的力量。但這也要看受體,槍聲對於聾子的耳朵,等於無用,大錘對於厚厚的橡皮牆,只有反彈。同樣一番話,對神對人對魔鬼說,效果肯定不一樣。

震撼似乎不能憑空生成,它需有相應的准備,它需要同在一根弦上。

服毒都死,喝酒都醉,藝術欣賞上似乎難得這樣一律。

常聽一些人說某部作品把他震撼了,撼得不輕,彷彿震撼得受了嚴重內傷。趕緊找來讀,如此讀了很多炒得很熱的小說,結果總是像岳飛領導的部隊,撼起來不易。

震撼若是一旦接觸就如受到強烈的撞擊,我也希望有這時刻。

一見鍾情,或漸生愛慕,都需要有緣。

緣,總還是有的。這就想起了蘇童的那篇《來自草原》。
無邊的草原
純潔的草原
我日思夜想的草原

E. 《父愛》蘇童讀後感

《父愛》蘇童讀後感
看了蘇童關於父愛,她對於父愛的理解,父愛怪就怪在這里,它是羞於表達的,疏於張揚的,卻巍峨持重,所以有聰明人說,父愛如山。
從記事起我就很愛父親,是因為父親給我的愛太多了。
我的父親個子雖說不高,但人長得很憨厚而又慈祥,無論做什麼總是笑臉相迎,對待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也我的父親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是那麼地認真,那麼地執著。
對我既疼愛又要求嚴格,最讓我佩服的還是他那超凡的記憶力,真是讓我望塵莫及。
就這一點,媽媽總是說我能像父親一半就好了,而我總是對著媽媽做鬼臉。
聽媽媽講:「我在兩歲時,父親把我放在小兒車內,這時媽媽讓父親回屋接電話,由於小兒車沒有剎車,連車帶人滑下一個小坡翻了,我的哭聲引來了父親和媽媽,父親一看我的頭上流血了,就急得眼淚流了出來,急忙把我送到醫院進行包紮,待我安穩下來後,他才長長地出了口氣,在我的頭上親了又親,每天給我餵奶,洗尿布。
就為這事父親兩天沒有吃任何東西」。
現在想來,父親是多麼的愛我呀!
在學習上,父親總是教導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努力去做,機會都是平等的,但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任何時候天上不會到餡餅」。
父親經常和我比賽背書,雖說他丟掉書本已有二十多年,但比賽起來我總是輸,他的很多知識好像都在腦海印著似的,無論是語文、數學、天文地理,還是英語,他說的都是頭頭是道,令我佩服極了。
對待自己的工作他要求的也很嚴格,從不把當天的工作放到第二天做。
有時我低下頭來沉思,父親所做的這些我做到了嗎?隨著父親的諄諄教誨,我努力地試著去做。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成績提高地很快,心裡露出一絲絲甜意。
每當我考試成績名列前茅時、每當我受到老師表揚時,我才深刻的理解到父親的話語,那一言一語都是在告誡我,也都充滿著愛。
是父親給了我學習的干勁,給了我學習的力量,是父親使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更懂得了知識的寶貴。
在生活上,無論自己再苦再累,他從來都是先考慮我,他告訴媽媽:「每天要讓孩子吃早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父親每次都是按時接送我,無論刮風還是下雨,父親從來都沒有讓我遲到和早退過一次。
零花錢父親控制的很嚴,不能亂花。
他自己以身作則,從不吃零食。
但只要是我學慣用的東西,再貴父親也從不吝嗇。
從父親的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給了我學習、生活的很大的幫助,給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的人——這就是我的父親。

F. 蘇童寫的三顆樹 讀後感

這是一篇充滿感性和傷感的抒情散文。抒寫的是作者本人伴隨著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而展開的一段真切感人的情感歷程。這和作者在《妻妾成群》中近乎冷酷的敘事者角色明顯不同。字里行間閃爍著作者的獨具靈性與情愫,貫穿著作者從童年到成人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的喜怒哀樂,以及悵惘與憂郁。

「三棵樹」最初來自於作者童年記憶中一個北方的小火車站的名字。就是這個火車站的名字給作者童年無限遐想。作者從對「三棵樹」的想像中漸漸進入他生命中第一棵樹的回憶:「我從小到大在一條狹窄局促的街道上走來走去,從來沒有爬樹掏鳥蛋的經歷」;「西雙版納的孩子有熱帶雨林,大興安嶺的伐木者的後代有紅松和白樺,鄉村裡的少年有烏桕和紫槐」。擁有一棵樹成了他少時的夢想與渴望。當生命中的第一棵樹被無法抗拒的天災徹底毀滅後,「我沒有樹。沒有樹是我的隱痛和缺憾」。作者在其成長中把自己沒有樹存在的生活看作不完美,看作有缺憾。

作者意外地獲得了兩棵樹,「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兩棵熱情好客的果樹,不僅年年開花結果,無私地向左鄰右舍布施恩惠,而且招來了鳥兒和孩子們。在有樹的日子裡,作者的生活有聲有色,精彩紛呈。然而,「城市建設的藍圖埋葬了許多人過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許多人的樹」。兩棵果樹被推土機埋葬了,作者又嘗到了失去樹的痛心滋味。

說到底,人與樹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城市化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人們什麼時候才能不幹這種滅樹毀綠的傻事?愛樹護樹,其實就是愛護人類自己。

G. 蘇童的作品三棵樹讀後感4o0字

讀蘇童的散文《三棵樹》
蘇童的散文《三棵樹》秉承著蘇童一貫的寓意風格,從想像三棵樹,到試圖培育一棵屬於自己的樹,再繼而意外得到了兩棵樹,最終又失去了這兩棵樹。文章表層傳遞的是個人與樹的情感和生活,深層傳達的是盼望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當然也可以是暗示他的愛情歷程。《三棵樹》沒有讓這種象徵意味直接現身,文章從個體體驗出發,表達情感的起伏變化(憂、喜、悲)。作者也很少議論,由於城市建設而無辜葬身於推土機下的兩棵樹,作者對此充滿哀傷和緬懷之情。作者最後以那棵童年時代由於無法避免的天災而不幸落水的苦楝樹苗在水中揮手示意作為首尾呼應的結語,悲痛地表明「我」將「重復這種令人悵惘的生活方式。」《三棵樹》所蘊涵的象徵含意:愛樹護樹,就是尊重和愛護自然,其實也就是愛護人類自己。有了自然母親的庇護,有了精神家園的照耀,這個世界才是幸福的。當然,也可以象徵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愛是人類的根基,是人類的精神家園。

本文的行文線索是:思樹--無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相應的情感變化是滿懷憧憬--悵惘憂傷--無可奈何--隱痛缺憾--感激幸運--迷惑茫然。

首先,是思樹:表現樹的高大形象。「三棵樹很高很挺拔。我想像過樹的綠色冠蓋和褐色樹干」這是作者心中健康完整的大自然形象,是人類對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守望與企盼,也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文章運用排比的修辭方式烘托出作者因不能擁有自己的樹而與自然的疏離而感到悵惘憂傷。也可以因缺乏愛而悵惘憂傷。

其次是種樹、喪樹:樹苗的弱小形象,「幼小」、「種在花盆裡」,雖有葉子,卻是人工的自然,實在是無奈而荒誕的選擇;樹的誤殺又使我過上缺乏自然恩惠的生活,令人悲傷。含蓄地表現了「沒有樹是我的隱痛和遺憾」,這是生存無依的惶惑和無奈。此外,我對樹的狹隘佔有,含蓄表達了人與自然不能平等相處,為後文的由於城市建設而無辜葬身推土機下的兩棵果樹作了鋪墊,兩者之間有共同之處。比喻初戀的失敗也是可以的。

第三,是得樹:樹的完美形象。樹對人懷有悲憫之心,我接受了樹的恩惠,表明了人類接受自然的恩惠,也「彌和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果樹「含蓄而深沉」、「熱情似火」,「樹的胸懷永遠是寬容悲憫……但樹不說,別人便不知道。」「我最終是個幸運的人,我相信了。」樹激發了「我」對生活的勇氣和熱情,樹教會了「我」對生命賜予的感激,樹彌合了「我」內心的創傷。樹可以是自然的代表,也可以是愛的象徵。

第四,是失樹:樹的悲劇形象。樹被毀了,「我」仍然沒樹,失去了自然的恩惠,又「在重復這種令人悵惘的生活方式;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又將產生。所以「樹讓我迷惑」。「拆房工人本來可以……它們原來不是我的樹。」此時的語言看似平淡,但卻隱含了深深的哀傷和緬懷,耐人尋味,表現了對生命的感悟和對人類命運的擔憂。更深的含義是「我」將反省自己對樹的狹隘佔有和社會發展對樹的隨意破壞。也可以是對愛的反思。

文中作者提到「樹令我悵惘」,「樹讓我迷惑」,其原因是什麼?樹令我悵惘」的原因是「我」一生都與樹擦肩而過,我從來沒有完整地擁有樹,這是令人悵惘的生活方式,暗示了文章深沉的內涵是我們失去了自然的恩惠,缺乏自然的悲憫與寬容,呈現出人類生活方式的不健全。「樹讓我迷惑」的原因,是樹對人常常寬容與悲憫,對人類的奉獻無邊無際;但是人類對樹並不懷有感恩和依戀的情緒,仍然毀壞樹木,破壞環境;而我對樹的狹隘佔有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這種種無知讓我迷惑不解。暗示了文章深沉的內涵是我們在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對樹採取了佔有、利用的不平等態度,破壞了自然生態的環境,令人深深的憂慮。類比為愛情也是合理的。

文章中說「果樹對人懷著悲憫之心」,結合上下文,談談這種「悲憫之心」有何意義?石榴樹和枇杷樹,對我這個鬱郁寡歡的陌生人也滿懷熱情、親密相處,奉獻出它們絢爛的花和甜美的果實,自己無所取。兩棵果樹,不僅年年開花結果,無私地向左鄰右舍布施恩惠;而且招來了鳥兒和孩子們,孩子們爬上去摘果子,受傷的石榴樹卻表現得頗為大度。「樹的表情提醒我樹的奉獻是無邊無際的,我不僅是你的樹,也是過路孩子們的樹!」暗示了文章深層的內涵是:自然不僅是人類的生存家園,也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其實,也表明作者對愛的理解在提升,應該說理解了愛情的真正含義是奉獻,是熱情的付出,而不是簡單的佔有。

「兩棵樹彌合了我與整個世界的裂痕」,這種「彌合」的表現有何意義?石榴樹和枇杷樹使我這個對世界懷疑多於信任、充滿悲觀情緒的人感受到了信任、溫暖和愛,我對生活有了熱情和信心。「現在兩棵樹告訴我,我最終是個幸運的人,我相信了。」暗示了文章深層的內涵是我們應該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含蓄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也暗示了大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家園,能療治人類的心理傷痛。其實,愛,也同樣可以醫治心理疾病,愛,可以彌合心理裂痕,保持內心的完整與和諧。因此,寄情山水是中國文人的一貫傳統;愛的呼喚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文章最後想起「苦楝樹苗」有何作用?作者對兩棵樹的失去既含蓄表現了悲傷、隱痛和遺憾,「我」又將「重復這種令人悵惘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暗示了「我」不會放棄對樹的渴求,不會放棄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但是,我將改變對自然的狹隘佔有,含蓄表達了作者與自然平等相處、互敬互愛的願望,這是思想感情的升華。因此,《三棵樹》不僅象徵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母親,而且象徵人類的精神家園。那就是寬容、悲憫和愛(兩棵果樹)。有了大地母親的庇護,有了人類精神家園的照耀,這個世界才是幸福的。此外,《三棵樹》還可以象徵美麗的愛情。

總之,《三棵樹》抒寫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我們這里僅僅揭示了兩種象徵意義,但是,只要言之成理,任何象徵意義都可以同時成立。文章伴隨著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而展開的一段真切感人的心路歷程,處處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飾的真情實感,激發了讀者的豐富聯想,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內涵。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文章中得到啟示,不妨去讀一讀原文,也許你有更精彩的解讀。

H. 《蘇童六短片篇》讀後感1000字

1 我記得蘇童一直欣賞的一句話:真正的先鋒一如既往。借用這句話的語式,我想說,真正的讀者也要一如既往。我對於蘇童,可以說是一個一如既往的讀者。我最初實際上是蘇童的崇拜者和忠實的讀者,是一個蘇童迷。自從1989年我讀到他的《妻妾成群》《紅粉》開始,對他的小說近乎是一種沉浸和迷戀。可以說我幾乎沒有遺漏過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我和蘇童是同齡人,他的作品不僅能帶給我許多能讓我重新找回自我的東西,還能喚醒許多關於國家、民族尤其個人生命記憶的東西。而且,我不僅喜愛他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是讓我內心極為敬佩的一個作家。

2 近年,大家都在稱贊賈平凹的《秦腔》,尤其是他在作品中表現出的文學敘事的耐心。其實,我覺得蘇童也是一位真正的、非常有敘事耐心的作家。耐心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這里實際上就是個寫作姿態的問題。可以說,蘇童還是一個心理承受力極好的作家,這些年來他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擾,扎扎實實地做人作文。所以,畢飛宇曾說,認識蘇童這么多年,發現他身上很多東西幾乎就沒有什麼變化。一個作家憑借什麼力量能夠使讀者保持對你的喜愛,不僅是因為你有一兩部好小說,還因為你對文學寫作一如既往的虔誠。這是一個作家最不該變化的東西。蘇童對於小說寫作是相當虔誠的,有時甚至是倔強的。我認為,他對於短篇的偏愛和寫作就是倔強的,不惜氣力的。也是超出了任何功利心的、富於耐性的。當然,我們可以說,蘇童是一個在寫作上既有「坡度」也有「彎度」的作家,有許多作家也是在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就寫了三五百萬字,可那是自我滑行的長度,卻沒有向上的坡度。蘇童卻是一位始終具有寫作坡度和高度的作家。那麼,因為蘇童自己寫作的起點太高了,他有一個整體上的絕對的高度。一上手就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就是《妻妾成群》《南方的墮落》,就是《刺青時代》,所以自己很難越過自己建立的「標高」。 長篇也是這樣,你很難說《米》好還是《城北地帶》好,更不好說《碧奴》就強於《我的帝王生涯》。我也不認為《蛇為什麼會飛》就是一部失敗的小說。有高有低。但我感覺,蘇童真正能夠不斷超過自己的還是他的短篇小說,而不是中篇、長篇。能夠讓他感到最自信的實際上也是短篇。十幾年來,蘇童短篇寫作的熱情持續不減,而蘇童的短篇的被需要,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這個時代審美方向的一些變化。

3 我特別想提到的還是他的短篇。我覺得,《妻妾成群》之後,蘇童的寫作就相當地自我、相當自由了。雖然有時候在讀了他的某一個短篇後,可能一時說不出好在哪裡,只是感覺到一種與眾不同的寫作境界。大概是1998年到2003年這五六年裡,好像是他寫《蛇為什麼會飛》前後,他差不多每年只有五六個短篇,這幾年,他的寫作彷彿一直在一種特有的自我感覺和節奏中進行。我想,一個作家需要一種自我沉浸,在一種特殊的心態下實現對文學的感受和表達。像《小偷》《巨嬰》《向日葵》《古巴刀》《大氣壓力》《水鬼》《白雪豬頭》那一批作品,到後來的《騎兵》《哭泣的耳朵》《馬蹄蓮》,還有最近的《西瓜船》《拾嬰記》,我認為是他最好的一批短篇小說。寫的自由、輕松、灑脫,包括技術。那時,我感覺文學界正處於相對沉悶的時期,那恰是他狀態最好的一個時期。加上早期的《桑園留念》《祭奠紅馬》和「香椿樹街系列」等一批小說,真的將短篇寫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正是短篇小說體現出了他的敘事美學和他的哲學。
我們以往關注蘇童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小說「反主題」「反歷史」方面的先鋒性特徵,卻很少重視他的短篇小說的文體自覺,其實很早的時候,蘇童就開始在短篇中考慮敘述的形式和意圖對敘事效果的影響和意義,可以這么說,蘇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早具有文體意識和形式感的作家之一。蘇童自己也多次強調過,應該把小說放到藝術的范疇去看,那種對小說的社會功能、對它的拯救靈魂、推進社會進步意義的誇大,扭曲了小說的美學功能。小說的原始動機不可能承受這么大這么高的要求。這就意味著他的小說寫作很少有一般意義上的道德等價值評估,而是沉浸於審美的。這種寫作常常令我們做評論的有些尷尬,我們總是喜歡在作品中尋找、挖掘思想、藝術等社會性價值,而對那些能令我們僅僅是怦然心動的東西不以為然。我覺得,蘇童對小說的理解、他的小說思維和小說理念,一開始就是接近文學本性的。這也是蘇童數年來始終堅守的東西。
蘇童短篇小說整體上精緻、和諧、富於古典氣息,奇妙的意象和意蘊,語感的精妙、文字的內在氣韻,起伏跌宕自然,還有靈氣都貫穿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他的語言,這使他在小說中保持有相對穩定的美學風格,在短篇小說有限的篇幅內拓展想像的空間。我覺得蘇童無論短篇還是長篇,他最大的優勢是在語言感覺上,純粹的文學語言,現代文人話語,一種婉約的唯美語言,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語言是很重要的,它是由表及裡的東西。我認為,一些作家的悲哀就在於,他終其一生的寫作,就因為他的語言而無所作為,寫了幾百萬、上千萬字,但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敘述。所以,作家都應該解決好語言問題。無論是賈平凹、莫言、王安憶,還是格非、余華,他們都是一開始就解決了語言問題。蘇童的語言以及由此形成的高貴氣質,語言的精緻又給想像、故事、人物的書寫策略帶來了新鮮的、陌生化的東西,所以,他並不是依靠故事本身。不論寫什麼題材,平民草根,男人女性,市井傳奇,街頭故事,在作品的形態上,在文體和內涵上都是唯美的,既現代又古典的,既先鋒又厚實的,既有整體氣韻又細到生活的肌理。他以一種特殊的結構方式,將小說的許多老元素重新進行了藝術的整合。他寫的極其自由,在當代,很少有人會這么寫,像他的《祭奠紅馬》的那匹馬,《騎兵》里的那匹馬,《拾嬰記》里那個嬰兒和小羊,飄來逸去,我們感到一種和生活不一樣的東西。小說既帶給我們小說中應該有的東西,還帶給我們許多生活中沒有的東西。他好像可以任意地在小說中很充分地展現他扭轉、推斷生活的能力。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小說風貌。我認為,這是一種神示的東西,所以說蘇童是憑借天分寫作的作家。他的許多寫於80年代的小說,已經過去快20年了,到現在依然十分耐讀,主要就是因為敘述的魔力。還有,他的作品能呈現出的小說藝術從先鋒到古典、到唯美的對生活特有的精神體驗,和小說藝術的來龍去脈。我們甚至可以將這本《碧奴》也當作一個若干短篇的連綴,它更是一個唯美的極致和盛宴。從這個角度講,他也是一個出色的文體家。
所以,這里我想說的是,蘇童的短篇小說創作,是對當代文學的重要貢獻。代表了我們當代短篇寫作的一個高度。而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我覺得,在當代,蘇童延續或者說傳承了「五四」以來沈從文、汪曾祺這一脈由才情而直到唯美的風格。毫無疑問,他是當代一位與眾不同的、真正意義上的唯美主義作家。我相信,有蘇童這樣的作家在,當代小說的想像就不會淪落。

閱讀全文

與讀蘇童短篇小說有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梁羽生小說女主命運 瀏覽:956
文筆好的玄幻修真小說 瀏覽:27
小說穿越校園男主專一 瀏覽:806
主人公是唐傑的小說 瀏覽:830
穿越小說女主會仙術 瀏覽:979
總裁小說網txt下載 瀏覽:215
亞馬遜漂流記有聲小說 瀏覽:813
網路小說黑火 瀏覽:486
女主在部隊訓練的小說 瀏覽:563
月關哪本小說好看 瀏覽:898
莫言短篇小說大嘴 瀏覽:314
洛天依同人系統小說 瀏覽:435
女主當空姐的小說 瀏覽:484
哈金小說落地在線閱讀 瀏覽:720
不用下載的好看小說網站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447
玄幻煉丹完結小說 瀏覽:214
割下女人頭顱的玄幻小說 瀏覽:102
暴露狂小說TXT下載 瀏覽:388
年雅璇霍凌沉小說免費筆唱 瀏覽:29
聽鬼故事最恐怖的有聲小說排行榜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