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韓江短篇小說

韓江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8-11 18:16:29

『壹』 關於韓江的歷史故事和古詩文。急急急!

韓江流傳古老的傳說,
潮州是人間天堂。
——采訪題記
韓江之濱,葫蘆山巔,四望樓改建古城堡「鳳棲樓」,瑞鳥鳳凰,高冠長尾,色彩斑斕,雄姿巍然,「有鳳來儀」,立名城標志,豎古城豐碑。每天沐黎明曙光,迎一輪紅日,名城金碧輝煌;披夕照晚霞,韓江溢彩流光。啊,鳳凰,烏中之王,遍體華彩,滿身金光……
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三山環拱一水圍」的潮州名城,葫蘆山、金山、韓山、韓江,妙手天工,裝扮一幅秀麗畫圖,譜成一曲抒情樂章。潮州八景,山光水色輝映,分外嬌妖。歷代詩人墨客歌之詠之,「獨憐橋畔水,空碧似瀟湘」、「湘江春曉水迢迢」,陳五猷、鄭蘭枝,以韓江兩岸風光秀色比喻瀟湘嬌媚,魅力迷人,抒發眷愛鄉土的情思。
回顧名城,從遠古說起。潮州自東晉義熙九年(413)以來,為歷代郡、州、路、府所在地,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明代洪武三年(1370),興建磚石結構城牆,取鳳凰山為屏,鳳水流人,又稱鳳城。1986年國務院定潮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潮州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現有文物點627處,有「中原古典文化櫥窗」美譽。 答案補充
升格擴大區域的潮州市,又是一座朝氣蓬勃,充滿青春活力的城市,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旅遊業方興未艾。
眼前美景,前朝往事,湧上心頭。古之潮州,「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視作「鬼門關」。韓愈於唐元和14年(819)貶潮州刺史,風燭殘年,風雪漫天經藍關,抒發「知你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哀嘆的絕唱,古今同慨。留潮八月,驅鱷除害、修築堤坊,執行「以德禮為先」,「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韓愈業績昭著,輝耀青史,同韓山、韓江,永世長存。
春風化雨,花繁果碩。「十相留聲」坊,既豎先賢業績豐碑,又寄託潮人緬懷先哲的情思。「海濱鄒魯」、「吾邦文獻」的桂冠,「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來潮不到橋,白白來一場」,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象強力磁石吸引著海內外遊客。

答案補充朋友,名城典雅秀美,潮人熱情好客,歡迎您光臨潮州,看看改革開放後,潮州市認真抓文物古跡的管理、修建、重建,做了不少實事,有目共睹。荒煙野蔓、斷垣殘壁之上重建景觀,不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盛世壯舉?
沿山徑登「鳳棲樓」,門廳饒宗頤、李開麟等的書畫,瓷畫「潮州古城圖」、金漆木雕「鳳凰」;樓廳彩瓷、抽紗得獎精品,翰墨文采,工藝美術,濃縮於廳中,給旅遊者文化藝術美的感受。
登鳳首眺望,江天寥闊,偉哉「鳳棲城」17O米高的發射塔與「鳳棲樓」,隔峰相望,平添多少新意與威嚴。東岸群峰層迭,韓江繞城流淌。湘橋、韓江大橋宛如虹落江天,名城勝跡奔來眼底,滿山林木蒼翠欲滴,沐浴綠色海洋,山風送來小鳥鳴唱,心醉陶然。
「涵碧樓」,郭沫若題額。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直搗潮汕,碧血灑韓江,周恩來等在樓上運籌帷幄指揮戰斗,光復潮州。現為「潮州七日紅」陳列室和革命紀念館。樓左植於明萬曆年間逾四百年的潮州木棉王,仲春繁花怒放猶如火炬熊熊,右為萬古常青的古榕,盤根虯枝,蒼古昂然,倍增「涵碧樓」光輝歷程的感人風采。

『貳』 關於韓江詩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等

滿意答案
韓江 中國廣東省第二大河。唐稱惡溪,後紀念韓愈,改稱韓江。北源汀江出福建西南寧化縣西南部武夷山,南流至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匯南源梅江後始稱韓江。南流到潮州以下河道分汊進入韓江三角洲,在澄海縣境和汕頭市區分別注入南海。長410公里。韓江是潮(州)汕(頭)、興(始)梅(縣)與福建長汀的重要聯系水道。 源於廣東省紫金縣白山棟流經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澄江匯合後稱韓江,全長400多公里,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江。韓江古稱惡溪、鱷溪,因鱷魚出沒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鳳城而稱鳳水;後為紀念韓愈驅鱷又改稱韓江。韓江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寬闊,北堤連接竹竿山與金山,捍衛古城的安全。堤邊木棉挺拔,渡船來往於兩岸,乘風揚帆,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湘子橋橫卧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每當春天水漲,洪水沖擊巨石砌成的橋墩,奔瀉而下,蔚為壯觀,故「湘橋春漲」也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東西二水繞鳳凰洲而過,鳳凰洲頭築有鳳凰台。每逢雨季時節,登台遠眺江面,煙雨蒙蒙,湘子橋若隱若現,故「鳳凰時雨」也為潮州八景之一。與鳳凰台隔江相對的鳳凰塔聳立江邊,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觀壯美,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龍湫寶塔」。韓江碧水長流,舟船竹排穿梭於江面,與兩岸諸多勝景構成了一幅動靜交融的壯麗畫卷。韓江古稱員水,因鱷魚曾盤踞江潭,危害人畜,故也被人稱為惡溪,宋代後才稱韓江。 韓江源出贛、閩、粵三省交界山地,有兩條主要河源,一為汀江,一為梅江。汀江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南山坪,東南流向,沿途有很多溪流注入,經峰市進入廣東省境內。汀江水至大埔縣匯入漳溪水和梅潭河水,流至三河壩,與自西向東南流的梅江水匯合,全長323公里,流域面積11800平方公里。 梅江發源於紫金縣白山崬和陸豐縣交界處的七星崬,水流沿著蓮花山北坡,流向東北,沿途匯入了興寧河、五華河、石窟河、柚樹河等水,到鬆口折向東南,流至三河壩,與汀江水匯合,全長305公里,流域面積14000平方公里。 汀江和梅江在三河壩匯合之後,稱為韓江,水量急增,江水湍急,沿途又再集納了文祠水、鳳凰溪水及一些山坑小河流水,一路向南流至潮州市城外,全長約110公里。從三河壩至潮州市城外湘子橋這一段,稱為韓江中游;由潮州市分流入海口,是韓江的下游。韓江下游地處三角洲平原,地勢平坦,河床坡度低,水勢較為緩和。它在湘子橋下不遠處,呈扇形分為3條支流。東北面的一支名為北溪,中間一支稱為東溪,西面一支稱為西溪。北溪流經澄海市的東里鎮,與人工開鑿的小河--南溪匯流合成東里溪,流經東里橋閘,於義豐港入海,全長30公里。東溪主流經澄海市蓮陽橋閘,由北港入海,全長約38公里。西溪在鰲頭洲以下,又分為三流。東為外沙河,流經外沙橋閘入海,長約11公里;中間一流叫新津河,流經澄海市和汕頭市交界的下埔橋閘,出新津港入海,長約15.6公里;西流稱梅溪,流經汕頭市轄區,穿越梅溪橋閘流經杏花橋,在杏花橋下再分兩道,一經過解放橋、光華橋入汕頭港出海,一過回瀾橋、烏橋這條人工開鑿的水道流進汕頭港入海,長約13.9公里,它是韓江下游航運的主幹線。另外,在梅溪段的隴尾,又分出一條小河(由水閘控制),長約6.6公里,名為紅蓮池河,流經月浦鄉出西港入海。 韓江徑流主要由降雨產生,年降水量與年徑流量成正比。韓江每年汛期一般為4月至9月,最高峰出現在6月。 ▲潮汕地區流入韓江的溪流: 1、鳳凰溪。 2、文桂水,又名文祠水。3、峙溪水,又名田螺湖水。4、秋溪水。5、石陂水。 6、坎下湖水。 7、金沙溪 。 8、鐵東水。 9、江東水。答案補充
韓江流傳古老的傳說, 潮州是人間天堂。 ——采訪題記 韓江之濱,葫蘆山巔,四望樓改建古城堡「鳳棲樓」,瑞鳥鳳凰,高冠長尾,色彩斑斕,雄姿巍然,「有鳳來儀」,立名城標志,豎古城豐碑。每天沐黎明曙光,迎一輪紅日,名城金碧輝煌;披夕照晚霞,韓江溢彩流光。啊,鳳凰,烏中之王,遍體華彩,滿身金光…… 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三山環拱一水圍」的潮州名城,葫蘆山、金山、韓山、韓江,妙手天工,裝扮一幅秀麗畫圖,譜成一曲抒情樂章。潮州八景,山光水色輝映,分外嬌妖。歷代詩人墨客歌之詠之,「獨憐橋畔水,空碧似瀟湘」、「湘江春曉水迢迢」,陳五猷、鄭蘭枝,以韓江兩岸風光秀色比喻瀟湘嬌媚,魅力迷人,抒發眷愛鄉土的情思。 回顧名城,從遠古說起。潮州自東晉義熙九年(413)以來,為歷代郡、州、路、府所在地,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明代洪武三年(1370),興建磚石結構城牆,取鳳凰山為屏,鳳水流人,又稱鳳城。1986年國務院定潮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潮州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現有文物點627處,有「中原古典文化櫥窗」美譽。 答案補充
升格擴大區域的潮州市,又是一座朝氣蓬勃,充滿青春活力的城市,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旅遊業方興未艾。 眼前美景,前朝往事,湧上心頭。古之潮州,「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視作「鬼門關」。韓愈於唐元和14年(819)貶潮州刺史,風燭殘年,風雪漫天經藍關,抒發「知你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哀嘆的絕唱,古今同慨。留潮八月,驅鱷除害、修築堤坊,執行「以德禮為先」,「自是潮之士皆篤於文行」,韓愈業績昭著,輝耀青史,同韓山、韓江,永世長存。 春風化雨,花繁果碩。「十相留聲」坊,既豎先賢業績豐碑,又寄託潮人緬懷先哲的情思。「海濱鄒魯」、「吾邦文獻」的桂冠,「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來潮不到橋,白白來一場」,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象強力磁石吸引著海內外遊客。 答案補充
朋友,名城典雅秀美,潮人熱情好客,歡迎您光臨潮州,看看改革開放後,潮州市認真抓文物古跡的管理、修建、重建,做了不少實事,有目共睹。荒煙野蔓、斷垣殘壁之上重建景觀,不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盛世壯舉? 沿山徑登「鳳棲樓」,門廳饒宗頤、李開麟等的書畫,瓷畫「潮州古城圖」、金漆木雕「鳳凰」;樓廳彩瓷、抽紗得獎精品,翰墨文采,工藝美術,濃縮於廳中,給旅遊者文化藝術美的感受。 登鳳首眺望,江天寥闊,偉哉「鳳棲城」17O米高的發射塔與「鳳棲樓」,隔峰相望,平添多少新意與威嚴。東岸群峰層迭,韓江繞城流淌。湘橋、韓江大橋宛如虹落江天,名城勝跡奔來眼底,滿山林木蒼翠欲滴,沐浴綠色海洋,山風送來小鳥鳴唱,心醉陶然。 「涵碧樓」,郭沫若題額。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直搗潮汕,碧血灑韓江,周恩來等在樓上運籌帷幄指揮戰斗,光復潮州。現為「潮州七日紅」陳列室和革命紀念館。樓左植於明萬曆年間逾四百年的潮州木棉王,仲春繁花怒放猶如火炬熊熊,右為萬古常青的古榕,盤根虯枝,蒼古昂然,倍增「涵碧樓」光輝歷程的感人風采

『叄』 潮州和韓愈的故事

唐元和十四年,韓愈貶任潮州刺史。韓愈在潮州上任未滿八個月,然而卻在潮州人民的心中待了一輩子。在潮州,韓愈積極投身於為民謀利的工作中。

驅除鱷魚,獎勸農桑,興辦教育,大修水利,延選人才,傳播中原先進文明,從而使當時的蠻荒之地潮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潮州人民感恩韓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為紀念韓愈而命名,後人因此贊道:「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

(3)韓江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韓愈被貶潮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

憲宗覽奏後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為潮州刺史。

後適逢大赦,憲宗便於同年十月量移韓愈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韓愈抵達袁州。此年九月,韓愈入朝任國子祭酒,於冬季回到長安

『肆』 韓江的有關資料

韓江
Han River
亦作Han Chiang或Han Jiang。
中國廣東省第二大河。唐稱惡溪,後紀念韓愈,改稱韓江。北源汀江出福建西南寧化縣西南部武夷山,南流至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匯南源梅江後始稱韓江。南流到潮州以下河道分汊進入韓江三角洲,在汕頭市澄海區和市區分別注入南海。長410公里。韓江是潮(州)汕(頭)、興(始)梅(縣)與福建長汀的重要聯系水道。
源於廣東省紫金縣白山棟流經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澄江匯合後稱韓江,全長400多公里,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江。韓江古稱惡溪、鱷溪,因鱷魚出沒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鳳城而稱鳳水;後為紀念韓愈驅鱷又改稱韓江。韓江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寬闊,北堤連接竹竿山與金山,捍衛古城的安全。
堤邊木棉挺拔,渡船來往於兩岸,乘風揚帆,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湘子橋橫卧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每當春天水漲,洪水沖擊巨石砌成的橋墩,奔瀉而下,蔚為壯觀,故「湘橋春漲」也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東西二水繞鳳凰洲而過,鳳凰洲頭築有鳳凰台。每逢雨季時節,登台遠眺江面,煙雨蒙蒙,湘子橋若隱若現,故「鳳凰時雨」也為潮州八景之一。與鳳凰台隔江相對的鳳凰塔聳立江邊,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觀壯美,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龍湫寶塔」。韓江碧水長流,舟船竹排穿梭於江面,與兩岸諸多勝景構成了一幅動靜交融的壯麗畫卷。
韓江古稱員水,因鱷魚曾盤踞江潭,危害人畜,故也被人稱為惡溪,宋代後才稱韓江。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江,是潮汕最大的河流。從發源地至東溪出海口,全長470公里,落差920米,流域總面積達30112平方公里。
韓江源出贛、閩、粵三省交界山地,有兩條主要河源,一為汀江,一為梅江。汀江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南山坪(饒《潮州志》水文記載它發源長汀縣武夷山之南麓),東南流向,沿途有很多溪流注入,經峰市進入廣東省境內。汀江水至大埔縣匯入漳溪水和梅潭河水,流至三河壩,與自西向東南流的梅江水匯合,全長323公里,流域面積11800平方公里。
梅江發源於紫金縣白山崬和陸豐縣交界處的七星崬(饒《潮州志》水文記載,源出自粵贛九連山之南麓向東南流稱潭江,至東北匯於水口以下才稱梅江),水流沿著蓮花山北坡,流向東北,沿途匯入了興寧河、五華河、石窟河、柚樹河等水,到鬆口折向東南,流至三河壩,與汀江水匯合,全長305公里,流域面積14000平方公里。
汀江和梅江在三河壩匯合之後,稱為韓江,水量急增,江水湍急,沿途又再集納了文祠水、鳳凰溪水及一些山坑小河流水,一路向南流至潮州市城外,全長約110公里。從三河壩至潮州市城外湘子橋這一段,稱為韓江中游;由潮州市分流入海口,是韓江的下游。
韓江下游地處三角洲平原,地勢平坦,河床坡度低,水勢較為緩和。它在湘子橋下不遠處,呈扇形分為3條支流。東北面的一支名為北溪,中間一支稱為東溪,西面一支稱為西溪。
北溪(註:上次麥田網友游覽的崗山水庫截流建水庫之前的溪水就是流進北溪)流經澄海市的東里鎮,與人工開鑿的小河--南溪(開鑿於宋哲宗年間,長10.5公里,溝通了東溪和北溪的航運)匯流合成東里溪,流經東里橋閘,於義豐港入海,全長30公里。
東溪主流經澄海市蓮陽橋閘,由北港入海,全長約38公里。(註:南溪和東溪交界處的程洋崗,最近一段時間經常見諸報端,據介紹有古榕百多株)。
西溪在鰲頭洲以下,又分為三流。東為外沙河,流經外沙橋閘入海,長約11公里;中間一流叫新津河,流經澄海市和汕頭市交界的下埔橋閘,出新津港入海,長約15.6公里;西流稱梅溪,流經汕頭市轄區,穿越梅溪橋閘流經杏花橋,在杏花橋下再分兩道,一經過解放橋、光華橋入汕頭港出海,一過回瀾橋、烏橋這條人工開鑿的水道流進汕頭港入海,長約13.9公里,它是韓江下游航運的主幹線。另外,在梅溪段的隴尾,又分出一條小河(由水閘控制),長約6.6公里,名為紅蓮池河,流經月浦鄉出西港入海。
韓江徑流主要由降雨產生,年降水量與年徑流量成正比。韓江每年汛期一般為4月至9月,最高峰出現在6月。
▲潮汕地區流入韓江的溪流:
1、鳳凰溪。發源於豐順、饒平、潮安的界山三縣頂,該溪流至潮州的歸湖溪口注入韓江。鳳凰溪集水面積293平方公里,河長50公里。其流域全在潮州市境內,溪流經過,有大庵水、林厝樓水、坑美水、鳳北水、南坑水、南溪水、白藤坑水七條二級支流匯入。
2、文桂水,又名文祠水。其源流有兩條,一條發源於鳳凰與文祠交界牛踏溪的石坑水,另一條發源於饒平縣坪溪的桂坑水。兩水分別流至意溪鎮的小陂村匯合,最後經黃金塘注入北溪。集水面積179平方公里,河長33公里。
3、峙溪水,又名田螺湖水。發源於潮州鳳凰山南麓,經赤鳳峙溪村流入韓江。集水面積65.5平方公里,河長21公里。
4、秋溪水。發源於饒平縣與澄海市交界的蓮花山,流經橫崗、崗山,在官塘秋溪村注入北溪。集水面積97.7平方公里,河長21.22公里。
5、石陂水。發源於歸湖北山,流經石陂,在流轉過程中,有東梨坑、仙洋坑、赤水坑等小坑流匯入,最後流經山仔涵注入韓江。集水面積40.8平方公里,河長12.5公里。
6、坎下湖水。水源來自象山、桂林山、牛牯嶺、八角樓等地,匯集後流經石龜頭村注入北溪。集水面積20.4平方公里,河長3.1公里。
7、金沙溪 。位於韓江下游東溪、北溪之間的低窪狹長積水地帶,匯集溪口、屏山、福塘、仙河、砂洋、北仙等來水,流經磷溪厚洋出龍門關注入東溪。集水面積31.5平方公里,河長9公里。
8、鐵東水。發源於潮州市與澄海市交界的蓮花山,匯集鐵鋪東西各小溪流,經張山、三林、坑門、仙岩,流入鐵南的西隴注入北溪。集水面積40.7平方公里,河長9.2公里。
9、江東水。屬江東圍內天然的排水河道,自北至南,從佘厝洲、謝渡涵閘排入韓江西溪。集水面積23.3平方公里,河長5公里。

『伍』 韓江寫的書是什麼書

眼光盡頭的惦念
三個人的游戲
三個人的理由
綠蜘蛛
纏縛
思想的間隙
品海三則
新月舊痕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netters/hanjiangjsysf/hjsf.html
這裡面是書的內容!

『陸』 美麗的韓江(介紹韓江)

源於廣東省紫金縣白山棟流經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澄江匯合後稱韓江,全長400多公里,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江。韓江古稱惡溪、鱷溪,因鱷魚出沒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鳳城而稱鳳水;後為紀念韓愈驅鱷又改稱韓江。韓江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寬闊,北堤連接竹竿山與金山,捍衛古城的安全。

堤邊木棉挺拔,渡船來往於兩岸,乘風揚帆,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湘子橋橫卧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每當春天水漲,洪水沖擊巨石砌成的橋墩,奔瀉而下,蔚為壯觀,故「湘橋春漲」也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東西二水繞鳳凰洲而過,鳳凰洲頭築有鳳凰台。每逢雨季時節,登台遠眺江面,煙雨蒙蒙,湘子橋若隱若現,故「鳳凰時雨」也為潮州八景之一。與鳳凰台隔江相對的鳳凰塔聳立江邊,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觀壯美,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龍批寶塔」。韓江碧水長流,舟船竹排穿梭於江面,與兩岸諸多勝景構成了一幅動靜交融的壯麗畫卷。

韓江古稱員水,因鱷魚曾盤踞江潭,危害人畜,故也被人稱為惡溪,宋代後才稱韓江。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江,是潮汕最大的河流。從發源地至東溪出海口,全長470公里,落差920米,流域總面積達30112平方公里。
韓江源出贛、閩、粵三省交界山地,有兩條主要河源,一為汀江,一為梅江。汀江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南山坪(饒《潮州志》水文記載它發源長汀縣武夷山之南麓),東南流向,沿途有很多溪流注入,經峰市進入廣東省境內。汀江水至大埔縣匯入漳溪水和梅潭河水,流至三河壩,與自西向東南流的梅江水匯合,全長323公里,流域面積11800平方公里。
梅江發源於紫金縣白山崬和陸豐縣交界處的七星崬(饒《潮州志》水文記載,源出自粵贛九連山之南麓向東南流稱潭江,至東北匯於水口以下才稱梅江),水流沿著蓮花山北坡,流向東北,沿途匯入了興寧河、五華河、石窟河、柚樹河等水,到鬆口折向東南,流至三河壩,與汀江水匯合,全長305公里,流域面積14000平方公里。
汀江和梅江在三河壩匯合之後,稱為韓江,水量急增,江水湍急,沿途又再集納了文祠水、鳳凰溪水及一些山坑小河流水,一路向南流至潮州市城外,全長約110公里。從三河壩至潮州市城外湘子橋這一段,稱為韓江中游;由潮州市分流入海口,是韓江的下游。
韓江下游地處三角洲平原,地勢平坦,河床坡度低,水勢較為緩和。它在湘子橋下不遠處,呈扇形分為3條支流。東北面的一支名為北溪,中間一支稱為東溪,西面一支稱為西溪。
北溪(註:上次麥田網友游覽的崗山水庫截流建水庫之前的溪水就是流進北溪)流經澄海市的東里鎮,與人工開鑿的小河--南溪(開鑿於宋哲宗年間,長10.5公里,溝通了東溪和北溪的航運)匯流合成東里溪,流經東里橋閘,於義豐港入海,全長30公里。
東溪主流經澄海市蓮陽橋閘,由北港入海,全長約38公里。(註:南溪和東溪交界處的程洋崗,最近一段時間經常見諸報端,據介紹有古榕百多株)。
西溪在鰲頭洲以下,又分為三流。東為外沙河,流經外沙橋閘入海,長約11公里;中間一流叫新津河,流經澄海市和汕頭市交界的下埔橋閘,出新津港入海,長約15.6公里;西流稱梅溪,流經汕頭市轄區,穿越梅溪橋閘流經杏花橋,在杏花橋下再分兩道,一經過解放橋、光華橋入汕頭港出海,一過回瀾橋、烏橋這條人工開鑿的水道流進汕頭港入海,長約13.9公里,它是韓江下游航運的主幹線。另外,在梅溪段的隴尾,又分出一條小河(由水閘控制),長約6.6公里,名為紅蓮池河,流經月浦鄉出西港入海。
韓江徑流主要由降雨產生,年降水量與年徑流量成正比。韓江每年汛期一般為4月至9月,最高峰出現在6月。

▲潮汕地區流入韓江的溪流:
1、鳳凰溪。發源於豐順、饒平、潮安的界山三縣頂,該溪流至潮州的歸湖溪口注入韓江。鳳凰溪集水面積293平方公里,河長50公里。其流域全在潮州市境內,溪流經過,有大庵水、林厝樓水、坑美水、鳳北水、南坑水、南溪水、白藤坑水七條二級支流匯入。
2、文桂水,又名文祠水。其源流有兩條,一條發源於鳳凰與文祠交界牛踏溪的石坑水,另一條發源於饒平縣坪溪的桂坑水。兩水分別流至意溪鎮的小陂村匯合,最後經黃金塘注入北溪。集水面積179平方公里,河長33公里。
3、峙溪水,又名田螺湖水。發源於潮州鳳凰山南麓,經赤鳳峙溪村流入韓江。集水面積65.5平方公里,河長21公里。
4、秋溪水。發源於饒平縣與澄海市交界的蓮花山,流經橫崗、崗山,在官塘秋溪村注入北溪。集水面積97.7平方公里,河長21.22公里。
5、石陂水。發源於歸湖北山,流經石陂,在流轉過程中,有東梨坑、仙洋坑、赤水坑等小坑流匯入,最後流經山仔涵注入韓江。集水面積40.8平方公里,河長12.5公里。
6、坎下湖水。水源來自象山、桂林山、牛牯嶺、八角樓等地,匯集後流經石龜頭村注入北溪。集水面積20.4平方公里,河長3.1公里。
7、金沙溪 。位於韓江下游東溪、北溪之間的低窪狹長積水地帶,匯集溪口、屏山、福塘、仙河、砂洋、北仙等來水,流經磷溪厚洋出龍門關注入東溪。集水面積31.5平方公里,河長9公里。
8、鐵東水。發源於潮州市與澄海市交界的蓮花山,匯集鐵鋪東西各小溪流,經張山、三林、坑門、仙岩,流入鐵南的西隴注入北溪。集水面積40.7平方公里,河長9.2公里。
9、江東水。屬江東圍內天然的排水河道,自北至南,從佘厝洲、謝渡涵閘排入韓江西溪。集水面積23.3平方公里,河長5公里。

『柒』 誰有韓江的詳細資料急急急~~~~~~~~

源於廣東省紫金縣白山棟流經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澄江匯合後稱韓江,全長400多公里,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江。韓江古稱惡溪、鱷溪,因鱷魚出沒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鳳城而稱鳳水;後為紀念韓愈驅鱷又改稱韓江。韓江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寬闊,北堤連接竹竿山與金山,捍衛古城的安全。 堤邊木棉挺拔,渡船來往於兩岸,乘風揚帆,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湘子橋橫卧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每當春天水漲,洪水沖擊巨石砌成的橋墩,奔瀉而下,蔚為壯觀,故「湘橋春漲」也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東西二水繞鳳凰洲而過,鳳凰洲頭築有鳳凰台。每逢雨季時節,登台遠眺江面,煙雨蒙蒙,湘子橋若隱若現,故「鳳凰時雨」也為潮州八景之一。與鳳凰台隔江相對的鳳凰塔聳立江邊,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觀壯美,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龍批寶塔」。韓江碧水長流,舟船竹排穿梭於江面,與兩岸諸多勝景構成了一幅動靜交融的壯麗畫卷。

韓江,位於廣東省東部,是前潮汕地區(包括現在的廣東省梅州地區的大埔縣、豐順縣,潮汕地區的揭陽市、汕頭市、潮州市)各民系人民的母親河。

流域

韓江的上游分別是發源於贛南的梅江,發源於閩西的汀江,發源於粵東的梅潭河。三支上游於大埔縣三河壩鎮境內交匯,形成了韓江。

韓江於汕頭市注入南海。

特色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水系。

命名由來

韓江因當地百姓為紀念韓愈被貶潮州時為當地做出的貢獻而得名。

韓江水系支流

梅江
大柘河
富石水
差干河
寧江
汀江
梅潭河

『捌』 韓江的傳說、故事

韓江從前叫做惡溪,惡溪里有許多鱷魚。專吃過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有一天,又有一個百姓被鱷魚吃掉了,韓愈知道後很是著急,擔心鱷害不除,後患無窮。

韓愈便命宰豬殺羊,到城北江邊設壇祭鱷。韓愈在渡口上面的一個土墩上,擺了祭品,點上香燭,對著大江很嚴厲得說:「鱷魚!鱷魚!我到這里來做刺史,為的是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念你們無知,限你們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

三天不走就是五天,五天不走就是七天,七天不走我就不客氣了!」從此,江里再沒看見鱷魚,所有的鱷魚。都出海到男洋去了。現在,人們把韓愈治鱷的地方叫「韓埔」。渡叫做「韓渡」又叫「鱷渡」,大江叫作「韓江」。

韓江水系以廣東省梅州市三河壩為界,分梅江、汀江和韓江中下游三大河段,韓江分別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武夷山南段和廣東省陸河縣烏突山七星崬,由北向南東流經粵、閩兩省,在汕頭市分五個出海口入南海。

(8)韓江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韓江上游支流眾多。梅江河段和汀江河段都發源於武夷山杉嶺及南嶺丘陵區,源短流急,梅江河段一級支流主要有五華河,窟河,梅潭河,寧江,松源河等。

汀江河段一級支流主要有濯田河、桃瀾溪、舊縣河、黃潭河、永定河、金豐溪等。

韓江流域在廣東省境內2005年總人口為780.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464.25萬人,占總人口的59.5%。總耕地面積為233.81萬畝。

截止至2012年1月己建蓄水工程10041宗,總庫容15.68億立方米,其中大型3宗,中型17宗,小(—)型139宗,小(二)型以下9882宗。

『玖』 韓江的神話傳說 歷史故事和人物

中國廣東省第二大河。唐稱惡溪,後紀念韓愈,改稱韓江。北源汀江出福建西南寧化縣西南部武夷山,南流至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匯南源梅江後始稱韓江。南流到潮州以下河道分汊進入韓江三角洲,在澄海縣境和汕頭市區分別注入南海。長410公里。韓江是潮(州)汕(頭)、興(始)梅(縣)與福建長汀的重要聯系水道。 源於廣東省紫金縣白山棟流經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澄江匯合後稱韓江,全長400多公里,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江。韓江古稱惡溪、鱷溪,因鱷魚出沒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鳳城而稱鳳水;後為紀念韓愈驅鱷又改稱韓江。韓江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寬闊,北堤連接竹竿山與金山,捍衛古城的安全。堤邊木棉挺拔,渡船來往於兩岸,乘風揚帆,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湘子橋橫卧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每當春天水漲,洪水沖擊巨石砌成的橋墩,奔瀉而下,蔚為壯觀,故「湘橋春漲」也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東西二水繞鳳凰洲而過,鳳凰洲頭築有鳳凰台。每逢雨季時節,登台遠眺江面,煙雨蒙蒙,湘子橋若隱若現,故「鳳凰時雨」也為潮州八景之一。與鳳凰台隔江相對的鳳凰塔聳立江邊,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觀壯美,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龍湫寶塔」。韓江碧水長流,舟船竹排穿梭於江面,與兩岸諸多勝景構成了一幅動靜交融的壯麗畫卷。韓江古稱員水,因鱷魚曾盤踞江潭,危害人畜,故也被人稱為惡溪,宋代後才稱韓江。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江,是潮汕最大的河流。從發源地至東溪出海口,全長470公里,落差920米,流域總面積達30112平方公里。 韓江源出贛、閩、粵三省交界山地,有兩條主要河源,一為汀江,一為梅江。汀江發源於福建省寧化縣的南山坪(饒《潮州志》水文記載它發源長汀縣武夷山之南麓),東南流向,沿途有很多溪流注入,經峰市進入廣東省境內。汀江水至大埔縣匯入漳溪水和梅潭河水,流至三河壩,與自西向東南流的梅江水匯合,全長323公里,流域面積11800平方公里。 梅江發源於紫金縣白山崬和陸豐縣交界處的七星崬(饒《潮州志》水文記載,源出自粵贛九連山之南麓向東南流稱潭江,至東北匯於水口以下才稱梅江),水流沿著蓮花山北坡,流向東北,沿途匯入了興寧河、五華河、石窟河、柚樹河等水,到鬆口折向東南,流至三河壩,與汀江水匯合,全長305公里,流域面積14000平方公里。 汀江和梅江在三河壩匯合之後,稱為韓江,水量急增,江水湍急,沿途又再集納了文祠水、鳳凰溪水及一些山坑小河流水,一路向南流至潮州市城外,全長約110公里。從三河壩至潮州市城外湘子橋這一段,稱為韓江中游;由潮州市分流入海口,是韓江的下游。韓江下游地處三角洲平原,地勢平坦,河床坡度低,水勢較為緩和。它在湘子橋下不遠處,呈扇形分為3條支流。東北面的一支名為北溪,中間一支稱為東溪,西面一支稱為西溪。 北溪(註:上次麥田網友游覽的崗山水庫截流建水庫之前的溪水就是流進北溪)流經澄海市的東里鎮,與人工開鑿的小河--南溪(開鑿於宋哲宗年間,長10.5公里,溝通了東溪和北溪的航運)匯流合成東里溪,流經東里橋閘,於義豐港入海,全長30公里。

閱讀全文

與韓江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戰長沙小說大結局是什麼 瀏覽:651
短篇小說女主樹妖 瀏覽:656
小說主角姓葉的醫生 瀏覽:434
主人公叫古帆的小說 瀏覽:324
言情小說女主有雙重人格 瀏覽:904
牛車呂赫若小說全文 瀏覽:628
葉羅麗靈公主的小說全集 瀏覽:908
白粥知他意免費小說 瀏覽:816
免費小說兼職媽咪不要跑 瀏覽:6
玄幻小說經典環境描寫 瀏覽:217
好看偏執小說推薦 瀏覽:633
多男的穿越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128
300原創微小說怎麼寫 瀏覽:335
全國高考語文小說閱讀 瀏覽:746
可以寫小說賺錢小說app 瀏覽:40
小說秋風襲人還續寫嗎 瀏覽:664
小說排行榜完本穿越 瀏覽:398
婚後婚姻都市小說 瀏覽:62
小說主角是庄風 瀏覽:34
淑女難求有聲小說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