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白話文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從北京推向全國的一場劃時代的文體改革運動。它提倡書面語不用文言,改用白話或語體。白話文運動先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發動,進而在「思想革命」中發展,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運動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適(1891~1962)、陳獨秀(1880~1942)、錢玄同(1887~1939)、魯迅(1881~1936)等。他們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以北京大學進步師生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維護者開展論戰,贏得了白話文的勝利。 白話文運動的歷史背景 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語的摘要,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到西漢,封建統治者獨尊儒家學派,記載這些經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萬古楷模。越到後世,文言文同實際口語的距離越遠。這種情況是不能適應社會和語言的發展的。從唐宋以來,白話文書面語逐漸興了起來。先是採用比較接近口語的「變文」、「語錄」一類文體,傳播佛教教義,後來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和市民階級的抬頭而出現了用當時口語來書寫的明清章回小說。不過直到清代末年,白話文還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學的范圍之內,未能改變文言文獨尊的局面而作為通用的書面語。 歷代不少學者為了讓更多的人看懂書面文字,都主張書面語同口語相一致。1861年,洪仁玕(1822~1864)根據洪秀全的指示,頒布《戒浮文巧言諭》,提出了改革文體的方針:「不須古典之言」,「總須切實明透,使人一目瞭然」。又過了二三十年,資產階級改良派為宣傳變法維新、開發民智而提倡白話文。如黃遵憲 (1848~1905)引俗話入詩,宣稱 「我手寫我口」(《雜感》);裘廷梁(1857~1943)認為「白話為維新之本」,發出了「崇白話而廢文言」的口號;陳榮袞第一個明確主張報紙應該改用白話文;王照更聲明自己制定的官話字母,只拼寫「北人俗話」,不拼寫文言。同時,他們還積極寫作通俗淺顯的文章。梁啟超(1873~1929)最先向霸佔文壇的桐城派古文挑戰,創制了「新文體」,用的雖還是文言,但平易暢達,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已向著白話文邁出了第一步。接著白話書報在各地涌現,日見興盛,其中白話報紙有10多種,白話教科書有50多種,白話小說有1500多種。可是直到辛亥革命(1911)之前,還沒有人自覺地去實現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個重大的變革。從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接連出現了幾件可以決定文體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袁世凱稱帝迷夢(1916),《新青年》發出提倡科學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號召。思想的解放帶來文體的解放,覺醒了的廣大人民群眾,掀起了民主主義的浪潮,為白話文運動打下了群眾基礎。 白話文運動的經過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文中提出:白話文學為文學之正宗。這個綱領性的意見,很快就得到陳獨秀的響應。錢玄同也及時發出打倒「桐城謬種」、「選學妖孽」(《寄胡適之》,1917)的口號,最先把反對文言文同反對 「獨夫民賊」、反對弄壞白話文章的「文妖」(《嘗試集序》,1918)聯系起來,並在陳、胡強調「文學革命」的時侯,第一個考慮到應用文的改革。1918年 1月,《新青年》實現自己的主張,全部改用白話文。 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狂人日記》,標志著白話文運動在文藝方面首先突破,顯示實績。年底,李大釗(1889~1927)、陳獨秀創辦白話周刊 《每周評論》, 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1896~1950)、羅家倫 (1897~1967) 等創辦白話月刊《新潮》。不久,魯迅指出,白話文應該是「四萬萬中國人嘴裡發出來的聲音」(《雜感錄五十七·現在的屠殺者》),這就把白話文放在現代中國人口語的基礎上。 白話文運動的各種口號提出以後,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學者的猛烈攻擊。如古文家林紓(1852~1924)攻擊白話文為「引車賣漿者言」,南京東南大學教師胡先驌(1894~1968)認為白話文「隨時變遷」,後人看不懂,等等。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1868~1940)等據理駁斥,引起一場關於白話文和文言文的論戰。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白話文運動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一年之內,白話報至少出了400種。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學教科書改用白話文。新文學的團體如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也相繼成立。 1921年以後,胡適去「整理國故」了。胡先驌的《學衡》雜志、 章士釗(1882~ 1973)的《甲寅》周刊,為迎合封建勢力復辟,先後對白話文進行反攻。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在文化上以《向導周報》、上海《民國日報》等為陣地,共同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在這種形勢下,魯迅先後發表了《估學衡》(1922)、《答KS君》(1925)、《再來一次》(1926)等文章,大抵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用古書作法寶,證明鼓吹文言的「學衡」派和「甲寅」派實際自己也做不通古文,錯用典故;白滌洲(1900~1934)、唐鉞(1891~1986)也在《雅潔和惡濫》(1925)、《告恐怖白話的人們》(1925)等文中給以批駁,這才把那批反對派打退了。 白話文運動的成就 白話文運動的結果,是使白話文在文學作品和一般學術著作的范圍內取得了合法的、正統的地位。它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白話文理論的建設上:①關於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學說。 這學說的框架有3條:a.白話為文學之正宗。為打倒文言文的正統提供了歷史的根據。b.用白話作各種文章。讓白話文成為通用的書面語,為白話文的推行提出了奮斗的目標。c.白話文以現代中國人的口語為源泉。為白話文的建設指出了正確的方向。②關於文體改革的具體規劃。主要在散文、應用文、詩歌 3個方面。第一,對散文文體改革的要求,胡適概括為 4條主張:a.要有話說方才說話;b.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c.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d.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話(《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二,對應用文文體改革的意見。錢玄同在《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1917)里,提出不少切實可行的主張,如改用白話(國語);選取最普通的常用字;多義字只用最普通常用的一義;不許用倒裝移置的句法;「書札之款式稱謂,務求簡明確當。刪去無謂之浮文";文中加標點符號;數目字改用阿拉伯字,「用算式書寫」;改右行直排為左行橫排;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印刷之體,宜分數種」等等。第三,對詩體改革的主張。分為兩派。一派由錢玄同、胡適帶頭提倡"自由體"。另一派由宗白華(1897~1986)、聞一多(1899~1946)帶頭主張「格律體」。這兩派對新詩的形式,都作了認真的探索。 白話文運動的成就,主要表現在白話文的作品上。白話文能不能代替文言文,要看寫作實踐。「五四」時期,白話論文在表現新思想、批判舊思想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如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論文,雖在語言上有不同的風格,但在說理上都有明白、清晰、准確、富有邏輯力量的特點。這就叫那種不宜說理的文言文相形見絀。在文學上,散文、小說、詩歌等文體,都開了新生面。特別是1921年,魯迅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發表,郭沫若詩集《女神》的出版,為白話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阿Q正傳》更是中國現代白話文學中贏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傑作。 「五四」白話文運動,是一個活潑的、前進的、革命的運動,它在文藝語言上宣告了文言文時代的結束、白話文時代的開始。數千年來,中國通用的書面語沒有白話文的合法地位,只有與口語脫節的文言文才算正統。直到「五四」時期,才把這種反常的局面翻了過來,開辟了一個白話文學的新紀元。 這正好與中國社會在「五四」期間實現了從封建向民主的轉變相適應。 白話文運動的影響 由於歷史的局限,白話文運動不可能迅速徹底完成它的任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政府的公文、法律,報紙的新聞等等,仍用文言或半文言。在文學作品上取得「正宗」地位的白話文,也夾雜著脫離人民口語的文言腔。但從「五四」開始,白話文的推行,已成了時代的潮流,歷史之必然。30年代又進而發起大眾語運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報紙、公文和法律都一律採用白話文。
B. 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
魯迅<狂人抄日記>
《狂人日記》是襲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封建主義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封建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C. 第一篇短篇白話小說是什麼 從古代起來算,注意是短篇。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魯迅在發表《狂人日記》之前,不但寫了《文化偏至論》、《魔羅詩力說》等文學論文,翻譯了許多「域外」的進步小說,還創作了文言小說《懷舊》,其主要思想都在於喚起人們的覺醒。然而,作為一個先進的知識分子,聲音雖然激進,但畢竟缺少呼應,不能造成一個運動。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發難後,雖然也一時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動,終於形成了一股勢力,其影響就震撼人心了。
沈雁冰曾在《讀<吶喊>》一文中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那時《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學革命』,方在無情地猛攻中國的傳統思想,在一般社會看來,那一百多頁的一本《新青年》幾乎是無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記》夾在裡面,便也不見得怎樣怪,而曾未能邀國粹家之一斥。前無古人的文藝作品《狂人日記》於是遂悄悄地閃了過去,不曾在『文壇』上掀起了顯著的風波」。與後來郁達夫的《沉淪》、汪靜之的《惠的風》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記》確實「不曾在『文壇』上掀起了顯著的風波」,沒有因此而展開一場文藝論戰;但是,《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所以,魯迅的成功,又在於他對我們民族和社會的深刻認識。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說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說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麟)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著「吃人」,圍繞著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發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心中的「看客」心態最為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回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說,都是以啟蒙主義為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一日記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確實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
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寫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歷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的、離經叛道的人,曾經被視為瘋子,如孫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瘋子」。從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同一個人、同一個思想卻在社會上有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和評價,這也是變革時代的社會矛盾的反映。魯迅塑造這具有狂與不狂兩重性的形象,就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這也是狂人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義」。掌握狂人形象的關鍵,就在於對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理解。
魯迅曾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過:當時「大約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知識」。從作品中狂人的言行來看,他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屬於精神病學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寫:「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這樣的以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處處可見。如果只看到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認為狂人是真狂了。其實狂人的評議和心理有許多錯亂和偏執的地方,卻又表現出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思想和發言人的洞察力。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從寫滿「仁義道德」幾字的歷史字縫里所發現的吃人的本質。這段話揭開了幾千年中國封建禮教的面紗,揭露了封建禮教在精神上對人民的殘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壓迫人民的罪惡。幾千年來,敢於站出來說出這個本質的人難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嗎?
作品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個迫害狂患者的思維特徵來寫人物的語言,其邏輯雖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義卻是相當豐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
如果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狂人形象是真狂還是假狂的問題,那麼,對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與不狂」的兩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徵,更重要的一方面卻是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並且被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只是他說出了當時的人們不敢說或者是還沒有說出的駭人聽聞的話。我們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全部創作的「總序言」,除了思想主題方面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它在魯迅小說藝術上的開拓意義。魯迅小說正是從這里開始,就一直既借鑒外國小說的長處,又繼承傳統小說的優點,從而創造出一種現代小說的新的民族形式。
《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許多關注新文學的人們的注意。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說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帶有的「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寓熱於冷」的風格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所以,茅盾說: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說」。
在中國,以前沒有日記體小說,只有筆記體和章回體小說。筆記體是「采風式」的,章回體是「說書式」的,它們在都採用第三人稱,而日記體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整篇作品幾乎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但從題目上,而且從整體形式上都借鑒了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魯迅在借鑒果戈理小說的同時,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表現得更為「憂憤深廣」,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禮教,很好地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在藝術手法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完全拋棄本國的小說傳統,在以自我表白為主要特徵的日記體小說中,仍然能很好地運用白描手法,極簡明地通過語言和行為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對白話的運用,也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它兜肚連腸的吐出。」從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動作、有細節,用的都是標準的白話,自然朴實,卻又處處生動形象,充滿意趣。作品中還有一些警句式的詞句,如「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都絕不亞於文言文。魯迅正是他高超的語言功力,在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同時,很成功地與傳統小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創造出了「日記體」這樣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從創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記》主要採用的還是現實主義的方法。這表現在作品重視典型環境的描寫、重視細節的真實性、重視人物性格的統一性等方面。我們在閱讀中時,如果把狂人的「錯覺」加以矯正,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路人對他的態度,還是何先生對他的診斷,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現象。而「從盤古開辟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甚至於「去年城裡釘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著血舐」(這個細節後來被作者用於他的另一篇小說《葯》之中),確實是「從來如此」。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好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徵意義則更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這樣寫道「這奇文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儲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使人一見就感著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就形成了一種「異樣的風格」,即作品雖然一開篇就使人籠罩在陰冷的恐懼之中,雖然處處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揚的鬥志,卻不能不使人振奮,不能不使人覺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還流淌著熱烈的感情,還寄託著熱切的希望。概而言之,是魯迅小說「異樣的風格」就是寓熱於冷。 《狂人日記》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績,對其也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 鄧當世、曉角等。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小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但是因為一部影片,深知僅僅醫生是不能拯救中國人,從此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時年38歲。在此之前,他是一名醫學院學生,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1923年因家庭瑣事和弟弟周作人決裂,搬出了八道灣。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D.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主題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魯迅自己說:「《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我自己知道實在不是作家;現在的亂嚷,是想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我想,中國總該有天才,被社會擠倒在底下——破破中國的寂寞。」
(4)最早發表白話短篇小說是那個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由於毛澤東對於魯迅的極高評價,魯迅作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負載新體制意識形態的投槍和匕首。《狂人日記》和其他一部分魯迅作品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E. 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是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
F. 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誰寫的
魯迅的《狂人日記》是目前官方認定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不過魯迅自己可能並不認可這個認定,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寫出白話文小說了,例如陳衡哲的《一天》。
不過如果說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程度來篩選的話,那麼綜合評價應該是《水滸傳》。曾有人評價《水滸傳》是我國的第一部“網文”,它的很多特性與如今的網路文學都有共通性,其中白話易懂更是在當時的時代使得它更受歡迎。
G. 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白話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滸傳》。
我國現代第一篇白內話小說是魯迅於容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集權專制社會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對集權專制社會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H. 中國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是( )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說,也是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發表於《新專青年》雜志。收錄在魯迅屬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由13則日記組成,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深刻揭露了封建主義的「吃人」本質,表現出徹底反封建的戰斗精神。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