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陝北民歌《三十里鋪》是一首什麼歌
《三十里鋪》是一首流傳很廣、膾炙人口的優秀陝北愛情民歌。它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根據陝北地區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調編唱的。它的誕生地,也就是陝北綏德縣城東30華里的滿堂川鄉「三十里鋪」,這首後來成型的民歌也就以「三十里鋪」命名了。
《三十里鋪》旋律很舒展、開闊、但曲調構成卻十分簡單,全曲由四個短句構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調特色。第一句、第二句完全一樣,第三句的後半句又與前兩句後半句一樣(即三句的落音都是「2」),只有第四句才歸回到徵調式上去。音調開闊舒展,速度悠緩,節奏有切分特點,抒情性較強,並運用了調性的變化,集中抒發了年輕戀人離別之情。由於民歌反映的故事真實,旋律優美動聽,感情真摯深切,博得了人們的喜愛,爭相傳唱。五十年代,王方亮將它改編為民歌無伴奏合唱,並親自指揮陝北民歌合唱團公演,使這首歌得到了豐富、提高與推廣。
這自然流露出來的感情,完全是在真實情景的感染下,把很久以來存在心頭並不成熟的內容,一下子傾瀉表達出來的。它的音調帶有一定的悲涼情緒,既像在自言自語,又像在對別人傾訴。它的音樂是信天游上下句兩個樂句,但它唱起來卻是四個樂句。我們從歌詞看,它第一句是起興樂句,第二句音調卻完全是第一樂句的重復,第三句是稍加變化的第一樂句,第四樂句才是這首歌的下句,實際上是一個樂句的三次重復,第四句也就是下句的結束音落到宮音上,恰好是上句結束音的征音,下句結束音為宮,正好是兩個完整的上下樂句。
㈡ 三十里鋪的創作背景
根據《三十里鋪》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三十里鋪》被陝西省委宣傳部評為「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由著名導演滕文驥執導,雲集影壇新秀,於2010年4月開機拍攝。《三十里鋪》是一首陝北經典民歌。編劇蘭一斐說,很多人唱這首民歌,但不一定知道這首歌曲背後的故事。該劇改編歷時十餘年,故事發生在1939至1942年間的陝北綏德三十里鋪。當時日軍已侵佔山西,保衛黃河之戰如火如荼。綏德縣屬國共兩黨的共管區,國共兩黨成員、日軍特務、土匪,以及趕牲靈的駝隊、騾隊和腳戶挑夫等經常往來歇息於三十里鋪的騾馬店。在動盪不安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四妹子和三哥哥為了愛情、生存、革命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留下絕唱《三十里鋪》。
㈢ 三十里鋪 最先演唱的人是誰
我是作曲家何少英,上世紀80年代我到陝北綏德地區采風,聽民間藝人講述了這個愛情悲劇,並到了四妹子和三哥哥分別居住的郝家窪和三十里鋪村,見到了二位老人。有關民歌《三十里鋪》的傳說很多,我感覺這首民歌雛形最先由趕腳人唱出的,之後鳳英加以完善,這個版本更可信。供參考。
采 風 手 記
陝北重鎮綏德以東的三十里鋪村,七月流火的天氣。一位陝北老漢扛著钁頭沿著田間小路低著頭默默地走來,他穿著一件已退色的藍布衫,那上面白花花的汗鹼算是對這身裝束的一些點綴了。我們擦肩而過,他抬起頭用那渾濁的眼睛看了看我,汗水似乎要從他額頭深深的皺紋里溢出來。我們沒有說話,但鄉親們告訴我,他的名字叫邱雙喜。
在距離三十里鋪村二十里之遙的一個小山村——郝家窪,住著一位農村婦女,人們都親切地叫她鳳英,雖已年過花甲但身體仍顯得很結實。
這是上世80年代中期我在陝北采風時遇到的兩個人,他們太平常了,平常得與人群、黃土地交融在一起。但是在當地人的心目中他們又是那樣的特殊,他們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著,歌頌他們的民歌《三十里鋪》在當地乃至全國廣為流傳。
雙喜和鳳英都出生在三十里鋪村,他們從小青梅竹馬一起長大,漸漸地他們相愛了。鳳英家的一家之主是爺爺,一個守舊而朴實的農民。當他得知這個消息後,對此極為不滿。首先,他認為沒有媒人為中介的婚姻是不體面的;其次是雙喜的腦筋比較活,他經常利用農閑到外面做些小生意。爺爺認為,作為農民就應該面朝黃土背朝天好好種地,雙喜的作為不是本份莊稼漢所為。在這種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下,雙喜和鳳英只能悄悄相愛。
可能是命運的安排,雙喜決定去當兵,在部隊出發的那天,村裡很多人都到村口的大路上送別。此時,鳳英也夾雜在人群中,她多想上前與雙喜說幾句心裡話!但礙於人多未能實現。《三十里鋪》民歌中有這樣一段歌詞「三哥哥當兵坡坡里下,四妹子鹼畔上灰塌蹋,有心拉上那兩句話,又怕人笑話」。這便是鳳英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但鳳英是一個有心計的姑娘,她趁人不注意,將早已准備好的一塊手絹夾一封信塞到了雙喜手中,(鳳英能識字,這在當時的陝北農村實屬罕見)。一對戀人就這樣離別了。
令人遺憾的是,雙喜在行軍休息小解時手絹從腰帶里滑落,他急於趕部隊而未能察覺。由於這一差錯,從而引出了民歌《三十里鋪》的誕生,同時也加速了這場愛情悲劇的進程。
稍晚些時候,一位趕腳人路過撿起此物,他不識字,不解信中之意。晚上住店時,趕腳人將信拿給帳房先生看,帳房先生本不願公開信的內容,只是說:你別管,這是年輕人的事。誰知這更加誘發了趕腳人的好奇心。在他的一再追問下,帳房先生不得不將信的內容合盤托出。一般來講,趕腳人路過某地時,有時要受當地人的氣,這個趕腳人心想,你三十里鋪村出了這等醜事,今天我也要氣氣你們!第二天,當他路過三十里鋪村時,就唱起了他自編的《三十里鋪》這首民歌的雛形。三十里鋪的村民們聽到了歌聲,知道是在說本村發生的事,但大家都覺得這首民歌很好聽,所以很快就傳唱開了。歌聲傳到鳳英爺爺的耳朵里,他震怒了,認為家裡出了天大的醜事。盛怒之下,他將鳳英關進房中並鎖上大門,不準她出來見人。據綏德縣一位民間老藝人講,《三十里鋪》這首民歌的歌詞是鳳英被關在房中一邊紡線線一邊編唱出來的,共有七十多段歌詞,真可謂是一篇民間長詩!這里寄託著鳳英對雙喜的思念之情,是一位村姑純朴、善良心境的寫真。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且現在的鳳英也不願再提及當年那段辛酸的往事,這些歌詞沒有被完整地保留下來,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歌選》只收錄了這首民歌的七段歌詞。
鳳英在被關了一陣子「禁閉」之後,由爺爺找人說媒將她嫁到了郝家窪的一戶農家,她像其他農婦一樣,為丈夫生兒育女、繁衍著子孫後代。當雙喜回到他土生土長的家鄉時,於無奈中與另一位陝北女子結婚。
在郝家窪我與一位村民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您會唱《三十里鋪》這首民歌嗎?」我問。「會,我們這的人都會。」答。「鳳英也唱嗎?」「她不(唱),我們也不當著她唱,她不高興聽。」「鳳英不高興,你們為什麼還唱呢?」「歌是大家的,又不是她的,好聽,我們就唱。我們綏德出好女子,鳳英是最好的!」
當我離開當地時,從遠處山坡坡上又隱隱約約傳來《三十里鋪》的歌聲,我突然從中領悟到,鳳英這個名字已在鄉親們的心目中被理想化,升華為愛與美的活生生的形象了。
㈣ 陝北民歌三十里鋪的故事
首先歡迎來我們綏德 民歌《三十里鋪》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根據陝北綏德縣三十里鋪村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調編唱的。歌中的四妹子名叫鳳英,三哥哥名叫邱雙喜,他倆真誠相愛,為了保衛家鄉,雙喜毅然參軍上前線,鳳英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為他送行。全曲由四個短句構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調特色。五十年代初由王方亮改編為無伴奏合唱。 采 風 手 記陝北重鎮綏德以東的三十里鋪村,七月流火的天氣。一位陝北老漢扛著钁頭沿著田間小路低著頭默默地走來,他穿著一件已退色的藍布衫,那上面白花花的汗鹼算是對這身裝束的一些點綴了。我們擦肩而過,他抬起頭用那渾濁的眼睛看了看我,汗水似乎要從他額頭深深的皺紋里溢出來。我們沒有說話,但鄉親們告訴我,他的名字叫邱雙喜。
在距離三十里鋪村二十里之遙的一個小山村——郝家窪,住著一位農村婦女,人們都親切地叫她鳳英,雖已年過花甲但身體仍顯得很結實。
這是上世80年代中期我在陝北采風時遇到的兩個人,他們太平常了,平常得與人群、黃土地交融在一起。但是在當地人的心目中他們又是那樣的特殊,他們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著,歌頌他們的民歌《三十里鋪》在當地乃至全國廣為流傳。
雙喜和鳳英都出生在三十里鋪村,他們從小青梅竹馬一起長大,漸漸地他們相愛了。鳳英家的一家之主是爺爺,一個守舊而朴實的農民。當他得知這個消息後,對此極為不滿。首先,他認為沒有媒人為中介的婚姻是不體面的;其次是雙喜的腦筋比較活,他經常利用農閑到外面做些小生意。爺爺認為,作為農民就應該面朝黃土背朝天好好種地,雙喜的作為不是本份莊稼漢所為。在這種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下,雙喜和鳳英只能悄悄相愛。
可能是命運的安排,雙喜決定去當兵,在部隊出發的那天,村裡很多人都到村口的大路上送別。此時,鳳英也夾雜在人群中,她多想上前與雙喜說幾句心裡話!但礙於人多未能實現。《三十里鋪》民歌中有這樣一段歌詞「三哥哥當兵坡坡里下,四妹子鹼畔上灰塌蹋,有心拉上那兩句話,又怕人笑話」。這便是鳳英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但鳳英是一個有心計的姑娘,她趁人不注意,將早已准備好的一塊手絹夾一封信塞到了雙喜手中,(鳳英能識字,這在當時的陝北農村實屬罕見)。一對戀人就這樣離別了。
令人遺憾的是,雙喜在行軍休息小解時手絹從腰帶里滑落,他急於趕部隊而未能察覺。由於這一差錯,從而引出了民歌《三十里鋪》的誕生,同時也加速了這場愛情悲劇的進程。
稍晚些時候,一位趕腳人路過撿起此物,他不識字,不解信中之意。晚上住店時,趕腳人將信拿給帳房先生看,帳房先生本不願公開信的內容,只是說:你別管,這是年輕人的事。誰知這更加誘發了趕腳人的好奇心。在他的一再追問下,帳房先生不得不將信的內容合盤托出。一般來講,趕腳人路過某地時,有時要受當地人的氣,這個趕腳人心想,你三十里鋪村出了這等醜事,今天我也要氣氣你們!第二天,當他路過三十里鋪村時,就唱起了他自編的《三十里鋪》這首民歌的雛形。三十里鋪的村民們聽到了歌聲,知道是在說本村發生的事,但大家都覺得這首民歌很好聽,所以很快就傳唱開了。歌聲傳到鳳英爺爺的耳朵里,他震怒了,認為家裡出了天大的醜事。盛怒之下,他將鳳英關進房中並鎖上大門,不準她出來見人。據綏德縣一位民間老藝人講,《三十里鋪》這首民歌的歌詞是鳳英被關在房中一邊紡線線一邊編唱出來的,共有七十多段歌詞,真可謂是一篇民間長詩!這里寄託著鳳英對雙喜的思念之情,是一位村姑純朴、善良心境的寫真。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且現在的鳳英也不願再提及當年那段辛酸的往事,這些歌詞沒有被完整地保留下來,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歌選》只收錄了這首民歌的七段歌詞。
鳳英在被關了一陣子「禁閉」之後,由爺爺找人說媒將她嫁到了郝家窪的一戶農家,她像其他農婦一樣,為丈夫生兒育女、繁衍著子孫後代。當雙喜回到他土生土長的家鄉時,於無奈中與另一位陝北女子結婚。
在郝家窪我與一位村民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您會唱《三十里鋪》這首民歌嗎?」我問。「會,我們這的人都會。」答。「鳳英也唱嗎?」「她不(唱),我們也不當著她唱,她不高興聽。」「鳳英不高興,你們為什麼還唱呢?」「歌是大家的,又不是她的,好聽,我們就唱。我們綏德出好女子,鳳英是最好的!」
當我離開當地時,從遠處山坡坡上又隱隱約約傳來《三十里鋪》的歌聲,我突然從中領悟到,鳳英這個名字已在鄉親們的心目中被理想化,升華為愛與美的活生生的形象了。 如果還需要了解更詳細的請到我們綏德來。
㈤ 三十里鋪的歌曲賞析
《三十里鋪》旋律很舒展、開闊、但曲調構成卻十分簡單,全曲由四個短句構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調特色。第一句、第二句完全一樣,第三句的後半句又與前兩句後半句一樣(即三句的落音都是「2」),只有第四句才歸回到徵調式上去。音調開闊舒展,速度悠緩,節奏有切分特點,抒情性較強,並運用了調性的變化,集中抒發了年輕戀人離別之情。由於民歌反映的故事真實,旋律優美動聽,感情真摯深切,博得了人們的喜愛,爭相傳唱。五十年代,王方亮將它改編為民歌無伴奏合唱,並親自指揮陝北民歌合唱團公演,使這首歌得到了豐富、提高與推廣。
這自然流露出來的感情,完全是在真實情景的感染下,把很久以來存在心頭並不成熟的內容,一下子傾瀉表達出來的。它的音調帶有一定的悲涼情緒,既像在自言自語,又像在對別人傾訴。它的音樂是信天游上下句兩個樂句,但它唱起來卻是四個樂句。我們從歌詞看,它第一句是起興樂句,第二句音調卻完全是第一樂句的重復,第三句是稍加變化的第一樂句,第四樂句才是這首歌的下句,實際上是一個樂句的三次重復,第四句也就是下句的結束音落到宮音上,恰好是上句結束音的征音,下句結束音為宮,正好是兩個完整的上下樂句。
㈥ 二十里鋪,三十里鋪是什麼意思
這里「鋪」應該讀去聲,是宋朝開始,延及元明清等朝代遞送公文、迎送往來官吏的驛站。這種驛站先秦時期已經有了,名稱叫做「郵」。《孟子 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從漢朝一直到唐朝都稱「驛」,而且都規定三十里設一個「驛站」。到了宋朝開始改為每隔十里就設一個驛站,又稱為「鋪」。元朝更嚴密,規定所有州縣,凡十里均須設一「鋪」,大事快馬傳驛,小事由「鋪吏」步行傳送。明清兩朝繼承這一制度,這就是至今全國許多地名中「十里鋪」、「二十里鋪」、「三十里鋪」以及許多地方把十里路稱做「一鋪路」的由來。因為每個「鋪」都要建築房舍以供「鋪吏」或「鋪兵」居住和飼養「鋪馬」備用,而建築房舍要選擇合適地點,所以實際上「鋪」之間的距離不一定剛好是十里路,所以又有樓主所說的「十三里鋪」、 「十八里鋪」的地名存在(十八里鋪也可能是十里的「長鋪」加上八里的「短鋪」而形成的。)
㈦ 三十里鋪的劇情簡介
三十里鋪村的鳳英與鄰居傅來喜情投意合,私訂終身。鳳英的父親因巨額債務,讓鳳英去財主家當幫佣償債。鳳英懇求父親同意她與來喜做工賣唱掙錢還債。漂亮的鳳英在賣唱中,被土匪師老鷂盯上,兇狠的土匪師老鷂直接將鳳英綁架回山寨,並拿全村姐妹作為要挾(此人卑鄙至極),來喜為了救出鳳英,被奸詐土匪抓住,嚴刑拷打,鳳英用什麼辦法讓師老鷂不得不放走來喜……
鳳英才出虎穴,又入狼窩,剛接手騾馬店大當家卻又被土霸王白俊傑逼婚,白俊傑喪心病狂居然在鳳英的飯裡面下了大煙,來喜這次為救鳳英不顧一切的聯合了前任大當家殺死了白俊傑。白俊傑狠毒的女兒白岩岩為父報仇將鳳英軟禁在白府,卻不想鳳英卻因此知道了一個白家驚人的秘密…………
為了徹底救出鳳英,來喜參加了八路軍 ,整日鍛煉,跟著八路軍四處征戰都搶在最前線,三十里鋪作為一個交通樞紐要道,被國民黨,日軍,土匪都視為一塊肥肉…………在一次日軍掃盪三十里鋪時,來喜帶著著部隊將小日本一舉趕出了綏德,隨後又收服了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