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古詩[急]
情詩三百首辭典/宮雲維編著, 2006
詩詞曲賦鑒賞/葉樹發, 杜華平主編, 2006
古詩詞今唱: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歌曲集/王志新編著, 2006
中國歷代詩歌選:唐五代/林庚主編, 2006
書家錦囊:傳統節令詩稿/西子, 王志敏編著, 2006
從詩到詩:中國古詩詞英譯/任治稷,余正譯, 2006
顧隨詩詞講記/顧隨講;葉嘉瑩筆記, 2006
風雅百代存/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組編, 2006
美人如玉劍如虹/孫濤編著, 2006
楚辭/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古詩源/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中國歷代詩歌選:先秦至隋代/林庚主編, 2006
梅蘭竹菊題畫詩/馬成志編, 2006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詩歌卷/黃霖主編;羊列榮著, 2006
誦讀中國.小學卷.古典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詩品》譯注/[南朝梁] 鍾嶸著;周振甫譯注, 2006
古詩源/諸泉,傅英毅,熊蓉注釋, 2006
詠茶詩詞曲賦鑒賞/李莫森編注, 2006
誦讀中國·古典部分·初中卷/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千家詩/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中國古代文人人生方式與詩學特色/戴武軍著, 2006
莫礪鋒詩話/莫礪鋒著, 2006
王國維評點的百首中國古代詩詞/張弘, 俞伽編著, 2006
升沉不過一秋風/孫濤編著, 2006
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劉玉萍,王堅朗誦, 2006
詩意的建築:中國古代名建築詩文賞析=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ppreci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馬祿荷, 翟瑞祥, 劉自獻主編, 2006
孔子詩論的文化推繹/蕭兵著, 2006
學生版古詩學習辭典/劉琦主編, 2006
神韻詩學/王小舒著, 2006
洪恩古詩神童/北京洪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編], 2006
中國古典詩詞名篇選注集評/黃念然,胡立新,官春蕾著, 2006
誦讀中國·高中卷·古典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孫康宜著;鍾振振譯, 2006
誦讀中國·古典部分·大學卷/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誦讀中國·初中卷·現當代部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2006
中華傳統節日詩詞賞析/柏宏軍編著, 2006
神話與詩/聞一多著, 2006
杜甫/陳才智編著, 2006
辛棄疾/劉中昧編著, 2006
詩詞審美/張文勛著, 2005.1
詩人愛旅遊:中國名勝古跡六百首/陳振藩選注, 2005.07
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精神/李達五編著, 2005.04
歷代詩詞名句鑒賞/游光中主編, 2005.01
中華詩詞名句鑒賞辭典/傅德岷,盧晉主編, 2005
為誰風露立中宵/孫濤編著, 2005
古詩詞中的邏輯/彭漪漣著, 2005
中小學生必背古詩文:最新版/張秀玲,張晉萍主編, 2005
詩詞例話 [專著]/周振甫著, 2005
朗誦詩歌/趙春香主編, 2005
袖珍版漫畫古詩詞名句/董傑等編繪, 2005
中國古代軍事詩歌精選/郭春鷹,孫丕任,王維閣選評, 2005
小小書童·認知系列·快樂讀古詩/登亞工作室編繪, 2005
在文本與歷史之間:中國古代詩學意義生成模式探微/李春青著, 2005
清詩三百首譯析/劉琦,郭長海,呂樹坤譯注, 2005
兩宋文化與詩詞發展論略/劉乃昌著, 2005
王鐸詩稿墨跡/江山編, 2005
金元詩選/鄧紹基選注, 2005
金元詩選/鄧紹基選注, 2005
詩詞欣賞入門/郭惠宇主編, 2005
古典詩學的文化觀照/莫礪鋒著, 2005
名家讀古詩/西渡編, 2005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錢志熙著, 2005
你應該知道的中國古典詩詞:插圖珍藏本/王成綱主編;文懷沙等書畫配圖, 2005
古詩絕唱100首:注音·散文·鑒賞·故事/康橋編著, 2005
白居易/陳才智編著, 2005
王維/陳殊原編著, 2005
周振甫講古代詩詞/周振甫著, 2005
蘇軾/董森, 楊哲編著, 2005
詩文地理/方東來主編, 2004.9
學生古詩文鑒賞辭典 [專著]/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 編, 2004.5
古代詩文閱讀鑒賞指南/王先海,王樹華編著, 2004.12
嶺南狀元傳及詩文選注/仇江,曾燕聞,李福標編, 2004.10
唐伯虎文集/劉洪仁選注, 2004.07
高中生必讀必背古詩文/雲山主編;徐姍姍,李子雲編著, 2004.07
中國茶詩/劉景文編著, 2004.05
古意新聲:漢英對照中國古典詩歌配畫選·品賞本/朱純深譯, 2004.01
古意新聲:漢英對照中國古典詩歌配畫選讀·高級本/麻曉晴編, 2004
古意新聲:中國古典詩歌配畫選讀:漢英對照·中級本/陳月紅編, 2004
古意新聲:中國古典詩歌配畫選讀:漢英對照·初級本/楊洋編, 2004
巧學古詩/新雨編著, 2004
文學作品賞析·中國古典詩歌/顏邦逸,趙雪沛編著, 2004
楚辭/[(戰國)屈原…[等]著];黃學森選注, 2004
詩情詞境堪吟哦:古典詩詞學習例說/何慶善著, 2004
楚辭/[(戰國)屈原等著];劉慶華譯注, 2004
詩界革命與文學轉型/張永芳著, 2004
王維詩選注/[王維著];吳迪選注, 2004
王維詩選注/[王維著];吳迪選注, 2004
詩賦文體源流新探/韓高年著, 2004
古詩鑒賞辭典/主編賀新輝, 2004
橫看成嶺側成峰:高考古詩經典分類鑒賞/楊翼等著, 2004
千年經典絕妙詩文·美文卷/金元浦主編, 2004
千家詩精選/王青子編, 2004
國學經典·詩/謝佩嬡,李永田主編;楊小亮編著, 2004
名家品詩坊·楚辭/姜亮夫等[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2004
名家品詩坊·漢魏六朝詩/王運熙等[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2004
名家品詩坊·漢魏六朝詩/王運熙等[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2004
聲律啟蒙·(清)車萬育著, 2004
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范讀本·詩/盛廣智著, 2004
中國古代常用文體規范讀本·詩/盛廣智著, 2004
漢魏六朝詩文賦/程怡選注, 2004
漢魏六朝詩文賦/程怡選注, 2004
千家詩/(宋)劉克庄,(宋)謝枋得,(清)王相選編;鄧啟春注釋, 2004
特級教師高中古詩文譯解/程翔等編著, 2004
名家品詩坊·元明清詩/錢仲聯等著;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詞典編纂中心編, 2004
名家品詩坊·元明清詩/錢仲聯等著;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詞典編纂中心編, 2004
縱放悲歌/駱玉明著, 2004
名家品詩坊·宋詩/繆鉞等[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 2004
官場詩客/高章采著, 2004
清詩的春夏/周劭著, 2004
建安風骨/李宗為著, 2004
詩言志辨/朱自清[著], 2004
詩香雅韻:古典詩詞名句賞讀/王昶編著, 2004
讀古詩入門 [專著]/吳丈蜀著, 2004
詩詞話趣/宋效永,宋立效著, 2004
南朝詩魂/楊明著, 2004
蕭瑟金元調/李夢生著, 2004
花卉詩注析/程龍,宋寶軍著, 2004
詠物詩注析/孟繁森著, 2004
愛情詩注析/楊實誠,楊輦宗著, 2004
中國詩詞/王鐵麟編著, 2004
唐宋詩美學與藝術論/陶文鵬著, 2003.5
傳統詩詞的文化解釋/陸玉林著, 2003.08
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胡大雷著, 2003.06
古詩詞曲英譯論稿/顧正陽著, 2003. 06
中國名家茶詩/蔡鎮楚,施兆鵬編著, 2003
詩海採珠/羅會同編, 2003
詩海採珠/羅會同編, 2003
讀故事學古詩:奇異的旅行/丁丁主編, 2003
詩心滄桑:歷史與人物的另類解讀與追述/庄錫華著, 2003
詩人帝王:權利意志者的性情與意境/王振羽著, 2003
古詩文新讀·古詩詞卷/黃玉峰,苗金德編著, 2003
古詩文新讀·文言文卷/苗金德編著, 2003
經典古詩詞另類「悅」讀/張港著, 2003
名詩/朱麗雲編著, 2003
唐宋詩學論集/謝思煒著, 2003
中國歷史詩詞名篇鑒賞·上,先秦~中唐/梁權偉編著, 2003
中國歷史詩詞名篇鑒賞·下,晚唐~清代/梁權偉編著, 2003
高中生必背古詩文40篇/吳建民注 釋, 2003
高中生必背古詩文/何雄健主編, 2003
中國古典詩學新論/張晶等著, 2002.12
小學生必背古詩70篇/張雙平注釋, 2002
昨夜星辰:中國古典詩歌品鑒/孫明君編著, 2002
古詩文的藝術世界/周先慎著, 2002
陸游詩選注/[(宋)陸游著];李淼等選注, 2002
宋詩三百首/喻朝剛,周航編注, 2002
揚州瓊花詩詞/郭明道校注, 2002
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曹旭撰, 2002
宋詩選注/[錢鍾書著], 2002
豐子愷古詩新畫/豐子愷圖;史良昭,丁如明解讀, 2002
宋詩三百首辭典/李夢生選編, 2002
宋詩三百首辭典/李夢生選編, 2002
精彩醒世歌/白嶺,箏鳴選編, 2002
初中生必背古詩文50篇/王峰, 馬奔騰注釋, 2002
古詩詞文吟誦/陳少松著, 2002
中國詩歌源流史/莫林虎著, 2001.2
楚辭選:漢英對照/[戰國]屈原著;楊憲益,戴乃迭譯, 2001.08
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李春青著, 2001
英譯中國古典詩詞名篇百首/張炳星選譯, 2001
高中古詩文譯注導讀/汪麗炎著, 2001
初中古詩文譯注導讀/汪麗炎著, 2001
中國詩詞/王鐵麟編著, 2001
中國古代愛情詩名篇賞析/楊文鶴主編, 2001
意與境: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陳銘著, 2001
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辭典/馬美信,賀聖遂主編, 2000.05
書畫題跋必備 [專著]/張同標, 李健強編著, 2000
中國佛教網路全書·陸,詩偈卷·書畫卷/賴永海主編;張宏生,章利國著, 2000
千古好詩/徐中玉主編;蕭華榮選注, 2000
中華詩詞鑒賞辭典/傅德岷主編·愛國卷, 2000
唐宋詩詞名篇鑒賞辭典/天人主編, 2000
歷代愛情詩名篇賞析/丁放編著, 2000
中國詩學大辭典/傅璇琮等主編, 1999
青年必讀古詩手冊/喬繼堂,葉桂桐主編, 1999
B. 武皇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武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062回 賀管事專
片刻之後,便有一穿著一襲藍色長屬衫的中年人端著一個托盤走了進來,見到李子雲正坐在椅子上望著他,連忙慌不擇的帶著少許諂媚的笑容道:「見過吳神醫,小的是蕭府的管事,少爺休息前,交待小的在吳神醫醒過來之後要好好的招待吳神醫,此刻少爺正在休息,不能親自招待吳神醫,還望海涵!」
李子雲站起來,不動聲色的打量著他,發現此人身材略顯瘦弱,臉上給人一種市儈的氣息,應該不是自己所要找的人,心中如此想著,表面上卻絲毫看不出來,雙手抱拳道:「無事,時間已晚,就不必叨擾蕭公子了!」
「呵呵,吳神醫醉酒剛醒,想必是難受的很,還是先喝上兩口醒酒湯吧。」賀管事笑呵呵的端著醒酒湯放在了李子雲的面前。
李子雲又道謝了一聲,正要端起醒酒湯喝上一大口,結果伸出去的右手突然一頓,目光放在了賀管事放在身前的雙手,這一切只是發生在一瞬間而已,下一刻,李子雲便微微笑著端起了醒酒湯,一口飲了下去。
放下瓷碗之後,李子雲打量了賀……
C. 後漢書 卷八十三 翻譯
你要的是這個逸民列傳,列傳七十三么?
原文加譯文太長,只給出譯文:
《周易》說:「《遁》卦論述以時退隱,其意義是很重大的。」又說:「不去侍奉王侯,認為自己的事情是高尚的。」所以堯聲稱取法上天,但不能使巢父、許由屈服;周武王可以說夠完美了,但最終保全了伯夷、叔齊的高潔。自此以後,這種風尚愈加盛行,長期隱居的事跡沒什麼不同,但感化招致的結果卻不一樣。有的人通過隱居實現自己的志願,有的人用迴避的方式來保全自己的理想,有的人藉清靜來控制自己的暴躁,有的人躲離危險來謀求平安,有的人認為世俗污穢而激發自己的氣節,有的人非議事物而激勵自己的高潔。然而看他們心甘隋願生活在田野裹,在江海之上窮困憔悴,這難道一定是為了親近魚鳥陶醉於山林草木嗎?這也是天性所至而已。所以蒙受恥辱的客居之人,屢遭貶黜而不離開自己的祖國;有跳海自殺的氣節,即使封給他們千乘之國也不能改變他們的意志。但要其改變選擇,就不可能做到了。雖然他們固執得類似沽名釣譽,但他們超脫喧囂塵世,遠離到人世以外的地方,這同機詐而追逐名利的人還是不一樣的吧!荀卿有句話說:「重思想修養就會輕富貴,重道義就會輕王公。」
西漢王室中期衰弱,王莽篡位,士人中心懷義憤的人多了。此時,毀裂冠冕絕意仕進的人,相互挽扶離去的人,恐怕沒法數清。楊雄說:「鴻雁在高遠天空飛翔,射獵的人怎麼能夠抓住他們呢?」這是說鴻雁遠離災難。光武對待隱士側席而坐,求之惟恐不及,用來徵聘隱士的旌旗束帛和車輪包有蒲草的小車,在山路上接連不斷。像薛方、逢萌受聘不肯前來,嚴光、周黨、王霸來了但不能使其屈從。天下順從,有志之士心懷仁義,這難道就是所謂「任用隱逸之士而天下誠心歸附」嗎?肅宗也以禮相待鄭均並且徵召高鳳,用心成全他們的品節。自這以後,天子的道德逐步衰減,邪惡之人把持朝政,隱逸之士剛正不阿,羞與公卿宰相為伍,發展到激昂憤慨而不顧一切,不少人的行為失去了中庸之道。造裹收錄那些超絕塵世而義無反顧,連同那些隱逸之士,列為此篇。
野王二老,不知道什麼地方的人。起初,光武對更始生有二心,正好關中發生騷亂,光武派前將軍鄧禹西征,送鄧禹上路。光武回來後,順便在野王打獵,路上見到兩位老者追趕烏獸。光武問他們:「烏獸向什麼地方去了?」兩位老人同時舉手指西邊,說「遣地方有許多虎,臣每次追趕鳥獸,虎也追趕臣,大王不要去」。光武說:「要是有準備,虎又有什麼可擔憂的呢!」兩位老人說:「大王怎麼這樣荒謬!從前湯在嗚條追趕桀,然而在亳大規模築城;周武王也在牧野追趕紂,然而在郟酈大規模築城。這兩位天子,所做的准備並非不充分。所以追趕別人的人,別人也追趕他,雖然有防備,怎麼可以疏忽呢!」光武領悟到話中的含義,回過頭對身邊的人說:「這是隱士。」准備任用他們,他們告辭而去,沒人知道他們在什麼地方。
向長,字子平,河內朝歌人。他隱居不做官,生性崇尚中庸和諧,喜愛並通曉《老子》、《周易》。家中貧寒,沒有資產糧食,好心的人輪流送給他東西,向長收下夠用的東西而將多餘的退還。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召用他,連續幾年向長才來,王邑想把他推薦給王莽,他堅決推辭,逭才作罷。向長悄悄在家隱居。他讀《周易》讀到「損」卦和「益」卦,喟然嘆息,說:「我已經知道富有不如貧困,顯貴不如微賤,但不知道死與生相比怎麼樣。」建武年間,他的兒女婚事已經辦完,血墾吩咐說家中的事情與他無關,就當我死了。於是他任從自己的心願,與愛好相同的韭漁人魚慶一同游五嶽名山,最後不知他死在什麼地方。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家中貧寒,在縣供職,擔任亭長。當時縣尉經過驛亭,逢萌迎候拜見,過後他扔掉盾牌嘆息說:「大丈夫怎麼能夠給人使喚呢!」於是離去,到長安求學,通曉「春秋經」。當時王莽殺掉了自己的兒子王宇,逢萌對朋友說:「三綱已經斷絕了,要是不離開,會趕上災難。」隨即把冠解下來掛在束都城門,回到家,帶領全家渡海,客居遼東。
逢萌素來懂得陰陽之學,他知道王莽將要失敗,不多久,他就頭頂瓦盆,在集市上哭道:「新啊新啊!」接著就躲了起來。
到光武即位,逢萌就到琅邪勞山,養心修道,人們都為他的品德所感化。
北海太守一向知道逢萌高尚,派官吏去拜見送禮,逢萌沒有答謝,太守懷恨,就派人去抓他。官吏叩頭說:「子康是大賢人,天下人都知道,他所在的地方,人們尊敬他就像對待父親一樣,去了一定抓不著他,只會自己受到侮辱。」太守發怒,將這位官吏關到獄中,又派別的官吏去。派去的官吏走到勞山,人們果然相繼拿起武器抵禦,官吏受傷流血,逃了回去。後來韶書徵召逢萌,逢萌推託年紀老了,經常迷路分不清東西方向。他對使者說:「朝廷所以召我,認為我對朝政有益處,但我連方向都不知道,怎麼能夠匡助時世呢?」立刻駕車回來。朝廷多次召他,他不去,後以長壽終。
起初,逢萌與同郡的徐房、平原人李子雲、王君公為友,都通曉陰陽,身懷道德而行為放盪。徐房與李子雲各自養門徒千人。王君公遇到動亂獨自沒有走,通過為人介紹牛的買賣為生隱蔽自己。當時的人評論他說:「在牆束躲避當世的是王君公。」
周黨字伯況,太原廣武人。家產有千金。從小成為孤兒,被同宗撫養,但卻待他不好,等他長大以後,又不將財產還給他。周黨向縣訴訟,事主才還給他。不久,周黨將財產分給同宗,將奴婢全部打發走,隨後到長安游學。
起初,鄉佐曾經當著眾人的面侮辱周黨,周黨長時間記著這件事。後來他讀《春秋》,知道復仇的道理,就停學回鄉,告訴鄉佐,約定Et期決斗。動刀以後,周黨被鄉佐擊傷,生命垂危。鄉佐佩服他的道義,用車子將他拉回去養傷。周黨幾天才蘇醒,明白道理以後就離開了。自此以後,他修身養性,州和鄉里都稱贊他的高潔。
到王莽竊取帝位時,周黨錯口生病閉門不出。自這以後賊寇橫行,毀壞覆滅郡縣,惟獨到廣武,從城下經過而不進城。
建武年間,朝廷召他任議郎,因為生病離任,於是他帶領妻子兒女在阻池居住。後再次受到徵召,周黨迫不得已,就身穿短布單衣,用谷樹皮做束發頭巾,在尚書台等候接見。等到光武召見他,周黨趴在地上但不拜謁,自陳願意保持初衷,皇帝這才同意了。
博士范升上書詆毀周黨說:「臣聽說堯沒有等待許由、巢父,但統一了天下;周沒有等待伯夷、叔齊、但成就了王道。臣見太原周黨、束海王良、山陽王成等人,蒙受朝廷厚恩,使者多次聘請,才肯登車上路。等到朝堂參見天子,周黨不行禮屈從,伏在地上不拜,傲慢驕橫,同時離去。周黨等人文不能闡發經義,武不能為天子死節,只知釣取美好名聲,希望得到三公的職位。臣願意與他們坐在雲台下面,考試治理國家的方法。如果不像臣說的這樣,臣接受虛妄的罪名。然而有人膽敢以私竊取虛浮的名聲,對主上誇口,謀求高位,都是大不敬。」奏章呈上以後,天子拿給公卿看。詔書說:「自古以來,聖明的天子必定有不肯臣服的人。伯夷、叔齊不吃周的糧食,太原周黨不接受朕的俸祿,也是人各有志。賜給周黨四十匹布帛。」周黨最後隱居在醒池,著書上下兩篇去世。鄉人認為他有才德而祭祀他。
起初,周黨與同郡人譚賢伯升、雁門人殷謨君長,都堅持節操,不在王莽朝做官。建武年間,朝廷徵召他們都不來。王霸,字儒仲,太原廣武人。從小有清高的節操。王莽篡位時,他扔掉冠帶,不同做官的人來往。建武年間,朝廷召他到尚書台,他拜見皇帝只報自己的名字,而未稱「臣」。有關官員問他原因,王霸說:「天子有不肯臣服的人,諸侯有不願做朋友的人。」司徒侯霸讓位給王霸。閻陽詆毀王霸說:「太原的習俗是拉幫結派,儒仲很受這種風氣的影響。」於是作罷。王霸因生病回鄉。他隱居而堅守其志,住的是茅草屋,編蓬草當門。朝廷連續徵召,他不去,以長壽去世。
嚴光,字子陵,又名嚴遵,會稽餘姚人。嚴光年輕時就有很高的名聲,與光武一同游學。到光武即位時,他改換姓名,躲起來不見光武。皇帝想著他有才德,就要入畫了他的形貌訪求他。後來齊國上書說:「有一位男子,披著羊皮衣服在沼澤中垂釣。」皇帝懷疑是嚴光,就備了可坐乘的小車、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派使者禮聘嚴光。使者三次往返以後嚴光才來。讓嚴光住在北軍,供給床褥,由太官朝夕進餐。
司徒侯霸同嚴光素來有交情,派人送去書信。派來的人對嚴光說:「侯公聽說先生到來,一心想立刻就來拜訪,但迫於職責,所以沒有如願。希望利用天黑的時候,請您受委屈過去說話。」嚴光沒有回答,就丟過去一片竹簡給來人,口授回信說:「君房足下:職位做到宰相,很好。身懷仁愛,輔佐正義,天下就會喜悅,阿諛奉承,順隨旨意,腦袋就要搬家。」侯霸得到回信,封好呈給皇帝。皇帝笑著說:「這是狂奴從前的樣子。」皇帝當天就到嚴光住的客館。嚴光躺著不起來,皇帝到他的卧室,摸著嚴光的腹部說:「咳!子陵,不能幫助我治理國家嗎?」嚴光又睡覺不理睬,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睜開眼睛端詳著光武,說:「從前唐堯道德高尚,但巢父洗耳。士各有志,為什麼相逼呢?」皇帝說:「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順從嗎?」於是登車嘆息而去。
光武又見嚴光,談論過去的事情,談了許多天。皇帝縱容問嚴光:「朕比起過去怎麼樣?」嚴光回答說:「陛下比過去略強。」接著一同睡覺,嚴光將腳放在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奏說有客星冒犯帝座很緊急。皇帝笑著說:「朕同老友嚴子陵在一起睡覺了。」
光武授予嚴光諫議大夫一職,嚴光不接受,於是到富春山種田。後人將他釣魚的地方取名為嚴陵瀨。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別召他,他不來。八十歲時,嚴光在家中去世。皇帝對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詔書要郡縣賜給一百萬錢、一千斛糧食。
井丹,字大春,扶風郡縣人。他從小在太學接受教育,通曉《五經》,善於談吐,所以京師談論他時說:「《五經》淵博的是井大春。」井丹天性清高,從不拿名帖拜訪他人。
建武末年,沛王劉輔等五位諸侯王住在北宮,他們都喜歡賓客,輪流派人去請井丹,不能使他前來。信陽侯陰就,是光烈皇後的弟弟,由於身為外戚而尊貴勢盛,他於是欺騙五位諸侯王,要一千萬錢,約好說他能夠讓井丹來,而另外派人要挾劫持井丹。井丹迫不得已,來了以後,陰就故意為他擺上麥飯和蔥菜之類的食物,井丹將飯推到一邊,說:「以為您能夠供給美味的食物,所以前來拜訪,怎麼如此簡陋呢?」又重新擺上豐盛的飯菜,井丹這才吃飯。陰就站起時,身邊的人進上人拉的小車。井丹笑著說:「我聽說桀坐人拉的車,難道就是這個嗎?」在座的人全部變了臉色。陰就迫不得已下令撤走輦車。井丹自此隱居在家,不過問世間的事情,以壽終。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梁鴻的父親登邇,王菱時任城門校尉,被封為愷i蛐,讓他作為少星的後代祭祀塵縣,寄居在韭絲去世。當時梁鴻年紀尚小,又遇亂世,就用席子卷了父親埋葬了。
後來梁鴻到太學學習,雖家中貧寒但崇尚節操。他博覽群書,無所不通,但不治章句之學。學業結束後,他就在上林苑中放豬。曾經不小心失火,燒了別人的房屋,梁鴻於是尋訪被燒的人家,尋問損失情況,把豬全部償還了人家。那家主人還嫌不夠,梁鴻說:「我沒有其他財產,願以身做工。」主人答應了。梁鴻就為這家勞作,從早到晚不懈怠。鄰居家的老者見梁鴻並非一般人,就一同責備這家主人,並且稱贊梁鴻德高望重。主人這才特別敬重梁鴻,將豬全部還他。梁鴻沒有接受就離開了,後回到家鄉。
有勢力的人家仰慕梁鴻高尚的操守,大都想把女兒嫁給他,梁鴻一概回絕不娶。同縣的孟氏有個女兒,形體肥胖,又丑又黑,力大能舉起石臼,她挑選過許多人沒嫁,年齡到了三十歲。父母問她原因,她說:「想嫁給像梁伯鸞那樣有才能的人。」梁鴻知道後就聘娶她。女子要求給粗布衣服、麻鞋,編織籮筐及紡織等器具。到出嫁的時候,才打扮了一番。梁鴻七天沒理她。妻子於是跪在床前請罪說:「我聽說您道義很高,拒絕了好幾位女子,妾也很傲氣地拒絕了好幾位男子。現在妾被選中,怎敢不請問妾有何罪?」梁鴻說:「我想找的是身穿粗布衣服,能夠一同到深山隱居的人。現在你身穿精美的絲織衣服,臉上施粉,這難道是我所希望的嗎?」妻子說:「我以此來觀察您的志向罷了。妾自有隱居穿的衣服。」於是重新梳了其形如椎的發型,身穿布衣,干著活來到面前。梁鴻大為高興,說:「逭真是梁鴻的妻子,能夠侍奉我了!」給她取字為德曜,取名為孟光。
過了一段時間,妻子說:「經常聽說您打算隱居避禍,現在為什麼沒有動靜?莫非打算低頭屈服接近災禍嗎?」梁鴻說:「好吧。」於是一同入霸陵山中,以種田織布為業,誦讀《詩》、《書》,以彈琴自娛。他們仰慕前代的高潔之士,並且為四皓以來的二十四個人作頌。
接著梁鴻出關向東,經過京師,寫下了《五噫之歌》,歌詞雲:「登上北芒山啊,噫!回首遙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宮殿那高大壯麗啊,噫!百姓那辛勤勞作啊,噫!遙遠漫長那無止盡啊,噫!」肅宗聽到後對他印象不好,尋找梁鴻找不著。梁鴻於是改姓為運期,取名為耀,取字為侯光,與妻兒住在齊魯之間。
不久,梁鴻又離開齊魯到吳國。臨行時,他做詩說「離開故土啊遠行他鄉,將赴東南啊尋求棲身。內心慘痛啊感到憂傷,心情起伏啊翻騰不停。想乘車策馬啊恣縱遠騁,憎恨世俗啊構作讒言。競相任用姦邪啊拋棄正直。都爭先恐後啊阿諛進讒。本無慚愧啊獨立於世,希望他州啊崇尚才德。姑且逍遙啊遨遊快樂,繼承仲尼啊周遊四方。倘若見到啊使我高興的地方,我就拋掉車馬啊登上舟船。前往延陵啊拜訪季札,去到海邊啊尋找魯連。雖不能目睹啊他們的光彩,希望其神靈啊與我同美。想春末時節啊萬花茂盛,麥首吐芽啊剛剛抽穗。悲嘆盛明的時代啊非常遙遠,傷悼芳香啊日益轉臭。悲嘆我心啊不能實現,長期郁結啊哪有盡頭!讒言眾多啊對我毀謗,感嘆恐懼啊誰人能留?」
於是到吳國,投奔豪富之家皋伯通,住在廊下,受雇為人舂米。梁鴻每次回來,妻子為他做好飯菜,不敢在梁鴻面前抬頭正視,把托盤舉得和眉毛相齊。皋伯通發覺後對梁鴻很驚異,說:「那為人做工的能夠使妻子這樣尊敬自己,不是一般人。」於是這才讓他住進家中。梁鴻悄悄閉門著書,寫了十多篇。在他有病生命垂危時,他告訴皋伯通說:「從前延陵季札把兒子葬在嬴博一帶,而不回家鄉埋葬,千萬不要讓我的兒子帶了靈柩回去。」梁鴻去世,皋伯通等人為他在吳國要離的墓旁尋找墓地。他們都說:「要離是位剛烈之士,而伯鸞清高,可以讓他們挨在一起。」葬完梁鴻,他的妻兒回到扶風。
起初,梁鴻的朋友京兆人高恢自小喜好《老子》,隱居在華陰山。梁鴻束游時想念高恢,寫詩說:「鳥鳴嚶嚶啊求友之時,想到高於啊我深深思念,思念高子啊在此相會。」二人最終再也沒有見面。高恢也高尚剛正,終身沒有做官。
高鳳,字文通,南陽葉縣人。從小就是讀書人,家中以種田為業,但他專心讀書,晝夜不息。妻子曾經去田間,在庭院中曬了麥子,要高鳳看著,別讓雞吃。不久天降大暴雨,而高鳳手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水沖走了麥子他都沒發覺。妻子回來後感到奇怪,就問他,高鳳這才明白過來。後來高鳳終於成了有名的學者,他就在西唐山中傳授學業。
鄰里有人為爭奪財物拿了器械格鬥,高鳳前去調解,格鬥的人不肯住手,高鳳就摘下頭巾叩頭,一再請求說:「仁義謙讓,為什麼丟掉它呢!」結果格鬥的人受到感動,丟下器械向高鳳謝罪。
高鳳直至老年,持志不懈,名聲大震。太守一再召請他,他害怕不能逃脫,就說自己原是行巫之家,不應當做官,又故意與寡嫂為田地打官司,終於沒有做官。建初年間,將作大匠任隗推薦高鳳敢直言,高鳳到公車以後,又託病逃回。他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給了侄子。他隱居釣魚,在家中去世。
論曰:先大夫宣侯在講學之餘,作《逸士傳》寄託意志。寫到《高鳳傳》,放下筆發感慨,認為高鳳是位隱士,就記下他的事跡並且評論說:「古時候的隱逸之風由來已久了。許由在穎陽洗耳,恥於聽到禪讓;伯夷、叔齊長期挨餓,羞於吃周的糧食。有的人隱遁高潔但行為乖戾,有的人憎恨外物但有違常情,雖然途徑有所區別,但他們的選擇是一致的。像高鳳這樣,壯志凌青雲之上,人卻埋沒污泥之中,思想和名聲尚不為人所知,況怨哪來的憂患呢?這同懷沙石樂自沉於淵水,臨刑顧日影而奏琴相比,不是相距太遠了嗎?」
台佟字孝威,魏郡鄴城人。他在武安山隱居,鑿山洞作為住處,以采葯為業。堊翅年間,州府召用他,他不去。刺史巡視本州,於是派從事送來拜帖。台佟抱病前往致謝。刺史於是手持禮品見台佟說:「壟戚像這樣立身處事,太苦了,怎麼辦?」台佟說:「我希望能保全性命,存養精神,保養元氣。像您奉命宣明韶書,對各種事情朝夕戒懼,不敢懈怠,反而不感到苦嗎?」於是離去隱居,一直不見刺史。
韓康,字伯休,又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中世代為大姓。他經常在名山采葯,到長安的市上出售,言不二價,達三十多年。當時有位女子向韓康買葯,韓康堅持原價不肯還價。女子發怒說:「您是韓伯休哪?竟然言不二價嗎?」韓康感嘆說:「我本想逃避名聲,現在小女子都知道有我這個人,賣葯又有什麼用呢?」於是到霸陵山中隱居。朝廷連著徵召他為博士、公車連續徵召,他都不去。桓帝於是准備了黑色和淺紅色布帛作為聘禮,用可以坐著的小車來聘韓康。使者手捧詔書拜訪韓康,韓康迫不得已,就答應了。他辭去小車,自己乘坐簡陋沒裝飾的牛車,清晨先於使者上路。到驛站時亭長因不受朝廷徵聘的韓康要經過,正調派人和牛去修道路和橋梁,亭長見到韓康乘坐簡陋無飾的牛車,頭上用帽巾束發,以為他是鄉下老頭,就派人搶奪他的牛。韓康立刻解下牛給亭長。不一會兒,使者到了,被奪去牛的老翁乃是朝廷所要徵召的隱士,使者想上奏殺了亭長。韓康說:「這是我老頭自己給他的,亭長有什麼罪!」這才作罷。韓康在半路逃走了,最後以長壽去世。
矯慎,字仲彥,扶風茂陵人。他自小愛讀黃老學說,在山谷中隱居,利用洞穴作為住處,仰慕赤松子、王子喬的導引之術。矯慎與馬融、蘇章同鄉,又同時代,馬融以學問廣博知名,蘇章以清廉正直被稱道,然而大家首先推重矯慎。汝南的吳蒼非常器重矯慎,因而寫信給矯慎,以此觀察他的志向,信上說:「仲彥足下盡力隱居,生活儉朴,雖然有乘雲而行和泥地上而行的區別,以及居止不同,但每有西風吹過,何嘗不為您感嘆!似乎聽說過黃老的言論,既有騰空飛行進入青冥,藏身隱居,遠遠躲開,也有說到治理國家,存養百姓,將才能用於施政的話。好比攀登高山到了不見形跡的地方,神靈不顯明他的印證,人們看不到神靈的應驗。我想先生採納那正確的選擇,您的意見怎樣?從前伊尹沒有身懷道術而等待堯舜那樣的天子。現在天子明察,四境開拓,巢父許由沒有做隱居箕山的事,伯夷叔齊後悔去了首陽山。足下果真能夠乘龍鳳,飛翔嬉遊於雲空之上,那就不是狐狸、兔子和燕雀所敢打主意的了。」矯慎沒有答覆。他到七十多歲,竟然不肯娶妻。後來他忽然回到家,說自己哪一天死,到時候果然去世了。後來有人在敦煌見到矯慎。所以前代人覺得他很奇異,有人說他是神仙。
和矯慎同郡的馬瑤,在沂山隱居,以捕兔為業。他使所住地方的習俗受到感化,百姓贊美他,稱他為馬牧先生。
戴良,字叔鸞,汝南慎陽人。戴良的曾祖父戴遵,字子高,平帝時擔任侍御史。王莽篡位,戴遵推託生病回到家鄉。戴遵家中富裕,他喜歡周濟他人,崇尚俠義氣節,家中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當時的人說他:「關東富豪戴子高。」
戴良自小行為縱放不拘,母親喜歡聽驢叫,戴良就經常學驢叫讓母親高興。母親去世時,兄伯鸞住帳篷喝粥,不合禮的行為不去做,而戴良惟獨吃肉喝酒,悲哀時才哭,但兩人都面容憔悴。有人問戴良說:「您這樣守喪,合乎禮嗎?」戴良說:「合乎禮。禮是用來控制感情放縱的,感情如果不放縱,需要談什麼禮呢:吃美味而感覺不到甜美,所以造成面容憔悴的結果。如果口中吃不出美味,那麼吃這些是可以的。」和他談論的人沒法壓倒他。
戴良既然才高曠達,而且見解崇高新奇,所以大多驚世駭俗。同郡的謝季孝問他:「您自己看天下人誰可以與您相比?」戴良說:「我好比孔子在束魯首推第一,大禹生於西羌,獨步天下,誰能夠與之相比!」
他被舉薦為孝廉,不去。又被司空府召用,滿一年他還沒去,州郡強迫他去,戴良於是言辭謙讓,去公府。他把妻子孩子全帶上,走到半路,藉機逃到江夏的山裹。戴良悠閑自得,不去做官,最後長壽而死。
起初,戴良的五個女兒都有才能,每次有人求婚,戴良總是同意出嫁,用粗布衣服被子、竹箱木鞋嫁女。五個女兒能夠遵守父親的訓誡,都有隱者的風范。
法真,字高卿,扶風郿縣人,南郡太守法雄的兒子。法真喜歡學習並且不守一家,博通經典圃讖,為關西大儒。弟子從遠方趕來求學的,像陳留的范冉等有幾百人。
法真天性清心寡慾,不過問人世間的事情。太守請他相見,法真於是頭束幅巾拜謁太守。太守說:「從前魯哀公雖然不賢明,但孔子向他稱臣。太守道德淺薄,想委屈您擔任功曹,光大輔佐當今朝廷,怎麼樣?」法真說:「我因為您待人有禮,所以敢將自己等同於賓客。如果想要我做官,我就將在北山的北邊、南山的南邊了。」太守很震驚,不敢再提此事。
法真被公府召用,被推薦為賢良,他都不去。同郡的田弱薦舉法真說:「隱士法真,兼通《詩》、《書》、《禮》、《樂》,學識窮盡典籍深奧,隱居而性情恬淡,快樂而忘記憂愁,准備追蹤老子高潔的事跡,不肯屈從於朝廷黑色和淺紅色布帛的聘禮。臣希望聖明的朝廷前去封給他三公職位,他一定能夠做到像《清廟》歌辭所唱的那樣,召來鳳凰。」正好順帝巡視西部,田弱又舉薦法真。皇帝真心想召來法真,前後四次召他。法真說:「我既然不能隱藏自己遠離人世,難道喝許由洗耳朵的水嗎?」於是深深地隱藏自己,與外界隔絕,最終沒有屈從。法真的朋友郭正稱贊他說:「法真的名聲能夠聽到,但人難以見到。他逃離名聲但名聲跟著他走,他避開名聲但名聲追著他跑,可說是百代師表了!」於是一同刻石歌頌他,稱他為玄德先生.法真於中平五年,八十九歲時去世。
漢陰老父,不知道是哪兒的人。但童於至速年間到竟陵,經過雲夢,抵達沔水,百姓沒有不看的,惟獨有位老翁沒有停下耕種的活。尚書郎南陽張溫感到奇異,派人間老翁:「別人都來看,惟獨您老耕種不停,為什麼?」老翁笑笑,沒有回答。張溫走小路有百步的樣子,自己來同老翁說話。老翁說:「我是個草野之人,聽不懂這樣的話。請問是天下動亂才立天子呢?還是天下大治才立天子呢?立天子是以天下的人作為父親呢?還是役使天下的人來侍奉天子呢?從前聖明的天子治理天下,以茅草屋做屋頂,以樹木做屋椽,但天下的人得到安寧。現在您的天子,讓別人辛勞,自己放縱,安逸遊玩,無所顧忌。我替您感到害羞,您怎麼忍心讓別人去看他呢!」張溫大為慚愧,問老翁的姓名,老翁沒告訴他就離開了。
陳留老父,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但童時,發生了黨錮的事情,守外黃令陳留張升離任回家鄉,路上遇到朋友,就一同拔了些草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說話。張升說:「我聽說趙國殺害竇嗚犢,孔子走到黃河就回去了;傾覆鳥巢,抽空淵水,龍鳳逝去而不會到來。現在宦官愈益製造禍亂,陷害忠良,賢明的人和有才德的人難道離開朝廷嗎?道德不樹立,人就沒有援助,將會出現性命危險,怎麼辦?」兩人因此抱在一起哭泣。有位老翁很快走過,他將拐杖插在地上,嘆著氣說:「咳!二位大夫為什麼哭得這么悲傷?龍如果不隱藏自己的鱗片,鳳如果不藏起自己的羽毛,羅網就會高高張掛,那時想離開又去哪兒呢?即使哭泣還來得及嗎?」二人想同他說話,老翁沒有理睬就走了,沒人知道老翁到什麼地方去了。
龐公,是南郡襄陽人。他住在峴山的南邊,沒有到過城裹和官府。龐公夫妻倆相敬如賓。趔州刺史劉表多次聘請龐公,不能使他屈從,於是劉表前去看望他,對他說:「保全自己一個人,比保全天下的人如何?」龐公笑著說:「鴻雁將巢建在很高的樹木上面,晚上能夠棲息;鼂和鼂在深淵下面做洞穴,夜間能夠住在裹面。趨向和舍棄、行走和止息,也是人的巢穴。暫且各自得到自己棲息的地方而已,天下不是我所能保全的。」接著把耕具放在田壟上,但他的妻子孩子依然在劉表面前耕田。劉表指著他們問龐公:「先生辛苦地呆在田野裹而不肯做官,將來拿什麼留給子孫呢?」龐公說:「世人都把危險留給子孫,現在惟獨我把平安留給子孫,雖然所留的東西不同,不能說沒留下東西。」劉表嘆嘆氣走了。後來龐公攜帶妻子和孩子登鹿門山,就采葯沒再回來。
贊曰:隱居者在江海之上遠離塵世,到山林裹一去不返。他們避世的本性像和風吹過,他們飄逸的性情直上雲霄。道接近虛無才能完整,事情違離人世就會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