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講日本幕府歷史的書籍
通史:
日本史概說
作者: [日]坂本太郎著 汪向榮 武寅 韓鐵英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
日本史
作者: 吳廷璆主編
日本通史
作者:趙建民 劉予葦主編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日本史研究入門
作者:[日]遠山茂樹 佐藤進一編呂永清譯
日本歷史講話
作者:日本·伊豆公夫編 余平譯
日本簡史
作者:遼寧大學哲學研究所
日本歷史(上、中、下)
作者:[日]井上清著 天津市歷史研究所譯
日本小史
作者:伊豆公夫著 楊輝譯
日本二千六百年史
作者: 大川周明著 雷鳴譯
日本歷史大綱
作者: 哥溫著 陳彬酥譯
簡明日本通史
作者: [日]依田熹家著 卞立強等譯
古代史:
簡明日本古代史
作者:王金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大化革新
作者: 禹碩基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
彌生的日輪
作者:飯野孝宥著
先史時代的日本
作者:徐逸樵著
邪馬台國
作者:汪向榮
中世近世史:
日本幕府政治
作者:王立達編寫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
日本"米騷動"
作者: 戴永玲編寫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近代史:
加藤祐三史學著作選之三 日本開國小史--來自柏利的挑戰
作者: [日]加藤祐三著 蔣豐譯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
作者: 栗田元次著 胡錫年譯
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十)俄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政考
作者: 蔣貴麟 出版社:宏業書局
日本近代社會運動史 風雪之碑
作者: 森正藏著 史存直等譯
日本近代史
作者:(日)安岡昭男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本近現代史 (上、下冊)
作者:[日]井上清 鈴木正四著楊輝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
日本近現代史第一卷
作者:[日]遠山茂樹著 鄒有恆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日本近現代史第二卷
作者:[日]今井清一著 楊孝臣、郎唯成、楊樹人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日本近現代史第三卷
作者:[日]藤原彰著 伊文成 李樹藩 南昌龍等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日本近代史
作者:萬峰著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講座
作者:萬峰 沈才彬編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
作者:[日]井上清
明治維新史
作者:伊文成 馬家駿
日本維新史
作者:[加拿大]諾曼著 姚曾廙譯
明治維新講話
作者:[日]服部之總著 舒貽上譯
簡明日本近代史
作者: 呂萬和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綱
作者:[蘇]加爾別林主編 出版社:三聯書店
日本改革史綱
作者:劉天純
明治維新的再探討 (《世界歷史》增刊)
作者:《世界歷史》編輯部
明治維新--日本資本主義的起步與形成
作者:米慶余
日本明治維新
作者:武安隆 王家驊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
日本西南戰爭
作者:米慶余
對外關系史: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作者:李景溫
日本北方領土
作者:[日]吉田嗣延等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日本外交史上、下冊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編
日本近代外交史
作者: 米慶余著
日本遣唐使簡史
作者: 池步洲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
作者:[日]大庭修著 戚印平 王勇等譯
中國江南:尋繹日本文化的源流
作者: 王勇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作者: 嚴紹璗 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
中國典籍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
作者: 陸堅 王勇 出版社:杭州大學出版社
其他專題史:
日本文化史
作者:[日]家永三郎著 劉績生譯
日本海軍史
作者:[日]外山三郎著 龔建國 方希和譯
日本人民史
作者:[日]羽仁五郎著 馬斌等譯
日本政治史 第一卷 西歐的沖擊與開國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周啟乾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二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 呂萬和 熊達雲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三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呂萬和 熊達雲 張健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四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周啟乾譯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一冊 幕末維新 明治國家之成立
作者:[日]升味准之輔著 董果良譯
日本西方文化攝取史
作者:鄭彭年 出版社:杭州大學出版社
日本社會經濟史
作者: 內田繁隆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史學及歷史批評:
日本歷史--"國史"批判
作者:[日]井上清著 閻伯緯譯
日本的修史與史學
作者:[日]坂本太郎著 沈仁安 林鐵森譯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日本歷史概論
作者: 洪平健
史料類: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
作者:王輯五 選譯
一六○○--一九一四年的日本
作者:世界史資料叢刊初集編輯委員會編 楊人楩主編 張薩桐選譯
早期日本游記五種(東游日記、日本日記、游歷日本余紀、使東述賂[附]使東雜詠、日本紀游)
作者: 羅森等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日本考
作者: [明]李言恭 郝傑 出版社:中華書局
歷史論文集及工具書:
日本歷史辭典
作者:[日]竹內理三等編 沈仁安 馬斌等譯
日本人物辭典
作者:日本人物辭典編纂委員會編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中國日本史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 日本史論文集
作者: 中國日本史學會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日本史論文集
作者:中國日本史研究會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日本學 第四輯
作者: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
日本學 第五輯
作者: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
日本學 第六輯
作者: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
日本學 第九輯
作者: 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
近代日本研究論集
作者: 俞辛焞著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鄭森禹日本問題文選
作者:鄭森禹著
人物傳記:
中日友好的先驅日本著名高僧空海
作者: 黃道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日本近代十大哲學家
作者: [日]鈴木正 [中]卞崇道 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歷史人物傳(近現代篇)
作者:伊文成 湯重志 賈玉芹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日本天平女皇孝謙傳
作者:劉明翰 劉丹忱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日本天皇列傳
作者:蔣立峰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東瀛奇葩:日本歷史上的傑出女性
作者:(日)松下孝子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百代盛衰--日本皇室
作者: 趙曉春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文化:
77把鑰匙 --開啟日本文化的奧秘
作者:(日)梅棹忠夫
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
作者: 王家驊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禪與日本文化
作者:[日本]柳田聖山著 何平 伊凡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德川宗教:現代日本的文化淵源
作者: 貝拉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
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
作者: 武繼平編譯
日本文化的歷史蹤跡
作者: 王勇 王寶平主編
武士日本
作者: 陳洪波 黃朝榮編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日本的文化搖籃--京都
作者: 叢淑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文化史 一個剖析
作者:
日本之謎--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作者: 梁策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國家神道
作者: [日]村上重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日歐比較文化
作者: [葡]路易斯·弗洛伊斯著 [日]岡田章雄譯注范勇 張思齊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
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類型
作者: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著 呂萬和 熊達雲 王智新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
作者:武繼平編譯
日本神道教與文化
作者: 趙錦元 戴佩麗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日本文化的歷史蹤跡
作者:王勇 王寶平主編
日本文化與日本人性格的形成
作者:[日]源了圓著 郭連友 漆紅譯
世界文化史知識:第六卷 沒有經卷的宗教--日本神道
作者: 劉立善著
高天原浮世繪--日本神話
作者:劉毅著
文學藝術:
《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
作者:[日]千宗室
日本文學思潮史(東方文化集成)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作者:滕軍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宗教:
日本近現代佛教史
作者: 楊曾文 張大柘等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日本佛教史綱
作者: [日本]村上專精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心 日本佛教文化叢談
作者: 高田好胤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日本佛教史
作者: 楊曾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宗教與日本現代化
作者: 王志遠 出版社:今日中國出版社
日本社會研究:
商務新知譯叢 符號帝國
作者:[法]羅蘭·巴爾特著 孫乃修譯
日本人
作者: [美]才能德溫·賴肖爾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日本的性格
作者: 長谷川如是閑著 羅茂彬譯
日本的改革與振興
作者: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
日本研究
作者: 陳彬龢編著
日本論
作者: 哈耶瑪原著 張原譯
近代日本政治體制研究
作者: 武寅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比較
作者:[日]依田憙家 譯者:卞立強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思想:
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點
作者:[日]梅原猛著
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
作者: [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會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
作者: 丸山真男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研究
作者: 王中田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東方哲學史資料選集 日本哲學 一、古代之部 二、德川時代之部
作者: 北京大學哲學系 東方哲學史教研組編 出版社:商務印書
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
作者: 朱謙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哲學思想史
作者: [日本]永田廣志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文明論概略
作者: [日]福澤諭吉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作者: [日]丸山真男 出版社:三聯書店
其他:
日本國勢之解剖
作者: 王駿聲等譯 矢野恆太著
生活在遙遠的年代叢書 武士與將軍 日本
作者: [美]時代-生活圖書公司編著 李靖譯 出版社: 山東畫報出版社
日本
作者: 范作申著
補充:
世界文化史知識:第十卷 十七音的世界--日本俳句
作者: 馬興國
世界文化史知識:第六卷 悟化的生命哲學--日本禪宗
作者: 劉毅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 孫志民 馬小鶴等譯
日本古代文學思潮史
作者: 葉渭渠
❷ 日本歷史的時代排序
時代順序:
早期神話——彌生時代——古墳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幕府執政——明治維新——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時代
1、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
2、伴隨著渡來人的移入,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
3、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並開啟了佛教建築的時代。
4、飛鳥時代得名於奈良縣的飛鳥地方,佛教在這一時期通過百濟傳來,587年,衣折戰役中,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取得對朝廷的控制權。
5、奈良時代即以奈良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
6、平安時代即以平安京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5年鐮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
7、源賴朝平定平氏後,建立以鐮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於1185年鐮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幕府滅亡,歷經149年。
8、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
9、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
10、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裕仁繼位,是為昭和時代。
11、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至今)。
(2)日本歷史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並開啟了佛教建築的時代。
672年,天智天皇駕崩,兒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與其爭位,爆發戰爭,史稱壬申之亂。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飛鳥時代結束。
幕府末年被歐美各國逼迫開國,經由馬修·培里來航而簽下了日美神奈川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得鎖國崩裂。隨著開國與尊王攘夷思想強盛,幕府大老遇刺身亡與薩英戰爭都令幕府的權威一落千丈,最終德川慶喜先後把政權與領地交還朝廷,史稱「大政奉還」。
❸ 日本國的歷史
日本國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他72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❹ 日本歷史,要超級詳細的,要五百字以上的,急急急
日本國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古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資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日本戰國史
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日本近代史
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b>日本人(500—1600年)<b>
日本位在文化邊緣上的一塊神秘土地,與亞洲大陸最接近的部份,也相距一百多英里。由於在地理與人文上的孤立,日本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文化,很少受到外面世界的影響。大約相當於歐洲的中古時期,日本的先進文化開始集中在日本內海北端的本州島發展。橫過箱根山往東就是關東,這是一個沖積平原,也是日本內最大的稻米生產區。關東的北方和西方與名為蝦夷族的日本土著隔著一道邊界,這些土著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一直在這道邊界外的土地上生活。
到了公元5世紀,大和朝廷成為主要的政體。獨立的部族(即所謂的氏)是王位背後握有實權的人。各部族的領袖形成一個貴族階層,並互相爭奪土地的控制權和王位。
在530年,蘇我氏主宰當時政權,並培養出第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聖德王子,他的大力改革,為往後一千多年的日本文化奠下基礎。在644年,政權由蘇我氏轉移到藤原氏手上,後者主導了平安時代(794—1185年)。新的領導者強行645年的大化改革,目的在於重新分配稻米的種植地區、制定農業生產的稅項,以及將國土重新劃分為省。不過,皇室的影響力與控制范圍仍有許多鞭長莫及之處,統治實權開始轉移到大家族手上,這些大家族多靠種植稻米冒出頭角。家族之間的沖突則導致內戰和武士階級的興起。
中古時代西歐的經驗也在此地上演,日本的中央政權最後崩潰,地方貴族的勢力擴張,並在邊界地區與蠻族沖突,由武士菁英所主導的文化也在這些因素結合推動下誕生。沙場戰士成為為主人服役的武士,地位、角色與歐洲的騎士差不多。在十二世紀末期,軍政府接替貴族在王位背後掌握政權,軍政府則由大將軍所領導。
武士必須遵從戰士的規范,如同歐洲騎士從其守規一般。戰士規范的基礎就是對主人效忠。戰士會接受領導和保護,相對地也必須絕對服從主人的指揮,並隨時為主人的利益而犧牲。武士十分重視他們的出身,並努力維持家族的傳統,往往會極力達成要求以獲得表揚。武士必須表現出堅強的風范,不能流露出些許懦弱和膽怯。戰士都期望自己能不斷作戰直到光榮戰死,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會一直戰斗到底。
❺ 日本歷史上,有哪些古典文學名著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間。
《今昔物語》是一部取材於佛教傳說的短篇小說集,約成書於12世紀上半葉。
《竹取物語》是日本最早的物語作品,作者與創作年代不詳。
《平家物語》,成書於13世紀(日本鐮倉時代)的軍記物語,記敘了1156年-1185年這一時期源氏與平氏的政權爭奪。
《落窪物語》,全文共四卷,為日本的物語文學之一,出現在約十世紀的日本平安時代初期,作者亡佚。
《萬葉集》,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相當於中國的《詩經》。其所收詩歌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長短和歌,其成書年代和編者,歷來眾說紛紜,但多數為奈良年間(公元710~784)的作品。
隨筆是日本散文的主流。它是同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而平安時期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和鐮倉時期鴨長明的《方丈記》、吉田兼好的《徒然草》被稱為日本古代散文的「三璧」。
❻ 日本歷史年表
1彌生時代
2古墳時代
3飛鳥時代
4奈良時代
5平安時代
6鐮倉時代
7南北朝時代
8室町時代
9室町(戰國)時代
10安土桃山時代
11江戶時代
12明治時代
13大正時代
日本歷史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❼ 介紹日本歷史的書哪本比較好
你好,我覺得看《菊與刀》更好。
不僅能看到日本的歷史,還能看到日本民族的性格。很不錯的!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1944年本書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應美國政府之邀,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以便為制定對日政策提供幫助和科學依據。1946 年,作者將研究成果整理成書出版,便是這本《菊花與刀》。本書出版後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廣泛關注,被視為研究日本最有見地的作品,被公認為了解日本的必讀書。
書名「菊花與刀」,用日本最具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來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各的雙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動人的藝術性。在書中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徵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歷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書還是一部將深刻的思想和流暢的語言完
美結合的典範,在學術界和普通讀者中都深受好評。
對於在歷史上曾飽受日本民族帶來深重苦難的中國人,認真閱讀和思考本書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認最佳讀本。
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被日本學術文化界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
被翻譯成英、法、中、日、西等20餘國文字,總發行量超過1000萬冊。
日本文化有雙重性,就像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日本人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忠貞而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本書作者 魯思·本尼迪克特
本書著者的學識和能力令人驚嘆。她栩栩如生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並推導出關於日本文化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基本特徵。
——日本著名評論家 川島武宜
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家,它是一個隱藏在「曖昧」表象之下,無論倫比的單一民族集團性和不擇手段的進取性的國家。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裡,兩種截然相反的東西,構成了奇特的「互補」。
——新加坡前總理、資政 李光耀
日本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公開的歷史反思、對戰爭罪行的反思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心知肚明的。日本的政治反思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文化反思很厲害。
——日本華裔藝術家 傅益瑤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文化人類學中文化模式論學派創始人;文化與人格理論(心理人類學)的重要人物。1887年6月5日生於紐約,191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美國文化人類學之父博亞斯,專攻文化人類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48年病逝。代表作有《菊花與刀》、《文化模式》等。
目錄:
第一章 課題:日本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就其位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第六章 報恩於萬一
第七章 報答最難承受
第八章 讓名聲清白
第九章 人情圈
第十章 德行的窘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
第十二章 兒童的獲知
第十三章 投降日以來的日本人
來這里看吧: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php?id=1690
❽ 日本歷史大約有幾年
大約有2000年。
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
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
(8)日本歷史有聲小說擴展閱讀: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
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漸漸恢復秩序。
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些各項改革被稱為明治維新。一方面,新政府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一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富國強兵)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
此外,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日本又在1894年甲午戰爭及1904年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 通過《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佔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強占東北南部。